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保健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和帮助学生寻求发展。学校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角色意识的确立是否全面、合理,决定着心理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新要求。本文从从业要求、服务范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几方面论述了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心理保健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校心理保健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构建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建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正常开展和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一般来说,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管理体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和协调运转。

一、构建层级化的管理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运作

建立和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必须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形成以学校为龙头、以年级为单位、以班级为基点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其组织体系而言,可分为三级组织关系:政教处(或心理辅导室)是第一级组织机构,对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布置,负责安排和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指导下级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年级心理辅导组是第二级组织,以年级为单位,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级是第三级组织,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组织,由各班主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给予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是最能取得实效的组织机构。当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学校其他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这样,通过层级管理和协调配合,形成有机整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构建系列化的目标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导向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目标体系之中,纳入到素质教育目标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系列化和可操作的目标体系。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目标概括为适应——发展——创造三个层次。适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即训练学生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身体生长发育中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与之适应的心理和行为,从而保证其心理素质和心理行为的良好发展。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间目标,即培养学生与身体发展、年龄特征、成人成才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相符合的心理素质。创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学生的创造品质。适应一发展一创造是一个相互衔接的系列目标体系。适应是发展和创造的基础,发展处于适应和创造的中间层次,是创造的条件和基础,创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适应和发展是其必备的心理条件。

三、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到位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载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通过课程设置,才能纳入常规的教育运行机制,才能转化为操作过程。因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从现实情况看,高中宜作为选修课程,初中作为必修课程(初一政治课即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可作为校本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实际和科学设计,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纳入校本课程。因为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结构的优化,加强活动课程,增设综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宽教育内容,加强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教育等。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既是一门活动课,又是一门综合课,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教给学生一些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包括学习辅导(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人格辅导(情绪、性格、个性、气质等)、生活辅导(人际交往、消费、休闲、青春期性教育等)和升学与择业辅导(选择职业与职业辅导)等内容。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侧重心理素质训练,初中、高中侧重心理健康指导。

四、构建多维化的实施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学校要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

l.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途径。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任何一种进入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式,主要突出活动,但又不是纯粹的活动,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如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去亲身体验,都不能收到实效。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因为学科教学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机会。因此,学科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大胆拓展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认真思考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深入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使各学科的教学过程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作用。实际上,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教学工作的自然状态中得以实现,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更为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3.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积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认真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调节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如少先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共青团活动、班会活动等。活动内容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就会有更多机会与自己的“心”接触,就有可能自我反省,自我化解,自我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比听一次心理讲座、上一节心理辅导课的效果好得多。

4.在班级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是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环境,班级及其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班级建设,积极探索在新课程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并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要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提高班级发展水平,增强其组织化程度和凝聚力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创设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集体风气等方式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学校和班级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学会理解、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独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5.在咨询辅导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并对学生的有关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应该依靠大多数教师与心理辅导员互相配合,以预防性和发展性辅导为主,同时,通过矫治性辅导,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培训。从长远看,应当使所有教师都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胜任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要求,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实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五、构建科学化的评价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由于随时受应试教育思维模式的干扰,教育评价系统的导向、改进、调控、反馈、激励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有序开展。当前,从学校行为层面来看,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使师生双方明确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方向与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动态的、规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科学运作;必须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把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测评工作纳入常规管理之中,并广泛借鉴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采用测量、调查、观察、访谈等多种方法来收集有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评价的科学性。从政府行为层面来看,必须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标准,把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纳入人才选拔的指标体系之中,作为升学和就业的依据之一。

六、构建配套化的保障体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轰轰烈烈地开几次讲座,搞几次活动就能完成的。当前,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随着新奇感、兴奋感的逐渐减弱,更由于挑战而产生困惑,这必然会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亟需建立配套化、制度化的保障体系,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应该主动出击,努力争取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争取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积极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寻求建立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联系、相配套的舆论、政策、经费支持等保障体系,以及师资培训、科学研究、职称评聘等制度保障体系。

作者:蔡建家

学校心理保健素质教育论文 篇2:

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分析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和帮助学生寻求发展。学校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角色意识的确立是否全面、合理,决定着心理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新要求。本文从从业要求、服务范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几方面论述了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

〔关键词〕从业要求;服务范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缘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

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角色意识的确立是否全面、合理,决定着心理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新要求。

