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是一所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学校文化管理,可以彰显校长办学思想的先进导向性、管理运行机制的健康持续性、教师育人行为的感染凝聚性、学校内外环境的和谐融洽性,所以,要对学校文化管理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 篇1:

应用型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探究

摘  要: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美术学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聚焦适切基层美术文化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该类人才的核心素质乃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围绕这一点,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只有紧扣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步伐,重点进行文化综合实践类课程群建设并重构教学范式,完善相应评价机制,方可实现美术学人才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应用型;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城市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应用型美术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地方本科院校就此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目标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切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要求的,具有熟练专业技术的人才。故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美术学专业非为培养职业美术家、美术史论专家或艺术批评家而设置,而是为中小学校、各类美术培训结构培养教师,为文化企业、文化机构以及社区或乡镇文化站所等培养能从事美术文化品经营、美术文化宣传、创意与传承以及艺术指导与管理等综合性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见,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乃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如何从重艺术技法的学术型或画家型教育模式中走出,并探索一条适切提升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文化综合能力即知识结构复合、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培养之路,必然要从教育观念的破立入手,带动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式以及评价方法与尺度等方面的变革方可奏效。

一、应用型美术学人才

的核心素质是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

我国的美术学专业涵盖了培养美术史论人才、美术创作人才、美术教育人才三大主要任务,地方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多为师范类。但由于近些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不受重视,美术教师岗位设置有限,加之美术学扩大招生,无数专业美院、师大及综合性大学美术学专业人才参与教师岗位竞聘,地方院校美术学毕业生在教育口就业日渐艰难,故出现部分地方部分院校的美术学专业开始走向学术型人才培养之路。然而,事实证明,地方院校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很难担承培养专业美术创作型、研究型人才之大任,美术学办学日现窘况。但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审美的需要愈发旺盛,社会对美术学人才的需求也趋向多元,主要体现在地方或地域经济转型发展中所需的基础性的基层美术人才。

(一)艺术市场相关职员。随着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我国的艺术市场如画廊、艺术品商店、艺术品拍卖公司、美术馆、博物馆、绘画装裱店、文玩收藏店以及售卖艺术品的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潜力巨大的领域需要的美术学人才极多,诸如签约画家、艺术经理人、画廊导购、作品导购、艺术推介与相应的后台服务人员等。

(二)艺术培训机构教师。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因此艺术培训也从单一的升学型转向多元化,既有拓展视野、开发审美能力的少儿艺培,更有启导闲情逸致的成人艺术培训,还有老年绘画培训等,这就需要大量的美术教师。

(三)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首先是活跃在城市社区文化工作与管理一线的相关人员,其次是扎根在乡镇文化所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一方面参与社区或村镇文化空间建设、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品牌的塑造,一方面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四)文化创意公司职员。其一是指艺术衍生品的研发者。将著名绘画转画到商品或转换为一般工艺品,如艺术文具、艺术服饰、印有绘画作品的日常生活器具等。其二是指从影视形象中创发造型工艺品的艺术家。其三为从文物或传统艺术中开发新的文化品的美术工作者。其四参与公司重大的文化传意品的研发者。

(五)文化旅游公司职员。我国的文化类旅游方兴未艾,文化类旅游公司不仅需要充分挖掘与塑造文化品牌,更需要相应的视觉传播手段推介,而这两方面都需要美术类人才。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下诸多视觉或造型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未受过系统的艺术知识训练,况部分非遗出现传承断层,而拥有专业美术素养的大学毕业生在该领域大有可为。凡此种种行业,不但可以成为美术生创业的领域,也确为有着专业修养的美术学人才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

从以上列举的几大领域对美术学人才的需求来看,绝非美术家而是专业化的应用型美术人才。从其职业的角度来看,社会对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素养的要求除了具备一定的绘画、创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更要具备以美术学专业素养为核心的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这就包括全面的美术基础知识与理论素养、美术研究的一般方法、视觉文化阐释与传播能力、视觉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能力、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悟与接收能力、美术类文化宣传能力、美术事业管理能力、视觉类文化调研整理能力、艺术市场经营能力、地方美术传统的发掘能力,等等。当然,作为美术教师还需要教育教学核心素养。可见,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素养应聚焦在以美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为核质的多元化素质,也就是筑基于本专业的“一专多能”,而非单单只具备绘画技能与创作能力。

