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形式下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2022-04-22

幼儿数学存在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及各种教育活动中。幼儿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渗透教育,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数学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对于人的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整合形式下幼儿数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整合形式下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篇1:

幼儿“链式思维数学”的设计与运用探微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其作用,一方面要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另一方面又必须顾及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所谓“链式思维数学”即强调将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成环环相连的数学活动链,有效串联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等幼儿园活动途径。幼儿可以通过前期的非正式数学活动、中期的数学教学活动及后期的非正式数学活动,逐步感知、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设计目的

(一)强调数学教学的系统性

近几年来,由于受综合主题课程的影响,数学不再以独立学科的面貌出现,而是被纳入一个个主题活动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被打破。如表1所示是某中班下学期1~10周主题课程内的数学教学内容。

表1

剖析表1,显然数概念活动比较多,集合的教学内容较少,而空间和几何形体、量的数学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同时,数学知识的逻辑性、递进性被忽略。如:先进行了《小动物之家》的教学(按两个特征分类),之后再进行《花儿多美丽》的教学(按一个特征分类),难易次序颠倒。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表明了“数学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相对独立的学科”的立场。因此,数学教学有必要按照其自身的特点进行编排,增强系统性,让幼儿的学习有前期的经验铺垫,并能在后期活动中获得运用。

(二)增强生活与教学的链接性

幼儿的数学经验大量来源于实际生活以及区域活动,是非正式的数学经验,其对幼儿数学学习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积累丰富的经验基础。二是为幼儿提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一般都是根据课程安排进行的,没有更多考虑幼儿是否有相应的经验准备,比如,大班幼儿在用湿抹布擦木头积木的劳动中,感知到积木有许多面,每一面的大小有相同也有不同;晾晒积木时,又发现如果把大面压在下面就不太容易晾干等。这其实就涉及对“立体形”以及“比较面积大小”的感知,可以说是学习的“第一个链”。而此时幼儿的学习还没有到“认识立体形”的进度,前期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波助澜”。

数学集体教学中如果能将幼儿零散的生活经验加以利用,将会使数学学习更轻松,也有利于生生之间产生互动。因此,针对某一数学教学内容,既要精心设计集体教学(正式活动),也要围绕该学习内容营造有利于经验获得的生活和区域活动(非正式活动)。使幼儿在学习前有经验,在学习后有运用。

(三)突出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知识,数学与抽象思维密不可分,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抽象化的过程。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二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强调“为思维而教”,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因此将适宜幼儿思维水平的数学内容,从易到难设计一条“链环”。即围绕一个或几个学习内容,设计出环环相连的思维链,并以集体教学(正式活动)为主线,以生活、区域等非正式的活动为铺垫和延伸,让具有不同数学能力的幼儿,可以从“不同的链环”上生发学习,通过环环相扣的链式学习,使思维发展不断提升。

二、设计构思

图1 “链式思维数学”的设计构思

如图1所示,将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成环环相连的学习链。将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等幼儿园活动途径,用“链”进行有效串联。使幼儿在前期非正式活动、中期正式活动及后期非正式活动中,逐步感知、掌握、运用数序知识,在环环相扣的学习与运用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方法

以下对中班上学期“顺序数和倒序数”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具体说明“链式思维数学”的设计方法。

(一)一条脉络相连

“顺序数和倒序数”的链式设计共包含6个活动,其“中心脉络”只有一条,即“感受自然数序的规律,学习顺序数和倒序数”,这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主脉是整个设计链的中心,它将核心的数学学习内容一以贯之。围绕主脉,又将最终学习目标分解为更细化的小目标,即每一个活动的目标(见表2)。

(二)两种活动互补

剖析上述案例,正式活动即集体教学共两次,分别是“一课时:乘电梯”和“二课时:数字花园”。两次集体教学的目标抓住了该数学内容的主旨,是符合绝大多数幼儿发展需求的集体性学习活动。而其他非正式活动,如扑克牌游戏、跳房子等,组织形式相对比较松散,满足个别或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也作为集体教学前后的铺垫或延伸。正式活动与非正式活动的互补,使课时数量不增加,仍与原课程持平,但能将生活、区域等途径中的零散学习围绕主脉加以整合,形成一条活动链。

