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选取吴川市所辖3个乡镇共计71个村庄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调研了村庄的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论文 篇1: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管理模式的思考

摘 要: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引入新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贾康,孙洁.新农村建设应引入PPP管理模式[J]. 科学决策月刊,2006,(7):16-17.

[3]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蔺 颖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论文 篇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摘 要:选取吴川市所辖3个乡镇共计71个村庄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调研了村庄的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供给不足、使用效能低下、有效管理缺乏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政策资源分配不均、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管护队伍缺乏等主要影响因素,需要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建设蓝图、积极提高村民参与意识、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发展需求。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吴川

1 吴川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区进行整体比较,存在明显不足,如垃圾收集设施建设方面。大部分村庄在村外公路边都有一个垃圾池,但与同城区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相比,垃圾池的建设过于简陋。垃圾池周围修砌1m高的水泥墙,留一个缺口方便铲车装载垃圾,然后搭个2m高的遮荫棚,就成了一个垃圾池。部分村庄的垃圾池只能简单地收集垃圾,不能解决垃圾分类收集的问题,建筑垃圾更是乱倾乱倒。垃圾收集设施建设不足、建设简陋、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均衡问题,尤其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020年6月, 吴川市各乡镇的农村都开始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调研发现,35个村庄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6个村庄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没有覆盖到所有的自然村。有的村庄属于政府分配下来的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指标,由政府出资建设;一些较富裕的村子,村民会出资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其他不属于指标内、也没筹到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就只能保持原状。因此,目前还有很多村庄的生活污水是明渠排放,甚至直接排放到水利沟渠、池塘或河流里。

1.2 基础设施使用效能低下 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标准化建设得到了改善,但基础设施使用效能低下,如文化设施、公共卫生厕所等。广东省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进程中,落实推进行政村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大部分村庄还建设了文化楼。文化楼建设成本较高,但使用效能低下。多数文化楼落成庆典日有活动,春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邀请粤剧团来表演,平时偶尔举办书画展览。除此之外,文化楼就仅仅是一个建筑而已。文化楼里没文化,也不经常宣传文化,提供的文化服务也较单一。部分村庄文化楼里配有图书阅览室或老人活动室,但资源少,设备简陋,鲜有人光顾,成为摆设。

公共卫生厕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文明的标志。行政村普遍建设了公共厕所,一些自然村也建有公共卫生厕所。但公共卫生厕所同村民自建厕所形成了重复供给,而乡镇集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生态公园等地方又缺乏公共卫生厕所的供给,供需不匹配,公共厕所选址不合理,导致公共卫生厕所的使用效能较低。

1.3 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缺乏 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管理跟不上,日常管理、使用服务等缺乏。水利工程是农村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但缺乏长效管护机制,如水利沟渠。有的水利沟渠建在村子前面,很容易变成村庄的生活污水排放渠。而且,降雨量大时,农田就会被淹,水利沟渠也无法排水;遇上干旱时,水利沟渠一滴水也没有,也无人管理。甚至很多水利设施常年被垃圾、淤泥堵塞,仅在上级领导来检查人居环境时,各村村委会才会安排保洁队伍清理,或上级政府拨钱到村委会,村委会再叫挖掘机来清理。没人检查时或没钱请挖掘机清理时,那些沟渠就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在水利沟渠的使用上,相关部门逐渐取消了相应的服务职能,管理员不再负责引流灌溉工作,沟渠里的水不再定期、直接引流到农户耕田。即使遇上干旱,也没有放水下来。有些村庄村民只能购买大型抽水设备,引低处的河水到高处的水利渠,从而灌溉农作物。

公共卫生厕所、村村通公路、机耕路等基础设施同样存在管理和服务问题。有些公共卫生厕所无人日常清理,污水横流;照明、冲水装置无人修护,形同摆设。村村通公路、机耕路等虽然硬底化了,但杂草、鼠洞等仍然存在,长年失修,破损加速,坑坑洼洼不利于使用。

2 问题存在的根源

农村基础设施存在建设不足、使用效能低下、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政策资源分配不均、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管护队伍缺乏等。

2.1 政策资源分配不均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及非均衡建设等问题根源在于政策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没有实现全覆盖,建设规划不科学,资金投入不合理,政策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有指标要求,有的村庄建设有最新的、较大型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雨污分流设施,有的则只能建设较简单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还没有雨污分流设施。优先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都是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打包PPP项目第1期的前200个村庄,剩下的都是2期建设(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936个村)。机耕路硬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非均等化现象,反映了政策资源分配不均。在地级市行政管辖区域内,部分县域机耕路的建设较早,有笔直的水泥路直通田地,便于大车驶入收割和装货;部分縣域机耕路的建设迟缓,建设质量不高,甚至有些机耕路还没有硬底化。

