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翻译能力下大学英语论文

2022-04-22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期。这门一直以提高人文素养和打语言基础的课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最终方向是学术英语。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翻译能力下大学英语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翻译能力下大学英语论文 篇1:

实然与应然:透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界定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解读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性,分析了专业发展中大学英语教师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进而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路径。

关键词:专业发展;路径;素质

早在2003年,我国老一代的英语语法家章振邦教授就曾明确提出我国外语教育应做战略性的调整,应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学生进入高校时应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而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普通用途英语课程,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尤其是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所诟病,关键在于大学英语课程本身的内容设置和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而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又制约了大学英语课程从普通用途英语发展成为专门用途英语的过程。本文将就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性和应然性进行探讨,以期对大学英语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如何通过习得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实施专业自主,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成熟的专家教师有所启示。

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解读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复杂的过程。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 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一致。国外学者如霍伊尔,富兰,哈格里夫斯等教育界学者都曾对此概念做出界定,国内学者在对各家观点进行了梳理后认为,国外学界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师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而我国学者如叶澜,宋广文等学者也从“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两个视域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理论性界定。从已发表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术界更多地把教师专业发展阐释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

但就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而言,国内外学界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被赋予了基本相同的内涵。依据我国学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被看作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的过程,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高校外语课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又有着自身所教学科的特色。应是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素质提升和教师内在专业质素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而要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英语专业修养,紧跟社会发展的变化,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师而言,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与国际交流的需求密切相关的,从概念上讲,发展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大学英语教师就应立足于普通英语知识,同时应具有求新求变的意识,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某一门或几门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的程度。

二、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性解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后,对外交流的增多极大地激励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情。很多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了英语四、六级的要求,这种情况在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尤为显著,普通用途英语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发展。

1.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意向性缺失

自上世纪末期,中国的英语教学已延伸到了小学阶段,各种课外辅导班,和英语教学软件的不断更迭也为英语学习创造了便利。目前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相较以前的已有大幅提高,很多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大学英语四、级的要求,这势必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也相应改变。但目前,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教学界限模糊,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高中英语存在着一定的重复,在经历了十至十二年的英语学习,进入大学很多学生认为大学英语没有必要学,大学英语教师讲授的知识他们已在初高中掌握,大学英语教学是对初高中教学的重复教学。甚至有学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无须设置,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没有再开设大学英语的必要,大学英语课程已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失去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存在的价值,大学英语教师传统的普通用途英语教学意向性正在消退,大学英语教师传统的教学角色所依存的生存土壤正在消失,在大学期间学生应学习专门用途英语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因而大学英语教师应转换意向性,从普通英语教学转移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2.大学英语教师学术认同缺失

国内各大外语研究的刊物以及被普遍认可的学术专著,无一不是以语言学和外国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外语教师所从事的科研也以 “语言学研究”和“外国文学研究”这两大类为正统,其它有关教学的研究在外语学术研究领域受轻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大学英语教师长期从事普通英语教学,啃读与其教学不太相关的艰涩的语言学理论或文学理论著作,对于承担着大量课时的一线教师来讲又谈何容易。而对于一些有着其它专业背景的大学英语教师来说,虽然可能在讲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但是否要进行与其专业背景有关的科研却是一个及其困惑的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来说,各校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是进行与英语及教学的相关研究,而在其它领域的研究将不被认可。然而由于此类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专业的研究上,以法律英语教师为例, 如要教好法律英语,需要法律英语教师不仅英语教得好也必须懂法律。对于法律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将消耗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做纯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很难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因此各高校应重新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学术定位,扩大学术认可范围,鼓励其在专门用途英语相关领域取得学术成就。

3.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单一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培训长期存在培训模式封闭,培训内容单一,资源配制不合理等弊端,尽管多数高校都有对新教师的岗前培训,但是岗前培训的内容单一,对英语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不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很难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英语作为基础学科,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相较其它专业来说更为繁重。脱产在国内外访学对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很难达到的。虽然很多学校也会利用寒暑假定期组织大学英语教师学习,但由于培训时间短,对大学英语教师所需掌握普通英语知识都很难做到全部涵盖,更不要说对专门用途英语的培训,因而大学英语教师的水平在这种短时间的培训后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师的应然素质

