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建筑论文

2022-04-16

摘要:校园建筑遗产作为历史遗产的一脉,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已显得日益重要。结合当下国内高校历史建筑未被重视及保护等问题,通过国内外校园建筑遗产实例的对比分析和论证,得出校园建筑遗产亟待重视与保护的结论,从而为下一步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框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历史建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历史建筑论文 篇1:

高校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功能提升实践

摘要:

国内许多高校都保留有一批近代历史建筑,各高校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普遍会遇到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和功能提升的问题。作为上海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学校师生的精神殿堂,复旦大学相辉堂修缮扩建工程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扩建工程与历史建筑的關系处理等方面,都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工程实施过程也体现了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方面,各种不同的理念和认识逐步统一的过程,特别是对历史建筑文物价值的判定、保护遵循的原则等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历史建筑保护修缮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清末民初,许多著名的高校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均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均有优秀的校园历史建筑保留下来,成为校园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近代历史建筑进行有效地保护修缮和功能提升,是具有普遍性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复旦大学相辉堂修缮扩建工程就是一个较典型的案例。

一、相辉堂的历史和现状

相辉堂修建于1947年,是一栋民国风格的两层建筑,面积1790平方米,外观简约朴实、庄重大气。底楼原设计为学生阅览室,建国后长期作为学校物资中心使用;二层为学校大礼堂,其使用功能建成后就没有改变。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解放后来相辉堂作报告的国际知名人士,就先后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里根、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还有更多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2005年百年校庆之后,相辉堂由于年代久远,在消防安全、座椅、舞台设施等诸多方面已不满足新时期的使用要求而基本关停。

附图1复旦大学相辉堂及大草坪

二、相辉堂修缮扩建工程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相辉堂因为年代久远以及内部空间的限制,时至今日其舞台、观众厅设备设施等均已无法满足现代剧场表演的使用要求和结构、消防等的安全要求。按照学校的想法和教育部的批复,工程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对现有相辉堂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二是在相辉堂北侧空地上扩建一座新的礼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新旧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功能提升,主要建设内容为会堂、剧场及生活福利用房等。

相辉堂修缮扩建工程,重点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利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有着严肃的科学性和技术性,需要在历史建筑文物价值的判断上做到准确的研究和把握。相辉堂历史上曾陆续进行过局部的翻修改建,如何准确地把握修缮的尺度,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又能保留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修缮保护的重点和难点。新建剧场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由于与相辉堂比邻而建,其使用功能又有着特殊的要求和复杂性,如何在建筑体量、形式、色彩及功能关系上与相辉堂保护建筑做到和谐统一,也是一个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三、实施方案及其主要特点

保护和修缮工作主要围绕现有的相辉堂展开。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其重点保护内容及要求:“相辉堂的保护要求为三类,根据《保护条例》第二十五条,建筑的立面和结构体系不得改变。根据保护技术管理规定,相辉堂的各外立面为重点保护部位,空间格局、入口门厅及其它原有特色装饰为内部重点保护部位。”文件为相辉堂保护修缮的重点及文物价值的判断提供了依据,并依此设立了保护修缮的指导原则。历史上相辉堂曾多次进行过局部改造,如1952年加建了南侧室外楼梯,1962年二层加建了电影放映间;1971年对舞台进行了改扩建;1985年复旦大学80周年校庆前夕,对相辉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翻修,外墙粉刷、更换屋瓦,大礼堂新增了吊顶,并且安装空调取代了原先的吊扇。此后相辉堂基本保持80年代中期时的原貌。如果全然按照1947年图纸进行修复,固然可以恢复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但同时也会抹去一些历史的记忆痕迹,造成历史建筑附加文化价值的缺失。鉴于1947年的原始施工图及施工记录资料较完整,相辉堂的修缮设计和施工以此为基础展开,结合历年局部修缮改造情况,在充分保留重要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尽量恢复原貌。

新建剧场部分作为功能提升的主体,与相辉堂连成为一个单体,在尊重历史、和谐统一的前提下,主要采取了如下技术措施: 1、将新建剧场部分整体下沉了一个楼层,较好的解决了新建部分建筑体量过大,高度过高的问题,削弱了其对相辉堂外观体量的冲击。同时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解决了因高度受限,舞台净空高度不足等问题。

