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2022-04-30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数学学习,还希望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应该被奉为高高在上的神坛,而应该走下来、走进每个社会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内容,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会普及和全民倡导的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篇1:

传播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论述传播学视野下高校学生社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针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传播内容抽象、传播过程单向、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结合学生社团特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优势,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保障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传播队伍、营造传播氛围和提升传播效果等措施,促进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传播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并强调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一個重要内容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部分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等同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以“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体化全过程,对传播对象价值观的多元化、传播发展的全球化、文化符号的消费化的特点认识不足,对价值传播对象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考虑不够,对传播方式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不够重视。因此,高校出现课堂教育传授知识容易完成而学生的外在行为塑造难以实现的局面。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传播内容的抽象性。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简单的灌输,传播的内容注重表面,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生动描绘。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受网络等多种新兴传媒的影响,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碰撞,大部分学生还没法真正做到明辨是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凝练性和抽象性,高校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要做到接受其价值准则并带来行为选择的影响更需要一个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和消化。

(二)传播过程的单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向传播对象也就是向受众传播特定信息、受众也能够从被传播的信息资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内容的一个过程。因此,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传播者和受众都能够在传播过程中满足自己的需求。传统的高校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建立在大众社会论基础上的受众观,认为可以通过单向的信息传播方式去形成舆论,影响学生的信念,甚至指导学生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这种“皮下注射论”已经被逐渐证明了其局限性,只有主动接受、双向互动的传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所接受、所内化。

(三)传播方式的单一性。传统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简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知识传授,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较为单一、死板,忽视了对学生人文关怀和学生情感方面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能基本掌握,却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入了解,只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纯粹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观上认为与个人行为联系不紧密,更鲜少去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群众性实践的思考,没有真正从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及成长需求的角度去设计务实管用的活动载体和传播平台,传播手段的单一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优势

(一)受众个体得到尊重,容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2016年印发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由此可见,学生社团中的成员因兴趣爱好和共同意愿组织在一起,其成员的个性得到尊重,主观能动性也极易得到调动和发挥。因此,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传播,作为受众的学生社团成员个体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其本身价值观念也容易受高校学生社团主流文化的影响,也极易实现自身主观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具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基础。

(二)思想交流非常活跃,容易产生共同价值追求。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组织意愿,学生社团组织对于每一个成员而言,不仅是自己交流兴趣爱好和切磋个人技艺的平台,也是交流思想、彰显个性和广交朋友的平台,容易在展现自我才艺的同时,找到相互间的共同思想认同。因此,高校学生社团成员间的各种交流有着充分的思想基础,思想交流更加活跃,成员间的组织归属感和思想认同感强烈,容易产生思想共鸣和共同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不仅具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基础,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思想基础,这也是高校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教育实效的根本所在,这也使得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独特优势。

(三)实践活动载体丰富,容易提升传播培育实效。上海团市委的《2016年上海市大中学生社团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市54所高校有学生社团超过4000个,集聚了超过50万大学生,约70%的社团规模超过30人,少量文艺类、体育类社团的单个规模达1000人,社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文化、公益等。由此可见,从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和成员人数现状而言,不仅反映出了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播的基础,更反映出了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从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别和活动领域而言,学生社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体育公益等各个领域,且以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而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更容易让学生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也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

三、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保障机制。高校要把学生社团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形成引导学生社团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设计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团的传播和教育。要积极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学生社团中成立党团组织,依托党团组织的组织生活及工作方式,发挥党团组织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中的思想引领作用。要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第一课堂与进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的融合机制,实现理论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的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和富有成效的实践教育活动。

(二)注重学生骨干培养和使用,建设高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队伍。传播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传播效果的基础保障。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而高校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相对不高、政治的敏锐性相对不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传播队伍成为在高校学生社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首要任务。要着力选拔一批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素质好的学生作为社团骨干,充实各个社团的传播队伍;要对现有的社团骨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理论素养,强化其传播技能,提高其传播技巧;要安排专门的教师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用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理论指导为主线,将学生社团各个零散的实践活动加以串联,发挥“1+1>2”的作用。

(三)强化思想引领和方法创新,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平台和社团活动的载体作用,着力强化在学生社团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引领。要强化在高校学生社团主题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合理安排主题及议题等方式,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关注、认识、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社团成为培育高校学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要结合自媒体时代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的技术手段,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化、生活化的信息,真正走进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在学生社团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通过建立专题网站、论坛以及融入学生社团网页等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工作格局和氛围。