二、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其次是如何重置与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联系的实践课程,最后是教学范式的彻底革新。

(一)重塑教师观念

近年来,地方院校美术教师基本来自专业美院、艺术学院或者师大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这些年轻教师日渐成为美术教育的主力军。毋庸置疑,这批教师出身学院派,既有浓厚的画家情结,也基本接受了学术型美术教育觀念与方法,教学中强调技法、注重写生、着力创作,但对基层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充耳不闻,对经济发展中美术事业自身的多元化转型也不甚了解,故而对美术学人才的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认知不够,总认为只要绘画能力强,余者皆不重要。因此,培养应用美术学人才的关键性前提就是重塑教师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深入区域经济和文化建设的第一线去了解基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老师从参与地域文化资源、文化市场的调研与发掘中检视自己的教学观念;让老师在与相关的用人单位和机构直接对话中接受对美术学人才培养的建议,从而全面重塑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刻认识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二)重置课程体系

应用型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合理的课程设置,除了完善并修订绘画技能、技法专业课程群外,应尽可能扩展、引入文化基础及综合实践课程群。1.专业性理论课程。如中外美术史、美学、中西文艺理论、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西方哲学、文学欣赏、艺术创作心理学、美术课程论等传统理论课程。此为完善美术学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人文修养、提升判断及思考问题能力的基石,是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素质的标志,理当成为应用型美术学课程建设的重点,不但不能偏废,而且应该加强,尤其是要确保优秀师资供应与稳定。2.应用型实践课程。这是依据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应用美术项目而增设的动手课程。如公共艺术制作(社区文化空间) 、工艺美术品的制作等。这类课程尽管重在美术制作,但学生自然会与社会生活直接联系,会接受社会对应用型美术的审美旨趣,有利于拓宽其艺术视野。 3.拓展性研究课程。这是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美术史考察、文化或艺术市场调研为内容而设置的课程,它能充分展现学生的文化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职业类培训课程。针对多元化的就业方向,从三年级下期开始聘请不同职业门类的从业者或管理人员来校开课或者主题讲座。5.教学类实践课程。除了固定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论及教学法课程之外,还可适当开设社会美术培训机构特殊美术教学实践方法论等课程。6.特色性民艺课程。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地域文化底蕴,一方面常年开设地方民间美术课程,一方面组织师生一起开发、研究民间美术,同时还要经常性聘请当地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课、授徒。

(三)重构教学范式

地方院校美术学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自我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均一般,但大多数学生情商较高、思维也较活跃、观察力与想象比较丰富,因此,培养其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必然要从传统的学术型、讲座型、教师主导型、背诵型教学范式中走出来,采取适切其学情的实践型、能动型教学范式。

1.课堂随机实践。课堂随机实践主要指专业性的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采取翻转式课堂,即变成以问题探究、思想辩析、艺术批评、实例阐释等为内容,以演说、辩论、论文、报告等为形式的随机性的文化综合能力实践训练过程。这类实践范式既要充分掌握学情而科学设立问题情境,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渠道与工具,允许充分表达。

2.参与项目实训。参与项目实训主要是指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项目的研究或制作。工作室教学范式在诸多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采用,但教学重点并非只有主题性绘画创作,还有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些教师项目多来源于地方政府机构或文化企业,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些项目吸纳学生参与,即便是见习,都是学生综合文化实践实训最为有效方式之一。

3.实题真做历练。近年来,学生热衷参与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大学生艺术节、本地文化艺术节、地方需要院校提供支持的文化服务项目如城市社区公共艺术设计与制作、环境美化工程的设计等项目以及毕业创作与论文等,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更能训练其洽谈、测量、分析、统计、文创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

4.校外兼职拓展。首先是指在学校以及各级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兼职而锤炼教学能力,其次是在本市的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展览馆、文物市场、艺术品交易店、“非遗”工作室、社区文化站参与多种美术类文化实践活动。

