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7

从课程设置现状、教学实践现状及课程反馈机制来观照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尚有可待发展的空间。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为其主要形式,在教师的辅助下围绕某一个课题展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深层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历史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历史古代文学论文 篇1: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思考

【摘 要】本文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进行思考,提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处理好文学史与具体作家作品的关系,重视具体作品的阐释,注意补充学界新成果,利用课件拓宽学生视野,多开设相关选修课,加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之联系;并且让学生养成朗读与背诵的学习习惯,加强古文写作,多识典故与意象;另外可让嗜爱古代文学的学生组成研讨小组定期交流,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优秀文化,进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增强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等院校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

目前,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在内容、题材、方法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关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很有限,大多涉及古代文學与人文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及德育教育的培养之关系,多宏阔之高论,鲜有具体之措施,实际操作性不强。且当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古代文学距今久远,语言文字及表达方式相对难懂,造成了其与当代大学生的疏远和隔阂。很多学生不愿过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而倾向阅读难度更小、相对更有意思的现当代或外国文学作品。其次是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课程的设置,挤压了古代文学的教学课时,使得教师只能偏重讲“史”而无法阐发作品的魅力,学生无从体会作品的美与妙。再次是不少教师在专业上有短板,欠缺历史、哲学、宗教等方面知识,不能视野开阔地看待作家作品。此外,许多教师迫于职称、科研及发论文的压力,把重心转向学术研究活动,而相对忽视了教学。大学没有升学压力,这也使教师时常忽视了教学质量,照本宣科。如此状况,教学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如何在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优秀文化进而提高其艺术鉴赏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难题。对此,本文试从以下方面提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策略。

一、文学史总体的梳理与专题之深化

古代文学的教学一贯重“史”,通过文学史的梳理,学生大致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按照传统的分期教学,一般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辽金文学、元明清文学等几段,各段的分配课时有所不同。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授课时间最多。先秦两汉文学似乎普遍不受重视。但有学者认为,应该给予先秦文学多些课时,一者,先秦两汉文学的学习是一个提高阅读能力、打基础的过程;二者,学到后段之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速度明显提高,且所接触的材料虽然量大,但是毕竟浅显多了。另外,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思想惠泽后世,影响至深,故应足够重视。

分朝代讲授文学史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所采取的讲授方式,优势明显,不过也切断了各种文体的发展脉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文体专题的方式进行弥补。诸如设立诗歌专题、词学专题、小说专题及戏曲专题,用文体发展的视角可以把某一文体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而不至于被分割支离。同时,再用诸如《诗经》专题、楚辞专题、《史记》专题、李杜专题等专题的形式对核心知识点进行深化。

二、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之关系,重视具体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应以“史”为纲,同时又通过具体作品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学史。当前古代文学教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过于重“史”,而忽视了作品的解读与阐释。建议尽量简化、淡化文学史知识的灌输,力避下定义式的说教,应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方面。如谈到唐诗的讲究情韵时,可举张籍与朱庆余的诗歌酬对为例。朱庆余参加进士考试后,给张籍写了《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考官,忐忑地询问自己是否中举。而张籍《酬朱庆馀》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庆余比作艳丽动人且有绝妙歌喉的采菱女,其非身着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能比,让其放心。此外,张籍还有一首名作《节妇吟》云:“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以节妇自拟,喻己对朝廷之忠,婉言拒绝藩镇之拉拢。三首诗涉及举业及政治,但均充满着生活情趣。而其共同之处即在于遇不便明说之事,多以男女之情示之,其实这正是屈原“美人香草”传统之继承。如此串联讲解,使学生既体味到了唐诗的情韵,又对古代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有了更为直接、感性的认识。

三、适当补充学界研究成果

与中文系其他课程比较,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但绝不是一成不变。新材料的发现,研究的深入,也将使人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不断吸收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本课程教师专业素质、学术眼光和责任心的体现,也是该课程充满活力的保证。比如,学界一直认为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但有学者考证,“三十六体”实为“三才子体”之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补充”不宜太过深入,毕竟本专科生的学识积累还不能承受过重的“知识”压力。教师可以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如果学生想深入了解,可以自己课后找相关材料做拓展阅读。

