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第一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文

声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地方相结合体现出了地方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有效措施,也是高校办学中体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手段。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声乐专业、钢琴专业、器乐专业等)学生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在第一课堂获取专业知识,第二、第三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服务于当地社会,通过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来体现地方高校(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与办学效果。

[关键词]地方高校; 独立学院; 地方经济; 服务社会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是培养音乐文化传播者的基地,是向社会各层次输送一定数量的音乐人才,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把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服务地方紧密相结合,其实际意义在于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化得到实践与发展;以社会大环境的需要通过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市区、城镇、农村地方性、区域性的音乐教育和文化发展、为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输送大批合格、专业对口、优秀的音乐人才。是高校(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突出自己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独立学院)展示自己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而加强地方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二者也是相辅相成,把高校(独立学院)的教学与地方社会经济相结合,形成地方高校(独立学院)有特色的教育文化产业链,不仅可以向地方社会提供有质量保证的高素质音乐专业人才,也可以缓解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促进和提高各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社会化的具体形式,论述如下。

一、科研服务——与地方文化部门合作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地方社会相结合中一个主要的形式就是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以皖江学院音乐专业学生为例。皖江学院音乐专业主要包括声乐专业、钢琴专业、舞蹈专业、器乐专业、作曲专业、指挥专业这六大类。芜湖当地的文化部门主要包括芜湖市文化局(各区、县)、芜湖市文化馆(各区、县)、芜湖市少年宫(各区、县)、芜湖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高校(独立学院)与文化部门结合,可以建立专门研究芜湖(四区四县)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或芜湖音乐文化研究所。地方高校(独立学院)的首要任务在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与芜湖当地文化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让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学生可以参与到既有高校的教师也有芜湖文化部门相关人员参与的音乐课题研究或是与音乐文化相关的采风等活动中。学生可以在音乐研究课题中了解、参与整理、挖掘、研究芜湖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如芜湖的地方戏或地方戏的传承或演变、宗教音乐、民俗音乐、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并对芜湖当地本土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发掘、整理、编辑、出版等),“保存、传承、发展”芜湖本土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存大量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作为研究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资料文献,并且为本地区的学生及后人提供演奏、演唱、表演创作的范本,让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地方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地方文化部门的科研研究,在课题中发挥自身在第一课堂所学习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与第二、第三课堂的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与完善自身的学习价值。作为地方高校(独立学院)的音乐工作者与学习者,为了真正落实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把芜湖本地的传统音乐的理论研究、传唱传播、创作创新、演出推广等作为文化实体,强化其学术的科研价值,做到在交流中建设发展,在建设发展中交流,并循序渐进地培养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这对提升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演出服务——与本地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合作

地方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参加校外的演出是锻炼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拓展第二、第三课堂的(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学以致用、专业实践、服务社会的直接的有效的方式。与芜湖本地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主要包含政府部门、外企单位、国企单位、部队、媒体等合作的传统节日、单位庆典、开业宣传、主题纪念等多方面演出。与芜湖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下的演出服务是音乐专业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与所需要演出服务的单位协作,是有组织地创造、编排各类符合协作单位的主题和符合大众审美的节目。这类演出服务,既可以是个人实践性的演出,也可以是多人和团体实践性的演出;可以是有偿演出服务也可以是无偿演出服务。这类合作演出,既能丰富地方企、事业单位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欣赏力,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可以让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演出的实践基础上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学生不仅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专业能力,而且又在实践中打造地方高校(独立学院)的高校“品牌”,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音乐专业学生拓展第二、第三课堂时,地方高校管理人员或是带队教师需要注意在学生校外演出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有专业的老师负责与管理学生的人身安全,要有组织、有质量地开展对外实践活动。每次实践演出或实践活动结束后应请合作单位签写反馈书,以便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和排练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努力达到社会和高校(独立学院)对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实现了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要求。

