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看就业战略探讨论文

2022-04-30

摘要: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国有股比重应该怎样选择呢?本文通过引入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发现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影响着国有银行的产出、成本、目标函数以及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边际替代率,并通过国有银行的利润与社会总福利相关联,通过国有银行的总收益影响着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并集中体现为对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选择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学理论看就业战略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经济学理论看就业战略探讨论文 篇1:

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有效提升就业能力对推动生态移民获取稳定工作、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构建就业能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剖析了人力资本、家庭环境、就业市场三大因素对生态移民就业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并据此提出了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通过提升文化素质、提高非农就业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加快生态移民人力资本积累;通过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与实现外部社会保障全覆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劳动力市场政策、建立就业协会、拓展就业领域与范围,有效提升生态移民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

关键词生态移民;就业能力;人力资本;提升路径

生态移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口迁移,一般是指生态条件恶劣地区的人口向生存条件较好地区的转移[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查研究,2050年前,我国将有1 000万人(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异地搬迁。政府主导下的生态移民(其主体是农民和牧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驱动迁移人口脱贫致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成这一主要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生态移民充分就业。已有研究表明,生态移民的不充分就业问题普遍存在,后续生计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处于边缘弱势群体地位,社会问题频发[2-3]。因此,生态移民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迁移人口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其中,有效提升生态移民的就业能力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环节。文献分析显示,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未受到学界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基于理论研究的缺乏和实践研究的需要,就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作为相关理论研究的补充,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1生态移民就业能力分析框架

就业能力又称核心能力或就业技能,是就业特有的、嵌入个体就业适应性中的多维度要素集合与建构,包括个人能力、学习能力和外部环境因素3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就业获得、维持和转换[4-5]。就业能力是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并在不同国家广泛应用。受到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解放、耕地资源有限供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搬迁安置后的生态移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大大降低,非农领域成为生态移民就业的重点,因此,该研究关注的主要是生态移民在非农领域的就业能力提升问题。

罗恩立基于就业能力理论分析的框架提出可以从个体维度、中观环境维度、宏观环境维度3个维度对就业能力进行考察,其中就业能力的个体维度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培训状况、技能专长、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的中观环境维度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工作文化及可及性资源;就业能力的宏观环境维度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等[5]。参考上述框架,结合生态移民的具体情况,主要考察个体维度上生态移民的人力资本对就业能力的影响以及提升路径,人力资本主要表现为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专长以及生理与心理健康等因素,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提升能够提高认知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个体就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中观环境维度主要考察家庭环境对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影响以及改善方式,家庭环境主要表现为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维持家庭开支带来的经济与心理上的负担对生态移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造成的影响。宏观环境维度主要分析生态移民的就业市场供求特征以及改善策略。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及岗位空缺状况是影响个体就业获得、维持与转换的重要因素。

2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依据生态移民就业能力分析框架,着重分析人力资本、家庭环境、就业市场三大因素对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2.1人力资本低,制约就业机会获取

2.1.1

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的重大障碍。对宁夏中南部干旱地区的生态移民调查结果显示,200名平均年龄为37岁的生态移民76%是小学毕业、文盲或半文盲,初中毕业的比例为20.5%,高中毕业的比例为25%,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6]。较低的文化素质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着生态移民的就业能力,一是直接限制了绝大部分对就业者有文化要求的工作机会,缩小了生态移民的就业范围,降低了生态移民就业机会的获取;二是文化素质不高对生态移民的学习、培训造成阻碍,使之不能胜任相关学习、培训任务,非农领域的职业劳动技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间接阻碍了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提升。

2.1.2缺乏非农职业技能是影响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的直接障碍。非农劳动技能作为获得工作机会的基础,在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多数生态移民尽管具有一定的农业技能,但较少的农业就业机会迫使他们必须学习、掌握一定的非农就业技能,而对生态移民来说,尤其是年龄较大的生态移民,学习、掌握非农就业技能困难重重,非农就业技能的缺乏直接导致生态移民从事高技能相关行业的基础薄弱,缩小了就业领域和就业范围。如在青海省三江源所辖的16个县中,有5万余名中青年牧民劳动技能单一,仅仅局限于畜牧业,缺乏进入新的就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一定程度上导致就业渠道狭窄[7-8]。

