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2024-04-29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精选10篇)

篇1: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负高傲心理。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是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能清醒、切合实际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2、自卑怯懦心理。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因为就读的学校不是名牌、所学的专业不热门或自身的条件不够优秀等原因,自觉处处不如别人,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推荐自己的勇气,不争取就业机会。

3、依赖等待心理。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

4、焦虑迷茫心理。有的学生会徘徊在考研或就业的抉择中,加上就业形势严峻,担心找不到工作,择业上的失误。各种过分的担心会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手忙脚乱,茫然困惑,焦虑不安。

5、从众盲目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受社会或他人的影响,盲目追求热门职业。

6、求闲功利心理。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对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期望值很高。他们往往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忽视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只关注工作待遇、收入等现实利益。宁愿放弃理想、放弃专业而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职业中锻炼自己。这种心理使许多毕业生失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一是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合理。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加上他们缺少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不能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所以在择业时容易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情况。二是自身综合能力欠缺。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社会精英了,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好,实践能力锻炼不够,沟通协调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匮乏,社会责任感淡薄,导致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三是竞争意识缺乏。很多大学毕业生存在消极求稳的心理,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完全失去年轻人应有的豪情壮志。有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小到吃穿住,大到升学择业,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长期的依赖已形成了习惯,导致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竞争意识。四是心理承受力差。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面向的是双向选择,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和行动准备,往往不能成功,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自己的就业,甚至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2、客观原因。一是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就业形势严峻。开始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急剧增多,加之每年沉积未就业的学生和社会待工人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其次,就业体制不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承担培养人才的高校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高校也在想办法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缺乏力度,就业机制不健全,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再次,社会上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有些单位招聘时要求学历本科以上,专科生不考虑,现在要求更高了。另外,一些单位明确规定不接受女毕业生。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二是家庭环境影响。家长所从事的工作对有关就业的看法,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家长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惠主义”,这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的择业误区和一切以工资待遇为主的功利心理。家长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子女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甚至有的家长在孩子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毕业生招聘会常会看到家长替孩子投简历、陪孩子应聘的现象。家长的“全权安排”,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强,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由于他们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出现不能适应、不能胜任等问题。三是学校环境影响。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没有实现市场化与社会需要脱节。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盲目扩招、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在设置专业和招生时忽视按需培养,没有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部分高校发展理念落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不专业、不完善,不能满足大学生需要。职业辅导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工作起步较晚。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到了大四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许多大学生临近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容易出现焦虑、迷茫、困惑、烦恼、浮躁等负性情绪。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调整就业期望值,建构正确的择业观。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当前部分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发扬传统的艰苦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就业打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学校应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了解,从而提高自己各项能力。大学生活一开始,就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与自己兴趣、爱好相一致的就业目标。利用课余时间,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3、进行就业心理疏导,增强就业心理承受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与毕业生的认识水平、社会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等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除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要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客观现实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中的失败和挫折,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性也逐年激烈,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过剩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由于大学生刚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01).

[2]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01).

[3]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06s).

篇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在“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势必面对更多问题,同时也面对一些社会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中国大学生就业现象分析

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时期,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在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多出100万,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每年平均约700万,中职毕业生约300万。这不但加重了就业压力,更造成一系列问题:

1、毕业当年未能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数量比例较大: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而人们对于大学生这类特殊工作人群的需求增加有限,造就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每年毕业生能找到工作的比例下降。

2、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增加:如今大学生用于找工作的费用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压力的增加,人们为了找到理想工作付出的代价提高。

3、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就业的影响:由于我国社会现今处于激烈的变革期,各岗位调整较大,对就业有一定影响。比如,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加、新兴能源产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等势必会增加就业岗位;但传统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也会导致岗位数量减少。

4、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部分同学为了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设计的就业意愿;还有的就业后对工作不满意,频繁地跳槽。

5、大学生就业遭遇的不公平对待:就业时,部分学生将受到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等方面的制约。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影响

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这种现实已经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其社会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改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建议

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形成,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的全面配套改革。

1、彻底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专业等结构

2、加快社会生产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步伐,创造更多的高层次就业需求,这是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关键所在3、要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

4、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

5、鼓励和支持创业

6、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7、培养和树立现代流动职业观念,提高人们化解就业压力的承受力

