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公共管理制度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助于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共同进步这三种关系,其中制度创新中又包括了资源配置的需要、社会主体增加的需求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等方面,希望以上观点的提出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和谐公共管理制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和谐公共管理制度论文 篇1:

建立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摘要:现在的公共管理是新公共管理模式时期,新公共管理模式越来越显出弊端和漏洞。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新型公共管理制度的和谐化构建是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公共管理制度 和谐理念 和谐行为 和谐化构建

1 公共管理的发展及现状

公共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鲜明的发展阶段:前传统阶段、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和公共管理改革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管理模式。

1.1 前传统模式 在19世纪末官僚体制理论尚未健全之前,已经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与政府这一概念以及文明的兴起一样历史悠久。前传统模式体制是“个人的、传统的、扩散的、同类的和特殊的”,存在严重的低效率。

1.2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在19世纪末期,另外一种模式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这就是所谓的传统行政模式。传统的行政模式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官僚制。政府应当根据等级、官僚原则进行组织。②最好的工作方式和程序都在详尽全面的手册中加以规定,以供行政人员遵循。严格地遵守这些原则将会为组织运行提供最好的方式。③官僚服务。一旦政府涉足政策领域,它将成为通过官僚体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④在政治、行政二者的关系中,行政管理者一般认为政治与行政事务是可以分开的。⑤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务员个人的惟一动机,为公众服务是无私的付出。⑥职业化官僚制。公共行政被看做是一种特殊活动,因而要求公务员保持中立、默默无闻、终身雇用以及平等地服务于任何一个政治领导人。⑦行政任务的书面含义是执行他人的指令而不承担由此而致的个人责任。传统行政模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为全世界各国政府所广泛采用。与以前腐败盛行的制度相比,它更具效率,而且职业化公务员的思想对个人以及业余服务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该模式现在也暴露出了问题,这些问题表明该模式即使不能说已经过时了,也可以说即将过时。

1.3 新公共管理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公共部门出现了一种针对传统行政模式的缺陷的新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缓解传统模式的某些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部门运转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种新的管理方法有很多名称:“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到9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公共管理”的概念。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认为实现某结果有一条最好的途径。管理者在被赋予责任之前并没有被告知如何获得结果。决定工作方式是管理者的一个职责,如果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管理者对此应当承担责任。

1.4 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批评家越来越多。他们的批评涉及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方方面面。有人认为没有什么范式变化,也没有发生国际范围的变化。批评家们认为,公共管理的改革是对民主的攻击,是意识运动,是一种流行时尚,在已经尝试过的公务员变化中导致了士气低落。这些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而另外一些则完全不着边际。确实,反对者和批评家难于就争论的焦点达成一致。有无范式变化问题是公共管理改革中最具争论性的问题之一。

2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

2.1 公共事务的社会性体现了公共管理活动的社会责任和绩效要求。在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方面,公共性要求对绩效决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标准来进行衡量,而是必须用服务效果、质量和公众满意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

2.2 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都是公共事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社会性都是它们的共同性内涵、基础性内涵。我们应从最普遍、最基本的意义上去准确把握这种社会性特征的内涵,并以其为一个重要依据,搞好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包括构建严谨的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

3 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公共管理从提出到实践一直面临着众多的批评,这些批评总体上由理论上的批评和实践上的批评构成。理论上主要针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与价值提出批判性的分析和见解。实践上主要针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承诺与具体操作规则的真实效果之间的反差和距离而提出。

3.1 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和价值的批判。对此的批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对新公共管理的人性假设的批判。②对新公共管理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市场价值的批判。③对新公共管理主张私营企业管理理论适用性的批判。

3.2 对新公共管理的操作规则与手段的批判。首先是对市场化方案的批判性审视,公共部门市场化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民营化,二是签约外包。民营化和签约外包可能使成本提高,私人组织在没有竞争和没有市场的情况很难有很高的效率。其次,私营企业的技术运用于公共部门存在许多自相矛盾和弱点。新公共管理“接受一种超组织的视角,没有注意到不存在控制的情况下如何让协调共同的目标”。新公共管理“沉迷在目标管理当中,忽视了信任的重要性”。最后,新公共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在实践中的效果“尚未得到验证”在实际当中新公共管理的方案推行和执行并不像政治家所说的那样一帆风顺,遇到了众多难题,对于难题的解决和实践效果的检验还需要一个过程。