一、关于学校心理教师角色的看法

学校心理学最初直接诞生于特殊教育的需要。20世纪中期,美国开始陆续成立了特殊学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的儿童才需要就读这类学校。”这时学校心理教师作为“儿童分类者”就产生了。因为早期学校心理学的工作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分类后建议进入不同的学校,所以学校心理教师也被称为“测验者”。之后,学校心理教师又开始扮演“儿童救助者”的角色,这一角色通过补救教学、行为矫正、咨询和心理治疗以及辅导等功能对个别儿童或群体提供直接和间接的干预。直到目前,我国学者徐光兴认为学校心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和魏运华根据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认为学校心理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主要扮演四种角色。首先,学校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被称为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其次,学校心理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还有对品德不良的矫正工作,因此被称为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再次,学校心理教师的另一重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最后,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一些学生要进入社会,如何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选择职业的技巧,这时,学校心理教师就成了职业辅导教师了。

二、从学校心理教师的从业要求看其角色

学校心理教师接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与训练并获得相应资格,他们能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解决儿童、家长、教师和某些群体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以学校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46年7月,美国心理学会(APA)第54届年会就计划把学校心理学列为其分支。开始进行人员培训、证书发放等工作,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和确定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目前,学校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并称为四大职业心理学。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对学校心理教师为获取资格而接受的专业教育与训练有三个起码的要求:(1)受教育者必须已获得教师证书,或其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2)至少有5年的教学经验;(3)提供学校心理学课程教育的大学必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第一,对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二,对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变态心理学的了解。第三,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全面了解。(2)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第一,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良好的共情能力。第四,较强的分析诊断能力。第五,组织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的能力。(3)高水平的自我意识。第一,自我觉察的能力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第二,深刻、细腻的自我体验,善于体会自己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第三,高水平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4)其他条件。第一,要对来访者负责。第二,要了解辅导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并严格遵守。

在我国,目前学校心理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是一线的接受过一定的心理学课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但是,近几年某些高校也开设了面向中小学的“心理学”等本科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三、从学校心理教师的服务范围看其角色

作为学校心理教师,要对很多领域有所了解,包括儿童发展、行为管理技术、社会技能训练、特殊教育、危机干预等。他们的工作领域更是涉及学习障碍、情绪和行为混乱、孤独症、智力障碍、发展迟滞、入学前评估等。借鉴国外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学校心理老师的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一般都与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指导联系在一起,是指通过心理咨询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发展的各种疑难问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具体有:(1)帮助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找到合适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2)帮助其他人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到影响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因素。(3)帮助学生解决备种社交问题,包括如何与其他学生、家长和教师交往。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那些“问题”青少年和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许多家长、教师一直有这样的误解——学校心理咨询只是用于咨询学生的,而与自己无关。事实上,学校心理学家指出,家长、教师也是学校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不仅如此,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还需要教师、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进行测量和评估

学校心理教师的另一项工作是进行测量和评估。心理测量是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的测定。心理评估是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验法等多种手段,围绕解决某问题对学生心理所作的综合评定。在这里其实是指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的过程。在学校中进行测量和评估的范围包括:(1)测量学生的学科技能、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潜能。(2)学生的情绪发展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态。(3)评估学生是否需要特殊教育。(4)评估学生的社交技巧以及是否存在行为问题。(5)学生的学习环境。

3. 进行干预

学校心理教师进行的干预工作是指采用行为矫正、谈话等方法,帮助学生、家长、教师解决学校教育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1)帮助解决那些干扰学校生活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问题。(2)帮助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解决适应困难和学习上的有关问题。(3)为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提供相应的训练。(4)帮助学生解决其行为障碍,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5)帮助家庭和学校解决一些突然发生的危机,例如死亡、疾病和社区性灾难。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校心理学家通常采用咨询、社会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

4.预防

这里的预防主要指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这在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转折期尤为重要。预防的工作范围主要有:(1)及早识别出可能在学校中经历失败的学生,并为之制定计划。(2)培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校人际交往中的包容心、理解力。(3)使家长、教师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以创立健康的学校环境。(4)帮助学校工作人员,为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5)创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5.教育指导

学校心理教师都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培训,因此他们能够在教育上为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包括:(1)教与学的策略。(2)课堂管理技术。(3)才能出众或身心有缺陷的特殊学生的教育。(4)判断哪些是有效的学习和行为管理计划,并付之于实践。

6.教育科研指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从事任何研究工作都须遵循一定的规范,但一线教师在科研方面所受的训练比较少。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科研引导,对教育科研无所适从。而经过专业培训的学校心理教师正是教育科研的专家,有能力组织培养研修,开展教育教学行动研究,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指导具体还可以包括:(1)推荐并实施一定的研究计划和策略。(2)从教育科研结果中概括出有关学习以及行为方面的新知识。(3)评估某项计划或干预的效果。(4)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等)的培训。

