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也随着不断增加,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多家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理论或实践探究严重不足,没能充分发挥出应有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工作经验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篇1:

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在强调深化改革、重视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人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自身发展的巨大影响。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行业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在农村乡镇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农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农村乡镇学校的学生培养有着积极影响。简要阐述了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农村乡镇学校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农村乡镇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乡镇学校;心理健康;留守学生

一、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圈变得更加复杂,人们每天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因此也需要一个强大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正是心理状况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一个时期,重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人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内,青少年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心理状况开始出现变化。如果没有对这一变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则很有可能在日后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近年的调查研究表明,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位,导致青少年无法正常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挫折。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学校领导普遍更加重视应试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引发了较多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不是学生某次成绩考了多少分。

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农村乡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应试考试中拿高分,尽可能减少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文化课成绩方面的差距,很多既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文化课所取代。一般来说,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了专业的教育人才和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为了能够使乡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同时让一个地区的多个学校共享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流动小组。心理健康流动小组包括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多位研究学者,小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农村乡镇学校帮助学校教师建立心理档案,以及定期进行讲座和宣传等。

2.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学生之家的教育网站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优良的资源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帮手。(1)通过网络实现农村乡镇学校与城市学校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致性;(2)互相借鉴经验,促进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3)通过网络来获取专家对于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以及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参加培训,及时纠正问题。

3.加强对农村乡镇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人格的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提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仅要从教师和学生入手,还要重视周边环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比如,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网吧,对于刚刚接触网络的农村学生来说,网吧游戏的新颖性对学生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而学校又无力治理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因此政府必须采取强制性的政策来治理农村学校的周边环境,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的关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开设的几门课程,而是要从多个方面给予学生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家庭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在进行农村乡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重视与学生家庭间的联系,让父母们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中来。

总之,学校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农村乡镇学校,要抛弃只重视应试教育成果和学生只需文化课成绩好的旧观念,响应学生素质教育的号召,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同的农村乡镇区域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在进行乡镇学校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各地区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作出改进。

参考文献:

[1]徐丽华,陈登峰,傅文青,等.留守环境对农村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5).

[2]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编辑 薄跃华

作者:胡琼 汤玲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也随着不断增加,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多家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较短,理论或实践探究严重不足,没能充分发挥出应有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工作经验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会工作 大学新生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消极懈怠情况,过于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与防治,却忽视了学生负面情绪、正确心理品格的培养。学校社会工作为高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更为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品格的塑造,通过有效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全面环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很大帮助。因此,高校方面需要注重社会工作的介入,从多角度入手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相对于大学其他年级学生,其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既有相似性又有所区别,要深入研究其特性。在分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原因过程中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许多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中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适应性方面,如学习不适应、人际不适应等,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仅因为其个性所致,还与其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需要从“心理环境”这一角度入手“对症下药”。学校社会工作实质是将“心理环境”与学生个人心理相联系,与心理咨询等方式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对心理咨询形式与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比较,综合分析两种工作模式对新生不同心理问题的效用,并分析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的有效方案。

二、理论概述

(一)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隶属于社会工作范畴,是一种外来词汇。西方发达国家出版的《百科全书》中对学校社会工作是如此定义的“学校社会工作即使用社会通用的理念与方式来达到教育发展的效果。”学校社会工作作为服务学生的一种工作,教师需要做好协调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使其能够适应学校环境,并对学校教育产生更深的认知。事实上,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专项服务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制解决方案,既能够优化教育工作,又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成长。总而言之,要想开展好学校社会工作,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使用专业多样化理论整合教育工作,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学校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健康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临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借助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己,从而充分激发自我潜能。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两者间的关系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崭新的服务于师生、家长的工作。专业社会工作是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社会成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学校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采取多种专业手法去刺激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两者对工作对象关注方面有所不同。学校社会工作者关注案主的发展性,不急于解决案主面临的所处困境。心理健康教育力图借助分析案主的现状,找到其自身可以优化的方面,由此帮助案主更好的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因此,当我们在讨论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间的关系时,需要综合分析两者的异同,绝不是要对立两者,或单方面强调某一个工作的价值,只是借助辨析,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区分自己所处的角色,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实质上是助人活动,具备自我独有的特征,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此种特征具体表现在关注人的发展上,具体包含环境与言行举止。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中的关键内容,具备相同属性。学校社会工作更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既需要从心理层面给予帮助,还需要将学生放置于学生环境中,关注学生的反应。学校社会导致学校社会工作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群体间交流不当。因此,在解决学习问题时,学校社会工作必须要重点考虑环境与相关资源的调动,只有从环境这一角度入手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十分一致。通过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模式对不同心理问题的效用发现,学校社会工作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具备积极推动作用。其作为教育格局中的分支,旨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此目标与高校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学校培养专业人才,首先必须要具备社会公德,自主遵循社会行为规则,遵纪守法。同时学生要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讲就是推动学生全面化发展。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开展心理调节技能训练

