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STEAM教育理念则对实践过程十分重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引入STEAM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生创新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创新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 篇1:

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 要: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体现“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使每个孩子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提升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孩子勤于观察、乐于动手、善于动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时期,如果能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启发,使其化为创造性实践的原动力,把平常的好奇心导入科学课堂中,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使学生留心观察日常忽视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二、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中的探究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当其中任何一位同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其他的同学就要通力合作,加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思考其他同学的想法是否合理,从而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修改,这样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之后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提升。要开展一堂活泼的科学课,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能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科学课必须做到:

首先,由教师按照教材内容举例观察目标,让学生得以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通过手动和心动,获取新知。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心与手、感与知的完美结合,最终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收获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充实,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为学生创造完善的实验条件。科学课中缺少不了实验教学,同样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方便学生实验时使用,并在使用这些材料的同时,加深认识,学有所得。第三,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在科学课的实践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指导老师首先应当安慰学生,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寻找原因,并在改进之后再次尝试,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学生的质疑代表了学生在脑中思考了这个问题,同样代表了创新思维的可能,在有所质疑的前提下,学生会根据疑问进一步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找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最终寻求解决疑问的方法。

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应该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科学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作出新规定:首先要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其次是要为培养具有科学创新和科技创新意识的一流人才打好基础。要实现教学目标应当以多样性的实验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突破传统思维。对于科学课实验中学生出其不意的想法和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其发挥创造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课内和课外,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许多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写科学日记与小论文,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为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或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总之,科学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研究与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让兴趣擦亮学生的眼睛,让好奇丰富每个孩子的大脑。

参考文献:

[1]徐良明.科学课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几点体会[J].浙江教育技术,2010(05).

[2]周敏.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科学教育教学[J].吉林教育,2011(19).

(作者单位 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

作者:张国洲

学生创新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 篇2:

STEAM概念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探讨

摘 要: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而STEAM教育理念则对实践过程十分重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引入STEAM理念,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关键词:STEAM概念;小学科学;创新力

在小学科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的创新力等科学素养大力培养,鼓励通过跨学科学习方式的运用,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十分符合STEAM教育理念。因此,需要结合STEAM教育理念,深入改革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强化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1. 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具体来讲,STEAM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个学科,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注重跨学科融合。在STEAM概念下,要求学生在遇到各种问题时,将跨学科思维运用过来,综合思考与解决。本种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化,规避了传统死记硬背教学模式的误区,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特征。首先,转变学习方式。在STEAM教育理念下,要求通过问题来给予学生以驱动,借助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合作,通过分工协作,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其次,重视学习过程。STEAM教育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生活问题中融入抽象的科学知识。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本种教育对学生真实学习过程更加重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尝试使用其他的方式。如果出现了错误,则需要学会从错误中总结和成长。最后,完善评价机制。STEAM教育理念要求借助于真实情景,对学生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阶段性的检测。要在评价系统中逐步加入创新力、批判性思维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

2.STEAM概念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1)巧设问题,发挥问题驱动作用。要想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开展学习活动,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直接讲述教材重点,这样难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积极引入STEAM教育理念,充分重视问题的驱动作用,结合小学科学学科知识丰富性的这一特点,合理设计导入问题,以便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例如,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一章节学习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地形地貌图展示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丘陵、平原、盆地、山脉等不同地貌的特征与差异?通过这样的设疑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了学生思考能力、创新力的培养。

(2)注重实践,增强思维的创造性。众所周知,小学科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生物、化学、技术、工程等多个学科。这些知识内容的理科性质较重,借助于实验操作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在STEAM教育理念下,要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巩固课本知识,又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发散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巧妙利用趣味性的实验活动来转化枯燥平面的文字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形成。

(3)拓展视野,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小学生年龄较小,不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难以深入认知很多新鲜事物。而小学科学教材中部分知识内容比较的新鲜,脱离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的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理论,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更加深入的理解教材内容,将立体化的知识框架构建起来,并且进一步发散思维,逐步增强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直接观察地球运动这一现象,进而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过来,将宇宙中地球运动的视频生动形象的播放给学生,之后对地球与太阳系的位置关系等进行模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系列。同时,学生看到这一生动形象的视频之后,十分想要探索和了解这一未知领域。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将地球自转、公转等新知识启发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得到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力也可以得到培养。