7. 辅助行政管理

外国学者亨特和兰波特(Hunter和Lambert)曾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19种角色功能,其中一种是辅助学校领导进行管理的功能。这一角色主要是从教师的工作动机出发,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学校心理教师还通过向校外的专业组织为学校争取一定的权利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1)筹措资金以改善校内资源。(2)参与教育革新。(3)社区服务。(4)介入立法。

8.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指对学生如何选择职业加以适当指导。这在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中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是由于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而在我国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校最关注的是他们的升学状况而不是就业情况,似乎“职业指导”在学校中并不十分需要。其实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在教育改革逐步展开的今天,人们已经清晰意识到全面发展的必要,指导学生根据能力、性格等个人情况进行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探析

1.学校心理教师要做到真诚、接纳、尊重所有学生,成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接纳所有的学生。其中不乏有学生可能因性格内向、心情不佳、不愿暴露自己的隐私甚至只是因害怕和恐惧而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应当做到真诚、理解、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最多的同感、关心和爱护。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控制者,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活动,首先应该从教师独自进行向师生平等对话过渡。教师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享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享有并运用与教师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权利,这也是学生生命成长与个人自尊的一部分。有了平等对话,才可能有真正自由、民主、促进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也才可能有效果可言。

2.学校心理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活动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因而就显得格外重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安全感对当事人的重要性。因此,创设生动、安全的活动氛围便成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关键。教师要精心创设与辅导内容相吻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学习、感悟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安全、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教师要根据内容创设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活动环境设计和布置要尽可能做到优美宜人,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到心情舒畅和心理安全;另一方面,教师组织活动时要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态度自然,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去。同时,教师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自省自查、行为训练等方法,促使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通过自我调节系统的改善来促进其整体适应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直接用自己的心灵与活动内容对接,了解活动内容所表达的本来含义,了解间接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的内容相整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师生双方以活动内容和情境为中介,在融洽、安全的气氛中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师生的心灵得到自由,在操作活动中师生的生命的体验得以丰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3.学校心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学校心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教师要建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发挥其潜能。所谓新型的人际关系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真诚和接纳,其二是师生在共同操作、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尊重,因此,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互教互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所营造出来的氛围,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活动便充满热情,放开胆量,积极思维,展开想象。学校心理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的心里话才会向教师倾诉,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学生,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关系和氛围促使师生双方共同面对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以一种极为主动的状态和健康的心态,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中实现活动目标。在这样充满了民主平等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欣赏、相互悦纳的活动中,活动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得以日臻完善。

4.学校心理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因此心理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做到不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去,而且还要能为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用林崇德教授的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心理教师更是如此。

不但如此,心理教师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功能,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调节自我上下功夫。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内在积极性都应该为教师的活动所用。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且要把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要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深刻的感悟,然后进行内化,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思维发展和人格建树都在这种充满智慧力量和人格精神的活动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淡化形式,注重实效,促进感悟,这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提升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稿件编号:091014001 )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孙健敏.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心理学动态,1994,2(2):59.

[3]郑日昌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考书[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4]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5]林崇德,辛涛,邹弘.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吴增强,沈文菲主编.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9]李伟健主编.学校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510006,电邮:yshengmei@126.com)

编辑/何 妍 终校/于 洪

作者:余胜美

学校心理保健素质教育论文 篇3:

学校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学校心理咨询职业化过程中,存在咨询师队伍参差不齐、没有编制、咨询室建设投入不够、咨询工作不受重视等问题,要采取建立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设置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等对策。

【关 键 词】学校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误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促进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教师正在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职业化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我国的学校心理咨询事业目前尚待完善,存在许多问题。

一、我国学校心理咨询领域的概况和现状

1. 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教师不多。“半路出家”是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最大问题。在中国学历教育体系中,心理咨询专业设置仍为空白,目前大学心理系的心理咨询课也仅有一个学期的学时。心理咨询教师教育还处于一个职业培训的较低层次。心理咨询是一门独立的职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复杂的专业工作,需要长期、正规的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及持续不断地临床督导,否则也会像其它医疗技术一样对服务对象造成严重危害。当前,医学院校心理卫生教学内容仍然较少;心理学专业学生少,学习临床心理学少。而且,绝大多数医学和心理学毕业生都不愿去学校工作,因为一般学校的工作学习条件、薪酬远远不如综合医院。迄今为止,只有极少培训项目名符其实,让学员学习掌握系统理论和有用技术。