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践行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实现程度的内在因素,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素质过程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与其它学科教师的素质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学科教学能力、境域性教学能力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能力等三个维度。

1.大学英语学科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学科教学能力是大学英语学科知识与普通英语教学能力融合于一体的能力体现,涵盖了大学普通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仅有英语知识而无教学知识或仅有教学能力而英语知识薄弱的教师都不会是优秀的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大学英语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需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评价和反思,获取本学科知识,并将英语知识,教学知识等进行重新整合,使知识传递过程顺畅进行,从而,有效的组织和呈现英语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意向。

2. 境域性教学能力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师在四、六级等考试的压力下,教学的重点一直集中在英语语法、词汇等英语基本技能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如何在特定语境下使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任何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等因素中。英语不仅是符号体系,更是文化和各类知识涉入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与沟通文化媒介和承载专业知识的载体。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更是英语国家文化传播和各类知识传授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传授英语内容时,应在让学生跨越中西文化的鸿沟同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应的常识性知识。自觉地在使用英语时去仿效英语本族语的言语行为方式,仿效专业人士的表达方式,进而让学生掌握在特定的语境中应使用的英文表达方式,避免语用失误,以防止在未来的真实交际中发生误解,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能力

相较于十几年前,我国对外交流已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中国加入WTO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使社会对外语的需求走向多元化,专业化。一般性的英语技能已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即既懂专业又精通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的大学更应担当这一重任,作为这一任务的执行者,大学英语教师理应具备这一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掌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在实际环境中运用本专业英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将英语学习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优化学生英语语言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英语及专业知识面,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最终意向,实现专业和英语的真正融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路径

大学英语在我国属于外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师也都是非母语的学习者,如果长期照本宣科,不重视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非常容易出现语言石化现象,此外由于不懂专业,很难胜任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因此,探究如何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是一个必要的课题。

1.专业引领下的政策导向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前行需要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各高校可制定相应政策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成为掌握某一专门用途英语的专才。相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大学英语教师的优势在于能够透彻的讲解英语语法、词汇、句法等基本语言技能,然而,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不懂专业是大学英语教师传授专门用途英语的最大障碍。 传授专门用途英语虽不要求教师一定要精通专业,但是懂得基本的专业知识还是必要的,以法律英语为例,barrister 和solicitor 都可翻译为律师,但是一个是大律师,另一个为初级律师,如果被一位不懂专业的教师都讲解为律师,虽然看似没有错误,但未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将会遇到问题。因而,各高校可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政策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如可定期派大学英语教师到相关专业院系进行学习,鼓励大学英语教师报考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等,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语言实际运用技能,也可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出国访学,在真实的语境下学习专业英语知识。并可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在相关专业领域进行学术研究,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从而更透彻的传授专门用途英语,并认可其在与专门用途英语相关的专业领域而取得的学术成果,在政策上保障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保障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疏离走向合作的教师文化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认为在学校中存在四种教师文化: 一是个人主义文化。二是分化的文化,三是合作的文化,四是硬造的合作。在这四种教师文化中,无疑合作的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最为可行和有效的一种文化。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外语系可与其他各院系间搭建合作学习平台,大学英语教师可通过平台向其它专业教师学习和请教,并可通过平台实现学术合作和共享。与跨院系的教师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动,将形成一种合作的、共享的组织文化,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更好的完善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能力。院系内部可就某一专业构建专门用途英语梯队,讲授相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互动研讨等形式进行合作,整合集体智慧,形成高水平的教案,在减轻教师个别备课压力的同时,也在共同互动中,交换各自的观点、困惑和建议,更新了相互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各自的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就应不断地超越自我,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了提高对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专门用途英语的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应在工作之余,有意识的坚持阅读专业英语文章,坚持收听,收看英文节目,能够让自己的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解和掌握更多的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可经常参加校本培训和高水平的英语考试,以督促和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大学英语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自主学习语言学及教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等并进行反思和行动研究,并可通过各种形式实践其专门用途英语,如教授旅游英语的教师,可在不影响教师工作的前提下,做几次领队,实践其专业英语知识,从而提高自身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进而在教学上成长。同时,在网络化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前沿专业信息,进而获取最新的语言教学知识,解决自身教学中的问题,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而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卫东. 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周赞梅.专家教师研究[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李然.刘思. 外语教学新尝试—“教语用”[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6).