篇3:不理想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探讨

关键词:不理想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和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但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就业困难却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问题,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高,而企业的运行由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企业危机等却一直在裁员,同时,企业的离职或退休人员的人数远远少于毕业生的人员,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越发困难,经过总结,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供过于求

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很多企业的人才需求名额通常都很少,且现在很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就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在企业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都是选取针对他们专业的人才,其次是高潜质的人才,对于毕业人员不断增多的当今,我国企业所能提供的岗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造成了大学生毕业后求职时的供过于求,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形成就业困难。

1.2 缺乏胜任力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很难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由于企业运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益,但大学生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或工作岗位,导致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而这也是企业不愿意选择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一个原因,需要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培训,导致企业获利效益减缓。

2 不理想就业带来的影响

如上所述,不理想就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过于求的岗位缺乏,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二是工作岗位不理想,不能符合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需求,而这种就业不理想的情况,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2.1 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供过于求的现状会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失业的,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同时也会在学生家长和国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如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会给家长带来更多的困扰和负担,或大学生毕业后成为待业青年很容易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无所事事,长期的这种状况很容易使大学生接触其他道路,如酗酒、打架,甚至犯罪,这些问题也会给国家带来很多的问题。

2.2 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就业压力是各种因素形成的大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低下,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就业压力时,一个最为直观的后果就是降低了学习情绪,转向对就业问题的盲目着急,导致知识学习的相对损失,从而又再次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就业压力的形成往往会给大学生自身带来很多的问题,如生理上的影响。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压力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情况,给学生自身的身体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学校里,适度的压力可以使学生具有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开创性地学习,掌握知识,从而促使自我能力达到自身条件的提高,而过度的压力使学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导致无心学习,消极情绪加重,无法做出决定和解决问题,并引发某些疾病。当学生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时,不仅会给学习带来问题,还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病,这些疾病的出现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身体生理破坏,形成非常严重的生理问题。

3 解决对策

大学生的不理想就业会给大学生造成非常严重的生理影响和心理问题,在解决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时候,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以便大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可以更加快速的进入工作岗位,增加就业竞争力外,还需要对我国教育的体系进行一定的完善和提升,本文研究了美国大学生高校就业支持体系,并结合我国高校就业现状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期缓解大学生不理解就业问题。

3.1 美国高校大学生成长就业支持体系

美国的工作氛围是全世界最好的环境,而在美国的就业过程中,并不是以薪水的高低决定人的成功,在美国工作当中,最著名的一个标准就是:做你喜欢的工作。而这也是美国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高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美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有了一个成熟的支持体系:(1)人本化的成长服务体系;(2)就业引导的教学支持体系。

3.2 我国高校大学生不理想就业完善

针对我国大学生不理想就业的问题,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支持体系,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点改善建议:

(1)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结合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体系,在我国的高校运行过程中,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践机会,加强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帮助大学生提升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机会。(2)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力度都还不够大,仅仅只是对大学生开放了创业贷款5万元,在具体政策和技术支持上还有很大的缺乏,因此在对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加大对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如政策上的一定年份免税、增加技术和理念帮助、加大贷款额度等,帮助大学生创业,进一步缓解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3)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投入。在我国的高校大学中,现在基本都有了大学生心理治疗室,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些部门很少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定期的开展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课程,通过对大学生及时讲解或单对单的心理谈话等,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避免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的各种疾病或其他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孙莉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72-75.

[2]解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1,(1),49-54.

[3]郁正民,宋蓓.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状况调查[J].艺术研究,2008,(2),77-78.

篇4: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率 就业 创业园

又到一年大学生毕业季,2013年号称史上最难毕业季,当年毕业大学生达到699万人,但是,2014年毕业大学生则达到了727万人,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而且,从大学生招生数来看,今后几年均维持每年700万人左右的毕业规模[1]。因此,从参加就业的大学生方面来看,就业形势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但是,从企业方面来看,往往又面临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抱怨应届生职业素养不高、技术能力一般。本文将根据作者所在学校学生就业情况和所挂职的江苏省邳州市企业用人情况,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为高等学校的学生培养方案改进、用人企业的招聘方法和政府的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参考。

1.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麦可思的统计结果,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就业率基本上维持在90%左右;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提高200元~300元,在2013年达到了3250元,而同期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为2609元;毕业三年后的本科生的平均工资,都在5000元以上,2010年毕业的本科生三年后的平均月薪达到了5962元,将近6000元,远高于同期农民工的工资。因此,从长远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有限和适度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的工资增加是可以预期的。

