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定向培养士官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为军队“订单式”培养的后备军人。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到在高校和军队的思想状态、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应从构建“军地共建”式人才培养、转变“军事课程”向“课程军事”教学理念、开展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方面强化其身份认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摘 要: 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士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需要从教学理念、内容创新、方法改进、考核方式改革、领域拓宽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士官院校 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学改革 新思路

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士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士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不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士官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新方法、新路子,成为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一、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规范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成功的教学经验,并在课程建设、教法改进、队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成绩。但是,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以及教育对象本身特点的变化,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不够先进

从现有情况来看,大多数政治理论课教学没能体现能够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过于突出教员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传授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联系学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不够,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没能很好地解决“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的问题。

(二)课程教材未能配套

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大多严格按照总政治部要求,使用总政治部宣传部统一编写的教材。但是,这一套教材是针对学历教育班次和生长干部班次编写的,尽管教材理论体系完整,内容逻辑清楚,但是,并不完全适用于士官院校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尤其在2008年总政治部下发了政治理论课士官班次教学大纲之后,大纲与教材之间存在较大区别,教员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课程内容多、教材与大纲不匹配等问题,使教材仅仅发挥了“读本”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三)手段方法不够丰富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让士官学员们感到“解渴”。虽然,政治理论课教员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但是,诸如专题式、讨论式等授课方式尚未全面展开,讲授仍是最主要的方式。如何结合各课程的特点,进行更充分、更系统、更科学的改革,是研究的重点。

(四)考核方式不尽合理

现有的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常常是在对学员理论课结束后采用书面答卷的形式命题闭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上的基本内容,主要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查找能力,把知识点的考察作为考试和评分的主要指标。这样的考核方式束缚了学员的思维,不利于学员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很难真正综合评定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情况。

(五)教学领域不够宽广

现有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受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制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学领域狭窄,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教学过程。大多数士官院校虽然开展实践教学有一段时间,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实施方案,但从开展情况来看,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地点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单一,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效果不够明显。

二、士官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基于上述所提到的士官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士官政治理论课要着眼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培养出政治可靠、业务精湛、勇于创新、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新型士官人才,就必须在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其中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前提,内容创新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核心,方法改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考核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动力,领域拓宽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保障。

(一)更新教学理念

理念更新是提高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前提。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想把握好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首要的就是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士官学员的主体作用,把政治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结合起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士官政治理论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士官学员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必须以育人为根本,确立士官学员的主体地位,尊重、理解和关心学员,充分调动学员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相信学员,在发挥好政治理论课引导作用的同时,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一切为了学员,将解决学员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服务于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员的全面发展作为政治理论课的终极关怀。

(二)创新教学内容

内容创新是提高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国防建设的迅猛发展,士官学员的学习内容、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层出不穷,政治理论课应积极面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社会的现实和适应士官学员发展的需要,在做到核心内容贯穿始终、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及时更新那些不相适应的内容,吸收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推动新形势下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也不应该完全套用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应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保证基本内容完整的基础上,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体系。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注重对各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提炼,并及时对学员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此外,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突出时效性,及时根据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解决士官学员新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的需要,增加反映社会实际、时代要求和理论发展的新内容,这也是做好“三进入”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步骤。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进是提高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士官学员成长的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如果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沿用原有的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员喜欢上政治理论课有难度。思想政治教育课只有贴近学员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积极有效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良好的预期效果,才能实现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注重发挥学员的教育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传媒,倡导“导学互动”的教学方法,增强其多样性,开展对话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等。

(四)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改革是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动力。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应以学员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侧重从认知方面(包括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学习)、情感方面(包括对政治课的认同态度,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技能方面(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多方面多层次考察了解学员。应该允许教员自行决定考核的模式,在成绩评定上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课堂表现与课外表现相结合。推广开卷考试,在考试内容上增加理解、分析、运用的题目,可以让学员对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某些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意见、建议或看法,也可以让学员分析某一社会现象的利与弊,等等。重视和明确学员平时考勤和表现成绩或实践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在对学员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估时,还要结合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评估学员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拓宽教学领域

教学领域拓宽是提高士官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保障。课堂教学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领域,但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应努力拓宽教学领域,打破过去静态的封闭型的教学过程,显示动态性的教学过程。通过改革,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理论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政治理论课课堂不再只是教室、黑板、教员、多媒体,而是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乃至社会,从而扩大教学活动的场景,最终形成三位一体(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从而缩小学员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缩小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新世纪军队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

[3]士官教育理论与实践.海潮出版社,2008.