2.1.3

心理意识与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生态移民在搬迁后面临不同方面的工作、生活压力,导致各种心理问题频发[9]。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存在以农为本的思维定势,生态移民对从农业领域转向非农领域就业的改行不易接受[10],其职业教育价值观缺失甚至错误,职业技能培训观念淡薄,参与相关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择业观念存在偏见,大多数不愿意从事服务员、保洁员、搬运工等社会服务性工作[11]。

2.2家庭负担大,降低就业能力

家庭环境与生态移民的就业能力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家庭生计开支负担和压力较小)有助于生态移民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在新的就业领域获得就业机会,实现成功转型。而那些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家庭生计开支负担和压力较大的生态移民,基于时间成本、培训成本以及不能及时就业所引发风险的考虑,参与培训、学习新的非农就业技能的主观愿望不强烈,无法掌握非农就业技能。唐宏等对新疆三工河流域生态移民的研究证明,家庭人数越多的生态移民家庭户,家庭负担越重,对新环境的适应周期越长,越容易维持现状[12]。此类移民不利于掌握非农职业技能,非农就业技能的欠缺直接降低了生态移民就业机会获取的成功率。

2.3就业市场问题突出,影响就业实现

因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移民就业市场属于从属劳动力市场,这一市场具有信息传递不及时、就业不稳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特征,不规范、不均衡的就业市场结构降低了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提升。具体看,一方面,具有中等以上学历、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移民在就业力市场上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形式单一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多局限在驾驶、电焊、刺绣等)导致某些领域的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同质化严重,职业技能人才过剩,就业市场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此外,在规范的生态移民就业市场缺位的背景下,依靠个人社会网络获取工作成为生态移民重要的求职形式,直接影响生态移民就业机会获取和岗位流动。

3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3.1推动人力资本提升

生态移民的人力资本提升路径,从相关主体看,需要在发挥生态移民个人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学校、社区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具体内容看,需要通过教育有效提升生态移民的文化素质,通过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通过心理疏导保持生态移民身心健康。

3.1.1有效提升文化素质。

通过教育有效提高生态移民的文化素质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增加生态移民的知识,而且能够有效拓展生态移民的眼界,提高其认知能力。推动生态移民较容易且较快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令其拥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帮其灵活性处理所面临的问题,通过胜任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形成更高的生产力,有助于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提升,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因此,需要大力提升生态移民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对生态移民进行终身性、全民性、全面性教育,全面普及生态移民地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同时,针对生态移民教育的具体特点,制定适宜的办学、师资、课程与教学改革、招生考试以及教育评价政策等[13]。

3.1.2大力提高非农就业技能。

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升生态移民就业能力的关键。一是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区域发展导向与发展战略,考虑新环境下的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创新能力的培训项目,针对不同特征的生态移民群体开展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适合区域发展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无缝对接,积极实行订单式培训,形成完善的生态移民非农就业培训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升生态移民的劳动力素质[14]。如旅游业属于就业吸纳能力极强的产业,在众多生态移民地区可以加强生态移民的“农家乐”经营管理、旅游服务技能培训,使每一个生态移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提高生态移民的就业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生态移民创业培训体系,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创业培训计划,加强生态移民的创业培训,推动政府部门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促进生态移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旅游餐饮、客货运输等行业,积极扶持和鼓励生态移民自主创业。

3.1.3持续保持身心健康。

保持身心健康是提升生态移民人力资本的基础,是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不仅需要保证生态移民的粮食供应、饮用水安全,普及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相关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有效提高生态移民的身体健康水平[6],还要有计划、多层次地开展心理讲座与培训[9,15],对生态移民进行思想观念疏导,传授其心理减压方法,对其进行适应性教育培训,帮助其摒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减轻心理压力,逐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3.2促进家庭环境改善

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不但需要生态移民从家庭内部着手改善,而且需要外部的社会保障覆盖及助推,从而有效提升生态移民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从家庭内部环境看,需要维持适当的家庭人口规模,减少家庭事务方面的时间消耗和物质支出,促使生态移民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物质财力用于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习得一技之长,推动生态移民掌握非农职业技能。从家庭外部环境看,社会保障制度是生态移民的安全网[16],需要健全生态移民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有效降低、减轻生态移民在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维持家庭生计等各项开支方面的负担和压力,减轻生态移民的后顾之忧。