不过,具体到每个毕业生,近10%的大学生毕业半年后仍然找不到工作意味着有近70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没有就业,如果这部分同学来自条件一般的家庭,将会产生很大的就业压力。因此,从毕业大学生角度来说,有必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以作者所在的一所985学校为例,作者所在学院每年有180名左右的毕业生,以2014年为例,截止5月底,还未找到工作的只有11人,其中大部分同学都因为平时沉溺于玩游戏或其它原因而荒废了学业,还有一些同学坚持在北京或其它大城市就业,对首份职业期望过高。这虽然是一个个案结果,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加强平时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尽快与社会接轨;其次,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准则,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最后,正确评估自己,有深入基层岗位的思想准备。在地县级城市,大学生的需求缺口还是很大的。

2.企业用人形势分析

当前,劳动者已不满足过低的收入和简单枯燥的工作,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不愿意屈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农民工在有更好选择的时候,也不愿意到这样的企业就职,用工荒现象近些年来越来越严重,正在消失的人口红利更加重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因此,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并不是劳动者过剩,而是很难招到合适的员工。不过,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好、发展空间大和待遇高等原因,很受大学生的青睐,因此,这类企业的招聘压力很小。因此,招聘压力比较大的基本上都是那些技术含量低、发展空间小、工作条件差和待遇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推进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巨大,转型后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等高端企业也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所以,随着产业转型的持续深入,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這两个问题都将彻底解决。

招聘中,企业更愿意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但是,绝大部分刚毕业大学生并没有工作经验,导致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很谨慎,在起薪上压低工资,当大学生履职后,在工作中表现出与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后,才愿意提高工资待遇,这也是毕业半年后的大学生工资迅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谨慎阻碍了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因此,企业和学校应该想办法破除这种谨慎的存在,比如鼓励大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和社会兼职等,以实现从学校的大学生向企业的员工的无缝转换。

3.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与大学生自己和家庭有关,还与社会就业水平和安全稳定等有关,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一直都将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抓。其中近些年来各地快速发展的大学生创业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2010年成立的徐州大学生创业园[4]。与早在1998年就成立的清华创业园[3]不同的是,现在的这些大学生创业园都是政府主导的,提供场地、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等,而清华创业园则依靠的是园区自身力量,因此,目前的这些创业园的生存土壤好,容易创业成功,以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明显。

另外,还有在政策层面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企业就业。以作者挂职的江苏省邳州市为例,作为一个县级市,在板材、银杏和大蒜等产业方面发展良好,但多年来很难吸引到高层次大学生,而实际上当地企业对高水平大学生需求很大,作者在调研走访中深切了解到这一点,6月份作者就成功地介绍了1名我们学院的本科生去当地的一家企业就业,从转交简历到面试录用不到一个星期,而该同学的学习成绩很一般,显示了当地企业对大学生的迫切需求程度。

4.结论和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加快与社会对接步伐,先就业、后择业,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企业应顺应国家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提高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破除用工荒;政府则应鼓励大学生向基础企业流动,估计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参考文献:

[1]http://www.eol.cn/html/c/2014znjyn/, 2014-6-17

[2]http://www.mycos.com.cn/, 2014-6-17

篇5: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考虑的是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获得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这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人力资本的核心因素——职业培训,则在这些研究中被忽略了。在现实中,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习成绩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收入,就是获得同样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的学生,在求职状况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大学生所受的职业培训不同,而在校大学生获得的职业培训主要来自兼职/实习。不同的兼职/实习经历对于大学生的求职信心和求职结果的影响,这些研究都没有论述,而本文将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探讨这一问题,以弥补这一不足

一、国内研究大学生就业的几个视角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主要内容有:就业价值观研究、就业问题研究、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就业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的主要理论有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理论。

(一)就业价值观研究

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意愿和观念的调查与分析,表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标准、择业意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择业注重自身经济收入,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职业选择的价值标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樊建芳,2001)。高艳红在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分析中认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受到家庭和社会的观念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注重经济待遇,追求安逸生活;官本位的思想比较严重;价值观多元化等(高艳红,2006)。期刊之家—论文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欢迎扣扣在线咨询2863623720