四、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课件的制作,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于课件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课件中,“史”及理论部分应言简意赅,做到提纲举目,不能大段大段地录入,否则会造成学生视觉的疲劳,应接不暇以致找不到重点。可多录入相关的作品例证,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此外可穿插些诸如图片、视频之类的多媒体文件,一可调节课堂气氛,二则可增学生见闻。珍贵的古籍版页、字画,唐宋诗词的音频,戏曲片段,甚至是影视片段,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

五、配套设置相关选修课

文学作品的创作,多离不开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故可开设一些相关的选修课,如中国哲学思想史,重点为儒、释、道三教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主流的思想意识形态。而道家及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可给士人以新的思维方式及精神上之解脱,对古人个性之独立与解放亦具有极大作用,所以唐宋以后士人多“佛(道)内儒外”,很多人本身就是著名的佛道信徒。故而儒、释、道三教思想对古人影响极大,如果不能对此有个基本的了解,就很难参透古人的思想,对其作品只能表面化地对待。历史方面,可开设中国通史。另外,应重视科举史、科举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传统中对读书人的影响非常巨大,其与文学的关系也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如程千帆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的《唐代科举与文学》,祝尚书的《宋代科举与文学》,林岩的《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陈文新、何坤翁、赵伯陶主撰的《明代科舉与文学编年(上、中、下)》等注重文学与史学的结合,可供参考。通过对科举的了解,可深入地理解古代读书人的心态及其作品。其他诸如书法、绘画史等选修课可增加学生的艺术修为。这些选修课,中文系可与哲学系、历史系与艺术系共同协商开设,发挥各自优势。

六、加强古今文学之对比联系

教师可以纵横地比对古今文学,如把唐诗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进行比较。当代流行歌曲虽是大众俗文化,但其对唐诗宋词精华的吸收却从未中断过。有的是对唐诗宋词全文诗句直接引用,如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其中的歌词即为李煜、苏轼、范仲淹、秦观、李煜、欧阳修、朱淑真、柳永、辛弃疾等宋代著名词人的词作;有的则是化用诗词的意境,如大陆的陈小奇所写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其歌曲意境即来自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牧的《山行》及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的则是歌名化用诗词名句,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取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则化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句,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直接源自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种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参考与借鉴。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余多收集相关资料补充研究,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敏锐力很有帮助。

七、重视培养学生古文朗读与背诵的习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诗歌诵读的重要性。诗、词、赋等韵文学,因为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故人们多喜欢通过吟咏来感受它们的美,同时可使记忆更深刻。而对于古文,人们则忽视了诵读。其实鉴赏古文,同样需要诵读来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从韩愈起,历代古文家都很重视气显于声的特点和声调在构成古文艺术美中的独特作用,以及以气运词所带来的美。清代桐城派有“因声求气”之法,就是要通过诵读古文来感受古文之美。刘大櫆就说过:“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论文偶记》)曾国藩也曾说:“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音。”(《谕纪泽》)古人重视诵读可见一斑。

当今电子检索技术的强大,让很多人不再重视知识的记忆,大学文科教育对背诵这一古人常用的学习方法多弃之不用或强调不够,实乃教学的失误。笔者主张学习古代文学,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背诵量。因为古典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这些文章在立意取材、炼字造句和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如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经典名篇的背诵,使学生做到字、词、句烂熟于胸,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妙处。陕西师范大学著名学者、作家霍松林先生就认为,早年的“死记硬背”使他终身受用无穷,这种方法看似很笨,其实最巧。既是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又有利于能力培养;既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可培养研究、写作等能力和艺术感受力。

另外,在诵读的同时,可让学生抄写经典作品。平时把一些名篇名句抄在笔记本上,而且应选择繁体字的版本。这样既可识篇,又能认字,两全其美,是一种看似笨实则巧的古代文学学习方法。