2. 咨询室建设投入不够,流于形式。在我国许多学校,正规的心理咨询室几乎没有,很多学校或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随便建了一个心理咨询室,其设备配套设施极不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即向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以人格为前提的真诚交流的地方。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实践,最终使学生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心理咨询室应该具备必要的设施及资料,以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在安定祥和的气氛中倾述烦恼。

3. 国家没有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专业人员无明确定位。2001年8月3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把心理咨询教师作为一种劳动职业进行管理。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的指导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持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并举办心理咨询师的全国考试,向合格者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理论上讲,只有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资格认定的心理咨询师,才能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是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对此有任何规定,一些没有资格证书的人正在学校客串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国家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由于心理咨询老师的业绩很难进行评定,因此没有一个职称评定的标准,导致心理咨询老师长期得不到公正的对待,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一些学校仅仅根据到岗情况来对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业绩评定,殊不知他们在课余时间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心理咨询教师没有编制,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处于一种打杂的地位。心理咨询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很微妙,他们由于不代课,而且整天看似很闲,被一些老师误解;加上工资也比一般的老师要低许多,对许多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坦言,他们就像一个临时工,随时都可能被解雇,很没有安全感。如此一来,就很难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安心的工作。

4. 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不受重视。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加上整个社会对学校效益的评定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最核心的指标,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不可能被当作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很多领导对心理咨询一无所知,甚至公然反对学生做心理咨询,导致心理咨询工作在学校无法开展。另外许多老师和学生会还把心理咨询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心理严重障碍者或者是精神病人才会去咨询。如果学生去心理咨询室的话,有的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或讽刺,加上一些教师的误解和宣传,心理咨询在师生中的名声并不好,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是普遍现象。

作为一门新兴的事业,心理咨询再中国才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而学校心理咨询则处于起步的初始阶段。目前国家对这一部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各项制度还有待完善,因此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有必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二、相应的对策

1. 建立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笔者在此提出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模式。首先,在这个模式中要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多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第二,心理健康课的设置,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2. 建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在职称评定方面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教师的考评体系,要从心理咨询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学校因心理问题的事故发生率等方面,评定教师的工作量和工资体系,同时还要从其科研方面加以评定。心理教师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科研,科研成果中的资料还可以为学校的领导的办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如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相比有什么优势,有哪些弱项,应如何通过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等。撰写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标准。

3. 明确心理学科地位,明确心理教师的职业地位。要促进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在教育和学科体系中明确心理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地位,否则作为其分支学科的临床心理学无法得到发展。应该明确心理学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临床心理学是其应用分支学科,在相关机构有其职位设置。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校园内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和介绍,消除广大师生的误解和疑虑,提高心理咨询的名声。

4. 实施国家执照制度,对不同背景、不同资质的从业人员进行分类管理。要严格控制心理咨询教师的从业资格检查,既要在理论、技术方面保持统一的准入基本标准,又要区别情况,实施分类管理。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和正规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增多,卫生部应该尽早把现在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管理的“心理咨询教师”与“心理咨询员”资格认定工作也纳入到广义的临床心理学暨医疗保健体系进行管理。要建立三级督导体制,保证咨询质量。

如前所述,对于已经取得资格的咨询教师,在其从事职业活动的时候,能否有效地加以督导,是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核心课题。要授权权威机构及学术组织,执行规范的教学培训、督导、考试功能。国内一些机构已经在服务提供及与国际接轨方面作出贡献,已经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培训、服务模式,开展的部分工作卓有成效。可以以卫生部名义,授权它们进行长期的工作,以保持从业人员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对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制定相当水平和强度的心理治疗培训。

三、总结及展望

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职业化进程,任重而道远。在制定心理咨询教师职业化发展策略时,笔者认为,指望有一个完善的策略来保证不出任何问题,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重要的是,问题的出现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并且能够把问题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推动行业的进步。随着国家相关文件以及法律的发布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上述部分建议实际上已经有了实现的可能,对发展精神卫生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乐观。作为专业人员,我们的工作重点要从呼吁、争取同情和支持,转到为落实国家“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而出谋划策,并做出科学理性的实际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旭东.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3):221-225.

[2]丛中.中国心理治疗与咨询职业化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3):124-125.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

作者:韦耀阳 罗四清

上一篇:网络性能技术测量研究论文下一篇:机制创新人事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