(二)就业问题研究

许多学者从宏观的层面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一般观点都认为中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是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不足,高等教育和国家就业政策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人事及分配等制度的负向影响;高校毕业生不切实际的择业观等(苏竣,2000),并从政府、学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姚裕群,2004)。有的学者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认为教育中非人力资本积累目标的追求(如将上大学看作是一种精神消费、获取社会声誉、积累社会资本、显示高能力信号、促进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及文明程度提高等)是推动高等教育扩招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使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教育产出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并且引起高等教育层次的上移,这种不平衡和需求层次的上移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象一起,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赵立卫,2005)

岳昌君(2008)利用2007年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调查的美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与北京大学调查的中国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从求职结果、求职途径、求职意向和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美两国进行比较研究后,提出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保证求职信息的公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应在其帮助下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等建议。就业不平等也是许多学者关心的就业问题,其中,由于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的不平等问题是关心就业问题的学者关注的重点。一些学者利用数据所作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二元分割,户口是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拥有城镇户口的劳动者不仅几乎垄断了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而且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也处于有利地位(乔明睿,2009)。张建军认为我国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增加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营成本,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无序发展和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出现(张建军,2007)。赖德胜则认为拥有人力资本的大学生找工作却越来越难与转型时期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背景所造成的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等有关。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赖德胜,2001)。

就业中的性别不平等也是就业不平等中的重要问题。王勇慧通过与男大学生进行比较对女大学生的职业角色刻板印象进行了探讨,发现从整体来看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具有较低的职业角色刻板印象,男性对女性职业发展的限制更甚于女性的自我限制,传统的性别观念仍不同程度上影响女性相对狭小的职业选择空间(王勇慧,1999)。还有学者通过访谈发现性别歧视在女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是一种弥散的、无所不在的状态,而女大学生常常不会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性别歧视、重建自我,而多以沉默接受歧视(佟新,2006)。

此外,许多学者关心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他们用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理论来分析各个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三)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

刘秀然,张瑞春将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分为主观方面的个性、兴趣、能力和价值取向;客观方面的社会评价、经济利益、家庭(刘秀然,张瑞春,2007)。李平、金敏力、孟庆伟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分析大学生能力和兴趣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从实用的层面帮助大学生解决怎样从能力和兴趣方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蒋洁从影响就业的心理品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蒋洁,2007)。李晓明和乔云娜认为如果女大学生较早了解自己的锚 [4],就能清楚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也可以比较发现企业文化是否满足自己的职业需要,从而指导自己长期并且相对稳定地从事某项事业,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不断地铺平自身的职业道路。陈成文、谭日辉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大学生的求职做实证研究(陈成文,谭日辉,2004)还有学者从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两个角度对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竞争特点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内因(学历、学校类型、学校性质)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个人付出的求职成本对求职结果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利于提高起薪水平;学校提供的求职信息对求职结果和起薪水平都有显著的影响(岳昌君,文东茅,丁小浩,2004)。更多论文参考资料,请登录期刊之家网查询,或扣扣在线咨询.论文参考文献

篇6: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能够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指导性作用的措施,以期能够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有效措施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一些比较冷门的专业相比,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几乎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种类型的岗位都会对毕业生存在较高的实践性要求,这无疑也给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诸多困难。在当前竞争压力日渐激烈的条件下,怎样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NSTL)网站等数据库,对大量国内外相关的专著与期刊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归纳。

2.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问题开展系统的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分析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在企业单位中的主要管理部门就业,同时会与合同、财务和方案等重要的商业机密产生一定的联系。所以,用人单位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存在较高的职业要求。但是,在就业过程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将很多的问题反映出来,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1)不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充足的实践动手能力。(2)缺少一定的诚信意识。(3)缺少基本的艰苦奋斗与吃苦耐劳的职业品质。(4)在与人沟通方面存在不足等。

2.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有效指导措施

(1)对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进行建立如果想要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就需要在前期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根本需求进行了解,进而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掌握。并且在这些条件下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制定。在对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以后,需要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展开综合性评价,对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进行制定,此外,还需要对历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预测本年度的发展形式,对同本专业实际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方案进行制定。(2)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牢牢把握,重视对过程的控制按照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就业周期长、市场需求分散的显著特征,需要对阶段性的指导计划进行制定。在对最佳招聘时机进行把握的同时,在毕业前期的不同阶段,将招聘工作开展好,积极组织学生对校内外的招聘会进行参与,对求职经验进行积累,一旦碰到合适的岗位就要尽快地签约。对于那些即将毕业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先就业再择业,此外,应该同各企业单位主动联系,对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进行建立,积极推荐学生就业。(3)将学生求职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对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策略进行实施在指导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应当由专业和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对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进行建立,同时,利用个性差异化的指导与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学生的求职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对专业的人力资源老师进行邀请,开展就业指导的专门讲座,点评、指导学生的个人简历方案,使学生能够对企业招聘过程中所使用的不同考核方式有所了解,提高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