八、鼓励学生学写古文

有些教师认为,中文系的学生要会格律诗,这当然是好的,但格律诗的写作对古音韵的知识要求较高,一般学生可能会觉得较难。所以笔者主张学写古文。古文为单行散体,学生较易把握,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复习和运用古代汉语知识,并且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让文笔显得雅洁。既然要学写文言文,那么精读、背诵一些范文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样的文字可作为范本呢?除作品选中极优秀的篇目与唐宋八大家及优秀的桐城派古文文外,还可以参考古人的尺牍,如有清朝三大尺牍之称的《小仓山房尺牍》《雪鸿轩尺牍》《秋水轩尺牍》,以及姚鼐的《姚惜抱尺牍》等。这些书信,或给家人,或寄师友,无不出于肺腑,完全是以我手写我心,学生揣摩玩味,既可了解世态人情,又能学到最日常的古文用语及笔法。另外,可取法明清之际的小品文,因为它们包罗万象但又篇幅短小、精美隽秀而又明白晓畅,是一种充满着雅致闲逸、韵趣俱佳的文字。但须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切忌偏好生僻古字或甲骨文以资炫博,走向偏途。

九、帮助学生熟悉典故、诗词意象

古人行文,多喜用典。而典故的运用多由古人崇古重史之思想造成。故典故多以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居多,学习典故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古代历史文化的过程。另外,用典能可使作品显得文雅,并可增强文字语言的表现力,增添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表达委婉含蓄,避免过于直露浅白。杜甫、李商隐、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及西昆派诗人就嗜爱用典。多识典故,既能增加学养,还能透过表面字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作品,准确把握作家有意或不得已而隐藏起来的真实情感。基于此,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师可建议学生多阅读有关典故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辞典》《汉语典故大辞典》《常用典故辞典》。

另外,古典诗词之所以深邃优美,原因之一就是其蕴含丰富的审美意象,这些意象渗透了作家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其形成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审美情趣的人文沉淀。要品味诗词之美,必须深入理解构成诗词的意象之内蕴。有时这甚至是解读诗词的关键所在。所以,学生必须了解一些比较常见的意象。诸如菊花、梅花之意象多用于指代人品之清高,松之意象多喻孤直傲骨,杜鹃之意象多顯凄怨哀伤之苦,柳之意象多喻离别与挽留,鸿雁意象多渲染游子之羁旅思乡愁绪,等等。学生可通过检索,尽可能找出某意象的相关诗词,试着厘清这些意象演变的源流情况并加以分析,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术训练,也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严云受的《诗词意象的魅力》一书是不错的入门选择。

除此之外,可让嗜爱古代文学的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形成研讨小组,教师指导其进行专书或专题之研读,将心得形成论文,定期进行交流。

总之,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课,如何通过这门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及文化进而提高其艺术领悟力鉴赏力,是目前古代文学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将古代文学的魅力充分展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优秀文化进而提高其艺术鉴赏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立.古代文学教学贯彻文学主题思路的一点尝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2]吴晟.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扩充学术含量[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莫道才.新旧《唐书》李商隐传“三十六(体)”为“三才子”之误考[J].文献,2011(2)

[4]王卫波.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5]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二十四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6]霍松林.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1)

[7]潘万木.典故生成因由论[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古代文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2019JGA4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 城(1980— ),男,壮族,广西钦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广西教育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编 何田田)

作者:刘城

高校历史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合作型学习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课程设置现状、教学实践现状及课程反馈机制来观照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尚有可待发展的空间。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活动为其主要形式,在教师的辅助下围绕某一个课题展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深层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中文专业课程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情感体验不足,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由于教师面临着课程量压缩、学生水平的高低不均等教学实际情况,讲授范围和深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合作型学习模式以其特有的教学方式受到古代文学教师的青睐。在具体课程实践中,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获得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

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在课程设置现状、教学实践现状及课程反馈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若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必将更好地为古代文学教学服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就课时设置现状而言,相对于课程教材内容,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量被不同程度的压缩。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必然导致教师授课内容的调整。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讲解通常放在一些重要章节、名作名篇上。既便如此,还是会面临课时不足的尴尬处境。如讲授屈原《离骚》时,根据学校课程量的设置,只有1-2个学时。可实际教学中随着讲解作品、学生发表意见、探讨等教学环节的展开,1-2个学时明显不够。因此若将一些知识点的展开转移到课下,让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课后拓展阅读和知识积累,就非常必要了。