作者:李莉 何颂 张新民

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军民融合背景下定向培养士官身份认同研究

摘要:定向培养士官是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为军队“订单式”培养的后备军人。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到在高校和军队的思想状态、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应从构建“军地共建”式人才培养、转变“军事课程”向“课程军事”教学理念、开展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方面强化其身份认同。

关键词:军民融合;定向士官;身份认同

一、问题由来

2015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5月,国防部新闻局表示:“不再从普通高等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作为将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军事人才,定向培养士官(以下简称定向士官)将成为继国防生培养后又一“订单式”军事人才储备,具有普通高职生和后备军人的双重身份属性。定向士官项目从2012年启动至今的工作历程来看,国家和军队越来越重视定向士官工作,高职院校培养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在培养过程中,少量定向士官仍存在因自我淘汰而拒绝入伍的情况,部分定向士官在接受军事化管理和军事训练过程中动力不足、懈怠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良现象体现出定向士官对其军人身份属性的认识不够清晰,对到部队发展缺少信心,归根结底是其身份认同不够固化。当前开展定向士官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工作对高职院校开展军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定向士官身份认同的理论分析

身份认同(identity)的概念研究经历了從哲学范式到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演变,其理论构建离不开自我理论和认同理论的支撑。[1]心理学关于身份认同研究源于埃里克森(Ericson,1968)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理论。他认为同一性是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能够帮助个体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从而形成自我同一感。[2]心理学学者韩晓峰、郭金山(2004)基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对自我同一性概念进行了整合。他们认为: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包含埃里克森最初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以及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三者的不同在于赋予自我(self)的水平不同。[3]因此,自我意识是评价和衡量自我同一性水平的重要依据。上述心理学视角为我们研究定向士官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自我意识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包括个体对其生理、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体现为认知、情绪和意志三种形式的聚集。[4]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所强调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是以自我感受为基础的。以此类推,定向士官身份认同是指定向士官本人在对其军人特殊身份属性的自我认识、接受和确认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性的心理系统。具体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知,个体要准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及自我所归属的群体。二是情绪,个体对自己和归属群体是否满意,对自我的表现是否接受和悦纳。三是意志,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能否克服困难,做到自我监督和调节。判断定向士官身份认同情况,主要考察:(1)定向士官对个体及其归属的群体是否有准确认知,涉及“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成为军人”,体现对军人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定向士官对待自己是否有积极悦纳的情绪感受,涉及“我对军人是否有归属、我对自我是否悦纳”,体现对军人身份和职业的责任感和优越感认同。(3)定向士官在追求职业目标过程中是否克服困难,做好行为的监督和调节,涉及“我能否做到自律、对军人职业是否自信”,体现与军人身份吻合的行为自律和军人职业自信的认同。

综上所述,定向士官身份认同会直接影响其在学校的思想状态、行为表现,入伍后还会影响其进入军队后的精神状态、工作态度,长远看还会直接影响到国防信息化建设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强化定向士官身份认同培育工作对于其坚定献身国防的理想信念、克服困难挫折、树立职业自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定向士官身份认同现状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定向士官身份认同的现状,2016年9—12月,通过整层抽样,从江苏、湖南、甘肃三省各选取一所培养院校开展调查,兵种涉及空军、海军、火箭军。共同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73份,回收率为94.6%,有效问卷率93.7%。结果发现,定向士官对自我身份的认知、情绪、意志品质方面整体比较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如下:

1.定向士官军人身份认知尚未稳定,有待加强。认知是支配行动的思想根源。个体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处境各不相同,其对所属身份的认知也千差万别,这就直接影响到其行为期待和行为选择。定向士官与大学生相比,他们职业不面向社会而是进入部队,与军人相比,他们培养土壤在高校,并没有接受军校一套封闭、高度标准化的军人教育管理。定向士官的双重身份给他们的军人身份认知带来一定挑战,对他们形成军人身份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91%的被调查者选择“要向军人的要求看齐”,可见定向士官对其军人身份的认知和职业认同感整体上是比较好的。然而在选择对“高校军事化管理的认识”时,55.2%选择“大学期间应该接受军事化管理”,44.8%选择“军事化管理应在正式入伍后推行比较合适”。可见,既是“高职生”又是“后备军人”的双重身份,使他们产生既不是“生”又不是“兵”的模糊性身份认识。定向士官对于其军人身份的属性认知和自我认同感仍在逐步探索中,尚未形成稳定的认识。