[5]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何晓晖]

作者:朱雪林

学生翻译能力下大学英语论文 篇2:

论转型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期。这门一直以提高人文素养和打语言基础的课程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最终方向是学术英语。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英语改革 学术英语

引言

大学英语自其出现就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是高等院校里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尤其在全国推行四、六级考试,并把考试结果与学位挂钩后,大学英语更是关乎每一位大学生的学业生涯,甚至就业前景和未来人生。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一直受到教育部的重视,对大学英语进行了多轮改革,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到达了鼎盛时期。各个高校大学英语的学分从16到20不等,每个大学生必须修读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高中英语迅速发展,大学新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大学英语被大学生认为是投入最大、耗时最多、但也是最失望的课程之一。“去大学英语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各个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英语教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或为“后大学英语时代”[1]。

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

2007年教育部进一步细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考评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改变。《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要求》还把具体的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个高等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对三个要求中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及词汇量的具体要求做出适当调整,但要特别重视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2]。然而,很少有高校能够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

笔者曾在所在学校对35名大外部英语教师和4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很多老师对于《课程要求》和教学大纲不了解,对于课堂上的教学目标制定随意,导致不少学生把四、六级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目标[3]。

1.2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低。

大学英语是大学里规模最大、学生最重视,同时是大学生最失望的课程之一。早在1999年,井升华就把大学英语教学比作“一壶煮不开的温吞水”[4],从此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批判声就没有停止过。戴炜栋[5](2001)认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外语教材分割,内容重复,教学衔接不好和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规模扩张过快,结果造成外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

1.2.1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目前的课堂仍然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阵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直定位在基础英语上,指导思想是“打基础应多多益善,基础扎实终身受益”。本着“打基础”的原则,很多高校一直围绕大学英语精读和泛读开设大学英语课程。2004年的《课程要求》提出“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一时间各个高校加重了听力课的比重,但大学英语精读的地位仍不可撼动。加上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使得一些老师在课堂上省略了听说环节,纯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因此大学英语课变成了高中课堂,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听。由此很多学生对大学英语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1.2.2大学英语教学方法陈旧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强调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到了大学,学生没有诸多考试的压力,大学英语课堂不再是一味由老师灌输知识的课堂,不是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课堂,而应该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课堂,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可现实是由于课堂较大,学生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根本不能让大多数同学参与课堂活动,最终不是老师一言堂,就是个别几个学生垄断发言。

1.3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缺乏动力。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各个高校开始了抢夺生源大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很多学生刚好超过本科分数线,招生时只关注总分及所学专业相关的科目成绩,因此学生的英语水平高低不等。以笔者所教的新生班级为例,经过调查,发现学生高考分数有一百二十以上的,也有五六十分的;学生有来自英语教育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也有相对比较差一些的苏北地区,更有来自偏远省份的学生,到了大学之后才接触英文讲课,听力完全不懂。经调查,这些学生在高中时期的英语学习完全是中文授课,老师只讲语法规则,英语学习的方法就是背诵和做题。这样的现状对老师来讲是很大的挑战,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兼顾两者呢,往往最后两头都顾不上。

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原因有很多。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人生目标短浅和功利。当实现了上大学这一目标时,很多学生就开始失去目标。有的学生本来基础就薄弱,再加上不能适应大学里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很少,最后就完全放弃了英语学习。另外,大学学习任务远没有高中时紧张,很多学生变得懒散,失去了学习动力。

1.4教师观念落后,科研能力薄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大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承担了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他们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提到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6]。