就教学实践现状而言,则可从教学活动的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就受教者——学生而言,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与动力是影响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课下便会积极翻阅相关材料,以加深对作品的了解,但是有的学生对此并没有多大的热忱,偶有几次查询相关资料也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起来。就施教者——教师而言,面对水平不一的学生,在讲授课程的难易深浅方面有一定的困惑。因此,如何把握讲授作品的“度”便成为让高校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若能够采取合作型学习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无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得教学的预期效果。

就课程反馈机制而言,仅仅依靠个别同学在期中和期末发表的反馈意见,未能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因此课程的相关反馈调研应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有计划地开展。这样所取得的调查反馈才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能够及时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参考。教师在吸纳反馈意见之后,能够尽快作出授课内容的改革和调整,效果也就会明显改善。

总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范围不广、深度不足的状况,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若将合作型学习模式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将带来古代文学教学的变革。本校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就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改革的主动脉,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加大广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实际水平。

二、合作型学习模式的具体实践

在本校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型学习模式,对于改变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产生了重要作用。其具体实践展开包括三个方面:课前设计、课中实施与课后追踪。这三个方面有序合理地进行,方能确保合作型学习模式的有效展开,从而达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水平的目的,也使得师生关系在学习中更加紧密。

(一)课前设计

合作型学习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制定出详细的合作学习计划。这个计划是合作学习展开的总指南,要兼顾公平与合理的原则。老师课前设计时要考虑到两个方面:学生与小组。首先是学生方面,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性格存在一定差异,以往合作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个别出类拔萃的学生侃侃而谈,而其他学生保持沉默,游离于活动之外的现象,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则大打折扣。其次是小组方面,小组与小组之间总体实力应该旗鼓相当,组内成员水平不一,担任的职务理应时常调换,避免个别学生付出努力查找资料,却缺乏发表言论的机会,影响小组内部的团结。

除此之外,老师理应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以提高合作型学习的质量,包括积极倾听的技巧,互相了解掌握语言材料的技巧,给予建设性批评的技巧,采纳建设性批评的技巧以及解决观点分歧的技巧等等。也要设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在组内如何分派学习任务,当组员之间意见相左时该如何应对。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各小组之间的关系,防止学生因为观点的不统一而出现纠纷。

(二)课中实施

每次在合作型课堂中教师都要给予4-6个可供选择的题目,题目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设计,既要考虑到思维活跃的学生,也要顾及到部分内向的学生;设计的题目理应要适合小组进行讨论、分派学习任务;题目的内容也应该与学生的兴趣贴合,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思考。只有这样统筹兼顾,方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合作型学习的目的,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学生在学习任务展开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任务,通过自己积累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课本提供的参考以及教师的提醒,进行自我实践的表达,同时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认真听取别人给予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因为别人持有异于自己的观点而耿耿于怀,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如怎样看待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有的学生仰慕其才华和人品,对其赞美有加;有的同学则认为屈原在国家危难之际,不想办法拯救君主,而是沉江自杀,举动惊人,实非大丈夫所为,不具有忠臣应用的气节;有的同学则是站在其对文学的贡献角度来说,认为屈原开启了浪漫主义先河。在学生思维进入死角或是中断时,教师要适当地进行提醒,予以点拨,直至他们思路通畅,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观点比较极端或是与合作学习任务不相关时,教师应委婉提出意见,潜移默化中转变他们思维方式,将学生“拉入”合作学习任务中,切勿直面批评痛斥,降低了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在与学生直面交流时,教师应关注到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避免部分学生过于沉默,失去实施合作型学习的意义。

(三)课后追踪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合作型学习模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实施问卷调查,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实际学习状况。在开课前、期中、期末分别就学生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设计问卷,诸如,开课前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知识储备等情况,据此制定学习任务;课程中期调查学生阅读计划的开展情况、文学名篇的掌握情况、学习的期待等情况,据此调整教学任务;期末调查学生最终在古代文学这门课的学习收获、不足之处,以及今后有待改进的地方。据此加以归纳和总结。

