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教育经济主义思想将教育与经济联系起来,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教育市场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关注市场需求,力争面向产业设置课程体系并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经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地走向市场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教育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教育经济论文 篇1:

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般经济属性日益异化成社会、产业、市场服务等功能,高职教育短视化、产业化、不公平问题逐渐凸显。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科学认识应该有别于“商品性”“市场性”及“产业化”等工具性和功能性判断。只有从认识论、知识论和实践论上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济属性  市场性

[作者简介]花鸥(1982- ),男,江苏东台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曾庆琪(1964- ),男,江苏句容人,江苏建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1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江苏高职教育产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a/2013/03/015,项目主持人:花鸥)

在《辞海》中对“属性”的文本解释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在英文中属性用“property”或“attribute”等词来表达,基本语义是事物的特性或者是形成人和物最本质的部分。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作为事物的存在,其实是其本体与属性的相结合,本体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它是客观表现具有的多种形式和反映,而属性则是对客观本体所具有的感性表现的抽象规定和一般性规定,具有基本的、不可变的特性。客观本体是属性的物质存在基础,属性则是客观主体的最一般的永恒的表现。没有属性的实体是空洞的抽象,是神秘不可知之物,而脱离实体的属性则只能是主观任意的虚构。同时,客观本体常常表现出多种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之分,这些多重形式的属性构成了客观实在本体。从人类认识规律和方法来说,对属性的认识是正确、直接和快捷判断事物真实多样面貌的首要选择。

高职教育这一客观存在就是高职教育实体与高职教育属性的统一。高职教育实体就是校园中教育活动实体,如高职教育教学活动、高职教育的教科研活动、高职教育的产学研活动等。高职教育属性则是指高职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实践性或经济性等。正是由于客观本体属性的多重性,人们在分析和实践高职教育时经常将彼此相近的属性相混淆。例如,高职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得益于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和实践,但如今高职发展进入瓶颈区,则是对其经济属性市场化狭隘理解的结果。对此,要从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一般性理解入手,准确理解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这是当今高职教育发展问题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破解高职教育发展市场化偏差问题的实际需要。

一、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

1.“经济”词义的源由。“经济”一词最早在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晋书·殷浩传》记载:“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唐代袁郊在《甘泽谣·陶岘》中说到:“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宋代梅尧臣在《汴渠》中提到:“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这时的“经济”主要是“经世济民”的意思。现在“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他们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economics”在牛津词典解释为研究社会如何组织和管理产生货币、交易和以此形成产业的学说。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则把经济当作财富进行研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主要就是对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及其增长进行深入研究。大卫·李嘉图继承并丰富了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论,只是更加注重财富分配的问题。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则把经济学界定为“财富如何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马克思则认为经济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在宏观上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而微观上主要是研究单个企业、市场、商品的行为及其关系”。“经济”这一概念的判定如此模糊,以至于给后人研究事物的经济属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从“经济”某一层面进行研究成为方便可行之法,但研究结果不尽如人意,在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研究也是如此。

2.有关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定的比较。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现,人力资本(教育)可以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率。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运用因素分析法,推算出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的贡献占23%。英国经济学家斯宾斯、索罗认为教育具有市场筛选作用,因为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能力较高的人,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水平,雇主甄别高能力求职者时,求职者的教育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这些西方学者都认为教育具有提高生产率或者鉴别市场效用的经济性工具意义。

叶澜认为教育是實现各种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教育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黄济认为现代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联系,为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产生。靳希斌指出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功能,教育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消耗、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化科技发明有重要作用。黄志良等人通过研究认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较注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产学研结合,而高职教育大量实施的以“成才育人”为目的的产学研结合则容易受到忽视,高职教育应考虑如何满足企业发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多发展具有经济属性的产学研结合。王全旺、赵兵川等人借鉴蛛网理论分析了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成因。

可以看出,对于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分析基本是从经济关联性、与劳动力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的,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的判定,是可以從他物关系进行阐述和论证的,只是国外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研究更多的是比较直接从宏观计量方面进行分析,而国内主要还是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的,属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

