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和探讨

2022-09-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 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回归生活世界为主旋律的思想品德新课程, 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渴求有效的师生交往, 以促成课堂教学的新文化。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高。因此研究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含义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与发展, 强调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表明了对“学生是生活中富有情感的人”这一观点的高度赞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是完整的、能面对真实生活世界的人。所谓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以认知互动、情感互动、价值互动和行为互动为内容, 主要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道德、法纪、思想和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教学和道德水平为目的状态下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应关注学生这一道德主体的自我发展, 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 并在体验中学会道德判断, 学会选择, 学会行动, 自我发展其道德约束力;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创造, 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及道德素养在与学生互动中的变化, 因为互动也是互惠的。

2 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探讨

当前, 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的实然状况与应然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缩短应然与实然的差距, 在应然与实然间搭建一座桥梁是一件有意义但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者希望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现实的问题, 提出一些策略, 促进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互动, 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2.1 确立正确的师生互动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萌生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我们传统的品德教学观念认为有了道德认识就能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 而无视学生情感、信念、意志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 导致了多年来德育内容讲的越多学生品德素质反而下降的局面。这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德育观, 必须向“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转变。如何让教师尽早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改革教师培训方式。在培训中要联系教学的实际情景, 引导教师对教学事件与问题的模拟和探讨, 与专家直接对话、提出质疑, 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潜在的没有清楚意识的个人观念和行为, 不仅可以激发教师的思维, 调动教师在培训中的积极性, 还可以使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 而不是只在抽象的层面上空谈。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陈向明认为:“只有教师自身已有的理论和知识被发觉出来, 教师在接受外来理论和知识时才能找到结合点, 才会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改变自己已有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情感感受以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其他外在因素。”因此教师要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步骤分为:问题, 计划, 行动, 观察, 反思。行动研究的问题就来自师生身边。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教学后记, 案例研究, 教育叙事等方式呈现, 才能逐渐将自己的理念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将师生互动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知识、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充分展现教师教育智慧、师生共同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参与行动研究必须具备问题意识, 我们当前的老师特别是年长的老师容易将课堂上的反常看成正常, 发现不了问题, 不利于研究。还要注意合作, 行动研究不是一个老师的事, 同事间交流甚至与专业研究人员交流有利于研究早见成效并见好成效。

2.2 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师生关系本身是一种道德关系, 学生在这种现实关系中所获得的道德体验, 是理解其他道德概念的基础。道德学习是在现实的师生互动中逐步生成的, 道德学习的发生首先需要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敬意, 才会对教师所传递价值产生认同。良性师生关系能预防、控制、化解师生交往中的消极冲突。要改善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况。情绪是一种易感染的“传染病”, 特别是处在情绪波动期的初中孩子们, 很容易感受并学习教师的情绪。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是很容易观察到教师的情绪状况, 并且反应也很强烈。教师的悲观会让学生对生活更加的失望, 教师的烦躁会让学生更加烦躁, 同样, 教师的愉快也会让学生高兴起来, 教师的感动也会让学生感动。有时候, 在沉闷的教室里, 教师的一句幽默的话语就能够让学生振奋起来。尽管当前教师承受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但一旦走入课堂, 就要放下自己的心情, 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去。其次,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这种文化存在, 从而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 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 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品德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具体表现在: (1) 相同的年龄, 相同年级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不完全相同; (2) 在相同水平中, 不同的个人有差异; (3) 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儿童品德有差异。因而, 尊重学生还意味着对学生形成适度的期望。教师期望形成和作用循环机制认为: (1) 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印象和分类的结果, 对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期望; (2) 教师根据这不同的期望确定互动的方向; (3) 教师根据所确定的互动方向对学生区别对待; (4) 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一套信念来解释教师的期望, 同时产生自己的期望; (5) 学生根据教师的期望及自己的期望, 采取具体的行动。当然这个适度的期望并不是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 贴上“好中差的标签”。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有位教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时, 设计了一个话题:“假如你买了一件假冒伪劣的电器, 你将如何妥当处理此事?”有的学生说自己动手修理, 有的说凭发票退货, 有的说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索赔, 还有的说到媒体曝光……这些显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营计策、法律意识、监督意识等等。老师给这些学生分别授予了“修理师”、“总经理”、“律师”、“记者”等称号。班里有个平时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同学憋了半天, 怯怯地举手说:“我没想好, 我想让我爸爸帮忙”。同学们哄堂大笑。但老师说:“你的想法真好!当自己力所不及的时候, 应该想到发挥别人的作用, 你具备了高明领导的素质、才能和韬略。”同学们热烈鼓掌……

学生的难堪被老师的幽默化解了。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这一事件中, 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关注。当然, 尊重并不是对学生言行的一味叫好, 如表扬一个人时就要陈述自己的理由, 才能显得真诚。

最后, 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 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耐心公正的容忍”。由于学生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等方面与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教师只能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 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与见解。

2.3 优化动态的互动过程

教师观念的转变及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体现出来。教师要不断加强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和时事的熟练掌握,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 从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优化动态的课堂师生互动过程。

首先, 设计开放式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扩大互动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开放式问题和发散式问题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 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 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或知识点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 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而就的验证。这些问题常以“你认为…”“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办”等方式呈现, 而不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出现。有意识地留出“空白”区域, 让学生去“虚中求实”, 激发学生去“填补”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设计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去探究的兴趣, 从而成为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当教师把开放式和发散性的道德问题抛掷给学生, 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 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开动脑筋, 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问题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其次, 设计生活化、信息化的活动情境, 丰富互动内容。有学者指出:“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 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 我们最根本意义上的家, 我们生命的根。”课堂上教师除了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生动的场景外, 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并带到课堂上来, 使课堂中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 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新型的课堂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 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师命令控制的一个整体, 而是一个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驱使的不断变动的组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学生才能在课堂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 教师在劳动中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课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实现, 最终要落脚到课堂生活的变革。本文围绕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 重点探讨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师生互动,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李瑾瑜, 柳德玉, 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化[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3] 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6] 陈玉琨, 代蕊华.课程与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基于项目教学法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革新路径下一篇:微信公众号在纸媒转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