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4-04-21

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精选9篇)

篇1: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那一句“小米加步枪”

这个题目的选择其实不是偶然的。去年同期,我在担任我校六年级二班的数学教师的同时,也兼带了4周的六年级品社课老师。记得在六年级一班上品社课时,我在讲爱国主义、爱国精神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大家对“小米加步枪”有怎样的理解?接下来的回答让我很揪心,些许的无奈涌上心头。六年级的学生们,嘻嘻哈哈,大不咧咧,“小米加步枪,很牛啊”,“这配置比我cf里的装备好”,“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我还不如当个两面派”,“做个汉奸至少可以保住性命,哈哈”„„当然,学生中不乏对抗日民族英雄们的敬意、对当时这种情景下国人的怜悯,但是我听到的上面的声音,显然让我不能自已。

小学生应该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这是党的前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对人民的爱国嘱托。我想,这里的爱国包括了所以支持共产党领导、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民,而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作为继承和发扬我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中流砥柱,也必然要包含在内。那么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精神该如何付诸以实践?如何在小学生里加强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呢?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尊重小学的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身体、智力、思维等各方面都处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儿童对于外界的感知,多是利用形象思维,进行形象判断,大脑对外界的感知及反映上,形象材料占有优势,而且注意力也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的尚未成型而不易集中,对于过于抽象的东西,学生并没有一个判断和认识的标准,进而根本无法做出反应。这就为我们做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一下原则,对于“国家、政府、党的领导”等这些字眼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因此也不会产生太高级的情感。所以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从小处入手,潜移默化的进行。图形、绘本,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工具,方便我们更好的进行,而且他们对于此类物品本身就会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其次,珍视教育机会。每周的升国旗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当孩子看到伴随着国歌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在校园里,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国旗就是我们祖国的象征,培养孩子的爱国情结和爱国意识。低年级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多进行情感教育,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聊一聊为什么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为什么选《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我们国家的国歌。另外红领巾的故事也是非常不错的材料,孩子所谓的“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不应该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其背后的故事,需要让孩子们知道一二,让学生们体会到如果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不尊重国旗、红领巾就是不尊重国家,是不合格的中国人民。孩子虽然小,但是对国旗的尊重也会慢慢积淀在他们心中,爱国意识也就一点点升华。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国情知识教育,比如可以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观看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记录片,从每一次武力战斗的观影中让学生们加强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对爱国主义的加深。每年的9月18日是中国的国耻日,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九一八事变,为什么把9月18日是中国的国耻日,牢记南京大屠杀事件„„让孩子们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和激发自己的爱国主义。

身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应该从爱妈妈做起”、“爱祖国,从爱身边的人开始、从爱家乡开始”。家人、老师、同学,是生活在孩子周围最密切的人,我们要引导孩子从孝敬老人、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意识到这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对于家乡,由于我们学校的特殊性,全校740人中,有710人都是来自外地,家乡对于他们是个美好的回忆。对于家乡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家乡,帮助我们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家乡的美和变化。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安排学生去做,并且渐渐理解这是自己的责任。爱家、爱校园、爱护环境、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这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就是最实际的爱国主义体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尽力购买国产物品等,所以这些是你的权利却也是你的责任。端午节、建党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等重大节日,都给我们创造了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机会,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端午节的“吃粽子--纪念爱国伟人屈原”活动,绘画“我为国家绘蓝图”,中秋节到老年公寓帮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如今文化知识教育比强调的过高,而因文化知识教育过多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也不少见。增强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将来的人生路上,也必然会是一个建国之才。如航行在大海中的小船对灯塔的需要,爱国主义是孩子成长的长明灯,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指南针。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爱国,则全民爱国。我们作为教师、作为专职教育学生的导师,应该为孩子,为祖国的未来,加强孩子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融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方方面面,让每个孩子在茫茫星空中,找到自己的哪一个北极星。