(四)强化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融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效果,就要准确把握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高校社团,就需要贴近学生社团活动,融入学生社团日常管理进行教育。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对社团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有整体的把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主题化、系列化、常态化设计,运用角色扮演、辩论、观摩、展演、学术交流等形式开展渐进式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的深度融合;通过依托学生社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并逐步转化为自身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3-27

[2]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Z].2016-01-12

[3]张鹏.沪大中学生社团发展报告,62万学子“沉浸”社团文化[EB/OL].(2016-11-27)[2017-05-06].http://sh.eastday.com/m/20161127/u1a12447829.html

【作者简介】蒋百平(1981— ),男,广西灌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学院人事处)部(处)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蒋百平

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篇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    要】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数学学习,还希望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应该被奉为高高在上的神坛,而应该走下来、走进每个社会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内容,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会普及和全民倡导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教学渗透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小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小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和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正确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了让小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以后,对以上的内容做到了解和实际应用,教师必须要将这些内容熟记于心,才能更好地教学。

一、教师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熟记于心,才能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目的

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学,首先教师要从两个层面认清定义和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渗透教学的有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党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提出的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殷切期许、对于现下阶段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个人的道德准绳限定。其中不仅囊括了许多当今社会的认知发展,还包含了为了早日建构起未来社会主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我们不仅要通过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让小学生了解和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还要让小学生知道自己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了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描述的理想的社会,每个人可以通过做什么事来尽一份力。

二、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小故事,让小学生了解什么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在一堂课的最开始,即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用很多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小故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本堂新课内容相联系,让小学生把听故事的热情和兴趣转移到数学的课堂教学身上,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小故事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比如,在数字认知的章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给学生们讲解华盛顿砍了樱桃树的小故事,让学生们通过这个故事学习到小华盛顿身上诚信的品质,教师此时要提醒小学生们这个故事和新课的联系:学习的不认真、上课不听讲、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也是不诚实、没有诚信的具体表现,然后教师再开始新课的讲解,就会让小学生知道为了做一个诚信的孩子,应该与不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小学生们就会更认真地听讲,减少了课堂上的走神现象。教师要注意到的是选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关的小故事是体现单独的层面的价值,这是为了让一个故事围绕这个价值为核心地去展开故事,不仅故事会得到完整性,故事的渲染效果也会好很多。学生在了解了个人层面的道德标准,也会下意识用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向一个道德标兵靠齐。

三、教师可以在新课讲解的时候渲染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培养小学生爱国情怀

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广泛利用网上资源查找当天新课中所涉及到的数学家的相关小故事,把握好小学生崇拜英雄、追求英雄的心理特征。在小学生们的心目中树立起一个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英雄,小学生就会下意识追随,就达到了让小学生在知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后能够遵守和运用于实际的教学目的。比如,中国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他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在中国的计算仅仅只能依靠纸和笔的年代,他就能够达到如此高尖的数学顶峰,是与他本人的勤奋离不开的。而且华罗庚在留美学习和出国交流后,不心动于发达国家的高薪厚俸,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给深爱的祖国,后来华罗庚在数学上的成就远不仅此。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强烈的爱国和在自己数学家的岗位上敬业的精神,不仅能让小学生学习到数学的学习是要通过勤奋刻苦才能收获知识的,还可以让小学生懂得祖国和我是不能分隔开的这一事实,还有学习他们身上回报祖国、敬业爱岗的精神。这也正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弘毅则国弘毅的道理。

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教导小学生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门覆盖范围广泛、内容蕴意丰富的社会学科,教师要想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渗透和影响,就要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各个角度和角落都时刻注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挂在嘴边,记在心里,才能对小学生们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和影响。教师除了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小故事方面去引导小学生,注意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方面中的小事情,遵守个人层面的道德准则以外;教师还可以从塑造个人英雄的方式向小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小学生们能够以此为榜样地去向英雄靠齐。教师也可以在数学的课堂上提起当今社会的现状,给学生们从学习、竞赛等角度去分析社会趋势,让小学生懂的社会概念,和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所起到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虽然被凝练成为仅有24个字,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却远不止于此,其中蕴含的精神和道德要求也言简意赅地传达到位了。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要做好这是在打一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小学生保持耐心和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分层面、分角度地去感染和影响小学生;从理论、实践双重角度去引导小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认识;从践行者、参与者、监督者等多重身份去理解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师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小学生们的内心,还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法的教育理念,设置一场小游戏或学习小组之间的比赛,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设为游戏目标,或者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设置成一场比赛,开发出小学生对游戏和比赛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让小学生们更加充满活力与动力地去学习。

为了使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中能够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师要做的首先要从理论上对其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知,在不影响小学生的日常数学授课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灵活地补充和渲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小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能够认识到学习核心价值的优势。这仅仅只是笔者我一个人的看法,希望会有所帮助。