高校方面需要将学校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合理应用至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课堂训练中教师需要有意识讲解专业知识,增设心理调整能力训练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发挥价值。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几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抉择,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看法,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训练学生心理调节能力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掌握班级中学生的心理情况,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与学生一同制定完成能力训练任务。将技能训练合理扩展到课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又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去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二)协调多种模式形成合力作用于大学新生

一般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有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师能够利用某种心理学理论与能力,引导与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维认知、情绪调整方面上产生变化。在实际开展工作时需要合理协调两种模型,构成合力再将其作用于学生身上,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心理环境,以此弥补传统心理咨询存在的不足。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实际服务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诱因。若是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时,除了需要对学生進行心理疏导,还需要关注学生所处的环境。对于心理咨询活动而言,咨询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知心理问题的产生诱因,除了自身原因还包含许多外在因素,且外在因素占据较大比例。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时,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需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第一时间改变外界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建优质健康的环境。与此同时,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适应情况,总结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诱因,从改变环境这一角度入手,配合多种技能训练活动,有意识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当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创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新手法,将社会工作合理介入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联合家庭。社会、学校多方主体,采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想法,以学生的心理现状为实际,精心设计工作计划,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晓军,魏宁.大学新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心理咨询工作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5):90-93.

作者:李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篇3:

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突破口,发展学校特色

〔关键词〕教育科研;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学校特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突破口,实现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工作目标。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机制

百善学校确立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强调健康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首要因素,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关注的焦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由专人负责,教育处、教导处和教科室为龙头,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全员全程参与,构建“心育”环境

我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事情,学校每一位管理者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专门的教育,它更应该成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从科研到德育、教学,从支部、工会到团队,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后勤人员全员参与,都把这种理念贯彻在日常工作当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三、充分调查研究,编制校本教材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当时并无太多经验可以借鉴;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呈现出不同差异的人,借来的经验做法不能生搬硬套,要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教育方法途径,就要依靠教育科研。量体裁衣,研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开展工作的重心。作为心理健康教师,张起生老师曾经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并进行了很多相关探索。

2011年,自编了学生心理活动教材《心灵成长》,经过两年的试验,于2013年正式出版校本教材《心灵成长》(初中全1册)。又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将全1册编辑出版成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追求卓越实现理想》校本教材,使教材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四、围绕工作重心,多方实施“心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课涵盖了目标设定、探索自我、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部分,把心理训练的内容放在活动中,通过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反思,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帮助学生确立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开始,以不断完善目标结束,达到帮助他们确立理想,掌握实现理想的方法的目的。

(二)心理咨询和辅导

我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几年来先后接待近百位学生,无条件地给予学生积极关注,让他们充分宣泄情绪,在交流中使学生得到感捂、启迪并逐步实现个人成长。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事件和相关的心理测评结果等。

心理咨询室不仅对学生开放,也对教师开放。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同教师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很多教师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了烦恼和困惑,都愿意主动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解决了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使教师们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并应用到学科,渗透进教学实践中去。

(三)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培训和营造校内健康和谐的心理环境,普遍提高班主任群体自身心理健康素质;鼓励班主任有意识运用所掌握的心理辅导理念、技巧、方法,将一些辅导的原则内容融入日常班级工作中,有机地将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行为教育糅合在一起,对学生个体或集体施加直接或间接的有效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把心理辅导与德育专题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班主任通过主题教育、个别辅导、书面谈心等方法主动“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使之人格健全发展。

