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2022-04-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篇1:

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 要: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国家教育部以及各民族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引领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民族和宗教关系,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根本,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自身价值体系,实现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民族地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充分结合民族和宗教因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必要性

1.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在民族地区建设中,各民族大学生是建设和繁荣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现阶段民族地区工作建设中,我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加强民族地区生产发展,促进经济进步,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建设。这也是实现“中国梦”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更好推进民族地区建设,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知识群体力量,发挥知识群体核心作用。因此推动民族地区青年力量进步,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教育至关重要。

2.各民族大学生是壮大民族党员队伍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我党关键的社会基础,为壮大民族地区党员队伍就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党员工作调查中发现,民族高校中加入党员队伍的力量占总体入党人数的一半以上,甚至达到80%。这充分说明高校大学生是加入党员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教育工作。

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完善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现阶段干部选拔制度中对党政公职担任条件的制定基本标准为高等教育学历者,因此为完善民族地区的党政干部建设,要注重高等教育学历者培养。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大学生自身完善[1]。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既要注重专业教育,也要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促进学生自觉行动,为民族地区党政队伍建设培养后继力量。

二、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理念

为更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首先要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创新理念。高校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育工作中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全面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创造出积极氛围,促进学生自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2]。为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将其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建设紧密联系,无论是管理工作,还是文化建设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一切工作的灵魂主导。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全面性和长期性。深入的宣传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进行深入学习。在教育和宣传工作中要注重在大学生升学时和毕业时的主题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核心价值理念宣传。可以通过校园网站专题、校园广播以及校园报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主题宣传,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深入了解。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践活动,对民族特色文化地区、红色基地以及军事训练基地等地区开展实践服务。在实践活动中更多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三、协调好民族文化与宗教因素影响

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和差异,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过程中,要以尊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为前提,正确看待多元化发展。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性和特殊性,要尊重少数民族的自身文化,在平等协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交流和建设[3]。同时在民族高校教育中要学会认同少数民族学生情感,切勿强行灌输思想。

民族地区宗教问题也是开展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马克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在少数民族地区注重宗教教义弘扬,吸收其积极部分和正能量,促进社会发展和协调[4]。在处理宗教问题上要坚决抵制和打击分裂国家等违法行为,正确弘扬宗教教义。

四、现代媒体影响下加强“三观”教育

在现代媒体形式日益丰富、传播内容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注重学生“三观”的培养。当代信息传播影响下西方价值观给我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处在人生探索的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并对资本主义思想有着明辨态度。要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学会抵制腐朽思想,吸收积极思想[5]。要在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看待历史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要充分了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历程,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做到积极学习,热爱祖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由于现代媒体对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影响甚大,因此要加强对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学生“三观”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积极作用,将舆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倡健康方式,抵制不良风气,最大限度发挥媒体功能,帮助大学生塑造高尚品格。

五、注重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使民族地区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注重对学生问题的积极解决,无论是思想方面的疑惑还是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中出现的较多问题和腐败现象都对大学生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不良风气的整改。在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中要帮助学生辩证看清社会问题,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回应。例如,面对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民族高校教育要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的同时更清楚认识就业领域的问题,树立正确就业观[6]。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键问题,因此高校加大就业能力培养、开发就业渠道十分重要。同时,要对少数民族中的弱势群体进行资助,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难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较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直接影响学生继续在校就读,影响学生继续传播民族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民族高校中要加大对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在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设立多种助学金、创业贷款等项目,以有力解决少数民族学生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民族地区政策的力量以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帮扶力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感。

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文本建设

在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指导思想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形成一个有机脉络,对这些理论进行文本建设,并以创新为前提,充分体现教育的实质性作用。

要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简要读本。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多民族并存,少数民族学生占40%以上,其在中学阶段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整体汉语水平不高,应组织理论工作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背景、战略地位、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基本结构与功能等作出比较详细的阐述[7]。为他们全面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供依据和帮助,进而实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充分认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之中,凸现这一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性、方向性和引领性。加强民族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重点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与文化观”教育,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相关的教材建设。在进一步坚持教材科学性与系统性的基础上,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增强其可读性与通俗性。

加强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包括专业课程在内的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资源或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发挥其隐性与潜移默化作用。同时,注重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积极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适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设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环境以及社情民意等更为复杂,文化形态也呈多元性,为积极正确开展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要从多角度出发,加强宏观管理。各高校加强思想建设,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尊重,从多方面进行帮助和引导,以最终实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王海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杨艳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才智,2012,(7):113-115.

〔3〕贾友军,赵爽.边疆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以新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201-203.

〔4〕陈淦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256-259.

〔5〕陈志勇.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之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3,(9):136-139.

〔6〕黄鑫,张宝成.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12-514.

〔7〕李义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211-213.

作者:王云飞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篇2:

关于当代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思考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结合时代特征创建的新的理论成果,也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客观需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这一问题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就当前高校如何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做如下的探讨。

