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等美术院校因专业性比较强,多年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视度不够。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力度的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同时结合美术专业特点,以期探索一条适合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美术文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1:

试论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对艺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是艺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对于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创作以及文化传承、地方服务等方面有重大意义。美术考古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传统及特征的一种手段。高校只有以美术考古的研究方法认真梳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教学,才能在学科建设中合理定位、打造优势,才能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关键词]美术考古地域文化研究学科建设

引言

美术学属于艺术学的一级学科,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的一级学科,而美术考古学目前是考古学中的一门三级学科,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美术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进行美学的分析和研究。美术考古学和美术学、考古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与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史属于艺术考古史的一个内容,研究的重点是美术学而非历史学的相关问题。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区别在于美术史研究的重点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品,而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传统及特征,所以,美术考古学具有传统视觉文化研究和区域艺术研究的性质。视觉文化研究与区域艺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利用考古学与美术学共同研究人类历史上(及区域历史上)所产生的具有视觉艺术价值的物质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地区特有的生态、传统、民俗、习惯等,是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及文明表现,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在不同历史阶段内具有鲜明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特点离不开美术学与考古学。

美术考古学是视觉文化研究与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视觉文化研究与视觉艺术研究是美学研究领域的两大重要内容,二者直接影响了美术学与考古学的发展,并将美术考古学提升到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高校,从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出发可以构建新的专业与学科方向。虽然这些新的专业与学科方向仍是基于图像学研究基础上的视觉文化研究,但研究的手段更为丰富,与以往美术学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的是含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如包括田野考察、文物、历史图像与文字研究。这些考古资料与文献相互联系、彼此交叠,共同形成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对地域文化的情感。

在藝术院校中,一般将美术考古专业构建在美术史研究方向的框架中,但由于受时代发展及学科建设多样性、高校专业建设多样性的影响,视觉文化研究面临重要的转型。基于此,许多院校成立了人文学院,美术考古学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中央美术学院有从本科至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目前只有美术考古研究方向。

高校将本科教学与美术考古学相结合,融入时代需求与国际化视野,在已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诸多新的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文学院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三个新的研究方向:第一,针对图像产生的时代文化生态研究,即“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第二,针对城市进程和当代公共艺术创意及管理体系的“艺术策划与行政研究方向”;第三,针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民俗学研究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将考古学融于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建筑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中,对这些学科下的绘画专业、设计专业、美术史论专业等的本科教学意义重大。

地域文化研究是打造高校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的重要因素

艺术的产生基于特定的视觉环境与文化心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可产生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形式。三秦大地独特的地域条件形成了陕北、关中以及陕南不同的文化特征,也造就了这些区域中的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向,如:延安大学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宝鸡文理学院的“周秦文化研究所”“关陇民间美术研究所”“陕西方言研究所”、咸阳师范学院的“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的“周秦汉唐考古研究所”“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新中国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的“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等。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都以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美术考古的方法,形成的学术成果彰显了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也更好地发挥了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育部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指出学科建设是“双一流”的基础,同时《暂行办法》的第四条还指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认真解读国家政策可发现,国家在高校发展的定位及特色上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着力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科体系。

学科方向的确立要立足于传统,着眼于前沿,明确学科特色,合理定位发展方向。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就解决了高校学科研究方向和定位的问题,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特征,也形成了高校不同的特色学科。陕西省的艺术高校应秉承“学术引领、创研并重、专业服务、协同创新”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陕西独特的文化积淀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地缘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打造自身特有的学科方向与特色专业,并逐渐将其形成优势。

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对艺术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

高校学科建设主要指学科定位(包括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建设(包括重点学科、实验室、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要素,这些要素是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优势学科的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及科研创作上融入地域文化与专业特色,艺术高校要想打造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首先需要了解本专业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脉络,将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关联,了解艺术范式形成的原因及形式所承载的内容。

艺术高校的本科教学应立足传统,注重应用,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并努力推进学术前沿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将美术考古运用于本科教学中,各教学单位深度挖掘和汲取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西美特色的教学体系及课程内容,如:中国画系的“唐代墓室壁画临摹”、雕塑系的“中国古代雕塑临摹”、设计系的“传统纹样考察”、服装系的“汉唐服装复原”、环境艺术系的“古建测绘”、美术史论系的“周、秦、汉、唐美术考古”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范式用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临摹之外,这些课程中都有人文考察和田野考察,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研究艺术表象之外对于艺术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思想体系等内容进行深层次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规律。