三、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

大学教育评价在人才培养上起着杠杆与风向标作用。要形成应用型美术人才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合力,提升学生对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的重视度及自觉追求意识,同时为社会提供用人的参考,美术学人才文化综合能力的科学、合理、有效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评价或者评价不当,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会流于形式。

(一)明确既有教师也有学生的评价对象。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评价的主要对象当然是学生,但如果缺少了对各类课程中教师开发学生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以及对教师联系、引进、指导、开发文化综合实践类课程工作的评价,教育效果亦会大打折扣。

(二)确定既有内容也有形式的评价方法。文化综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内容除了专业理论性课程的基础知识外,重点评价学生美术调研方法、艺术创意、视觉文化理解、美术文化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美术文化管理一般规律与方法、文化政策、本土文化素养、文化传播、艺术品经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等。当然以上内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能力而选择。评价的形式可以通过作业、论文、演讲、调研、会议、科研、文化建设与开发、课堂研讨、艺术沙龙等。

(三)核定既有刚性也有柔性的评价标准。刚性评价标准一是体现在文化综合实践能力在毕业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二是体现在它于各类专业课程结业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固定的文化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评定。这些评价通常以达标性评价形态呈现。柔性评价多体现在学生参与各级文化实践类比赛、科研、艺术创作、社会性文化管理与传播等临时性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通常以奖励性评价形态出现。

(四)选取既有过程也有结论的评价手段。文化综合能力本身就呈现为一定的动态性,因此,对其评价不可忽视过程性评价,诸如在评价主体上的角色多变,既要有各课程教师,也要有社会、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同时还要同学间展开相互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培养时段、完成的不同实践训练或者项目为学生建立动态的评价记录,并将课程考核评价与日常评价有机结合。结论性评价除了量化评价外,更多地采取评语式的定性评价。

当然,公正、公开、科学的评价以及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也是文化综合实践能力评价中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转型,以及对美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与多面性,培养服务基层美术文化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故而,地方院校美术学专业改革要紧扣时代需要、紧跟地方或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步伐,重塑教育观念,将美術文化综合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围绕它展开课程体系重置与教学范式重构,并将之纳入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唯有如此,应用型美术学人才的培养才会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并产生长期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家琪.地方高校美术学专业现状解析与思考[J].装饰,2007(4):112-113.

[3]尹少淳.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5(5):81-86.

作者简介:袁志准,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 袁志准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 篇2:

用诗化管理构建幸福的书香校园

摘要: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是一所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学校文化管理,可以彰显校长办学思想的先进导向性、管理运行机制的健康持续性、教师育人行为的感染凝聚性、学校内外环境的和谐融洽性,所以,要对学校文化管理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办学理念;诗化管理;校园文化

有人说,当校园文化是一股清泉、一道美丽的风景的时候,学校的教育目标就能顺利实现。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说:“三流的企业靠产品,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学校的管理理应从人治、法治到文化管理发展。校园文化是文明的源泉,是发展的先导,是团队凝聚的纽带,是现代管理的工具。因此,“管理”不仅是管事、理人,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目的是让人心情愉悦。

一、治校先治己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内圣”才能“外王”,“治人”必先“修己”。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告诉我们,加强自我修养永远是为人处世的根本。 儒家之修身、反求诸己、不欺暗室的原则,正是理性管理的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其实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管理者自我修炼达到“内圣外王”的过程。李嘉诚说:“想当好的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项重大责任。”所有成功者都是自我管理的典范,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的水平,而是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身上肩负的责任,再加上他们对未来无限的渴望以及对成功的巨大追求,使得他们非常注重“内省”和“自律”。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校长的威信不在于其权力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作为校长,一定要做到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勉勤政,不辍耕耘,今日事今日毕。如每次台风来袭,作为校长我总是站在抗台风第一线,学校的党员教师也养成习惯,即便是在暑假,只要台风来袭,自发赶回学校,清理台风痕迹;学校只要派出老师到偏远地区支教、监考,我必亲自带老师到现场,实地了解情况,只有感同身受,才能切实地解决老师们的交通、食宿困难;每年寒暑假,当大部分老师都在家休息的时候,我仍坚持办公,处理协调上级来文、迎接慰问培训安排新招聘进来的教师、过问学校的招生情况、盯紧学校的基建工程以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筹备学校的新学期的开学工作等等。勤勉严谨的校长可以为年轻的教师们留下一个可以仰望的背影。上行下效,我分管的校区教风可谓湛江市二中教育集团中最敬业、最踏实、最肯干的校区。上级来了政治任务,我们听不到其他校区有的抱怨、看不到拖沓,只有实实在在的吃苦、干事的身影。看到这群年轻勤奋爱校的老师,涌动在自己心间的,除了欣慰,更有一种温暖和使学校快速发展的信念。

