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其与正常儿童存在比较明显的身体差异,这会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适应生活和社会交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职业院校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且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有利于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人际关系也日渐紧密与复杂,机遇与压力同时存在,导致人们的内心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心理问题日益加剧。因此,人们在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普遍关注。

在学校教育方面,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也预示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近些年,我国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是青年人较为常见的患病类型,而青年学生则是患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此外,受到心理障碍困扰的大学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在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发状态下,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频频发生伤己伤人事件,不仅给个人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也影响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群体特殊性,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加剧。因此,根据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心理素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够正确应对和合理处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已然成为我国职业学校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职业学校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劳动就业率,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职业院校是系统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毕业后取得相应学历。职业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有初中、高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三年学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贯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提高上,还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进行培养。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比尔斯提出的,而近年来对于心理健康这一名词许多研究者都给予了不同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具备的最优状态。

1946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健康标准和理念,认为:“健康,不仅是涉及身体上没有缺陷或疾病,也同时包括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全。”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涉及内在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具有同一性、个体心理过程的协调完整性、心理特征相对稳定性。还有研究者指出,个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通過意志努力来调整自己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协调状态。

综合已有研究者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界定,本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内部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能够协调统一,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调整内部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保持相对稳定的内部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心理健康为中心,有目的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心理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异常心理现象的识别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采用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相关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并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已有研究发现,目前国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预防、诊断和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档案建立,学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主要的教育途径涉及传统教学形式,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自评估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而多数的研究也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相关著作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也逐渐加强,成为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纵观已有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而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心理或问题行为,属于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深入探讨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我国职业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偏差

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自我认知是否正确。自我认知即是自己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和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包含适当的自我认识、真实准确的自我体验和良好的自我监控。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和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评价存在不准确性和非真实性。

1.自我中心感强烈。自我中心感强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想法,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和自己的观点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独立性很强,自我观念也较强烈,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照自己的意愿能够顺利完成某些事情,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他们大多数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年龄阶段,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善于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在关心和尊重他人方面有所欠缺。当他们在学校里失去了自我中心的位置,则会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从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引起他人注意,获得满足感。

2.自卑。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品质、能力甚至未来都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也将一事无成,总是低人一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他们较多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家长的指责,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不行”的观念更是深入他们的内心。对于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他们始终回避和畏惧,不愿意去学习新技能,更不愿意去适应社会。

(二)适应不良问题

个体从熟悉的环境过渡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新的校园环境,接触到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问题。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熟悉和适应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孤独、自卑,甚至敌对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三)学习心理问题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主要的任务和活动都是学习。然而相较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学习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学习方法适应问题、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学习兴趣低下问题。

(四)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性交往关系、异性交往关系以及网络交往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心理趋于成熟却不完全成熟,仍处于叛逆心理时期。在与长辈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长辈的批评、指责,甚至是忽视和冷落,在遭遇这些时容易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在与同辈人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如同性之间的相互盲目攀比,拉帮结派,异性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等。

(五)情绪情感问题

良好的、积极的情绪能够促使人开拓思维,提高记忆力,同时能增强人际关系,使人保持身心健康。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等。持续的消极情绪体验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职业学校的学生情绪情感问题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和抑郁等。

(六)不良人格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问题主要包括:(1)冲动暴躁。有些学生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个小动作而情绪异常激动,易与他人发生口角,甚至拳打脚踢,引发恶性的打架斗殴事件。在职业院校中学生打架斗殴现象频现,严重者甚至出现生命危机。(2)嫉妒。青少年情绪体验强烈,年轻气盛,总希望在团体中能够超越他人。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进而可能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诽谤、贬低他人,甚至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报复他人。(3)孤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受过中考、高考失败的打击,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更加孤僻和无助,丧失自信心,不愿意与人交往,厌烦周围的人、事和物,产生空虚、孤独的心理。

五、提高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人是社会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同样处于大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

1.社会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社会应当明确社会环境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心理环境,积极参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个体成员大部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都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类似,那么社会成员在社会环境中则容易获得社会支持,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社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学校的学生,正视他们的优点,也要接纳他们的不足,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社会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社会媒介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势和资源,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优化舆论环境,营造科学、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鼓励学生树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和群体特点,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也要通过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消除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歧视和偏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二)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

1.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逐渐转变教育理念,应以素质教育为终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拟定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学校加大资金支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接受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保持心理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如可以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群体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课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新职业的校园生活的辅导;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沟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性关系、异性关系等,并且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则更多关注他们的就业择业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普及相关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抗挫和抗压的能力。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级标准。在课程评定标准中,学校教育应逐渐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形成多视角多维度的考核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改善等方面形成系统的量化评价。此外,除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外,还可通过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4.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许多学校也相继成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和心理咨询室。但不可否认的是,专门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专业教师相当缺乏,教师多以兼职为主,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学校应当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不断完善自我,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学技能;学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年轻教师钻研有关心理学的教育和实践,注重相关课题研究,给予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教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

(责任编辑:夏英)

