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英语口语基础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英语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英语口语教学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的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方面。《義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英语口语基础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英语口语基础教育论文 篇1:

论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牲

摘要:通过对教育公平概念以及内涵的梳理,分析了在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阶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为了实现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最大化,缩小城镇与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差距,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促进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文章从国家政策、学校软硬件设施、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英语基础教育;教育公平;解决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教育公平问题尤其受到重视,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点。本文梳理出我国教育公平研究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在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阶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了导致教育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为了缩小城镇与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差距,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促进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从国家政策、学校软硬件设施、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平性研究。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与内涵

教育公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年限均等、享受教育资源均衡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国家教育制度。教育公平就是教育平等,但是这一过程是相对的、动态的,完全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与实际的地域、经济等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当代教育政策的目标是追求相对的教育公平,在政治、地域、经济等大环境不同的情况下力求减小教育的差距。通过对我国城镇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差异性及主要不公平现象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一是起点公平,我国宪法明确赋予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点是无差别性的,不论年龄、性别、种族、阶级、经济条件、居住条件等;二是过程公平,为受教育者提供尽量平等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学设施软硬件及教学师资等;三是结果公平,每个学生在充分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教学机会情况下完成其受教育的过程,在取得相应的学业成就以后能被社会无差别地认同。本文的研究就是从具体的教育阶段人手来界定教育公平,把开始接受某一种受教育的方式时的公平作为起点公平;包括选择的学校、学习的形式等,在接受该受教育方式的学习过程中的公平称为过程公平,包括学习环境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师资情况等;在结束该受教育方式的学习后所取得的成绩称为结果公平,包括继续接受其他受教育的方式或者无差别地进入社会工作等。通过这样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存在不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就无从谈起;过程公平伴随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在这一环节中,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师资都应该是无差别或者差别不大的,如果差距很大直接影响着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的延续,也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体现,它代表了整个受教育过程的优劣以及学习者自身所获得的社会认可程度,关系到受教育者以后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公平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不是教育公平不可能实现,而是由于政治、经济、地域等大环境不同的原因,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绝对的教育公平,我们只是努力寻求解决教育相对公平的方法。本文从农村英语基础教育这一教育阶段来讨论和研究教育公平这一问题,因为在农村英语基础教育中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步履维艰。

二、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一)起点公平的差异:办学条件落后

近一段时间,国家对老少边穷及农村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间教育经费的差距,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仍然十分落后。近年来,除了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社会各界也认识到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对我国教育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希望工程还是社会各界的捐助都促进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以及环境的改善,但是,这种差距仍然存在。目前,只有少数农村学校建起了现代化的教学办公楼,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与城镇学校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英语基础教学的发展。

(二)过程公平的差异:师资力量薄弱

1.在对相关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结构偏低,大多数英语教师学历只有大专水平,有英语专业背景的教师更是很少。农村中小学工作压力不是很大,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不强,导致教师们安于现状,不求自我提高和完善。尤其是当教师完全为应试而教学时,他们会用自身所学的有限的英语知识当作授课的基础,只注重学生在写的方面的能力,完全忽视了学生听、说、读的能力的培养,教师本人不注重自身发展,语音语调不标准,经常带有地方性口音,对学生学习英语打基础阶段影响很大。大部分英语教师缺乏先进的英语语言教学理念和英语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不能够透彻地了解教学大纲,有的甚至不能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优秀师资流动性大,骨干教师缺乏。繁华的城市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英语教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造成优秀教师流动性很大。骨干教师把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与教学实践的历练作为自己离开的筹码,一旦时机成熟就跳槽到其他条件好的学校任教。这种状况导致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难以提高并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了农村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

(三)过程公平的差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农村中小学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英语教学法。中小学英语属于英语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这就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能够运用歌曲、游戏、竞赛以及讨论等活动来组织英语学习。而当前我国的有些英语教师却一味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被动地让学生接受大量的词汇及语法知识,学生的听说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三、实现农村英语基础教育阶段公平性的主要措施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记忆、模仿、接受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交流、参与、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唱歌、朗诵、舞台剧、英语角、读书会、英语班会、影视赏析等活动来促进英语教学,让学生融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得学生所学英语的知识得到应用,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农村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的教材与教法的改革,这也成为提高农村英语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契机。

1.合理设置培训英语教师的课程,开设符合教改实际需要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强的课程。如开设以加强教师基础知识主干课程;提高教学技巧的教法课程;开设提高理论水平与语言文化的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课程等。