3.3加快就业市场规范

生态移民就业市场的规范是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一是依靠各级政府部门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完善生态移民基础教育体系、技能培训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持续推动生态移民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平衡,实现生态移民就业供需结构匹配。二是建立针对生态移民群体的就业协会,规范生态移民就业市场,通过就业协会有效沟通生态移民和就业市场的双向需求,将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生态移民,向生态移民提供专业化或个性化的帮助,对生态移民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降低生态移民个人就业风险,提升就业能力。三是结合地域产业结构与特色,积极拓展生态移民就业领域与范围,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开发、客货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生态移民就业,提升生态移民就业能力。董亮的研究表明,四川红原县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移民顺利转产过渡[17]。

4结语

针对当前生态移民面临的就业能力低下的突出问题,在构建就业能力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剖析了人力资本、家庭环境、就业市场三大因素对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的阻碍机制,提出了生态移民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在人力资本方面,不仅需要有效提升生态移民的文化素质、大力提高非农就业技能,而且需要持续促进生态移民的身心健康;在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方面,不仅从生态移民家庭内部着手改善,而且通过外部社会保障的全覆盖加以助推;在就业市场规范方面,一是实施积极的生态移民劳动力市场政策,二是建立生态移民就业协会,三是拓展生态移民就业领域与范围。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提升生态移民获取就业机会的能力,达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我国生态移民的战略思考与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7(5):1-4.

[2] DEAR C,MCCOOL S.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displacement decisionmaking in Banhine National Park,Mozambique [J].Conservation and society,2010,8(2):103-111.

[3] 杜发春.国外生态移民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4(2):109-120.

[4] THIJSSEN J,VAN DER HEIJDEN B,ROCCO T.Toward the employability link model:Current employment transition to future employment perspectives [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008,7(2):165-183.

[5] 罗恩立.我国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城市化效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6] 何志扬,张梦佳.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气候移民人力资本损失与重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09-116.

[7] 任善英,朱广印.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10):107-110.

[8] 严琼.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就业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1):139-142.

[9] 王丽萍,曾祥岚.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宁夏社会科学,2015(3):60-64.

[10] 杨婉君.强化产业发展,拓宽移民致富路[J].中国就业,2014(6):52-53.

[11] 董亮.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文化教育与职业培训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4):173-177.

[12] 唐宏,张新焕,杨德刚.农户生态移民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658-1669.

[13] 周宇,付海鸿.三江源生态移民迁出地教育现状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97-103.

[14] 李金香,夏淑琴,冯利盈,等.移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移民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24):325-328.

[15] 马德功,王田宇洋.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就业问题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35-137.

[16] 陈丽宇,柳成荫.关于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广覆盖可持续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4):155-158.

[17] 董亮.旅游产业在四川藏牧区生态移民过程中的角色诠释[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57-61.

作者:王淑新何红

经济学理论看就业战略探讨论文 篇2:

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控股权研究

摘要: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国有股比重应该怎样选择呢?本文通过引入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发现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影响着国有银行的产出、成本、目标函数以及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边际替代率,并通过国有银行的利润与社会总福利相关联,通过国有银行的总收益影响着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并集中体现为对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选择的影响。当国有股份的比重取0或1两个端点值都无法使得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均衡值,最优的国有股份比重应来自于(0,1)的区间解。同时,模型还发现:随着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越大,国有银行经营决策受政府政策目标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也就越重。因此,为降低社会性负担对国有银行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解决国有银行的控股权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提高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与效益。

关键词:控股权;社会性负担;国有股份比重

一、引 言

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主流的观点认为,应该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但对于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国家是否仍具有控股权”,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决策层倾向于“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支付一定成本是必然的,但最终会获得更大的收益”的“成本收益说”和“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有制度保障,不会乱引滥引”的“制度保障说”,但对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可能丧失控制权的怀疑始终在学界广泛存在。而这一问题,在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再次成为焦点。尽管温家宝总理在谈及商业银行改革时,强调要坚持国家绝对控股、防范金融风险,但其内在的机理是什么呢?