(三)三段学习衔接

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前期的非正式活动主要帮助幼儿感知积累经验,如:从走楼梯中感受自然数序的存在,学习唱数;从玩扑克牌的区域游戏中记忆数字的大小等,为幼儿正式学习顺序数和倒序数做好铺垫。中期的正式活动是在幼儿前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体性的教学,对顺序数倒序数的含义、数量关系以及自己独立排列操作等进行专门的学习。最后的非正式活动,是对所掌握知识在生活、区域、游戏中的运用提升,如:在跳房子时能按照数序控制自己跳跃的顺序;能在下棋的游戏中按数序前进或倒退等。由此可见,6个活动为幼儿的学习搭建了一条学习链(如图2),从刚开始的无意识学习到逐渐有意识地归纳梳理,到最后根据个体能力进行运用提升,由易到难,紧密相扣。

图2

四、运用策略

(一)一条原则贯穿

“思维品质培养”是实施链式思维数学的核心原则,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例如大班《数的组成与分解》,前期感知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是可以分合的。比如:让幼儿统计一下班内今天没来上学的人数总共有多少?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缺席的男女数量、病假事假的人数。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在记录时,分3排来表示,如图3:

图3

由此可见,幼儿对总数6与部分数2和4,以及与另一对部分数5和1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幼儿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又如中期的教学活动《种花》,游戏设定游戏者根据自己投掷的骰子上的点数,将“花”进行播种(即分解),播种的同时还可以收获(即组合)。幼儿既要思考怎样分,又要思考怎样合,这比幼儿一般意义上进行数的分合练习要复杂得多(如图4)。

《种花》

图4

(二)两端运用开放

在“感知积累梳理掌握运用提升”的链环中,“梳理掌握”的学习阶段主要是集体教学,达成的是普适性目标,这一阶段的学习是相对固定、封闭的。而学习链的两头,即“感知积累”和“运用提升”阶段,主要是通过小组或个体学习的方式展开,是比较开放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设定开放

非正式活动一般都只是预设了目标达成的可能性,但对达成的程度没有具体的要求。例如:大班幼儿在学习的感知积累阶段,目标预设为伴随生活了解数是可以分合的。这只是让幼儿在特定情境中自然感受数的分合。而对数到底有几种分合方法、部分与总数之间有哪些关系等都没有明确要求,所以每个人的感知程度可以不同。

2.活动组织开放

活动组织的开放性,首先是指活动时间不固定,可以在一日中的任何时段随机开展。时间长短也比较灵活,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学习程度,可长可短。其次是指活动的次数也不固定,比如通过“统计缺勤者”来感知数的分合,可以天天反复进行,也可以选择性进行。其活动情境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

3.人员参与开放

学习链两端以非正式活动为主,所以是个体或部分幼儿参与其中。因此允许并鼓励幼儿的学习进度有所不同,有的幼儿一次完成区域操作,有的幼儿可能需要分几次操作来完成。

4.达成结果开放

起点非同一,过程非统一,因此带来的学习结果也必然是非一致的。比如幼儿通过小组长活动在生活中分配物资,有些幼儿就超越了对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其发展程度远远高于《指南》标准。

(三)三条途径支持

正式活动即集体教学,非正式活动即生活活动和区域活动,这是“链式思维数学”的三条学习途径。

1.集体教学的支持策略

利用经验:集体教学是在幼儿前期经验感知的情况下开展的,对已有经验的利用,才使教学真正建立在符合幼儿现有水平的基础上。

搭建支架:支架能帮助幼儿将感知积累的原始经验,通过集体教学获得质的转变。中班集体教学《环状数数》,当幼儿对环形排列的物品计数有困难时,教师提供了夹子、牙签等,让幼儿在计数时能做上标记,便于幼儿掌握环形数数的关键经验。

双向互动:集体教学人人参与,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进行的学习活动。师生互动可以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有引导和支持,生生间的互动,是幼儿之间的经验、方法相互产生影响,获得思维方式的认同或冲突。

2.区域活动的支持策略

操作学习:区域作为幼儿个体或小组学习的场所,没有教师时刻引导,而是通过与环境材料互动来进行学习。因此要为幼儿提供材料,让他们在操作中自我学习。如图5提供了许多梳子,幼儿可根据梳子的颜色、材质、形态等进行多角度分类。图6中,幼儿要将框子中的小板块与大板块的图案对应。

