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国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承接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全球一體化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爱国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爱国教育研究论文 篇1:

试论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摘要:大学生爱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涉及大学生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教育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是系统塑造大学生爱国教育对象认知模式、情感升华模式和人格塑造模式的过程,是大学生爱国广度、深度和高度系统教育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教育

爱国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在身体成熟、心理成熟、社会成熟和人格成熟过程中集体价值观教育的最核心要求,是拓展升华大学生爱国认识广度、情感体验深度和情感认识高度的最有效的途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自强不息,千百万大学生与潮流共进退,突破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不断汲取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把一个被外国列强欺辱的中国建设成为让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国家,实现爱中华与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促进了爱国主义内涵的不断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的不断升华。

一、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广度

大学生爱国广度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对象指向的广延性教育。其广延性,不仅包含物质实体,也包含精神实体。回顾我国高校关于爱国教育的具体做法,结合我国爱国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爱国对象指向的广延性包括爱国教育的三个母实体和九个子实体。[1]可将其称为“爱国对象认识教育”。

大学生爱国对象指向的三个母实体主要是爱国教育对象化的自然实体、人文实体和政治经济实体。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自然实体,包括大学生的故土及延伸地与其相依存的民族血缘关系、社会生产力及国家综合实力、人民生活质量及水平三个子实体。这是大学生爱国对象教育的自然物质基础。它不仅包括大学生生活活动迁徙的所在区域,而且包括所在区域的人化自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朋友亲人、家庭家族、民族国家关系;不仅包括生产力要素关系、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而且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生活指数的质量水平。①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人文实体,包括国家思想政治、道德文化、民主文明关系三个子实体。这是爱国对象教育的思想精神基础。它不仅涵盖政治、法律、道德、文化等意识形态关系,而且涵盖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国家)之间、组织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不仅涵盖人群之间共有的价值关系、政治形态或秩序的互映,而且涵盖社会的民主、文明与和谐关系的程度。

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国家思想政治标志物、政治经济制度及其生活三个子实体。这是爱国对象教育的组织行动基础。它不仅包涵国家思想政治标志物诸如国旗、国徽和首都及其对象性延伸,国家政治领域中政治实体应遵循的准则或规范、政治经济规范关系等,而且包涵大学生在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

综上所言,大学生爱国教育对象指向涉及大学生生存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涉及国家形态下的一切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不仅指向过去和现在,也指向未来。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有些关于爱国教育对象指向人为划分的模块教育中,或多或少地拟定为国情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其教育的效果,对大学生个体而言,要么注重普及而缺乏精深,要么注重客观外在教育而忽视心灵内在塑造,很难做到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导致教育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异质化;对大学生群体而言,理论人格、实践人格和真实人格的形成是爱国教育的必由路标,但很难做到三大人格的有机结合、贯穿始终、并行不悖,导致教育效果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这种现象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大学生爱国广度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

二、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深度

大学生爱国深度的教育,是大学生对祖国归宿依恋感、自尊自豪感和责任使命感三个层次有机结合递次推进的教育。可将其称为“爱国情感升华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祖国归宿依恋感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既是大学生爱国情感培养的基础需要,也是爱国理想、信念教育的必备要件。其微观层面表现为大学生对故土、亲人、朋友以及与其学习、生活和成长相依存的物质文化环境及其对象性关系;其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土、家族、民族以及身处其中的与其群体意识、文化传统、集体精神、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相联系的“家国关系”。

对大学生进行祖国自尊自豪感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既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大学生对爱国情绪、心境、感情、情操的正向需要,又是大学生对爱国自尊、自信、自强情感的强化和升华,这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更关乎国家、民族、家庭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生产力水平,关乎中华民族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提升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祖国责任使命感的教育,是大学生爱国情感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在第一、二层次上对大学生爱国价值实现需要的教育。从理论上讲,涉及工具性价值、理论性价值和终极性价值三个层面,三者相互滋长、协调统一。一方面,大学生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爱国行动能够领略到一个富饶、富足、富强的强大物质中国;另一方面,大学生更希望通过前仆后继的爱国实践能够感受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大文化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深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爱国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就会导致大学生爱国取向的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影响大学生对爱国信念信仰的执著追求;如果过分强调爱国教育的理论性价值,就会导致大学生爱国取向的教条主义或唯理论主义,与具体的爱国实践相脱离,与生动的爱国生活相无视;如果过分强调爱国教育的终极性价值,就会导致大学生爱国取向的空想主义或唯理想主义,无视具体的国情和大学生素质不均衡的现实。从爱国的工具性价值到理论性价值再到终极性价值,是大学生从爱国实践到爱国理论再到爱国信仰追求的逻辑必然。反之亦然。爱国“工具性价值←→理论性价值←→终极性价值”的逆反双向运动,推动着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爱国深度的不断提高、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家庭、学校、社区、民族、国家爱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影响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弘扬。

