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多元文化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30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贸易已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培养适应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将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挑战?这正是新世纪我国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改革为美术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同时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美术多元文化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美术多元文化创新教育论文 篇1:

浅析如何促进小学美术教学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美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前瞻性、普及性和深刻性,使学校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美术课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多元性、交叉性的小学课程,不管是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都是通过“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形成了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小学美术教育既形象生动,又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作为小学美术老师,如何上好美术课,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像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喻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结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阶段是每个孩子美感启蒙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教学必须承担这一启蒙重任。与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相比,现今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均衡发展,比如广东版“美术”小学课本,突出了“美术、人文、科技”交融的创新教育理念,由单纯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通过营造一个开放性的大课堂,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最后,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充分彰显其在教育进程中的显著作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方式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适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例如,我在上小学五年级美术课时,就经常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讲完课本知识后布置作业时,就让每个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本组上讲台,在黑板上结合本课学到的内容画画,让其他学生观摩和学习,最后再进行作业点评,让学生把自己心里的所想表现出来,效果很不错。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在通过观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没有大量观察、记忆的积累,就谈不上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学生对原有的事物加工改造形成的产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对美的感受、理解能力。他们的想象画是不求科学的“真”只求感受的“真”,并不以“像”为标准。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是一种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以形象思维为引线,在生动有趣的作画中牵动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动作思维、灵感思维的自由发展.引导学生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然后创造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引领学生走进自由自在的艺术天地和理想彼岸。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因为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要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因而要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的探索欲和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3.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需要我们去培养。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因此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丰富的艺术修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要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本学期我就结合区教育局布置的“宝安在我心中”主题绘画比赛活动,在班上积极动员每一个学生参加此活动,让他们描绘家乡的名胜古迹,同时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育。

4.要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高素质,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在现在的美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几乎所有参评选手都运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进行教学,这种新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和所产生的显著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例如,今年9月,我在上六年级美术(岭南版)上册第3课(生肖邮票)时也和往常一样,制作了简短的课件,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工具适时地播放精彩的画面,很直观地讲解了十二生肖的由来;然后再配合学生的活动,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演示,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同时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和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其中的“动”(直观的动画播放)、“变”(多样的教学手段)、“趣”(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美”(精美的图画变幻),不但产生了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把广大学生带进了一个理想的艺术教学境界,使课堂教学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快乐学习”的现代教育特色。作为一名合格的跨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这种教学新观念、新设计、新思想,改变那种陈旧老套的传统教学观念,走到“审美型”的美术教学中来。

5.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即使学生的创作与现实不符,也不要急于批评,而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在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时,要站在学生的观点上去认识、了解他们的作品,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造。另外,及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巩固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使学生的美术兴趣在情感中凝聚起来,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给予及时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鼓舞而建立自信心。

三、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方式,要加强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或多或少地在发生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方面的描述,在不同的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关于教师教学行为变化与教学态度转变之间的关系,早就被一些研究者认识到。比如,叶澜教授于2002年在《教育研究》第5期和第10期分别撰文详细阐述了“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和“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价值观,代表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善恶、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作为小学美术老师,除了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艺术功底之外,还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学习艺术鉴赏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人文素养的过程,更是提升学生品格、心灵、情操的过程 ,同时还是“传承文明”的过程。从形象的审美性与情感性的统一来把握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美感人、以情育人,寓教于乐。一切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是现实美与自然美的集中、概括与反映。美术作品中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通过课程讲解和视觉感官迅速传达到人的大脑,作用于人的心灵,引起感情的共鸣,或愉悦,或喜爱,或轻柔,或奋发,或追求,或憎恶,或怜爱,或强烈,或庄重,或疯狂,使诱发的感情流露,溢于言表。一旦教学讲解到此,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适当地以讨论或试图练习的方法让其发挥,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1.新课程标准对教育者的新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道德修养,形成严谨的治学作风;二是“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三是美术教育者教别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而美的内涵首先体现在道德情操的美,只有那些道德修养良好的学生,才能担当起传递美、创造美的责任。

2.强化教育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这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永远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基本的素质。很长时间以来,大家都认为美术教师只是教授绘画技能,忽略了教育理论对美术教学的基本指导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因此,美术教师需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吸收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研究其规律,找到有效的施教途径,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知识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3.教师要能够灵活地变换角色,以促进教学。我们处在一个资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如网络、杂志、各种展览等。美术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和传播知识,应该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比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技能、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有效地学习。

4.加强专业合作,努力形成终身学习的自觉性。美术教师要加强同专业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更要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自我封闭与孤立的现象。作为美术教育者,惟有坚持与时俱进,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开阔思维,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才能使美术教育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新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而教学方法的改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这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作者:黎建军

