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情感下畜牧兽医论文

2022-04-30

摘要: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还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讲授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爱国情感下畜牧兽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爱国情感下畜牧兽医论文 篇1: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

[摘要]大众文化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采取完善教育体系、提升文化内涵、探索多样化模式等相应的对策,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孙启香(1974- ),男,江苏泰州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玲(1982- ),女,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育教育。(江苏 泰州 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8800021)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逐渐三足鼎立。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良莠不齐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对包括主流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的猛烈冲击。它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新鲜内容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就需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既能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融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

一、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统一的思想作指导,要有明确的教育方向。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目标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培养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勤奋学习、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品质;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更要能结合自己学习、工作的实践,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结构体系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未来祖国建设一代的健康成长与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合力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建立一个稳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结构。我国的大学几乎都采用寄宿制,学生进入大学后虽然已经不和自己的父母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家庭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还是不可忽略的,这就需要所有的父母都不放松自始至终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应当通过对原有队伍的充实、提高和改造,建立起一支既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又了解大众文化特点,掌握一定网络等新技术的、能适应大众文化环境要求的新队伍。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这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社会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来说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感染人的心灵,启迪人生哲理。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

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大众文化环境下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应该坚持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为主,辅之以其他类型的教育方法。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的主体性,即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著名的人类学家M·米德在她的《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了“三喻文化”理论:“前喻文化,是指晚辈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反哺”或者说“文化后喻”是一种大学生的“反向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化过程”。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反哺”现象,我们也不能按照原有的一套思路去教育他们,或者把我们的观念和想法强加给他们,这样做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是毫无效果的。所以,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以大学生为本”,充分反映大学生的心声和需求,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建构起教学相长的和谐学习氛围。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

(一)丰富大众文化自身的思想内涵

我国当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旋律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主流文化。首先,要经常组织富含思想文化内涵的大众文化活动,以高雅的校园文化建设为主体,支持并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科技、体育、文化、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性文娱联欢、体育竞赛、社会调查、课外小组活动等,写一些读后感或观后感,让大学生去亲身体验,真正感受到对他们的思想成熟、阅历丰富方面有所帮助。同时,要加强学校的校报、广播站、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工作部门以及网络中心、校园宣传栏等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阵地建设,支持鼓励他们去组织、开展灵活多样、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风,创造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

(二)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以文化的视角去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内涵,用丰富的文化养料来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性精神和文化魅力,要从理念和认识上向“文化转型”。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与完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本质与本性,关心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反思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与意义,改变原先单一指导、规范、说教的功能,让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中的一种沟通方式,帮助他们寻求真正的精神归宿和全面发展的道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守“教育的规律、文化传播的规律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助于大众文化中某些有效形式,有效地利用大众文化传播载体,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身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树立人格教育的思想,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这种文化人格的确立。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思维能力。文化思维能力是文化人格的核心要素,文化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大学生文化人格的成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通过他们学习和掌握东西方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引导他们合理地摄取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培养他们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守护和不朽的长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以主流文化为引导,探索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多样化模式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三自”教育模式

“三自”教育模式是指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现在的整个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比上代人有更强的行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与其限制,不如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去衡量自己的价值,去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唱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旋律,以此作为引导,让他们自主地去判断吸收大众文化中那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让他们亲自去体验这种收获带来的自信与成就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你听我说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的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的教育和学习,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只有认真地进行自我教育、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也才能达到思想道德的最终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育模式

我们要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倡导一种体验教育模式。一个人道德的养成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大学生通过社会、学校、家庭获得了“知”,但是真正将“知”消化升华为“行”还需要他们亲自去尝试,还需要他们亲自去体验。教育家霍斯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还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让大学生充分体验作为一个人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与魅力,构建和谐与健康的社会。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教育模式

在整个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因此,我们在设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同时,还要很好地把握大学生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喜欢挑战、刺激,更钟情于新鲜事物,更加崇尚自我、追求时尚。因此,今天的大学生只要有机会就会自己解决人生问题,但是这些想法有时候在父母和老师的眼中却是不可思议的。针对大学生的这种特殊需求和特殊的情感,就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自我做主,设计自己的未来。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的沃土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今天的大学生就如同“白松的种子”,我们相信只要给予他们“南方的沃土”,大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奇迹,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大学生会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俄)乌申斯基.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张佩珍,冯天向,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美)M·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4]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姚迎春.大众文化条件下高校德育的文化思考[J].理论月刊,2005(2).