王海啸[7](2009)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近几年来获得了更多进修的机会,但现有的进修提高机会仍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薄弱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制约:一是教学任务繁重。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繁重一直是影响大学英语教师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尽管大学英语学分缩减、大班授课,但是大学英语教师平均每周还有11节课左右。二是大学英语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大学英语教师一直从事的是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工作。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大学英语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很多老师认为没有必要发展,感觉自己现有的水平已经完全能够应付现在的教学。很多老师做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职称晋升和完成学校的科研工作考核量,并非真正为提高教学水平从事相关研究。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地位

面对全球化进程加速的21世纪,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对外交往愈加频繁,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还应该注意学生的英语基础,增强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价值观,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有意于国家的人才”[8]。

《课程要求》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大纲与考试框架指导下进行的高度规范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违背了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原则,束缚了高水平院校的大学英语发展,给层次相对较低的院校带来了压力。因此,必须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各个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学生层次、学科专业来制定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应该体现个性化、本土化特点。”[9]

与学术型本科院校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大学英语的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开放式、创新性人才为目标,实行专业教育和英语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扎实宽厚的语言基础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能力和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开放式、创新英语人才。

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

3.1大学英语改革持续不断。

大学英语改革一直连续不断,几乎七八年一次。大学英语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课程,其内容是和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及学生水平息息相关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现在,英语作为与世界交流的工具,其教学内容对国家、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更直接。

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改革最早始于国家部分重点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等。这些学校由于师资精良,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具备开设英语选修课程的条件,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了提高综合能力的条件。随着2007年新的《课程要求》颁布,很多普通高校也加入了改革的行列,根据《课程要求》中提出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陆续开设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修课程。

3.2大学英语改革最终方向是学术英语。

进入21世纪后,大学英语改革的主流就是压缩大学英语学分,增设英语选修课程,一时间全国上下大学英语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国家对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日益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掀起,以及在各校大力开展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各专业院系对大学生的英语特殊需求,大学英语再次来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10],一时间,大学英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外语通识教育是用英语去学习中国文化、英美文化和西方影视文化赏析等课程。这些课程固然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思想,可并非是学生急需学习的。蔡基刚等[11](2010)从外语专家观点和世界公共英语教学趋势等方面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专门用语英语教学(ESP),而非外语通识教育。蔡基刚[12]2014年再次提出“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学术英语才是真正培养学生开展专业学习的英语能力的教学。尽管学术英语在本科新生中开展有一定阻力,但这是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

3.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改革最终走向学术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引起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无休止地打基础的英语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英语水平逐渐增长的学生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并能帮助他们的专业学习。

应用型本科不同于综合类高校,它的定位就是培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在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人才。因此,大学英语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讲,更要满足他们把英语作为工具的需求。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35%左右的学生工作与英语有关,主要涉及看懂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能简单与外国同事交流工作上的事宜、到国外进修、翻译本专业的资料等。65%以上的学生工作与英语不相关,但其中有不到7%左右的学生有考研对于英语的需求、出国旅游对英语的需求,以及和外国人交朋友对于英语的需求。由此可见,ESP教学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与时俱进,使英语教学更符合时代的发展。

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是近十年来专升本的院校,这十年也是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重要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深受办学条件和师资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步发展,师资力量加强,学生英语水平逐渐提高,这种一直以英语基础教育的模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大学英语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学术英语教学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它需要学校政策的大力支持、大学英语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培训,不断摸索和总结,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和争议暨外语教学的学科性探讨[J].外语电化教学,2012(1):6-10.

[2]束定芳,陈素燕.宁波诺丁汉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发[J].外语界,2009(6):23-29.

[3]束超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查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院学报,2013(12):188-189.

[4]井升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1-25.

[5]戴炜栋.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思考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1,32.

[6]王守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J].外语界,2010(5):9-10.

[7]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13.

[8]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9]章木林.“后大学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82-84.

[10]蔡基刚.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J].外国语,2012(1):69-76.

[11]蔡基刚,廖雷朝.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9):20-26.

[12]蔡基刚.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9-14.

