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1912-1936)

摘要: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政治、社会、高校三个层次的共同建构下实现的。1912至1936年,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目的始终是促进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政治层面上,民国政府在教育宗旨、改革和法令上的规定为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整体的价值引导,即“大学生就业要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在政府主导下,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就业指导机构纷纷设立,其中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革命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号召和开办大学等手段,在部分进步大学生中逐步树立了“革命就业观”。在政治层面引导的同时,以中共早期组织和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代表的社会性组织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始出现,这些组织积极宣传就业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切实的服务,与此同时,社会人士与社会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也展示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怀。在高校层面,实习与课改同步进行,为学生掌握专门技术创造了条件,而高校掌校人的实践也对高校学生就业产生了指引作用。25年间,在政治、社会、高校三方的努力下,民国大学生“学而优”则多元就业的观念初步发展,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得到了部分实现,而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格局也初步形成。但是,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局限性依然明显,欠发达的状态和就业指导格局内要素联系性差的弊端也对这一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形成了阻挠。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要回归“发舒内力以应群需”的初心,发挥好新时代思政教育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同向发力,建立起紧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保障体系是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难;民国政府;中国共产党;社会层面;高校

学科专业:教育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缘起

第一节 近代国人“学”“术”思维的深刻变化

一、经济、政治近代化的起步

二、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三、“学而仕”传统就业观的初步瓦解

四、近代“学”与“术”人才观的分歧

第二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人才供需矛盾尖锐

二、大学学科设置与社会脱节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不成熟

第三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难”特征及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难”特征

二、大学生“就业难”影响

第三章 政府政策引导下的大学生就业

第一节 民国政府与大学生就业

一、教育宗旨与大学生就业

二、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

三、政策法令与高等师范毕业生

第二节 设立机构直接指导大学生就业

一、地方性机构指导大学生就业

二、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的参与指导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节 中共早期组织参与引导大学生就业

一、中共早期组织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直接吸纳

二、中共早期组织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动员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革命引导

一、创办革命大学培养革命人才

二、引导青年树立革命就业观

第五章 社会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节 社会组织与个人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职教社及其上海职业指导所指导大学生就业

二、社会专家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二节 社会媒体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社会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宣传动员

二、媒体关注大学生就业个案分析——以《申报》为例

第六章 高校主体引导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一节 高校内部机制参与学生就业指导

一、设立实习机制强化学生就业技能

二、校内改革课程与机构设置

第二节 掌校人的就业指导思想个案分析——以蔡元培为例

一、大学宗旨在研究高深学问

二、“学”“术”分流办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主张

第七章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思考

第一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意义

一、大学生“学而优则多元就业”观念初步发展

二、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理想部分实现

三、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二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局限性

一、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尚不发达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格局内要素联系性不强

第三节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启示

一、回归“发舒内力以应群需”的就业指导“初心”

二、发内力:发挥新时代思政教育对学生就业的引导作用

三、应群需: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保障体系的多元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中国梦的教育教学论文提纲下一篇: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