三、总结

综上所述,经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关乎到高校的就业率,同时还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存在着直接性的影响作用。所以,应当对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进行使用,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进行实践指导,有效地解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作者:边正平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警官学校

参考文献:

[1]莫柏预,黄平隆.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市场论坛,,(12).

[2]罗明忠,黄莎莎,段珺.就业导向视角下的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思考——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8).

[3]周焱.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商业文化,,(4).

篇7: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刘华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 516007)

摘要:对毕业生在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如试用期的问题、违约金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劳动合同

Abstract: in the labor contract of graduates in the process of several key problems tha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probation, liquidated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Key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s crazy, Employment, Labor contract is crazy

一、分清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通常会签两份协议:一份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以下简称就业协议书),是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署,俗称三方协议;另一份就是劳动合同。史尚宽先生认为:“劳动契约,广义言之,则凡一方对他方负劳动给付义务之契约。”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有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了就业协议书,就以为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

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这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区别有如下几点:

(一)协议的主体不同。

在就业协议书中,学校作为一方当事人,其责任在于向用人单位如实提供毕业生情况,进行档案和户籍的有关移转手续,在协议中起签证和辅助作用,并不是劳动关系的主体,不承担劳动权利和义务。在劳动合同中,合同的主体只有两方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他们才是劳动权利、义务的承受者。

(二)内容不同。

劳动合同是对双方具体劳动权利义务的安排,如劳动期限、报酬等。合同中应该具备哪些条款,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就业协议书其实就是承诺,表示毕业生愿意到该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愿接受该毕业生,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三)有效期限不同。

就业协议书的效力始于签订之日,终于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具有过渡性质。而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都具有效力。

(四)适用的法律不同。

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专门的法律对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加以规定,处于真空状态,一旦发生违约,只能根据就业协议书本身和国家相关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及合同法的一般规定来解决。劳动合同纠纷则可以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来解决。

综上可知,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是法律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份协议,决不能以签订就业协议书来完全代替劳动合同。

二、明白试用期不是实习,更不是“白干期”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详细了解的期限。但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往往利用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无工作经历等将试用期条款滥用。如规定两个试用期、故意压低工资、等。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防止试用期被滥用,《劳动合同法》对试用期做了有针对性的新规定:

(一)试用期期限更为具体。

根据合同期限的不同,将试用期细化为三个层次,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二)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试用期长度就是

劳动合同期限。

(三)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四)规定了试用期最低工资。

试用期的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标准:

1、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2、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

3、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

(五)规定了超期试用的惩罚措施。超期试用的,除支付试用期工资外,还必须另外支付一个转正后的工资作为赔偿。

三、防范违约金条款的滥用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是指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在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违反了劳动合同中其他有关约定时,应当向对方支付的赔偿金。以往高额违约金是用人单位限制劳动者自由流动的法宝之一,《劳动合同法》宣告了“违约金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规定,只有以下两种情况用人单位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

(一)只有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才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

(二)违反竞业限制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除了以上两种情形外,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其他任何违约金条款都属无效。这就为劳动者的“跳槽”设置了更低的门槛,更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体现了法律对劳动者的择业自主权的尊重。“先就业,再择业”不再仅是倡导性的口号,而应是毕业生的明智选择,因为现已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零工资就业断不可取

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为此,不少毕业生为了获得所谓的“工作经验”,宁愿不要工资,“为老板免费打工”。据报道,深圳某单位在广州举行的一场招聘会上就打出“零工资”找毕业生做储备干部的招牌。实际上,这是违反相关劳动法律的行为;

(一)违背劳动者的真实意志

零工资就业,看似双方自愿,“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绝对不是劳动者的真实意愿,而是在“强资本,弱劳工”的现实下,迫不得已作出的选择。

(二)违反了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依法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雇主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必须达到的法定最低限额。[2]最低工资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及其所赡养的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是由国家直接规定,而不允许劳资双方自行协商。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否则无效,并按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我国《劳动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