2.强化农村英语教师口语培训,侧重听说能力的提高。由于部分教师自身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弱,地方口音浓重,加强这一方面的培训可以减少他们用汉语甚至方言来组织课堂教学的情况。标准的英语口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听的能力,为英语基础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国家公共财政是兴办带有公益性质的各项社会事业最强有力的保障。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要依靠国家公共财政的力量。国家应该从政策上调整对农村地区的支付力度,提高财政保障级别,弥补之前教育政策缺失,真正做到教育公平。为了缩小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距,国家应该多给予农村地区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进资金,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的办学条件。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提供优良的硬件设施,积极创造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条件,增加多媒体设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让农村地区尽快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接轨。

作者:曲晓慧

农村英语口语基础教育论文 篇2:

优化英语学习方式 创建快乐口语课堂

【摘要】 英语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英语口语教学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的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方面。《義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虽然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仍然非常不理想。本文就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英语口语 自主性拓展课程 口语乐翻天

英语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英语口语教学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的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方面。《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虽然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但大部分农村小学的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仍然非常不理想。我校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把英语也纳入到自主性拓展课程。遵循學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稳妥探索一条校本特色的课改之路,深入研讨了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口语交际不够积极,经常出现冷场。学生所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复现的词汇、句型大多数情况下还要当新知识详细讲解。班里学习较好的学生也不能做到很好地运用,学习思路不是很活跃,普遍存在“哑巴英语”现象。很多学生怕开口,少开口,甚至不开口,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参与的欲望,但是口头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只会蹦单词,而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还经常出现中文式英语等等。

2、造成当前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分析。首先,是学生方面:农村孩子从小受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普遍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相对母语而言,农村小学生在词汇语音语法时态等各方面的英语语言积累还是非常的有限。而且还存在跨文化交际上的冲突。其次,是教师方面:教师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了 “听说读写”并重的学习要求。没有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也大多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中心。有些教师的口语水平存在很大局限。再次,是家长方面: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低,能力不足,无法辅导。家长对口头作业的监管不到位。教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听磁带,读课文),大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完成,有的甚至不把“读”当作业。最后,是社会环境方面:农村小学生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想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就必须要在好的语言环境中多加练习,但是广大农村学生很难生活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更几乎没有与外国人对话的机会。

二、解决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根据地域和学校特色,以学生的培养目标、年龄特点、个性特长为依据,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材编排结合实际,贴近真实生活,插图生动活泼,使学生在熟悉、快乐,真实的氛围中易学、乐学。以原有社团课程为基础,根据学校特色和师生实际情况,主题围绕着“英语口语乐翻天”,希望通过口语练习,让孩子们喜欢说英语,用英语。

2、创建快乐口语课堂,完善拓展性校本教材《英语口语乐翻天》,制定详细的教案,配套的视频,课件,练习,卡片等等。充分利用好每周三中午20分钟的拓展课,优化英语学习情境。教师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充满热情的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将视、听、说、读并表演几个环节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足以使孩子们理解,接受和改进孩子的语音和语调,丰富有趣的教材,圆润,动听的美式原声朗读,对孩子有绝对的吸引力。让孩子在听读中,在表演中学习英语口语,激励孩子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语感及学习情趣。

3、采用多媒体学习模式,以动为主,动静结合,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学习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可以尝试使用英文绘本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赏析英文电影,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增强用英语表达思想的信心,提高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开展校园英语节、英语拓展课堂、梦想课程实践活动、英语口语大比拼、快乐情景交际、拓展性研讨课、英语童话剧表演、英语风采之星、通过“拓展”这一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沉浸在浓浓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之中。既较好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要求与内容,又拓展视野吸收适量课外知识。

参考文献

[1] 杨宁,关于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对策研究的几点意见,《教育》,2016/2

[2] 何青梅,农村中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5/7

作者:陈培芳

农村英语口语基础教育论文 篇3:

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差异,仅用高考成绩作为单一“公平”指标,一所名校录取的学生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业表现就不佳,毕业时作为个体的名次可能有所变动,但整体学业表现继续不佳,他们的学业表现从统计数据上看似乎被固定住了。

□仅仅关注城乡学生在入学机会方面的公平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大学应普遍建立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透露,今年985和211高校将增加招收贫困学生6万~7万人。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在政府努力下有希望持续缩小,未来农村生源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重点大学。

农村学生在大学入学机会方面的公平,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政策“城乡差异”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已有大量的持续研究,研究视角和数据基础各有不同。其中,王伟宜以四川省4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1982、1990、2000和2010级学生的学籍和户籍进行研究,发现“对农村子女来说,由于缺乏各种资源,除极少数天赋较好者,大部分人难以达到高层次院校的入学标准,结果是院校层次越高,农村子女所占比例越少。近3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属重点高校城乡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距最大,其次是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中的差距最小”。

除了入学机会公平,城乡差异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城镇和农村户籍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业表现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意味着:基础教育中的城乡差异是否在大学延续?