附图2实施方案鸟瞰图

2、建筑造型和材料也全部是现代的,与相辉堂明确区分开来。在具体方案中,按照相辉堂的建筑高度,分别选择了屋脊、檐口、礼堂入口门墙顶等几处作为建筑高度的重点控制线,分别以此作为确定新建剧场主舞台、观众厅、侧廊顶标高的依据。新建剧场建筑体量由中心向外围层层递减,以削弱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压力。在立面风格上,新建剧场不强求与相辉堂的民国风格保持一致,而是采用了完全现代的风格和材料,造型简洁,材料均一,通过外墙材料质感的细腻变化,由外向里,由低到高逐步消隐、模糊,以一种谦逊的姿态,衬托和突出相辉堂的主体,体现了诚实的历史态度,不做“假古董”。新旧建筑有明确的区分,主次分明,和谐共处。

三、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功能提升理论的探讨

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功能提升,

首先要明确保护为主的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提升功能,这是首要的也是需全程贯穿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遇到情况复杂,多种因素权衡不定的时候,更是要时时牢记这个原则。由于历史建筑保护的工作复杂而繁琐,往往意味着付出更多的物力财力和更多的时间、精力,而目前国内高校有不少的历史建筑保护级别不高,建设及修缮模式、项目及资金的申请拨付及使用情况、工程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往往比较难做到按照文物修复的标准去申请和实施,因此有时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意味着要应对比普通项目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基本原则正逐步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实施。

历史建筑的文物价值的判断和分析,往往决定了保护修缮的重点和原则。高校近代历史建筑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其文物价值属性的表现往往是综合的和多重的。建筑的历史年代、建筑风格、材料,以及围绕建筑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等等,都是其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许多高校的近代历史建筑,往往既是建筑艺术精品,又是名人故居或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重要文化信息载体等多重价值的综合体。因此,保护和修缮的原则,不但要针对作为“物”的建筑本身,还要注重保护建筑的室内空间格局及原有使用功能等尽量不被破坏,以便以此为载体发生的重大历史和文化事件的场景和记忆同样得到保护。相辉堂最重要的文物价值,是在其中举行和发生过的许多重大事件及文化活动,以及历届师生对其礼堂功用共同的文化记忆。相对来讲,其建筑艺术特色等方面在上海众多的近现代建筑遗存中并不特别突出。

附图3新建剧场与相辉堂建筑高度的控制关系示意

以往讲到对文物建筑的修复,常常就提到“修旧如旧”,如今对这个观念的理解也在逐渐转变。文物建筑的生命和历史,包含着文物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在整个存在过程中获得的全部特征和信息。所以我们常说的文物建筑的“修复”,其实并不准确,应该说“维护”更适当些;就是要防止文物建筑的继续破坏,为其“延年益寿”。其中包括不要轻易补上缺失的,也不要轻率去掉增添的,因为增添和缺失都是历史的见证。而文物建筑的主要价值就是它携带者丰富的历史信息。相辉堂的保护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如1952年在南侧加建的大台阶,85年改名为相辉堂时大礼堂入口上方周谷城先生的“相辉堂”题字等,都予以保留,并不一味强调恢复到1947年时的原貌,虽然有着充分的设计和竣工档案资料允许这样做。

历史建筑由于年代的局限,往往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因此在保护修缮的同时进行改建和扩建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历史建筑的扩建不能丧失时代精神,把新建筑搞成假古董,要尽量采用当下的新的形式,与旧建筑区别开来。只要能够保持新旧之间在建筑尺度、构图、体积之间的协调,这比采用仿古的手法去求得新旧之间的协调,要难得多,也高明得多。新建部分的不应该去摹仿旧的,以免真假不分,混淆了历史。最怕的是在历史建筑周边建造了一堆假古董,却将真古董也淹没了。而这一点也是前些年国内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四、结语

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保护修缮和功能提升更新,应当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历史建筑文物价值的科学分析和判定,明確保护的重点和原则,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本着谦逊和负责、诚实的历史态度进行修缮扩建和功能提升。

