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2024-04-23

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精选14篇)

篇1: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年—月—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地区实际认真贯彻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自古以来,爱国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脉络里流淌着的基因。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作为中国公民最朴素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阶段,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精神和文明建设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基因永续传承,可以不断提振中华儿女拼搏奋进的精气神,为新时代这艘巨轮磅礴的前行动力。

在文中,强调了要“坚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

对于新时代来讲,发展在每分每秒都在飞速变化着、充满了挑战性,更是充满了机会。在祖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充满干劲儿,在青春大好的年纪里,用自己所学所想创新奋斗,为国家繁荣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的时代里成就自我,成就新时代。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要牢记党的教导,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做新时代“四有”青年。《师说》中曾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年人有自己的一腔热血,有着对新时代向往,面对当下扑朔迷离的世界发展格局和复杂的环境,我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与功利,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回想我们自己的初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必须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把自己的理想目标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踏踏实实地为新时代提供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文中还强调了要“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

这一点说明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赖以发展的根基,要着眼于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润物细无声”,悄无声息地从日常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加强制度保障,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爱国主义作为凝聚中华儿女精神力量的重要纽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弱化,更不能丢掉。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不是嘴上喊的口号,关键在于行动我们每个人不仅要有爱国的追求和情怀,还要把拳拳爱国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紧密结合,那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篇2: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刘博士引用了崔卫平的一段话“你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向我们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诠释了爱国的真谛。

历朝历代,许多的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心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经历劫难而不衰。爱国表现在各个方面,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寄语:“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充分的诠释了想要祖国强大我们就要树立一种爱国意识,不要只说不做,要脚踏实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情怀,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3: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以爱国为最高的理想和追求, 以背叛祖国为最大的耻辱, 无数仁人志士刻苦学习, 努力奋斗, 最终是为了报效祖国, 特别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 涌现出无数的英雄烈士前仆后继为国家的存亡抛头颅洒热血, 贾谊将“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 林则徐将“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 “精忠报国”的岳飞以《满江红》和抗金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志, 还有文天祥、谭嗣同等, 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无数的爱国志士, 无不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悲壮的爱国诗篇。可以说华夏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历史, 爱国主义经过代代相传已经融入到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中,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脊梁的当代青少年学生, 肩负着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使他们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牢固地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树立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国家的宏伟志向。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艰苦的八年抗战, 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 解放了全中国, 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在此期间有无数的中国共产党员为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幸福, 前仆后继, 英勇奋战, 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得到飞速的发展, 如今, 国家日益强盛, 人民幸福安康。历史已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离开了社会主义, 中国就不能独立富强。社会主义的极大优越性, 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告诉我们, 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共同的目标下, 国家是统一的, 各民族是团结友好的, 一旦出现不以国家利益为重, 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和目标, 就会出现四分五裂, 战乱纷纷, 民族矛盾重重, 最后导致民不聊生, 国力脆弱, 从而引起外敌入侵, 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时同样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 涌现无数爱国志士,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使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所以历史证明, 一个国家只有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使爱国主义成为广大青年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无论何时何地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要求, 那么国家就会统一和发展, 民族就会团结, 国家就会兴旺发达, 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何, 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 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备受长辈的关爱与呵护, 而长辈又只有给予付出, 几乎没有索取和回报, 另外由于学习、就业、竞争等压力, 学校过多的强调学习成绩, 而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再加上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想以各种形式出现, 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 青少年学生由于辨别能力不强, 容易使人生目标产生偏离, 所以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他们从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 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刻苦学习, 努力拼搏的思想。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提出科学合理的的统筹规划

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义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宣传中, 要高度地重视, 要认真贯彻执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首先要依据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和现状进行规划和部署, 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落实方案, 从目标建设、舆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采取丰富多彩、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突出效果, 讲求实效, 真正起到培养他们爱国情怀的作用, 同时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使各项措施得以有效的开展和落实, 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