将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融入科研创作,是利用学科优势促进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重要途径。如中宣部、文化部等主办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体现延安革命精神和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新中国美术创作工程”,都需要艺术家先认真研究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其次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最后在把握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传承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语言和当代艺术手段融合,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表现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结语

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与当代、审美与研究、传承与创新的认知,二者的结合对学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艺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哲学层面理解艺术的本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中国文化精神的自觉与自信。

作者:王珠珠

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2:

高等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文化研究

[摘  要]高等美术院校因专业性比较强,多年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视度不够。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力度的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成为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同时结合美术专业特点,以期探索一条适合美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紅色文化传播现状及分类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一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资源形态,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之后,需要政府和文化部门充分挖掘、合理保护及整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积极分析和研究、立项著述及传播推广。特别是在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体系中,若能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创作有效结合,再充分发挥专业院校视觉艺术的特长,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人物、事件、场所通过艺术化再现与升华,促进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系,以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使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遗址类红色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不断奋斗的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迹。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都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这些地方也成为了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奉献和铸就历史的见证。如嘉兴南湖上的一条游船,因其见证了党的成立而被载入史册。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从大革命、土地革命阶段到抗日战争、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等阶段,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无数个革命根据地,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革命的过程中,还留下了如洛川会议旧址、庐山会议旧址、志丹县八路军办事处旧址、六盘山长征纪念亭、豫旺堡红军西征指挥部旧址等一系记载着革命重要事件的遗址。在革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革命烈士的旧居、纪念馆等,如毛泽东同志故居、董必武同志旧居、陈云故居、杨靖宇将军故居、红十四军纪念馆、照金纪念馆、各地革命烈士陵园等,这些有形的红色资源不但为我们的党史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让后来者能追忆当年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战斗的场景,强化了后来者热爱祖国的信念,坚定了他们拥护党的决心。

2.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

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革命实际,形成了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系列理论指导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及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等,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凝聚成革命的英雄主义和奋斗的民族精神,进而升华成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体现了革命者高尚的情怀和气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百废待兴,党中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真理大讨论,促使了改革开放的到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总结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顺应时代要求和满足人民美好愿望的行动纲领及大政方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撸起袖子加油干。

3.艺术类红色文化资源

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带给人最强烈的视觉、听觉和认知冲击力。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先进典型等都通过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壮大。五四运动之后,由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在反文化“围剿”中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艺术家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使其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联系起来创作了一批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以上海“一八艺社”为代表的众多木刻艺术社团以木刻艺术形式制作抗日传单,油印抗日画报张贴街头,扩大宣传,形成了强大的舆论之势,号召全国上下一致抗日。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毕业歌》等都成为脍炙人口的歌曲,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因其革命性强、流传广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文学创作领域,反映井冈山精神的小说《浴血井冈山》、反映长征精神的小说《长征》、反映北大荒精神的小说《北大荒》等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食粮。

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在西方思潮不断入侵、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如何将积极健康、正能量满满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现在高校本科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他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恰逢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而高等教育阶段是他们接受教育最为关键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在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青年学子除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及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振兴与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发掘红色文化,运用真实的、有说服力的红色文化教育素材,使青年学生通过与红色革命事实对话,与革命前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对话,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令人信服的事实面前自我感知、自我体验。增强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课堂中的吸引力和说服力,避免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子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红色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首先应在青年学子中,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得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等,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我们的第一课堂,精心设计,大力弘扬,使红色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中脱颖而出,从而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应用路径

高等美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以思修课、时事政策课、马克思主义原理等为主干课程的第一课堂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以理论分析、史实回顾、时事讨论等教学方法将相关理论讲通讲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课堂一般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五四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策划组织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使思政教育课上课下相互呼应,真正达到入心入脑。借助红色文化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课的教学和实践效果,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思考和探索下去的一个课题。