克拉玛依第九小学 段澎江

2014年9月

篇2: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才。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突出爱国主义这个主旋律,大胆地进行探索,取得了一 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以学科教育为主渠道,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一方面将具体的要求落实于各单元知识的传授之中;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辅导活动,广泛开展以“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如举办《共和国之最》知识竞赛,《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革命历史歌曲演唱会”,“优秀电影歌曲演唱比赛”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以升旗仪式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师生面对国旗,行注目礼,高唱国歌,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国旗,心中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站在国旗下》等征文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将铭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三、以团队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增强爱国意识.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分层次多角度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着重进行科学人生观和立志成才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为中华腾飞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以培养他们的报国之志,确立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为人生的理想准则,使他们都成为效国之才。

四、以影视教育为手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与直观性。集中放映一系列优秀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观看,积极开展影评征文活动,通过讨论交流以加深对影片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五、以本地区历史为资源,努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每年清明节前后,组织学生到抗日山烈士陵园进行祭扫活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学生在瞻仰革命史迹过程中接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还聘请一些离退休的老革命、老干部到班级举办了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参观调查,在耳闻目睹的事实中,增强学生的亲近感、现实感,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六、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汶川大地震`今年的西南大旱,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心系灾民,奉献爱心”的募捐活动,全体学生都踊跃捐款捐物,使救灾活动成为生动的教育内容,也使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想着他人,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快乐,这种实际效益是不能低估的。

篇3: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 提出了“八荣八耻”的明确要求, 第一条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爱国主义, 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为国家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 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实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 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 以创新的思维, 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 以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1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知之深, 才能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 首选于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国家发展的深刻了解。大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爱国主义知识, 但按成才的要求还很不够。所以, 在大学阶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 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高校应该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规划, 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并针对各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 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重点, 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有关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内容的教学课程和专题讲座, 更要发挥各自的爱国主义教育优势。通过对国情、历史的全面深入了解, 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 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树立和坚定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理想信念。

2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与中学生相比, 大学生是趋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仅靠单一的课堂教育不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还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培养品格, 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经费。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为谁学习, 为谁工作”和“做什么人, 怎样做人”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高品位校园文化, 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更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 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 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 充分发挥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 以模范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及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橱窗、广播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 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 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 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

4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

新世纪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诸多因素、诸多矛盾交织发展的情况下, 对人们产生较大冲击影响的国内或国际性、地区性的事件会不断发生。这些可预见或难以预见的重大事件, 无一不牵涉着那些民族与国家的利益, 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素材。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一代知识新人, 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这种必要的不可避免的关注, 是大学生有觉悟的表现。同时, 如何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 抓住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 是高校不可回避而又必须做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推进改革开放相结合

我国改革开放2 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国家要富强, 民族要振兴, 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改革开放与爱国主义是贯通和统一的, 改革开放是国家民族前途的命脉所系, 是爱国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因此, 开展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就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来进行, 以爱国主义教育推动改革开放, 以改革开放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6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而且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面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势, 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师德建设:一是要有爱国敬业之德。二是要有为人师表之行。三是要有与时俱进之品。四是有要尊爱学生之情。

篇4:当下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认同;国际理解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爱国"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有许多"爱国"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也为我国当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面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爱国主义正在以其不一样的姿态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基础性,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与其他教育不同的地方,笔者旨在追本溯源,从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当下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小学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国内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的阐述,比较普遍的是列宁所提,"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列宁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体现在心理情感层面,确切的说是爱国情感。

小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由于自身的稳定性差,可塑性强,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其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旨在通过知识的传授,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且使他们学会如何爱国。

二、 当下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根据爱国主义所赋予的时代特征,以及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当下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活动性和讲授性的结合;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关于活动性和讲授性的结合,一方面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中传授学生爱国知识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对于必要的爱国主义的知识也要结合教师的讲授。关于传统性和时代性的结合,一方面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还应当延续下来,如小学生国旗下的讲话,另一方面,当下的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具有时代的特征,扩大有时效性的爱国主义题材。关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应当从民族性入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使小学生对祖国的文化、疆土、历史等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在传播本国文化的同时,要兼容并包,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了解国外的政治制度,文化特色,对小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