2、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文化教育进行

青少年学生主要接受的教育是课堂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系统的课程, 我们要紧紧抓住课堂教育的主要阵地, 认真扎实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 正面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中国的经验与教训, 同时其他的文化课、专业课等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他们进行历史、国情、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使青少年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独立统一和民族团结, 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3、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营造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环境

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作用。学校可以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 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 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等主要宣传阵地, 加大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 同时占领网络新阵地,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的建设, 丰富网站的形式与内容, 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 充分发挥网络这种青少年学生易于接受的优势;同时加强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 家长要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优秀文化传统、爱国的典型事例;另外, 社会要加大对爱国主义的宣传, 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加强对爱国主义的宣传,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4、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各类博物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和一些重大建设工程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这是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用典型的爱国主义示例和题材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 使他们亲身感受历史英雄、革命先烈为国家为人民奉献青春的高尚情操, 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并以他们为楷模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 刻苦学习, 努力拼搏, 为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奋斗终身。

5、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要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青少年学生深入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等, 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新变化, 要深入农村, 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了解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要进行升国旗仪式, 让青少年学生在国歌中看到鲜红国旗冉冉升起, 激发他们缅怀先烈的感情, 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刻苦学习。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增强国防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强健体魄、磨炼意志, 使他们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王春华周海.谈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陈奇文.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3]黄小军, 应竞丽, 王华标.爱同主义教育概要[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大学生 时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有很多惊人的发现和闪光点,但是没有一种思想能够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那样,能够引起整个世界的极大反响,因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让人类再一次陷入深深地对人类的思考。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更是被确定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求全党深刻学习马克思,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需求

(一)对于大学生个人

1. 树立大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想法看待这个世界,所以难免存在个人观点和偏差。经过社会的不断实践和推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得到验证,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最终解释。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培养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2. 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认识世界的思考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的哲学方法,它综合唯物主义和辩证方法,创立出一套最科学的哲学研究方法。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正确运用唯物主义分析事情,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3. 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不懂得分享和体谅,一切只想着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使他们感受国际共产主义者为了国家和人类做出的巨大牺牲,体会先烈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将自己的所有力量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生涯。

4. 促使大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能够得到全身心的发展,思想得到升华,明白只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地让全世界人民幸福。这就需要大学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科学理论学习和社会锻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自己获得不断前进和奋斗的动力。

(二)对于社会发展

1. 打倒资本主义势力的理论需求。

社会主义要立足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大学生只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粉碎资本主义的阴谋,才能从根本上区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从而深刻地了解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放全世界苦难的群众,才能帮助他们摆脱资本家的剥削。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是人口大国,如何让14亿人民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创造一个和谐社会,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3. 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

中国7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是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前提,如果脱离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一切行动就缺少了基础支撑,就成了空口白话。我们一方面要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吸取全球的积极文化来增强自己的文化实力,另一方面又要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原理。

三、如何正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不能狭隘地从个人观点出发。对待不同的信息和文化,要认真辨别,凡事都要想一想。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外在事物所影响,所以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其精华,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注重实践,凡事都要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原理揭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形而上学理论都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解释。

凡事都要事实就是,秉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要大胆想象,小心求证,不能信口雌黄,胡乱猜测。

(三)认识事物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事物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变化,大学生一定要端正心态,不能急功近利。

(四)知道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政治经济学,才能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才能了解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掌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总结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必修课程,不管是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社会意义来说,马克思主义会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包括个人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服务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能够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感受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奉献。

【参考文献】

[1]崔纳.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与实践[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2]洪建设. 共青团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篇5:小学学生爱国教育国旗下讲话稿

小学学生爱国教育国旗下讲话稿(一):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爱国,从身边做起》。