2.2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专业技术不强是导致基础设施使用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文化楼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形象工程。而村民只懂得建楼,关于文化楼的使用及如何利用文化楼来学习和传播乡村文化却一概不知,需要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来引领,从而充分发挥文化楼的文化价值。但实际上,文化楼的管理者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只会邀请各地的粤剧团来表演,不知道该引入哪些文化活动,不了解群众需要哪样的文化滋养,也没能力组织群众参与到丰富的文化活动中,因此文化楼形同摆设,使用效能低下。

乡村医疗卫生设施是农村卫生医疗的物质保障,但设施建设简陋,人员配置不到位。卫生服务站的医生仅1~2个,大多还是旧社会的赤脚医生,缺乏专业性。同时,卫生站的医疗设施简陋,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对于大病、急病,只能叫患者去市区的大医院。正是由于当下乡村医疗设施建设落后,医生专业技术又不强,才导致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使用效能低下。

2.3 管护队伍缺乏 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存在问题,主要源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队伍建设不足,相关管理和服务人员缺乏。水利设施从设计到建成全过程都没有水利方面的专家来把关,村干部只负责申请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例如:有些村庄的低洼田地,之前的水利沟渠无法做到排洪蓄水,而现在也只是把水利沟渠用水泥砖砌起来,简单翻新下,排洪能力有限。水利沟渠管理和服务的相关人员多为兼职,专业性不强,放水仅凭经验,播种季和收获季如何放水也没有标准。以前还有管水员,现在只能等下雨,或等河流水涨流到水利沟渠里。而且某些村民为方便自家田地灌溉,经常把水利沟渠堵住,方便自己抽水,导致一些高地无法进行灌溉作业,只能去河边担水或抽水。这种人为堵塞沟渠的行为也没有专人制止,导致水利设施更难发挥“利水”功能。农村机耕路等设施的管护也缺乏专业的管护队伍。路面养护只看表面,出现破损就用碎砖、烂泥进行简单填补,导致路面填补形同虚设。农村公共卫生厕所的保洁人员只从管理角度开展简单的日常清洁,没有从专业角度根据厕所保洁需要进行养护。厕所水龙头、冲水系统、照明灯具等设施也没有专业人士进行修护和更新。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措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开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建设蓝图,积极提高村民参与意识,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从而改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发展需求。

3.1 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其内容之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要实现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就必须从源头入手,改变当前机制,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公共服务带来的便捷,在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水平和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要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

3.2 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主导、村民参与,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需求清单,并预估未来的拓展空间,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和规划,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指南,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性参考。不同村庄依据建设指南,结合村落的具体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规划不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蓝图,避免出现“建设后重建”和“建设后整治”等情况。一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委派相关人员实地考察,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具体情况,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结合村民多年生产和生活经验,把经验和技术结合起来,最终建成惠民利民的好设施;三是循序渐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都经历了一个积累过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规划普遍优先改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按轻重缓急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3.3 努力提高村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识 新农村建设不能只靠政府来承担,需要广大村民自主参与。只有让村民认识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才能激起村民参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动力。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前,要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认真听取村民意见,以获得村民对该项目的认同感。其次,加强宣传动员,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改变村民的思想意识,使其认识到参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再次,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对提出有益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人员进行奖励,鼓励村民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后,适当给予征地补偿,与村民合理谈判,或引入第三方协调,抚慰村民不平心理,赢得村民支持和信任,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3.4 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需要政府和村民协同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以最大程度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效能。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管制度,把“建、管、护”纳入公共预算,推广建设和养护一体化模式,将村内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养护统一外包,通过招标的方式引入有资质的企业进行建设和养护;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绩效评价方式,建立涵盖决策、建设、运营等全过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在政府和私人建立合作的同时,政府要实时跟进私人企业承包项目的具体进程,对其加强监管,避免私人企业收了钱却不干实事;委派相关人员定时抽查或不定时抽查,了解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快速有效地加以解决;不断强化对包干责任人的督查问责,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最后,村民是基础设施的使用者,给予村民有效的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村民监督施工企业,避免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使其自觉长期维护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杨红燕.保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02):22-24.

[2]邹蕴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8(01):3-5.

[3]邓研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实问题与治理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4):239-240.

[4]朱卫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2):84-85.

[5]郑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地下水,2019,41(02):248-249.

[6]曹科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0(08):91-92.

[7]孟庆标,周建亮,邵康.PPP模式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SWOT分析[J].建筑经济,2019,40(07):33-37.

[8]宋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D].保定:河北大学,2018.

[9]白新华,李启明.基于SWOT分析推进农业基础设施PPP投资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10):3-5.

[10]詹卉.“PPP +自组织”: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创新[J].财政研究,2020(06):121-129.

[11]王定祥,刘娟.乡村振兴中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机制与模式[J].农村经济,2019(03):80-87.

[12]曾浩.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规划中的文化广场设计探讨[J].农家参谋,2020(07):23.

[13]蒙巧仁.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农家参谋,2020(07):7.

[14]杨丰语.五大连池市龙泉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9.