国有银行为什么重要?它对社会的贡献主要在哪里?为什么要对国有银行实施战略引资?实施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为什么又要坚持国家控股呢?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应该选择怎样的国有控股比率才是最优的呢?这一国有控股比率是否和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有关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回顾国有银行的改革路径,我们不难发现国有银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产值、利税还是就业方面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而且这一贡献在新一轮的改革和转轨过程中仍将继续。国有银行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在另一方面却成了国有银行沉重的社会性负担,它使国有银行偏离了理性经济个体的轨道。当经济和社会稳定问题体现为社会的就业压力”时,政府的政策目标函数就不仅仅是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它还包括社会的就业压力。此时,国有银行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就不能是简单的自身利润最大化,而应该是自身利润和政府政策目标函数权重之和的最大化。这里的权重就涉及到国有银行中国有控股的比率。因此,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就成了影响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国有控股比率选择的关键因素。

这里牵涉到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对社会就业压力的理解,另一个是对国有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之间区别的认识。对于社会就业压力问题,我们应该从一个更为宽泛的角度来加以阐述。社会就业压力问题,它不仅仅涉及到工作岗位的解决,更主要的是在于与失业、就业有关的社会保险资金的补充以及相关部门在解决失业、安置就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经济学考量。我国的社会就业压力有多大,并没有明确的数据显示,但无论谁都无法否认,社会就业压力问题,这一在过去西方经济学理论中才出现的概念,今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银行,就不能忽视社会就业压力问题,也就不能不考虑其对解决社会就业压力问题的贡献。当然,也有人说,国有银行正在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它并没有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反之,其他类型的银行,如一些发展中的股份制银行却在大量招人、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我们认为,这种把社会就业压力问题仅仅理解为安置工作岗位的想法,是非常粗浅而简单化的。国有银行是在精简机构、大量裁员,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国有银行为安置冗员的经济支付以及通过利润增长、并将利润转化为国家财政支付的方式来确实分担社会就业压力的努力。这些经济支持不正是从国有银行的利润而来吗?国有银行的目标函数中不应该含有社会就业压力这一因素吗?其次,其他类型银行,如一些发展中可能丧失控制权的怀疑始终在学界广泛存在。而这些股份制银行也在大量招人、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确实,在任何经济实体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对社会产生的溢出效应是多样的,这其中就包括解决就业,但这类银行却不存在着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的主观用意。国有银行与这类银行的本质差异就在于国有银行所具有的国家所有性质,它必然也必须分担社会的政策性负担。所以,陆磊老师和李世宏老师在其发表于《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的文章《中央-地方-国有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中才会明确阐述,“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性干预不可避免,国有银行的经营性损失和政策性损失难以区分”。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社会就业压力正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国有银行由于其天然具有的国有成份,决定了其必然为社会分担就业压力,这种分担不仅仅指就业岗位的提供,更多的是国有银行通过提高效益、增加利润的方式对社会就业的经济支持,而这在另一方面也成为国有银行必须背负的社会性负担,并通过影响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内部国有股份与外资股份权重的方式,以及影响国有银行目标函数的方式来影响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控股权。

下面,我们引入模型对此进行分析。

二、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

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就古诺模型在本文的适用性进行说明。

由于银行在我国的特许经营性质,银行的经营范围与数量受到严格的控制,即使在2印6年年底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银行业仍将是寡头竞争格局,但随着市场开放和银行竞争的加剧,国有银行之间垄断竞争的格局将被打破,其他类型银行由于其体制和经营上的灵活性,在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上,甚至一部分传统的信贷业务上,将逐步与国有银行成为竞争的两极。它们提供同质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并在市场竞争中,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趋同。这里,我们可以将国有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同一服务所占的市场份额或市场总量看成其各自的产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它们的产出、成本、利润函数。当然,我国银行业市场在信贷配给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具有特殊性,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其他产品市场,但我们认为,伴随着我国金融深化进程的必然是银行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市场价格发现,市场必将发挥基础性作

用。因此,我们借鉴Zhang Anming和Zhang Yiming的方法(1996)建立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并将其运用于分析我国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国有股份比重的选择。一方面,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在给定的国有股份比重下,与其他银行展开古诺竞争,以实现其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在国有银行保持恰当的国有股份比重下,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实现最大化。