作为一校之长,我时时刻刻想让自己的管理给教师以更多的尊重、更高的自觉、更严的自律。校长的自律,引发每一位教职工的自律,实现团队每一位教职工的自我管理,最终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学校管理更是一项心灵的修炼。修心灵以炼事业,修事业以炼人生。十几年来,我以自律为支点,撬动管理的杠杆,打造最好的自己,从而打造最好的团队,打造最好的学校。我深知,当校长自己“魅力四射”时,学校自会“群星闪耀”,焕发出别样的风采。让管理成为一门艺术,管理便会直抵灵魂,“攻心为上”。我清楚,自己“功力尚浅”,自当孜孜以求,不懈努力。

二、治校先信教

仰望教育的星空,我们胸怀教育理想;实现教育梦想,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我曾经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讲过:“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者要从内心深处挚爱这项事业。只有心存挚爱,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也只有这种挚爱,才能让我们为教育倾心付出。”我经常在校务会上对学校的中层管理者说:“我们是在干事创业。如果你真心热爱这项事业,你就融进来;如果你想当官,那请你离开。”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坚持住了,学校几十位年轻老师不顾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争当班主任,争当教学骨干,坚持从早七点到晚七点在教室陪着学生,用我们的超常付出践行着教育的神圣职责。这群来自全国各地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没人计较报酬,没人提及待遇。学校成了一处由一群教育圣徒坚守屹立的殿堂圣地,一个由一群教育圣徒传道授业的精神家园,一座由一群教育圣徒支撑耸起的高山巨峰。

如果没有满腔炽烈的情怀,教育就会失去美好与鲜活,变得枯燥而疲惫。理想远大,则视野远大;情怀宽阔,则格局宽阔。炽热的教育情怀孕育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带来了学校的大视野、大格局,带来了学校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校转制仅仅4年,获得全国创建和谐校园先进单位、全国英语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广东省交通安全文明示范学校、中共湛江市直先进党总支、共青团湛江市优秀基层团组织、湛江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湛江市中学校长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等等荣誉。在教学上,学校不仅年年拿高考先进单位、中考7科成绩5科排区里第一、还主持开发了系列省市课题、校本教材。怀揣教育梦的年轻人,在德育、教学、基建工作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

三、治校化以文

“管是为了不管”,“管理”重在“理”。在我的校长生涯中,我努力使自己的管理达到文化的高度,格外注重文化引领、精神塑造,让自己“轻管重理”,以求“不管之管”。

大道无形,管理无痕。在学校,我推行依典治校,每年把60多项具体工作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编印成册,教师参照执行,实现以制度管人。把管理化人制为法制,化有形为无形。寓管理于无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管理无痕,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一点点浸入师生的心田,融入每一位师生的血液,也潜入、流注和运行于学校良性循环的血脉中。

