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保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保育工作的管理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样,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同步管理的水平,尤其取决于幼儿园管理者对教育与保育同步管理的水平,强化同步意识,确保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管理的不失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数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1: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表现与对策

【摘 要】幼儿园数学教育在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以及课后作业三个环节中体现出了小学化倾向,导致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有:家长的担心、小学入学面临竞争与选拔、幼儿园市场化的运作。改善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建议: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升其教育能力;健全入学准备评估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和管理。

【关键词】数学活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改重点课题“吉林省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JLSJY2012Z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基础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多数研究者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把幼儿当作小学生进行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目标上以识记知识为主;课程内容上以学习拼音、汉字、计算、英语单词为主;课程实施中以学生静坐听讲为主,强制幼儿不能随意动作”。因为数学是小学课程的主要科目,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小学化倾向尤为严重。

一、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中小学化的现状

通过对某幼儿园大班的数学课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出该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的小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班数学内容选择中的小学化倾向。某幼儿园大班从春季开始,每周5节数学课,所用教材为《情景互动式:幼儿数学教育课程》(有学习盒)、《幼小衔接整合教材》及《同步练习》三本教材。其中,《幼小衔接整合教材同步练习》部分目录(前为页码,后为标题)如下:

P7: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一);P9:20以内的退位加减法(二);P11:解决问题(一);P13:解决问题(二);P15:拼一拼、摆一摆;P17:100以内数的认识(一);P19:100以内数的认识(二);P21: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练习(一);P23: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练习(二);P25:认识人民币;P27: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29: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P31: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从这份目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班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已经包括“100以内的加法和加法了”。《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数学”部分指出在数学运算方面,对5~6岁幼儿的合理期望是:“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它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可见该班的数学活动内容与《指南》的要求大相径庭,首先,在难度上严重超过《指南》的要求,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和整十数加减法;其次,将内涵丰富的数学认知活动简单地压缩为抽象的加减运算,忽视了幼儿对“数”和“量”的感知和理解,片面强调计算和机械练习。这严重违背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思维处于“感知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数学活动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化、游戏化的。

2.数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小学化倾向。在数学课前,黑板上写着这样的算式:12+5=17;17-12=5;5+12=?17-5=?课上,教师的表现和对幼儿的要求都与小学类似。

活动开始时: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11页,眼睛看我,××看我,都看我!”(讲解如何按对应数字和图案涂色)

活动进行中:

老师:自己涂自己的,别看别人的,要不然别人错了也跟着错!

……

谁俩说话呢?(微怒)

快点啊!涂完举手,我就去批改了,有的小朋友太慢!

我看哪组小朋友第一个全部涂完,动作快点,××最慢了,都等你呢!你这样考试你都答不完卷!(指着××小朋友说)

做完的小朋友举手,看谁做得又好又快,都给我看好了,检查清楚,举手!

活动结束时:我都批改对的,可以收拾东西了,诶?谁有声音了!

上课时,老师请小朋友们安静坐好,发书,教师讲解要求,小朋友做练习(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批改,要求做题速度,比好、比快、比正确率,做得慢的小朋友会被点名批评。对老师而言,理想的状态是安静听讲、题目做得又快又正确,这更像是小学课堂。

《指南》和《纲要》都强调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但这些感知、游戏、真实情境、实物操作等环节在这个班里几乎被省略了,只剩下了讲解、听讲、做题、批改等简单、枯燥的程序。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需要的不是概括在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而是鲜活的直接经验本身。

3.数学课后作业中的小学化倾向。幼儿的课后作业是做《幼小衔接整合教材同步练习》,当天的作业是:P16—P19做完;P201、2、3做完。其中,P16页有道题目是这样的:

这些以计算练习为内容的“课后作业”,是在模仿小学,幼儿园的数学作业可以是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比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以此来练习“加减”,而不是抽象、机械地做数学练习册。

二、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数学教育小学化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一部分,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家长的担心。家长的担心和要求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一大助力,一位幼儿园教师说:“一年级以后,没学习过100以内加减法的孩子会因为数学成绩总是低于学过的孩子而有挫败感,总是跟人家差十几分,老师总是说(训责)他,还要跟家长说,你家孩子要加把劲了,孩子总觉得自己连滚带爬地前进很吃力,实际上是别的孩子已经学过一次了。”家长担心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不被老师重视,所以宁可幼儿园阶段牺牲孩子玩的时间,也要保证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同龄人保持同样的进度,家长的这种担心变成了对幼儿园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之下,幼儿园小学化的风气就不断蔓延开来。