三、教育服务——与地方教育系统合作

地方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办学服务于地方社会的教育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础教育服务、成人教育服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1]。简而言之,地方高校需要为地方教育系统培养出具有扎实音乐基本功、能服务于地方基础性教育的音乐老师和音乐人才。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基础教育服务亦是地方高校教育服务的核心。地方高校为地方基础教育即中小学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和音乐人才,所以,地方基础教育一般通过校与校之间音乐教师的基本功比赛、校内的演出活动、实习教育学习等多方面途径培养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再学习、再教育的教学能力。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服务比基础教育服务的目的与要求更高、更全面,培养的是为高中或大、中专院校或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音乐人才。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地方高校对专业学生的通过各高校内部或是全国高校之间的“音乐专业基本功比赛”,以各高校不同教研室或是以各个年级或班级为单位举行一个月一次的汇报演出或是以艺术周为活动整体的演出,通过这些舞台实践和组织活动的演出的方式来检验和促进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的成果,这也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最基本的途径。此外,在组织演出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身的创编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的能力,对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直接的效果。学生还可以通过音乐教育的学习来测试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音乐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否具有在实践教学中完整地学会基本的组织教学、驾驭课堂和评价课程的能力。上述的综合素质能力为高校学生(独立院校)今后站稳讲台,服务于地方教育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精神文明服务——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的农村、社区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我们的高等院校,高校通过自身特殊的条件与职能,对各地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着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音乐专业的特殊性,使其在高校校园文化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服务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地方高校的学生实践能力也要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在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积极的将地方性特色的音乐纳入到教学研究中,通过第一课堂邀请或是定期聘请对地方性传统音乐或特色音乐的文化传承人或是名家(如安徽黄梅戏、安徽庐剧、安徽傩戏、凤阳花鼓、淮南花鼓灯等)来课堂为同学们讲授专门音乐知识,在通过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队让学生到农村、乡间采风,实地通过现场录音或是记录民间艺人或文化传承人的口述音乐内容或是影像资料,将地方音乐文化通过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教授给学生。有了地方性音乐文化特色基础,学校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多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时间途径进社区、进乡村,服务社区和“三农”,积极地为新农村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贡献教育的力量。

地方高校(独立学院)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高等院校的音乐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也反映出地方高校的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师资水平。实践表明,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与区域、与行业的关系将日渐密切,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必须融入到地方社会、服务于地方社会或是大的社会环境,才有更广阔的教育发展空间。但是在地方高校(独立学院)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瓶颈和困难,也会对地方高校和地方社会各自带来有利和有弊的一面,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中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有机统一。

[参 考 文 献]

[1]杨建明,崔冬雪.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02):105.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3]官瑞娜,李 峰.关于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2):60.

[4]周应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襄樊学院学报,2009(06):5-6.

[5]樊 娟.实践造就美丽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责任编辑:魏琳琳)

作者:何琼

第二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现阶段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由专业课程、公共文化课程两大部分组成,而专业课程的学习,由理论课和实训课组成;中职生在经过三年的职业高中学习,一部分会考入高一级院校继续学习,有一部分将会直接步入社会,进入企业。不管是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学习,还是进入企业,中职生动手實践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那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刚初中毕业,年龄在15周岁左右,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庭,住校学习。而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比较娇惯,班主任有必要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结合自己近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学生生活学习的教室和宿舍两个大的环境着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动手能力。

首先,教室的布置和学习园地的创办交给学生完成。每学期开学,各班都要将教室空白的墙面加以简单的装饰,张贴名言警句,办小组专栏,这些工作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策划,动手张贴,创办。在教室后墙面,每个班都创办学习园地,每周更换一次。这些工作,由班干部明确分工,学生全体参与,积极主动创作完成。其次是学生宿舍。学生宿舍的卫生状况,个人物品的收纳摆放,宿舍墙面的布置张贴等等,处处都体现出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的好坏。对于男生班级,晚寝后,要求把鞋子统一整齐摆放在宿舍外的楼道里,这样,宿舍空气比较好。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样需要日积月累,需要班主任不懈怠的督促,监督,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潜移默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慢慢提升了。

