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生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具备的服务于民生体育的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民生体育的对策,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提供理论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民生意识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民生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新时期高校民生档案工作探析

[摘要]高校民生档案事关师生的生存与发展。文章阐述了加强高校民生档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三项原则,即以师生的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必须着力推进以教师业绩档案、学生成长档案、名师教学档案、校园文化档案为重点的高校民生档案建设。

[关键词]民生档案高校学生成长档案校园文化档案

[作者简介]张建梅(1971- ),女,甘肃张掖人,湖州师范学院档案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浙江湖州313000)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国家档案局于2007年12月29日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档案部门自觉将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范畴,积极探索民生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最佳方式和有效途径。2008年9月1日实施的《高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加盖高校档案机构公章的档案复制件,与原件具有同等效力。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发展的眼光找准建立覆盖师生员工的档案资源,以方便快捷的服务手段为广大师生员工做好服务。

一、高校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民生档案是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公共管理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是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①。因此,高校加强民生档案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校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不仅明确了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战略目标,同时,也为档案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此,档案部门必须紧紧围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牢牢抓住服务民生不动摇,围绕服务民生制定发展目标,部署工作任务,整合各类民生档案资源,使档案工作的成果更多地体现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当前,高校要把加强民生档案管理作为改善民生服务和推进档案工作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意识,明确目标要求,认真研究部署,扎实推进实施,着力推动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2.高校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在于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高校档案工作要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加强心理健康、就业、帮困助学等民生服务,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教师为主体,高校档案工作要服务于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开拓新的服务渠道,提高教师民生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力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

3.高校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是全面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档案馆更好更快地开发利用学校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对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档案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过去“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官轻民、重名人轻普通人、重机构轻个人”的观念,转变在档案利用中存在的重学校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学校服务、轻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做法,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和有用性,不再仅局限于政府和学校,而要面向大众,面向师生,要像重视部门利用那样重视学校师生员工的利用,尽快建立方便师生员工的档案利用体系,树立“服务民生与服务业务并重,服务领导与服务群众并重”的观念,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②。

二、高校建设民生档案的基本原则

高校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它包含了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历届师生员工各个时期的活动。多年来高校档案主要是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如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建设、宣传教育等服务。但是高校档案中也包含大量民生档案,高校民生档案主要有人事、工资福利、师资培训、职称、教师科研成果、招生、学生学籍、学生就业、医疗、保险、聘用合同等与师生相关的档案。在校工作、生活过的教工和学生如果遭遇各种证明缺失、证件丢失等均可来档案馆查询,并得到相关证明解决学历认证、工龄、工资确认、亲属证明、知识产权等民生问题。

高校民生档案服务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查到相关民生档案资料后可开证明、复印相关材料并加盖档案馆档案证明专用章,复印件即可起到原件的作用。例如利用文书档案进行工作考查和享受党的惠民政策,利用学籍档案办理就业手续,利用人事档案办理出国、买房贷款、遗产继承手续,利用房产档案确定房产权,利用工资档案核实工龄办理退休手续等,这不仅解决了教职员工和毕业生的燃眉之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③。民生档案事关师生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建立民生档案的原则。

1.高校民生档案必须以师生需求为导向。对高校档案工作而言,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就是要以师生员工的需要为导向。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认真了解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民生档案工作,抓好民生档案基础业务管理和建设,把民生档案纳入档案管理体制,科学整合和丰富馆藏各类民生档案资源,突出民生档案在档案资源建设中的地位,建立覆盖师生的档案资源体系。对民生档案优先收集,优先编目,优先整理,优先输入,优先提供利用,使档案工作真正做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维民权、保民安,更好地发挥档案事业在服务民生和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④。

2.高校民生档案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为了更好地建立民生档案,高校档案部门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和制度保障,把指导和监督涉及民生事务的部门的档案工作作为工作重点,督促这些部门做好民生档案材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确保民生档案及时建档、有效管理,确保民生档案齐全完整,为服务民生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同时,由于民生档案中涉及公众的诸多私人信息,在提供和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侵权、伤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为防患于未然,就需要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法规体系,明确民生档案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保障师生的利益不受侵犯。

3.高校民生档案必须以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基础。要做好民生档案工作,就必须要做好基础性档案资源建设,建立能满足师生需求的档案资源体系。一方面,档案工作人员要对馆藏档案进行筛选,整合学校民生档案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要围绕服务民生,积极调整馆藏建设思路,突出为民、便民、惠民主题,加大与师生员工关系密切的人事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学校名人档案等各类专门档案和专业档案的接收力度。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改善馆藏结构,逐步建立面向民生、覆盖民生的多元化档案资源体系,使高校档案部门真正成为学校各类民生档案的保管基地和公共查询中心。

