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型定单教育探讨论文

2022-04-22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是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国家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就业导向型定单教育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就业导向型定单教育探讨论文 篇1: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摘 要 针对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校企合作的目标的确定是“以就业为导向”,并对校企合作中的合作内容进行阐述。针对校企合作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进行阐述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之下,职业教育应当针对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需要的、具有某一专业技能的针对型人才。根据企业发展与改进方向,进行有目的的定单式培养,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对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推进学院专业设置的更新;不要抱着某些专业不松,要意识到有的专业再好,但不适应社会发展,也要将其摒弃掉。学院应当对社会进行深入调查,根据数据统计社会最需要的专业人才,着手进行专业体系改革,并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校能够培养出社会需求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对学院来说,由于其长期教育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详细知道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参与到学校中来,也就是说要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院校有目的培养人才的一个必备条件。本文针对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描述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探讨。

1 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校企合作以其双方需要为目的,使其合作不够协调统一 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企业以能够胜任企业岗位、创造利润为目标,故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使其目标不够统一,而使其合作不能彻底。

对高职院校来说,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就业阻力更小。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禁锢,以及教师组成结构的单一,同时由于资金短缺、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在比较短的一个时期内暂时无法直接向用人单位输出符合其技能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给一些企业在用工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使其招到的人才资源往往与实际岗位不相符,不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而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符合其要求的人才资源,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但是企业从其本身的利益出发,也并不想为了其用人的方便,而给学校方面进行大的投资。

由此可见,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矛盾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这就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程,给校企合作造成一定的障碍。

合作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其内容比较单一 合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其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在实际的岗位上进行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所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实际操作的一个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但是这个环境往往不够深入,使得学生并不能够真正地独立面对所在的岗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是简单的进厂实习所不能达到的。这就使得校企合作的内容也必须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有所改变,使其由最初的简单实习向多方面的合作方面发展。

2 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为其合作目标

合作目标应由双方共同确定 校企合作不仅要考虑学校方面的利益,使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而且也要考虑到企业方面的利益,使企业接收到的人才符合其岗位要求,满足其技能需求,以便使学校和企业都能够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预期的目标。要想达到这个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企业和学校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的目标。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学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状况,而且要考虑企业的整个运行情况及前景来确定校企合作的具体目标,并对这个目标进行规划与共同参与设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那么什么是高技能的人才,就得从企业方面来说,故企业在培养方向的确定上具有发言权。

目标的确定应适应形势的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其建设的基石必须由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经济形势和条件而盲目地进行校企合作,确定合作的形式与目标,必定是没有前途的。根据地区特点综合考虑,才能够保证校企合作目标的确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目标的确定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学校的存在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才。從企业方面来说,是为了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胜任其工作的人才,使学生能够一走出校门就步入企业中去。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就成为校企合作中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不考虑学生的校企合作是不切合实际的,在校企合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来确定其合作方向和目标。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

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共同参与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专业设置是否跟得上形势,而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其进行竞争的有力武器。现在社会形势变化迅速,各种行业与市场也与社会形势一样不断地在发生各种变化。那么,学校的专业设置就应当随着形势的变化及时地进行适当的调整,为企业的快速转变提供与其相适应、符合其技能要求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企业中的一些技术人员能够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设置中来,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好地适应市场要求,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学,使其教学方向更加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共同拟定教学体系与实训计划 如何对课程进行有机教学,使其能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学校不能单一做出决定,而应向合作企业的资深专家进行讨教,使其教学更有计划性,也就是说双方都要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中来,包括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并在学习中合理地安排那些与课程相关的实习和实训。这样才能做到产出与需要相结合,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不脱节。企业专家根据工作流程来确定每个环节涉及的专业知识,学校则据此来确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使岗位与理论不脱节。

以技能训练为宗旨,共同参与教学改革与实训基地建设 以技能训练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所掌握的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与企业应当共同参与到学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来,使学生通过在基地中的实践操作,能够实现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使基地能够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市场、进行岗位实际操作的成长环境,而不能把实习实训基地搞成学校实验室类型的。那么学校就应该在基地建设方面多多听取企业方面的建议,使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能够强化其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学校、企业、社会有效地联系起来,使基地的实训所培养的技能与社会、企业的发展接轨,真正让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社会的挑选,使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达成良好的对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所具有的职业性就对教师提出与一般院校所不同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求教师能够指导自己的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就使得“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的和必要的组成部分。那对教师本身来说,要想成为“双师型”,就必须到企业中去,与企业中的技术工人进行交流,并向他们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才能教给学生更好的技能,也才能胜任高职院校教师这一职位。