参考文献

[1]蔡达峰——文物学基础(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

[2]陈志华——意大利古建筑散记(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路坦

高校历史建筑论文 篇2:

遗产视野下的校园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摘 要:校园建筑遗产作为历史遗产的一脉,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已显得日益重要。结合当下国内高校历史建筑未被重视及保护等问题,通过国内外校园建筑遗产实例的对比分析和论证,得出校园建筑遗产亟待重视与保护的结论,从而为下一步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框架。

关键词:校园;历史;建筑;遗产;保护

1 校园建筑遗产的概念

建筑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分支,校园建筑文化遗产是建筑遗产的一脉。校园建筑文化遗产的概念主要指:保存完整的、尚且可以使用的、结构可加固的、有着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学校成长的校园内特殊历史建筑。

2 校园建筑遗产保护

校园建筑文化遗产必须是完整性较好或者可以进行适当整修的建筑;在实用性上可以继续作为教育、教学、文化感染的场所;在历史文化方面起到了传承和准确的表达,同时对于在校园生活的人们有着其特有的记忆作用;代表某一时期,见证某一重大事件以及成为校园的标识等重要职能。现代社会的浮躁,追求政绩和新奇大等思想使得校园的历史建筑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尊重历史不仅意味着尊重校园中现存的物质空间,还意味着尊重校园的文化延续以及校园的发展历程。校园建筑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高校规划建设时乱拆乱建的现象频发,高校对校园文化遗产不加以重视、打破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与人原有的对话关系、不尊重历史文脉等行为使校园建筑遗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3 校园内的建筑文化遗产实例解析

校园的文化历史建筑是一个学校的见证者,校园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受到重视,结合近几年校园内出现的大量的问题,以宁夏大学校园内的清真寺和加拿大圣弗朗西斯大学内的天主教堂进行实例解析和问题的映射。

3.1 宁夏大学校园建筑文化遗产——北校区老清真寺的困境

宁夏大学北校区(原宁夏工学院)的校园内有一座清真寺,其名为盈北清真寺或着银川市新市区清真寺,具体修建时间通过宁夏大学基建处和宁夏宗教局的资料查询,发现结果是不一致的,但是可以共识的一点就是从1983年宁夏工学院独立办学开始,这座清真寺就已经存在。为适应宁夏工学院的迅速发展,它被并入当时的扩展用地中(现宁夏大学北校区的用地)。它承担着新市区80%回族同胞伊斯兰教礼拜活动,而去年银川市政府为了宁夏大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协调已经重新选址进行搬迁与修建。而这座历经30余年风雨洗礼,早已植根宁大的老清真寺也不得不迎来“灰飞烟灭”的命运。图一是其在宁夏大学北校区的具体项目位置,具体功能分区如图示,不难看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a.对于校园功能的多余b.阻碍了教学区与宿舍区的联系c.分割了文体区的整体性。但是听到新寺建好后,要将老寺拆除的消息,却让人陷入沉思。

对于拆除的建议,通过行业内人士的一些讨论,认为是不合适的,原因及影响表现为:

a.虽然在空间上有着狭缝里求生存的感觉,但是作为宁夏大学的历史性建筑,此种情况应该是后来的周边建筑设计中欠考虑造成的,这是周边建筑导致的,迫使它形成了一种不协调的对话,而现在把其视为宁夏大学发展中的阻碍,这一观点是错误的,责任应该由周边建筑的设计师来承担,建筑尴尬的对话关系是人为的,而不是建筑本身造成的。

b.校园内出现宗教建筑的情况在国内高校甚属少见,这种特殊的校园风貌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维持其特色的传承。试想多年后,为了重拾校园精神与历史风貌,再做大量的修复或重建工作会增加困难。

c.长时间的“不协调”会有“习惯成自然”的可能,虽然清真寺出现在校园内,会产生空间视觉上的不开放感,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固定的模式就会被人们所接受,达到一种静态平衡。然而我们所谓的“理性的改变”却恰恰打破了这种平衡。

d.长期以来清真寺作为一种礼拜场所已经成为周边教民和校内学生的宗教文化中心,突然的拆除一方面会在交通上带来不便,另一方面是对30年记忆的一种删除,更高层面上则对于维护某一个区域内的民族安定有不安定因素,所以要慎重考虑。