图5 大班——多角度分类 图6 中班——空间对应

干预最少:教师要为幼儿营造宽松和开放的环境,让幼儿自发通过与材料或同伴的交互,获得发展。尤其是当幼儿的操作与材料投放的预设要求不相符时,教师也不要以主观愿望过多干预。而要鼓励幼儿错误尝试,或分析原因调整材料投放,变消极的阻止为积极的应对和引导。

隐性指导:区域材料就隐含着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比如测量时提供丝带、铅笔以及尺子。这些材料中,硬质和软质的测量工具相结合,隐含着软质的替代工具测量不能移动的物品较为方便。较长的和较短的测量工具相结合,隐含着测量数据与工具长度之间成反比的关系。

3.生活数学的支持策略

幼儿在前:幼儿在前的含义,不仅仅是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尊重幼儿个体的发展轨迹,然后通过集体教学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引导。

自然渗透:生活中感知或运用,贵在学习内容与生活恰到好处的融合,即自然性和渗透性。如图7,角色游戏前为了避免各游戏区人员不均衡的现象,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贴在相应的游戏区,这似乎与数学学习不关联,但这样的举动渗透了对“统计”的感知。

图7 大班角色游戏区选择人数统计图

学用同步:数学学习与数学运用可以同步在生活中发生,并相互作用,因此,“学”与“用”密不可分。上述案例,幼儿通过粘贴自己的作品,自然生发了对统计、统计图的学习。伴随学习过程,幼儿还在使用统计图,知道哪些游戏区人很多,并在人员调配过程中学习如何更改统计图。

“链式思维数学”为幼儿定制了数学学习的思维链,同时也搭建了生活、区域、集体教学“学数学、用数学”的一条链。

(浙江省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 313000)

作者:卞娟娟

整合形式下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篇2:

数学在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幼儿数学存在于幼儿的生活、游戏及各种教育活动中。幼儿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渗透教育,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数学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对于人的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的数学是浅显易懂的,为了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数学和喜欢数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纲要》指出“整个世界就是孩子的课堂”。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物体、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1.幼儿数学是为幼儿将来的发展打基础,因此,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利用生活每一个机会,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如在收拾整理玩具的时候可以让幼儿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摆放......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数学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让每个幼儿会在其中认真地运用他所学到的粗浅的知识,体会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对数学产生兴趣。可以在每次整理玩具时,根据情况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拼打的积木是什么形状的,说出来和大家分享,然后拿走一块积木让幼儿说说这是什么形状,这样很自然讓幼儿观察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物体形状的改变,体会到如: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等等。

2.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就是要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而幼儿数学教育是社会生活中幼儿最容易接触到的教育,它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及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带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引导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大大地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一次社会活动中,教师给大班幼儿每人5元钱,让幼儿去超市里面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不能超过5元钱。幼儿对于这次活动非常感兴趣,因为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兴致都比较高。幼儿在选择物品的过程中很仔细的观察物品的价格,然后在慢慢计算是不是超过了5元,他们一开始选择的物品就是价格比较便宜的,说明幼儿对生活物品的价格还是有一点概念的,在最后引导幼儿自己去结账的时候很少有幼儿选择的物品价格超过了5元。教师让幼儿交流自己买了啥用了多少钱,大家情绪热烈。可见,将数学活动融入到幼儿的社会生活中是容易被幼儿接纳的而且也能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数学概念。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

纲要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

1.在角色游戏中进行数学游戏。它也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教师可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如:在玩“开超市”游戏时,幼儿对“售货员”及“小顾客”之间的角色行为关系并不明确,因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售货员”为“商品”标上价格,这样既可以让幼儿认识不同的货物,进行分类,还可以让幼儿根据所标价格进行购物。在这一游戏活动中,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增添了游戏的真实性,而且使幼儿复习了数数,提高了幼儿认识数字及进行物品分类的能力。