二.要重视实训课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中学课程设置由专业课程、公共文化课程两大部分组成,而专业课程的学习,由理论课和实训课组成。实训课就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练习。只有让学生反复的实践,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够将理论知识牢固的掌握。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是大力发展,近年来,国家对职业学校有大量的经费保障,职业学校的实训室设备比较齐全,数量基本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训课程需要。班主任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引起学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有效的利用资源,增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多方位的利用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一些模式:“订单式”、“2+1式”、“工学交替式”、“工学结合式”,不管是哪一种合作模式,班主任要统一思想,积极宣传引导,切实的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在实际工作场所中得到实践。这是最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思路,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假期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班主任要和家长沟通联系,互相配合,利用学生的假期时间,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联系相关的小企业、汽修厂、电脑公司,让学生以学徒工的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有效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本文系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GS[2017]ZJ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作者:王丽霞

第三篇: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摘 要: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到实际社会环境中认识问题,运用自身知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社会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职业能力四个子能力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与功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有:社会体验与知识应用的实践统一,实现理性批判和参与建设的实践统一,实现社会服务与自我发展的实践统一。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从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素质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首先,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科学发展脱节,导致大学生缺乏从自身特性探索成长的自由精神和主动意识,产生了我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千人一面”现象。其次,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探索存在相悖之处。当前的素质教育依然是技能训练为主,试图以更多的技能训练体系来代替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与自主学习。最后,大学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定位存在相左之处。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设计,越来越倾向于理想化或学术化的理性标准,导致学校的素质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以上三个方面问题的出现,集中地反映当前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在于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科学认识大学生实践能力在大学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合理建构大学生实践能力体系的内容与形式。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界定

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到实际社会环境中认识问题,并且运用自身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要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面的教育阶段。

初级阶段是指大学生走进社会的体验过程。这个阶段解决大学生与社会的亲密程度,培养大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对社会的兴趣,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的天然情感。

中级阶段是指大学生融入社会建设的参与过程。这个阶段解决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建设的认识和服务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某个社会层面的某些社会性的建设工作项目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基本技能。

高级阶段是指大学生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建设的服务过程。这个阶段解决大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实际贡献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探索和实施社会服务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自觉服务的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结构

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来看,以下四个子能力构成和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能力。即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能否适应与探索团队协作的模式,是否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信息网络,以及是否具有主动服务他人和寻求帮助的意识和能力。

心理能力。即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进取精神,是否具有理性批判精神和服务建设意识,能否正确理解并参与社区和族群发展,以及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与重视当下的实际观念。

知识能力。即是否对现有知识和未知世界具有兴趣,能否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知识框架,能否找到未知领域的科学线索并主动寻求新知,以及是否具有综合利用知识和推广知识的社会能力。

职业能力。即是否具有参与社会工作体系的经历,能否在社会工作体系中认识和提升自身的贡献和作用,是否找到实现自身价值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的工作途径,以及是否具有创造性地促进工作、提高效能的实际能力。

上述四种子能力实际上存在于青年学生身上。但如果处于单独而初级的发展状态中,没有形成综合而系统的整合与提高,就谈不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开发。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实际上要求从上述四种子能力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提高,并促进其在综合素质结构中的融合与发展。

三、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创新方向

在上述四种子能力中,传统的素质教育也有所观照,但所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要求相去甚远。表1区分了当前素质教育模式中四种子能力的内容和形式,并根据当前实践能力发展需要给出了创新方向。

下表表明,当前素质教育实施中实践能力培养缺失,需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各个实践能力要素的提升需要来看,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具有以下几点基本取向:

1.实践能力核心在于实践化

到实践中提升能力,提升能力为了实践。实践化强调素质培养是过程性的,不仅仅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的仿真设计,更要求到完全实际的环境中去接受教育和培养。这就需要更大程度地推动大学生走近社会,尤其是要实事求是地进入社会的实际环境,在社会环境中认真观察和充分学习,熟