作者:韩效辉

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发育和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其与正常儿童存在比较明显的身体差异,这会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适应生活和社会交际。本文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出营造良好氛围、丰富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家校合作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  家校合作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都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致力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帮助其克服敏感、自卑等心理問题,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教师要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生活态度的变化,并提高对学生各方面品质的培养,使其个性得到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存在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和懦弱心理,缺乏与人交往的自信和勇气,故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提高生存能力。环境是影响学生性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和谐相处,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和人生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重视校园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丰富校园生活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使其更积极、自信地应对社会人际交往。

例如,教师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如举办歌唱比赛、书法比赛、舞蹈表演、魔术表演、朗诵比赛等,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参与活动,并主动关心学生的动向,适当给予学生帮助。同时,为了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可开展班集体比赛,如篮球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等,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通常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的想法都存在差异,在讨论对策时容易出现分歧,而如何处理好团队关系,是每个学生所要面临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进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队友之间的关系。此外,在比赛结束后,教师也可借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坦然接受失败或谦虚面对成功。

二、丰富心理教育课程内容

虽然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上缺乏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和合理安排,很少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进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并不好。因此,教师应丰富心理教育课程内容,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乐观的心态。

例如,在“做乐观开朗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主要强调学生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人的喜怒哀乐是正常现象,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变化,使其懂得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不要逃避、失望和难过,不要过于放大不好的情绪,而是要勇敢面对,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找“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故事情境,编写一个故事“朋友的烦恼”:小明有一个朋友叫婷婷,婷婷有一天因为忘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第二天到学校的时候其他同学都交作业了,只有她一个人没交,老师批评了她,她一天都闷闷不乐,放学回家后还哭了。这个时候,小明作为好朋友要怎么安慰她?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该情境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婷婷,我会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想法,无论学生表达怎样的观点,教师都应给予一定的赞美,再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困境,使其意识到遇到难题或困境时不要失望、不要难过,而是要勇敢面对。在情境导入教学中,教师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让学生回想上周有没有让自己觉得生气、难过、开心、伤心的人或事,指导其拿出手中的彩笔描绘自己的情绪彩虹,如红色代表喜悦、蓝色代表悲伤、橙色代表生气、绿色代表恐惧。通过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的情绪,让学生准确把握自己的情绪特点,同时也认识到情绪的多变性和多样性。另外,单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如借助QQ、微信等媒介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天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广播,让失明的学生也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师可以在心理辅导室开设“心声树洞”信箱,让聋哑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倾诉,以帮助聋哑学生解决心理困扰。这样不仅能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还能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做出进一步改善。

三、加强家校合作

家庭环境与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直接关系,父母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模范,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第一任老师。在实际生活中,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吵架,辱骂孩子,就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若家庭氛围和谐欢乐,孩子性格就会活泼开朗,具有自信,焕发人格魅力。通常父母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发育,缺乏耐心,使学生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发展受到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教师积极向家长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让家长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让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改变其传统教育观念,学会关心和关怀学生心理层面的发展。同时,教师应建立一个微信家长群,在微信群中宣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随时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家长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和家长共同商讨解决策略。教师在开展家长会时,可以播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视频,以供家长观看,让家长学习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了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可定期进行家访调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同时,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可以主动询问和关心学生的家庭情况。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教师可以设立一个交流站,指导学生通过语音留言或者写信的方式,跟家长说一些心里话,让家长了解其想法;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回信,让学生学会理解和体谅家长。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幸福快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近年来,社会逐渐重视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也不断提高,学校应履行教育职责和使命,不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其自信、勇敢地与人交往,同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其学会勇敢、自信地面对困难。此外,加强家校合作,能有效贯彻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唐丹丹

作者:田欣欣 车盼盼 彭金凤

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摘 要:当今教育大环境中,家长工作繁忙,中午甚至晚上无法照看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多,再加之提倡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交到寄宿学校。那么这两类不同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差异呢?我们通过对15所贵阳市中学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贵阳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相比差异较大,针对这一差异,文章就寄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關键词:寄宿制;心理;中学生

一、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们对15所贵阳市中学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分析管理,以是否寄宿生、是否是班干、家庭是否完整、是否开设心理课为分组变量,对SCL-90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贵阳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相比差异较大,具体为:

1.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方面比非寄宿制学生差。

在初中阶段,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非寄宿制学生差,尤其在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抑郁、偏执以及其他方面;在高中阶段,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非寄宿制学生差,尤其是在抑郁、偏执、精神病性方面。

2. 高中寄宿学生与初中寄宿学生比较,高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得分都高于初中寄宿学生,即寄宿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寄宿初中生要差。

3. 寄宿制学生从初一到高三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恶化趋势。

4. 初中、高中寄宿经历对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初中寄宿的影响更大。

有初中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与初中非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相比,其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差,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敏感、其他两个维度。其他方面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有高中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与高中非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相比,其心理健康状况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及其他四个维度要差。高中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与高中非寄宿制经历的成年人相比,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并且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也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 本研究可以作为贵阳市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参考依据

