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26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格的健康发展需同时满足以下动机或者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和超自我实现。若没有办法同时满足这六大需求,个体会处于一种压抑地心理状态下。长久以往,会导致人格的不完整发展,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当个体的心理健康出现严重的问题,该个体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违法犯罪行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篇1:

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摘 要: 中专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遭遇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在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身心和谐发展上担当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前中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师和学校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中专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2004年7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中专学生中种种心理问题的凸显,以及由心理问题诱发的不良事件也充分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当前中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师和学校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现状

个案:午休时间,某中专学校的王老师一进卫生间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位男生瘫坐在地上,脸色苍白,袖口高高挽起,正拿着小刀片在自己手臂上划,手臂上已经有深浅不一的数道伤口,地上淤积了一小滩血。不久,王老师缓过神来,一边帮学生止血,一边叫人通知校长,找车将学生送往医院救治。

事后了解到,该男生在遭遇不顺时,常常采用极端方式发泄,在校期间已两次自伤。此次,该男生因喜欢班级的一位女生,多次对这位女生表示好感,女生沒有理睬他,他又几次找到班主任要求调换座位坐到该女生旁边,班主任没有答应。该男生感觉人生没有意义,心情愤懑,就选择用这种方式发泄情绪,但没有自杀的念头。

这个真实的个案在让人感到心惊和遗憾之余,折射出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常常听到教师群体中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的学生怎么了?心理这么脆弱?”“现在的问题学生太多了!”学生中种种心理问题的凸显,以及在问题心理诱发下出现的言行偏差、品德失范,甚至是偏执、极端的行为处事方式,让教师们在辛勤付出之余常常有种挫败感和失落感,学校和教师们普遍感觉教育难度加大,教育压力增加。

中专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这个阶段,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确立,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比较模糊,是非观念和判断标准不够明确,属“心理易感”群体。“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1],这时,来自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包括躯体症状、焦虑、紧张、抑郁、不安、恐惧等情绪困扰及种种的适应问题,严重的甚至引发精神症状。

遭遇心理困扰的中专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品行等方面更易表现出以下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出现违反课堂纪律、不能完成作业、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现象;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意志薄弱,自控力差;人际焦虑,容易和他人发生冲突,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紧张;做事缺乏耐心,态度消极,自责倾向,心理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遇事多选择逃避,个别甚至采取轻生的极端方式;在行为上也容易出现打架、骂人、说谎、破坏公物、自伤或伤人等现象。

有研究指出“中专学校在每个班级当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呈现不同心理不健康严重程度的学生”[2]。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中专学校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能力。事实上,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学校干预仍处在起步阶段,中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

1.学生层面的问题

(1)认识上的误差。身体上的疾病容易被人接受,心理上的疾病呢?许多中专学生往往将心理问题和心理变态画上等号,认为需要心理辅导的人都是心理变态,当他们遭遇心理困扰时,因为担心遭到同学们的误解和嘲笑,通常选择向朋友倾述或是深埋心底,而不敢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2)缺乏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意识,没有掌握自我调控和疏导情绪的方法,加上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和心理免疫力低下,导致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认识不清,不能引起重视,不懂得需要寻求帮助,更无法自我排解。而心理问题是动态的,淤积于心中,心理危机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当遇到某种特殊事件或外在刺激时可能会突然性爆发。

2.教师层面的问题

(1)教师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回避。一些心理问题学生由于心理免疫力差,自控能力和耐挫心理较弱,在校园内一旦遭受外界事件(如教师的批评教育、同学间的矛盾冲突等)的刺激,极易诱发异常言行,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来“解决”问题(如自伤、伤人、自杀等),造成严重后果并引发社会不良影响,此时学校和教师不得不为心理问题学生的校园行为买单,经济赔偿、行政责任、声誉受损、舆论和社会各界的压力等成为学校和老师难以承受之重。有的教师因害怕承担责任,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心理危机的干预上谨小慎微,谈虎色变,有的教师干脆选择回避心理问题学生和学生心理问题,发现苗头赶紧推给家长,导致教师的教育压力增大,心理压力增大。