4 展望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政府、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对其合作形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与更新,形势一定会越来越好,未来将充满阳光,职业学校的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王沐智.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及其模式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2]郑晓霞.职业学校实行校企合作的意义[J].教育与管理,2011(5).

[3]陈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21).

[4]董炳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实施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作者:李芬红 朱剑涛

就业导向型定单教育探讨论文 篇2:

中国职业教育形势和今后发展的目标任务

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是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国家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本次论坛以“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资源强国建设”为主题,旨在通过国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学者、职业院校的院校长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开展交流与研讨,研究国际职业教育和世界技能大赛的发展趋势,解读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政策与战略目标,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探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改革创新,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论坛,有机会和出席这次论坛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就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际合作,我感到很高兴,我相信这次论坛对于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于进一步促进国际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会有重大的影响。

我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向各位介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国家在2002年、2004年、2005年三次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不仅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明,没有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支撑,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资金、技术、少数尖端人才可以引进,但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只能靠自己培养。

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缺乏,技能型专门人才紧缺,这个问题十分突出,不能适应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就业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我国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在推进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经过新中国近60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两大历史性跨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

“普九”之后,怎样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不遗余力地发展普通高中,让学生都去上普通高中、考大学。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考虑,人人都上大学,既无可能,也不需要。另一种选择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引导更多的人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通过成人教育继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对多数青年来说,这后一种选择是现实的也是正确的。

我们要全面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和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大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同志们,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发展有新的期盼。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经过职业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1.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持续扩大。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10万人,在校学生1987万人,这都是历史上最高的发展水平。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已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9.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861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的一半。同志们,在高中阶段教育里,一半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教育里面,一半是高等职业教育,这两个“一半”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在当今中国教育整体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它的重要作用。除了中等和高等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发展之外,我们国家的职业培训蓬勃发展。2007年,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达到了1.6亿人次,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2.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针。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

3.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自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53亿元,重点支持了1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35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除了中央财政增加投入外,地方各级财政也增加投入,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我们到各地去看,都有一批数量大、质量高、社会认同度高的重点职业学校,这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是当地职业教育的一个窗口。

4.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近些年来,各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过去在职业院校里面,这种办学的模式主要是以课堂和学校为中心,这几年,培养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个模式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对于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中国这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最具中国特色、最突出的办学经验。

5.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今年,各级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达到180亿元,这是历史性的,从来没有过的,充分地体现了中央各级政府对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关心、支持。这个政策体系使所有农村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或者经济低的家庭都能得到资助,资助面达到学生总数的90%以上。高等学校学生享受国家高等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达到20%以上。

同志们,我们国家的资助政策,力度之大、财政投入之多、覆盖面之广,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历史性的,这项政策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一个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意义非常重大,而且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感受到这项政策的巨大影响力。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绩是巨大的,但就总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自己感受到有两个非常突出:一是投入的问题,尽管这几年来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增加了投入,但是职业教育的整体而言,投入是不够的,办学条件是相对比较差的,尤其是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所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我自己感觉到,随着我们国家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现在职业教育的师资不适应,一是数量不足,这几年,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达到了810万人,2002年我们才不到400万人,翻了一番,增加了一倍,但是教师的数量还基本上维持在上世纪末的水平。大体上换算,缺40万人左右。不仅数量少,而且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还比较弱,这对我们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确实明显不适应。所以下一步职业教育要提高质量,要加快发展,解决教师问题,迫在眉睫。这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当前职业教育要抓紧研究解决的。当然,总体上讲,我们现在职业教育发展非常不平衡,东部经济发展的城市和地区,相对职业教育发展好一点,西部农村条件相对弱一点。所以缩小东西部差别,缩小城乡差距,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重点。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制、机制、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方法等等方面,和经济社会、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下一个阶段,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继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思路、政策、措施和想法。