三、大学生爱国教育的高度

与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大学生爱国高度的教育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对爱国心理体验认识水平的教育,包括对爱国情感的体验认识水平、想象性认识水平和理性认识水平的教育,是大学生从爱国情感认知走向情感升华,并提升到爱国理性自觉的认识过程。可将把其称为“爱国人格塑造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心理体验认识水平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强烈归宿需要的亲切依恋感、自尊需要的自尊自豪感和成就需要的责任使命感的认识把握。

上述三层面认识的教育,既是大学生爱国对象指向认知和情感升华教育的基本面,更是大学生爱国人格教育、塑造的着力面,直接指向大学生爱国教育的社会共同理想和价值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爱国高度的教育,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如何爱自己的祖国、民族和人民,激励和升华着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指导和支配着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抉择,决定和体现着特定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本质属性。[2]

对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爱国广度、深度和高度的教育,既有层次性,又有相关性,既有现实性,又有未来性,是广度、深度和高度系统教育的有机统一。

由此,可以这么认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仅仅依靠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爱国对象的广延性、内涵的丰富性、范畴的系统性,以及与自身学习生活、情感心理、思想道德、信念信仰的紧密性,使爱国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做人、安身和立命的根本。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爱国教育,来源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民的服务观、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劳动观、砺志成才甘于奉献的人生观,立足于国家自然实体、人文实体和政治经济实体,着眼于由家及国、由我及民、推己及人、由个体及群体,形成于爱祖国与爱集体的结合、爱人民与爱工农大众的结合、爱劳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爱科学与科教兴国的结合、爱社会主义与时代的结合,树立于“五爱”思想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从而不断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进而系统塑造大学生爱国的对象认知模式、情感升华模式和人格塑造模式。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爱国教育,应当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握大学生爱国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使大学生在承传丰厚的爱国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洋溢着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爱国情感、爱国观念和爱国行为,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振兴中华、普爱民众、引领世界的历史重任,成为坚定的爱国主义和世界和平主义者。

注释:

①“衣”主要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食”主要看恩格尔系数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住”主要看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行”主要看交通便利度;“生”主要看适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老”主要看社会保障覆盖率;“病”主要看医疗卫生体系是否建立;“死”主要看人均预期寿命;“安”主要看公共安全以及非正常死亡率;“居”主要看人居环境;“乐”主要看文化娱乐休闲;“业”主要看能否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杜春华.开放状态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结构形态的定位研究[J].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2):28~31.

[2]潘华实.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探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6,(2):41~43.

(责任编辑/陈雅莉)

作者:杜春华

大学生爱国教育研究论文 篇2: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探析

摘 要: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承接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对新时期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更要重视社会实践;全球一體化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就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意见和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途径 原因分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国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教育和引导学生铸牢爱国主义精神,将专业学习同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新时期大学生具有思想认识新、思维多元化、追求自由和开放、注重自我等鲜明的现实特点。在大学生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提高爱国主义觉悟,对其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看到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一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实施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学师资上配备不足,没有安排足够的相应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政治理论教育和对社会非主流思想的批判上。不能真正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这与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不相称,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有差距。

(二)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从幼儿园开始,学校通过升国旗、唱国歌、看教育片、思想品德教育和聆听革命英雄先烈事迹等手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对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思维活跃,追求新潮,一些人容易受别人左右。一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呈现单一化的倾向,主要是灌输,方法生硬。如果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次上,就会适得其反。因此,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设计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是目前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高校长期以来遵循的是以理论教育为主内容、以课堂教育为主管道、以灌输教育为主方法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质是以智育的方式实施德育,重认知、轻实践。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实际行动。另外,在教育中没有充分利用教育影响源,如社会、家庭等教育因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四)部分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淡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调查发现,当前大多数的大学生仍然普遍具有朴素、真挚的爱国情感。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某些大学生进取心不足,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影响爱国意识[2]。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一些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要求不严,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客观方面原因是大学生获得信息渠道增多,比较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世界一体化发展对新时期大学生爱国情怀冲击较大。