每一次站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伴着雄壮的国歌声,我们都会无比自豪,无尚骄傲!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无限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向国旗行礼,我们高唱国歌,这是发自内心的浓浓爱国情。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我的年纪这么小,怎样才能为国家出力呢?其实同学们,爱国就在我们身边。爱国是无声的,是不在乎任何形式的;爱国之情是无处不在的,它是浸润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之中的;爱国行为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自觉行为!爱国无大小,处处是爱国。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是爱国;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富民强国,是爱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度警惕地守卫在祖国的边防、海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爱国;体育健儿英勇顽强、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让伟大祖国的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国际体坛的上空,这也是爱国;我们的父母亲,遵纪守法,在岗位上精耕细做,创造财富,上交利税,是爱国;我们的老师,淡泊名利,呕心沥血,诲人不倦,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接班人,这也是爱国……

同学们,爱国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学生的我们,爱国首先要从爱学习做起,用心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的双手,向取得成绩的同学说一声真诚的祝福。主动去拾起一片垃圾,主动关上哗哗流水的水龙头,主动去制止破坏公物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管住我们的口,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花草。共同建设一个宁静、有序、有着良好学习环境的校园。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要象老一辈革命家、我们尊敬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学生爱国教育国旗下讲话稿(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请稍息。再过两天是什么日子大家知道吗?对,是国庆节。再过两天我们就迎来了祖**亲66岁的生日。1949年的10月1日,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他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每当我们站在这里,唱着雄壮激昂的国歌,目睹着国旗冉冉升起,不禁为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在这面国旗上,凝聚了无数革命者的信仰和追求,倾注了中国亿万人民对祖国的深情挚爱。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

爱国应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当国旗在校园冉冉升起时,你肃然起敬的表情便是对爱国最好的诠释;当纸屑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平躺时,你弯腰拾起的背影便是对祖国最美的回答。早读时,爱国精神在大家的琅琅读书声中发光:课堂上,爱国精神在大家的炯炯目光中闪现;与老师迎面而过时,爱国精神在你甜甜的问候中放彩;和老人通过马路时,爱国精神在你温柔的搀扶中吐芳。

亲爱的同学们,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学习的机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宽容、以礼待人、遵纪守法、孝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做一个珍惜光阴、热爱学习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做一个值得老师信赖能、让父母放心的人,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当代少年。

再过两天就迎来了国庆长假,在这里我要提醒同学们要时刻注意安全,在家里要注意用电、用火安全,出门游玩注意饮食和交通安全。而且要做一个说文明语,做文明事的好孩子。同学们能做到吗?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谢谢大家!

小学学生爱国教育国旗下讲话稿(三):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理性爱国,振兴中华。

提到爱国,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爱国?我个人理解爱国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沉淀的一种民族精神。是渴望祖国富强,民族文明,并为之奋斗的一种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比如钓鱼岛事件,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高潮。数以百万计的全国爱国青年们纷纷上街,抗议日本政府,抵制日货的声浪排山倒海。但遗憾的是许多地方都有个别愤青没搂住火,对中国同胞自己的日本车和料理店痛下黑手,一时间使得原本庄严正义,声势浩大的爱国行动掺杂了打砸抢的成分。我们肯定不法分子是少数,绝大部分人是揣着一个爱国的心去行动的。

爱国,我们不能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我们应该理性爱国。我们要抵制日货,但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侵害自己同胞的利益。捍卫钓鱼岛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让我们祖国更加强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日本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梁起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们中学生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必将属于我们。那中学生应该如何爱国呢?

我们要从爱学习做起,用心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次作业;我们要从爱身边的人做起,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向取得成绩的同学道一声真诚的祝福;我们要从爱校园、爱家园、爱我们的环境做起,主动拾起每一片垃圾,主动回收每一张废纸。当代社会发展迅速,我们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同时,不能忘记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我们更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祖国的腾飞。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面对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一定要让爱国情感体现在日常行动中,从身边的事做起,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百倍的努力来实现我们的理想,完成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今天我们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明天我们为辉煌祖国贡献力量!

