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践能力下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9

【摘要】文章以网页信息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培养主体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沟通能力课程,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生实践能力下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实践能力下市场营销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分析

摘要: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首先阐述了创业能力的内涵,然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最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能力;途径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持续扩招,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部门提出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通过创业不仅能够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一定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1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业是一项涉及心理、技术、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创业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创业能力的大小。目前学界对创业能力的内涵并无统一的界定,如Chandler和Hanks(1993年)将“创业能力”其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Bird(1995年)将“创业能力”定义为创业者成功实现其角色的全部能力,它往往受创业者经验、培训教育、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学者郁义鸿、李能志认为“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潜在的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设想变为现实的能力。”徐兴海认为“创业能力是创业主体所拥有的利于创业成功和创业企业成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

笔者综合各种定义,结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认为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各种问题所表现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主要包括创业基础能力、创业核心能力以及可持续创业能力。

创业基础能力是作为一个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具体又包括创业意识与动机、识别机遇的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顽强的意志。创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行创业的关键能力,它由四个部分构成,即: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决策能力、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主要指创业者对所要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并能加以应用的能力,这样才能掌握企业命运,使企业运作良好,步入正轨。可持续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与发展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等。

2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下,不少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也开始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总体来看,我国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

2.1 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创业教育是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而提出来的,但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不重视创业教育,或者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正确,将创业教育理解为就业教育,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内容,而不是将其作为单独的教育学科,结果导致学生不能系统的接受创业教育。

2.2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因此对创业能力教育的评价也要侧重多面性,但是根据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分析发现:首先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过于单调,比如对创业能力教育的评价主要体现在量化指标方面,而忽视对非量化指标的建立;其次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主要是以某些临时性活动为主,比如高职院校在每年只开展几项讲座或者实践活动就代表了创业活动的开展,而没有将创业教育与平时的教学工作相结合,导致创业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

2.3 创业能力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创业教育并不是仅仅开展几项实践活动就算成功的,也并不是以简单的课堂教育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建立长期的教育培训机制才能落实与实施创业教育。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投资资金存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立学生创业基金,即使有少部分高职院校设立了一定的创业基金,其申购程序也过于复杂,导致其发挥的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投入不足。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投入不足还体现为对师资队伍投入不足,导致创业教师不能接受到系统的教育培训,影响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创业教育必须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高职院校却对此部分的资金投入不足。

2.4 高职学生创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

目前,无论从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还是高职院校内部,针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制度尚不健全、氛围不浓厚,不能提供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的熏陶。

3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分析

基于我国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笔者建议从以下途径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

3.1 提高认识,转变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人人有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有创业潜质”的教育理念,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把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良好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氛围,强化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发挥创业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

3.2 完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立足能力本位,建构一套科学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做好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必须认真开展顶层设计。

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创业教师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者,也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教师队伍质量不高,那么学生的创业能力就不可获得较大的发展,所有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鼓励创业教师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及开发实践活动等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创业项目开发和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鼓励社会上具有良好影响力的成功人士到高职院校进行讲座或者担任名誉教师,通过典型案例提升学生以及教师对创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构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体系。学校的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就业部门、后勤部门等应全方位联动,建立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指导服务、评估监督的完善机制,建立起完整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工作体系。

三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各高职院校要加大自身在学生创业教育上的投入,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为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供创业启动资金,推动学生的创业活动。

(2)构建完善的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完善的创业课程设体系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创业基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分析决策能力、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创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构建完整的创业能力课程体系。一是将创业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把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当中,如在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在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投资理财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二是完善自主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尤其是增加实践技能方面的课程。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重视实践教育,高职院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并且要为学生创造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逐步形成覆盖全面、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此外,也可适当借鉴SIYB创业培训体系与KAB创业培训体系等成熟的创业培训体系,从创业活动出发,通过情景模拟、商业游戏、团体游戏、小组任务、案例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的参与、体验式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能力。为实现以上目标可设立创业学院,创建创业园———集教学、培训、实践、销售等为一体的创业教育服务平台。

