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贸易就业培养成效探讨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从职教集团软实力内涵出发,分析了目前职教集团软实力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现状,探讨了提升职教集团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为例,提出从精神力、制度力、政治力和文化力四个方面构建了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借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经济贸易就业培养成效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贸易就业培养成效探讨论文 篇1:

基于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结合廊坊会展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分析了会展旅游产业所需专业人才的现状,指出高职高专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并从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培养途径与教学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会展旅游产业;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一、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会展旅游业作为加快廊坊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依靠廊坊独特的“京津走廊”优势,并借鉴世界上其它国家扶植会展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经验,在硬件设施和政策法规等软件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并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将会展旅游作为全市大力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倾力打造会展旅游名城。为今后会展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年一度的“5·18经贸洽谈会”,已成为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特别是从2010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由国家商务部与河北省政府共同主办,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展会。这对于进一步加速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促进环渤海各省市合作及廊坊地区旅游会展业的发展、提升环渤海地区整体开放水平,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更为世界范围的客商搭建了会商洽谈的崭新服务平台。展会的成功举办也带动了廊坊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更带动了河北省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到目前为止,廊坊市有专业性会展场馆12所,有国际标准展位约5000多个,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场馆4个,这些场馆使廊坊的展馆设施走在了河北省的前列,也进入了全国大型展馆的行列,这也为廊坊市会展旅游业今后更好、更快地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随着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就有了极大的需求空间。培养专业人才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外语水平的提高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廊坊市各大院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今后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出一大批既懂外语又熟悉商务、对外贸易、旅游、涉外事务等知识的外语专业人才,以适应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需求,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宣传河北、推介廊坊的任务。

二、专业人才与培养现状的分析

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在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的这一时期,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困难。从整体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会展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将成为制约会展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一,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对人才培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精通外语、熟悉世贸规则、懂得经营管理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对人才规格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高专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国家旅游局确立的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的目标。强国需要强才,强才需要一流的教育质量来加以保证。强国的目标,一方面为外语专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一方面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如何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提高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会展旅游行业紧缺人才也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约外语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师资质量为基础的。现在外语类院校中的大多数专业教师既没有受过系统的旅游专业方面的培训,也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锻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比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实习基地与教学实践等因素的原因,使得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没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第四,旅游人才尤其是精通外语的会展旅游人才一方面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学历也普遍偏低。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人,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800万以上;市场需求的缺口很大,尤其是既懂外语又懂会展旅游业务的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等专业人才缺口更大。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对全国导游人员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数据显示:从专业结构来看,在全国已获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19.7万人中,中文类导游人员占34.9%,学外语类专业的人员仅占12.l%。从学历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中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7.6%,大专学历者占38.6%。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一些,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由于英语使用的普遍性,以及目前外语导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会展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会展旅游业需要大批外语专业人才。

第五,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一是培养目标市场定位不够准确准,普遍存在着高职高专(专科)教育是“浓缩版本科教育”的现象。很多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课程设置过于宽泛,与社会需求关联不够紧密,没能以就业为导向,导致有的毕业生对会展旅游方面的技能不强,对具体层面的工作也不能胜任。二是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会展旅游专业知识的教师与实习指导老师数量不足,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三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滞后。现有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因此外语专业人才的教育存在着教师与行业实践距离拉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的问题,使毕业生无法很快适应市场的需求,人才供应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一)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

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学校属地的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设置专业,将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趋势作为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

根据廊坊市旅游局的发展规划,在未来几年中,廊坊会展旅游业的收入要实现翻番,在各旅行社、旅游景点、展馆及酒店等单位从业的人数也将大量增加。特别是在“5·18经贸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后,众多外资项目落户廊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世界范围内的客商来廊坊会商洽谈,因此,人才市场对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会展知识且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潜力非常大。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现有专接本和高职高专两个层次的学生。开设英语、商务英语等专业,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旅游英语专业一本。经过对市场与社会需求的调研,我校英语专业也从原来对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培养专科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了解一定的旅游经济规律和旅游法规,熟悉会展旅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面向旅游第一线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因此,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去旅游一线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旅游景点的管理与涉外翻译兼秘书等基层工作。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新课程的开设,需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结构则是课程的组织与流程,反映教学的框架与进程。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制定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英语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分别在第四学期末、第五学期末安排学生短期实习与实训,并在第六学期组织学生去相关旅行社和涉外企业进行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