2.定向士官军人情感归属不够牢固,需进一步提升。情绪、情感是影响个体行动的重要内在动力。对应于每一种社会情境,人们都有与自己社会身份相符合的行为模式,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对人们行动选择产生影响。定向士官是为部队定向培养,他们的身份除了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外,还需解决从高职生向军人的转变。与普通高职生相比,从管理模式、专业技能、军政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联合打造,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会更强烈,情感也会更加复杂,这些都或隐或显对定向士官军人身份确认和认同造成影响。68.7%的被调查者选择“对士官发展很有信心”,71.5%选择对“步入军营非常期待”。可见,定向士官对高校培养模式整体上比较认可的。然而,37.7%选择“军事训练强度过大,较难坚持”,21.8%选择“执行一日生活制度有难度”。高职院校培养给定向士官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的强度、紧张度和快感度,也使得他们对其军人身份认同产生复杂的情感,既崇尚从军入伍的使命感,对当下遇到的种种约束和挫折也有着本能的阻抗和排斥。定向士官对于其军人身份的情感归属和认同还不够牢固,有待进一步强化。

3.定向士官军人意志还不够坚定,行为模式需进一步固化。意志力是个体克服困难、追求目标和做出行动选择和做决定时的信心和勇气,是执行和监督时的毅力,是个体自我身份认同的核心素质。定向士官作为准军人他们要执行高校“准军事化”管理制度,要求军容严整、令行禁止,在军政培养方面,他们要求进行艰苦的体能、军事技能达标训练,纪律严明的管理和枯燥乏味的训练这些对定向士官军人身份认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在管理和训练过程中,72.1%的被调查者选择“一般能排除外界诱因干扰,控制自我”。可见,作为一名准军人,定向士官在军人身份和使命感认知过程中意志品质是比较坚定的。然而,33.2%选择“关于体能和军事训练”是疲于应付。在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时,11.5%选择“缺乏一定的勇气和主见”。可见,青年定向士官们渴望到军营里建功立业,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和一定的耐挫力,可面对当下困难,他们也存在意志力薄弱和优柔寡断等现象。总之,定向士官对于其军人身份的意志品质还不够坚定,行为模式需要进一步固化。

四、定向士官自我身份认同不足的归因分析

1.多元化动机并存,引发定向士官的身份认知危机。职业导向是当下不少家庭就读大学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纵观选择定向士官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学生自小崇尚军人职业。一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渴望拥有一份有保障的职业。也有学生因为高考分数所限曲线实现大学梦。可见,选择定向士官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并存,其中外源性动机是从满足现实性需求出发,并不清楚职业军人的国防使命和责任担当。隨着进入大学,他们发现现实性满足短时间内无法实现,而定向士官远比普通生要付出更多艰辛,使得他们对其选择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估,这就给定向士官对军人的身份认同产生直接或间接消极影响。

2.培养机制未尽完善,引发定向士官的情感危机。定向士官比起普通高职生仍属于小众,定向士官人才培养更多借鉴国防生培养模式,关于高职教育规律和优势与军事人才培养融合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培养模式研究仍在试点,操作模型也未达成规范与统一。国家和部队在定向士官培养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等方面还未尽完善。同时,定向士官入伍后也面临新的挑战,与部队的士官比较,他们没有士兵转士官的经历,与直招士官相比,他们军政素质较高,专业技能优势更加突显,这些特征也使得定向士官在步入军营后与现有的士官产生一定的身份和情感上的隔阂,这些都给定向士官军人身份的情感归属带来消极影响。

3.人格发展还不够完善,引发定向士官的行为危机。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从本我出发,定向士官渴望能和普通学生一样体验和享受大学无拘无束的生活。从自我出发,定向士官要适应规范和约束,列队、出操、晚点名、查铺、班务会,还要完成大量的军事体能和技能的训练。从超我出发,定向士官甚至还要牺牲个人的张扬和兴趣,追求“令行禁止”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自律状态。为此,他们既要完成大量枯燥的体能训练还要执行严苛的管理制度,实现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然而,作为高职院校,无法像军校一样提供封闭、成熟的环境和管理,开放的大学校园给定向士官追求自律造成一定的干扰。可见,定向士官面临从“大学向军营”的转型压力,承受的压力越凸显,越易造成定向士官本我、自我、超我状态的失衡,引发定向士官身份认同过程中的行为危机。