我们选取了北京某部属重点高校A大学2004-2009级6个年级学生的户籍和学业信息,试图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视角客观回答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的问题。

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有望持续缩小

我们的研究发现,A大学2004-2009级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当年入学学生的比例,多年徘徊于10%~15%之间,最低的2008年仅为10.2%。

我们将A大学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年度变化趋势与全国农村人口比例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发现2004-2009年A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变化趋势总体下降,与同期全国农村人口比例总体下降趋势一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逐渐增多而农村人口不断减少,A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相关联。

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发现:2004-2009年间,全国农村人口占50%以上,在一个农村人口比例如此高的国家,A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在10%~15%之间,确实处于较低水平。A大学农村生源比例特征与王伟宜等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那么,A大学为何只能录取到这么少的农村学生呢?这很可能与看似公平的高考单一录取线相关联。在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差异的前提下,仅仅使用高考成绩作为单一“公平”录取指标,一所大学所录取的城乡学生比例就会呈现出这样令人惊讶的城乡差异。起点已经不公平,单一的高考录取线又如何能实现结果公平呢?

为了弥补城乡教育差异,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有所行动。例如,北大在自主招生中单独推出了“筑梦计划”,对部分农村学生降分录取,2015年共录取学生67人。教育部近年推出“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全国计划招生总人数超过5万人,北京大学2015年经由以上计划录取189人。这些计划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配的城乡均衡,对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形成了有效补充。

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政策成为弥补起点不公平的战略举措。为此,我们建议逐渐扩大总计划规模,增加对985和211高校农村户籍学生专项计划比例要求,使得大部分985和211高校农村生源比例短期内达到和超过20%。

入大学后城乡学生成绩的确存在差异

仅有入学机会公平就可以了吗?

城镇和农村户籍学生进入大学后,其学业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呢?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定性猜测。

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学生在学习习惯、家庭背景、基础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方位优势,这不但使其在入学机会方面取得优势,其优势也将在大学阶段延续;另一种较为朴素的观点则认为,即使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存在差异,但大学入学后学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农村学生具有与城镇学生相同的天然禀赋和素质,他们进入大学后愿意付出更多后天努力,因而学业表现不一定差于城镇学生。

究竟城乡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后的学业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有多大程度差异?判断这一点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数据深入挖掘。

我们衡量学生群体学业表现的量化数据基础指标为GPA(Grade Point Average),该指标可以计算一段学习时间多门课程的综合表现而具有综合指标特点。本研究选取大学一年级的GPA以衡量入学初期学生学业水平,选取本科4年所有课程GPA用来衡量大学4年整体学业水平。

由于不同专业GPA横向不可比,我们又基于GPA而采用“优异指数EI”(Excellence Index)研究城乡两个群体学生学业水平的相对水平。其中,农村学生群体EI指数是指GPA排名在所有学生中前30%的农村学生人数与后30%的农村学生人数比值,城镇学生EI指数内涵相同。EI<1,说明该群体学生大部分分布于后30%,整体学业表现相对较低;ei=1,说明该群体学生整体学业表现处于平均水平,即处于前30%的学生与处于后30%所占学生比例相等;ei>1,说明该群体学生大部分分布于前30%,整体学业表现相对优秀。

对A大学的实证研究揭示,2004-2009级城镇学生群体EI指数始终高于1.0,农村学生群体EI指数徘徊在0.3~0.6之间,相差较大。从波动上看,城镇学生6年EI极差为0.06左右,学业表现相对稳定;农村学生群体6年的EI极差为0.3左右,其群体学业表现波动较大,有些年份表现非常不好。6个年级的EI数据说明,城镇学生学业表现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农村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业表现就不佳,毕业时虽然作为个体的学生名次可能有所变动,但整体学业表现继续不佳。他们的学业表现从统计数据上看似乎被固定住了!即使A高校本科教育被认为十分优秀,但这种优秀却难以使农村学生的学业表现在4年中获得相对提升。这很可能是我们尚未发现也尚未注意到的短板,这意味着仅有入学公平是远远不够的。

城乡基础教育的4个差异

中国城乡基础教育差异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城镇学校在硬件和师资水平方面大幅度超过农村学校,城镇学生自小就接受优质教育,其优势甚至起于幼儿园时期,比如城市会有国外教师任教的双语幼儿园。城乡教育差异的关键在于师资。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已经可以留用更多博士、硕士作为教师。与此同时,由于师资可以基于市场原则自由流动,因此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优秀师资还存在“吸血”效应。这就意味着,农村教师在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取得很好教育成绩之后,基于工资等条件的巨大差距,优秀教师会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中国青年报》2015年9月曾发表社科院博士后李涛对四川贫困县基础教育的田野调查研究,其发现在村落社会中农村教育体系仅仅作为“人才抽水机”而存在,是整条教育生态链中价值位阶上的“最末端”。在李涛所参与的对江西、重庆等9省20个区县调研中发现,在5 285个总体有效样本数中,发生过事实性流动的高达3 366个;在样本量为2 274个的农村教师中,有1 556个教师具有潜在外部流动意愿,其中,乡镇中学教师潜在外流比例最高,为76.51%。农村教师群体中事实性流失率和潜在性流失率都偏高。