宁夏大学的性质是多重的,其中应该包含地域性和民族性。再有民族学和回族文化研究又是地域特色专业,加之成立的阿拉伯语学院,所以就算是新寺建成后,老寺也没必要拆除,通过改建还可以作为阿语讲堂、回族研究中心办公室、建筑系建筑校内测绘实习课程的对象,应该从积极的一面来对待,片面的解读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实际的。

3.2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的教堂建筑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是加拿大一所领先的公立大学,创建于1853年,有着长久的优异学术、回馈社会和教学创新的传统。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继承了优良的学术传统,这要追溯到150年前,安蒂戈提什的罗马天主教区首先开创了这种传统,当地的渔民、农民及矿工都尽其所能为传统的延续贡献了一份力量。毫无疑问,学生们都为学校辉煌的过去而感到骄傲,但是学校同时注重未来。故对于学校内教堂进行文化传承的保护。

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是加拿大为数不多的承诺保留天主教特色而保持社区包容特性的学校之一。它的宗教传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公平信念,明显的反映在康迪国际学会上,它是一个致力于从发展中国家的平民组织中培养领导的中心机构。这使得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的教职员工愿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

图三是该学校校园内的教堂建筑,可以与周围建筑和景观、人形成完美的对话关系。

4 案例的对比分析以及存在问题

通过国内外在这一方面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当下中国在校园建筑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颇多问题。

4.1 国内外实例的对比分析(如表1)

4.2 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的实际案例不难看出我们在有关校园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方可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状态。

4.2.1 不合理的管理

管理者的视角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通过宁夏大学校园清真寺的案例不难看出,事情本身的发展都存在不确定性,对于建筑遗产和遗留老建筑拆除并非最好的解决办法:第一拆除不符合国家低碳的口号和可持续发展观,传统建筑在建造时都没有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周边邻里和社区的形成不依赖于汽车。这些地方可以满足人们将有价值的精神和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校园文化遗产今天比以往都更具关联性。我们需要认识到它全部真实的价值并运用这个原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Heritage buildings were built without addiction to fossil fuels. The precincts, neighborhoods, and communities they form are not dependent on automobiles. The places they make satisfy human aspirations and express culture tha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finds valuable. Campus heritage has relevance more today than ever before. We need to recognize its full and true value and apply its lessons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future.)第二拆除老旧建筑遗产等于拆除自己的历史,第三没有体现校园的开放性、包容性与人情化建设理念,很大程度上的伤害了使用者和周围居住者的感情。目前国内遇到问题就拆除的做法笔者甚是不赞同,这样的局面多半是来自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与管理制度有缺陷造成的。

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历史研究院和文化遗产研究、建筑遗产、历史风貌街区研究的工作室,但是对于眼前的问题却没有警觉。校园内安全问题一直被提及,但都是侧重于片面的人本原则,建筑遗产同样重要,保护建筑遗产的安全也是保护着人们自己的记忆,也是属于以人为本的范畴,所以有时由于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导致了很多问题,该体系应该在科学考虑结构的基础上,使用先进的预防性手段,同时在不可避免自然因素影响下又有先进的预警机制,这样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制度毕竟是人为的,而人类本身也在探索和实践,所以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前瞻性毕竟不是处处可以做到,所以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订制度来提升建筑遗产的保护水平。

由此找到校园建筑文化遗产管理的瓶颈:第一,没有制定的相应的管理制度。建构一套完整的建筑遗产保护系统是必要的,也是符合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理念的。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在制度的指导下来进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第二,很多高校可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不完善,还存在缺陷,2007年7月,北大临湖轩附近花坛中的一件清代初年的汉白玉鱼洗就曾被盗,当时北大保卫部门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是:北京大学内有不少文物,且比较分散,周围未设探头,只有保安日夜巡逻,肯定存在盲点。第三,校园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拆除不够严谨。这不是学校领导单方面能做的决定,应该集思广益,不能盲目遵从规划建设单位的建议,还应征师生及周围群众的意见。它作为一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集中反映了学校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校园历史性建筑遗产的保护应该是与人一起进行的,我们不能盲目的成为博物馆式的“点”状保护。