三、当下我们如何进行小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笔者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应当从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入手,针对当前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

(一)以活动为主,讲授为辅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加之爱国主义教育本身的抽象性,对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应当更多的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要避免形式化,教条化。

校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展开,班主任可以有计划的制定关于爱国主义的班会主题,让学生对于国家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学校可以组织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要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活动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追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以长沙市为例,从2004年开始,长沙市建立了毛泽东青少年活动纪念地、刘少奇故居等爱国主义基地,建立了如湖南烈士纪念塔,徐特立故居等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当前我国小学中组织升国旗,奏国歌,国旗下的讲话等各种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重要的意义,应当继续延续下来。

当前教材中也渗透了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所有的课文均是围绕爱国主义展开,如"圆明园的毁灭"讲述其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之后的灰烬,"狼牙山五壮士"讲述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撤离,英勇牺牲的事迹,等等,都激发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扩大、完善传统的爱国主义内容,使其具有时代性。

对于一些陈旧的教育内容,应当改进和完善,一直以来,小学的德育内容中的爱国主义版块存在着脱节现象,有的不符合当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的则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学生学习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办法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爱国主义。

当前网络的普及让小学生可以接触大量爱国主义的信息,教师将有代表性,有时代性的爱国主义内容带到课堂,如时事热点问题,钓鱼岛事件等,让小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增强小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中,对小学生进行文化的教育是最容易也是最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注重文化的民族性,加强对小学生传统中国文化的熏陶,抵制,弱化不良外国文化的侵蚀,从文化入手,提高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当前小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存在缺失的情况。小学生对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较少,对于中国传统的京剧、毛笔字等知道的不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需要教师不断进行重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前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当下小学生对于洋节日了解的甚至比中国的传统节日还多,不少小学生成为了麦当劳、肯德基连锁经营店的主要消费群体。

针对当前的态势,加强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势在必行,学校应当为学生开设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小学生从小多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剪纸,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都应当融入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多创设中国传统节日的氛围,组织学生在节日里开展各种活动,搜集经典的民间故事,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小学生对中国节日的认同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小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向中国传统文化倾斜,例如,学校可以把学生的书法,绘画,等贴于画墙上,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这些措施在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方面都有重大的作用。

(五)加強小学生国际理解教育,争做世纪新人。

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结合当下理论界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当下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包括四层内涵,第一,理解本民族精神,第二,关注重大国际问题,拥有全球视野,第四,拥有平等,宽容的心态。

对小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又由于小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智力,心理还不成熟,对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笔者认为对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小学生关注国际问题的兴趣,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对于国外文化,国外小朋友有一颗平等宽容的心。

各个小学由于资金、规模、师资等情况的不同,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力度也不相同,有条件的小学经常请外教进行授课,举行一些中外小朋友交流活动,对于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很有帮助,提高小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但是对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的小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校本课程进行弥补,学校或者班级可以组织一些国际理解教育的主题活动,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讲述了异域文化,"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要注意创设异国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树立国际意识。

由于当下国内小学生在爱国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之更加开放和宽广的时代环境,也赋予了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新的内涵,在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小学阶段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培养新一代适应国际形势的青年,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任务重大。

参考文献

[1]裘元伦:《经济全球化内涵的八对矛盾》,载《世界经济》1997年。

[2]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6期第58页。

[3]石惠新孙学文:《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载《课程·教

材·教法》2006年。

[4]曾水兵:《加强中小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理性思考》,载《中国教育学刊》

篇5: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西岗讯(通讯员 王军赵立)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纪念日之际,滕州市西岗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以弘扬民族自强精神为主题的纪念“九.一八”系列教育活动。