三、高校民生档案建设的着力点

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高校民生档案工作要紧跟民生问题的变化,积极拓展服务的渠道和范围,克服过去“编”多“研”少,编研成果跟不上形势的问题,找准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着力点。

1.教师业绩档案。高校教师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又担负着科研重任,仅凭人事档案是不能完全反映教师业绩的。现行的高校综合档案管理是依据《高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分类,反映教师特点、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档案材料分散于教学、科研、出版等档案中,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利于高校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建立教师业绩档案,能真实地反映教师德、能、勤、绩等多方面的情况,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不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对教师工作进行价值判断,为学校发展服务,同时通过间接基础资料的反馈,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调节⑤。教师业绩档案是一项有利于教师个人,更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在教师的科技成果、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科技奖励、申请政府津贴以及学科带头人的申请与考核等工作中都将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2.学生成长档案。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高校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是学生的个人经历、思想品德、成绩、个性特点、专长爱好、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客观面貌。作为记录个人学习经历、实践经历、考核奖惩、思想政治状况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在就业、职称评定、婚育证明、转正定级、政审、办理养老等社会保险以及开具出国、考研有关证明等方面继续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作用⑥。

档案管理人员应规范学生档案管理,重视学生档案的珍贵价值,不断挖掘学生档案信息资源,扩大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范围,充实档案内容,调整学生类档案接收范围,要改变以往单纯接收教学类档案如学生学籍册、新生录取名册、学生登记表、入党志愿书、毕业登记表等做法,将接收范围扩大到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个人资料,例如当前要切实做好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就业档案等,并把利用率高的学生档案优先进行整理、编目。做好学生档案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前途,也能反映学校的管理水平,这对推动学校改革创新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名师教学档案。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学校名师档案是优化人才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名师档案是特定范围内的教学专家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反映和记录名师个人科研和教学成果,对国家及单位和个人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件材料⑦。名师教学档案主要包括个人概况、传记、学术论文、教研技术资料、专著书刊、奖状、证书、录音、录像等原始记录。

4.校园文化档案。校园文化是高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档案资料总结提炼的办学特色、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之源。收集学校的重大事件、重要的政治活动、重要的纪念日、机构变更、学科及专业设置、学术报告、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资料,编写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校史、年鉴、专题资料及出版画册等,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校史教育,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校情,激励学生严谨治学、传承文脉、开拓创新,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为学校发展做贡献的使命感,着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注释]

①何萍.加强民生档案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N].中国档案报,2009-04-

09.

②乐宏.高校民生档案工作初探[J].云南档案,2009(9):28.

③邓小兵.关注高校民生档案的管理与服务[J].机电兵船档案,2008(4):14.

④赵彦芳.浅议民生档案[J].云南档案,2008(10):46.

⑤江福兰,张萍.浅析高校教师业绩档案管理[J].云南档案,2008(1):38.

⑥李伯军,李敏玲.高校学生人事档案管理与大学生就业[J].兰台世界,2007(4):10.

⑦罗延珍.建立学校名师档案的功能需求与方法选择[J].办公室业务,2005(3):43.

作者:张建梅

高校民生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篇2: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具备的服务于民生体育的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民生体育的对策,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 体育资源 服务 民生体育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根本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高校体育工作也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体育资源来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让人民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和健康,让人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 高校体育资源和民生体育概念的定义

1.1 高校体育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设备、图书音像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狭义的高校体育资源仅指体育场地和场馆、体育教学设施、设备、器材和教育经费等。本文的研究属于广义的高校体育资源的研究。

1.2 民生体育的内涵

“民生体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体育”是指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体育需求,是关乎人民生计的体育层面上的;狭义上的“民生体育”是指保障人民体育根本权益,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民生思想为出发点。

2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具备的两个重要条件

2.1 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物质资源

体育场地设施是民生体育发展最迫切的需求,也是影响和制约民生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各行业系统体育场馆的分布很不均匀,高校体育场地、场馆设施与其它行业系统的场地、场馆设施相比相对较充足。高等院校不仅体育场地相对较充足,场地种类齐全,功能设施完善,而且环境较优美,校园绿化充分,校内空气较清新,是进行体育锻炼、休闲的理想场所。高校周边的企事业单位职工、老年人在闲暇时在高校校同里既可以享受知识文化的熏陶,又可以强身健体。