(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技能的不足。由于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复杂性,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家庭、社会、学校不同环境背景及多种因素都可能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必须关注不同环境和背景下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其成因,扮演心理疏导者、治疗者的角色,引导、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但由于专业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的缺乏,许多教师面对心理问题学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没有厘清。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主要是依靠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待心理问题学生,一些教师常常习惯性地不加甄别,简单地将他们划归为品行问题学生,将学生的所有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归为思想道德问题,认为解决问题要靠做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在某些时候反而强化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心理老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当遇到“难以管教”的品行问题学生时,也将他们带到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老师做学生工作,给学校心理咨询带来干扰。

(4)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不良情绪80%来自于身边长者的影响(包括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征,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3]。如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产生一种紧张与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在自身心理情绪问题下不适宜的教育言行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因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然而当前,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心理,消除师源性的学生心理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3.学校层面的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一项思想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批具有一定专业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教师。当前中专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配置上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主要是由德育教师和班主任承担,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学生群体,面对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的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开展师资培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专业人才的缺少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专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堂上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但是各中专学校在课程开设上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课程保障方面,中专校更多地侧重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健康课常常不能真正落實;教师保障方面,由于专业心理教师人数不足,只能由德育教师任课,教师缺乏相应的素质和技能;教材、教法保障方面,虽然使用统一教材,但缺乏系统、科学的教材教法研究和建设,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大,教学方法不规范,甚至与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相背离……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校心理健康课实效性低下。

(3)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如今中专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完备齐全,但却忽视了关键:心理咨询教师是否持证上岗?上岗前有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能否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由德育教师承担,体现了观念中仍然将德育与心理教育混淆或是没有厘清二者的关系。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作为应付上级各项检查的硬件之一,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难以真正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4)忽视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学校自办的报纸、宣传栏、校园广播、教学区和生活区走廊悬挂的字画、班级黑板报和班风标语等既是传递心理健康知识的窗口,又可渲染出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让学生随处感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经意间也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仅限于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偶尔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局限了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忽视了校园心理文化和心理环境的建设。

以上问题横亘在中专学校面前,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只有中专学校不断探索,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提高教师的心理知识水平和心理辅导技能,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能力,才能积极应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难题,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让教育真正成为满足学生的生命需要、完善生命世界、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7.

[2]李爱华.中专生心理健康探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50,(1).

[3]庞丽娟,洪秀敏,姜勇.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4]王菊芳.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5]卫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9).

[6]梁建梅.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山西教育,2005,(5).

作者:刘晓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篇2:

法制教育对推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及职能的分析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格的健康发展需同时满足以下动机或者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和超自我实现。若没有办法同时满足这六大需求,个体会处于一种压抑地心理状态下。长久以往,会导致人格的不完整发展,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当个体的心理健康出现严重的问题,该个体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违法犯罪行为。

例如,2016年2月14日,发生的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北大学生弑母。该学生是在仅有母亲的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成绩优秀,以高考状元身份考上北大。在这起事件的追踪中发现,该大学生弑母的原因竟只是因为发生口角。而在弑母之后,他竟然用塑料袋封尸,安装监控,用已逝母亲的名义申请贷款。这起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这起事件的恶劣性,在指责该学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该学生的心理问题,让这起惨痛的事件成为敲响我国推进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该学生的单亲家庭环境很可能使他心理长期处于压抑、暴躁的状态下。尽管成绩优秀,但可能其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为这起事故埋下祸患。近期遇到的其他问题或者压力点燃了这个祸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遺憾。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由这起个例结合往届的历史案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自20世纪初,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

但事实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大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法制教育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

在这些学生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特殊的群体特性,即拥有特殊的群体心理和行为。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中高层技术人才的学校,但学生往往具有学习成绩并非十分优秀,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与学生思想主流有一定出入等特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呈现多层面特征。这一切都导致在我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当作一个特殊的部分单独研究。

在心理学的大范围中,影响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因素中,性别、爱好、家庭、年龄、地区差异、性别等都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同样如此。冲动、爱好游戏打斗、家庭出现多方面问题、地处偏远的学生总是占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出现问题往往伴随违法犯罪行为。这些学生中,中职学校学生又占据多数,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中,60%的学生为在校中职学生。

这些大量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懂法,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不懂法的原因是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因此,推进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考虑的同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双机制的又一条道路。

推进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用法律手段构造安全心理环境,有助于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在上面有提到,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由于家庭纠纷、财产纠葛等问题导致的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法制教育中,《法律》常识、《经济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能直接给予学生法律工具来帮助其保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从而可以极大地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外在因素可能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倾向性或反应性的一种状态。因此,接受法制教育形成学习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过程。因此,此职能法制教育是基本地、直接地、有效地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及行为的职能。