当管理自觉地落实在每个人身上时,它就升华为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让师生们的思维习惯、情感表达、价值追求、道德信仰逐步走向一致。它可以无形地对大家产生熏陶、约束、教化、培育的作用。每一所学校的文化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有其滋生的独特土壤。我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构想也是因校制宜而来的。我校总面积85 00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达40.69平方米,绿化占地面积27 137.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62%。校园内青草茵茵、绿树成荫、环境静谧怡人,在“园林式”的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并围绕“幸福”二字展开。学校的校园文化就是以“幸福的书香校园”为目标,以国学为主题,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体现我校“优秀+特长”的办学特色,打造“活力海中、实力海中、魅力海中”,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将学校发展理念与国学相结合,打造书香校园的特色。结合我校的校训“爱国、敬业、求实、创新”与校风“团结、勤奋、严谨、活泼”,在国学的氛围中打造“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书香幸福校园。学生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国学中有很多导人向学、勤学的内容,应该作为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的首要方面;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故学习方法的了解也是国学教育中的重点;此外,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国学中对于与人相处方面也有很多涉及,需要学生学习、理解、运用。通过学生的每日诵读,它对学生积累整合传统经典,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个体精神发育与人格塑造作用极大,具有传承儒家文明、提升人文素养以及成人立志的意义。故语文科组制定教学计划,采取组织早晚读、课前背诵、测试、比赛、汇报演出等多种形式,落实《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等国学内容的学习。精彩纷呈的国学诵读活动会使学校的办学区分度明显,特色鲜明。书声琅琅的校园弥漫着浓郁的古典人文气息。国学诵读对我校打造书香校园、德馨校园、君子校园、人文校园贡献极大。

2.利用课题与校本教材,深化文化校园的研究与提升。以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经典诵读提升人文素养之实效性研究》课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把研究成果《国学诵读精华读本》(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实践于课堂与校园活动中;把校本研究“乡土文化教材”逐渐运用到课堂与校园活动中;将校本教材《中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运用到校园管理中。这些课题从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凝结出来,经过深思熟虑、研究提炼、反复论证后,又指导引领着我校的教育、教学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3.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国学因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全方位渗透。以语文科组为阵地,国学文化进课堂。立足国学校本教材,开设国学课程,每周一节课,由专门老师负责主讲。根据各年段的特点,每年级选取适合学生的国学经典进行解读;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每日一格言、练字十分钟、犯错误讲故事等特色活动,让学生在每天的口诵、心想、践行中,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让国学思想渗透各科教学领域。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文明礼仪贯穿德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开展校本美术课程,将篆刻、剪纸、微型雕塑课程内容同国学相结合;太极拳纳入体育课程;民歌响彻音乐教室;山川河流、中医中药等常识引发地理、生物学习兴趣等。

4.寓国学于各种特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开设科创绘画、版画、书法、服装设计、礼仪、民乐、流行音乐社、舞蹈、合唱、健美操、田径、国学等兴趣小组;特色版画、书法兴趣班将国学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创作出一批国学美术作品;在每年一次的科技艺术体育节表演节目中,可以在服装设计中融入国学内容,创作出带有浓郁国学特色的服装表演。将国学元素融入大课间活动,自编国学操或国学经典游戏,让学生口、脑、手并用,在游戏中诵读,在诵读中锻炼。同时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类有关国学活动的照片,将其整理编撰出版。