4.2.2 错误的修复与改建

很多校园建筑遗产因为迎接重大的节日活动都兴起了改建的热潮。没有考虑防火,在防火方面,如清华大学百年讲堂的火灾就颇受业界关注。遗产的安全性保护也成为了新的课题。在结构方面,通过假期课余时间的调研发现,在老旧建筑和建筑遗产进行翻新改建时一味追求装饰的细部刻画、对于设备进行更新,在节能上下功夫,给结构进行加固,但是很多情况下结构的安全体系评价都是在理论基础支撑下来进行的,对于遗产结构的长久性和退化都没有去细致考虑,这样做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的。

改建考虑从结构、防火等方面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对话。宁夏大学出现的问题绝对性的说明了,建筑设计人员在老旧建筑和遗产建筑周边进行新的设计时没有考虑构建和谐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包含了比例尺度、高度关系、色彩呼应,校园内天际线的形成以及对于人产生生理、心理的影响因素。建筑既是媒介又是场所,所以,作为媒介的建筑需要用形态表达语言所难以传达的知识,作为一种场所,它又必须能够营造一种激发特定情感的“情景”。把握好这种平衡和谐的对话关系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难点。

4.2.3 错误的观点

校园建筑遗产的保护不是单纯的建筑单体的保护,之所以称为遗产,是因为建筑已经融入环境,一个绿色的草坪及其周围的树木和建筑物或许是最古老的连续的校园文化遗产的表现。(a green lawn surrounding trees and buildings may be the oldest continuous campus heritage statement.)此外人的行为模式支配着建筑的使用功能,所以建筑遗产的保护是综合建筑物及其文化传承、使用者或观赏者以及周边的共生环境的全面保护。要将建筑、使用人员与周边环境共同保护。

在学校的发展中,建筑遗产本身作为一种容器功能是可变的。保护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保护,功能可以随着学校发展的要求做适当的调整,如现有清真寺完全可以用作回族文化研究中心、回族遗产保护中心,无论从造型、功能还是人文层面来讲都是贴切的。

5 结语

校园风貌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是校园人文关怀、历史积淀的闪光点。传统校园往往不仅仅是城市空间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城市文化沉淀、延续、演变、更新的承载者,对其旧有空间肌理、传统风格进行保护, 既是保护城市历史物质空间的需要, 也是延续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需要。对于校园建筑遗产在历史的更迭中保留下来是幸运的,但它的未来存在诸多问题。在历史记忆为主线的保护下,在其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新生,在新生中确定新的保护、发现并解决新的矛盾,这样才能使校园建筑遗产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 郭苏明.场所精神的延续——由高校传统校区更新谈起[J].华中建筑,2008,(02):142-144.

[2] 徐进,张金荃.大学校园文化培育与展示——以宁波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07):43-49.

[3] Carl,Elefante. The Full and True Value of Campus Heritage[J].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011,(4): 79-87.

[4] 张帆,吴莎.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的浅析[J]. 科技信息,2011,(15):215.

[5] 孙静,谢泉,吴晓.基于文化环境建构的校园雕塑建设研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规划师,2008,(06):28-32.

[6] 张进帅,马晓.人性化视角下的南京近代大学校园规划——以南京三所大学老校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1,(12):120-123.

[7] 黄瑛.城市中心区传统高校空间肌理演化研究——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0,(11):28-32.

责任编辑:张吉明

作者:齐一聪

高校历史建筑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对加强重庆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摘要:随着重庆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深入,重庆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导致许多历史建筑遭受巨大的破坏。随着社会各界对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处在当前这个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主要以重庆历史建筑为例,提出几点在加强重庆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旨在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开发;重庆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变的不断深入,使得包括历史建筑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开始在社会生活当中逐渐丧失主导地位。我国现代化进程改革始于上个世纪中期,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步入到快速发展的轨道,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现代化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包含精神层面,同时也包含物质情面,其对我国城市化与农村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这个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正在持续下降,赖以延续的实物载体历史建筑也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消失的风险。所以,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1986年12月8日,重庆就与天津、上海等城市就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座坐拥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如何加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重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重庆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一)历史建筑外观保护措施