通过观看“9.18”事变宣传影片,向全体师生再一次展示81年前那起震惊世界的“9.18”事变的历史,号召全体同学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各班以“9.18国耻日”作为班会主题开展演讲活动,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苦难,以及中华优秀儿女在抵抗外地入侵时的英勇事迹,激励全体少先队员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珍爱现有和平,开创美好未来。

篇6: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重要路径。现阶段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缺乏创新等问题。笔者担任高校辅导员一职,几年来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形势政策课为例,探讨思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止是现阶段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内容,更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要路径。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成长,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方式更为直接与强烈。例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大学生参与自愿者活动,在钓鱼岛事件中大学生通过网络发帖表达对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的谴责,在北京获得国际奥运会承办权后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表达自豪之情等等。同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不稳定性与非理性倾向[1]。例如,学生受过激言论煽动参与打砸日产车,抢掠法国家乐福超市等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1)形式守旧,流于形式。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堂教学的方式施行,枯燥的灌输式理论说教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与强烈的探知欲望。部分思政教师照本宣科,课堂上满满的概念与专业术语,例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让学生记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却忽视对其内涵与意义的分析。

(2)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长期以来,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相对固定的模式[2],这种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化教育与个性化的教育客体显得格格不入。高校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无法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不但没有取得教育的成效,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接受疲劳,陷入被动和乏味当中。

(3)内容滞后,脱离实际。多年以来,我们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主要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厚重的历史,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爱国事例典范,这些对于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过于久远与熟悉,他们需要更贴近时代发展,更贴近自身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他们追求更接地气的讲述方式,而不是陈旧的典型。与形势政策结合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分析

笔者作为高校辅导员,承担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任务,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思考总结,认为在国际国家形势的分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往往接受度更高,教育效果明显。下面以国家“一带一路”计划为例,探讨如何在形势与政策分析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

(1)专题选取。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有着充足的信心,踊跃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中国梦”系列活动,如“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国梦?我的梦”大学生征文活动等等。但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实现“中国梦”仍有着进一步的求知欲。为此,笔者决定选取“一带一路”为课程的主题,讲解“一带一路”计划,以“一带一路”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

(2)课堂讲解。课程开始,笔者先以近期全国各地举办的“中国梦”主题活动系列报道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各地朝气蓬勃的特色主题活动中感受到国家的欣欣向荣。进而,笔者引入“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强调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一带一路”计划可谓是重中之重。向学生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它是否值得国家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它具有什么国际意义?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四个问题将学生引入课程的主题中,有疑问便有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接着,笔者由古丝绸之路讲起,结合地图为学生介绍“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区域和范围,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恢弘的大局观;讲解“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促进地区合作与发展并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坚实的大国责任感;讲解“一带一路”中坚持正义、秉持公道、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外交上互惠共赢的大国担当感;讲解“一带一路”中加快我国中西部开发以解决区域不平衡的实际措施,让学生感受到国家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 ;讲解“一带一路”仍面临的如深入多个安全高风险地带、沿线国家文化形式多样且差异明显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更是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艰辛,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感受到作为青年大学生肩上的责任。

(3)课后回访。课程过后,笔者向学生了解听课的感受。学生普遍表示通过对“一带一路”计划的了解,更加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在“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中,国家运筹帷幄,有魄力有担当,为的是国内富足安康,国际互利共荣,是确确实实的大国风范。学生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自豪感必将更加爱戴自己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7:香港回归与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的一件大事,全世界的目光无不关注着这历史性的重要时刻,海内外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在衷心欢呼着这一天的到来。同时,这一重大事件,也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说服力的教材。