4 公共管理的和谐化

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矛盾,特别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使社会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动态均衡之中,社会和谐面临挑战。如何使社会的各种不和谐因素不致演变为社会冲突?最关键的是建设一套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来避免社会潜在风险的外在化。如何建设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

4.1 以和谐的理念设计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法规。所以,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其最主要的体现是社会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即法律法规本身的和谐性。我国现行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过程存在着明显的部门、行业、领域、阶层或利益集团垄断的现象,这导致了一些公共制度不能真正代表公共利益,造成了制度本身的不和谐。譬如,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是由政府相关部门起草,然后由立法机构或政府批准,故许多法律法规在设定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某些部门或利益主体的印记。

4.2 以和谐的行为实施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是公共管理机构,即国家和政府。这表明,国家和政府不是暴力统治的工具,而应当是社会公民意志的体现,是国民授权的结果。因此,基于公民意志的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也该当是一个和谐的过程。

4.3 以和谐的绩效检验和谐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制度是否和谐,最终得以制度实施后的绩效加以衡量和检验,和谐的制度必然产生和谐的绩效。

总之,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很好地实现与人的和谐,建立一恶搞和谐的制度体系,最终才能取得和谐的社会绩效。基于此,公共管理制度也才能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有效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3]周志忍.公共选择与西方行政改革[J].新视野.1994(6).

[4]张璋.新公共管理:典范还是交响乐[J].公共行政.2001(2).

作者:邢福德

和谐公共管理制度论文 篇2:

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关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包括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有助于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共同进步这三种关系,其中制度创新中又包括了资源配置的需要、社会主体增加的需求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等方面,希望以上观点的提出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制度创新;公共管理

引言:市场经济和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我国改革进程中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要重视创新相关公共管理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让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如此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市场为主战场的,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自主管理和竞争等现象。市场经济是在进入现代社会后才逐渐兴盛起来的经济体,并且它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要想科学调配市场资源,使市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保持供求的平衡关系,提高市场经济效益,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市场机制的调控。公共管理需要时刻跟进市场机制的变化特点,协调管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为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具体操作首先要从思想观念入手,改善传统的管理思想,改善单一的经济管理方式。训练出一批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发展[1]。

(二)日益增加的社会主体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的个人资源和经营能力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拉开差距,并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群体,导致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社会结构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社会主体增加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人们不仅更加积极地追求个人的财富利益,同时也更加注重公共管理体制的建立,在人们收获更多财富的同时也期望能够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各个不同利益团体的厮杀中,相关公共管理制度也更加丰富、复杂。随着社会主体发展的多元化,为了保持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的主体,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开始与世界市场进行连接,并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与政治管理之间的不协调问题,使公共管理制度的价值无法完全体现出来,同时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创新公共管理体制是改革经济体制的前提需要。

二、创新公共管理体制有助于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同市场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又能反过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主要可以在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上面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相关制度的建立还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发展[2]。

(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无规矩不方圆,而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起到规范作用的制度就是我们所说的规矩。公共管理制度就是多种制度中的一种,为了保持市场经济的平衡,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同经济之间的与时俱进。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平衡发展,就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公共管理制度又对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对公共管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直接作用,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政治环境的阻碍,但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执行人员在给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的同时还能帮助经济发展营造出有利的政治环境。所以,从某方面来看,创新公共管理制度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公共管理制度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具有相同的前进方向

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同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只有在目标方向一致的前提下,两者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至于两者前进方向的一致性可以从社会的方方面面中体现出来,从小看,可以包括个体经济利益的实现,从大看,可以到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保障等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环境和政治环境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我国的全面现代化发展,需要创新相关相关公共管理制度,同时保持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市场经济同创新公共管理制度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创新公共管理制度的前提基础,反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又能有效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政治中能够学到经济基础能够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一类的,而公共管理制度是则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符合了唯物史中提出的互相依存的条件。创新公共管理制度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在创新过程中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公共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上述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共管理制度在创新过程中可能會出现的一些问题。面对问题时,不要只是一概而过,要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诱发问题的根源所在,随后根据诱因及时地调整相关的创新方法,同时也可以利用深化市场改革的等方式来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经济体制,走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对我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也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国家也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制度的改进以扶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充满信息,坚定市场经济会同公共管理制度共同进步的信念。

参考文献:

[1]魏蕾.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J].新经济,2016(14):80.

[2]陈希.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J].商业时代,2013(34):88-89.

