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学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基础英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硬件基础教学这一块认识的不够。由于计算机硬件不断更新,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对于硬件基础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书本的上的硬件知识往往落后于现实情况,这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这一部分的课程讲解。

第一篇:基础英语教学论文

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基础的《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摘 要】《基础会计》是电算会计专业的入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力求在实际上课中给学生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我校一直致力于《基础会计》理实一体化的改革,努力做到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来设计,将学生的实训环节按照岗位工作进行细分,使学生对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到能有较深入的了解,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 工作流程 教学改革 任务式和流程式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应用型学科,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对于课程的教学,目前仍然还存在着单一的课堂理论讲授,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理解和掌握都存在一定难度。如果能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上大量仿真的会计资料演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解,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会计》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和内容比较枯燥。现在仍有一些学校在教授《基础会计》时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并且在不多的实训课上给学生发一些凭证、账页,要么采用老师说答案、学生听写的办法,要么让学生照着书本上的例题填写,无法调动学生们对会计学习的热情和对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的关注。

2.会计模拟实训不足。目前基础会计实训课普遍存在重结果、轻程序的问题。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过程以及账簿的核对过程有明显的淡化,且过分注重结果导致对学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都有所缺失。而这恰恰是实际工作中企业很看重的一项内容。

二、以实际工作流程作为授课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基础会计》课程的设计理念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国家示范校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及企业实地调研而形成,既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又是会计实务操作的入门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课程设计为任务式和流程式,并将每一项流程按照岗位任务的不同划分,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完成模拟实习环节,每一套实习材料都按照职责分工设置:有出纳、制单、记账、审核,可设定一组3—4个人共同完成,每个组员的角色轮流互换,掌握每个角色的使命,增加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对团队和工作的责任心。

三、《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

将全班学生分组,每组3至4人,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套企业1个月模拟账务处理,设定组长及每位组员的职责(如出纳员、审核人员、制单人员、记账人员等),每位组员的分工是互相轮换、互不重复的,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在企业账务处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将每组的人员及职责设定后可以把基础会计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体现在以下5项任务中。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任务一: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按照会计工作流程第一环节是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此任务是要求正确、规范地书写会计数字并且按照会计的有关要求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因此可分成书写会计数字填写和审核原始凭证这两个任务。

任务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其工作过程的第二项任务是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这是会计工作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很好的检验前期理论知识是否扎实的试金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等基础工作完成后,学生通过分析判断确定会计账户、记账方向及涉及金额,进而采用借贷记账法将其记录下来。整个流程涉及核算工作四个环节中的前三个基本环节,即确认、计量和记录。为了保证记账工作的正确性,还应该对填制的记账凭证进行审核。因此,本流程可分成四个工作任务:描述分析经济业务;根据经济业务确定账户名称、方向及其金额;运用借贷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对所填记账凭证进行审核。

任务三:账簿登记、对账与结账

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其工作流程的第三个任务是账簿登记、对账与结账。凭证审核完以后,学生应根据不同的账户选用不同格式的账簿进行登记,期末需要进行对账与结账。因此,本流程可分成两个工作任务:登记账簿;对账和结账。

任务四:会计报表的编制

按照会计工作的流程,任务四是会计报表的编制,它是会计工作流程中体现结果的环节。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一般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即可。因此,本流程可分成两个工作任务:编制资产负债表;编制利润表。

任务五:整理和装订会计档案

账务处理流程结束后,会计资料应当保存,所以要求学生正确进行会计档案的整理和装订。因此,本流程完成的工作任务:正确整理和装订会计档案。

四、《基础会计》考核方法改革

建立以岗位能力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任务式和流程式教学法下的《基础会计》课程在考核方法上也是我们应争取改革的。改革后将学生成绩设置为:总评成绩=理论考试成绩*35%+平时成绩*15%+实训成绩*50%(实训考核涵盖了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总账、明细账与日记账、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整理和装订会计档案全过程,各部分分值比重依次为20%、30%、25%、15%、10%)。考核方式由传统方法转向以实践考核为主;以结果考核为主转向以流程考核为主。通过训练与考核,使学生对会计的基础操作规范、操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感性认识。