和兄弟院校相比,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设计比较合理,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程体系同时也体现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并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落实到了相关的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相对比较突出,我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开设了剑桥商务英语、托业证书教程、旅游英语、涉外礼仪等实用性强的课程,引导学生考取不同级别的国内及国际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如,要求学生毕业时努力考取英语专业四级、专业八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和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等,这些证书既能证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又能增加学生就业的含金量,这对高职高专教育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考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为自己的就业提供多方位的选择。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类职业的能力,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上手过程快。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英语专业已逐渐形成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并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

首先,及时掌握廊坊会展旅游行业的发展情况。这主要包括会展游旅行业的发展前景,旅游企业的发展水平、数量与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旅游一线对旅游英语管理人员的需求以及对学生个体需求等项情况,作为制定培养计划与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其次,通过调查与走访,分析会展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明确如何培养学生从事会展旅游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调整更能满足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再次,加强与廊坊地方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拓宽空间。

(三)培养途径与教学实践

1.教学模式的调整。针对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几年来我们不断调整教学计划,相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的需要。具体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方面:(1)课堂实践。以听、说、读、写、译为训练目标的外语课,本质上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采用的教学原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听、说、读、写、译的多项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后任务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小组演示、旅游景观与展馆介绍中英文模拟讲解训练等项教学实践,效果非常显著。(2)校内实训。利用每学期末的教学实践周,结合多媒体和语音实验室等方式给学生进行商务实训、礼仪讲解与展示,参观校内办公室与办公设备,开设多项证书课程,学生感觉收获很大,也很直观,通过模拟的一些场景加强了他们的认知,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此外,有人数众多外语专业学生参加的英语角、英语风采大赛等活动也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从第一课堂延伸到了第二课堂,从而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广泛性。(3)校外实践。自廊坊市举办“5·18”经贸洽谈会以来,每年我校都选派相当数量的学生作为志愿者为“5·l8”提供外事服务。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开阔了眼界,向社会推介了自己,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所在,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旅行社实习,并由指导老师加强沟通与指导。外语专业有时也承接一些资料翻译任务,组织有条件的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学生的业务能力通过这些实践得以改善、提高。

2.实习基地的开辟。校外实习基地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保障。英语专业充分挖掘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已经与廊坊市会展中心、旅游局、教育局、商务局、廊坊市春光旅行社、新世纪旅行社、康辉旅行社等单位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了多个实习基地,并在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这些单位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外语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外界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内的理论学习与校外的实习培训相互结合,学生不仅得到了综合训练与培养,也促进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3.行业专家的指导。为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我们拟聘请廊坊市知名旅行社的从业人员和旅游局的专业人士为顾问。这些外请顾问专家,将定期来我校进行考察,结合行业的经验和发展、廊坊会展旅游业的前景,商讨外语专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协调学生的校外实习,并指导学生就业。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相吻合,少走弯路,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培养出廊坊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四)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合格的外语专业人才,教师队伍非常关键。过去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与专业素质的提升,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鼓励教师赴企业调研、实习、兼职工作,以便更具体地了解社会对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同时还可以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从社会或旅游企业招聘专业人才,增加会展旅游英语兼职教师的比例,充实教学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些兼职教师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形式、新需求带进课堂,配合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技能培训。会展旅游经济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职英语教师有计划地定期参加有关会展旅游经济的学习和培训,可以很快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促进教学,培养出更多能服务于廊坊会展旅游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常叔杰,周军,周春荣.关于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4,(3).

[2] 伏六明.创新会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5) .

[3] 姜希星,王鹏.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

[4] 刘雪,孔永生,胡玲玲,高峰.廊坊市旅游发展构想[J].经济论坛,2005,(17).

