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重点探寻了一种新型的能够让学生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的能力培养模式,旨在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问题,让在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

摘 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这些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标准。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逐渐成为教育者所研究的热门课题。因此将系统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培育所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培养策略

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实践能力较低的现象。社会实践能够让新时代大学生焕发出旺盛的活力,同时他们的各方面能力也可以经过历练得到显著的提升。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工作,积极进行创新研究,提高社会实践培养工作实效性。

1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分析

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1.1 信息化趋势愈发明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井底之蛙,他们都会通过网络来了解知识,获得社会信息能力逐渐变强,因此许多事情在家里便可了解。

1.2 逐渐建立完善的制度

虽然社会实践培养活动已经开展了有很长时间,但是相应的制度却不够规范。随着我国逐渐进入新时代,高校也在积极推进社会实践改革工作,社会实践相关制度也逐渐完善。

1.3 社会实践计划受到重视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发展越来越重视科学性,它的计划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如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趋势、思想性及知识性等制定相应的方案,精心设计大学生实践活动。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做好规划。

2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分析

实践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各级党委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工作。新时代下的中国若想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他们不仅需要具有优秀的文化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夯实的社会实践能力,即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改造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新时代的高校教育是集专业素养、思想道德、社会实践等为一体的,其中社会实践也是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展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培养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完善与创新

教材中的知识总是凑想的,因此即便再好若无法得到运用则只会是“纸上谈兵”。新时代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内化吸收,这样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才会更加得心应手。同时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发现自己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及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进而让知识能够逐渐得到完善与创新。

2.2 可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素养

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所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同时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认知及个性发展。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基本为独生子女,他们并未经历过社会上的压力与挫折,对于社会缺乏足够的认知,同时合作交流能力较弱,未能具备艰苦耐劳的精神。素质教育所蕴含的先进理念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此可知通过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素養。

2.3 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是根据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它是有组织有规划的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经济与政治活动的总称。高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实践证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能够让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更加迅速的融入时间进而会生活之中,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培养他们独立自强、奋斗不息的精神意志。

3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先进理念指导,方向出现偏差

理论源于实践,只有经过科学思维方式的加工才可以实践转化为先进的理论,但是许多大学社会实践能力培育工作未能有效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种现象,首先是高校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低;其次是基础理论知识较为匮乏,无法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高校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易于混淆两者之间的概念,进而让大学生对此产生误解,认为理论就应当指导实践,这样他们的思维便会陷入误区。两种理论之间是具有较大的区别,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通常需要实践理论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若高校对两者概念出现混淆的现象必然会影响社会实践的开展实效性,同时还会对新时代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产生约束。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均未能具有科学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对于实践活动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具有专业的教师给予足够的指导,因此社会实践无法得到满意的效果。

3.2 学生期望过高,缺乏坚强的意志品质

新时代的每一位高校大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同时对于社会的期待与激情也是非常值得赞赏的,只有他们对于这些理想与抱负不懈努力,才能够真正实现。近几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社会上也会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风气。部分大学生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主观意识会逐渐发生改变,如功利性过强、人生观与价值观出现扭曲,社会实践过于考虑到眼前的利益,但是又不愿意吃苦,在这样的状态下更不用谈对技术创新。

4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策略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未能对社会实践产生正确的认知、培养形式过于死板,缺乏创新、实践团队纪律问题等,若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积极创新培养策略。

4.1 强化社会实践领导组织建设工作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社會实践培养活动的主体,通过人本理念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新时代开展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应体现这样的主导思想:学生在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内在潜能可以被挖掘出来。策划与组织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层非常重要,他们应根据新时代的环境来处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着想,如确定实践活动地点、活动方案,怎样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性等等,而不是“好大喜功”,因此新时代下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开展必须强化社会实践领导组织建设工作,提高领导人员的工作认知及能力,进而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4.2 创新社会实践组织模式