(3)搭建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学生创业体验的实践载体。

创业实践是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载体,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务的具体应用,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各高职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采取不同形式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一是学校提供一定的场所与政策上的支持,在校内设立创业实践体验园,让学生在创业教师的指导下从制定创业计划、布置场地、采购与营销、创业过程管理、资金预算等各个环节进行真实环境的操作,使创业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二是引入企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等真实性创业基地,提高学生的企业认知、行业认知和创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组织,比如学生可以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团体组织,通过寻求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进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相互协调提高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四是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论坛、创业策划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赛,并聘请创业成功人士进行现场评比和指导,使学生对创业实践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五是可以邀请校内外创业成功从士举办“成功校友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讲堂”等活动,让创业学生感受创业的乐趣、体会创业经验、清创业思路,提高对创业过程的认识。此外,还可以通过提供网络创业平台或校外实训基地等途径或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

(4)探索一套合理的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评判学生创业能力教育效果的标杆,更是促进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完善的重要工具,为此,高职院校很有必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要遵循全面性、实效性、客观性原则,又要能引导高职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3 构建浓厚的自主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环节的指导,也会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特别是创业文化氛围的激励。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大创业宣传力度,开展创业主题教育、创业典型示范、创业设计或创业竞赛等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自信心,使更多学生共同探索与尝试创业活动。

4 结语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作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途径,与此同时,也需要学生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也才会结出更多创业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汪玉敏,吴冬梅.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2]陈新开.论高职生的创业素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3]官灵芳.综合职业能力视域下高职课程建设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3,(12).

[4]张爱君.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6).

[5]陈建.基于SWOT分析法下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4,(18).

作者:官灵芳

学生实践能力下市场营销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  文章以网页信息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和培养主体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些问题将直接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沟通能力课程,培养满足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关键词】   会计;教学;沟通能力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会计”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市场对传统会计岗位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主要是指那些高重复性、低复杂性的工作,如出纳、会计入账、报表生成和报税等;而一些复杂的工作还是需要由人工来完成,如财务预算的沟通、根据复杂商业环境进行商业决策分析以及投融资等。会计岗位的新要求对会计专业学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会计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并以提高学生会计类考试的通过率为目的设置课程,对学生专业沟通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随着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这一问题显得尤为尖锐。

此外,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和技术应用日新月异,从早期的手工核算到会计电算化,再到在审计、会计和税务等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财务人员,财务机器人做不了与管理层、客户或供应商的沟通、交流与协调工作,无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缺乏主观能动思考的大脑,只能被动地接受人类安排的工作。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需求,紧跟市场的步伐,重点培养从事分析、沟通和协调工作的财务人员后备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培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Wolnizer(2004)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毕业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交流技能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宋国学(2008)通过对实务界会计类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发现,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将起到重要作用,人际沟通能力是个体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何卫红(2018)通过对我国四大招聘网站财务类岗位的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在上海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具备的特质和技能中,在22项专业胜任能力主、副频次排序中,沟通协调分别排在前七名和前四名。然而,目前学校的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张玉岭,2018)。Dennis-Escoffier & Rubin(2009)认为能够解释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进一步解决会计沟通问题(法规和规章)是会计师和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尽管这很重要,但这一领域似乎被大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师相对忽视,也没有被会计教育研究人员所重视。邵军、于小溪(2011)通过对我国九所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在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会计技能要素评价中,沟通能力的加权平均分值为5.39(排名第四),学生对其认同度较高,但是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目的评价中“锻炼语言交流能力”的认同度仅为26.67%,排在最后。

(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Burnett(2003)指出会计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四项顶级专业技能为:分析与批判性思维、书面交流、口头交流和决策。同样,AECC也提出了这些建议。迈尔斯(2005)描述了实践者的抱怨,大学会计课程训练学生死记硬背的技术,而牺牲了他们在现实世界中需要的更广泛的商业、沟通和分析技能。