篇6: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本网讯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隆回县周旺中学利用每周一的升旗课,让全校师生都集合到操场上,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升旗仪式完毕后,紧接着便是国旗下的讲话,讲话人现场以自身说教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周旺中学国旗下讲话每周都确定专人负责。一般从中层领导开始,再到班主任,最后由教师代表讲话。他们紧密联系学校及学生思想实际,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生态意识、终身学习、合作精神、科学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富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德育内容设计主题,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篇7: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心得感想

到延安去,这曾经是一代代革命志士的呼唤,在这个九月,我们也追随着先烈的步伐,来到了这片圣神的土地。虽然延安的故事我们早已在书本里、在电影中学习了无数遍,但当自己真正踏上这片黄土地、站在宝塔山下追忆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时,却依然无法抑制内心的澎湃,再次深深的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礼。在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先后来到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革命圣地。很难想象,就是在这一个个简陋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了全民抗战,带领整个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也是在这沟壑纵横的高原上,党中央粉碎了国民党的一次次进攻,打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新局面,长征后保留下的一星革命的火种,最终从这篇黄土地上燃遍了整个古老的中华大地。我们也前往了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插队的梁家河村,学习到了总书记那七年朴素但不平凡的知青岁月,深深感受到了总书记一直以来为民造福的初心,埋头苦干的作风以及知行合一的担当。

延安精神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源远流长,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毕生追求。坚持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的思想武器。坚守人民至上,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保持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变色的政治根本。

从延安回来后,支部组织了全体党员进一步总结了延安学习的心得,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会。在主题党会上,支部党员总结了对延安精神的理解与体会,交流了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学习与思考,同时学习阅读了《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通过总结交流与进一步的学习,使得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延安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传的。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永不过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精神支撑。

从黄土高原到东海之滨,从1935到,我们穿越了广袤的时间与空间,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眼前一幕幕的展开,脚下这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多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独不变的是这一脉相传的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延安的宝塔山下,在梁家河的土窑洞里,一代代党的领袖们用他们知行合一的作风向我们做出了最深动诠释。对延安精神的学习,也让我们每个普通党员对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建设史,背后浓缩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史。在国庆七十一周年的阅兵式上,我们看到了人民解放军已从延安的小米加步枪发展到了今日的东风加巨浪,我们也从过去那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建设成了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的东方大国,七十一年的筚路蓝缕早已让整个华夏大地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所取得的这一切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施舍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一代代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奋斗而来的。国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于敏、黄旭华等9位前辈颁发了共和国勋章,这是在向共和国老一辈建设者致敬,更是对我们新一代共产党员的鞭策与要求。

篇8: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意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创新

2009年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首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思想。自此,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成为我国一直以来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新提出的研究课题, 所以在发展空间上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同时, 我国很少有学者会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同高校的理论教育相比较进行研究。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

对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能够提高学生教育的大众化程度,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加快发展起到直接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能够解决大学高校提出的新课题, 能更好的说服学生及掌握学生的思想, 从而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的意识思想, 但大学高校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比较反感。许多学生不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作用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从而缺乏学习的兴趣。这些问题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体现时代化, 没有足够的知识体系来解决现代我国遇到的难题, 如, 社会中存在的就业问题、贫穷问题、腐败问题等, 所以马克思主义没有对学生及社会产生足够的影响来说服大众。如今,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中央领导一直提倡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道路, 推动我国大学高校的大众化水平, 必须加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 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体系来正确的分析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减少大学生的反感情绪, 增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同, 从而进一步的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时代化进步

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需要时代化的进步。只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得以发展, 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的快速提高, 此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涵盖了许多马克思从实践中得到的理论教育思想, 所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是从属关系,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马克思教育时代化的进步。因此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而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时代化的进步有很好的帮助, 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重要依据。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是各自所属关系, 虽说没有包含的关系, 但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的指导标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属于理论范围,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是教育实践领域, 两者没有共同的创新领域, 是同级学科。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有着指导作用。