(4)布置探究性活动,增强学生创造能力。调查发现,传统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不够科学,教师往往通过演示来向同学们传输知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完全建构于教师的示范操作层面,这样不仅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不到调动,还会制约到其创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教师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探究性学习活动合理设计与布置,以便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教学知识主动探究,又可以通过个人实践,达到创造能力培养的目标。例如,在“运动和力”一课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目前所运用到的简单的小车模型,鼓励学生发挥思考精神,将具有更强动力、更美外观的小车尝试制作出来。通过这样的启发和思考,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培养。部分学生将诸多的创新元素融入进来,有的改良了赛车外形,有些则适当改动了模型构造,促使动力得到增加。总之,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布置与开展,可充分发挥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5)密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科学知识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同时又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教材知识比较枯燥,局限性较强,难以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针对这种情况,小学科学教师需对生活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与信息深入挖掘和整理,有效补充教材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范围能够得到拓展,创新意识得到高效培养。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常见生活物品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善于从生活中学习知识。通过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课程的实用性和有趣性,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以便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小组教学,共同发展学生创新力。STEAM理念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个体差异足够的尊重,将多元化的指导策略运用过来,以便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新力都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合理划分小组,搭配动手能力相差较大的学生,鼓励学生们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这一过程中,不同学生将会发表各自的意见,通过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学生能够从其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学生创新力的发展具有较大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科学的知识体系、教学目标十分契合,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力。在教学实践中,相关教师要准确把握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结合教材知识与学生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瑞.STEAM教育下的小学科学创新教学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2018.3(10):123-125

[2]谭兵.浅谈STEAM理念背景下農村小学科学教学[J].发明与创新,2018.4(11):43-44

[3]吴奇隆.STEAM教育理念下的科学教学课例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2019(12):12-12

作者:高承科

学生创新能力下小学科学论文 篇3:

试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相当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步。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科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新的社会要求下,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成了我们在教学上需要加强的一项工作。对这一能力的培养,老师一定要重视起来。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提供的方法帮助学生充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上课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培养

教师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对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非常有帮助,科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利用一些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力,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感兴趣,毕竟兴趣可以使一个人格外努力。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再针对学生的年龄性格做出合理的课程安排,让科学课程的科学性充分体现。一个拥有良好观察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容易在社会中被别人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在当今这个时代,观察能力已经是人们需要掌握的一个较为基础的才能。老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不能只关注教材上的内容,也要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对这一技能的培养要贯穿在自己的整个教学中,全面地去提升学生这一技能。

1.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呢?因为当今小学生对科学以及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对学生观察能力的综合培养和提升可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现代社会,科学已走上世界的舞台,观察能力必须从小培养,是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观察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对今后这方面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良好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为今后学生的学习提供基础,改善学生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教师千言万语也说不动没有兴趣学习的学生,然而引导学生找到其学习兴趣却可以很简单地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中。与其苦口婆心教导学生,还不如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科学更加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明显的益处,例如: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课堂的效率,课堂的氛围会更加活跃,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也会大幅度提高。再者,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在小学学会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技能也可以满足小学生的社会需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才会有更好的能力去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除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外,它还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人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今的这个社会,很多学校和工作仅仅靠一个人是很难办成的,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才能够完成,而这也考验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观察能力是否足够,拥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才能与别人更好的合作。

2.传统科学课教学中不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因素

(1)教学模式落后

在现如今的教学当中,部分学校的教育模式严重的落后,他们的教学方式以及课程的安排,远远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一些学校甚至仍然没有进行创新,还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这样在教学过程当中就没有办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因材施教,进而导致学生的科学知识无法得到正常的保障。与此同时,在考试方面也仅仅只考察书上的知识,并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出现很多问题,很难满足于现在社会对科学的需求,更難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在讲解问题时,经常选择一些考试出题概率高的,而相应的学生们看到一些比较陌生的题型,便自动忽略掉对它的研究,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思考、变通的能力,并且学生们的思维难以发散,创新能力比较差。

(3)小学科学的学习压力小

俗话说,知道学习的不如喜欢学习的,小学科学与初高中物理不同,大多数学生对小学科学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把科学课堂并不是很放在心上,这样很难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力、思考力等一系列能力。教师适当的施加课堂压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其观察力,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动力,而且促进他们的潜能爆发,使每个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4)存在教师打击学生自信心