1、外观修复。所谓外观修复,指的是针对重点保护历史建筑与重点历史保护区内部的建筑外观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深入的调研以后,尽可能针对建筑原始的外观实施修复处理。针对历史建筑来说,原则上并不可以完全根据原样进行重建处理,其会导致历史建筑本身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情感价值完全丧失。这就需要根据“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应当尽量保留历史建筑原来的文化风格,同时针对原有的墙面实施技术方面的保护,外墙面加固与造旧处理,外墙墙裙采用防潮层修复技术,防止地面毛细水上升,加强墙基防护,保障修复以后的建筑外观能够在整体层面上保存传统的历史风格。

2、局部更新。局部更新主要是针对一些一般的历史风貌区与历史建筑方面的保护,相应的外观保护重要性并不如文物保护单位,但整体风貌仍然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历史建筑本身的外观与颜色应当维持原样,尽可能在保障材料、比例以及尺度协调的基础上,针对损害较为严重的部分采用局部更新的方案进行保护,以此来针对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的历史特征进行延续。

局部更新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案,主要是以旧的建筑体量作为基础,适当增加一定的新元素,使得新旧元素能够在建筑中形成对比、协调的良好关系。新元素的融入通常都能够以其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小体量,充分彰显出历史建筑中旧元素的沧桑感与历史感。需要注意的是,新元素的融入必须要遵循“可逆性”、“可识别性”以及“可读性”的基本原则。可逆性指的是将新元素移走以后,历史建筑原来的结构并不会受到任何干扰;可识别性指的是新旧元素之间不会存在混淆的现象;可读性指的是新元素的融入尽可能不歪曲或者遮盖历史建筑当中存在的历史痕迹,而是应当采用相应的方案彰显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应层理。

3、改造与扩建。针对非保护性的历史建筑来或是,应当在尽量保存其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综合参考历史建筑功能、健康以及安全等相关需求,针对其实施改造与扩建处理,以此来添加建筑面积与建筑要素。历史建筑在改造与扩建设计过程中,整体处理良好的设计能够有效彰显历史建筑文化的延续性,改造与扩建的部分,相应材料、尺度、比例以及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应当借鉴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并将其吸收进行巧妙的设计,使其能够表现出整体的历史景观。新旧建筑之间是否能够进行有效配合的重点在于有效处理两者之间的装饰、材料、比例以及高度等细节部分,在历史建筑环境中必须要防止选择完全不同的材料、规模以及形式等来设计。比如,法国知名的里尔美术馆改扩建工程(图1),通过改造以后的新馆在单体建筑方面选择透明的玻璃幕墙与简单的几何形体方式,使其能够与老馆华贵、庄重的历史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整体规划布局方面综合参考老馆尺度与形体情况,新馆与老馆之间工程组成了宽阔的外部空间,其在充分尊重历史建筑本身风格的同时,又有效彰显了现代建筑的新元素,真正实现功能与性能的有效拓展。

(二)历史建筑室内保护措施

1、根据原有用途与功能利用。根据历史建筑原有的用途与功能进行利用是保护历史建筑的最为普遍的—种方式,同时也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国外大部分宗教建筑、行政建筑以及皇宫等都是采用上述方式来进行保护。对我国来说,宫殿、寺庙等往往采用该种方式。因为极为悠久的历史,再加上与之有关的宗教传说,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针对该种类型的建筑或者古迹而言,其本身性质较为单纯,历史、活动、文化均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根据原有的用途与功能进行利用就能够取得理想的保护效果。比如我国沈阳市传染病医院(原满洲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病栋)、辽宁宾馆(原为奉天大和宾馆)以及沈阳站(原奉天驿)等,其均是根据历史建筑原有的使用性质或者使用性质详尽的原则加以合理利用,均获得了良好的保护成效。

2、博物馆利用。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里利用的方式数量最多,同时也是国内外公认可以充分发挥其效益的一种方法,其能够针对历史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其对应的价值。比如我国故宫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以及罗马梵蒂冈博物馆等。