我国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1.要继续巩固和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今后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要保持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对技能型人才有旺盛需求的地方,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要超过普通高中。这是这次年度总结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提出的要求。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重点,是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我们现在正在按这个要求,提高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在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快、就业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地方,中等职业教育要超过普通高中。高等职业教育要重在提高质量,招生规模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

要继续推进“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的实施,扩大工程覆盖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四大工程已经实施了几年,应当讲,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我们许多的职业院校,通过参与“四大工程”,提高了服务经济社会的自觉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这“四大工程”也体现了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小康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做服务的方向。职业教育要在服务中发展,在服务中提高质量。各种的培训,希望以后规模保持在1.5亿人次以上。

周济部长讲了,这六个字里面,真正讲发展的是职业教育,所以一定要把发展看作是头等的、最重要的任务,要抓住不放。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要一手抓发展、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要做大做强。

我们过去王湛部长一再要求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王部长说,首先要做强,才能做大。质量提高了,你没有数量,也可以有质量,质量没有,有了数量也会掉下来。所以企业教育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下一步职业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目标的提法。教育部已经决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召开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现在各个方面都在准备,研究、探讨、提出下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工作,同时还要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

总体上讲,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必要的文化教育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教育,这三者不能偏废。其中,职业道德教育是灵魂,是方向;必要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教育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本职。所以这三者不能偏废。我们要培养这三个方面统一的、综合的、高素质的人才。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定单培养,推进弹性学习制度。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周济部长讲,职业院校的质量有三条:第一条,是职业道德;第二条,要有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第三条,要能够就业,能够顺利就业,适应企业的需要。同志们,这三条是评价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质量的标准。

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等职业教育要完善“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最近几年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院校在实践中间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的国情,有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大力总结推广这个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学校也要安排学生半年实习,要切实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要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大赛,使之制度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我们这次技能大赛,就是想体现这样一个思想,把我们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化、规范化。这一次提出定期举办职业教育的技能比赛,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标志,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

同志们,提到了这样的高度,这是这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要为之奋斗的,使之真正成为教育的一项制度。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这样的局面形成,我们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要继续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积极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现在部里面和财政部已经初步商量,决定启动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要在中国建设一批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中间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间能够做大做强的、人民满意的一批职业学校,代表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水平、质量,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窗口。这个现在正在逐步开始实施。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一百所已经评了7所,现在还要有30所,我们要启动国家示范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文件提出是一千所,目前正在论证。

总之,我们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其中包括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最早是江苏省提出来的,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不仅是设备、技术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的办学观念、办学思想、办学管理现代化。江苏、上海、浙江这一带,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他们已经在往职业教育现代化迈进,这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目标。

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前面讲过了,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问题比较突出,要作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的根本性措施。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专门人才。目前在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中间,有两项工作非常重要,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普通教育不一样,所以有两项举措非常重要:一是做好面向社会广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职,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非常重要的提出。二是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到实践中学习提高的制度,教师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到企业去学习,了解企业的思想,了解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了解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巧、新工艺、新水平,做好教师工作,这两项工作是我们下一步要花很大的力气抓住的。

3.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相关制度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第一是抓数量,抓住机遇;第二是深化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上质量、上水平;第三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而相关的制度建设,这里面很重要的是积极地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推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在职业教育实际工作中间,教育教学工作中间,更多的有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这是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间的非常重要的两个转变。

要加快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也是我们温总理提出来的,要加快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职业教育法》也已经制定了12年了,现在职业教育法制定和实施的当时的经济社会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整个教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东西不适应,又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从制度上做出规范。所以总理提出来,要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目前,这项工作也开始着手。要抓紧《终身学习法》的起草工作,同志们知道,《终身学习法》很重要,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重要的保障。这个已经提了一年了,提到了国务院人大立法的议事日程,通过立法来实现“人人都能学,个个有技能”的目标,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制度性的建设,包括招生制度的改革、调控制度的改革等等方面,都在进行。包括我们正在实施的一些职业院校资助的、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很大的动作就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这是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快发展、密切校企合作、密切经济社会结合的一项重大的举措。我们国家建立职教集团已经有二百多个,下一步教育部还要开会,出台政策,推动集团化发展,使职业教育更好地和企业结合,更好地和经济社会结合。