2.2 高校具有高层次、有经验的体育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同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对全民健身指导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而高校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学生体育骨干是高校体育资源的重要成分,他们具有高学历,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体育技术技能,并且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课余时间比较充足,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从事对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业余指导工作,从而增加全民健身指导队伍的数量,提高全民健身指导的质量。

3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的对策

3.1 把民生体育纳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范畴,加强立法

各级政府要提高对民生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纲领性法律法规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并做好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制度监管。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力制定学校体育资源与民生体育服务的规范和制度,把实现学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列入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督促社区相关负责领导和高校领导共同制定高校体育服务民生体育的制度和办法,抓好宣传、切实推进、稳步落实;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规范来指导协调高校的开放工作,使高校体育和民生体育之间相互合作、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3.2 有时、有序、适当有偿地开放高校体育场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们更加注重健康,健康地发展、健康地生活成为人们普遍的追求,也成为民生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相对丰富,尤其是在排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等体育场馆和设施方面比较完善,然而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除了正常的教学和训练外,其余时间多处于闲置状态。那么,高校应该在满足学校教学和训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可以实行对社会无偿或有偿开放。高校要确定好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开放的形式,并在确定好方案以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向社会及附近小区居民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进入高校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现有场馆设施的利用率。例如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在寒暑假开办各种健身俱乐部,篮球夏令营,轮滑培训班、游泳培训班等,既有利于缓解民生体育由于体育设施不足造成的群众参与身不方便的问题,乂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并且适当降低学校体育设备的维修成本。

3.3 充分利用和挖掘高校体育的人力资源

民生体育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因为民生体育持续有序健康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士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尤其是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管理与指导,为他们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为他们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开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有效的体育恢复手段等等。

经调查发现很多社区没有组织任何体育活动,即使有体育活动也根本没有任何的管理和指导。民众的体育知识相对匮乏,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没有目的,不能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练习时问和频率都比较随心所欲,缺乏长期性、科学性和持续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组织和指导。要缓解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优势和作用。因为高校教师具有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每年高校都要举行全校的运动会和各个体育项目的比赛,这些比赛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一般都是高校体育教师,他们具有组织和管理各项赛事的经验和办法;其次,他们常年坚持在教学和训练的第一线,不仅具备各种训练先进的理论,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他们除了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外,有较多的空闲时问,这些优势能为民生体育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育专业学生和学生体育骨干的潜能。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和体育骨干初步具备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高校可以安排他们分区、分时、分段地到附近社区、企事业单位,对群众的体育锻炼进行组织和指导,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这样既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义缓解了社区体育锻炼缺乏指导的问题,为体育专业学生和学生体育骨干以后更好的为民生体育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3.4 转变观念,提高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的意识

对于高校来说,近些年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扩大办学规模或提高办学层次上,对于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问题不会成为高校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的理念的形成以及服务民生体育的认可度的提高是突破服务问题的关键。高校的领导及体育部门的负责领导需改变原来观念,紧密和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和社区配合,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出发,积极参与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民生体育中,为民生体育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 结论

高校体育资源具备服务民生体育的两个重要条件: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和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些为高校体育服务民生体育提供了物质和人力保障,高校体育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可以服务于民生体育,更是民生体育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两者可以相互合作,使高校体育和民生体育快速发展。政府要加强立法,规范、指导高校体育资源服务于民生体育,协调高校体育和民生体育和谐发展。

作者:杨亚阁 梁丽

高校民生意识历史教学论文 篇3:

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鉴于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课题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校对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历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1)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大量重复,不仅课程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初中、高中课程中都已多次讲过”,“学生得到的新知识并不多”,而且“从深度而言,也大致不出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理论框架”。(2)由于教材的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导致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对史学界新成果的及时吸收,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3)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材体例为线索,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和学习途径封闭、单一。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弊端,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鉴于此,我们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新思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诱导和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体言之,要通过对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学生、素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结构。(2)如何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期促进学生由传统接受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3)如何营建一种自由、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智能、潜能和创新性的提升和发展。

二、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实施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历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深化、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理论和学术视野,让学生在开放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中获得全面发展。

1.优化教学内容,压缩专业主干课的授课时间,确立“授课而非授书”的理念。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提升综合素质,我们将历史专业主干课程由原来6个学期的授课时间改为4个学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合理的精简和取舍,确立“授课而非授书”的理念。就高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而言,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基础知识、基本史实要避免重复讲述,而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时代特点、重要的学术理论、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则应充分关注。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每门课程的授课总量也要给予控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或指导学生阅读参考书,自主地获取历史知识;或进行课堂讨论,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