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全校性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主要是由校团委负责,通过下发通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主题及内容,同时让学生根据自由选择或者就近原则进行参与,这样实际组织形式非常松散,同时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也较低。除此之外,还有些高校精英人才由学校安排制定的实践项目,这种组织模式被称为“精英”社会实践组织模式,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较为严谨,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得到锻炼。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这与高校的实践精神有所出入。因此新时代下高校应积极创新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以“大众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积极探索与研究,加强大众型社会实践组织模式的指导工作,提高社会实践项目的针对性,进而让学生可以在高校的引导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4.3 完善高校社会实践管理监督制度

我们都知道,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社会认知方面均较为薄弱,自主进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因此高校应具有完善的社会实践管理监督制度。目前仍然有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校团委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由教务处进行管理与落实,实践报告由各院的教研室负责检查,整个过程会涉及许多行政部门。由此可见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完善社会实践管理监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各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进而提高部门协调的效率。现阶段高校所采用的管理监督主要由上至下为主,缺少逆向监管,这样管理监督的反馈效果则会大大降低,即会出现组织领导者发现不了问题,实践参与者发现问题不敢汇报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4.4 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

高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最主要的途径为建设实践基地。目前许多高校都未能具备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会更换地点,各个学校社会实践负责人也在四处奔波联系社会实践场地,这些都会高校大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这样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相关负责人应积极研究社会实践特点,加深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提高管理部门工作能力,针对所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创新解决策略,进而让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林旺,王晓俊.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江西省独立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5,(23):172-173.

[2]聂娜.基于创新思维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比较研究——以郑州大学和香港大学社会实践现状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4,(3):121-122.

[3]王久才,李宏伟.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以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6):193-194.

[4]陈文广.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探——兼谈中山大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逻辑学研究,2003,23(2):268-271.

[5]梁广东,刘蕾,夏艳霞.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以绥化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3,(9):189-190.

作者:杜岳青 李俊

大学生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论文 篇2:

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研究

摘要:本文重点探寻了一种新型的能够让学生与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的能力培养模式,旨在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问题,让在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有更深的了解,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关键词:培养模式;社会实践;专业理论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1],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成为热点问题。和国外比较,我国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忽视,大学毕业生难以符合社会需求,出现了高分低能及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

而就财务管理专业而言,财务管理对于整个企业而言,就相当于链条对于自行车,一旦链条失灵,整个自行车也就无法行动了。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迫切需要同时兼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且,现在的行情是基础人才太多,普通人才太多,优秀的财务人才需求还是很大。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也就是说要成为一名预备级优秀财务人员,在学校首先要把基本功练扎实,其次是尽量多参加实习,最后有条件的话再接受专业培训。那么社会实践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它能改变同学们本身对会计的认识,从而使我们能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

从社会需求上看[2],许多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外企和跨国公司以及大型国有企业与高科技公司都需要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这样需要学生在学成之后,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化基础、系统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能用专业知识熟练地进行公司财务管理的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能力过硬和综合能力过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会更受欢迎。因此,作为在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通过不同的模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调查方式

(一)方式分类

1、问卷调查法

我们设计了杭州市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调研的在校生卷和企业卷,对抽样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2、访谈法

通过电话、网络、直面三种形式对学生、学校老师、企业高层进行访谈,以征求他们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意见。

(二)具体途径

1、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业余时间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基本了解其所涉及领域以及该领域对财务管理专业同学今后发展的前景。

2、通过与所选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直面访谈,了解他们对实践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3、通过走访校内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社团,了解校内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概况。

4、通过走访社会上能为学生提供业余实践活动的机构,了解他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以及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

5、通过连线网络上能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机构,了解新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网络实践概况。

6、通过走访老师,全面了解财务管理专业在校生在实践中所需要提高的能力以及在今后学习中所要不断提升的素质。

三、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共调查五所学校,发放问卷175份,回收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66份。

(一)调查对象整体情况

被调查者中男性有33人,占19.9%;女性有133人,占80.1%。女性的比重远远超过男性,这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相符合,所以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符合分析要求。从性别比例这一角度来说,本次调查据有较高的科学合理性。

