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私立高校的接管及其历史影响

2022-12-07

建国之前, 我党在根据地建高校仅有205所, 其中公立的占60%, 中国人创办的私立的占30%, 外国津贴的占10%[1], 在数量和管理体制、专业设置、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和政治教育等方面都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 迫切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造。私立高等学校的接管就在新中国成立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进行。

1 私立高等学校接管的过程

建国初, 我国私立学校经历了一个维持、改造、部分接办到全部改为公立的过程, 高等学校在1953年院系调整后全部接管改为公办。

(1) 对私立高等学校积极维持、逐步改造、重点补助。在这一阶段对私立学校的方针政策是以《共同纲领》为依据的, 其中的“公私兼顾”的方针和“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的规定, 为当时政府领导和管理私立学校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法律依据[2]。1950年6月1日, 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上就私立高等问题谈到初步地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 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对私立高等学校, 除办理成绩太坏者外, 一律采取积极维持和逐步改造的方针, 对于其中成绩优良而经济困难的院系, 予以可能的补助。在这次会议上还讨论通过了《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 用法规形式具体明确规定了对私立高等学校的管理方针[3]。

在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下, 在“积极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4]的方针下, 对私立高校进行了整顿, 主要采取改组、健全董事会和重新立案两项措施。《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全国私立高校, 无论过去是否立案均须重新立案, 许多学校立案后办学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当时大批的私立高校得以维持全国私立高校在1951年5月还有70余所, 其中不少办理较好的学校得到了了政府的辅助并有了新的发展[3]。

到了1952年, 方针发生了一些变化, 更多地强调通过院系调整向公立高校发展。

(2) 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教会学校过程中, 逐步把一部分改为公立, 一部分改为中国人自己办的私立学校, 而这批私立学校又逐渐改为公立学校[5]。1950年下半年起开始接办教会学校。首先接办的是天主教会于1925年创办的辅仁大学。1950年教会驻校代表提出不合理条件作为拨付经费的前提, 对学校行政权进行干涉, 在交涉不成功的情况下,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报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0月12日明令将该校正式接收自办[3]。

1950年底开始着手接办大批教会学校。1951年1月中旬, 教育部召开了“处理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 拟定了处理方案。到1951年底, 由政府接收改为公立的计11校。改由中国人民自己办理仍维持私立, 政府予以补助的计9校。其中华东区7校, 中南区1校, 西南区1校。在1952年、1953年的院系调整中, 这21所教会大学校名全部撤销或并入他校、或改变校名, 全部由国家接办, 改为公立[3]。

(3) 院系调整过程中, 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立。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在小范围内进行了。1949年底,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农学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 北京大学及南开大学教育系同时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1年起, 特别是从1951下半年起逐渐在我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重点的院系调整。

1951年11月, 中央教育部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 提出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 揭开了1952年院系大调整的序幕。这次会议决定以华北、华东、中南3个地区工学院为重点做适当的调整, 并确定了调整方案。这一次院系调整规模是比较大的, 调整学校总数占全国高校的四分之三[3]。

1953年全国继续进行院系调整, 调整的重点仍着重改组尚未进行调整的旧的系科庞杂的大学, 加强和增设高等工业学校和适当增设高等师范院校, 对政法、财经院系则采取了适当合并集中的办法[4]。至此, 全国高校基本上完成了院系调整的任务, 私立高等学校也已完全并入或改为公立高等学校。

2 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接管改为公办的原因和背景分析

私立高校在当时全部接管改为公办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原因的。

从其直接原因来看主要有:首先, 新中国的成立是私立高校接管改为公立的一个最大背景, 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要求教育体制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 是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新政权的处境, 当时帝国主义对新生政府心存野心, 不尊重我国教会学校管理的一些原则, 甚至不断利用教会学校暗中进行反动活动。在旧中国教会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个堡垒, 政府必须收回教育主权。第三, 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 当时的公私立高校院系设置混乱, 地区分布不合理、设备分散、使用极不经济、系科庞杂、教学不切实际、培养人才不够专精[6], 尤其当时的工科院校中存在很多问题, 大部分集中在华东和华北, 而且集中在几个大城市, 重复系科多, 师生比不协调, 工学院和理学院关系处理不当等等成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公私立高校同时进行调整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就必须依靠政府来解决私立高校的许多问题, 也形成了私立高校向公立转变的趋势。