(一)模型的基本设定

国有银行被视为经济的命脉、社会的支柱,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国有银行要承担沉重的社会性负担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模型中,我们按照是否要背负一定的社会性负担将银行划分为两类。进一步的,为简化模型,我们将政府政策的考虑细分为社会总福利和社会就业压力两部分,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解决就业来维持社会的稳定;而国有银行对社会性负担的承受就体现在其目标函数中以国有股份的比重来兼顾政府目标函数。

1.将我国银行业市场简化为两类银行,即国有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它们提供的银行服务具有同质性,彼此之间的产品可以完全替代;

2.国有银行和其他类型银行在完全信息下进行古诺竞争;

3.国有银行要背负一定的社会性负担,而其他类型银行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4.政府可通过增加就业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的目的,以α来表示社会就业压力的程度,0≤α≤1,α的值越大表明社会的就业压力越大,当然,这里的。可以是动态的内生变量;

5.政府的政策除了要考虑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也要考虑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简化模型,我们以国有银行总收益的α权重来表示社会就业压力,也就是国有银行总收益被政府根据社会就业压力的程度提取相应部分以维持社会稳定;

6.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当前就表现为引进战略投资者,由于国有银行的股权暂不对国内民营资本开放,当前国有银行的股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外资股份和国有股份,以β表示国有股权的比重,0≤β≤1,β=0表示国有银行被外资股份完全私有化,β=1则表示国有银行仍然为完全的国家控股;

7.国有银行对社会性负担的兼顾,为简便起见,以政府的政策目标函数表示,并按照其国有股份的比重β来决定其兼顾程度,而(1—β)权重的外资股份并不需要为政府承担社会性负担;

8.国有银行的目标函数由国有银行自身的利润和政府的政策目标两部分构成,权重分别为1—β和β,也就是(1—β)权重的外资股份只要求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β权重的国有股份却不得不兼顾社会性负担。

(二)模型的函数关系

基于上述的模型基本设定,我们有如下几个重要的函数关系式:

社会就业压力=αx国有银行总收益,即国有银行总收益中的。部分用于分担社会就业压力;

政府目标函数:社会总福利+社会就业压力,即政府必须考虑通过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国有银行目标函数=(1—β)X国有银行利润+βX政府目标函数,即国有银行中β权重的国有股份必须兼顾政府目标函数,为政府分担社会就业压力,而(1—β)权重的外资股份只需考虑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进一步说,我们设定国有银行的产出(即市场份额或市场总量)为Q1,生产成本为C1(Q1),利润政府的政策目标函数并没有取得最大均衡值。因此,政府出于维持社会稳定、实现自身目标函数最大化的考虑,有必要保持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的国有控股,让国有银行承担相应的社会性负担,从而实现政府政策目标函数的最大均衡值。这同样说明了政策层坚持对战略引资后的国有银行保持一定程度的国有控股的必要。

三、结 语

通过对上述我国银行业的古诺竞争均衡模型的分析与推导,我们有以下三个立论:

立论一:国有银行背负着社会性负担,而且随着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所占比重越大,国有银行经营决策受政府政策目标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也就越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我国国有银行经营实践中,行政干预不可避免、国有银行政策性损失与经营性损失具有不可辨别性。

立论二:由于国有银行所背负着的社会性负担,在保持国有银行完全国家控股的情况下,并不能实现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因而,有必要改变国有银行旧有国家完全控股的局面而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革,这从理论上很好地支持了我国国有银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实践。

立论三:正是因为国有银行背负着的社会性负担,战略引资后完全放弃国有银行的国家控股权,同样并不能实现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因而,有必要在当前引进战略投资者后的国有银行中保留一定程度的国家控股,这也为政策层面坚持战略引资后国有银行的国家控股权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那么,目前国有银行在短期内仍然必须背负着社会性负担的前提下,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国有股份比重呢?显然,国有股份的比重取0或1两个端点值都不是最优的,最优的国有股份比重应来自于(0,1)的区间解。

我们从结论2.1、结论2.2、结论3.1和结论3.2可以发现,最优的国有股份比重值来自于β=argmaxWE和β=arg maxGE的联立,只有同时满足社会总福利和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取得均衡最大值的β解才是最优的。