五、高职院校定向士官身份认同培育的对策

身份认同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完善、确认和强化的动态过程。为此,高校要积极发挥在定向士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实现定向士官在军人身份认同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

1.构建“军地共建”式培养机制,促进定向士官身份认同。高校要加大对定向士官的培养力量,并积极引入军队优质人才资源,积极探索定向士官“军地共建”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定向士官身份认同。具体体现在:(1)加大对定向士官培养的人、财、物的投入,如训练场地、宿舍公寓、实训室设备、装备等。(2)主动对接共培部队,共同研讨和制定定向士官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动态联系制度,积极构建定向士官培养的组织联盟,发挥组织联盟的集群效应。(3)开展体验式教育,利用寒暑假将定向士官送入军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4)密切跟踪入伍后定向士官职业发展的现状,构建反馈机制,优化培养方案,提升培养质量。

2.实现“军事课程”向“课程军事”理念转变,内化定向士官身份认同。定向士官身份认同核心在“军”味上。为此,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应积极探索和推行将“军事课程”向“课程军事”转变,顾名思义就是让定向士官的所有课、所有活动上出“军事味”,让所有定向士官管理者和任课教师挑起“军政担”,营造全员、全课程的定向士官军政军事教育氛围,帮助定向士官时刻做好行为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具体包括:(1)以体能、军事训练为抓手,根据部队要求研究制订定向士官差异化日常训练要求、标准和考核,开展常态化训练。(2)选拔高年级定向士官担任新生军训代训助理,培养其职业自律和自信。(3)与驻地烈士陵园、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共建,培养其奉献精神和国防使命。(4)完善各项管理和规章制度,推行身份牌佩戴制度,参与重大活动认定和奖励制度,彰显其荣誉感和价值感。(5)创办军事社团、开设军事选修课程,渗透军事文化。让大学校园对军人职业充满崇拜感、崇敬心。

3.开展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定向士官身份认同。当代青年和后备军人要树立“使命、忠诚、纪律、牺牲”的核心价值观。高校要有机融合高校和军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开展专项定向士官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体现在:(1)开展国防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定向士官的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开展党史和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树立定向士官“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意识,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安危和国防稳固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只有国家安全、国防安全,才能保障人民的安居的忧患意识。(3)开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军兵种史教育,军队根本职能教育和形势战备教育,引导定向士官心中常怀报国之志,常思武备兵事,准确定位定向士官的身份和使命,坚定投身军营献身国防的决心和信心。

參考文献:

[1]张淑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2,5(1):21-27.

[2]杨春红.适应与发展:高校海归英语教师专业身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3]韩晓峰,郭金山.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J].心理学探新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2004,24(90):7-11.

[4]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6.

Research of the Identity of the Sergeant Students under the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GU Xiao-li,WANG Liang,MA Jian-jin

(Nan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Key words:civil-military inosculation;sergeant students;identity cultivation

作者:顾小丽 王亮 马建金

士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阳性强化法在高职定向直招士官生队列训练中的应用

摘要:在高职定向直招士官生队列训练过程中,存在训练积极性不高、学生频繁请伤病假、训练时动作不到位、训练态度不端正等现象,将阳性强化法运用于日常的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定向直招士官生在队列训练中的问题,从而矫正士官生训练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培养定向直招士官生合格的军政素质,达到为部队输送高素质的通信后备士官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阳性强化法;定向直招士官生;队列训练

定向直招士官生作為高职院校定向为部队培养的后备士官人才,其军政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部队高素质通信士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高校定向直招士官试点工作的持续性。在定向直招士官生的队列训练过程中,存在训练积极性不高、学生频繁请伤病假、训练时动作不到位、训练态度不端正等现象,并且这些现象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延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当出现上述不良情况后,通过简单的说教和沟通,有的学生表现会有所提升,但持续性不强,收效甚微,甚至对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明显效果。课题组发现,将心理学中的阳性强化法运用到队列训练的过程,连队整体的训练态度、训练效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阳性强化法也称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调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某种良好行为。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1]操作过程如图1所示。

二、定向直招士官生队列训练现状

以2016级士官生为例,士官生每周进行3次队列训练,每次训练时长为1.5小时。每个自然班为一个连队,训练以连队为单位进行,由大二的士官生担任训练骨干进行监督和指导。在训练过程中存在训练效果不明显,士官生训练积极性不高,训练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训练目标不明确,缺乏效果评价机制