1.发挥好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红色文化讲通讲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发展历程中凝结的宝贵历史文化,具有真实可感的思想引领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化过程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系列必修课程中不断渗入红色文化历史发展和理论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正确认识当下的国情、党情、社情,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可观可感的生动史实树立起青年学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青年学子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2.利用好第二课堂的辅助功能,将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目前仍普遍存在重灌输轻内化、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和思政管理者相互配合,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红色遗址,体验红色精神,创造红色艺术等,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等环节将课堂所学理论与现实进行对照,培养他们自觉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发挥第二课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术沙龙、主题班会、假期社会实践等典型活动的作用,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3.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专业学习过程中,激发正能量创作热情

艺术创作是高等美术学院专业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西方反社会主义思潮和异化理论不断入侵,青年学生知识获取、思想交流多来源于网络,生活与互联网已高度融合。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特别是艺术类青年学子大多感性、敏感、自我意识强,重专业轻意识形态,若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专业学习、艺术创作相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创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作品,就要有效发挥专业教师的思想引领作用,策划如“为劳模塑像”“改革发展功勋主题摄影”“红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等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项目,带领学生完成专业项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养与塑造。

参考文献:

[1]张新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鄂州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26-28页。

[2]任文刚、马兆兴、罗海英:《文化自信背景下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0卷第2期,第30-33页。

[3]陈诗师:《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究》,《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年第2期,第59-61页。

[4]赵建国:《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大众文艺》2019年第1期,第220-221页。

[5]陈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6日,第10版。

[6]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红旗出版社,2017。

[7]薛正昌:《根脈与记忆——宁夏历史文化遗产》,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8]胡郑丽:《文化资源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9]王爱华:《红色文化与思想教育》,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   陕西西安

作者:周园

美术文化研究论文 篇3:

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及其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文献研读、实物研究、纹样复原等研究方法,文章概括性地阐述艾德莱斯绸相关概念界定,归纳出其题材、造型、色彩等艺术特征,并介绍了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种应用手法在现代艾德莱斯绸女装中的应用表现,总结出其在面料、色彩、工艺等多方面的创新形式。提出的两种应用手法适用于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在现代女装中的创新应用,同时面料、色彩及工艺等多种创新表达方式也可被用于艾德莱斯绸纹饰艺术,有利于传统文化向时尚文化的过渡,也为相关学者提供了一定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新疆地域;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传统纹样;现代女装;创新应用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赵罡(1976),副教授,高级工艺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艺美术文化研究。通信作者:张毅,教授,zy519@hotmail.com。

在提倡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被誉为“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活化石”的艾德莱斯绸再次成为纺织界研究的新增长点,其独特的扎经染色技艺和西域风情浓厚的装饰纹样在中国少数民族织染艺术中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新疆地域独特的语言文化符号,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审美性和文化性特征[1-3]。但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多元时尚文化应运而生,大量冲击并影响着现代人群的审美观念,具有典型民族化特征的艾德莱斯绸,尚未与当代时尚文化形成过渡、衔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艾德莱斯绸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扬与传播。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指出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两种表现手法,探究艾德莱斯绸纹饰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案例和创新表达,并试图寻求民族图案语言与现代时尚文化的融合方法[2],从而为相关学者发掘和保护非物质传统文化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1 艾德莱斯绸概述

1.1 相关概念

艾德莱斯原音为“阿特拉斯”,在外文文献中大多英译为“Adras”,在国内因维吾尔族语中元音弱化规律而演变为“艾特莱斯”[3],其独特的织造工艺成为该丝织品的精华所在,它既不同于“织彩为纹”的锦,又区别于“织素为纹”的绮,是“染缬”的一种类似表现,主要以经线扎染而取得图案效果。这种独特的先染后织的扎经染色技艺在国际上称为“IKAT”,系马来语,目前主要有三种分类:1)新疆艾德莱斯绸的织造工艺为第一种,即对经线扎染后再织造,称为“经絣”,在中亚地带广泛流行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2)第二种则是对纬纱进行扎染再织造,称为“纬絣”,广泛流行于印度河东南亚地区;3)第三种织造方法相对复杂,它将前两种织造手法合二为一,即同时对经纱和纬纱进行扎染后再织造,称为“经纬絣”,与“纬絣”流行地域一致[2-3]。“IKAT”虽广泛流行于中亚、波斯、日本等地,但新疆艾德莱斯绸图案风格与众不同,民族风情极浓厚,历经维吾尔族千年社会历史变迁最终演变为本民族独有的丝织品文化形态[4-5],其色彩绚丽夺目、图案题材包罗万象、工艺手法独特精湛,呈现出了极强的地域性与传承性,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1.2 纹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新疆艾德莱斯绸受地域环境、人文风俗、宗教信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维吾尔族特质的文化艺术,美学价值极高。其纹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大致可分为纹样题材的多样性,纹饰造型的艺术性和纹饰色彩的豐富性。