5.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铸造国学文化特色。撰写校园文化解说词,全方位、综合性介绍学校的历史、校园文化景观。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紧扣精致、清雅做文章,充分利用建筑、塑像、篆刻、园林等元素,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主要有:(1)赋予建筑楼、功能室及各班教室以古朴优雅的名称。建筑楼体(办公楼、科学馆、宿舍楼、教学楼、饭堂等)根据其功能或特点而取名,该楼体的各楼层或各年级可根据楼体名称的寓意分别设置一个相呼应的主题。如一栋教学楼取名“知行楼”,取“知行统一”之意,行为规范,文明向上;五栋教学楼取名“知新楼”,一为学习上“温故而知新”,二为心灵感受新的世界,淳朴成长;三栋教学楼取名“知远楼”,取“宁静而致远”之意,高三学生需登高望远;二栋办公楼取名“求实楼”,科学馆取名“创新楼”,强调校训“爱国、敬业、求实、创新”;学生宿舍取名“安居——学生宿舍”,饭堂取名“雅苑——生活服务部”,取“男生静,女生雅”之意。每栋建筑楼的楼名均用古朴大字木板上墙。(2)赋校园环境以文化内涵。结合我校校训与特色定位,浓墨重彩打造校园读书文化景观:在学校草坪上安装大型竹简雕塑,古色古香地阐释着我校的办学理念;在每块草坪上都摆放一排书塑,意蕴生动地阐释着儒家经典;美术展厅外墙增设书法字体浮雕;校园里适当增加书造型长凳若干;办公楼后草地设置一座名人雕塑;校园草地上种上有意境的花卉或植物,并配上相得益彰的古诗词,让校园处处诗趣盎然。如运动场上有几丛竹,就在贴近的墙壁上张贴一首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3)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将国学经典名句与墙文化紧密结合。在教室走廊、楼道上镌刻或张贴国学经典名句,曾来过湛江的苏东坡的诗文、海瑞的故事、六祖慧能的故事,以及广东本土文化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名人故事、诗文墨迹,透过历史,在墙上熠熠生辉。让学生浸染在浓郁的古色古香的国学气息中,实现文化育人的教化功能。初中部主要展出以国学为主题的书法作品。(4)设立班级书库,图书“周游”班级。每个班级开辟国学园地,展示学生学习国学的活动成果,如诗文、书画、手抄报等。同时,在班中设置班级书库,聘任图书管理员对其归类置放,办好借阅登记,并完好维护。营造“热爱经典,走进经典”的读书环境,使班级各个角落都散发出浓浓的古典书香气息。(5)宿舍文化共性与个性共存。在遵循学校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各宿舍进行特色化布置,创建本宿舍的制度、精神文化,展示本宿舍成员的特色风貌,如为宿舍取名、自制门牌等。(6)开展国学实践。如“礼、孝”带回家,国学上街头、进社区,社会调查、游学等。按期举行书香校园的特色活动,如:汉字听写大赛、文史知识竞赛、书法比赛、国学主题报(手抄报比赛、板报比赛、国学阅读书摘展等)竞赛等。

把文化溶于管理是我校的特色,学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不仅使学校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更是把管理化于无形。“以文化人”,国学文化成为教育力量、凝聚力量、约束力量、感召力量。按照学校的定位,新兴的海东中学不走扩张式发展之路,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要在进取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超越。“进取”“创新”“超越”成了我校的精神内核。它渗透进学校所有人的血液当中,成为了一种精神基因,成为我校独树一帜的管理品牌、校园文化、人文特点。扣住时代的脉搏,立足于海东这块未来湛江最亮丽的城市新名片,学校保持着强劲的上进动力与活力,并成为湛江市坡头区软硬件最好的学校,区域性名校开始崭露头角。

治校先治己,让管理变成一种号召;怀一腔教育情怀,让管理返璞归真;融以文化,管理变得举重若轻。要用诗化管理构建幸福的书香园林,达到管理的“上乘境界”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要为之孜孜以求。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为教师搭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尽最大努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走进教师的生命深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家军.学校管理的伦理本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 编辑∕高 伟

作者:王淑丽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 篇3:

浅谈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的目标及方向

摘 要:在新的背景之下,许多教师开始主动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及思路,以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为依据,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大胆想象,全面调整教育教学资源和方向,保障学生能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在培养美术生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确保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及压力,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着眼于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明确专业培养的相关方向,以期为艺术学校美术生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的确定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目标及方向

引 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公众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精神文化享受,其中艺术院校开始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积极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进一步提升美术生专业培养的质量及效率,确保自身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不断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美术专业的培养难度相对偏高,其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为明显,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天赋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确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重要方向,以此来实现对艺术院校美术专業人才的培养。

一、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现状

在对我国统计部门所发布的数据分析进行研究时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许多高校以美术教育专业为重点及核心,在长达十年的发展过程之中,综合艺术院校、职业院校、民办院校也开始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其中美术学院的成立备受关注,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在对目前院校的艺术专业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时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校在美术专业的发展上取得的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够乐观,很多学生无法实现顺利就业,同时专业不对口。这些问题引起了艺术院校的广泛关注,艺术院校开始主动调整目前的专业培养思路和策略,着眼于美术生专业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深入剖析招生人数与就业率之间的差距,主动站在长远的角度进行分析及研究,积极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抓住各种发展的机会应对时代的挑战,规避各种不利因素。