3.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标准。在本质上,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化步伐一致, 两者都是对理论与时代的特性着重解释, 注重理论对时代发展的重要性。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与我国大学高校发展的新特性相结合, 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经验, 同时, 教育才是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成果, 总结马克思理论教育整体发展规律, 以科学的发展态度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水平, 以实际中的教育经验发展新的教育理论。

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创新发展

从我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经验中可以看出,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必须根据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发展适合大学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时代不断的发展, 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逐渐面临更多的挑战。第一, 经济全球化致使西方国家向我国渗透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第二, 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肆意传播其思想及其文化, 怎样防止通过网络对大学生传播错误的思想观念, 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面临的又一难题。第三, 面临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挑战, 一是大学生可能会被现代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所影响, 对价值观及道德观产生错误的心理。时间过长会被金钱所迷惑, 自身的理想及信念容易动摇。二是我国正面临艰难的改革期和社会激烈的矛盾期, 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的思想处于多变的状态, 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中的难度加大。三是我国在推动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中, 大学教育的自身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如政府高等教育向私有教育所转变, 精英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所转变, 集体工作到自主选择工作而转变, 这些都将制约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

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符合大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观念。利用高科技来加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传播。如建立校园网络, 以信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递, 实现网络化教学,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课程魅力。

总结

本文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 并分析了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意义。但是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代化的角度来看, 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研究, 如, 怎样协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时代化的共同发展, 怎样推进马克思教育理论的时代化发展, 怎样适应新社会的需求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等等。从而努力改进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提高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文广, 林美卿.网络条件下高校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导地位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 (4) .

[2]毛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篇9: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65-02

1 引言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微课……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步入“微时代”。“微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1]。微时代不仅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那么高校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规避新媒体的消极影响,主动探索和创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和新路径,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2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微时代,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日益现代化和多样化,无疑如同其他新兴科技一样,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双刃剑”作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微时代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创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和路径。首先,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立体性、生动性、及时性,迎合了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内容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推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微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在双边甚至多边互动中得以进行的,利用网络信息的交往性,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态度,从而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通过博客、微信、QQ等方式,就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思想交流,使学生在这个空间中获得充分的话语权,更有利于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

另一方面,微时代微信息的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微时代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传播真实度的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首先,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西方国家的各种腐朽思想、极端的言论和不负责任的指责,有损国家和执政党的正面形象的言论充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社会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吸引受众群体注意,在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以赚取群众的眼球。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炫富、炒作、相互斥责甚至辱骂的低俗言论,使网络变成个人情感喜好宣泄的垃圾场。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较弱,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相信错误信息,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害信息的传播者并受其影响。同时,微时代教师和课堂不再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唯一渠道,对于沉溺于网络世界的他们来说,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喜好和意愿,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言论导师”,这势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毫无疑问,面对微时代的信息交互与开放、复杂与多元、现代与低俗,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接受系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时,会误导心智尚不成熟的他们,严重的话还会误入歧途。

3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碎片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求正确解读和识别媒介的信息时,必须具备“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这样才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媒介,理性参与信息的传播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因此,高校应发挥教育功效的引导作用,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容融入课堂教育,加强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推动大学生与网络的良性互动,提高正确运用媒介的能力。