作者:束超超

学生翻译能力下大学英语论文 篇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之反思:问题与建议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本文概括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问题;对策

0、引 言

近年,随着翻译学科的兴起,翻译教学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其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研究则一直处在边缘化位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俨然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将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究其原因并探讨相关对策。

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与课时比例的不合理

当前大学英语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经过多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听力、口语、精读、泛读等课型已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其在课堂教学/课时中已经占有了一定比例。然而,作为语言学习“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中的翻译却未得到相应的重视,许多学校仅把大学英语翻译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开设,学时比例很少;不少学校连选修课都没有开设;大多数学校只是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穿插在大学英语其他课程中,仅仅作为语言操练的一种手段。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的不合理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冷淡和忽视,其反过来又影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质量,阻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

1.2对翻译和翻译教学的错误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对翻译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包括一些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不少人认为,只要掌握必要的词汇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翻译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技能。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引导下,教师就很容易忽视翻译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必要专门开设翻译课程;同时学生也就轻视翻译的学习。另一个认识误区则是。部分的教师混淆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概念。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翻译教学是翻译理论、技巧、能力的教授和培养;而教学翻译则是外语教学的实施手段之一,是为了掌握某一语言知识的操练方式。不少的大学英语教师有意或者无意的用“教学翻译”替换“翻译教学”的概念,从而认为翻译教学只不过是语言练习的手段之一,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翻译教学,使得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处在了边缘化的位置。

1.3教材的缺失与教法的陈旧

造成不少的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教学翻译”即为“翻译教学”这一认识误区的原因除了上述教师的主观原因外,还有大学英语翻译教材缺失的这一客观因素。纵览现行的各种大学英语教材,有关的翻译知识的讲解一般都放在了单元练习或者语言能力提升部分,且至今未有专门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教材的缺失导致了教师对翻译教学重要性认识的缺失。此外,大学英语翻译的教法较为陈旧,主要是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从分析比较英汉语言的差异出发,讲解增译法、减译法、长句拆分法、语态转换法等英汉翻译技能,课堂较为死板枯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实为典型的“填鸭式”,课堂教学缺乏创造性和生动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性。

1.4测试手段的缺失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测试手段缺失的问题。上述提到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应有重视,其教法也相对落后,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测试手段的缺失。不少的学校或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测试中弱化了翻译能力的考核,甚至是回避了这一测试,以至于出现了“不讲、不学、不考”的情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考核方式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虽然在1995年后开始设置了翻译测试的题型,但其题量不多,题型单一,且分值比重偏低。如此种种测试手段的缺失,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的重视不足,阻碍了翻译教学的发展。

2、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

 2.1明确并执行指导思想

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版,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按照一般、较高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本文不在详述)。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性文件,学校与教师应该明确其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和课堂教学上严格执行这一指导思想,在设置课程和安排学时方面应该给予大学英语翻译课相应的重视。

2.2完善教材、教法

在没有现成参考教材的情况下,各学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师可以借鉴英语专业翻译教材,同时结合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的情况,编写适用的大学翻译教材或讲义,教材应该确保结构的科学性、思想的正确性、内容的时代性、专业的对口性和难度的适中性。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构建互动式的翻译课堂;教师除了讲解具体的翻译技巧外,还应适当的讲授翻译理论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得各种教育资源在翻译课堂上获得最佳化利用。

2.3提高教师认识水平与专业素质

师资队伍的整体认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关系到整个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质量乃至成败。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对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认识,理清“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的区别。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应该属于系统严谨的翻译教学而不是为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的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意识到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重要性,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放在其应有的高度。其次,学校应该努力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翻译师资的培养,为其提供相关培训、进修学习的机会,大力鼓励翻译教师进行科研以达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同时任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水平。

2.4发挥利用学生专业优势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专业不同,教学对象存在巨大差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专业背景如此迥异的教学对象,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发挥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翻译教学班级应该以相同或相似专业为单位,这样任课教师在讲解普遍的翻译理论、技巧的同时还能从学生的专业背景出发,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感觉到翻译学习与自身专业的相关性,从而激发其兴趣与求知欲。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是创建互动式课堂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3、结 语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面临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种种挑战和问题,我们应尽快提高认识,走出误区,完善教材教法,不断改善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质量,让翻译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特色和核心。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试行)[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恪清,大学英语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穆雷,翻译教学发展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作者:曾庆锋

上一篇:学生思维品质的化学实验论文下一篇:社区情境式养老环境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