(一)有班干部经历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优于没有此经历的学生

从数据分析来看,担任班干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整体而言,有班干部经历的心理健康测试总分显著低于非班干部学生;具体到各维度来说,班干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班干部学生的维度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有班干部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和非班干部经历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的维度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其他。

(二)完整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单亲或者无亲家庭的学生

经过统计分析来看,除强迫症状及恐怖外,其他维度及总分均是完整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完整家庭学生(包括单亲和父亲居住、单亲和母亲居住、单亲或无亲和其他人居住)。具体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心理健康测试总分。可以清晰地知晓完整性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有安排常规心理活动课学校的学生相对于没有常规心理活动课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

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七个维度及测试的总分上,有心理课学生(每周1节或者两周1节)心理状况显著优于没有心理课的学生。只是在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维度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开设心理课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一)建议学校组织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

从调查研究中发现,有心理课的学生(每周 1节或者两周1节)相对于没有心理课的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其他七个维度及测试的总分上好于没有心理课的学生。基于此,对于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定期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活动,教授学生基本的调整心态、降低心理负担的方法。尤其是针对初高中课业负担繁重的情况,学校就更应该要正确地看待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活动课、国旗下演讲、525心理健康节、微信平台等渠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社团日、游园活动、家长培训、社区服务活动。通过知识普及、举办讲座、励志签名、分享电影、团体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活动,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趣味运动会等学生参与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式教育活动,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另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能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成长工作坊等活动形式,关注存在学业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三困”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推广心理自助方法、畅通心理求助渠道。

(二)需提升学科教师的心理素质,进行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与学生交流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高度重视。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师要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与学习。另外,学校应多组织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丰富和更新教师的知识,以帮助教师可以更专业更全面地了解相关内容。在教师储备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后,将心理疏导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师生沟通中。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科教师可以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校本选修课,并且通过班会课、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甚至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英语教师通过《伟大科学家》探索人生价值观;生物教师通过“生物育种”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职业以便更好进行生涯规划;音乐教师通过杯子实验让同学们体验潜力无限;物理教师通过“盲行”游戏增强社团凝聚力;美术教师让学生绘出内心的情绪和故事。

(三)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学生

经过统计分析来看,完整性的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情况除强迫症状及恐怖外,其他维度及总分均好于非完整家庭学生(包括单亲和父亲居住、单亲和母亲居住、单亲或无亲和其他人居住)。另外的研究显示,学校中有近13.6%的单亲家庭学生,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身心的巨大变化使得在情感、认知、个性等方面发生巨大的改变。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和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得到他人的重视。而家庭的破裂对他们尚未成熟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种创伤在短时间内又难以平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人际交往和自信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打击。很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自卑、多疑,也比较容易出现焦虑自责、冲动偏激、孤僻冷漠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而我们的研究结论也证实了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人际自立、个人自立和自信心方面都比健全家庭的学生水平低。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不仅需要家庭、社会,也需要学校三方关注配合。在家庭教育方面,可以通过成立“单亲家庭家长学校”,采取让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协作、定期商讨等方式实现家校合作,使家长能够有一个共同交流,结对互助的平台,并且能够在学校的較为专业的建议下对孩子进行培养,使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够受到良好氛围及教育理念的影响。

(四)需重视对学生干部、班干部的培养,以增强学生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等

调查显示,有班干部经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整体而言,班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班干部学生;具体到各维度来说,班干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非班干部学生的维度有: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班干部的心理健康测试和非班干部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的维度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恐怖、偏执、其他。

因此,让学生普遍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中,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学生当班干部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能及早地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组织的运行,以便更快地融入社会。第二,学生当班干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学校在这样的小社会环境中,引导学生用服务精神熏陶自己,并有效地进行自我指导,使学生拥有一个有价值的、美好的、和谐的生活。第三,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中,可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不仅能适应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而且有能力去适应变化。第四,学生当班干部可以加速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互动。通过这种联系,不仅丰富校内的活动,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还能增加为社会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在学校有如同在家里和社会上一样的兴趣和责任感,在家里和社会上有如同在学校一样的热情和想象力。班集体对学生进行班干部培养要注重教育性,不流于形式。

本研究发现,寄宿制学生相对于非寄宿制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时也针对具体问题探究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相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家长的意识提升和积极行动,以及促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帮助学生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玲,刘婷婷,孙萍,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量表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18(1):61-63.

[2]张秀琴.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探析[J].学周刊,2017(6):100-101.

[3]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等.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5):82-86.

[4]刘朝军.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19,8(27).

[5]章健华.寄宿制重点高中男女生心理卫生状况的比较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01,14(1).

[6]郑剑虹,黄希庭.自强意识的初步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杂志,2004(3).

[7]夏凌翔,黄希庭.当代学者对自立认识的概念分析[J].心理科学杂志,2006(4).

[8]刘玮玮,刘冰清.论转型期我国女性应有的道德素质[J].怀化师专学报,2002(3).

[9]钟慧,范丰慧.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人格发展的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作者简介:

熊雯,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附属中学。

作者:熊雯

上一篇:机电故障诊断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领导干部制度作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