(三)课程内容现状

Amy M. Hageman和Dann G. Fisher(2013)通过调查发现,经过沟通能力训练的专业学生比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专业学生在开始职业生涯时,在使用和解释会计准则和法规方面显得知识渊博、游刃有余。虽然学习阅读、分析法规和规章制度是一个挑战,但是学生应该在会计专业入门课程中学习如何做到这一点。考虑到财务人员对于在工作场所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使用和解释这些准则和规定的重视,这一沟通技能尤为重要。Hilland Milner(2005)赞同强调通用技能的发展和更广泛、结构性更差的课程内容,而不是会计专业课程的学科特定和技术内容,更加重视教学重点,注重技能发展而不是内容。Hilland Milner分析了12所蘇格兰大学的会计课程,结果发现,这12所大学明显改变了对技能的重视,也就是比会计技术更广泛的可转移技能,强调信息技术、通信、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技能,特别注重协调和沟通能力培养。对毕业生的能力强调认知能力,包括关键的评价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把这些视为与会计教育的学科知识一样重要。Kern和Dennis-Escoffier(2014)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在会计专业的沟通能力课程中,授课(99%)和问题解决(95.1%)都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还包括其他方式,例如写作作业(63.1%)、案例(52.2%)和小组作业(49.5%),结果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会计沟通能力课程的主导力量。值得关注的是,Dennis-Escoffier et al.(2009)认为,新员工在会计沟通技术知识方面往往达不到公司的预期。虽然几乎所有关于会计沟通能力课程的教学讨论都提到了积极提升会计沟通能力的必要性(Christensen,Judd,&Namp,2011),但大多数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基于讲课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高校会计专业人才供需现状调查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本文选取58同城和智联招聘两大网站,时间限定为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学历要求为本科以上,采用网上招聘职位“会计”和“财务”关键词进行搜索,并对搜索出来的企业招聘信息进行文本分析。用人单位希望应聘人员具备的品质包括: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抗压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乐观向上的态度等。其中,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所有企业在招聘信息中都提到的应聘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人才培养分析

通过互联网查询全国38所财经类高校公布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14所未找到培养方案,对剩下的24所高校就其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并对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情况进行比对。

1.人才培养计划方面。通过对24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分析,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分为CPA和管理会计两个模块;13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模块;6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分为CPA和创新拓展两个模块。7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专门人才,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9所高校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会计专门人才,其他高校的培养目标涉及高级财务人才、应用型或者复合型专业人才。这说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力求适应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2.培养目标方面。24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包括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外事沟通能力或者跨文化沟通能力;11所高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8所高校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沟通能力。这说明各高校对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际沟通能力的要求。但是各高校所侧重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不同。如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培养规格描述为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如描述定量和定性信息的能力,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分析、论证和评论的能力,以及其他一些交际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培养规格描述为语言沟通、表达能力的实现途径,语言沟通是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的能力。表达能力是专项教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锻炼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的课程是大学语文以及其他通识教育选修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熟练地使用专业知识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大学语文、大学英语(1—3)以及专项教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外语沟通和表达能力。

3.教学计划方面。在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设定中,排在前面的是对政策法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涉外交流的培养,而对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和母语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排在后面。大部分高校開设的外语沟通能力课程和学时都比较充足,但是具体专业沟通能力课程较少,或者概念模糊。仅有少数高校做得比较细致,其中,对外经贸大学在通用类学科基础选修课中,开设了商务调研、品牌沟通、营销渠道与关系管理、智慧营销、管理沟通、财务管理学术研究与写作等沟通类课程。

(三)培养主体分析

为了从学生的角度对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沟通能力的效果进行分析,本文进行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93份,经过筛选,其中有效问卷289份,样本有效率为96.33%。由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本专业核心课程的认同度高达98%,而对交流和心理科学课程的认同度仅为27.67%。在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程的认同度方面,对沟通能力和市场营销的认同度不足40%。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对知识结构和会计技能要素的评价沟通能力排在第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排在最后。问卷调查结果如下页表所示。