在队列训练前,大二的士官生骨干没有为2016级士官生制定明确的训练目标,即训练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不清晰。队列训练的目标,短期来看,是为了提高士官生的队列动作标准,养成良好的队列纪律和军容风貌;长期来看,简单重复的队列动作訓练,是为了培养士官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纪律意识和服从意识,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在队列训练过程中,骨干的职责是做示范、喊口令、纠正错误动作。在训练场上,骨干在履行职责的时候,仅仅把队列训练当作日常训练,而没有把队列训练与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

在训练效果的评价上,首先没有形成定期的队列评比机制,无法对大一士官生的训练成果进行考量。其次,在进行队列训练时,学院没有给训练骨干设定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更没有针对训练骨干的训练方法实行奖惩机制,所以在进行队列训练时,骨干也只是一味地追求训练量,没有科学合理地学习和制定训练方法,是否达到训练目标也就更无从谈起了。

另外,士官生日常生活中的队列行进往往能客观反映出这个连队队列训练效果的好与坏,但是由于缺少考评的方式方法,监督考核的难度相对较大,对最能反映连队队列训练效果的日常队列行进无法进行监督考核。

(二)骨干训练方法死板,士官生缺少训练热情

训练骨干在从事队列训练指导和监督过程中,由于学院缺乏针对队列训练的考评制度,也就导致训练结果的好坏与连队或个人的荣誉无法挂钩。骨干在训练时,缺少认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改进训练方法,在指导和监督训练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一味使用呆板、乏味的训练方法,导致连队训练效果无明显改善。

没有考评机制和奖惩办法,从事队列训练的士官生更缺少队列训练的热情,训练效果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在地方院校开放、多元的生活环境下,缺少了开展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想要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提高士官生思想觉悟从而提高自我要求,达到严肃队列纪律,强化队列动作标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三、阳性强化法在队列训练中的应用

(一)明确目标行为

针对士官生进行队列训练时出现的训练态度不积极,训练效果提升不明显等问题,设定明确的目标行为。目标行为是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并能够反复进行强化的。选定的目标行为越具体越好。

课题组选择了空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61连队为实验对象。该连队人数为30,学员在队列训练过程中训练态度不积极,“出工不出力”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部分学员怀疑开展队列训练的必要性。在日常队列行进过程中,队列动作不规范,步伐节奏不一致,随意说话,擅自离队等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上述行为和现象,将目标行为制定为:1.在队列训练时,明显改善连队对待队列训练的态度;2.在日常行进过程中,连队整体队列动作更加规范,队列纪律得到加强。

(二)监控目标行为

针对目标行为1,与管训骨干沟通,由管训骨干对连队每周三次的队列训练效果和训练态度进行监督汇报,并记录。

针对目标行为2,结合士官学院早出操、晚讲评《士官学院一日生活制度》,每周一次班务会、每月一次连务会的《士官生管理办法》,借助士官学院的学生组织——纠察队,由同为纠察队队员的该连队两名成员每日在日常队列行进过程中负责记录队列动作和队列纪律的变化。

(三)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

在设计塑造新的行为方案时,应该取得士官生的积极配合。这时不但应确认需要被塑造的行为,还应确认采用何种干预形式和方法,确定使用何种强化物,以达到确实有效的强化与干预目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干预方案,最终使新的行为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

阳性强化物的标准是现实可行、可以达到的,对求助者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其需要的、喜欢的、追求的、愿意接受的,这样才能对求助者有较强的强化作用;并且需要同时使用内外强化物,按照一个渐进的强化时间表,才会促使求助者的行为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2]

在士官生的管理和学习过程中,学院营造的是“永不服输”、“奋勇争先”、“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等部队文化氛围,士官生在入学后很快就被激发出了不怕困难、永争第一、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受到表扬夸赞、争得荣誉等都会是士官生继续努力的不竭动力。

在队列训练中,课题组发现了老师或训练骨干的一句表扬和夸赞很容易成為士官生克服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通过不断的实践,也明确了表扬和夸赞对士官生学习和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将阳性强化物定为表扬和夸赞。

在军事技能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士官生的要求,当士官生的学习和训练效果得到提升后,适当调整士官生的学习目标,当然,夸赞和表扬的话作为阳性强化物,视当时的学习效果,也可相应改变。

