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2022-12-27

在教学工作中, 让学生认识到: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 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历代有识之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事业。但一次次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 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历史的结论。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发现, 历史上站在时代前列的杰出人物, 任何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时代英雄, 他们都是爱国的, 正所谓“一腔热血献中华”。如:明朝后期的戚继光荡平倭冠;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 使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虎门销烟中的林则徐;甲午战争中驾驶战舰撞向敌舰的邓世昌;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所有这些, 都是他们用实际行动谱写的爱国赞歌, 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这一永恒的主题。他们继承、发扬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品德,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教学内容深入的发掘和对学生的引导, 正可谓“润物细无声”, 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培育、滋长和升华, 因此, 充分利用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今社会, 由于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优越地位, 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如畏惧困难, 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需要反复地引导、修正和健全。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历史学科有其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客观性和内容的真实性。在道德情感的教育领域中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 它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历史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 改革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去思考“我该做怎样的人?”这一问题, 通过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得到“我该做他们这样的人”的这一结论。从而完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和人格的建塑。

学生的人格建塑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只有数年如一日, 才能塑造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 历史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 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 以期考试得高分。这仅仅完成了传道和授业, 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只有在传道和授业的基础上, 通过解惑, 才能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建塑。在课堂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要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 始终如一, 坚持不懈, 才能培养起学生持续稳定、健康向上、持续始终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性, 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当好导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 让学生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对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对某一历史人物的活动、某一历史事件进行专题讨论、辩论;让学生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设计知识框架结构等等, 这都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人格。

上一篇:浅析数字娱乐产业在3G时代发展对策下一篇:浅谈室内色彩、饰品的选择与传统地域文化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