部分教师过度严格,对小学生的错误严厉指责,打击小学生的心理。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于科学的理解不够完整,投入时间不够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部分老师的指责会加大学生对老师的惧怕。这些严格的教师比较喜欢让表现好的学生去培养科学观察力,这就会造成那些能力不高的学生更加紧张,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观察能力,从而逐渐失去对科学的兴趣。

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1)善于启发,培养观察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对新鲜的事物都拥有着好奇心。所以,科学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在科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添加一些新的元素,最大程度地提高科学课堂教育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科学教师改变自己的传统教学态度,让教学的课堂变得精彩和生动,满足学生的习需求。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选择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用更加新奇的方法展开,在创新当中能够切实合理的尊重学生的自身特点,然后才能在学校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科学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更好地教育。在各类的科学活动项目引领下,能够使整体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快。例如在学习《土壤与生命》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土壤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看见的东西,每天上学都需要踩着土地走到学校,而这样一个比较普通,也是非常常见的物品,到底需要对它观察什么呢?土壤到底有哪些观察的必要?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入为主的认为,土壤并没有观察的必要,以此增加学生的观察力。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学会从外到内、从整体到细节的观察方法。

(2)总结小学科学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时,会存在学过就忘的现象,不能全部记下来。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授课时,结合思维导图将课上需要讲的知识进行总结,将前后有联系的知识点转换到一起加深学生记忆。可是,小学科学的理论知识较少。学生可以运用图表的方式让其自觉对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与此相关,学生要想做好知识图表,就要自主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罗列,认真思考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体系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对知识点分层次罗列,学习科学知识间联系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生所作科学图表是对整本书知识点的总结,一层接一层的,基本不会遗漏知识点。老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

(3)创造学习环境

学习气氛的培养在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一个糟糕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毁坏一个班级。老师在栽培学生观察能力时,要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这样会营造一个优质的学习气氛,学生课堂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老师上课给学生做一个演示,课下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更全面的归纳整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新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

(4)巩固知识,强化学习

当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知识、完成布置的任务后,老师应该对学生们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老师在选择复习的习题时,要选择有一些难度并且很典型的问题,在即将上课时,让学生独立的在黑板上进行思考并且讲解,若有薄弱的地方,在对其进行详细的叙述,由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巩固了学过的知识甚至间接培养学生观察力。在学生们讲解时,他们更加能够理解同龄的思路,便又一次地进行了上节课的知识巩固,加深了印象,更是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质量。

(5)引入生活化具体场景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不能只单一的进行讲述,还要结合一些案例,如: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事情与所教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一起讲解给学生们听,这样会让知识在学生们的心中更加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然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就开阔他们的视野,有更多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且具有良好的科学培养思路。因此,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增添更多的乐趣,让课堂更加的生活化。

(6)充分运用小道具进行实际操作

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思维理解能力也比较弱,一般情况下需要结合日常事物,才能理解科学知识。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以学生的生活为概念引入点,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一些常见的小道具。学生通过亲身體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带领学生进入科学世界,在观察的基础上锻炼思维并且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这样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点简单化,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经历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真正的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学会数学知识。以科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土壤》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土壤的作业,让学生主动去接触土壤,观察土壤,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有哪些植物,并思考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老师在作业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爱思考科学问题的好习惯。

(7)发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有些学生可能天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这称之为天赋。但是有些学生可能在后天因为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从而对教师产生好感后对一门学科感兴趣,这是后天形成,也就是发掘而来。发掘学生对科学课程的热爱,学生才会在课程中更加积极。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堂学习兴趣培养的时候,应针对学生所处的年龄、性格,选择教学方式。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有必要的,有效的互动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环境,学生虽然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但是老师却有着主导作用,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教师性格开朗,不拘谨学生自然也会活跃课堂,利用学生活跃知识的欲望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课堂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不同的方法,例如:利用段位制、积分制。以上两种方法均可以让学生为了荣誉而不停努力,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很有帮助。

小学科学是小学必须要掌握的一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小学科学对初中知识也有很大的衔接,这更是学习物理、化学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全方面人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说提高小学生观察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以及习惯的养成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协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好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成绩,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才智,2015(05):50

[2]韩旭.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68

[3]蒋毅.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76-77

作者:仪荣辉

上一篇:教育特征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下一篇:经济法功能作用研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