小学美术多元文化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新课程改革与中小学美术教学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贸易已纳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培养适应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将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的挑战?这正是新世纪我国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新课程改革为美术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窗户,同时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重视新课程改革,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对于我国十年来基础美术教育发展里程的回顾不难看出,因对于“学科原则”的过重强调,而导致学生美术兴趣的丧失,是制约美术教育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阐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并明确指出: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学习美术的能力,均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而美术课程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其健全的人格,美术学习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二、美术教育向多元文化发展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的独特贡献。

在素质教育下成长的新一代,如果不懂艺术,就算不上受到完备的教育,完备的教育制度下,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画画和唱歌的技能,还包括文化、美学、历史的角度分析,欣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和智慧。

三、加强美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偏重于美术技法的传授,而对技法的学习又往往局限于素描、速写和国画、水彩等为“画”而设计的内容及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对美术内容的学习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内容单一的美术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审美力的提高,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与全球化下的世界美术教育相甚远,因此,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和融合,也将成为21世纪艺术教育的主要趋势。

四、转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指出:“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验、尝试并积极地进行探索、改变单纯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法。

因此,有专家指出: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新的课程功能正在发挥着深广的变化,创新教育,人文教育已成为主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清醒的面对未来教育的需要,作好鲜活理念的先行者,完美人格的感召者,知识能力的创新者,重新塑造教师的形象。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的最早及最为重要的传播形势之一,在新世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大背景下,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这样才能将人类的精神财富深入至人的内在世界,确确实实地促成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刘书敏

小学美术多元文化创新教育论文 篇3:

民间美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河豆面印花技艺,并探讨了将其应用在初中课堂中的意义。通过对其意义的探讨,对沙河豆面印花技艺实施在初中课堂中提出了相对应的实施方法与建议。解决了研究中的問题,提高了教学方面的可操作性,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与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民间美术;中学美术;非遗技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现代教学的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的文化与事物越来越丰富,但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知甚少。因此,在中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非常有必要。民间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中蕴含着丰硕的地区文化和审美元素,对现代的美术教学有重要的价值,也为学校提供了多方向的教育课程。

一、沙河豆面印花技艺的介绍

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北街,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沙河市所在的冀南邢台地区是传统农耕区域,染织技艺历史悠久。秉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研究沙河豆面印花技艺并深入了解其特征,将民族文化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教育中,对于保护传统文化、落实美术新课改标准要求,以及促进中学美术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图案

沙河豆面印花的图案题材大多源自于自然中的动植物,图案纹样含有喜庆、吉祥之意。植物类图案有各种花卉、蔬菜、水果和树木,常见的有梅兰竹菊、牡丹和桃子等;动物类图案有龙凤麒麟、鸳鸯和喜鹊等。传统手工艺人在刻画动物时,需要既具有生命力又有观赏性,还有美好的寓意。如代表喜庆的狮子滚绣球、喜上眉(梅)梢等;人物类图案多为叙事性的,如刘海戏金蟾、麒麟送子和状元及第等;最后是经典的文字图案,有福、禄、寿和喜等,将其印在布的中央,含有幸福、长寿和喜庆等美好寓意,既具有装饰性又具有象征性。除以上主要图案之外,还有许多装饰性的图案作为边缘的花纹,如铜钱、元宝、井字纹和云纹等。沙河豆面印花传统构图形式一般为对称式,寓意“成对”“成双”。

(二)传统技艺

沙河豆面印花技艺主要分为备布、制版、刮浆、染色和去浆五个主要步骤。

沙河豆面印花的布料采用传统的手织布或机织棉布。接下来是花版制作,花版的制作是豆面印花最关键的环节,方法是使用五张双面刷桐油的牛皮纸叠在一起成为比较厚的刻版。待刻版完全干燥后,按照设计好的图案,使用雕刻工具进行镂刻制作。调制防染浆是用网筛过滤大豆面粉与石灰粉,按比例并加入适量水进行调和。把制作好的花版放在铺平的白布上,用刮板将调制好的防染浆涂抹到雕刻好的花版上,直到填满镂空处为止。将布晾干后,豆面浆将牢固地凝结于布面。传统的染料为植物靛蓝染料,从槐树树叶中提取,需要将槐树树叶在水中沤泡72小时,沤泡完成后将树叶捞出便得到染料,再将晾干的印花布放入染缸染色。待印染半小时后取出,用清水冲去浮色并晒干。用刮刀将晒干后的豆面浆刮除,完全除去豆面后即可显出因豆面保护而产生的白色图案。将印染好的布伸展熨烫平整,即可完成印花。

二、豆面印花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一)落实国家教育政策

国家大力推广非遗文化进课堂的政策,是为满足学生创新教育的需求。美育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开发地区性特色课程成为美术课程的大趋势,选择更加贴近生活的民间美术作为地区性特色课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也能够将地方资源与国家教育相互补充完善,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

(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民间美术各地区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区学校的特色课程。发掘有特色的地区性美术课程,可以丰富教学方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接受课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引路人,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所以教师对民间美术的了解程度至关重要,由此督促教师进行学习,提升自己能力。