[6](前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7]李德山.想起了但丁的一句话[J].家长,1996(5).

[8]共青团湖南省委.让青春的色彩更加绚丽——争做四个新一代学习读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孙启香 刘玲

大学生爱国情感下畜牧兽医论文 篇2:

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

摘要: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还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讲授中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我国药理学发展、国家对药物管制的相关政策及时事热点问题,深层次解析了《兽医药理学》专业知识,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强化其职业操守培养,同时在社会热点整合式药理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兽医药理学》课程;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学改革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动物生理学》等基础课程转化为临床兽医学的桥梁和纽带,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在当前的畜牧养殖环境中,因抗生素的滥用、假劣兽药的销售,给养殖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坚持“三全育人”[1]。

1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根据国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设计和决定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关键核心是人才培养,根基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格局,进而全面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此外,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强,其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体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随着社会和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西方文化思想不断渗透和冲击,致使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多种问题。在此背景下将“课程思政”逐渐穿插进高校的课堂中,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运用德育的科学思维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和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和建立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及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祖国建设而学习、为更好地服务人民而学习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

2  以《兽药药理学》课程为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2.1  《兽医药理学》课程特点

《兽医药理学》为动物医学和动物药学专业的基础类必修课程,主要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指导兽医临床的合理用药及新兽药、新制剂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基础学科。此外,还需要根据药物在不同动物中的代谢周期,提供食品动物的药物休药期,进而保障人类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兽医药理学》与临床实践联系紧密,因此在课堂授课中,要向学生讲授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涉及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用药方式、疗程及医学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可为后续兽医临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兽医药理学》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学生对于该课程抱着“乐学、好学、肯学”的态度,为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讲授中提供了先决条件[4]。

2.2  回顧药理学发展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全世界惟一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在前人的经验积累下,形成了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并传承至今。明代李时珍在继承并总结前人的本草学成就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和刻苦钻研,历时数十年编撰了《本草纲目》,该书不仅纠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还对药物进行了科学分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该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流传至全世界,在科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近代以来,通过数代药理学者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在药理学发展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了有天然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该项研究证明我国在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世纪60年代屠呦呦担任科技组组长,代表中医研究院接受了抗疟药研究任务,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我国历代医籍、本草和民间方药,筛选得到200多种中药,历经数百次的失败,终于在1972年从黄花蒿中分离出一种抗疟的有效单体物质并命名为青蒿素,此后攻坚克难又陆续成功研制双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等多个新药,成功地降低了疟疾的死亡率,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我国传统的中医药是民族文化瑰宝,也是最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坚持中西医并重,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5]。

在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介绍我国药理学的发展简史,以实事为例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了新媒体行业,许多舆论不断地对中华民族及传统文化进行贬低,同时宣扬背离历史的思想。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建立民族自豪感,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医学使命感,教育学生秉承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2.3  观看“遏制耐药,中国在行动”短片,不滥用抗生素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首先發现了青霉素,后来通过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进行大规模生产,并成功地用于人类疾病治疗中。正因为有了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能救治成千上万的生命,因此青霉素被称为近代医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贡献,被誉为人类医学史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6]。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生素相继问世,因其抗菌效果好且价格低廉,除了用于人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之外,抗生素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及养殖业,为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抗生素在养殖业的滥用,导致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而目前细菌耐药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且已从卫生领域扩大到了政治、经济领域。因此,为保证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作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要深刻意识到用药安全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给药[7]。