四、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模糊

从上文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素养、正确的人生观等素质,但在实践中仍暴露出不少问题。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但是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规格基本一致,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突出特色,沟通能力课程没有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在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沟通能力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大学英语和心理学课程来体现,相关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沟通能力课程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实践性不足,主要是对沟通能力相关理论的学习。

(三)师资缺乏

目前,沟通能力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没有会计专业背景的英语专业、心理学专业等通识课程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在会计管理知识结构方面难以满足学生对会计综合知识体系学习的要求。教师在专业沟通方面,因自身会计相关理论知识不足,缺乏有力的实践指导。

(四)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会计专业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仅仅开展理论阐述远远不够,必须以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具体会计事件为案例,使学生从实际业务中感知专业知识。目前,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只学习必要的书本教材,缺乏其他相关辅助学习资料,课后也很难接触到实务中的实践案例。

五、互联网时代下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建议

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沟通能力有助于提高其职业生涯成功的比例;对于组织而言,沟通能力可以促进企业的整体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协调能力。做凭证、会报税、出报表这类纯粹的会计工作必将向着财务管理、预算、分析和决策等方面全方位提升,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培育学生的管理视野和全局观念,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高一个层次。

(一)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会计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现状的调查可知,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但是,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财务人员应具备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在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

(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结构

高校会计专业应在课程中增加管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技能要素。教师应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模拟、企业实习等方式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可以聘请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兼任指导教师,学生除了接受理论知识指导外,还有机会跟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财务活动。这样设计课程,学生既可以进行理论学习,增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也加强了学生在进入社会时的适应性。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高校会计专业应注重学生对财务知识的消化吸收以及灵活运用,避免纸上谈兵,兼顾强调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实习、实践机会安排方面,高校要积极争取与校外相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沟通能力,为其职业发展和就业提供支持。

(三)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将技能发展与学科内容相结合。财会类工作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撰写学习分析报告,有利于学生关注社会经济事件、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问题分析归纳能力。学生通过讨论和相互交流,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对问题发表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要想展现自我,就要在课下更多地关注国内外重要经济新闻、了解经济事件,磨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分有益,可以增强其沟通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

沟通能力课程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打破教师在课堂上占據主导地位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观念。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微信、爱课网、腾讯课堂等)进行在线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堂则演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场所、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主动学习,教师在学生的推动下主动拓展知识,教学相长,从而建立一个“动态开放、协作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S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卫红,章煜.高级财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社会需求分析[J].财会通讯,2018,(22).

[2] Amy M Hageman,Dann G Fisher.Student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s about the Use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and Treasury Regulations in an Introductory Accounting Class,Advanc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J].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nnovations,2013.

[3] Kern B B,Dennis-Escoffier S.Current Status of the Tax Curriculum in Accounting Programs[J].The Tax Adviser,2014.

[4] 张玉岭.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基于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会计学系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8,(21).

[5] 邵军,于小溪.本科会计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基于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的调查证据[J].会计之友,2011,(07).

作者:张立恒

学生实践能力下市场营销论文 篇3:

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发展的途径探析

摘要:大学生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当前高校的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大学时期是人生中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在自身的生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对于其专业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专业能力;自我发展;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养成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生专业能力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当前高校的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然而,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并兼顾大学生不同个体的特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却存在不少的难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在自身生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成分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却恰恰在结合个人特点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优势;同时,大学生特定时期的身心发展特征也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

因此,充分挖掘大学生的自身潜能,发挥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对于丰富大学生专业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专业能力结构

大学生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专业能力指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应当包括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专业表达、动手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自我学习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能力。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率不断加快,对于大学生而言,提高学习能力,是促成自身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2.知识应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即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使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生产力的现实形态,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能力。

3.专业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借助各种媒介,如语言、文字、图表、数理符号等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情感的本领,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写作(包括外文写作)能力、图表表达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等。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而言,专业表达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设计方案、思想情感,用恰当的方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为他人理解。