(四)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学科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心育内容和资源,学科教学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三抓”:一抓对教材本身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挖掘;二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三抓学生心理素质的激励和培养。将三者有机结合,积极渗透,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所教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开发学科活动资源,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每个学生体验成功铺设阶梯,培育发展和谐人际关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法等方法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在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从物理层面上,注重校园环境的整体设计,突显学校的文化底蕴,营造健康向上的情绪体验。

物理环境是学校深层次文化的载体,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成功的校园环境规划,应当融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出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通过一系列措施,给广大师生一个整洁优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使他们的工作、学习更加愉悦、舒心。新的校园环境工程即将展开,将在声音、色彩、光线、密度等方面考虑各功能区的氛围要求,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第二,从制度层面上,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促成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管理常规相结合。一种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其起始阶段,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去约束,这种强制力量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青少年学生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性格个性。我们坚持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让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形成稳定的、健全的人格特征,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第三,从精神层面上,加强学校风气建设,构建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风气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的体现,它不是固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氛围、一种风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确立了“建人文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宗旨,“勤奋、友善、健康、向上”的校训,“敬业、爱生、善诱、求精”的教风,“勤学、善思、苦练、争先”的学风,在教师会、校会、年级会、班会和各种活动中不断反复明确、强调,组织师生研讨,撰写感想深化理解,通过楼道文化、电子屏和大屏幕电视宣传先进的思想文化内容,让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占据师生心灵,让不良思想无处滋生。经过长时间的浸润,全校上下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学校从各个方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设立情绪宣泄室,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愉悦身心,每当学生有心理困惑时,教师都会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为教师购置运动装备,开展长走、篮球、乒乓球、跳绳、庆元旦、庆“三八”、庆“五四”、庆“七一”、外地教师中秋座谈等比赛和活动,每逢节日校长都会向全体教职工发送祝福、励志短信等等,这些举措使教職工感受到和谐家庭的温暖,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工作,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影响。

(六)家庭和社区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健全家校联系途径和探索有效的联系模式是实施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学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面向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创办家校联系小报《感悟青春》,通过教育视点、家教知识、家长园地、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等栏目,宣传家教方法;用好家校联系卡,使教师、家长互相反馈学生的表现,以表扬、报喜为主,跟踪激励教育学生。采取多种手段实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紧紧依靠社区各居委会,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广泛渗透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

五、逐步凸显特色,助推学校发展

学校初步形成“发展、普及、矫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家长认可心理健康宣传,主动联系咨询辅导。

(一)学生在变

第一,增强自我激励意识,培养了成功感和自信心。

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并不笨,具有可开发的巨大潜能;在情感态度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自主探究的意识强了;在知识技能上,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能主动搜集信息,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了,主动性更强了,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第二,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培养了意志毅力和自控能力。

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了明确的规范意识,懂得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和人生目标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样去做,就会自觉地培养意志力、自控力。

第三,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培养了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不断调节、平衡自己的心理状况,保持健康的心态,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心理优化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不少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由懒惰变为勤奋,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由孤僻变为乐群,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

(二)教师在变

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工作中教师们能够积极克服困难,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态良好,能正确接受并接纳自己。承认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允许自己不如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师能自我调控情绪,会自我排解压力,敢于挑战自我,面对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品质,敢于突破障碍,当机立断,处事沉着冷静。教师之间和谐相处,相互尊重。

在教育观念上,“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理念已逐步形成,并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更注重了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培养;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和编写教材,知识水平、教学技能、教育内涵等方面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学校在变

在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并对体育、科技、劳技、语文等学科的学习起到了帮助和提高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方面,大力渲染和倡导“一草一木都是文化”“颜色位置都是情绪”,几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有基础的工作,又有提升的方面;既有一般的共性要求,又有百善学校校园的个性特色,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发挥综合效应,以达到“把校园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体现具有百善学校鲜明特色、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用优美的环境塑造美好的心灵,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高品位校园”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几年进入昌平区十佳行列,而特色校园的打造,也因特色课程的开发而凸显。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气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我们当初制定的开发目标: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教育的更高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润物无声,使全校工作的开展更为顺畅、高效。学校的迅速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充分肯定。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百善学校,北京,102211)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作者:樊海龙?张立亭?张起生

上一篇: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