(三)用人单位违反了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为了使包括劳动者在内的特定的社会成员在因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中断劳动而使本人及其家属失去生活来源时获得稳定的物质帮助,利用保险机制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方案。

五、留意霸王条款

确切地说,霸王条款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在合同中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不公平、不平等的合同条款。用人单位往往会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在劳动合同中设定一些霸王条款如“生老病死都与企业无关”,“五年内不得结婚生子”,“用人单位有权根据生产经营变化以及劳动者的工作情况调整其工作岗位,劳动者必须服从自己单位的安排”。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为了谋求一份工作,“不敢说不”,被迫接受。这些霸王条款在法律上都属无效条款。

作者简介:

篇8: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探讨

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 或多或少都会遭受一些不如意。基于我国当前的就业现状, 我们甚至可以说, 这其实是一种必然, 但是对于一直深处象牙塔下的毕业生来说, 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因此, 在面对就业竞争中的挑战与压力、复杂多变的环境, 毕业生难免会出现过度焦虑、急躁、消极等待、怀才不遇、攀比、嫉妒、抑郁、逆反、自卑、自负、从众、依赖等不良心理问题。下表1是这些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2 大学生人数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到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1.28亿, 录取总数约5386万;其中, 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 十年间高考报名人数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报名总数的50%, 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75%。下图1是整理的来自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分析上图表可知:2003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一个高峰期, 较之上一年, 增加人数为67万人, 而随着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 2004年比2003年多68万人, 毕业生总人数也由2004年的280万增加到2005年的338万。此后, 毕业生人数由2005年的338万逐年增加至2007年的495万, 2007年较上一年相比又多了82万, 又是高校扩招的另一个高峰。可见, 单从毕业生人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是严峻且不容小视的。

3 针对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加大就业政策力度,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首先, 就业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 一个地区 (国家) 的就业形势必须以该地区 (国家) 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 进而反映和促进该地区 (国家) 经济的发展。据测算, 如果GDP增长率保持在7%-8%, 每年就可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 可见, 经济的快速增长可以为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状况可为现今中国快速增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促进经济的不断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积极开拓思路, 寻求手段全面配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比如实行相关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鼓励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调节企业结构, 鼓励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等。

其次, 要开展工作, 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心理障碍。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渠道。同时, 应该配套出台一系列的确保求职公平、公正的政策, 规范就业市场, 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与法制的轨道, 保证就业市场中的合理有效的竞争性,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法律保障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监管机制, 规范就业市场中的行为与秩序, 杜绝不良的就业风气, 确保形成一个杜绝不正之风、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市场,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3.2 高校加强学生全面教育, 建立流畅的就业体系, 构建严密的心理干预网络

首先, 高校对在校学生除了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外, 还要进行适当的就业形势教育。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环境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讲和学习自身专业一样重要。根据我们对大一新生和毕业生分别关于就业薪金的调查研究显示, 大一新生过高的薪金期望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以上, 而毕业生在这一方面的比例却占25%左右。与大一新生相比, 毕业生每年都经过就业形式与政策教育, 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有过一定的社会经验。以上的调查可以说明, 了解现实就业形式与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可以有效的避免过高就业期望的现象发生, 进而有效地避免了以后就业时出现的难以承受的心理落差。譬如, 对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选用学校管理就业的资深教师, 代领学生了解和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式与环境, 同时还可以开设一些社会实践环节, 把教学应用于实践, 用实例和经历来感受就业。

其次, 有效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是面向大学生的最近的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 是能够帮助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中的忧虑, 开发内心的潜能。帮助学生正确的定位自己、把握自己、开发自己, 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在对毕业生调查的结果显示, 在求职过程中偶尔会产生心理问题的人数占62.9%, 而会选择进行心理辅导的人占73.9%。因此, 心理咨询机构若能提高主动性, 对于毕业生来讲会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就业期间开放心理咨询日, 发放一些心理问题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手册等。

最后, 高校要构建一套严密的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争取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如下图2所示。

3.3学生加强自身因素的分析与改进, 完善自我, 提升自我

(1) 适当的自我角色转换。

所谓自我角色转换, 主要是指毕业生们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位置, 把自己所谓的“天之骄子”的角色抛之脑后, 而要把自己转变成一个即将接受全社会考验的求职者。抛开所有的幻想与浪漫, 接受就业这样的一个现实。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 以自身的实力, 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 也接受社会的选择, 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2) 正确认识自我。