作者:潘登

和谐公共管理制度论文 篇3:

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与突围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于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关注。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针对公共管理困境,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出路和突围。

关键词:公共管理;困境;突围

自建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公共管理新思维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西方学术界的“政府再造”、“摒弃官僚制”等改革政府机构的激动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观念。目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成为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众矢之地,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陷于滞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都开始反思其公共管理模式,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在这场运动中,“摒弃官僚制”成为一个最响亮的口号。无论是英国撒切尔时期所提出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还是美国里根时期具有强烈的“新泰勒主义”倾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都着眼于官僚制本身,而其后历届政府在公共管理改革思维模式上,基本上都延续了同样的观点。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新了公共管理的传统观念,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二、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结构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行政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看来是好的。但是,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在公共管理上,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我国的公共管理治理体系中,制度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民主化、法制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治理主体结构也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度还需要不断增强。利益调节和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公共管理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在治理能力方面,由于治理主体范畴较为宽广,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都被纳入其中,所以,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的不足,不仅体现在内部成员能力与素质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公共管理,还体现在协同治理能力较弱,各个治理主体自身建设有待改进,治理主体之间分工不明确等方面。我国公共管理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都与现实社会发展存在差距。公共管理技术蕴含着数字治理、风险评估、科学决策等诸多现代公共管理技术,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时,虽然有许多公共管理技术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但是,由于在公共管理中,实践手段的单一性,实际作用却差强人意,给公共管理带来一定的困境。在一些时候,公共管理主体并没有根据社会公众的意愿,采用相应的现代管理技术,进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而是从“显政绩”、“维稳定”等方面考虑,根据自身管理职能的需要,仍然采用单一、保守的管理手段,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引发信任危机,对公共管理的能力产生质疑。

2.“政府密集”的特点比较突出。缺乏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

中国的官僚制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一般认为,“世袭官僚制”是中国古代官僚制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官僚制有着很深的思想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政府在不同领域的积极介入则趋于更加明显。在我国公共管理中,“政府密集”的特点比较突出。然而,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训练有素的公务员队伍,已成为制约我国公共管理的一个瓶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现实。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政府机构改革,中国的公务员制度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政府不仅开始关注公务员整体素质,职业精神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的影响,还以务实的态度,开始注重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然而,虽然在公务员管理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先后出来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仍暴露出诸如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如:公务员范围界定问题、公务员考试录用机制问题;职位分类、公务员考核评估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我国就很难走出传统公共管理的困境。

三、我国公共管理困境的应对策略

在公共管理上,我们要加快改进步伐,加快国家治理体系的革新,协调好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新常态下,治理主体要实现多元化,要以实现社会公众公共价值为治理原则,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将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社会各领域各层次都被纳入治理主体的范畴中,构建协同治理,合作与协商,共同治理、共担责任的体制。然而,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政府独大,自上而下式的刚性的治理现象还依然存在,网络化治理手段还不到位,社会组织缺失现象还依然存在。这些,都是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因此,在治理方式上,应加快构建网络化治理平台,刚性治理与柔性智力形结合,治理范畴必须明确化,该协商的必须协商,该政府履行的管理职能的不能缺位。构建科学化的公共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效果。

对于中国行政改革而言,首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官僚制供应不足这一现实。目前,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官僚主义,已经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一个焦点。官僚主义不仅影响了公共管理效能,同时,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对政府工作造成压力。官僚主义作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影响了人们对官僚制的理解。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为了走出中国式公共管理的困境,改变政府管理机构中的官僚主义作风,一直在做着机构改革的探索。然而,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更多的关注于“精兵简政”,将改革的重点放在精简机构和减少工作人员数量上,想通过减少公务员数量,提高工作效能。但是,在完善政府相关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方面,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虽然进行了几次机构改革,但是,管理效能却没有获得显著提升。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要树立公共管理新思维,不断提升公务员素质,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因此,在行政实践中,我们要树立与国家发展长期目标相一致的公共行政价值观,以人为本,提升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将“民生”作为公共管理所关注的重点,真心关注国家利益,关注人民利益,在新公共管理的务实探索中,逐步走出中国公共管理困境,构建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民主化、制度化、透明化、公共管理新格局。

结语:在我国的公共管理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效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良性的价值秩序,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再生,吴云青.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2(5).

[2]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2)

作者:卢艳婷

上一篇:建筑项目合同管理论文下一篇:中西管理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