其次,被调查者中大二学生占45.78%,接近半数。大三学生占50.60%,略超过半数。而大一学生只占极小部分,这也符合分析的要求。大一学生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多,对这方面的了解程度也不够,真正有发言权的当属大二和大三学生。由大二、大三学生的调查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也可以反映出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期,学生心理及行为上发生的变化。这为最后给出可行性意见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二)问卷内容分析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愿度

实践是人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对于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更加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查显示,认为参加社会实践非常必要的被调查者占43.6%, 认为必要的被调查占54.9%,两者均在50%左右,而认为没有必要的被调查者仅占1.5%。上述数据表明,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较高,认为有必要参加此类活动。

针对已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表3-1显示了学生参加此类活动的强度。

由表可知,每学期参加一二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了极大的比例,其他三种情况所占比例均偏低。总体看来,绝大多数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具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但是,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并不多,强度也不大,相对来说仍然缺少这方面的锻炼机会。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五所高校中以自主创业的形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均占极少数,通过中介机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也相对较少。可见,学生能够获得的自主创业的机会较少。中介机构作为学生获取有关社会实践活动信息的桥梁,它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学校、学院的自我组织和熟人介绍这两条最常见的途径起着主导的作用,不同的高校重点把握的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也有所不同。

调查显示,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各类比赛和勤工俭学是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首选方式,而其它的方式并不普遍。其中,男性更偏重于自主创业,女生更偏重于发传单等兼职。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性别对于实践方式的影响,学校、社会想要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需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3、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

调查显示,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这表明大学生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自身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希望通过大学四年的时间不断累积实践方面的经验,成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过渡。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希望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来扩大交际面,积累人脉资源。

如下表所示,获取物质报酬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可见有偿劳动对大学生们有一定的吸引力。

薪资人数比例50元以下6063.851-100元1414.9101元以上2021.3总计94100.0

39.74%的被调查者愿意参加无偿劳动,少于半数。可见有偿劳动的吸引力是很大的,如果学校、社会能够更多地提供有偿劳动的岗位,那么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表3-2可知,参加有偿劳动的被调查者中,有63.80%的人期望薪酬在50元以下,14.90%的人期望薪酬在51-100元之间,21.30%的人期望薪酬在101元以上。经计算,薪酬的加权平均数是53.72元。可见,过半数的人期望的薪酬是较低的,而且薪酬的一般水平为50元左右。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如果学校、社会能够积极组建提供有偿劳动的平台,并且一般情况下薪酬定在50元左右,将极大的改善目前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

4、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数据显示,所有大二大三的被调查者中,没有一人认为所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所学习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非常相关。这反映了现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没有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量身定做的内容,绝大多数的社会实践只是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相关性,甚至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无关。所以学校、社会有必要提供一些特别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的信心。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现实社会中专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是比较少的。这也提醒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应尽可能地提供能使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平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大三同学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财务管理的频率高于大二学生。这可能与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关,学校引导大三同学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大于大二学生。

5、社会实践活动对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53.3%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了解其它专业知识,从而弥补自身的劣势。而其它三种方法并没有被大多数人采用。说明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意识到了本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更加重视本专业知识与其它专业知识相结合这一方法,以达到显示本专业优势的目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相比之下,选择其他选项的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并不多。说明他们在意识到本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后,并没有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上,而是通过努力吸取本专业和其它专业的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四、对于建立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的要求和建议

(一)完善高校实践体系

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认识的主要误区是只有专业技巧优势[3]、实践能力弱、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和思维死板,这些误区的存在使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不能得到足够的社会实践机会,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根据调查发现,五所学校都被各自的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具备帮助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但是该体系并不够完整。这表明高校普遍存在这种体系,但还是有所缺陷,间接地说明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存在种种误区以及学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推行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积极组建能够为广大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平台,建立全新的、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努力完善帮助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体系。

(二)构建新型高校教育模式

实践离不开理论,理论应运用于实践。在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理论应运用于实践的呼声很高。同时,对于压缩课时,发展个性的呼声偏低,可见用压缩课时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的做法并不是十分可取。

学校、学院应改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模式朝着学生所要求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真正地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零距离接触。