2.入小学时面临的竞争与选拔。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激烈的入学竞争压力逐级下放,家长们恨不得孩子在一出生甚至是在胎儿期就为考试做准备,很多小学都有选拔考试,面对这种“选拔”,家长必须强压孩子学习知识以通过选拔考试,这也加剧了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

3.幼儿园市场化运作的结果。1989年,国家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中提出:国家鼓励、支持公民个人举办幼儿园,随着国家办园政策的放宽,全国各地不断响应,民办园数量剧增,甚至超过了公办园,由于很多家长把孩子在园内掌握知识的多少当作他们选择幼儿园的依据,为了迎合家长,很多民办园为了招揽生源,逼迫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系统的知识,不惜违背《纲要》、《指南》的要求,致使小学化问题更加凸显。

三、对改善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的建议

基于以上原因,改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转变家长观念,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家长的错误观念影响其对幼儿园的选择,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又会影响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所以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很多家长教育观念错误,是因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了解,对孩子的发展提出了过高的期望,《指南》为此提供了良好地指引。

《指南》明确指出3~6的幼儿在数学方面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就可以了,家长应认真学习《指南》,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合理的期望,以孩子的长远发展为着眼点,对幼儿提出合理要求,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要求幼儿一定要在学前期掌握多少知识、技能。幼儿园作为主要的学前教育机构,也应该承担起教育家长、提升其育儿能力的责任,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实现家园共育。逐渐转变传统教育观中那些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逐渐淡化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想基础。

2.健全入学准备评估体系。虽然《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小学进行选拔考试,但某些名牌小学变相组织的摸底测试或面试考察,考试内容以知识和智力测试为主,忽略了健康与动作技能、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等方面。要纠正小学化,小学应该建立科学、全面的入学准备评估体系,重视幼儿德、智、体均衡发展,跳出“入学准备”等于“认知准备”的误区。

3.加强对各类幼教机构的规范和管理。教育部2011年出台了关于规范和防止“小学化”的《通知》,但是两年后,小学化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和管理,对小学化倾向严重的幼儿园给予批评和处罚,对于真正贯彻《纲要》精神的幼儿园进行奖励和财政补贴,在行业内树立积极的榜样,形成良好风气,以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

参考文献:

[1]黄绍文.幼儿幼育小学化现象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9).

[2]教育部.教育部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33-34.

[3]姚伟,徐铭泽.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导刊,2009,(10):15.

[4]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5]沙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冷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编辑:朱泽玲)

作者:张娟娟 严仲连

幼儿园数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2:

幼儿园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

摘 要:保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保育工作的管理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样,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同步管理的水平,尤其取决于幼儿园管理者对教育与保育同步管理的水平,强化同步意识,确保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管理的不失衡。

如何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每位幼儿园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些精细化管理的方法,以期提升园管理者的组织管理能力与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幼儿园整体保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增进幼儿身心健全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由此可知保育和教育放于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保教并重是幼儿园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这些规定和要求具有科学而深刻的理论根据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而现今的幼儿教育研究中,大家对教育教学的关注度要高于对保育工作的热情,而对保育工作管理的作用缺乏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幼儿园保育是指为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关爱、尊重幼儿,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保护,引导他们逐步增强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安全意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的工作任务。保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保育工作的管理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样,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果取决于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同步管理的水平,尤其取决于幼儿园管理者对教育与保育同步管理的水平,强化同步意识,确保教育工作与保育工作管理的不失衡。

如何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将幼儿园的保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每位幼儿园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研究,搜集国内外幼儿园保育管理的相关资料,了解各领域中精细化管理的方法和成果。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园目前保育管理人员的保育观念和保育管理现状。

(3)综合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调查分析幼儿园原有的保育管理制度、管理規范、管理程序等内容的可行性和利弊,收集幼儿园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条列等,进行分类、整理。重新修订、补充、完善、制订、编制各类保育工作管理的制度、操作标准、保育工作人员工作手册、管理检查、考核办法等内容。

三、实践过程

(一)我园保育工作管理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园在各级教育部门与行政部门的教育管理下,认真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更新观念,逐步树立科学的保育观,认识保育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规范保育工作管理作为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的途径。通过不断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加强考核等多种方式对保育工作进行管理,幼儿园建立保育工作管理分工网络,有专职保育工作分管领导,形成了一些管理机制。但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保育工作管理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保育工作管理的科学性。