3.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表现形态。(1)物化表现形态——社会大生产力。工业革命时代,机器大工业借助于机器建立了与自身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力基础。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机器工业部门规模日益扩大化、复杂化、规则化和自动化,复杂的工艺和材料被不断发明和应用,这需要工人必须掌握新技术,并不断及时更新,这样的工作要求和特点,要求劳动者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熟悉机器构造,掌握机器原理与操作技术,因此接受一定的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成为可能。反而言之,劳动者在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培训后,理所当然会促进机器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必定会促进更加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提高。(2)内化表现形态——劳动力价值。高职教育对劳动力价值提高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改变劳动力形态上,并通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与其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别表现出来。马克思曾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的复杂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表现,这种劳动力需要花费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就是说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要比普通劳动贵得多,所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价值就高,劳动力复杂程度越高,所创造的价值就越多。(3)外化表现形态——现代商品经济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的联系,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一种社会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关系。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产生的初期,由于产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便在物质生产部门以及劳动所活动的产业部门产生了适应商品生产要求的职业技术学校,这种最初的职业技术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劳动力和人才是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商品经济联系的关键性环节,现代商品经济正是通过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求,以此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员。

二、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理解的简单化与狭隘化。从对高职教育本质属性、一般属性以及高职教育功能、价值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等核心概念存在狭隘理解和替代的现象。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是一个不言自存的实在概念,并无需下定义,因此使得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很难直接对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进行直接分析,所以大多数人从相关方面入手,这样的认知方式虽有可行性,但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出现“经济属性”概念被简单代替的现象。比如,一提到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时则会联想到“公共产品”“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教育与经济关联性”“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等,这些所谓的“属性”概念并不是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所指向的内容,更多的则是对“教育经济属性”形式的展现,错误地将属性表现认为属性本身,这样理解的后果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的产业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短视化”“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的产生。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反映的是高职教育的属性问题,不是功能问题或者关系问题。如果把经济属性最一般的本质仅仅看成经济属性是具有产品的功能或者市场的作用,其结果可想而知。

2.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外延运用泛化与庸俗化。对高职教育及相关核心概念的运用存在泛化与庸俗化现象。高职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对高职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或对其理解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立场、观念的影响,会折射出主观认识和研究身份。为了方便理解与运用,有些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对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上提出“高职教育具有经济属性和功能,应该推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专业,高职教育就办什么专业”等一些极端做法,有些学者在进行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问题分析时直接用“教育经济(市场)”这样很不严谨的词句来表述,这些极端做法和不严谨的说法模糊了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差异性,把经济当成市场,把经济属性看成市场功能,引起了人们对市场理解的泛化,使之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歧义,这样会影响高职教育价值的真实体现和教育决策者的理性判断。

3.经济与市场共性与个性边界不清。对经济属性的简单理解和运用泛化处理,说明这两个概念关系边界不是很清楚,明显模糊了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边界。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说,高职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有特色的概念,高职院校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的“三改一补”“三多一改”等政策措施下发展起来的;从高职教育主要研究者来说,他们大都是普通高等学校工作者或中职教育工作者;从高职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背景来说,他们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都是从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研究的相关成果演绎,甚至是直接照搬而来的。对“经济属性”外延的简单理解和内涵泛化运用,势必导致共性和个性界定模糊,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三、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中对市场成分的理性反思

1.从认识论上,突破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误区。对高职教育某些特征的片面性理解,导致了高职教育时间定位中的狭隘性和简单化。一方面,高职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商品,高职教育作为产品可以用货币进行交换和买卖;另一方面,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进行过度工具化解读,视高职教育的经济属性为刺激经济、跟风市场的工具,这不仅不符合经济属性本原,也严重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本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存在依赖的基础。按照这样的理解,经济是政治、教育、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基础,教育只是有经济属性,但经济属性不是教育的唯一属性。在封建社会之前,以人的依附关系为主的商品经济不发达,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当然就不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当时的教育就没有经济属性。在现代商品经济发达时代下,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从之前的边缘化走向以商品经济为重的社会中心,高职教育经济属性逐渐凸显出来,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属性。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更多是指向经济规律在高职教育本身所引起的特殊作用和效果,而市场则更多地体现在“买方”“卖方”以及两者之间价值规律的运用上。

2.从知识论上,厘清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关系。经济属于元概念,属于范畴层次,市场只是经济概念的下位概念。经济范畴与普通的经济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反映个别的经济现象或过程,经济范畴则是反映大量出现的经济现象或过程。因此,“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是经济范畴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表现。我们可以用球体理论来加以阐述。“经济”属于球体网络的内层核心中的点,而“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概念是球体网络组织表面上的一个个点,“市场”之类的下位概念根植于“经济”核心概念,吸取“经济”概念养分,“经济”概念理解越深,下位概念越多,认识就越广泛,整个球体网络就越大,且与“经济”概念丝丝相连,位于网络组织外围的陈述最容易修改,同时修改网络其他部分陈述也比较容易,具有网络中心的陈述在整个网络组织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修改这些陈述不会动摇整个网络体系,它们同属一个球体。