二、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的目标

如果站在培养目标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那么对于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前期的人才培养定位,关注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分析及研究,始终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其中专业发展方向的有效预测最为关键,美术专业需要以育人方向的有效拓展为前提,以培养复合型的美术人才为核心目标,不断拓宽学生的信息渠道,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后主动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从目前来看,国家将宏观指导和微观把握相结合,各个地区的学校主动着眼于自身已有的办学经验以及教学特色,加强交流以及协作。对于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来说,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进程,积极彰显自身的优势以及价值。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学校的教育改革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学校需要注重对办学特色优势的分析及研究,以科研资料以及师资共享为依据,关注对不同图书情报的有效分析,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保障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自由且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从微观角度来看,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能够掌握一定专业技巧并且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才,这种人才能够主动实现自主学习和反思。教师需要将这一具体目标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融为一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及思路,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及互动,确保学生能够变得更加自信和乐观。

(二)培养艺术管理工作者

为了确保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教师需要根据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教育教学的现实条件,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能力比较有限的,综合实力有待提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不断创新及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学习同行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主动培养学生鲜明的文化品格、良好的道德修养,将更多的时代色彩以及新鲜血液融入其中,确保学生能够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美术基本理论、美术专业技巧以及理论思维的分析最为关键,教师需要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管理能力及艺术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在课内外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策划能力以及组织能力。这一点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艺术管理工作者,让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美术专业知识积累丰富的美术实践经验,实现主动管理及协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的方向

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之后,艺术院校则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及努力,深入了解新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工作的新内容、新要求和新标准。在长远问题上多花时间和精力,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促使学生能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一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以及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都有非常关键的影响。

(一)深入调研市场需求

不管是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方向都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师需要以市场为依据,在前期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的变动以及实际需求,明确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确保对症下药。其中课程设置变革最关键,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难度相对偏高,教师需要以文化管理学、艺术文化学、组织策划学等课程为依据,关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分析及研究。其中舞台艺术实践以及美术创作不容忽略,教师一方面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创作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美术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将文化管理、组织策划、社会调查、文艺体验相结合,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文化部门以及艺术部门中进行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深化学生对美术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理解及认知,真正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这一点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学校需要加大对美术生专业培养工作的投入力度,关注对专业工作内容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好,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调整育人思路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前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作为新课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备受关注。对于艺术院校美术生专业培养来说也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育人理念,关注对不同育人元素的分析及研究,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美术生专业培养工作的新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将更多富有吸引力的美术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环节,进一步提升美术生专业培养的质量和水准。以人为本的办学管理及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从目前来看,有一部分艺术院校在美术生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忽略了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及互动。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重而出现了忧郁、自卑等心理问题,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培养,同时也导致美术生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备受阻碍。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在情感上的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保障学生能够重拾美术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不同的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另外,学校则需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关注美术生在学习以及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矛盾,给予学生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确保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三)積极创新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创新以及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成效。艺术院校需要意识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持久性,积极加强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了解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分析人才培养现状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调整育人思路,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兴趣来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深化学生的美术课程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以及理解,帮助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这一点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关键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个人的天赋存在差别,教师应尽量避免一刀切,结合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情境教学、小组教学、角色扮演教学、合作教学相结合,灵活利用各种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指导学生,刺激学生的各项感官,弥补学生在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判断力上的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反省,从而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四、结 语

艺术院校在培养美术生的过程中,需要以专业素养的提升为依据,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形式,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及手段,确保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群.论音乐艺术院校中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J].中国音乐,2006.000(002):140-142.

[2] 刘卓.艺术院校学生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论析[J].教育探索,2007.000(011):67-68.

[3] 杨国勇.浅谈独立艺术类院校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2.000(014):128.

[4] 江河.浅谈艺术硕士培养及发展目标再定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0):66-67.

[5] 李蕊.关于艺术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5):187-188.

作者:刘世军

上一篇:冠心病护理医学论文下一篇:保险理赔难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