在求职之前首先要能够正确地剖析自我, 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包括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生理特征 (性别、年龄、身体健康、胖瘦、高矮、面貌的丑俊等) 等方面, 根据自己目前的状态来确定自己的求职方向, 以免在求职中由于自己对自己认识的缺乏而处处碰壁, 或是从事了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合的工作, 影响以后的发展等。

(3) 正确对待挫折。

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但切不可以让挫折打败, 产生自卑心理。要把每次挫折当成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一次历练, 在挫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否者将失去挫折的价值, 可能会在挫折的泥淖中痛苦挣扎, 甚至会一蹶不振, 失去自我。因此, 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 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 调整好目标, 脚踏实地前进, 争取新的机会。

(4)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这个时代常常被称为“竞争时代”, 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竞争。从步入学校开始, 学生就一直在进行着竞争, 从成绩的竞争、评优的竞争、升学的竞争以及大学毕业时求职的竞争。敢于竞争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的一种必然特质, 只有竞争才能让一个人凸显出来, 展现出自我。因此, 求职时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 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此外, 还要善于竞争, 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来确保竞争的结果, 避免盲目的竞争所导致的鲁莽行为。

(5) 完善自我, 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完善自我性格, 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 用平常心和冷静的思维来处理生活中的重大抉择。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 持有良好心境, 构筑完善情绪情感。排除诸如不满、愤恨、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一终生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就业观。建立新型就业观, 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 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 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在不断地凸显。提出毕业生在求职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包括社会、高校及学生个人在面对时需要进行的调整与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虹.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0) .

[2]李燕冰, 愈励平.大学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与干预防护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24) :59-60.

篇9: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及措施

近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部分大学毕业生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如何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1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特点

1.1 挫折心理 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没有经受过现实生活的挫折与挑战,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往往比较弱,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就会感受到失落、悲观和自责,通常是期望值越高挫折感就越重。

1.2 自卑心理 轻视或低估自己能力的一种心理表现,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和勇气,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面临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不敢参与竞争。

1.3 自负心理 对自己没有形成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只要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牢固就一定有理想的单位找上门来,或者理应找到比别人好的工作,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要通过双向选择,没有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推销与自荐,往往失去很多好的机会。

1.4 依赖心理 缺乏独立意识,恐惧竞争风险,不能正确对待就业,把就业希望寄托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家长身上,希望依靠关系就业,持有这种心理的人,一旦进入就业竞争的行列,落聘的风险极大。

1.5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在社会或者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从众心理重的人,容易接受暗示而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依赖性大,不能独立思考,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

1.6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过强者择业时往往不从自己的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和兴趣专长,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处处与别人比高下,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别人的就业取向上,一旦失败就会导致心理失衡。

2 大学生自身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2.1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自负、自卑等就业心理问题,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职业”有关,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应首先了解自己的理想追求、才能特长、兴趣爱好,然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什么样的岗位,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要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且有助于帮助个人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定下事业计划,拟定职业发展的方向。

2.2 增强耐挫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可避免的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因此培养自己的耐挫折能力尤为重要。要正确对待挫折,充分认识到挫折的难以避免性,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坚韧的性格,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一次成功的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职业,面对就业失败需要正确的对待,理智的分析原因,冷静的思考对策,变挫折为激励,走出困境。提高耐挫能力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一是肯定自己、增强自信;二是调节抱负水平,在遇到挫折时,衡量一下目标是否定得过高,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三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遇到挫折时,亲人朋友的帮助支持也是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重要因素。

2.3 树立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自信心是大学生成功不可缺少的根基,也是大学毕业生重要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一个能够认定自己为优秀的人,几乎都会有优秀的表现。因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某一方面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是优秀的,或者是能够胜任的,那么,这种感觉就会渗透在他的意识和言谈举止之中,往往起到不断自我暗示、自我鞭策的作用,以促使他朝着这一目标靠近。当然,自信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为基础,自信不是自负或自傲,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必须树立建立在自己实力上的自信,其次还要有主动参与竞争和风险的意识,勇于在这个充满竞争机制的社会上锻炼自己,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敢于竞争,敢于冒险,扩大就业成功的机率。