(三)加深多种学科融合

美育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民间美术是独特的地域环境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包含了多学科知识,也更加体现了美育的重要性。将民间美术应用于中学美术学科,教师对课程进行设计整合,渗透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知识网。如豆面印花技艺,其中融合了历史、化学反应和传统文化图案等知识,其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复制不能够传承中华文化,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去旧文化的糟粕,加入新的文化,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创新才有价值,将优秀的民间美术充分的融入中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多样丰富的美术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等。

(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民间美术能够提升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民间美术不是单一的,是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明显的地域色彩的,通常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在制作中或是造型上都蕴含着本土文化内涵。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时,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实践制作出实物。学生只有切实感受具体的制作方法,对制作工艺进行探索,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注意力的提升。

(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目前我国许多民间美术面临失传的危机,美术教育在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学习文化内涵,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达到终身学习的效果。其历史文化背景、图案特征、色彩特点、传统技艺和传承发展等方面提升学生在文化理解、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和图像识读等方面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民间文化。

三、豆面印花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民间美术强调亲切感、自然的回归感,是物质、精神的结合。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把握,增加艺术实践过程,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探讨和研究民间美术进课堂的方法与途径,有利于学生接受民间美术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拓展学生艺术欣赏的范围与空间、丰富学生的阅历与见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将对沙河豆面印花技艺的系列课程进行举例。

(一)欣赏﹒评述

进行多角度欣赏和认识沙河豆面印花,对沙河豆面印花传统工艺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物证,对沙河豆面印花图案中美的判断有一定的欣賞与评述能力,初步了解沙河豆面印花传统技艺的发展概况,使学生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沙河豆面印花传统工艺的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此课程作为鉴赏课程,使学生对豆面印花技艺从历史起源、艺术特征、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等方面的知识要点有基本的了解,为此后的课程做铺垫。首先,课程导入使用视频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分组讨论它的制作工艺流程,同时教师可将提前准备好的豆面印花布实物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近距离触摸感受印花布。课前调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如课程起始的问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豆面印花的历史等等,从而让学生对豆面印花形成基本的认识,教师在课上对知识进行加深巩固,帮助学生掌握。

(二)造型﹒表现

针对沙河豆面印花传统工艺作品的创意与设计,有意图地运用图案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印染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图样创作方法,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以至于能使学生较好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此课程为实践课程,课程中结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其手绘能力,最终目的是学生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现代豆面印花图案。首先,教师全面展示豆面印花传统故事图案纹样,对相关的图案纹样进行分析,对有吉祥寓意的传统故事进行讲述,以引导学生理解图案纹样中的文化内涵和深刻寓意。然后,鼓励学生以动漫故事、游戏和表情包等主题项目内容进行图案化设计,把搜集到的豆面印花的基本装饰纹样合理、有效地应用于设计中。如此,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在制作完成后还可用于日常生活。

(三)设计﹒应用

使学生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掌握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豆面印花作品,并紧紧围绕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再设计,如杯垫、背包、帽子等作为媒材进行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此课程为实践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豆面印花布,中学生课业压力较为轻松,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较为期待此类型课程。首先,由教师对豆面印花技艺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运用雕刻花板、粉刷浆糊、调和染料、布料印染和除去豆面等工艺步骤。然后,学生可针对自己所设计的图案纹样进行花板的雕刻,按比例调制好豆面浆糊,并进行粉刷,进而晾干后对布料进行印染颜色,再进行晾晒去除豆面,选取布料中合适的位置裁剪,制作生活类用品或装饰品,最终形成自己豆面印花作品。

(四)综合﹒探索

引导学生用探究思维,通过学生对身边日常生活的观察、初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并尝试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收集创作过程中废弃的布料进行再加工创作,充分节约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厉行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观念。

此课程为实践课程,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前期课程残留的布料进行收集再设计,尝试通过跨学科学习,用拼贴的技法设计创造拼贴装饰画。首先,在背景板上进行草图的绘制,再选取合适的布料进行粘贴与设计,可尝试加入不同的材料展示不同的纹样肌理。制作完成后,以小组的形式举办展览,供同学们欣赏与评价。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凸显美术教育的特色和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将民间美术课程设计并应用于实际的美术课堂,通过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理解。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能够推动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而言具有跨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彩霞.凉州文化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12):148-149.

[2]周福芹,李潘坡,孙超.乡村振兴背景下沙河豆面印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J].染整技术,2020,42(07):56-60.

[3]肖丽生.传统民族文化素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艺术大观,2021(16):109-110.

[4]邓粤军.民间美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7):72-74.

作者简介:侯明芮(1998.07—),女,汉族,籍贯:河北邢台人,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学科教学(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作者:侯明芮 刘佩鑫

上一篇: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案例教学论文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小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