[5] 刘筱秋.实践与思考:中国旅游业散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6] 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

作者:杨海丽 尹广娜 盖雅明

经济贸易就业培养成效探讨论文 篇2:

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路径的构建

摘 要:本文从职教集团软实力内涵出发,分析了目前职教集团软实力学术与理论研究的现状,探讨了提升职教集团软实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为例,提出从精神力、制度力、政治力和文化力四个方面构建了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教集团 软实力 提升 路径 构建

课 题:本文为广西“十二五”教育科学重点立项课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教集团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1A001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一、职教集团软实力的内涵

1.职教集团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同时,明确指出职教集团化办学仍是今后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点方向。在这种形势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强调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强调资源共享、统筹兼顾、合作共赢,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的道路。职教集团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所谓的职教集团,是“以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实行优势互补,集合各方成员单位,包括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团体组建的集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就业等为一体的联合体,它是实现系统培养,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做大做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般而言,职教集团顺应了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时代要求,是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校企共赢为基本准则,以一所或多所职业学校为核心,以教育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非营利组织,具有共建、互补、共享、多赢的特征。

职教集团的组建与发展,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适应职业教育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及时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有利于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

2.职教集团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来自于国际政治学研究,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他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分为“软”、“硬”两种。硬实力是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看得见的物质力量,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统称为“软实力”。

职教集团软实力,是该职教集团生存或发展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是该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团成员在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中共同形成及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性成果,是职教集团不可或缺的重要资产。它既包括集团的办学理念、集团特色、团队精神、组织架构、集团发展模式和集团品牌,也包括了集团文化、制度、价值观等等,具体体现在精神力、制度力、政治力和文化力等方面。

二、职教集团软实力研究现状

1.学术层面

近年来,我国职教集团发展迅猛,数量与规模都不断扩大。它作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实现共赢的综合性社会组织,不仅表现为有形的物质性资产和硬件设施,也表现为无形的精神因素及软环境氛围。但就目前职教集团发展的实际而言,绝大多数职教集团往往重视前者,忽视甚至漠视后者。如职教集团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职教集团的概念、性质、类型、办学机制、校企合作,均有较为深入的论述,角度涉及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但对于职教集团软实力的研究,则显得相当少,如集团制度、内涵发展,则只在职教集团实践的理论探究中稍有涉及,但当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为“职教集团软实力”时,查询无直接成果。

2.现实层面

从笔者的调研结果来看,许多职教集团运行不畅,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和法规不健全,集团化办学各方的合作基础不扎实,基本上都是一个松散的实体;在实际操作中,对责、权、利的规定非常模糊,各方没有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合作机制,大多是不规范、短期、低层次合作,深度、广度明显不够,成效不尽如人意;企业积极性不高;职教集团的章程的实际运作上,对集团成员普遍没有约束力,几乎没有成员可以据此向没有按照章程约定自觉履行义务的成员主张任何的权利等。同时,对于创办历史较为短暂的职教集团而言,集团文化很大程度等同于校园文化,故缺乏特色,难以体现集团的品位和社会影响力。

综合以上种种,我们不难发现:职教软实力的学术研究如此之少,是否可以理解为大多数职教集团研究的侧重点和成果不在于此呢?或者说,软实力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只是申报时的佐证材料、写总结的高大上口号,抑或是职教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摆设的花瓶呢?另一方面,职教集团的不断重视及壮大,与集团的运转脱离章程,缺乏监督、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和协同效果的矛盾日益激化。提升“软实力”说得容易,却难以落到实处。

三、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职教集团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硬实力可以用一个相对具体的指标数字来衡量,易于认识和把握,而软实力则不易用数字化指标去衡量,它隐于内涵建设之中。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教集团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职教集团成员中许多牵头的学校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通过三年的建设,办学硬件和办学规模等硬实力均明显增强,并以此带动职教集团其他成员在理念、品牌、制度上的更新与完善,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从而进入了内涵建设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同时,软实力体现着职教集团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发展潜力。对于创办历史较为短暂的职教集团而言,集团文化很大程度等同于校园文化,故缺乏特色,难以体现集团的品位和社会影响力,因此,软实力建设还能沉淀集团文化,成为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2.职教集团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职教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依靠软实力创造出来的。有竞争力的职教集团并非单纯体现在利益、权力上,还体现在她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力、机遇和希望等方面。职教集团所占有的资源较丰富,但如果缺乏整合与合理的运用,无计划,无监督,即软实力不够时,硬实力也很难得以彰显。换而言之,只有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创新意识,着眼于自身独特优势的挖掘,打造和提升软实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增强职教集团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当职教集团准确的定位、先进的理念以及品牌等软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也越发明显,对内表现为向心力、凝聚力、执行力和归属感,而对外自然而然产生辐射力、扩张力和吸引力。这种良性循环,给集团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职教集团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探索、发现、总结和创造的场所;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系统”。要运用职教集团的品牌魅力,吸引、培养一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努力构建“资源整合、有序竞争、以人为本、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如集团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中高职教育、岗前培训、业务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学历证书等,形成了人才培养、考证与培训的无缝链接。同时,职教集团现有的职教资源,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的需求,且能对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预测,使得“私人定制”式的学习制度成为可能。