创新微时代“主客体间的双向关注”模式 在微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主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主客体间的双向关注”模式。一方面,教师通过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议程设定,在微博、微信、QQ上与学生分享各种社会热点新闻,引导他们对所分享的内容进行客观解读和评论,从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教师主动关注大学生的微博、微信中朋友圈的内容,了解他们关注的内容和感兴趣的话题,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经常对青少年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予以评论和引导。这种“主客体间双向关注”模式,打破了师生彼此间的思想隔阂,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更容易被其接受,同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提升微技巧,增强校园“微文化”建设 高校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积极创建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文化”阵地。一是增强校园官方微博的建设。由于高校微博发布形式和发布内容的“官方化”,造成高校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校需提升微博建设的技巧,重新发挥微博影响力。具体来说,高校官方微博应把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做到“急大学生所急,想大学生所想”,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平民化的网络语言,以符合大学生认知习惯,从而引起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二是在学校的相关网站增设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专栏,报道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建立校园微信、院系微信、班级微信、社团微信平台,利用手机定期发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形成以网络为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隐形教育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篇10: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心得体会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是毛泽东主席在《湘江评论》的发问。在疫情时刻,这句话更体现到了它的意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行动中,我们学到了一个爱国者应该有的姿态,感受到了这种爱国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爱国主义真正地放在心中,树立起爱国主义的精神。作为新青年的我们,更要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坚定信念,做忠诚的爱国者。

当代青年是强国一代,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这是无数爱国者的执着追求,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篇11:实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感素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 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要求,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要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要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不懈追求,着力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篇12: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我们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只要认真地学习、吸取和借鉴党史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就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够提高我们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获取新的知识、新技术,不断充实自己,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知识,练就硬本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居民,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拥护党,努力学习、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与一切反党反人民的行为做斗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精神,是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艰辛的奋斗历史中,积累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几代中共党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篇13: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一、“中国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一) 牢记历史使命,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性。

2013年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 广大高校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 90.2%的高校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97%的高校学生对“诚信是做人之本”表示赞同, “爱国热情”、“人际交往能力”、“诚信意识”是高校学生自我评价最高的三个方面[1]。调查表明,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持续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 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引领学生价值取向, 关注社会, 以及增强国家意识等方面都表现出有效性、积极性与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历程,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成长起来的, 担负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重任。无论历史进程和时代潮流如何发展, 大学生都应牢记这份历史使命, 只有将使命感与责任感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心系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沿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

(二) 领悟新话语体系,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我国在意识形态上的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非常独特的系统, 具有鲜明的特点并体现出科学化与大众化的水平。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 “中国梦”孕育而生, 成为每个人容易理解与记忆的奋斗目标, 是新时代话语体系。“中国梦”的提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创新[2]。大学生爱国意识与理想信念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和“中国梦”的阐释存在内在切合性, 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实践主体, 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个人价值, 就必须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对于高校教育者来说, 就要领悟“中国梦”的价值内涵,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爱国情怀转化为大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

(三) 创新实践路径,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走出理论灌输的单一教育模式, 用实践体验的多元化教育方式, 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有效地实践“中国梦”。例如, 清华大学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 百余支队伍、近千名学生走向西部、走入农村、走进社区, 亲身体会基层劳动者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及对未来生活的理想憧憬, 深刻感悟由千万个“中国梦”组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 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东华大学依托易班网络平台开展“中国梦·学子梦”优秀作品征集, 通过易班描绘自己的中国梦, 说身边事, 谈新变化, 许多学生通过诗歌、图片、原创摄影和微博语言表达对中国梦的憧憬[3]。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通过个人“成才梦”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客体, 其个人的成长成才应当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成才梦”与“中国梦”的统一。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以“三个倡导”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校园正气、社会风气, 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 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今时代, 信息交流日益广泛, 知识更新日渐加快, 要跟上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 青年大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 才能勇敢面对各种挑战, 成长成才。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经由“教育梦”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高校教育者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主体, 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播者, 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和生活的导师, 既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和责任, 又承载着“教育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而高校青年教师作为与学生年龄接近, 与学生接触较多,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的一支队伍, 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决定着教育效果。“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创新性的思路和指导性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 把艰深的概念通俗化, 把枯燥的形式灵活化,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实现“中国梦”, 更能为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 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高校只有更主动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才能使“教育梦”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以“和谐梦”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和谐是一种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价值取向贯穿其中的文化现象, 作为其根本价值基础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和谐梦”托举“中国梦”, 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校园、社会及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环境, 其优良程度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 影响他们和谐意识的培养和对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及和谐社会等“和谐梦”的认知与行为。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中形成文明和谐、团结互助、务实进取的良好氛围, 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进而转化为实践动能。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民主平等、亲情和睦、尊老爱幼的品质, 对大学生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塑造起到细微而深远的影响。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实践场所和效果评估平台,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与整体效应, 有助于带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并最终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对策思考