一、香港被割占的历史,是近代中华民族落后挨打,备受屈辱的历史缩影

现在的高中学生,都学了中国近代史,知道香港被割占的大致历史经过。但知道的不清楚,个别学生甚至还存在一些模糊或错误的认识。为了抓住香港回归这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机遇,我专门举办了“香港问题的历史由来”讲座。把香港被割占的历史放在近代中华民族落后挨打,倍受屈辱的历史大背景中来讲述。说明英国帝国主义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英国占领了香港本岛;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860年10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的规定,我国新安县九龙司的部分领土,即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部分(包括昂船洲在内)被割让给英国。19世纪末期,正是垄断资本主义代替自由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候。各在华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形势下,1898年6月,李鸿章等代表清政府,窦纳乐代表英国,签署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新界”地区较原香港行政管辖区(香港岛加上九龙)大11倍,租借水域大四五十倍,其性质是租借,而不是割让,这是约有明文的。中国政府一再坚持对九龙城的管辖权和对整个新界的主权。但是旧中国落后,政府软弱,对英国政府顽固的殖民主义立场没有办法。

在把香港问题的由来放在中国近代大背景下讲述的同时,通过香港被割占的历史经过,着重向学生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英国占领香港本岛、九龙地区,首先是通过军事强占,形成既成事实,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予以确认;关于“新界”的强租,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签字后,英国仍然得寸进尺,对专条中清政府坚持的东西一律予以推翻,千方百计攫取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出尔反尔,毫无信义可言。就是说,香港被割占的历史,是弱肉强食的历史。

二是必须使同学们明白,香港的被割占,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夜郎自大,愚昧落后,腐败无能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二、祖国支持是香港繁荣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摸清同学们对香港问题了解、掌握和认识的确切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在有52位同学参加的调查中,在回答“香港的发展和繁荣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3人,也就是63.5%的同学认为是由于祖国大陆的支持,“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但是,大多数同学又对祖国对香港支持的情况,中国大陆对香港繁荣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却知之甚少。

我用充分的证据,着重向同学们强调以下两点。

一是中国政府一贯支持香港的繁荣稳定。

在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对香港采取了“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暂时不动香港”的战略决策。以后,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避免国内的各种政治运动波及和影响香港。香港因政治局势相对稳定,成为亚太地区的政治“避风港”,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大陆解放前夕,上海、广州等地南来的资本、人才,因香港局势相对稳定而留下,为香港走上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必需条件。与此同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因政局动荡,资本也源源不断地流入香港。近20年来,香港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来自欧美、日本、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不断增加。有人将香港喻为“聚宝盆”,就是因为它在中国支持下政局稳定,有钱可赚,资本、人才源源而来,形成了香港经济的独特优势。从经济上支持香港,以优惠价格大量供应香港必需的食品、日用品、淡水、燃料、工业原料和半制成品等。仅仅从1962年3月20日开始的从上海、郑州、武汉至香港的三趟农副食品专列来看,35年来,已向香港运送了72万个车皮的农副产品,在香港副食品市场上,牛羊供应量的100%,猪供应量的99.8%,蔬菜的60%,水果的30%,茶叶的70%都来自中国内地。在价格上,70年代初由中国进口的食品价格平均按国际市场价格便宜五成以上,原料便宜约30%,衣服等消费品便宜25%。

二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香港带来了生机。

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为世界所瞩目,中国庞大的市场为各国所关注。而要进入中国市场,就要充分利用香港这个通道和桥梁。所以,许多跨国公司相继把其亚太地区总部移至香港,国际著名的.会计师、财务顾问、工程师、建筑师、测量师及律师在香港设立了许多公司。截止1995年底,海外公司在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已达714家,地区办事处1132家。香港一时身价倍增,备受青睐,其国际经济地位因而更上一层楼,这一切都得益于内地的改革开放。大陆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为香港提供了在国际竞争中的巨大优势。内地改革开放后,大批港商至内地投资设厂。据粗略统计,香港厂商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设有23000家合资企业和8万家原料加工工厂,投资总额超过70亿美元,雇佣300多万内地工人。此外,内地各省市志接受雇于港商的工人超过200万人,形成由香港提供采购、设计、开发、营销、服务,在内地进行产品加工的“前店后厂”的格局。这种格局,使香港可以从静态的比较优势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须从香港制造商因生产线内迁而减少支付的人工成本就可窥见一斑。按照目前的工资水平,港商支付给内地工人的平均年薪只及香港当地制造业工人工资的10%,即7200港元。就是说,每雇佣1名内地工人可为香港制造商节省6.48万港元的成本,按此推论,500万内地工人一年中间带给港商的好处就是3240亿港元。所以,如果没有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就不可能拥有今天这种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区域化优势。正是这一新优势进一步提高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为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独特的外部条件。同时,中国在1978年后的战略性改革,使中国经济出现高速发展局面。这促使借贷、放款、投资大量进入中国,使处于中国南大门的香港自然成为投资,放款等金融活动的中介。带动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和繁荣。等等。