学校可以建立能够提供及时、有效、涉及范围广的实践信息网站,这给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提供了一个方向。高校应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后勤助学指导中心为辅助力量,为学生提供快捷、方便、有效的服务,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拓宽社会实践活动渠道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晨光.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思考.河南教育中旬刊, 2007年第12期

[2]李玉新.李海红.需求导向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许宏艳.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12期

作者:王伟波

大学生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论文 篇3:

以“三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高校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指导大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从中接受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三业”能力是指专业、就业和创业能力,它是大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的核心能力。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产生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何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真正“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三十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经历了从兴起到规范、从蓬勃发展到深化完善的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既表现出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时代性,也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实效性、深刻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祖国,献身社会,前提是要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十分缺乏社会实践体验,容易造成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农村去感受、体验,既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由于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学习工人、农民善良、纯朴、勤劳的优秀品质,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

三是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五是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六是完善大学生个性品质。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置身于具体活动环境中,耳濡目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个人思想中,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和坚强的品质。这种实践活动多了,并且能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以专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占的份额少。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有上级主管部门统一下指令,各高校照搬执行,没有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更体现不出专业之间社会活动实践的差异性。各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多为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部门组织,教学部门和专业教师为参与(甚至没有参与)性质,从而使该活动未能与高校的专业教育和技术资源有效地结合,更没有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范畴。这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做到学以致用、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多由院校两级团委组织,具有组织灵活、贴近学生等众多优势。但是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往往将活动定位为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并将其纳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方面,并没有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导致实际情况往往是校方做好实践活动的联络、协调等最复杂也最锻炼人的主体工作,然后再由学生介入参与程序性较强、内容较简单的环节,这种本末倒置的运作模式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法让学生融入角色,对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帮助有限。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限制了专业教师对实践活动的介入,难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展专业知识.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创业能力培养结合不紧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迄今已经开展约三十多年,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义务支教、党的理论宣传、社会热点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大多都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现有的岗位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自主创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发挥其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演练舞台,深化创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坚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侧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概述性。而一个人的能力不是他知道什么,而是怎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参与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非典型的。这使许多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实现“学会”到“会用”的转变,让大学生发现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专业的学习。各高校要重点组织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到专业对口实践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检验自己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在实践中发现专业知识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为学生创新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坚持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可以磨练大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领导和协调能力、在活动开展中的交际和应变能力、在实践汇报中的逻辑分析和演讲能力等等。而在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众多能力之中,合作与沟通能力无疑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就业的核心能力,这也是当今大学生所普遍缺乏的。首先,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大学生单纯的人际交往关系,迫使大学生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培养起更和谐的人际交往方式;其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集体项目,相互沟通是团队合作的常态、相互协同是活动开展的基础,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

各高校在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可以根据就业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深入基层社区、走进人才市场、走访用人单位、拜访杰出校友,通过调查、见习、座谈、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二是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如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专业文化素质(如专业成绩、计算机、英语等)和身体心理素质(如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等方面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三是认清新形势下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实际,比照社会需求状况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寻找差距、不足或薄弱点,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四是把市场需求和自己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自己能够顺利就业。

在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了解社会真正所需,把社会实践视作学生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自主择业的一个窗口,引导学生把社会实践与未来就业择业自觉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能力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加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坚持以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创业教育有三大特点:即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处世观、强调会做事与做人的高度统一、重视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已成为世界趋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符合时代特点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不仅要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环节,引入创新创业案例教学,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教学实习环节基本上属于“放羊式”的分散模式或者采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活动,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减少了学生对创业过程深入了解的机会,大大抑制了学生探索求新的热情与勇气。因此,我们应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政府提供的大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创业教育。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大赛,各高校开展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共建,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紧跟时代变化,改革实践活动内容,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怡琴.专业指导: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J].北京教育,2011(1).

[2]李帅英等.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1(1).

[3]曹宪荣.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试析中小学教师激励中的伦理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

作者:蒋宗珍 黄邦道

上一篇:循环经济与农业营销创新论文下一篇:喉癌术后人工气道的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