1.2.1 纹饰题材的多样性

艾德莱斯绸纹样题材包罗万象,种类众多,是典型的传统民族纹饰。目前,其纹饰图案主要分为了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及器物类纹样等几类。其中,植物类纹样源于维吾尔族对自然界绿植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如花卉纹、巴旦木纹、石榴纹、梨纹等,造型优美,线条婉转;几何类纹样包括折线、椭圆、菱形、三角形与正方形等,大多简易抽象,呈二方连续式构图且排列有序、层次分明,其来源与伊斯兰教的哲学理念息息相关;器物类纹样较为丰富,记载了维吾尔族千年的生活历史痕迹,主要分为民族乐器、动物角、珠宝首饰及各类生活用品等,如热瓦普琴、洗手壶、耳坠、动物角、锯子、梭子、木梳、栅栏等,线条或直或弧,具象生动,装饰感浓郁。这些纹样大多与当地的社会历史变迁有着直接联系,是该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拜火教、伊斯兰教等众多宗教文化映射的产物[6],也是该地生活环境的地域文化在艾德莱斯绸图案元素中的映射,具有抽象概括的艺术特征。艾德莱斯绸纹样题材及特征如表1所示。

1.2.2 纹饰造型的艺术性

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不仅题材丰富,而且造型独具艺术性,主要表现为外在轮廓生动形象、排列构图规律有序,图案风格独树一帜,呈现出高度概括且辨识度极高的西域文化艺术。总结来说,其造型艺术性主要有几点特征:

1)造型轮廓的独特性。①纤细修长。传统的艾德莱斯绸为纯手工制作纺织品,受织造工艺的制约较多,因而门幅基本控制在40~50cm,长度在160cm左右,总体布匹呈扁状长条形,以便于工匠们进行扎经染色工艺[1]。如图1所示,花卉纹以经线显花,上下延伸式纵向延伸,造型纤细修长,似水流动,有明显的纵向拉伸感。故而,艾德莱斯绸的纹饰造型受织造工艺的制约最终生成了纤细修长、纵向贯通的外在特征。②简易粗犷。艾德莱斯绸的纹饰图案与南方地区细腻精致的丝绸纹样不同,其外在造型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略显粗犷,透露出遥远沙漠的西域风情和热烈粗犷的民族风味。作为典型新疆民族产物的艾德莱斯绸,因织造工具相对落后,且以纯手工织造扎染为主,故而其纹饰造型因随意晕染而具有天然外放的粗犷美感。此外,新疆地处西北边陲,经济相对滞后,人民生活艰苦,多数织工也未接受专业美学知识。因此,老织工们所设计而出的艾德莱斯绸纹饰造型相对简单,常以单一的线条、几何纹样等为主,

明快洒脱,如曲折婉转的山形纹,圆润饱满的水滴纹……语言符号表达较为直白,这也是当地织工们对“美”的最真实追求——简洁、概况、粗犷。③抽象传神。艾德莱斯绸纹饰造型除纤细修长、简易粗犷外,还具有抽象传神的艺术特征。新疆老一辈织布工匠虽未能接受专业的美学知识,但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抽象传神性[7]。老织工们以自身对图形的了解,强调了纹饰造型的趣味性和独到感,十分之传神。如树形纹,树冠大而概括,树干细直蜿蜒,整体表现灵动抽象,传神经典;又如象征伊斯兰教审美意识的巴旦木纹,外形线条随意曲折,内部结构直白却不乏味,有画龙点睛之效。