悉社会的运行方式,自觉探索服务社会发展的方式方法。

2.实践能力重点在于主动性

要注重培养参与意识,在参与中培养探索精神。大学生只有主动进入实际环境,主动探求当前的实际问题,自觉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并且到实践中去实验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地参与和探索,才能真正熟悉客观世界、掌握服务技能并做出实际贡献。

3.实践能力目标在于创造性

在实践中大胆创新,在创新实验中深化实践。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实践中去尝试创新,将创新实践作为一种实验学习方式,不断凝聚和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大学生对自身的创新潜力有初步的认识,并树立科学探索、大胆创新的创新精神。

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实践能力培养是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过程,是科学育人体系中实践育人的基本内容,需要将培养研究型人才所倡导的“发现、实践与探索”三原则应用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学习、体验与创新的素质教育过程,达到在实践中提升研究素质、在创新探索中提升实践水平的基本目的。

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框架,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在教育过程中多因素和谐成长的教育模式。在新时期,立足于大学生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丰富素质教育体系,是提升我国教育质量的重要发展趋势。

1.社会体验与知识应用的实践统一

要树立立足于社会实际需要的教育观念,重视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接触,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态势、行业特征、国情民情和区域发展状况,对部分社会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观察、分析和认识,能够充分认识企业经营问题、社区建设问题、区域发展问题、技术创新问题和农村建设问题。归根结底,要让青年学生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体验经历,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来调查分析当前问题,能够主动学习新知识来研究和解决当前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观念和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社会体验,甚至能够尝试提出解决部分问题和提高发展效率的方式方法。

2.实现理性批判和参与建设的实践统一

理性批判是人文精神的基石,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精神源泉的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和人生的疑问与期望,使其提升和发展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是最大程度地发掘其创新意识和思想源泉的问题。让树立理性批判精神同参与实际建设过程在大学生身上主动结合起来,要求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提升:第一,理性批判要求具有科学的态势,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的来龙去脉,主动探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方向和科学方式。理性批判必须依赖于对实际问题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能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并且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努力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破有立”的以批判促建设的功能。第二,理性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建设,即要求理性批判应当为了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对其他方案的简单否定。只有立足于推动社会的实际发展,注重探索后期发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性和组织性,才能以科学的态度物化批判精神,使实际问题能够具有更优化的方案和步骤,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3.实现社会服务与自我发展的实践统一

服务社会与自我发展是大学时期最为重要的成长关系之一,也是大学时期始终难以取舍的成长问题。要让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青年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实践过程,需要从大学开始接受社会化发展的正确辅导和科学实践。同时,社会服务是大学生获得社会化机会的重要切入形式,也是获得社会评价和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步入社会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实践方式,需要从大学开始养成服务社会的信念和习惯。让社会服务与自我发展在大学阶段结合起来,实际上要求达到以下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高度重视自我发展的社会化要求。大学生要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化成长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坚持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我。要实现在服务社会中的双向受益,不断认识自身在社会实践中的差距,认真学习社会工作中的基本经验和科学方法,力争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之,只有把服务社会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实践活动成为了解社会和了解自我的重要窗口,才能使实践锻炼成为发展自身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才能不断吸引和激励大学生到社会实际中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Levine A.Service on campus[J].Change,1994(4).

[2]周加仙.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4).

[3]Miller,Gray M.Neese.Lynda A.Self-Esteem and Reaching Out:Implications For ServiceLearning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1997(2).

[4]刘钰,许亮,靳宇倡.大学实践教育的文献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8).

[5]王锡瑞,等.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教育体系建构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6]博晓璐.实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7]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8]刘文菁,陈忠红.坚持育才兴国理念,强化大学生实践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责任编辑:吕子燕〕

作者:黄超

上一篇:浅谈安全的重要性论文下一篇:企业视觉形象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