分析我园实际,保育工作管理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1)观念与行动上的差距。“保教结合”的口号已被大家所接受,但如何转换为各教职工的实际行动,不让保育工作管理游离于教育工作管理之外,是我园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与努力实践的问题。

(2)制度与落实上的偏差。我园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健全组织、完善各项保育管理制度,对保育工作的流程也制定了相应的操作程序,但对制度的落实监管上有漏洞,对保育工作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不够完善,使得有些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容易导致保育工作的随意性。

(3)琐碎与系统的落差。保育工作是具体、琐碎的,有时管理会被这些琐碎的事纠缠,影响保育工作管理的有序进行。各项保育工作管理的条例不够全面和完整,这就需要管理者有统盘考虑,全面计划,形成一个完整的运作系统,形成保育工作管理的制度体系。

保育工作管理是幼儿园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学龄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繁琐性与细致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求,如果保育管理不科学、不合理就会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进行,影响教育管理的质量。创办高质量幼儿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而加强保育工作管理是提高教育管理质量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园的现状与问题,我园保育工作管理必须有所新的突破,要从规范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针对我园实际开展各项保育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涉及保育工作管理的各岗位和具体执行的责任人。

(1)运用调查研究,了解我园目前保育管理人员的保育观念和保育管理现状,调查分析幼儿园原有的保育管理制度、管理规范、管理程序等内容的可行性和利弊。

(2)行动研究,对幼儿园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条列等,进行分类、整理。重新修订、补充、完善、制订、编制各类保育工作管理的制度、操作标准、保育工作人员工作手册、管理检查、考核办法等内容。

(3)总结经验,定期总结研究中的心得、体会与经验,并以管理理论和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三)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就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2.概念的界定

(1)幼儿园保育是指为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关爱、尊重幼儿,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保护,引导他们逐步增强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树立安全意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的工作任务。

(2)精细化管理是根据管理的无形、不可分、易变即不可存储等特性,运用有形化、技巧化、可分化、关系化、标准化、差异化、可调化、效率化等多种服务工具,对管理的目标、承诺、展示、现尝行为、语言、过程、结果等关键时刻的管理要素进行控制,达到服务有形性、关注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等令人满意的效果。精细化管理是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

对精细化管理,有很多的定义方式。综合各方面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集中定义:

定义一:精细化管理的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来概括。精:精是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把产品做精,也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准:准是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工作作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细化。严: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

定义二: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

定义三: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

定义四: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定义五: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精细化管理要求在企业管理中多用“数学”重点是关注细节、数据、工具。

保育工作的管理是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样,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保育管理有着与教育管理所不同的工作内容与工作特点,因此,对保育工作管理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保育管理工作十分琐碎,并大量涉及日常生活和日常细节的管理。例如,幼儿的吃、喝、睡、盥洗、营养、安全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和发展。这些方面的管理既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学前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育管理对学前幼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结合保育工作的琐碎性与细致性特点,实行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提出。現代企业对精细化管理的定义是“五精四细”,即精华(文化、技术、智慧)、精髓(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精品(质量、品牌)、精通(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精密(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现代的幼儿园管理是精细化管理时代,科学管理态度和科学管理方法必定成为主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通过提升改造教职员工素质,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整体效益。

通过对保育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使我园的保育工作,第一做精:精益求精,追求优和佳,把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极致,挑战极限。第二求准:做准确的决策,制定各类标准,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工作方法。第三是细:把工作做细,管理做细,流程管细,特别是执行要细化。第四要严:严就是执行,主要体现对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控制,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

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园管理者的组织管理能力与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幼儿园整体保育水平的提高,从而增进幼儿身心健全发展。

(四)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实践的内容

1.完善保育工作管理网络

成立由园长、主管副园长和保健医生、保育员组长及保育员组成的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小组,研究制定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建立分层管理,责任到岗的管理体制。园长重点负责研究目标、方针、策略等决策化和思路化管理,为保育工作引领方向。副园长和保健医生、保育组长主要负责精细化管理的落实和推进,围绕办园理念确立保育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可行的管理行为,细化为操作性强的流程和细则。保教人员主要实行具体的岗位执行。提高全员参与管理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形成了管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健全保育管理制度,规范行为