四、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为了职教集团更好的发展,本文以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为例,从职教集团的制度力、精神力、政治力和文化力这四个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为更好地提升职教集团软实力探索一条更为顺畅、更加开阔的道路。

1.精神力:准确定位,凸显核心的集团理念

精神力,是职教集团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也是职教集团整体精神面貌和特性的集中体现,包括集团的文化观念、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以及精神风貌等,是集团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源泉,精神力能激发职教集团成员对集团的目标、工作准则等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有益于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体现出集团内个体与整体的高度一致性。同时,精神力还是衡量职教集团水平和建设发展趋势的根本尺度,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处于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并将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由广西银行学校牵头组建成立的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科研为一体的职业教育集约化团体,实行理事会制。该集团坚持以促进广西经济贸易业快速发展为目的,以诚信为本,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行业为支撑,以企业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教学、培训、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主要形式,提出了以“合作交流、共赢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引领、协调、共享、服务”为工作重心,以“依靠政府、依托企业、服务社会”为工作思路,汇集和融合现有资源,构建跨区域、跨行业、多渠道的办学体系,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为广西乃至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经济建设提供中初级技能人才资源,旨在为广西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经济腾飞做出贡献。

由于该职教集团涉及金融、财会等相关领域,因此还具有专门性、融合性、社会性和地域性等特征,所以在兼顾以上精神力建设的同时,集团理事会还必须要有经营管理的理念。也就是说,要把集团当做企业来经营,这样,不仅能解决集团运行的经费问题,还能增加集团的吸引力,促进校企合作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制度力:内外兼修,形成规范的集团制度

制度力,即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基础形成的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制度提供的是框架性约束,是支配整个职教集团运行的“游戏规则”和行动框架,具有预期功能、激励功能、宽容功能和妥协功能,兼顾集团理念、规则、组织和设备这四个方面。

如以章程形式组成的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磨合,克服了成立之初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各方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很难实现人、财、物等的有效融合,也难实现权、责、利多方共赢的效果的弊端,完善了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教育集团章程(20100104),提出了集团组织架构,明确集团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以及集团文化,细化集团的规模目标、质量目标、师资目标、办学目标和就业指导等,做到成果可视化、可量化,可检验,可评估;明确各成员之间的责任、义务与地位,健全理事会,明确职教集团法律主体地位,建立一个基于社会分工协作的高效组织和管理结构,将传统的职教集团自上而下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转变为增值管理模式;建立跨职能部门,并将决策权下放至各任务组,从而形成一种灵活、自主、创新的工作模式。同时,大力发展网络化和信息化,消除集团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决策缓慢的缺陷,互通有无,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宣传职教集团品牌,公开使用集团品牌的统一标识和冠名,树立集团良好形象,保守集团商业秘密,维护集团合法权益;最后,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对管理内部的统筹、系统服务、资源整合、标准化建设、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等管理过程和结果随时进行监督和评价,以确保管理体系落到实处,进行顺畅。

3.政治力:与时俱进,整合人财物等多方资源

政治力包括组织力和公关力。

组织力为内因,即职教集团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密切程度。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集团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职教集团影响力越强,就越能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推动职教集团跨越式发展。因此,集团内部成员要发挥优势,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狠抓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运用优势项目,切实加强院校合作、企业合作,资源共享,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将职教集团做大做强。

公关力为外因,即政府、社会、企业和校友等支持的能力。职教集团规模外延、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模式转变,都取决于集团内或集团外行业、企业乃至区域内外的参与程度和支持力度。职教集团在成立与发展的过程当中,与政府各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与职教政策;与社会团体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合作,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兄弟院校跨校合作,跨校选课、共享师资、设备、网络与图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挖掘校友资源,激发校友的热情,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从而节省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4.文化力:突出特色,塑造一批职教集团品牌