再一个是加强民办职业院校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同时重视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各国职业教育的交流和合作。

4.把西部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要充分利用东部和城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势,面向西部和农村地区,实行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加快培养西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缩小东西部和城乡的发展差距,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讲到东西部对口支援,想到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中央很快做出了对口支援的部署,把它放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位置。教育部和全国教育系统正在全面地行动起来,投入了抗震救灾的工作。我教育部支持灾区中等职业教育恢复重建和做好对口资源工作,提出了四项要求:一是做好灾区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的复课工作,保证他们都能复学;二是做好灾区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即今年的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保证他们都能就业;三是做好招收灾区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保证他们只要愿意上中职都能入学。这三个保证,当前的对口资源。第四项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灾区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他们重建家园、转移安置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志们,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黄 尧

就业导向型定单教育探讨论文 篇3:

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与零距离就业的对接研究

[摘 要] 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是产业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源于“产学合作”模式,它秉承了“产学合作”“充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并走得更深远:学校和企业共为教育实施主体。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从供给方面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从而显得有些过剩;在需求方面,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供需矛盾明显。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有效构建起了零距离就业平台,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部分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在供给方面,实现了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增强了办学特色,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的对接;在需求方面,校企双方合作克服了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认识与行动上的滞后性,以就业为导向,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关 键 词] 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零距离就业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清晰准确地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如何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与学生就业的对接功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学生学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架起学生由学校走向企业的桥梁,目前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概念

(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渊源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源于“产学合作”模式,它秉承了“产学合作”“充分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并走得更远:学校和企业共为教育实施主体。这一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具有学徒制性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并在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合作教育”模式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其他国家中展现为不同形式,如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在我国则表现为“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职业教育模式。企业和高校在高职教育中同为主体(双主体),让学生能够通过与社会主义市场直接贯通的企业,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直接对话,提高学生的成才质量和就业能力。

(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的内涵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不断深化发展形势下演化而来的一种更深刻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由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转变为与高职院校具有同等地位的人才培养主体,两个育人主体在校内、校外两个育人环境的交融中,共同承担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这一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企业和市场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期望有效利用和拓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全面改革教学体系,使教学与真实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职业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加深职业认知和科学化职业生涯规划。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零距离就业概念的界定

所谓“零距离就业”主要指学生毕业时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能在其所学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不用“适应”就可直接上岗工作。在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再结合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这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1.毕业生总量较大,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根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还多28万人,而2015年的毕业生总人数更是创下历年之最,达到749万人(见下图)。

2001~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2.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1)专业和产业不对接,导致高职毕业生供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急需一大批专业人才,但学校与企业脱节,培养的人才适应不了企业的需求。

(2)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不够重视学习,自身素质不够过硬。高职高专学生进校分数线比本科院校低,直接导致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相对比本科院校差一些;而高职高专的学制三年,比本科院校少了一年,知识沉淀也相对本科生少。此外,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不够强烈,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导致容易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3)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不少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只停于表面的追求就业率高,对学生实质性的职业指导重视不够。

3.就业市场的需求方面,社会上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

一方面,受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有所下降。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有所弱化。而主要依靠出口的广东省,受此影响更加明显,省内的玩具、电子、服装等行业的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经营变得困难,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

另一方面,与高校相比,企业捕捉市场变化的触觉更灵敏,面对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及时跟进,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为企业所需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企业往往能比高校更快地捕捉到市场变化的信号,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三、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对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效应分析

(一)从供给方面确保毕业生符合社会的需要,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1.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增强办学特色

一方面,调整专业方向,打造特色专业,与产业对接,将行业标准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具备行业上岗的各项技能,并能在见习—实习—就业过程中就能达到行业上岗的要求。另一方面,校企“双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产业和技术发展脉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构建人才对接,促成学生零距离就业。在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中,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到一举两得。