一、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取向的关键环节

我们知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作为高校要践行科学发展观,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转变教育模式,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学生、服务学生、关爱学生,做为教书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才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追求知识、渴望成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追求才会不断明晰和牢固起来。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运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辩证关系,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高校在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也要自觉遵循这一辩证规律,只有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逐步构建起既符合党和国家要求,又易于被广大学生普遍认知的价值体系。在具体构建的实践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科学定位。按照“对立统一”规律的要求,一分为二地分析和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现实价值取向。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难免受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加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以及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方法和载体不够科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矛盾变化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理想信念模糊,轻视道德修养,集体主义淡化,心理素质脆弱以及利己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等。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具有不稳定性、开放性及多样性的特点。虽然这些不占主导地位,但也要引起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二是要率先垂范。在准确了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教师以及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要看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说过:“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可以说,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启迪。在这个光荣的职业岗位上,教师更要以德修身,忠诚事业,为人师表,行为世范,以渊博的学识特别是自身人格的魅力来启发、教育和引导学生。特别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时刻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成职业生涯最大的追求,要真情实意地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此感受非常深刻,除了平常课堂教学高度负责,认真备课,注重启发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外,还特别注意和学生交朋友,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比如“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以及“我为现代化建设献青春”主题演讲等,并在活动中相互沟通,还把自己在日本近10年留学、打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同学生们一起谈心,和学生们共叙人生、共谈理想、共畅未来,同时对一些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经常替她们代交学费、生活费以及年、节回家的路费和衣物等。这种真情的关爱使我和学生们融为一体、教学相长,学生们的求知欲、成才欲十分强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已经逐步内化于学生的心中,起到了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可以说:科学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渗透,师生间的感情越深,学生的接受率和认知率就越高。这就是爱的力量、爱的奇迹。正如温家宝总理去年9月4日在北京市部分教师座谈会上所讲的那样:“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三要坚定信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因而某种观念一旦被渗透,其转变就需要较长时间,对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也是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滞后和价值取向扭曲的重要原因。高等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堂中,延伸在课外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并真心地和学生们交朋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逐步引导学生把“学、思、知、行”结合起来,启发大学生们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二、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要有现实针对性

青年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否确立起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将来为祖国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就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加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构建,除了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特别注意现实针对性,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全方位的正面教育和疏导,才有

可能取得积极的效果。一要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既要充分肯定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所以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来不断满足人们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合理追求。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因为物质和精神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精神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而且精神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样有针对性地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才能使大学生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理想远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二要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一元化和多元化的辩证关系。在一个社会的多元化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反映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的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引领人们思想行为、社会精神风貌和发展的主流思想,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确立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才能形成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相反,没有主导的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高校要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不断构建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三要根据大学生价值趋向不稳定及内心矛盾的实际,高等院校要充分考虑让大学生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别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课堂教学,同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为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就是社会实践,人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既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增长见识、处理矛盾,不断丰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找到自身的不足;又可以锻炼他们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从而找回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更加自觉地加强修养,陶冶情操,知行合一,德才并进,主动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脚踏实地,付诸于自己的行动,真正让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渗透到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

三、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是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是我们国家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等方面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客观现实性。校园文化是一种思想的花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确立则是它的果实。前者影响后者,后者对前者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更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他们既是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者,又是校园文化环境的受益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发挥引导人、熏陶人、影响人、激励人的重要作用。因此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建设特色鲜明、主导价值明确、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构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取向十分重要。当前,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在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努力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谨勤奋、开拓创新的内涵校园文化。又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形成尊师重教、勤奋好学、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良好校园风尚。二是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主流价值导向。唱响主旋律,同时尊重非主流文化的客观存在,以主流文化为引领,不断促进其相互融合,还要抵制落后消极的文化对校园的侵蚀,旗帜鲜明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人文理念,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取向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之中,真正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三是注重培养和不断创新校园品牌文化。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否有魅力,以及它所展现出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价值导向、人文环境是否能为学生所认同、热爱和遵循,这是校园文化建设在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在新形势下如何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不断改进、丰富和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要想使主流文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校园文化这个特有的载体和渠道进行渗透,寓主流价值取向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见到实效,就要在创建特色和品牌校园文化上下功夫。比如:某所高校的精神,包括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刊、胸牌、铭言、铭志以及标志性的校内景点建设,包括寝室文化、互联网栏目设计、舆论引导等交相辉映,既可以体现一所高校时尚前行的精神特征、人文理念,又能使学生充满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因为校园文化的熏陶始终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强化品德养成,提高心理素质,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确有时一句话、一条格言和一本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对人生价值取向的定位,这也是一种客观实在性。那么,校园文化建设就应当在奠定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为高校学子的健康、成长成才搭建起切实有效的载体和更为广阔的人文平台,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校园文化这个特有的渠道注入每一名大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总之,高等院校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艰辛探索,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只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辩证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紧密结合实际,持之以恒地在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上下工夫,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2]科学发展观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3]崔常发冲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

[4]贾进,陆洋,徐永晓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0

作者:郭旭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篇3:

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摘 要:大学生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去教育大学生,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的信心;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大 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这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引导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担负着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保证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去教育大学生,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本质一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一是体现了先进性。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体现了理想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愿望与要求,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以后更高发展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三是体现了时代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四是体现了现实性。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必然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否成功,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和积极进取的,但同时也是多元、多层、多维、多变并存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也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多样的环境和观念中教育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的主导价值,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正是契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这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事业成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信念和信心。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既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党、国家和民族的灾难。”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正是实践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用它才能构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的 精神实质,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思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方法和途径。

2.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对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信心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经过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历史和实践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

“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活力、代表中国未来希望的新生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一是要让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共同致力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

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活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 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因此,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锦涛同志也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 快而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必须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成为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手,成为培育和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先锋和典范。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就是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和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是要加强大学生改革创新教育,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时要极大地调动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青年学生的聪明才智,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将来投身到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和辱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荣辱观不仅是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的基点,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基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奋进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展现了中国人应有的精神面貌,是把道德建设放到治国方略高度的必然结果。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较高文明程度的成员,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将关 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这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基础,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进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中去,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还要净化社会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受到熏陶,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党建研究,2006(11):27~30.

[2]李国华.进一步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J].党建,2006(12 ):11~12.

〔责任编辑:闫长生〕

作者:杜先伟

上一篇:全钢子午线轮胎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水利项目混凝土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