2)造型组合的多样性和规律性。①多样性。富有动感的艾德莱斯绸纹样构成形式多种多样,蕴含着伊斯兰教推崇繁复、不喜单调的审美特色。常见的艾德莱斯绸纹样主要采用复合性构图手法,将多种纹样元素组合排列,组合成新的纹样元素,如经典的皇冠艾德莱斯绸,威严、高贵,皇权思想鲜明。除此外,艾德莱斯绸纹样也具有典型的模式化构图格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独图案的构成方式,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连续图案的构图方式。但无论何种构图形式,其纹样造型组合均强调对称、均衡的美学法则,给人以稳重、和谐、韵律的艺术美感。②规律性。艾德莱斯绸纹样组合常以单横向排列、纵横交错式排列及综合式排列三种方式为主,且遵循有稳定的骨骼框架,纹样组合排列整齐有秩,兼具规律性与统一性,形成了对称与均衡的秩序美感。此外,受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因素影响,艾德莱斯绸纹饰造型呈现出繁复、华丽的艺术美感,生成了绚丽多彩的西域风格艺术。

综上所述,艾德莱斯绸纹饰造型生动有趣,自成风格,构图兼具对称、均衡、节奏等多重美学法则,展现出异域多元文化影响下维吾尔族强大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力。

1.2.3 纹饰色彩的丰富性

艾德莱斯绸纹饰多彩绚丽,用色大胆且富有变化,展现了极强的西域色彩审美情趣,其绚丽多彩的色彩配置洋溢着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民族共性和活力无限的生命力[8]。但无论其色彩如何千变万化,仍旧有着自身独特的用色规律。一般来说,艾德莱斯绸基本配色有红、黄、蓝、绿、黑、白六种,可分为两大类,即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其中,无彩色系即黑白色系,如常见的黑艾德莱斯,是无彩色系中的典型代表,也是艾德莱斯绸最传统的原始配色,较为经典,如图2(a)所示;有彩色系即多色组合色系,如红艾德莱斯绸、黄艾德莱斯绸及彩色艾德莱斯绸等,其配色组合丰富、大胆、热烈,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色彩标识,如图2(b)所示。

2 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在女装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出台了若干扶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艾德莱斯绸纹样作为传统民族纹样的一种艺术形式,被众多设计师及各类服装品牌以装饰纹样的形式采用[4],使艾德莱斯绸纹样内在的民族文化得到认同,外在的图案元素散发出实用价值和艺术理念[9]。设计师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应用手法,将艾德莱斯绸纹样装饰于服装的局部或全身,并采用了数码印花、胶印、手绘、蜡染等多种工艺。此外,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在女性配饰中也有涉及,如鞋包、丝巾、项链等产品,增强了服装的整体展示效果[2]。

2.1 直接应用

纹样图案的直接应用即将传统纹样元素经过直接提取后应用[10],但直接提取并不限于单纯的纹样复制。这一设计方法通常具有点明主题、强调亮点的实际意义,是众多服饰图案表现手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艾德莱斯绸纹饰在现代女装中的直接应用常以整体装饰和局部装饰两种手法呈现,具有呼应主题的直接效用,同時也有利于增强目标消费人群的文化认同感[11]。

2.1.1 整体装饰

纹样图案的整体装饰是指图案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或不规则排列等构图形式整铺于服装面料,画面饱满而富有张力,呈现出强烈的主题图案氛围,凸显出服装整体的搭配协调度。新疆首届十佳设计师王一桦于2018年“艾德莱斯出天山”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发布了系列服装作品“蝶变”,如图3所示。该服装以缤纷多彩的蝴蝶纹样为主要灵感来源,进行