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品牌的过程。一般来说,职教集团的发展既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要依照职教集团理念,坚持地方特色,打造出较有声誉和影响力的职教集团品牌,辐射和带动地方经济。

职教集团虽然起步较晚,但它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如以三段培养、以强带弱的“海南模式”;院校合作、行业引领的“江苏模式”;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海南模式”;还有“山东模式”、“京、津、沪”地区职教集团模式等,这些均为品牌效应的典范,值得借鉴和推广。

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主打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牌。发展过程中,该集团持续更新集团理念,树立品牌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同时,利用好职教集团的名称或者组织机构、标志以及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这种无形的资产,不断地发挥作用,便能给职教集团带来许多实质性的附加值,形成真正的品牌效应。当然,打造品牌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突出特色,持之以恒。

五、小结

职教集团软实力提升,既是理论问题,同时又是实践问题,它既能存在于无形之中,对集团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具化为管理模式和文化范式,发挥着切实而具体的作用。由于软实力形成的周期比较长,易变因素也多,各环节丝丝入扣,有机结合,因此不能靠单纯的叠加和空想取得,这也就要求职教集团本身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尽力打造和维护这一核心竞争力。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为职教集团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动力,才能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明.商业服务业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

[2]施培智,姚庆.大学软实力对于提升竞争力的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胡颖蔓.当前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作者单位:广西银行学校)

作者:柳欢

经济贸易就业培养成效探讨论文 篇3:

论“812”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812”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有学者通俗地将其培养目标描述为:生产“银领人才”的工厂。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规划形成具有本校特色与学生就业优势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所在太原大学的经济贸易系开设国际商务、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国际金融四个专业,笔者将结合该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此问题与各界同仁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求日臻完善。

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内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简言之,工学结合就是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有效实现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具有四个显著的一体化特征: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一体化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这种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具体表现为企业需求主导型、学校需求主导型、互动双赢型三种类型。企业需求主导型校企合作,如企业提出项目需求委托学校完成或者寻求学校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承接企业项目,实现工学结合。例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组成项目组承接许多企事业单位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网络工程、软件开发等任务,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困难,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主导型校企合作,主要是学校委托企业完成某一环节或某一内容的人才培养任务。例如,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从对口企业聘用部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再如,我校把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安排到数字煤焦电子商务网等对口企业挂职工作。互动双赢型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双方都比较积极主动地通过多方位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2007年,我校与金蝶太原公司达成初步意向,由我校师生与金蝶公司工程师组成项目小组,联合开发国际商务模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跟随金蝶公司工程师完成项目开发任务,金蝶公司也可以借此机会了解教学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过程及对口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实现相互促进的目的。

工作业务流程与人才培养过程一体化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将传统的知识单元转化成职业能力单元,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成有机联系的一系列工作业务单元。如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模拟实验课程就是从单笔会计事项凭证填制、登记入账、编制报表,到企业会计循环,最后实现会计信息管理,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以培养学生实用的工作技能;我校国际商务专业则以审证、制单、审单、交单和归档为流程培养学生的单证处理能力。

工作岗位需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因此,工学结合要努力做到工作岗位需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的高度一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学科为导向,而高等职业教育则要以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为导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如图1所示,应该突出与强化某一职业、某一工种、某一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而不应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产业或行业知识与技能方面。例如,我校营销与策划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按照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考虑设置课程,大大脱离了工作岗位的现实需要。经过深入企业实践调查后,该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课程整合,开设了销售管理、促销策划、公关策划、营销礼仪、客户管理、商品陈列等实用的专业课程。

图1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

工作任务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体现工学结合思想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具体化成各项目标明确的任务,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与目的,了解工作的情境与实际。例如,我校教师编写的职业技能课程教材、讲义、教案都尝试性地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组织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例如,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课程,就按照网站推广专员、网络编辑专员、客户服务专员、网络促销专员、网络调研专员、网络交易专员、网络广告专员、网络营销经理助理、网络营销经理等岗位工作任务,细分知识模块,开展教学工作,使得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具体体现在哪个工作岗位,哪项工作任务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有的放矢,成效明显。