如以安徽大学2013级汉语言文学的问卷调查为例,三个班级150名学生为问卷对象,共发放问卷调查150份,回收150份,有效问卷调查150份。题目总体上分为三大类:选择题、填空题与陈述题。选择题的内容设置为:对于已学章节进行调查,让学生选择出讲解有待加强的章节,可以用语言叙述;对于即将涉及的章节,你希望对哪些作品作重点讲解,你有兴趣参与哪些作品专题讨论等。设置这些选择题,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及教师授课的不足,给予教师提升的空间。填空题主要侧重于调查学生的阅读倾向,偏重神话传说、先秦叙事散文还有先秦说理散文等。至于让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将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阅读偏好,从他们兴趣点出发制定合作学习计划。陈述题则是让学生对教师课程的安排、传授知识的方式提出建设性意见,老师根据这些意见做出相应调整,促进合作学习计划的实施。经过前期、期中、期末的问卷调查,63.4%的学生关于古代文学的课程与老师知识的传授方式等问题所陈述的建议,择其要点有:

(1)希望老师授课方式更加多元化,可以将影像、音乐与文本相结合;

(2)教师多多介绍相关作品,择取优秀篇章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小组之间分享学习心得;

(3)可以将教学与教师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相结合,扩大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

虽然问卷对象有限,规模不大,但基本反映了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现状和不足。从总体上看,学生还是愿意参与到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对古代文学充满兴趣。他们希望这门课程能够结合时代的发展与他们的兴趣所在,多元化讲授更多优秀的作品。此外他们希望与教师之间多开展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加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可以加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

三、合作型学习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成效

合作型学习模式经过一年的实验后,成绩斐然。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主动向老师请教学术问题,并请求老师开出系列书单供他们阅读,定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阅读体悟。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文献的整理、收集与使用能力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学会将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多方位分析作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在期末考试中,85%的学生其古代文学的分数在80分以上,更有优秀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学经典知识比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可喜成绩。

对于教师而言,引入合作型学习模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以更进。就其教学方式来说,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建议,采取多元化授课方式。课堂上将影像、音乐、文本融合,为作品的讲解增加了生动性、趣味性、丰富性,同时提高了教师对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应学生要求老师尽可能多地介绍相关作品的建议,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和相关能力。在定期举行的合作学习中,以自己对于作品的独特见解指导学生的交流过程。此外,教师将教学与自己研究领域、学术成果相结合,有利于吸取不同意见,完善老师的学术成果。当然有的同学见解独特,更有甚者,启发了教师对学术问题的不同观点,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从现阶段来看,合作型学习模式投入到古代文学教学中非常必要和及时。合作型学习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教师在实施合作型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传授知识的能力,加强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在今后的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保持这一学习方法,以达到长期有效地更新知识结构,转换知识观念,促进古代文学教学的持久发展。

科研项目:安徽大学教学项目“合作型学习模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批准号:J10118457034)。

参考文献:

[1]潘殊闲.西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8,(25).

[2]张飞雪.语文探究型学习浅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

[3]安永军.合作型学习的课堂组织策略[J].现代教学,2009.

[4]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

(王莉 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朱家慧 安徽大学文学院230039)

作者:王莉 朱家慧

高校历史古代文学论文 篇3:

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

摘要: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成功讲授,得益于对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及教学各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讲授,受到了授课主体(教师)、授课对象(学生)、授课时空条件(授课时间、授课场所)、授课后勤保障机制(图书馆、教材、教具、教辅)等各种因素的限定和制约。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兼顾统筹各种教学要素、优化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并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原则,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资源;以人为本

一、统筹兼顾制约古代文学授课的各种教学要素

概括起来讲,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授课质量的因素不外乎有四种,即人的因素(教师、学生)、物的因素(教案、教材、教具、教辅)、时空因素(课时安排、授课场地)、情感因素(兴趣、爱好、意志、信心、师生交流)。统筹兼顾好这四大因素,对于提高古代文学课教学质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授课过程中,教案起到的提示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脱稿授课,灵活运用。教材选取的恰当与否,对师专古代文学课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教材的选取,既要切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又要着眼于学生今后深造和发展。再次,分析一下影响教学的“时空”因素。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讲授与学习,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场所下完成的。古代文学课所包含的知识面广,时间跨度大,语言艰涩难懂,各类文学团体文学现象异彩纷呈,以至教师在短时期内很难讲完,学生很难学好。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的授课课时要比其他专业多一些,高等学校系安排4学期260课讲授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最后,分析一下影响古代文学教学的“情感因素”。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都贯穿着师生两大主体的情感交流,古代文学课也概莫能外。师生二者,对古代文学专业课的认识、兴趣、爱好、意志、情感交流,对讲好学好这门课来说意义重大。