了女性抹胸连衣裙的整体装饰,红蓝相间的蝴蝶状纹样大小穿插,宛如跳动的蝴蝶精灵在花丛中翩跹起舞,将服装纹样展现出了极致的西域风情艺术美。

2.1.2 局部装饰

艾德莱斯绸纹饰作为装饰纹样在女装中也常以局部装饰的手法呈现,通常应用于服装衣领、口袋、腰带、下摆等部位,起着打破单调、突出主题、形成对比的重要作用[10],如图4所示。该服装通过采用硬朗的亚麻面料与绵柔的艾德莱斯绸混搭拼接的手法,将视觉鲜明的局部装饰纹样凸显出来,营造出东风西渐、冷暖交替、软硬相间的视觉观感,间接消减了纯色亚麻面料的单调性,增强了服饰整体的时尚感和装饰感。参差不齐的亚麻面料带有鲜明的沙漠特色,与规整排列的艾德莱斯绸印花对比强烈,仿佛再现了丝绸之路上沙漠文人、商贾驼队的异域风貌。

2.2 间接应用

纹样图案的间接应用即将传统纹样元素经过造型、色彩、构图等多方面的二次提炼设计,并以不同材料、面料、形式呈现出来。此设计方法通常具有创新意义,可最大限度上满足传统纹样与当代时尚元素的完美交融,凸显时代感,也是当代传统纹样元素再设计中最为推崇的一种设计手法。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在现代女装中的间接应用常以图案创新和面料纹样两种形式呈现,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和巨大的商业价值,有利于传统纹样的延续和发展。

2.2.1 图案创新

图案的创新设计包括单独纹样的再设计、纹样的连续排列和重组、综合元素的多样统一等设计手法[2],此设计方法应注重典型纹样的梳理和分析,深入剖析纹样的文化内涵。艾德莱斯绸纹饰在现代女装中的图案创新一般体现在色彩、构图、造型、排列等多方面的二次设计[12]。图5为设计师迪拉娜·扎克尔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中的艾德莱斯绸主题女装,其采用了较为常见的数码印花工艺,将艾德莱斯绸石榴纹、巴旦木纹等纹样元素,通过旋转、对称、重复等设计手法进行二次设计,套装系列感浓郁,生成了具有当代美学特征的艾德莱斯绸创新纹样;同时,配以现代流行色作为主色调应用于系列服装,突破了艾德莱斯绸纹饰原有配色规律,最大限度上满足了现代都市化语境下的大众审美,整体色调协调,图案排列规整,展现出了既带有民族风格特色又兼具现代时尚感的当代女装。

2.2.2 面料纹样

面料纹样通常表现为面料的特殊质感,也称为面料再造。其通过将纹样以不同材质、不同手法或不同的纱线组织呈现于面料,具有明显的立体工艺效果[13]。这一设计方法突破了数码印花等传统纺织科技的单一表现形式,为服装纹样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艺术手法。其中,北京2018年春夏系列中国国际时装周曾联合举办了“艾德莱斯出天山”主题时装秀,众多设计师参与设计并制作了艾德莱斯绸纹饰现代女装应用实例。图6(a)为设计师孙秀琴以艾德莱斯为主题创作的丝路霓裳随想系列服饰中的某款,该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采用红褐色、土黄色、米色等为点缀色,辅以手工刺绣及手工珠绣制作而成。图中刺绣图案流光溢彩,珠光闪烁,形散而神聚,与艾德莱斯绸扎经染色技艺织造出的纹饰晕染效果不分伯仲,却增添了秀丽、文雅的女性情怀风味,间接增强了服装面料的特殊纹理质感和工艺性能,为传统纹样在服装中的间接应用手法开拓出了新的延伸路径。图6(b)为艾德莱斯绸纹饰激光雕花工艺的半镂空效果,图中低调内敛的宝石绿女士短款无袖上衣经激光雕花后更显时尚和华贵,具有高浮雕的艺术效果,纹饰造型因半镂空的工艺效果而更加清晰、饱满;同时,上下高低不等的暗绿面料肌理增强了服饰的层次感与特殊质感,宽松、休闲的同色系阔腿长裤,性感耀眼,搭配协调,较符合当代女性人群的审美趣味。

3 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的创新表达

传统纹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斷发展演变,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审美性、地域性等多种性质,但又因自身固有属性决定了其在当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和推广滞后性,这意味着当代人群对美的标准和对传统纹样的接受度更加苛刻。因此,加强和提升传统纹样的创新表达方式势在必行,创新产品应尽可能结合当代美学和消费心理学,不断推陈出新,使其经久不衰[14]。