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准绳,让制度会说话是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和保证。定期组织全体保育员结合工作实际对过去的相关制度进行反思讨论,结合幼儿园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日常生活管理、清洁卫生管理、安全工作管理、保健工作管理)调整、修订、补充原有的各类保育管理制度、规定、条例、职责、标准等,并以“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为指引,结合“上城区幼儿园保育工作规范”,制定我园各类保育规范及操作流程,编制保育工作手册,形成文字,成为标准,进一步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并将标准付诸于行动,形成了《保育员工作手册》《教师工作手册》《保健员工作手册》等,各手册中包含了各岗位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职责、以及一日、一周保育工作常规,详细解读了一日保育工作流程及各环节要求,罗列了各类保育制度,如《环境卫生制度》、《个人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幼儿安全管理制度》、《饮用水制度》、《各类物品清洗制度》等多项保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同时制订了幼儿生活护理技能标准、幼儿安全护理技能标准等多项细则,让每个保育员都明白在哪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明确了保育员一日工作各环节的常规要求。形成了每一项工作的质量标准,规范了保教人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状态,明确职责,提高了管理质量的有效性。

3.制订各类检查、考核办法,实现流程化

注重过程,规范细节,落实一日保育工作常规,使之更具操作性、可行性。

保育工作涉及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落实,那么关注过程中的管理细节尤为重要。各项制度制定后,如何执行是关键。首先是组织学习领会,知道各环节该干什么,怎样去干。其次是定期组织研讨:在某个环节执行当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 再次就是加强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通过制定详细的《各岗位考核细则》,多方面进行详细的量化评分,制订了比如:卫生每月两次定期检查,幼儿座位调换检查表、保健医生巡回检查表、幼儿午睡、进餐、仪表,以及各类消毒、清洗、内务情况检查表等等,这些检查均由办公室、保健医生、保教组组长每月定期下班级进行巡查,并将每次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班级及个人,让各保教人员知道哪里还需改进,哪里还有差距,逐步规范行为,有效提高保育工作管理质量,加强了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同时办公室制订了一日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方案,以表格式的管理方式开展各项保育工作管理。

附表:(其余各表见附件)

[保育工作\&岗位对象\&操作方法\&执行人\&环 境\&班级保育员

班级教师\&定期巡查各班室、内外环境整洁、美观情况。(每月两次,并随机进行抽查)\&办公室

保健室\&内 务\&班级保育员

班级教师\&抽查和巡查相结合,重点是各类物品及用具的规范使用和有序摆放。(每月一次,并有针对性进行抽查)\&办公室

保健室\&消 毒\&班级保育员\&定期检查,重点是幼儿各用品的規范消毒情况(每月两次,并根据季节和个例随机抽查)\&办公室

保健室\&清 洗\&班级保育员\&定期检查,重点是幼儿各用品的规范清洗情况,保证各用品无污垢和污渍(每月两次,并有针对性地随机抽查)\&办公室

保健室\&幼儿生活护理\&班级保育员

班级教师\&定期检查,针对幼儿进餐、午睡、仪表、座位情况进行巡查。(每月两次,并随机抽查)\&办公室

保健室\&]

四、成效

(一)提高认识

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研究,加大了对保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了教育内部与外部对保育工作的重新认识,真正将保育工作放到了应有的地位。增强了投入力度,加快保育队伍建设。

(二)树立理念

让精细化管理成为一种管理理念,一种管理文化,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逐步提高教职员工素质,加强幼儿园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整体形象。

(三)落实责任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让每一个管理者都要求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日清日结,每天都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及时处理,从而规范了保育措施,规范了保育行为。

(四)建立框架

精细化管理以精细操作为基本特征,关注量化、关注绩效、关注执行、关注结果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总结整理出一套精细化管理的思维框架及操作方法,形成了我园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运作体制,有一套成文的管理手册和管理制度,使我园保育工作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整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张燕著.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卫东著.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乔治·S.莫里森(GeorgeS.Morrison)著.王全志等译.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滕越著.教师专业发展论[M].海洋出版社,2003

[5]郑金洲等著.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邢利娅、张燕主编.幼儿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丁昀主编.幼儿教育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阎岩主编.幼儿园保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杨彦涓.幼儿园保育员基本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3]谭桂菊.幼儿园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平萍

幼儿园数学教育管理论文 篇3: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摘要】新课标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幼儿园素质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对幼儿自我完善和素质提升有重大意义,也满足幼儿身心多维发展的需求。在重视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提出建议,指出活动区的种类、数量、投放材料以及合理的布置都是创设的重要方面,配合合理、高效的教师指导,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效果将有效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从国外引入区域活动的概念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新课标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国内关注度逐年提高。

一、区域活动的意义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是一种满足幼儿自主体验、建构、发展需要的探索活动[1]。活动中,幼儿有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游戏伙伴的权力,也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区域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对于幼儿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完善和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求,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二、区域活动的创设