3 学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3.1 开展系统的就业教育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应包括就业政策教育、就业信息教育、就业思想教育、就业技巧教育等。学校应从大一就开始加强就业教育渗透,将就业教育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使学生尽早的挖掘自己的潜能,打好基礎。三四年级的时候学生经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对自己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这时应逐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包括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行业现状,使其全面的认识自己将要选择的职业。在就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创新意识、自主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就业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注意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意志坚强等优秀心理品质,并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健康的人格特征、心理品质是就业成功的保障。针对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成立专业的就业咨询队伍,指导学生进行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如职业偏好量表、史东兴趣量表、自我定向探索、技能信心问卷等,通过这些测验,学生可以参考测试结果进行职业的选择。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根据学生出现的挫折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依赖心理等不良心理状态,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通过辅导提高学生们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克服不良的就业心态。

3.3 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学校应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有计划,有组织,有定点的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其次,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库,与各地高等院校、各类企业、省市人事单位和就业市场建立广泛的联系,让相关单位了解学校培养的人才,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专业配置,根据需求输送专业人才,可以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搭建较好的平台。

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大学生应正视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敢于竞争,勇于挑战,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就业工作者也应根据形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健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陈义.谈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与优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3]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

[4]黄群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1(12).

篇10:关于再就业问题的探讨

你们好!

首先,表示感谢,可以有机会让我代表就业科在这里给大家讲一讲现今大家都很关心并关注的就业问题,我要讲的题目就是—《用责任和智慧为劳动者就业服务》。

就业如同民生,“安居乐业”从来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它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对因下岗失业出现生活困难的群众,帮助他们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才能使他们保障生计,并逐步提高生活水平。群众利益无小事。就业和再就业对群众来说是天大的事。重视不重视这项工作,就是讲不讲政治的问题,就是对人民群众有没有感情的问题,就是干不干实事的问题。只有广大劳动者安居乐业,党和政府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积极促进增长就业,既是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国际劳工组织官员索马维亚曾经说过:让劳动者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给所有人“体面的劳动”,要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就全国看来,我们有太多的劳动力了,但从业人员仅占其中少部分的人。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新成长劳动力的初次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矛盾相互交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加大,需要安置就业的劳动力一年多过一年,“4050”人员就业、妇女就业、残疾人就业成为难点,这些问题表明,我市的就业再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积极促进再就业,关键是抓落实。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政策,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好政策。要服从大局,以人民利益为重,带着对下岗失业人员深厚的感情去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绝不能推卸责任,更不能只顾利益,对政策打折扣。要多关心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多为他们献爱心、送温暖。

近三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劳动就业新机制逐步形成,通过实施再就业援助工程,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劳务输出与劳务合作,努力发展壮大全市经济,使大多数城镇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新增转移就业农民都在逐步增多了。在政府和社会的援助下,“4050”人员在“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了再就业,有的人享受到减免费税的优惠,有的人获得小额贷款扶持,有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险补贴。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组织培训和政策宣传,一大批下岗失业职工转变了就业观念,掌握了新的就业技能,重新实现了再就业。在就业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很多下岗职工失业不失志,靠自强自立、靠顽强拼搏、靠社会支持,实现了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

我国现实和世界经验都清醒地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存在失业、就业问题,它将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科技越发达,自动化水平越高,失业问题就越突出。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坚持以人

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解决我市当前的就业问题,必须结合市情。因此,就业再就业工作要紧密结合实际,把握重点,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协调、部门联动和社会支持,从为民办事的角度出发,走属于我们自己的就业之路。“输出就业”已经成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脱贫治富的重要途径,它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现象,那就是“劳务经济”。人力社会保障部门是政府综合管理就业的部门,做好就业的各项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我们要通过强化指导、监督手段,使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要通过建立起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搭建就业平台,要通过加强培训,为劳动者“强筋健体”;要通过宏观调控,调解劳动者收入分配;要通过行政执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就业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各位领导、同志们,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重、难点多、困难大,破解就业难题,不但需要责任,更需要智慧,智慧在哪?我想,用局领导倡导的“工作创新”,就会智如泉涌,思路清晰;用务实的态度去抓落实,就能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新跨越,再创新佳绩!在座的大学生们,你们是注入这项工作的新生力量,将来也会变成整个系统的坚实力量,无论你们落脚在那里,都希望你们用你们的爱和热情努力工作,给更多需要我们的人带去温暖和希望。

上一篇:平舆县绿缘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规划下一篇:和教师的谈话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