3.1 造型创新

纹饰的外在造型通常体现出物体的固有特征,直接传达出图案的基本类型与风格。而传统服饰纹样造型的创新性,更是服装整体风格的重要表达。因此,设计师应在尊重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审美的情况下,尽可能遵循当代设计美学法则,有机融合传统民俗纹样的基本特征,并结合当代都市群体(女性)的审美意识等为设计依据,对纹样元素进行有机择取后再设计改造。具体来说,艾德莱斯绸纹样的造型创新可采用基本群化设计手法、解构主义设计手法、形状文法设计手法等多种现代化设计手法进行大胆创新,并适当辅助于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散点排列等多种构图形式,生成现代都市语境下的大众审美图案造型[2]。同时,也可采用局部纹样夸张、放大、颠倒等少量的图案改良,并适当加入一些现代时尚要素,平衡好传统纹样与当代时尚文化的对比关系,从而创造出适用于本民族的当代服饰纹样,进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做出贡献,也可最大程度上契合少数民族在当代社会的新审美意识与情感表达。

3.2 面料创新

面料作为服装的三要素之一,体现着服装的整体风格和外在特征,传达出不同的服饰情感和文化内涵。随着当代纺织技术的发展,服装面料迎来了新的契机,具备了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双重消费刺激,人们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面料的材质、工艺、性能等设计点,更具个性[15]。而艾德莱斯绸纹饰作为一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其更多地用于丝织或棉麻面料中,具有材质本身属性所不可或缺的局限性,如可洗性、易皱性、染色性等因素都成为了艾德莱斯绸纹饰向大众推广的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艾德莱斯绸纹饰无法突破现有面料的局限性,通常来说,不同面料的质感、外观及纱线的织物组织等共同决定了纹样的展现形式[16]。因此,除去丝织、棉麻材质固有的局限性,设计者可将面料创新的视野聚焦于当代多样变化的纺织科技。如变更纱线的组织结构,进行织花、提花等多种方式创新,或选择多种纱线材质的创新应用,突破固有纱线选择[15],增强面料整体的丰富性,研发新型面料,从而为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提供新的应用载体。

3.3 色彩创新

色彩是形成服装整体风格的因素之一,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之一,为服装纹样的外在风貌提

供了多种情绪传达和内涵诠释。如高级灰色系给人以淡雅、高级的感觉;黑白无彩色系,给人以简约、大方的视觉效果;五彩斑斓的多色组合,给人以活泼、热情的视觉效果……因此,色彩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服装纹样的整体调性。传统的艾德莱斯绸色彩绚丽夺目,虽具有独特的西域风情美感,但其抽取出的形式语言色彩较为传统,而当地本土人群(中青年)因受到当代时尚文化的影响,对其色彩配置接受度有限,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非族群之内的大众人群,则更加难以接受缤纷绚丽的色彩组合,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三:1)艾德莱斯绸高明度、高纯度、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难以融入日常生活中,充满视觉攻击性,无法与周围物品色彩相协调;2)艳丽的色彩配置,与当代大众普遍存在的“大众色彩审美”不一致,不完全符合当今社会追求雅致的基本流行格调,因此,若其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宣扬,在推广中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3)传统艾德莱斯绸配色组合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新疆本土青少年受当代时尚文化的冲击对其接受度和关注度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新疆下一代文化艺术传承与交接。综上,传统艾德莱斯绸纹饰色彩应适当结合现代国际流行色彩,充分发挥民族风服装色彩营销的最大价值,使这一独特的传统民族织物从“本土化”向“走出去”理性过渡,从而在当代社会重获新生,开拓新的商业市场。

4 结 语

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元素,在维吾尔族族群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艾德莱斯绸图案题材、造型特征及色彩配置等艺术特征,进而探究其在现代女装中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表达。结果表明,艾德莱斯绸纹样的直接应用手法具有简便性、民族性、文化性;间接应用手法具有时尚性、创新性、时代性,其审美表达方式可从面料、色彩、造型等多角度创新。这一研究结论充分说明,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民俗民风的艺术元素与当代时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可设计出具有民族风味又能为大众所接受的特色产品,有利于古老的民族图案向外扩散,间接刺激新疆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该地域经济消费。研究艾德莱斯绸纹样在现代女装中的创新应用,有助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可为相关学者发掘和保护非物质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侯世新,王博.和田艾德莱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HOUShixin,WANGBo.HotanAdelaide[M].Suzhou:SoochowUniversityPress,2011.