(一) 引领大学生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内化于心, 坚定中国道路。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内化于心, 就是要求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 建立健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教育的长效机制。将学习教育机制、行为实践机制、责任保障机制、激励协调机制、环境育人机制五位一体相结合, 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以及共同理想信念教育, 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式。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灌输、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 从实际出发, 用坚实的理论指导实践, 走下讲堂, 走出课堂, 走进博物馆、展览馆、陈列室, 走进社区、街道、广场, 营造真实的教育环境, 创新教育方法, 深化体验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突出大学生的主导地位, 使教学和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其次, 构建齐抓共管的领导与保障机制, 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工作落到实处, 促使全体教育者的群策群力和共同参与, 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局面;最后, 要加大学生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引领中的配合。学生工作涉及从校级到院 (系) 级到最基层的班级中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 包括党委、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等, 他们承担着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从事学生工作的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更直接、具体、生活化和利益化的。因此, 一方面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工作群体“实用功效”之间的关系, 做到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另一方面, 要求事关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出一定的理想性、理论性, 呼应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二) 引领大学生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秩序外化于身, 弘扬中国精神。

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秩序外化于身, 就是要求大学生了解社会环境与法律秩序, 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 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重视理论学习, 提高法律基础理论课的课程质量, 将最新的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以法律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培养大学生自觉的法律思维逻辑和法律意识主动性。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社会舆论和道德环境, 利用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 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其次, 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把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转化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动力之源。其中精神教育和榜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永恒的雷锋精神、志愿者精神, 以及振奋人心的“神十”精神、自强不息的抗震救灾精神, 都是大学生应有的价值追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这些最美人物能引起大学生心灵上的共鸣, 真切体会到应该怎样诠释社会责任;第三, 要鼓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学生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是高校育人目标的体现, 能够助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应该注重培养其问题意识, 发展其创新思维, 培育其创新能力, 塑造其创新个性, 让大学生体会创新精神对社会和国家是一种造福和责任[4]。高校要科学合理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 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三) 引领大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实化于行, 诠释中国力量。

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则实化于行, 就是要求大学生以正确的准则进行个人价值选择和自我道德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并践行于实践中, 以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与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 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彰显中国力量, 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首先, 缺失的道德教育亟待补上。尊重生命, 友善周遭, 要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生活密切联系, 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相互渗透, 与大学生心理疏导相辅相成, 使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保持一致。其次, 和谐的校园文化能提供软实力发展环境。如今, 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深入滋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诚信品德, 是诠释中国力量的重要手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各类艺术节、知识讲座、技能大赛、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形式, 把有形的物质文化与无形的精神文化相结合, 既重视“有形载道”的实体, 又重视“无形化人”的功能;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中,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扶贫、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 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坚定理想信念。最后,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对其思想品德、学业、身心、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因此, 高校应当加强网络教育, 既注重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 又注重从社会道德和法律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鼓励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引领网络文明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持续积极健康向上.[EB/OL].http://www.moe.gov.cn/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__1168/201306/152702.html, 2013-06-03.

[2]高等教育系统中国梦教育活动座谈会发言[N].中国教育报, 2013-03-26 (05) .

[3]投身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N].中国教育报, 2013-03-25 (01) .

[4]田永静, 陈树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5) .