作者:林毓芳

第二篇:计算机基础之硬件基础部分教学思考

摘要: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数学生在硬件基础教学这一块认识的不够。由于计算机硬件不断更新,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对于硬件基础的教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于书本的上的硬件知识往往落后于现实情况,这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这一部分的课程讲解。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硬件基础;教学思考

Hardware Basic Part Teaching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s

He Qin

(Jiangxi Chemical Industry Technical School,Nanchang330039,China)

计算机基础是学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以后一系列软件和硬件课程的一门基础课。对于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充分掌握的。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硬件基础部分是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难教的知识点。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的课程存在的问题

对于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全理论性教学,学生对此乏味。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的教学主要有计算机的性能指标、CPU、内存、硬盘等,以及计算机外设的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的一些基础知识介绍。而这些都是纯理论性的讲解,枯燥乏味,学生无法整体地了解各个硬件设备,而同时学生对硬件课程却了解甚少。通过学生的走访可以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学完整个计算机基础课后,对于计算机的最基本设备都不认识,比如:CPU、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在打开电脑主机箱之后无法正确指出硬件的所在位置。

(二)内容无法紧跟时代,比较落后。这是跟客观因素有关,首先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更新迅速。学生所接触到的硬件,与课本上介绍的硬件知识不是同一时期的设备。其次由于最新的硬件知识往往包含许多较复杂的技术,没有相关的实验条件,在学生毫无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让他们理解和运用。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往往只能采用较早的硬件来讲解这一部分的硬件基础知识。以CPU为例,课堂上讲解的往往是INTEL的586、686、奔腾系列CPU,而学生所用的往往是INTEL酷睿双核、i3、i5以及AMD的双核、三核的CPU,这就造成理论与实际无法衔接,学生也就对此失去兴趣。

(三)硬件设备跟不上时代。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设备相对落后,而对于硬件基础部分知识基本没有实践教学时间。这就更加让学生仅限于书面或图片的教学,根本无法通过实践了解硬件,也是造成学生不认识计算机最基本硬件的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提高硬件基础部分教学质量的对策

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如何解决硬件基础教学部分的现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研究,给出以下方面供参考。

(一)重视硬件基础部分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教学是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于硬件基础部分往往没有实践,这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缺失。对计算机硬件教学其实践性很强,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更多地接触硬件,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这一部分教学不应该没有实践,而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实践,让学生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参与到硬件基本教学中。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相连。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选用能反映目前计算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同时也比较系统的教材,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时能了解到先进的硬件知识。不过由于出版、印刷等各方面的原因,教材是无法做到与硬件设备的知识同步的,但是老师教学可以做到。教师应充分准备好当今最新的硬件知识,特别贴进学生正在使用的主流硬件,让学生通过自己使用的设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

(三)加强学校硬件实验室的建设。在学校的经费的允许情况下,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及时更新设备,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实验室的实践,在学校的硬件实验中,还在存在大量的相当落后的硬件设备,比如:486电脑,586电脑,而现今的硬件设备完全发生变化,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设备。这对于硬件基础学习是很不利的。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上要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这样才可以建设好硬件实验室,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四)走向社会实践。对于大多数学校,实验室无法保有最新的硬件设备供学生实践,这样的成本相对较高。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走出去学习。在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脑城,所有的电脑城内都有最新的硬件设备,以及当前最流行的硬件。为了更好的与现实结合,找到相应的电脑销售公司,与其联合,利用公司的资源,让学生走出去,学到更新的硬件知识。这也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学习。

三、总结

以上是在从事计算机基础中硬件基础部分教学的一些体会和见解,同时也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所教的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都能很准确地指出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并能大概讲解中计算机的硬件史。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大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吴德富.计算机硬件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信息系统工程,2009,12

[2]邹逢兴.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2

[3]陈为国.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硬件教学活动开展的分析[J].职教资讯,2009,12

[4]黄剑玲,廖剑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9,3

[5]樊友洪,邓韧,张敏.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09,2

作者:何琴

第三篇:“计算机基础”中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操作系统教学内容,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的特殊之处,并提出了根据知识分类设计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和基于类比案例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Teach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Basic Knowledge

Hou Liang

(Henan Arts&Crafts School,Zhengzhou450008,China)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二、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一)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

(二)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马春燕.前概念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作者:侯 亮

上一篇:中学化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公共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