“812”工学结合导向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一套既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又能形成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既能保障日常教学顺利高效,又能保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既能使学校适应市场需求获得充足生源,又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专业教育体系。

所谓“812”工学结合导向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就是围绕职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训练两条主线需要解决的8个问题,每1个问题又必须处理好2个方面的关系,简称“8个1点2面”,概括为“812”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我校在长期的高职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的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能够有效形成高职教育优势的专业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81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1个学校建设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2套教学管理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根据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显然,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过程有近一半的时间要进行实践教学。客观上就必须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选聘既熟悉专业教学又具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员,配备必要的工作条件与职权,专门组织管理这项活动。如图3所示,现行体制下,教学校长要负责管理学校专业教学方面的所有工作,系主任负责管理日常的教学工作,要筹建新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还要承担教学任务,外出联系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工学结合项目,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人的能力毕竟是有专长的,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方面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不能沿用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从学校的角度考虑,应该设置两套有效分工、紧密协作的管理体系。建议高职院校参照图4所示体制建设,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1个专业设定2个以上专业化培养方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同时还要使专业能为社会所认可与接受;既要尽可能满足每一名学生、每一个企业的需要,同时还要形成足够的规模(至少构成一个教学班);既要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针对性、专门性,还要考虑学生职位变动的适应性。因此,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有效实现“零距离”就业,一项有效的措施就是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设定专业化培养方向。例如,我校经济贸易系从三年级起,国际商务专业有针对性地划分为报关员、外销员、报检员、货运代理、报税员、外贸企业会计、单证员等方向;电子商务专业划分为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三个培养方向;营销策划专业划分为汽车营销、电子产品营销、旅游营销、促销策划等方向。这样,既便于分散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也便于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划职业发展方向。

1个专业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2套相辅相成、紧密衔接的教学方案遵循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沿着职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培养两条相辅相成的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就需要有计划地制定两套配合默契、目标一致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案。例如,按照实践教学方案,我校与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签定校企合作协议,每年从农历6月15到8月15两月时间内,安排营销与策划专业50名学生在该公司带薪顶岗实习,原定的理论教学计划与之相适应做出调整。

1个专业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2种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又分校内模拟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两种。例如,我校经济贸易系在校内建立了电子商务专业模拟实验室、ERP实训室;在校外,我们与山西数字焦煤网、南京商友电子商务软件公司等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门课要有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2本教材或2部分内容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贯彻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对口行业的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材建设,要以传授学生职业知识与训练学生职业技能为导向开发高职教育专用教材。例如,太原大学经济贸易系教师开发编撰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现代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训》、《营销策划理论与技艺》、《网络营销理论与实务》等教材都安排较大篇幅内容进行职业知识测试与职业技能训练。其中,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市场营销学》已入选国家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网络营销理论与实务》,迄今为止已重印10次,还被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选作精品课程教材,被网络营销职业资格考试选作指定参考材料。

1门专业课程要给出职业知识测试和职业技能鉴定2项成绩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训练性”四项基本原则,因此,在课程考核上既要考核应知理论知识,也要考核应会职业技能。某种程度上说,技能考核还应该占较大的比例。为此,建议各专业课程教师,以不低于40%的比例将职业技能鉴定或考核的成绩计入总分。

1个专业要建设有职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训练2类教师队伍1个专业要建设有职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训练2类教师队伍,即“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对传授职业知识的专职教师要安排到对口行业企业与岗位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除具备高职院校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养成对口职业任职资格能力与素质(即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要大量聘请对口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承担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

1个学生除毕业证外还应拿到对口职业任职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素质与能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学结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标志。我校是国家级电子商务师职业技能培训单位,90%的学生毕业时获得了电子商务师任职资格及证书。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可以参加全国统考取得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可以考取营销师、高级推销员、公关员等技能等级证书。部分学生还考取了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资格证书。目前,我校正积极筹备建设校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制定校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开展校级职业技能工作,并逐步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职业鉴定体系对接。

作者简介:

张卫东(1971—),男,山西定襄人,华中科技大学在读管理学博士,太原大学副教授,太原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理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张卫东

上一篇:超市精细营销模式特征探究论文下一篇:护理专业语文口语训练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