三、香港回归的事实说明,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发展、强大起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香港被割占到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我反复向学生讲明:香港被英帝国主义霸占,是国家积弱积贫的必然结果。香港被割占后,中国历届政府也都为收回香港作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如1919年1月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交了两项提案。第一项提案包括废弃势力范围、归还租界、归还租借地等7点内容,其中在归还租借地的要求中,明确地提出了“新界”。但是,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的巴黎和会根本拒绝讨论中国的提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宣告了一个饱受磨难的民族的新生。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府庄严宣告: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三个不平等条约,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护现状。根据中国政府的要求,1972年11月第27届联大批准,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上删除。这为以后我国通过外交途经同英国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回归祖国是大势所趋,香港回归的历程却又坎坷曲折。但是,今天的中国不是任人宰割的积贫积弱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所以,香港能够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也是祖国繁荣强大的必然结果。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贫弱必然挨打。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国家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就没有香港回归祖国的今天。

篇8: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爱国主义歌曲

小学生还处于学习认知的初级阶段, 凡事可能都会以“好”与“坏”去评价,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时不能死板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 而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所以, 选择适合学生的爱国主义歌曲, 是音乐老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平时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歌曲。例如,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因为学校每周一都有升旗仪式。全校师生会高唱国歌。还有《少先队队歌》, 小学生都以能进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为荣, 少先队队歌学生也必然要学习。还有《黄河大合唱》, 虽然作为小学生来说, 黄河大合唱由于难度较高, 不适合演唱, 但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它的旋律和歌词是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的,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因此也要介绍给学生。再有《歌唱祖国》,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 由林妙可演唱的这首歌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 由此也被广大的学生争相学习。还有很多, 笔者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总之, 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 有助于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的深入。

二介绍爱国主义歌曲的背景,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爱国主义精神

每首爱国主义歌曲的产生, 都有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在教会学生歌曲的演唱之后, 就可以深入展开, 向学生们介绍爱国主义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5月, 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深入侵略, 国民政府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的不良环境下, 共产党人田汉在为抗战电影《风云儿女》填词时, 毅然将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战的心声怒吼出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全国人民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作曲家聂耳看到歌词后, 主动请缨, 两人同心协力, 创作了这首气势如虹的《义勇军进行曲》。全国人民抗战之声随之高涨, 同年8月, 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共同抗战的局面才基本形成。

《黄河大合唱》作者冼星海, 法国留学归国后, 发现祖国是满目疮痍, 痛心不已, 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 日军占领南昌, 轰炸陪都重庆, 冼星海化悲痛为力量, 创作灵感由心而发, 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全部8个乐章。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是当时抗战的中华儿女发出的最强音。

《歌唱祖国》创作于1950年, 作者王莘, 但为人们所熟知, 还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历尽磨难, 已经重新站了起来。国家繁荣富强, 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把这些历史背景教给学生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领会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会到党的正确领导与先进性。