第二,与学校教育相补充。城镇学生接受大量的课外补习教育(影子教育),这类教育不仅与课程学习内容相联系,甚至延伸至体育、音乐、演讲、国外旅行等素质教育层面。城镇学生不仅在课程学习成绩上优于农村学生,还在各类技能、素养、信心等方面全面超过农村学生。曾满超等人对我国初中生课外学习城乡差异的分析表明,城镇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和相关支出均高于农村学生。薛海平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数据研究课外补习,发现来自较好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以及大中城市的学生更可能接受课外补习,其结论认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补习活动,更加扩大了城乡和不同阶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的差距。

第三,家庭层面。城镇学生家庭中的父母以及其他亲属有更好学历、背景、视野以及领先的教育观念,在学生学业帮助、挫折辅助、视野开阔等方面能为子女提供农村家庭无法提供的教育背景和帮助。如果考虑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因素,这项差异更加显著。

第四,环境因素。城镇学生成长的环境更加开放和现代化,学生会很早接触网络、艺术馆、博物馆、动物园、音乐艺术演出等,受到国际化、开放、现代多方面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可以对其未来职业有所了解和规划。这些因素对学生未来成长十分重要,是农村环境很难提供的因素。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并没有拉大,农村学生依靠学校正常水平教育和自身努力,在天生资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通过更多努力还有很大机会进入重点高校。但随着市场经济逻辑的发展和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扩大,城镇学生也开始付出更多努力,加之上述4种优势逐渐增加,城镇学生起点优势和过程优势凸显。在以单一高考成绩作为“公平”录取指标的情况下,就会使得农村学生被重点高校录取的机会越来越小。

大学需要立刻行动起来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大学如果没有积极的教育行动,城乡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异很可能将在大学延续。对A高校2004-2009级学生学业表现的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A高校农村学生是大学显著的学习弱势群体。大学阶段如果缺乏对农村学生的特别关注,其本科教育中的核心元素如自由选课、通识教育、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生科学研究、大学国际化等,很难使农村学生相对受益。例如: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开放心灵,超越简单的职业需求、专业主义和功利主义,生发出“通识学习”的观念和行动,但对于农村学生,特别是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而言,如果该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强迫性阅读柏拉图、黑格尔的经典,这类通识教育对农村学生很难有什么意义,并且可能成为他们的学习阻碍。他们直接、迅速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加强烈,其理由值得大学教师和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

小班研讨课要求学生积极表达、具备批判性思维等,这类思维模式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挑战性太大,使得他们很难在这类课程中有优秀表现。

大学国际化要求学生具备很好的语言能力,家庭具备很好的经济基础才能出国学习、参与学术会议等,但在这一领域,农村学生很难参与,即使获得特别资助而能参与,也难有上佳表现。

因此,仅仅关注城乡学生在入学机会方面的公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建议:

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之后,大学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普遍建立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支持体系。建立相关机构并积极开展工作,多方给予农村户籍学生较强的学术发展、职业发展和人生进步的支撑。

大学应当对农村学生学业水平进行持续分析。如果发现农村学生为学习弱势群体,应当给予特别帮助。

大学需要给予农村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自由,使其更可能根据兴趣选择专业,直接改变家庭经济情况。例如,要特别支持农村学生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职业性较强的专业而非基础学科,如哲学、地质学。

大学应当成立“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对农村学生予以专项帮助。包括口头、笔头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人生规划,求职、实习等方面能力。重点提供一对一帮助。

大学应当以高校暑期学校为平台,要求农村学生提前一个月入学,参加专门设计的开学前补习教育。包括计算机、英语口语、口头表达、人际交往、专业兴趣等欠缺的补课辅导。大学对于农村学生在国际化方面的参与特别要有专门名额保证。需要各大学基金会募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各大学都应当寻找和树立农村户籍学生和优秀校友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提供在校学生和他们学习、交流的充分机会。各大学的导师和辅导员要对农村学生予以专门关注和特别帮助。

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积累的结果。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和大学的努力,用过程公平来弥补起点和机会的不公平,为农村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上一篇: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下一篇:学校体育教学演进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