从实践上看,决策层要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国有银行的国家控股权取决于对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生产成本、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边际替代效应以及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社会就业压力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只有在权衡上述诸因素的情况下,恰当选择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的控股比例才能最大化社会总福利和政府目标函数。但正如我们在引言部分已经阐述的那样,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起核心作用的是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

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影响着国有银行的产出、成本和目标函数以及国有银行与其他类型银行的边际替代率,并通过国有银行的利润与社会总福利相关联,通过国有银行的总收益影响着政府政策目标函数,并集中体现为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的选择。因此,为降低国有银行社会性负担的影响,或者是降低直至取消国有银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而这在当前我国经济改革与转轨过程中并不具有可行性;或者是提高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与效益,通过做大做强国有银行解决社会性负担对国有银行的负面影响,并最终解决国有银行的控股权问题,这应该就是决策层一直以来倡导国有银行战略引资的初衷。从实践上来看,国有银行从完全的国家控股模式,到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部分国家控股模式,直至最终的股权分散模式,伴随着这一过程的,应该是国有银行经营效率和效益的逐步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国有银行的社会性负担,并最终实现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的最优选择。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占 硕

经济学理论看就业战略探讨论文 篇3:

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 把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到更高水平

今天,我们聚集一堂,以学术研讨会的方式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和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30周年,其目的就是要总结30年的基本经验,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经济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方向,把经济学理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济学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就经济学理论创新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对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道路进行了探索,为改革开放方略的确定和不断深化做出了贡献。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探索,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四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阐发,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贡献。五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了探索,为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做出了贡献。六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等进行了探索,为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贡献。七是对以人为本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索,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八是引入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范畴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总供求分析方法,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为国民经济宏观领域的改革做出了贡献。九是对开放型经济进行探索,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贡献。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进行了研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理论阐释。

经济学理论创新,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的同时,也为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促进了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就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取得的成绩最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深入人心,形成风气。二是改革开放成为经济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特点。经济学在学科专业改革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走向世界方面迈开重要步伐。三是教学和人才培养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以上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社会广大民众的伟大实践,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全体理论工作者和教师的辛勤劳动。30年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

第一,坚持方向不动摇。就改革开放整体而言,坚持方向不动摇,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动摇。就经济学理论创新和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而言,坚持方向不动摇,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方向不动摇。积30年之经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坚持方向不动摇,在改革顺利的情况下,坚持方向不动摇,在改革遇到困难、发生问题时尤其要坚持方向不动摇。坚持方向不动摇,要反对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怀疑甚至否定改革的必要性和取得的成就,动摇深化改革的决心,甚至试图把改革拉向后转;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坚持改革方向而忽视改革遇到的问题,甚至以坚持改革的方向掩饰而不去正视和解决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坚持创新不止步。创新是理论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灵魂,创新无止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突破和进展无不是创新的结果。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无禁区,学术争鸣要鼓励;要创新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对国情、世情的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要创新就要妥善处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既坚持正确的导向,又大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要创新就要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扎扎实实下苦功夫。

第三,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和教师队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建立了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总体而言,拥护改革开放、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敬业精神,是值得信赖的队伍。

当我们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成绩和经验的时候,也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两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下功夫。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教学需要加强,对引进国外理论的消化上需要下功夫。三是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时间有所削弱。四是适应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探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第一,在世界范围,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对我国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如何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深化改革,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第二,在国内,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的新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当前,通货膨胀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矛盾突出;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较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不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妥善解决,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呼唤着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既适合于中国国情,又能反映经济学最新发展的理论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应对这种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高等学校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因而需要:

一是继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要进一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经济制度,只有对这些“特殊”吃准吃透,才可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正在进行的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只有投身这样的实践并善于不断从这样伟大的实践中吸取营养,才可能总结出伟大的理论,实现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强调首先是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并不排斥从世界的实际出发。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时代,不了解世界,也就不能很好地研究中国,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从世界的实际出发。

二是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总结过去,客观分析现实,努力实现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往往断章取义,为己所用,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甚至肢解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

三是继续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善于吸取人类文明一切成果,具有开放性。在今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合作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善于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的文明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但在借鉴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取有舍,有用有弃,而决不可照抄照搬。

四是继续加强队伍建设。要坚持高标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关键措施是要高度重视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形成尊师重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作者:逄锦聚

上一篇:利用增值功能提高经济效益论文下一篇:行为金融理论投资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