(四)实施强化

将行为与阳化物紧密结合,当士官生出现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强化,不能拖延时间,并向士官生讲清楚被强化的具体行为、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士官生了解干预的目标,理解所用技术和方法的目的及意义,明确自己该怎么做,确立信心并主动配合。[3]

针对目标行为1,在每天队列训练过程中,由训练骨干针对每一个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鼓励,对连队做得好的,及时予以鼓励,并通过适当减少训练量,做小游戏等给予奖励。例如,在正步踢腿练习时,当连队整体出现踢腿有力、排面整齐、上体姿态稳定的现象时,需要及时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鼓励,“很好”、“不错”、“这一个动作比上一次要好很多”、“大家是可以踢得好的”等口头语更容易表达且更具有感染力。还可以利用差别对待法,奖励额外休息提高连队整体训练积极性,激发训练热情。

针对目标行为2,借助士官学院每晚集中晚点名的生活制度,由辅导员老师或者连队骨干对当天该连队的日常队列进行讲评,适时予以表扬,并适当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激励连队整体的上进心。

一旦目标行为按期望的频率多次发生,就应当逐渐消除具体的强化物,而继续采用社会性强化物或者间歇性强化的方法,以防出现对强化物脱敏的现象。在士官生进行队列训练过程中,在原有动作基础上,一旦出现了某些提高或改善,应立刻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当训练水平逐渐提高后,也要及时调整训练目标,把更高的目标告知士官生,利用更具有感染性和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士官生在巩固现有训练成果的同时逐渐将队列动作向着更高标准提高。

(五)追踪评估

随着行为干预的进展,应让士官生掌握和使用干预方法,学会把干预情境下所获得的效果巩固下来,并在干预程序结束后,进一步发挥士官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士官生主动地把训练效果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行周期性的评估。

通过阳性强化法训练后,在士官生日常生活中,通过辅导员、任课老师、纠察队反馈等渠道,评估主要以询问、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时间选择在实施阳性强化法后的一至两周时间,积极关注和反馈士官生的日常作风及行为养成,借此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四、阳性强化法对定向直招士官生的适用性分析

地方高校对定向直招士官生在校期间采用准军事化管理,出早操、整理内务和洗漱、上课、吃饭、训练和晚自习等完全按照部队一日生活制度进行,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借鉴部队老班长带新兵的模式,采用老生骨干带新生的方式进行管理。[4]

在这种集体生活和准军事化管理过程中,学院追求将士官生打造成一支一切行动听指挥,具有良好的服从性和纪律性的队伍。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氛围中,士官生的精神压力相对较大,这种上级指示下级无条件执行的制度,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甚至让其中部分士官生产生了抵触厌烦的情绪。而阳性强化法,恰恰能够通过心理干预,调动士官生训练的积极性。[5]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满足一定物质需求之后,就是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追求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士官学院营造的部队文化氛围,满足了士官生追求尊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总结

(一)应用成果展示

通过对空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161连队实施了20天的阳性强化,目标行为1和目标行为2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善。连队整体队列动作提高显著,并在空军大连通信士官学校的政委等一行来我校莅临指导工作时的队列比武中,在参与汇报展示的9支连队中排名第一。通过与辅导员、任课教师、纠察队等渠道反馈,该连队在日常军容军纪、队列动作、连队队列纪律和课堂表现都有非常明显的改善,甚至在内务、体能训练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二)阳性强化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阳性强化法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在士官生的训练过程中,如果严格按照阳性强化法的工作原理进行实施,一味的鼓励,对训练过程出现的异常行為——训练态度消极不端正,训练效率低下,出工不出力等行为忽视,对目标行为的产生,以及目标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实施阳性强化法的同时,要适当的对异常行为及时进行语言上的提醒,甚至是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语气和措辞,防止士官生对老师,对训练,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为后续工作带来不便。

定向直招士官生的培养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士官生在校的教学、管理以及体能训练等方面,仍然缺少理论依据和实践验证。课题组在士官生培养工作上,积极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和尝试,争取为定向直招士官生培养提供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适用的理论依据和培养模式,为新时代中国国防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马晓峰.阳性强化法在告知问题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2(11).

[3]赵兴隆,姚忠保,赵禹.军事技能训练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4]关业伟.定向直招士官培养机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5]席智芳,崔萌.浅析军事技能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J].法治与社会,2009(6).

责任编辑:陈向阳

作者:孙志敏 曾庆珠 钱胤嘉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英语口语基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