作者:田益芳

学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篇3: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

【摘 要】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价值多元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在价值多元化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进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更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明确教育目标,科学制定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内容

(一)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

政治信仰是人生观的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首要标志。它一般指人们对某一种政治学说或制度表现出的真诚信服和坚定不移的遵守和执行的态度。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向往、行动动力,是人们的奋斗目标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基础,决定着价值观的方向,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关注的应是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问题。帮助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深入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信仰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理性自主的。通过高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教育与学习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政治信仰,使大学生寻找到并确立起一个能支撑自己命运的精神支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理想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斗志、激励创新,助推着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事业不遗余力、不懈追求。这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我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所以,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指引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着眼。

(二)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全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内容,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新世纪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中,坚持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科学的将两者合理的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理念更新不到位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一些高校往往只重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就业情况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项同等重要的任务,不管在受重视程度还是支持力度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其他学校管理工作之间都有天壤之别,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多在宣传上能与教学、科研享受同等待遇,高校不会主动自觉地作出相应的人、财、物投入。部分高校在处理德育和智育关系问题上“一手软,一手硬”,对中央提出的“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只是片面理解,表面应付,形式化比较严重,并且普遍存在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轻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不良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核心价值观培育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任务,忽略了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工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总之,这种认识不到位、投入不齐全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达标,导致“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有效地付诸实践当中。

(二)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统一、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高到低的整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教育者按照教育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系统教学。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要分布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当中。但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有限,一般一章内容只有2一4个课时。因此,课时较少导致教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没有进入系统化状态,必影响教育的效果。同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和行为方式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承担着改革带来的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

(三)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首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没有彻底普及。当代大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手段,然而,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或高校的投入不到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灌输形式,只有必要的时候才会申请多媒体教学。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自主性更强、求知欲望也更加强烈,他们渴望在一种公平的、被尊重的环境下学习,这种单向灌输的教育形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以及大学生的需要。其次,教学过程中互动不足。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而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互动性恰恰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缺乏。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实践活动偏少,比例偏低,组织难度较大,没有稳定的经费保证,缺乏实践活动基地,实践内容和形式雷同,实践教育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最后,其他教育载体的建设相对落后。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公寓、网络、社团等教育阵地的作用,对于系统的德育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首先,社会环境千变万化,学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象牙塔”,而日益与社会密切接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冲击,严重干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其次,虽然高校努力建设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但学校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仍然存在严重的体制及机制脱节现象。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仅仅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的任务,“三育人”的工作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最后,方法不当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起不到作用,往往还会降低或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项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仅仅靠学校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使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育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思想理论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结合时代特征,组织以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舆论宣传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校的教职员工,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帮助大学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化价值观念进行引领的能力,有力抵制各种错误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的消极影响,从而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提高教师素养、增强示范作用,为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要确立教育的目标是想让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首先就应从培养教育工作者入手。因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学中与大学生面对面接触的最近感应群,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起到了影响和制约的作用。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培养教育的示范者,提高教师素养,即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示范者,从而奠定培养的坚实基础;新课改实施后,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受益者,教师是辅助影响着,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所以,教师必须严于律己、身为示范,才能培养出国家期望的优秀大学生、接班人。可以看出,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国家政治信仰、思想导向与所学知识、个人精神面貌、人格魅力等相结合。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掌握大量的学科知识素材,不断深化和拓宽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教学与教研能力,能够结合当今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事件给学生以思想传递和导向。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我,无论在政治思想素质还是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都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在教育内容上,除注重大学生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思维、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外,要特别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文明风尚的养成。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紧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思想营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且运用多种形式,使其内容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教育的生动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实效。

在教育手段上,应当体现在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上。当前,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气息,在用好学报、广播、电视、橱窗、讲座等传统媒介的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掌握和运用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不断拓展信息传递渠道;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网络管理工作队伍,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信息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防范有害信息传播泛滥;要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借助 QQ、QQ 群、Email、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扩大正面信息的覆盖面,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优化校园环境, 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导向,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形成一种有利于陶冶学生、感染学生的高格调校园文化环境, 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 如定期举办报告会、专题教育活动、人文科学知识讲座, 围绕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集中教育活动, 各种有意义的宣传活动,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等, 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熏陶,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要通过营造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 憎恨假恶丑, 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是一个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系统工程。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将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对各种浅薄、混沌、片面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矫正,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 人民日报,2004-10-15.

[2]闫英华.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0(11).

[3]刘光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

[4]金海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效果探析. 长安大学硕士论文,2010.

[5]王卫国.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陈伟祥

上一篇: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论文下一篇:生活化理念下初中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