当前社会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发展,特别是中国在世界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必将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世界一体化发展必将促进国家与民族相互间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感情和认同,但是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必将受到冲击[3]。特别是对容易被新思想、新文化吸引的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二)市场利益的追求对大学生造成影响。

市场利益的追求,使社会上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思想行为,冲击了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和追求,某些大学生产生了迷茫,片面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不良的互联网信息传播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混乱。

当前,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来自网络媒体,良好的网络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传统的媒体时代,国家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实现对信息的过滤和筛选,删除那些不利于爱国主义的政治信息,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舆论氛围。

(四)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激励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败一切来犯之敌的精神支柱,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但是某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未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设置的课程少,对于课程考核不重视,造成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五)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不足。

一些大学的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够多样化,忽视讨论和实践环节。教育内容往往比较大而广,不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一些高校在财力、物力、人力上保证不足,缺乏必要的学习图书和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缺乏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老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实施。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研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愛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改进。世界发展一体化,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我们应当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在运用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途径上,正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重视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宪法》对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明确的说明。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日程。充分调动高校和社会资源,使爱国主义教育整体优化,促使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爱国主义。目前人类社会正处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证社会政治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群体在社会政治的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就凸显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中,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地位意识,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把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当代大学生中,爱国主义集中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出对祖国有深厚情感的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所以,在高校开设课程对爱国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学习是必要的。每个高校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和目标,都制订了系统的教育计划,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还应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培养品德,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自己要为谁奋斗,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要得到充实和发展,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大学生的新特点,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注重中国历史教育,从中国民族发展过程中汲取营养,延续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帮助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争取民族尊严、自由、荣誉而进行的不懈努力。同时要加强民族忧患意识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民族忧患意识作为推动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民族忧患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的牵挂和担忧。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有着重要意义。

(四)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世界发展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没有历史、没有传统的民族,就意味着失去未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沉淀和升华的。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让大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全球化的机遇,不断学习和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点,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他族之长的过程中,我们要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五)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优良的环境。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调动高校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营造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充满正能量,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影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开展爱国主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利用传统的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4]。根据不同的节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新阵地。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文化的迅速传播,使网络成为思想文化的新阵地。我们必须重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占领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弘扬爱国主义。用富有时代感、积极健康的内容充实网络,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将有害的信息堵在门外。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及时进行典型宣传、传播主流声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

[2]辛向阳.习近平爱国主义思想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1).

[3]黎进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3(7).

[4]王军,等.新时期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引导的途径和方法[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0).

作者:王桂芬

大学生爱国教育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探析

摘要: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铸魂工程,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科学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目标;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途径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一、科学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目标

爱国主义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其内涵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首先,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是人们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受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的熏陶,在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天然对祖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爱国主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爱国主义作为调整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从各民族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再次,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原则。爱国主义是阶级产生后的产物,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最后,爱国主义是一种法律规范。爱国是国家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法律要求,每个公民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只有明确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爱国者。爱国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和要求。其次,爱国主义的中级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奋斗目标。最后,爱国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我们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紧紧抓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线,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经济全球化弱化了人们的国家民族意識,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摒弃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主导的不良思想,积极维护和增进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从中国的历史实践出发,通过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不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线,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优势,激发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让爱国主义思想优先占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

三、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多样化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效能。只有综合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把爱国主义深深烙在大学生的心里。

(一)以课堂教育为抓手,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课堂是高校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历史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育是高校最直接、最普通、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高校要以课堂教育为抓手,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历史类课程这一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热情,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思想和意识入学生头脑。爱国主义本身就是国民对自己国家的一种天然情感,加之大学课堂的渗透教育,爱国主义思想和意识必将深深扎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课堂教育有教材做指导,有老师面对面的讲解,通过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和改革的成功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以校园文化为依托,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

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的重要依托,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深远。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和渲染功能,通过校训、院训、校歌等凝练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公益宣传栏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加深高校大学生对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认知和理解。

(三)以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承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与网络接触频繁,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抢占校园网络宣传阵地,以网络等新媒体为载体,不断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网络具有信息储存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对大学生吸引力强等优势,以网络等新媒体承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特点的选择。大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多数学生在空闲时间会选择上网浏览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和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和行为容易走进大学生的视野,这对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网络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高校应高度重视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志发.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论[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

[2]张爱平.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必要性[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4,(1).

[3]白加栋,姜家兴,常佩艳.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J].教育论坛.

[4]胡玉辉.探究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5]姜莎莎.理性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

[6]于运国,张澍军.试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作者简介:杨小东,江西吉安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杨小东

上一篇:餐饮业移动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实践教学西方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