三拓展教育方式, 升华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配合每周一的升学仪式, 奏唱国歌后, 可开展一堂关于国歌感想的讨论课, 让学生把自己对于国歌的认识表达出来, 相互交流。老师还可以将体育界运动员登上冠军台进行升旗仪式为例。教育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 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可以选择一些精彩的爱国主义歌曲合唱视频, 如《黄河大合唱》, 在音乐课上请学生们观赏, 同时也可结合红色电影, 让学生们了解革命前辈排除万难不怕流血的爱国主义精神, 引起学生共鸣。

可以布置课后任务, 如“什么是爱国”, 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思考, 每个家庭给出一个答案, 最后全班交流总结。这样使家长、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合当前实事, 强调爱国思想要坚持不懈

目前, 在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正走在伟大复兴大道上。所以要教育学生, 忘战必危、居安思危的道理。要求学生保有爱国主义精神一刻不能松懈, 要努力学习, 做好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学生能努力进取, 对培养人才具有深刻意义。

篇9: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文学鉴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影响

中华传统文学浩如烟海,文人墨客群星璀璨,所表现出来的主题,诸如忧国忧民、匡时济世、抵御外侮、捐躯报国等,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民族的精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长期积淀的中华传统文学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对大学生进行以文学鉴赏为代表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学鉴赏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中华传统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一书中曾经指出:“忧患意识普遍地存在于中国艺术之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从唐代诗人李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诗句中,我们发现李白为国家社稷的安定而忧心忡忡。杜甫遭受过安史之乱,亲眼目睹了国家动荡、人民离乱,创作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作,为历代士人所景仰。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学所体现的忧患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在大学里,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等文学鉴赏形式向大学生讲授传统文学中所蕴涵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们通过学习,理解、品味其中所透露出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精神境界。

二、文学鉴赏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深远

中华传统文学是我国千百年来灿烂文化的集结,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深刻的道德伦理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以及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将长久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每一个国人都会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震撼和浸润,从而形成一种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学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品质,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中华传统文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道德上,还是在心理上和文化上都有着其独特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文学是一种信息载体,它以语言艺术的形势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多元价值观的群体社区,我们应该让大学生从文学鉴赏中看到爱国主义,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在实践报国之行的过程中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的道德传统文化,正义、诚实,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最重要的体现,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基石之一。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充分表达了其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人们长期凝结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道德情感。它表现为对父母之邦的忠诚,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心,是人们最崇高的情感。崇尚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爱国、兴国为己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如屈原、文天祥等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文学家,还有岳飞、杨家将等爱国主义将领的文学形象,他们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与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最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

三、通过文学鉴赏可以品味出历代文人志士的爱国思想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远大理想,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体现了历代文人志士的爱国思想。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实现理想看作是人生各种需要中的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崇高的理想追求又往往体现在无私奉献和爱国爱民之中。翻开中国历史的每一页,我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都时时涌现着许多忧国忧民的人士和英雄,他们抛弃个人的一切,舍家为国,特别是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

四、通过文学鉴赏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道德力量,塑造健康人格

中华传统文学以其语言艺术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的汗青历程,并且蕴含着先进的文化思想、高贵的道德情操和丰厚的民族精力,这些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塑造其健康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学里所描绘的一幅幅天地正气图、谱写的一首首奋勇前进歌,都令人敬慕。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大义、民族前途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必定能够感染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如同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四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向往。我们在大学课堂上应以传统文学中敢于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为中心,通过文学鉴赏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和人生观教育,让他们通过研读、品味传统文学,激起他们勇于进取、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

中华传统文学不仅文字绚烂多彩,而且意蕴深厚,其中无不洋溢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高尚品格、深厚情感和坚强意志,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细品味,无疑是实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材料。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科技,一打就跨;如果没有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不打自跨。可以看出在综合国力中,国民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鉴赏、研读传统文学中的名著、名篇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以创新的思维和开拓的精神,从文学鉴赏中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创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霍松林 古典文学与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2]李贵峰 浅论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6(01)

[3]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叶嘉莹 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半支蜡笔作文下一篇:谈天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