法制教育不仅仅对学生个体有影响,对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程也有重要作用。

法制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目标,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北大弑母事件再次敲响全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警钟一样,每一年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学校,都会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看似无止尽的事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力,以减少同类型事件的再次发生。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将违法犯罪事件出现概率无限制降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法制教育的直接效果同样是无限制降低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普遍法制教育,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例。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数据,研究这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内部客观规律,以期望从源头规避犯罪行为。这个过程中的产物是各类型的案例。这些案例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例支撑支柱,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然,有了丰富的个体案例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服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法制教育相较于许多教育而言,更加强硬,其对外教育形式也很呆板。同时,在法制教育过程中,为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内在本质,需要充分运用符合时代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说,在法制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到符合所处时代、最先进、最有科学性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对优秀、先进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除了上诉这些之外,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法制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各种各样契合社会当前发展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法律法规表示我国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不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因此,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及实践证明,法制教育对中等着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时代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但又不局限于中职学校,需要大力加强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探寻两种调节机制二合一共同施展功效的途径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参考文献:

[1]王焕玲.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5

作者:向成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篇3: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得到了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近几年,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笔者认为,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地区差异可言,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重视,本文就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 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上的误区

目前,诸多农村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品德教育等。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与之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大部分农村学校的老师会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是否心理健康的标准,认为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不存在心理问题,而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归为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这也看出老师们都将重心放在成绩上,只要成绩上去了,其他心理素质、心理压力应对等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要。这样片面的认知、歪曲的观念,则会导致老师们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无所知,长此以往,可能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二)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完整体系

在农村的学校中,几乎很少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管理部门,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班主任代做,工作职能并不明确,工作是否合理也无从评估。可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下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监管没有很好地落实,甚至可能存在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估体系等问题。换言之,基层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一个形式,学校只将重心投入到考试成绩、升学率上,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欠缺

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即使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由教授其他科目的老师代教学,然而这些老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专业的知识储备,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本应是灵活多样的,并且具有针对性,然而农村学校可能也是响应号召,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有些过于片面地强调课程,机械地向学生灌输心理学相关的名词、概念、原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学常识教学课,这样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利,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引起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反感,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分离

在农村总是会忽视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个人素质相对较低,他们最多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名次,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缺乏耐心和鼓励,多的是说教和训斥。就社会教育而言,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心理医疗基础设施缺乏,社会没有足够重视心理健康,在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之后,则无法就近得到医治。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在农村甚是普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甚至孩子出了问题还要怪罪老师没有教育好,而学校老师则认为是家长的问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最后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把矛头指向社会,社会对于学生教育的关注度不到位,这样三者环环相扣,却不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则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二、 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 转变农村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如果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那么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则会无从寻求帮助,难以得到解决,从而会逐步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农村学校,应科学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应该及时的打破陈旧的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而不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加以评判,不仅要关心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管理部门也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更加实际、有效地协助农村学校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

(二)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工作,教育管理部门应响应国家号召,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应制定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评估体系中。其次,也要有针对性,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给农村学校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指导,形成适合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监督、管理、评估体系。

农村学校也应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比如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等,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合理分配部署工作,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能,完善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工作的实效性,避免形式化。学校相关部门也可实施相应的工作检查,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关注和指导,一起商讨解决办法,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活动直接的体现者和从事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知识技能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但是,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地挑选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老师,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学习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转变教育观念等。其次,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鼓励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这样也可以优化学科教学,也让学生们感受到心理上的关怀。再而,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四)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是主力,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大环境。首先,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沟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增加与家庭、社会的配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合开展。其次,家庭教育中,家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既是父母,也是孩子的老师,又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家长要提升个人素养,用自己的优良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孩子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善于与孩子真诚交流,耐心开导,也可主动与老师沟通,共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最后,社会教育大环境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良的社会教育环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的成长。为此,社会也应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為学校、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一不可,三者应相互支持、给予配合,形成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也得以良好开展。

三、 总结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值得肯定的是人们有了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与时俱进,多关注,多研究,为学校、家庭、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相信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家的合力配合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宗发.内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

[2]窦秀敏.基础教育中健康课程的开始及健康教师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67-68.

[3]欧阳荣华.教育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陈尚楠,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

作者:陈尚楠

上一篇: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论文下一篇:极简主义风格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