“遏制耐药,中国在行动”短片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记录拍摄的,主要讲述了世界及我国细菌耐药所带来的生物安全威胁加大、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发展制约等不利影响,迫切需要加强多部门、多领域协同谋划、共同应对。而养殖生产环节广泛应用抗生素,更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强调兽医的职业使命和责任,给学生灌输“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治必高效”的用药理念,积极参与到遏制细菌耐药行动中。

2.4  学习消毒药的特点,正确应对疫情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蔓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一方面要通过隔离防止病毒传播,另一方面要根据对象和场所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化学消毒剂来杀灭病毒。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结合当前实事热点,让学生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对消毒药进行分类,找出可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消毒的药品,并解释其作用机理。通过教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疫情防控,教导学生只要做好“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这三方面的工作,任何传染病都是可防可控的[8]。

3  学习有机磷中毒与解救,培养职业精神

在解毒药理章节讲授1995年日本地铁电车神经性毒气“沙林”事件以及2018年在叙利亚东古塔地区发生的“沙林”毒气攻击等事件。分析案例中出现的毒气的作用机制、特点、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及解毒方法,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该章节内容的理解记忆;另一方面通过讲述这些非人道事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涵,懂得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是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是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后续通过解救试验,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有机磷中毒的症状及解毒治疗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引入动物福利,不虐杀小动物,爱护和尊重实验动物。由此培养学生关爱动物、服务健康和服务社会的兽医职业精神,同时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和为服务社会而努力的远大目标[9]。

4  学习中枢神经镇痛药,展开禁毒教育

中枢神经镇痛药主要用于缓解剧痛,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会导致人或动物个体产生药物依赖性,该类药物又被称为成瘾性镇痛药。因其对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较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因该类药物的不规范应用导致的药物成瘾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了重视。在讲授该类药物时,可结合鸦片战争讲解毒品侵害我国人民身体,导致外敌入侵不堪一击,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而在当今社会,毒品造成了超越国界的社会犯罪增加和个人人格沦丧等严重后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毒品问题更与恐怖主义、洗钱和贩卖人口等跨国有组织犯罪相互交织,遏制毒品生产、打击毒品走私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可通过观看我国拍摄的禁毒短片,加深学生的记忆,更清晰地了解毒品的危害。此外,结合现代药品与毒品发展情况,讲解中美双方如何共同加强对芬太尼的管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毒品的警惕性。强调学生在未来实习和工作中应该严格遵守“毒、精、麻”类药品管理规定,牢记职业纪律,并从自身出发远离毒品,加强禁毒宣传。在兽医临床用药时更应该合理使用成瘾性药品,对国内外出现的毒品合法化舆论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10]。

历史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紧密结合时代特色性事件及社会当下热点事件做好教学工作。作为兽医基础医学与兽医临床医学、兽医医学与兽医药学间的桥梁学科,《兽医药理学》的理论授课更具有难度和挑战性。但是,正因为其具备的交叉性、桥梁性及社会实用性,使得其有很好的契机去结合社会事件,进行思政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立德树人,我们需要培养更有责任担当的科技人员,这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  晶,胡  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 5-7.

[2] 丁月霞,马  驿,陈进军.兽医药理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39(12):84-86.

[3] 周兆丽,郑昊旸,徐晨钦,等.以践行“立德树人”为导向的社会热点整合式药理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40-41.

[4] 张文静,刘倩蓉,赵雪红,等.课程思政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3):87-89.

[5] 张  凯.高职院校动物药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3):32-33.

[6] 朱蓓蓓,龚云登.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动物药理》“两结合,一互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5):49-52.

[7] 吕金燕,陈  睿,黄  颖,等.浅谈如何在药理学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J].传播力研究,2019,3(6):170.

[8] 张海英,陈  良,聂继红.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20,38(1):51-53.