2.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

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教学主体,学生既受到学校规章的约束,又接受企业管理,企业真正参与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通过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内容设计、参与实践教学组织等三种渠道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对接,缩短学生和员工对接的时间和空间。首先,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企业作为教学主体,直接参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或者直接进行定单式培养,从源头就开始提供建议和意见。其次,企业作为教学主体,直接参与教学内容设计,甚至还专门派企业员工直接参与教学,有助于推动和深化内涵建设,提升高职的办学吸引力。最后,企业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实践教学组织形式,甚至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企业直接参与顶岗工作,让学生直接作为员工接受企业管理。在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和熟悉,从而缩短学生和员工零距离对接的时间和空间。

3.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有效构建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的平台

一个企业的文化往往是其最为宝贵的财富,让高职院校学生尽早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进而融入企业文化,往往能加快学生的角色定位从校园人向企业人转变,并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三者兼备往往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企业与学校共同作为教学主体,为学生了解和融入企业文化构建了有效平台。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历来重视加强学生对企业文化了解的工作,并提供便利让学生及早接触企业、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管学院电商专业为例: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前三个月就在企业顶岗实习,在2013年的“双十一”淘宝大型促销活动中,他们参与实战,亲眼目睹了一天收入500万的销售额。这为学生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提前融入企业文化,并从中体会企业精神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4.实现了综合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对接

综合素养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综合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一个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它决定着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巅峰的高度。综合素养的培养与企业的职业素质培养在学生不断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工作中融合,连续地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让学生零距离适应企业的职业素质要求。

5.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相对接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造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包括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重视不够和自身的素质不够过硬。学生不重视学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要去学习哪些知识,更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改进。通过校企“双主体”共同办学,学生在校将专业理论学习规划与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连接在一起,直观地了解自己将来的发展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加速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企业的需要。

(二)及时掌握社会需求的变化,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当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对毕业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会随之改变,面对这一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当相应进行调整,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满足社会所需。但是,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学校的反应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调整。这种滞后性包括两个方面:(1)认识上的滞后性,也就是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学校却还没意识到;(2)行动上的滞后性,即学校已经意识到市场环境改变了,但还不清楚要如何行动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把企业引入高职院校的课堂上,有利于克服这两方面的滞后性。

1.及时认识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克服认识上的滞后性

企业长年累月在市场里经营,比学校对市场的认识和了解更充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整个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而面对同样的变化,学校在认识上会慢于企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给学校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带来困难。实行校企“双主体”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教学主体,企业把自己掌握到的市场变化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克服了学校在认识上的滞后性。

2.及时采取行动,克服行动上的滞后性

学校在认识到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之后,需要采取行动,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在如何行动这一问题上,学校还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才能做出恰当的调整。在采取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行动时,如果学校单方面行动,未必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而让企业全程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能向学校提供更多市场的信息,有利于学校科学地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这个角度上说,实行校企“双主体”模式,不但能有效克服学校对市场变化在认识上的滞后性,一定程度上还能解决行动上的滞后性难题。

在校企“双主体”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教学主体,让企业真正以主角的身份参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能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用人需求信息及对市场动态的敏锐触觉引入课堂,让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时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进行调整,以此为基础,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合格毕业生,进而促进毕业生零距离就业。

四、结论与建议

校企“双主体”办学,即企业和学校共同办学,学生到企业就业,从就业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优化了资源的配置,使学校提供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相互匹配,有效构建了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平台,拓宽了学生就业的路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高职院校要坚持走校企“双主体”办学的道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强化工学交替,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学习中规划职业,在学习工作中让学生主动接触企业,融入企业,打破企业盲目到市场招聘毕业生的格局,简化了学生找工作的繁杂过程和手续,真正构成了教学企业与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对接,从而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谋划自己的美好人生,创造辉煌的历史。

参考文献:

[1]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9).

[2]张荣香,张玉强.高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2(131).

[3]滕小芳,多布杰,张春雷.探讨校企合作模式 实现零距离就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3(93).

[4]陈丽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对接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

[5]戚建明.简论以“零距离”就业为目标的中职协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08(8):11-14.

[6]费小平.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

[7]卢永周.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8]张炳南,张向力,张佳忠.以深度校企合作实现特色办学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9]胡野,邵建东,张雁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新范式:平台、机制和模式[J].职教通讯,2012(20).

[10]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

作者:张建萍

上一篇:翻转课堂与信息技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创造性思维能力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