4.动手能力。这里的动手能力是指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借助生产设备、仪器,运用相应生产工具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能力。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颇有微辞,因此,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引起大学生的格外重视。

5.研究与创新能力。这是指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这也是大学生以后在专业发展的实践中有所突破、产生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关键。

6.预知专业未来发展的能力。这里的预知能力是指对未来发展敏锐的感知能力。现代社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审时度势并敏锐地捕捉发展的机遇,对于专业人员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大学生应努力形成敏锐的洞察能力,为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发展的若干途径

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在结合个人特点,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方面存在着优势。同时,大学时期是人生中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且在自身的生长中发挥特殊作用的时期,以上这一特征也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发展的途径有:

(一)借助工具,正确地认识自我

SWOT分析法主要是用来分析组织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的方法,最初是市场营销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借用自我SWOT分析法可以用来分析自己性格、能力、爱好、长处、短处、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一生中可能会有哪些机遇,职业生涯中可能有哪些威胁。

SWOT分析,亦称优势与劣势分析法。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市场分析人员经常使用这一工具来扫描、分析整个行业和市场。通过分析,找出企业自身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同时找出在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哪些对企业有利的发展机会和对企业的生存及发展有威胁的因素,能使企业扬长避短,并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对于大学生而言,SWOT分析是自我专业能力分析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检查自我的技能、能力、兴趣、爱好。如对自我进行详细的SWOT分析,会非常明确地知道自我的个人优点和弱点在哪里,并且会仔细评估出自己所感兴趣的不同学习道路的机会和威胁所在。借助这一工具,大学生可以:(1)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2)找出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威胁;(3)提纲式地列出今后五年内自己的发展目标;(4)提纲式地列出一份今后五年的行动计划。这样便可以正确认识自我并找到努力的方向。

(二)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现已为人们广泛接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快节奏的知识更新与较强的择业与就业压力,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自身在未来的就业竞争力,需要有顽强的学习与再学习、自学与终身学习的精神。在这里学习能力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能力就是学会如何学习,掌握有关技巧,培养各种学习方法的能力。21世纪社会的信息化特征已日趋明显,信息技术的拓展使得以记忆为主的学习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日益重要。因此,大学生要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作为专业能力拓展重点努力方向。学习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巩固和运用程度,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大学生要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实践中要能有意识地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三)参与实践,培养多种能力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能给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及专业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使大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自己专业理论、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和不足,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巩固专业知识,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获取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素质的极大提高;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专业能力。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实验课、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参与社团活动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等都是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应注意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误,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大学生要努力培养主体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培养能力,优化能力结构。

(四)注重科研,提高科研能力

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经历必要的科研方法训练,对于大学的专业发展大有帮助。科研活动有利于满足大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科研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可帮助大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自觉地围绕一个明确的方向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设立了学生科研专项基金,给予热爱本专业并有一定科研欲望的学生提供资金和物质上的帮助;同时,大部分高校还建立了专门对大学生开放的实验室,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开展开放性与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作为大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到这一类科研活动当中来。提前经受科研训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将大有帮助。

(五)拓宽视野,提高专业适应性

不可否认,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专业方向过窄,毕业生踏上社会后就业适应性不强就是问题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专业适应性。当然,在这里大学生首先在保证自己的专业学习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向专业的相近或相关领域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大学生要尽量做到广博而不零散,不要失去方向,做到博中求专、专深而不单打一。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结合学校的辅修专业、选修课政策;可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种类型的学术讲座;可通过各种跨学科的科研、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学习涉猎面,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建立自身独具特色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适应性,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的专业发展中提高成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郭平.大学生专业素质与拓展[J].求实,2006,(11):229.

[2]刘红奎等.大学生专业能力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8,(13)89. [3]辛勇.大学生“自我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83.

[4]罗德明.SWOT分析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8,(12)134.

(责任编辑/石银)

作者:刘克健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论文下一篇:污水厂二期管线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