二、坚持中国古代文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理念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家陶行知,有一句教学的名言“教,是为了不教”。陶先生此言,一语道破教师教学的真谛和最终目的。教师授课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交给学生的并非零碎的知识碎片,而是交给学生学会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源去分析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资源手段何为中心,何为根本?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中国古代文学教与学的中心和根本所在,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手段都要围绕着学生这一中心来优化配置。在古代文学授课中,教师的讲课内容要切合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教师授课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不求满堂灌一刀切。另外,教材、教具、教辅的选择和运用,也要切合师专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课时安排,要适合学生的日常作息时间,一般不要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授课。教学场地要做到整洁、宽敞、明亮,设施方面也要完好、齐全、高效。教师的课上、课后与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兴趣等方面的双向交流,对提高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培养工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学以致用和古为今用的教学理念,使古代文学的讲授向当代社会开放,以古鉴寻求古代文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达到彻悟原典与回应现实的统一,从而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浸润着时代的新鲜气息,不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古代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智慧和行为力量,师生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不断挖掘、整理、学习和领悟这些内容,以期对学生的未来职场生涯和未来的人生规划发展起到借鉴指导的作用。比如《苏秦始将连横》这篇先秦散文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事智慧和博取成功的诀窍技艺,可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起到有益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要注重开设一些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内涵素养的特色课程,如“古代文人的处事心态”、“古代文人的治学境界与人格修养‘、”古代文人往返聘问的辞令艺术“等。

三、授课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课历史贯穿上下数千年,时间跨度大,容量巨大,所关涉到人物和事件纷繁芜杂。当前中国古代文学面临着教学覆盖面广和教学时间短的巨大矛盾,现有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安排难以满足教学方要求。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力度,不断发掘和采用全新的教学视角和教学方法。笔者在此着重强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中国古代文学分体教学法和注重地域文学视角授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依然采用的是千篇一律陈陈相因的分段分历史时期的教学模式,大体将古代文学划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段。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教学的优势所在,不过很多的教学弊端也存在里面。笔者无意于否定和推翻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强调分体教学授课视角意在为相沿已久的历史分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供教学方法和教学视角上的参考和补充。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教学法,可将古代文学划分为诗歌史、散文史、曲词史、小说史、戏剧史等各个文体门类进行讲授,同时注重对各个问题门类的诸多异同之处进行对比研究和授课探讨。这种授课方法可作为当前历史分期教学法的一种补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的体制特点以及某种文体的起源、发展、传承、因革的流变态势和生发演变的规律取向。中国古代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均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浸润着地域文学文化的风貌气息和背景印记。开展古代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和地域文学教学,可以更全面地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古代的文学现象,探讨古代文学的地域性教学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崭新途径。实施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视角教学,有利于开掘、深挖和丰富中华古典文明的精神构建和意蕴内涵,进而在不断冲撞、交流和互动的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反对西方文化霸权和话语强权方面,在继续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特色和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四、结束语

中国古代文学授课,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简单的教学事项。其实,它是一项浩繁复杂的工程,里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教学因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学会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各类教学资源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人、物、时空、情感诸种因素的综合高能,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不断创新,从而达到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授课质量与培养合格的实践性、创新性人才队伍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涛.从文体学发展线索看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转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5).

[2]郭庆杰.古代文学教学的古今关系处理[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3]陈小芒.论古代文学教学创新的地域性策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张国荣.浅论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性[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5).

[5]党月异.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新建构[J].德州学院学报,2007,(1).

作者:孙振涛

上一篇:生活元素小学数学论文下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