[9] 湛垚垚,毛俊霞,肖  苏,等.思政教育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以水产药理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8-9.

[10] 田  杰.药理学镇痛药教学中禁毒教育的思政设计[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0):135-136.

作者:杨莉 史慧君 付强 向志宇 夏利宁 赵红琼 姚刚 吾买尔江·牙合甫

大学生爱国情感下畜牧兽医论文 篇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对大学生培养文化素养,提升思想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出发,详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大学生认知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契合、教学过程重教轻育、教学形式单一的困境,從而提出加强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提升高校教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素养,营造传统文化元素和意境的文化环境的实施路径,以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文化育人的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课程思政;实践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公民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1]。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正因为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次形成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这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大学生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为实现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识和行为方面进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比如“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核心范畴,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元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内化于心的道德规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思想教育的社会效益以及教化功能的实现程度,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内容形成共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根植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极易唤起大学生情感共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并最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保障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最广泛、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色突出、绵延不断的文化,是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文化[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共识,提高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心,又有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地位,自觉自信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对帮助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但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不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主观能动性

物联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全球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外来文化理念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比如,很多学生追求潮流热衷于西方传统节日,而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知之甚少。经调查发现,在中国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的环境下,大学生在校时更为看重专业技术知识和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性。很多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漠、不重视,认为其对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没有任何意义。种种原因使本就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陷入困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契合

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理工轻人文现象严重,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度不够,更忽视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度不高。

思政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专业素养,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还有所欠缺。经调查研究发现,任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没有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自觉性,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流于形式,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元素帮助同学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教轻育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过于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灌输和说教,习惯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大学生,重教书轻育人,重说教轻探究,仅仅以“机械融合”的方式套用或移植传统文化到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死板,教学手段墨守成规,无法激发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反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形式单一

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引导,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维度”相应的“实践维度”则开展不深[3]。马克思说过:“全部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的[4]。”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校园氛围,这不仅无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5]。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最直接的手段,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和课程相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其次,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党团课、入学教育等思政课紧密结合起来,抓住时间节点,全方位地向青年学生渗透,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最后要组织优秀教师编写符合本校特色的文化经典读本,开展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学研究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体系深入融合,发挥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

(二)提升思政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素养,培养“两栖型”思政工作者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二者的融合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

首先,思政教师要通过专题培训、访学等形式丰富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思政教师“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培养“两栖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即培养既能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觉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意识和表率意識,要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导向,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在教育实践中运用传统文化。教师还要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小组讨论、调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上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最后,高校应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纳入教学评价体系,真正与教师利益挂钩,提高教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要将思政教育过程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示例进行推广,充分发挥示例的带动作用,提升教师运用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力。

(三)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影响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建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是教育战线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行动,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要求的重要任务,也是将制度创新的方法引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有益尝试。”网络新媒体技术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扩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同时也扩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面。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呼声,要善于利用现代网络新媒体技术。

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6]。要善于把握新形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将网络新媒体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技术宣传优势,多以“音频、视频”的形式向大学生推送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作品,营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形成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大学生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好,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加强实践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知”到“行”转化

“把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只有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实现,这是符合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规律的[7]。”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理论课程,又是实践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既要从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外化为行为方式。

首先,高校要利用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场所,开设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实践育人相统一,做到课外与课内、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激发大学生文化自信,调动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积极性。

其次,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在志愿服务中净化灵魂,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正能量,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真正在社会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高校落地生根的保障[8]。高校要引进或者聘请国学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走进课堂和校园,借助名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作用,通过校园广播、社团文化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吸引力和时代感。

以文育人,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与作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加强课程育人、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提升高校教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素养,营造传统文化元素和意境的文化环境,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融共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8.

[2]龚婷.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95-96.

[3]王东明,刘姬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4):244-24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

[6]吴芮凌.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70-71.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李国良,周向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91-95.

作者:王春晓 赵玉婷 王天龙 刘璐

上一篇:铁路站场综合无线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