3、图书馆、学校等文化行政部门。德国、法国、意大利以及英国等国家的高校基本上都是沿用古建筑来进行设计,而我国也有这方面的应用,比如辽宁省政府(原东北大学)、沈阳儿童图书馆(原满铁奉天公所),又比如长春市长春地质学院就是选择日本侵占东北阶段建设的“满洲国”行政办公建筑来当作教学楼,而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均是选择该种方式的例子。

4、旅游对象。将历史建筑用作旅游参观对象是最近几年以来跟随旅游产业发展而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比如“钓鱼城、张飞庙、湖广会馆等”。

5、城市公共设施。针对一些保护等级较低的历史建筑来说,还可以用作公园、参观以及旅馆等公共设施使用,比如德国法兰克福承重的麦芽糖作坊被改造成旅游酒店。

二、重庆历史建筑开发措施

(一)基于历史建筑文化教益的开发利用

历史建筑的产生与其使用功能的改变总是和该建筑具体位置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而历史建筑四周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则会导致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产生相应的改变。部分历史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会根据历史的推进而丧失,在当前由于缺少人文环境的背景而不再适宜给予其全新的具体使用功能,针对上述历史建筑的开发利用则应当彰显其文化教益。比如我国价值极为突出的故宫、佛光寺等,通过文化教益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变化对价值产生的破坏,同时又能够有效满足其对公众展示方面的需求。

(二)基于历史建筑性能提升的开发利用

建筑性能主要指的是其具备的作用与功效,其也是随着人民群众使用需求的改变而持续变化的。在历史长河的推进过程中,部分建筑的外部自然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文环境当中的一些关键的方面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使得建筑本来的使用功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延续。针对上述历史建筑,开发利用则应当对其性能进行提升处理后急需原来的功能。历史建筑性能提升一方面的由于部分仍在使用的历史建筑存在历史侵蚀或者人为损坏的情况,必须要针对其进行加固修复来保护其对应的价值;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建筑在保护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施适当的性能提升对有效延长其使用功能至关重要,性能提升就成为人文环境当中有效保护历史建筑原有使用功能的重要途径。

(三)基于历史建筑功能更新的开发利用

人文环境或者自然环境当中的某个方面产生变化都会引发历史建筑使用功能产生变化。随着历史建筑保护理论方面的持续发展,相应的保护措施已经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变化,而是逐渐发展成动态方面的保护。针对历史建筑而言,则是在修复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时代的相关需求进行功能更新,赋予其全新的使用功能。历史建筑在通过保护修复以后具备良好的物质生态状态,而功能方面的更新则可以进一步激发历史建筑的精神生命活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对历史建筑实施功能更新的时候,新功能方面的设计需要与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联系,同时还需要以历史建筑的物质空间的承载能力作为基础,即不仅包含文化层面上的关联性,同时也需要内容方面的相容性。

历史建筑开发利用的具体方式通常会综合参考历史建筑的现实情况来进行设计,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多元化的趋势,历史建筑开发利用的具体类型划分成上述三个类型仅仅是从实用功能方面的主要变化情况着手,在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是选择多种方案开发利用的方式并存的现象。比如重庆市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特园,最开始是作为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然后当作中共南方局对外联络的场馆使用,在1941年时,黄炎培、张澜等在特园正视建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将同盟的总部设置于此。作为我国民主党派活动的主要场所,特园是中共抗日民族同一战线的重要见证。在2008年通过修复以后的特园再一次彰显了当年的历史风采,并且通过再利用作为我国民主党派陈列馆进行使用。因为特园原有的展示面积相对较小,为进一步加强该段历史的研究与宣传,重庆市通过研究以后在特园旁边进行陈列馆扩建,最终在2011年完成扩建工程。新建的陈列馆与特园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形成了统一、协调的风貌(图2),而上述工程正是综合利用扩建再利用与功能更新的方案。

结语:历史建筑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本身属于一个城市风貌的实际体现,本身具有唯一性与独特性的特点。现阶段,历史建筑保护已经被当作彰显城市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的关键环节,针对重庆历史建筑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利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结合重庆历史建筑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方面措施加以保护,同时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使得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唐嵩

上一篇:观光农业旅游论文下一篇:语法教学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