从其深层原因来看, 主要有:首先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是受国家性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制约的。新中国成立, 必须建立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的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高等学校具有比其他层次教育更强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 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最为紧密, 往往直接关乎着国家的稳定、发展。当时许多私立高校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 在教育性质上不符合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甚至是反动的, 必须通过改造来改变其性质使其成为人民的教育机构。高校能够直接地为国家输送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 提高社会生产力。建国前高校数量少, 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振兴, 需要大批的建设人才, 只要通过整顿改造已有的高校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以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建设需要。其二, 是私立高校自身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时的公私立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 政局不稳定, 私营经济及工商业等非公有制部门经济实力削弱, 私立高校的经济来源不足;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 分散而难于统一, 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困难, 依靠行政力量对高等学校进行整顿与接管成为必要的手段。

3 接管私立高等学校的历史影响

建国初期对私立高等学校的接管对社会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1) 保证了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改变旧中国教育的性质, 使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真正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从帝国主义手中接管了教会学校, 收回了教育主权, 肃清了反动影响。

(2) 坚持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充分肯定和发挥了高等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人民文化水平。

(3) 在整个接管过程中的方针、政策、步骤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例如, 一开始就明确提出维持、改造与逐步接办的方针政策, 运用了比较合适的逐步接办的方式 (由政府派出干部、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分批接办) , 而不是象苏联十月革命初期那样, 立即将所有私立学校都收归国有, 这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发展。

(4) 对私立学校的接管以及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框架, 包括教育体制, 教育结构, 办学体制等, 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对一大批学校的改组和重建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 现有的一些知名大学都是从院系调整后发展起来的。

当然短短几年内将所有私立高等学校改为公办, 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利影响。

(5) 由国家来承办所有的高等学校,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要求的高等教育制度,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也使高等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完全被束缚在国家的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 高校发展目标、模式以及要求的统一, 不利于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样化和发展的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这种高等教育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 高校不能自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政府在高教管理方面成为一个权利过大但实际能力有限“全能型”的政府, 如何处理政府与私立高校的关系, 如何面对私立高校与市场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经验积累。再者接管政策变化太快, 考虑更多的是行政需要, 而不是高等教育内外部的发展规律。

(6) 撤销所有的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改为公办, 严重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发展的资源受到极大的限制。忽略了高等教育系统中私立高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有利于创造高等教育有利的竞争环境, 可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公民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所有高校都在国家的统一管制下, 一直是以分数取人的框框没有放宽入学标准, 培养是精英人才, 错过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最佳时期, 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 延缓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在的发展也还不成熟, 很难大规模成体系的发展,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更加注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7) 院系调整中, 造成我国单科性院校比重过大, 数量过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等学校各自封闭办学, 自成体系, 我国在九十年代进行的联合办学, 合并高校重整教育资源应该说是对这些不利影响的一个补充措施。

摘要:建国初期, 我国政府对旧有的私立高等学校进行了改造和接办以建立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等教育制度, 1953年左右所有的私立高等学校全部接管改为公办。本文对当时私立高等学校接管的过程、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社会和高等教育产生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政府,私立高等学校,接管,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王炳照.中国私学·私立学校·民办教育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3] 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4]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文献[M].海南出版社, 1949~1975:11~163.

[6] 稳步改革高等教育.整顿学风[N].人民日报, 1950-08-03.

上一篇: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转子在烘后烟丝戊唑醇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下一篇:普通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