(責编:徐世红)

作者:易康梅 孙悦民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绩效审计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迫切需要审计机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绩效审计。针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存在的障碍,包括审计依据不足、审计机关没有真正独立、缺乏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公告操作随意等,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出台绩效审计相关的法规和工作规范、改革现有的审计体制、完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公告制度。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建议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必然要确保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然而,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刚刚起步,对其财政收入监督机制与财政支出社会效益分析机制尚未形成;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资金管理中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现象等。所以,迫切需要审计机构在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效益上,采取相应的绩效审计措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绩效审计,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有的作用。

二、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存在的障碍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的准则还没有出台,绩效审计实务操作困难

现阶段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非常有必要, 但与之相适应的审计依据不足, 直接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例如,目前我国没有完全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没有建立,绩效审计方法不明确, 审计技术不够成熟等。受传统的审计思维的影响, 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过于注重合法、合规性审计, 从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这些问题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的质量管理和审计风险的控制。

(二) 审计机关没有真正独立

审计机关的权限、审计独立性及其组织形式决定于不同的审计体制,不同审计体制下的绩效审计效果自然不同。我国实施的是行政型审计模式。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其中对我国审计体制的规定是: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履行审计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审计工作,履行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实质体现的是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实施的是双重负责的行政性管理体制。此种模式保证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因为,一方面,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表面上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从预算管理体制的角度看,财政部门既是预算编制者同时又是执行者,审计部门的经费来自财政部门的审批,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之间存在交叉制约关系,因此,审计部门对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很难做到独立、公正;另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的人、财、物权均由同级政府掌控,审计工作往往受到同级政府的干预,审计监督效果显得弱化。

(三) 缺乏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 衡量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即使是同一项目或同一项目的不同审计事项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标准导致其结论会有很大差异。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行为,大多不以盈利为目的,提供的服务大部分属于公益性质的。这一特点导致绩效审计难以用价值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所以,每开展一项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现场审计开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与被审单位协商,寻求公认的无异议的评价标准。可见,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审计人员很难客观公正的做出评价意见, 绩效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

(四) 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的有效监督

在中国的审计法规体系中,从1994年通过的《审计法》开始就对审计结果公告作过多次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审计公告的内容大多数未涉及实质性问题,其操作比较随意、透明度不高。中国的审计公告属于行政型国家审计公告的类型,政府内部色彩浓厚,审计报告不直接向立法机关提交,政府交办的重要审计事项向政府提交报告,因此,审计机关透明度较低。结果导致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的有效监督。

三、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 制定与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相关的法规和工作规范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要做好绩效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 明确给出绩效审计的定义、对象和范围,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使其具有必要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和工作机制保障,从而增强审计机关监督权力的效果,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政府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办法等,使绩效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活动中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减少偏差,提高审计质量。

(二) 改革我国现行的审计体制

只有改革我国现有审计体制, 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 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机关的监督评价作用,才能充分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质量。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将国家审计机关与政府行政机构完全剥离,走立法型审计模式的道路,这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唯一有效手段。二是调整国家审计范围,将主要力量放在公共财政、全国人大批准的支出项目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上,重点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国家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三是将地方审计机关相应从各级政府中剥离。同时,在法律中明确审计经费来源、审计长任免、任期等保证审计独立性的条款。只有这样,审计机关才能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力量和公正的进行审计评价。

(三)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效益审计研讨会”上表示,到2012年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个适用的、能得到业界广泛认同的衡量指标体系,促进绩效审计的规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尤其是目前缺乏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工作加大了难度。所以,应该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 为了有效衡量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在实际审计活动是有效的, 所以在确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指标时, 可以参照其中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置。绩效审计是一种对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履行职责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的审计,所以,一套完整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至少应包含资源占用及利用评价标准、管理活动评价标准、社会和生态效益评价标准。在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时要兼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作的综合评价,不能只强调单独一方,否则绩效评价都是片面的。为了更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应用的审计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将计算机运用于审计计划、管理、计算、审计数据库等方面。同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对现有审计人员尤其是农村基层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其具备开展绩效审计时所需要的胜任能力。

(四) 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从世界范围看,积极有效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和保障审计监督职能的关键措施,是审计先进性的标志性特征。审计公告就是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内容、审计程序、过程、结果等,采用适当方式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有利于监督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结果执行。实施审计的最终目的是监督被审计单位行为,督促其改正错误。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曝光”,利用社会压力迫使有关问题得到公正处理,从而达到审计目的。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绩效审计质量,因为将审计过程与结果公布于世,社会公众在监督被审计单位的同时,也关注着审计机关的审计行为。在审计公告制上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在英国, 审计署所有审计报告全部在审计署网站上刊登, 任何人都可随时查阅。扩大新闻媒体的曝光可以对被审计单位形成一种压力, 最大限度提高审计质量。另外,有必要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尤其是农村基层审计人员的素质,以适应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兆华.我国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8,(2).

[2] 卢燕.我国绩效审计的现实问题探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3] 陈洁.中外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比较及启示[J].审计月刊,2006,(6).

[4] 孙平.绩效审计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6,(6).

作者:阴丽美,孙绪静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多元文化教学插画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