篇14:中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后现代主义;教育管理;启示

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即互联网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具有广阔未来,并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带来变革。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突破教学限制、变革原有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丰富学科课程内容等方面为“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新的视角。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应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积极意义,主动适应和促进教育的变迁。

一、相关概念

1.“互联网+”与“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国务院于2015年7月正式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互联网+”行动计划被正式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讲,互联网 +教育”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教育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

2.后现代主义教育。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一场带有激进色彩的社会思潮。广义的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或“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是一种崇尚开放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其主要观点是:注重反思批判性,鼓励多元化思维风格和推崇平等对话。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主体哲学倡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哲学。

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教育管理的积极意义

1.强调“差异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是反中心、反本质、反统一性思维,倡导差异性、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者德勒兹认为存在就是差异,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强调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以往追求同一、关注同一的学生观转变为着手建立一种尊重差异和个性的新型学生观。主张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使教育成为能动的解放式的教育。

2.后现代主义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者德里达认为支撑整个西方思想文化基础的是“理性”,理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应该消解结构、破除一切权威,他否认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的存在,消解主体和等级结构,反对任何形式的二元对立,后现代主义者逐渐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双向交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有差异的学生;后现代的师生关系,是对权威的消解,主张民主、平等的对话。

3.促进教育管理的“正义和平等”。后现代主义观认为教育组织的目的是实现正义和平等,以便教育组织中每个人获得自由。后现代主义崇尚差异性、偶然性以及文化多元和解放,并发挥主体性。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教育管理决策方式更加民主,决策结构更加趋于平面化。它把学校看做“文本”,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体拥有相应的著作权,即自主权、决策权,使共同掌权和群体决策成为可能。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对后现代主义的借鉴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构成一个信息泛化的场域,并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数量的变化,对教师有新的时代要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在科学技术影响下,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育已经不再是教师遵循线性轨迹向学生传输信息的活动,而是主体间的精神对话与建构活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指导者,教师的工作在于教会学生使用方法和技能,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首先,高校应树立新型的教师权威观,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要由传统的说教者、传递者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另外,还应提高教师信息素质,具备在网络化教育环境中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能力,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专业技能。

2.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科课程内容。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尊重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倡导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一个开放、多元、互动教育,消除教育中的界限。学校可以利用 “互联网+教育”实现这一理念,通过对已有的教育内容、方法、模式等进行重新设计与组合,搭建信息共享、相互交流、互动合作的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计算机软件技术已经进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AI)的技术进步,带来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新思考。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出现为“互联网+教育内容”模式提供创新样板。MOOC在线教育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来推荐合适的课程,这种服务模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教育更加个性化。但MOOC平台仍有课程考核、课程结构、课程建设环节等需要完善,未来可以借鉴MOOC平台的经验和不足,认识“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局限性和面临的风险。创新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实现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有机融合。

3.促进教育公平。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组织的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教育的正义和平等,促进人的自由和解放。我国在利用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公平上进行了探索,自国家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以来,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在网络上开展教学和教研活动、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的网络互动提供支撑。2015年3月24日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2011年到2014年,全国中小学网络接入率由2011年的不足25%增长到82%。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全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为78%。《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2016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要达95%。互联网技术使教育资源的流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大的促进教育公平。

4.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互联网+”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技术。学校管理利用网络手段,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众、相关群体发布,鼓励公众参与。建立与完善数据库,能为教育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处理与分析各类数据,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实现学校治理民主化、科学化。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推进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这些将启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后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新型教育教育模式,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积极应对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葛晓莉.互联网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科技资讯, 2013(25):233-233.

[2] 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 2016(1):13-18.

[3]张莜莉.后现代主义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J].江苏高教,2012(1):127-128.

[4] 赵庆东,傅芳,韩静.对话与理解--师生关系的后现代主义阐释[J].职业, 2014(18):76-78.

[5]李怀.后现代主义学生观下的高校学生管理[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 2013(23):41-42.

上一篇:文网文办理指南下一篇:学生优秀演讲稿:用耐心成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