[2]李楠,张毅.用于现代服饰品的艾德莱斯绸纹饰图案创新设计[J].丝绸,2019,56(10):67-73.

LINan,ZHANGYi.InnovativedesignofAidelaisilkpatternappliedinmoderndress[J].JournalofSilk,2019,56(10):67-73.

[3]钱小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QIANXiaoping.TheCompleteWorksofChineseTraditionalCrafts:SilkWeaving[M].Zhengzhou:ElephantPress,2005.

[4]刘颖.“艾德莱斯”的历史和传说的文本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29-31.

LIUYing.TheresearchofAtlayshistoryandthestudyofAtlayslegendcontext[J].JournalofKashgarTeachersCollege,2010,31(5):29-31.

[5]袁宣蘋.我国古代的扎经染色绸[J].丝绸,1991(12):51-54.

YUANXuanping.Ancientwarpdyedsilkinmycountry[J].JournalofSilk,1991(12):51-54.

[6]李楠,单晓秋,张毅.艾德莱斯绸纹样题材及其与维吾尔族文化映射关系[J].包装工程,2020,41(9):372-377.

LINan,SHANXiaoqiu,ZHANGYi.ThemeofAidelaisilkpatternanditsmappingrelationrepresentationtotheUyghurculture[J].PackagingEngineering,2020,41(9):372-377.

[7]李春华.新疆风物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LIChunhua.XinjiangWinds[M].Urumqi:XinjiangPeople’sPublishingHouse,2000.

[8]徐红,佟泽毅.艾德莱斯绸的纹饰图案[J].丝绸,2017,54(5):69-74.

XUHong,TONGZeyi.DecorationpatternsofAidelaisilk[J].JournalofSilk,2017,54(5):69-74.

[9]闫政远.本土化的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研究[J].装饰,2011(3):96-97.

YANZhengyuan.ResearchonlocalizedUygurdecorativepatterns[J].ZHUANGSHI,2011(3):96-97.

[10]钱欣,赵萌.鲁锦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纺织学报,2010,31(1):96-101.

QIANXin,ZHAOMeng.ApplicationofLujinpatternsinfashiondesign[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10,31(1):96-101.

[11]陈虹儒.中国传统纹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3,34(20):114-117.

CHENHongru.StudyontheapplicationoftraditionChinesepatterninproductdesign[J].PackagingEngineering,2013,34(20):114-117.

[12]刘花弟,俞大丽,邓少波.图形创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3.

LIUHuadi,YUDali,DENGShaobo.GraphicCreation[M].Nanning:GuangxiFineArtsPublishingHouse,2013.

[13]陈培青.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在现代成衣设计中的运用[J].纺织学报,2007(9):92-95.

CHENPeiqing.UtilizationofChinesetraditionalclothinghandicraftinthedesignofmodernready-madeclothing[J].JournalofTextileResearch,2007(9):92-95.

[14]孙斐.秦绣抽象几何纹样提取与设计应用[J].包装工程,2019,40(16):77-82.

SUNFei.ExtractanddesignapplicationofabstractgeometricpatterninQinembroidery[J].PackagingEngineering,2019,40(16):77-82.

[15]李欣,徐亚平,任祥放.山东虎形纹样在现代女装中的应用[J].毛纺科技,2018,46(1):47-52.

LIXin,XUYaping,RENGXiangfang.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Shandongtigerpatterninmodernwomen’swear[J].WoolTextileJournal,2018,46(1):47-52.

[16]徐紅,杨璐萍.艾德莱斯绸纹样设计工艺探讨[J].丝绸,2015,52(9):37-40.

XUHong,YANGLuping.DiscussionsonpatterndesignmethodofAidelaisilk[J].JournalofSilk,2015,52(9):37-40.

作者:赵罡 李楠 张毅

上一篇:原创教学职称论文下一篇:河势控制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