1.活动区域种类和数量设置

活动区的创设必须提供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场景或游戏。活动区的种类和数量应在在综合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多个维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幼儿身心发展维度与区域活动关系见表1:

2.活动区材料的投放

为满足幼儿多种感知需要和幼儿的行为发展,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的特殊适用性。

⑴材料“层次性”

不同材料可以引發不同的活动,如“配对”活动区域,幼儿可以完成大小配对(例如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形状配对(例如数板与数形的匹配)或数量配对(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材料不同,难易不一,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⑵材料“多样性”

区域活动的材料,要有多样的变化,孩子的兴趣会更高,活动的时间也更持久。

①同一区域的材料投放要多样性。如“给娃娃梳辫子”,既有扎辫子的发圈,又有可以夹头发的发夹,发夹又有松紧之分。

②同一材料的玩法要多样性。如木珠既可以玩穿木珠,又可以用来垒高;又如拼图,幼儿既可以拼拼搭搭,又可以看图说话。

⑶材料"新奇性"

"新奇"是指初次出现,色彩、外形、声音等方面富有吸引力。比如“找影子”,教师把幼儿熟悉并且喜爱的动画形象:如“孙悟空、超级飞侠、小猪佩琪”等图片剪下,在吹塑纸上画出轮廓线,让孩子按照影子找出图片的形象。

⑷材料“可变性”

材料玩法的可变性更使材料具有更多可选择性。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积木等,可以多种拼搭方式,可单一操作,也可以和同伴配合,既开发联想、创造、思考能力,又培养协作能力,还避免了幼儿产生重复厌烦情绪。

3.活动区的合理布置

活动区的合理布置应考虑以下因素:

(1)活动区界限明确,可以利用桌子、玩具架或积木、纸箱作为分隔物。其高度要低于儿童的身高,以便于儿童观察全局和教师观察儿童。

(2)开放活动区,明确可选择的活动种类和活动区域。如儿童离开娃娃家去搭积木,或从娃娃家出来“买菜”,“带孩子”看病,去“加工厂”上班等[3]。

(3)根据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分区。图书、认知和美工区可以考虑安置在相近的地方,美工区可以靠近水源,积木和结构游戏区可以尽量靠拢,便于幼儿结合起来玩,操作区和科学区都要来回摆弄物体,可以相邻。音乐区和表演区应设置在远离安静活动的地方,以免干扰这些区域的活动。角色游戏区可以安置在活动室内的任何地方,但各个角色区之间来往应该是方便的。

(4)活动区要有明显的标志,便于幼儿区分与找寻。活动区的标志或名称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大班可采用汉字书写或让幼儿自行绘制,小班可用图画表示。

4.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建立规则对幼儿进行必要的行为限制,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培养的必然要求。区域活动规则应包含着合理且积极的约束。教师在制定任何一条规则时,都要考虑:规则是社会行为规范在幼儿园中的自然运用,是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是幼儿可以做到的。幼儿园规则教育不仅是要维持秩序,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三、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指导

1.老师介入和指导的要求

区域活动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材料,让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得到发展。教师应在维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耐心、细致、公正、客观的指导。在指导时应做到:

(1)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样做和幼儿有可能怎样做要有心理准备;

(2)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

(3)观察、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游戏水平作出正确的诊断,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构想;

(4)指导应适合幼儿的水平、兴趣和需要。

2.把握最佳的介入时机

方贞梅[4]等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某幼儿园教师介入时机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3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可有可无,近1/3教师仍进行传统指导,体现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介入时机不恰当,介入策略不正确等问题。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找寻最佳时机进行适当介入,尽量避免出现“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这种情况。

四、结论与反思

1.区域活动设置要丰富且富有吸引力,幼儿在活动中应得到身心多个维度的发展。

2.区域活动应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角色定位要准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3.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活动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介入指导要适宜,切忌过度干预。

参考文献

[1]朱晓琼.开放与渗透延续与融合—幼儿园课程主题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呈现[J].江苏教育研究,2014,(2):64~65.

[2]魏永华.浅谈幼儿园小班数学学习与区域活动[J].开心:素质教育,2014,(2):10.

[3]冯静.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策略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5):97~99.

[4]方贞梅,王东华.幼儿园区域活动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某城市公办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17~21.

作者简介:吕旻(1970年10月-),女,汉族,河南林县人,金川公司第三幼儿园,中级职称。

作者:吕旻

上一篇:清水混凝土厂房施工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下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