2.在区域游戏中渗透数学概念。区域游戏是幼儿经常进行的游戏活动,在其中的数学游戏区我摆放了很多有关于数学的小游戏,如:点数小鱼、给毛毛虫装小脚、按规律串珠子等等游戏。这些游戏幼儿都很喜欢玩,而且在成功之后我还指导他们进一步的进行游戏,比如按规律串珠子,幼儿成功以后我会鼓励他按照新的更具有难度的规律进行游戏。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既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有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

新《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中。”因此,教师应在各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整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数学知识较抽象,幼儿单靠课堂上的几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一日生活中巧妙将数学知识和各领域有机融合,才能增强幼儿的求知欲。

在语言领域中可以渗透数字,让幼儿用说话的方式讲出来。在学习包含数字的儿歌或者童谣的过程中,如:一加九,十只小蝌蚪,二加八,十只花老鸭,三加七,十只老母鸡,四加六,十只金丝猴,五加五,十只大老虎。这样的儿歌好记又能帮助幼儿知道十的加法。在艺术领域中,可以让幼儿边动手边用嘴巴数数,比如美术活动《画烟花》就可以让幼儿边画边说“放烟花喽,一、二、三、四、五......我的烟花开了XX片花瓣”引导幼儿边画边数。让幼儿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不断去观察,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索,我们就能感受到幼儿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才能真正地把握幼儿数学的教育!

【作者单位:昆山市蓬欣幼儿园  江苏】

作者:周佳

整合形式下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篇3:

幼儿数学趣味化教学探究

【摘要】幼儿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是把数学知识教给他们,会显得非常枯燥。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让数学变得趣味化,才能很好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幼儿。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育 数学 游戏 运动 日常生活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它又具有现实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纲要》在数学教育的目标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的真谛,正是趣味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不断努力和追求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在生活中进行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任何物体、任何现象都与数学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一、将趣味数学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满怀兴趣地学习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如何教幼儿学数学呢?绝大多数幼儿对玩具、食品、游戏等很感兴趣,但注意力不会持续太久。比如,在教孩子认读数字时,可以用棋子、饼干、糖块、葡萄玩具等作教具,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一次教一个数字,解释数字的形状,帮助孩子记忆。通过举例,帮助孩子理解。当教到“5”以后,也可以用钱币(硬币、纸钞)作教具,孩子们都喜欢动手操作,做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进行数学的学习。如许多孩子喜欢将东西弄倒,也喜欢拿物体拍水,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动作融合在互动游戏中。玩水时,你可以将三个玩具动物或人物卡通在水池边一字排开。然后,你数它们的个数,并逐个将它们推入水池,当一个卡通潜入水中时,和你的孩子一起做减法:“一个潜水后,还剩两个。”第二次做该游戏时,你可以向孩子指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第三,并增加个数。这些游戏将增加孩子在数字、数数、数量、序数排列和减法方面的经验。

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所以,掌握了方法也是可以设计出新颖的活动来。

二、将趣味数学结合在运动中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效果很明显。

1.改编现有的体育游戏

很多体育游戏注重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在传统的体育游戏“拍皮球”“跳格子”中,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三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和“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等,改变后的游戏深受幼儿喜欢,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能还使其掌握了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新的体育游戏

原有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我在思考如何将数学融入体育游戏中。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容易组织的体育是可行的。在“按大小排序”的教学中,组织户外体育游戏“我给球儿来排队”;“按高矮排序”的教学中,户外体育游戏“我给大家来排队”;图形的教学,可以在跳房子的过程中进行复习。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活动效果更好。

三、将趣味数学体现在各领域教学中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游戏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在各领域教育中应渗透数学教育,将数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结合,让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提高。

在艺术领域中,绘画和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健康领域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将趣味数学体现于日常生活中

生活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源泉。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是真实、具体的问题,真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因而最容易被理解,而且解决起来比大人给他们的那些问题容易得多,他们还会感到轻松、自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对幼儿进行渗透性、随机性的教育,培养幼儿注意发现、获得、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确立整合的教育观,根据孩子生成问题中的求知解惑、学习及发展等需要,将相应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较自然地与主题、与其他教学领域、与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去观察,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索,就能感受到幼儿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把握各种契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张秀;数学活动因操作而精彩[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9年02期

[2]孙文华;兴趣是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源泉[J];科学大众;

2008年10期

作者:马宏宏

上一篇:毕业质量之生物技术论文下一篇:心理护理中腹部外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