2.将原来的断代史选修课改为专业核心课,提高了断代史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同时增设了一些与历史学有关的专门史选修课程。历史专业主干课程授课时间压缩后,将以前开设的秦汉史、魏晋史、隋唐史、宋元史、明清史等供学生选修的断代史选修课程改为专业核心课,目的是在通史课程的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和专攻,形成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又增设了一些与历史学有关的专门史选修课程,如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史,以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无论是断代史还是专门史,讲授内容都要避免与专业主干课程重复。

3.通过课程网站中的“经典阅读”“论著选刊”“教学参考”等栏目,及时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研究性。一般来讲,“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成熟性及相对稳定性,教材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教师无论如何及时补充,总会有局限性”。同时,由于“学术日新月异,新史料层出不穷,新方法和观点不断涌现,教材滞后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改变材内容滞后的现象,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及时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上传到课程网站中的“经典阅读”“论著选刊”“教学参考”等栏目。另外,中国古代史课程网站“学习资源”中的“学术综述”栏目,则上传了大量的史学界研究动态。学生正是通过课程网站,及时了解和掌握了史学界新史料、新观点、新方法,从而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研究性。

(二)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扩大开放性的教学比例,融课内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于一体,以期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参与式教学体系,重视研究性、探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参与式的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教学环节构成:(1)确立课堂学习主题,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讲授历史的基本线索,以及与学习主题有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通过对“问题”的启发、刺激,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思考中掌握知识。(2)提供可供学生选择、阅读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论著。学生必须结合教学主题,认真进行阅读。这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3)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进行适当的课程论文写作。对于教师提供的阅读资料,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或根据确定的学习主题,进行适当的课程论文写作。这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4)举行课堂讨论,开展讨论式教学。这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

2.开展论文鉴评活动,深化、拓展学习内容。为了使学生及时了解史学界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使学生走出教材,逼近学术前沿”,深化、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我们借鉴曹天忠先生《论文评论会:提升高校本科教学水准的有意尝试》一文中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论文鉴评活动。具体做法是:第一,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上课时向学生布置要阅读的近年来发表的与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这些学术论文都已提前传到课程网站中的相应栏目),并说明具体要求。第二,学生课后在对论文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鉴评。鉴评的内容主要是论文的观点、作者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的学术价值。第三,要求学生写出2000字左右的鉴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到课程网站中的有关栏目。

3.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将探究性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精品课程网站的完善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课程立体化教学。结合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加大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门主干课程网站的完善和建设。网站内容丰富,不仅四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课程录像、课后习题都已上传到网站,而且还设有其他栏目。目前,课堂教学录像已全部上网,还有50分钟的说课录像。课程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实现辅教、辅学和师生间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提供了网络平台。

(三)建立了与研究性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多元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的关注,实现了课程考试的网络化、电子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有关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指出,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要“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以往对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实行一张试卷、一次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法,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我们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思想出发,建立了与研究性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相适应的多元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即学生的学业总成绩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加大了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考核,将学生平时的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论文鉴评,以及提交的课程论文都按一定的分数比例纳入学生的学业总成绩,以此强化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和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视和关注。我们还利用网络考试系统(http://www.exam4j.com),进行网上在线考试,不仅实现了课程考试的网络化、电子化,而且使课程考试方式更加科学化。

三、改革与实践的成效

经过探索与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自觉意识。以问题为呈现方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自觉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心理。对于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许多学生喜欢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看法。

2.改变了教学内容从课本到课堂的呈现方式,促使学生由传统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自觉地将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融为一体,形成了课外阅读、独立探索问题和自主建构理论知识体系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封闭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自主性过少”的弊端。

3.拓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实现了从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设到建设和有效利用的转移,为学生自学和研究型学习提供了全新平台。历史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网站的完善与建设,不仅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而且使学生的学习与课程网站紧密结合,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网上查到,论文鉴评、在线考试、作业提交等也可以在网上完成,切实提高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利用率。

4.实现了教学过程由教师“单边教学”向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的转化。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刺激,课程网站中“师生互动”、“在线留言”以及“在线交流”等栏目的设置和利用,无疑使传统教学中教师“单边”活动的现象得以弱化,课程教学中师生“双边”互动的局面不断强化。

5.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智能、潜能和创造性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深化,参与式教学体系的营建,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关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近年来,先后有多人毕业论文获得校级和省级优秀学位论文。

通过改革,我校历史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12年,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门主干课程同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宋会群,龚留柱,程民生.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改革设计[J].河南大学学报,2001,(01).

[2]曹天忠.论文评论会:提升高校本科教学水准的有益尝试[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04).

作者:郭学信 陈德正

上一篇:我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谈低年级数学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