3.从实践论上,回归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本质——民生。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研究,除了丰富和完善高职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实然性要求外,还有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然性要求,其最终目的就是回归经济属性中的民生要求。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曾提出,职业教育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和“为增进生产力”,其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可以说,回归经济属性的本质民生要求,一是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关注社会民生。高职教育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而高职教育经济属性不在于满足本身,而是要满足构成经济属性的人及其关系的发展和运转。《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要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这些经济要求,其实质就是要改善民生经济。把高职教育推向市场,其立脚点和归宿点也是人的社会,如果只重视达到既定目的的手段,忽视了对目的关注,研究其经濟属性除了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外,也就一无是处了。

[参考文献]

[1]桂渊.对教育属性的认识[EB/OL].http://post.news.tom.com/DF0009106.html,2008-11-18.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黄志良,金友鹏,姚延芹.高职产学研结合中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1(9).

[6]王全旺,赵兵川.高职教育发展劳动力市场适切性的路径选择及预测模型研究[J].学术论坛,2013(7).

[7]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花鸥 曾庆琪

高职教育经济论文 篇2:

教育经济主义对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的影响

摘 要:教育经济主义思想将教育与经济联系起来,对我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教育市场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关注市场需求,力争面向产业设置课程体系并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经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地走向市场化。该文在教育经济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下,对高职的服务外包英语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试图通过调研数据,针对教育经济主义对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字:教育经济主义 高职英语 教学 外包

1 教育经济主义的主要思想

西方教育经济主义思潮,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对于当代全球的教育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西方的教育经济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有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和陶布曼的筛选假设理论,这些思想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和知识的进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教育属于生产性活动的范畴,是人的一种潜能,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经济利益是教育投资的出发点,在教育领域的投资,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1]。陶布曼的筛选假设理论把教育视为帮助雇主筛选求职者的一种“装置”[2],认为人们的工资和人的受教育程度是存在正相关性的,不过这个正相关性的存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要通过教育的筛选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筛选作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就是将能力有差别的求职者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2 国内的教育經济主义的观点及其对高职教育市场化的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国内关于教育经济功能的观点是:科学技术转变成生产力需要教育作为中间的桥梁机制,教育是生产力提升的根本手段等。国内对于教育经济主义思考中,核心观点可以划分成两种,一种是教育产业论,将教育从社会福利领域转变成产业,归于第三产业当中,因此要把学校作为企业来经营。另一种是教育市场论,将教育市场化,教育行为需要消耗资源,是存在生产成本的,所以是符合价值规律的,教育也和市场一样存在供求关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经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不断地走向市场化。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经济主义影响下的改革有:(1)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确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高职的毕业生直接面临将就业的选择与竞争,因此教学中要找准目标定位,瞄准产业需求培训专门化职业型人才。(2)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就业市场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归宿,与产业发展脱离的高职教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3)面向行业岗位开设相关课程。必须立足高职教育特征,参照职业岗位的业务流程来配置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正式基于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理念下的课程设置的一个鲜明体现。

3 教育经济主义对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外包,其英文全称是“Outside Resource Using”,字面含义就是“外部资源利用”,简称为“outsourcing”,也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外包”一词。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是指为以高职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为导向,以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英语课程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高职英语的语言描写、学习理论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方式以发挥课程设计过程四环节的协同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特定学习需求达成的一种系统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该研究者所在教学团队以该服务外包方向的高职学校的中等成绩水平的大一两个班级和大二两个班级的102名在校生为对象,开展了一次调研。受测学生中的大一和大二学生截至调研时的英语课程学习时间分别为8年和9年,其中女生54名、男生48名。受测大一学生高考平均成绩为62分、大二学生高考平均成绩为64分(满分120分)。问卷调查中,一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扣除无效问卷2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00份(其中来自女生问卷53分;来自男生问卷47份)。其中,收集到的信息如下:48名学习者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占受测总数的48%;35名学习者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占受测总数的35%;8名学习者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掌握一门工具”,占受测总数的8%;9名学习者表示对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清楚”,占受测总数的9%。

与此对照,根据笔者所在学院开展的针对全国近80家服务外包企业对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情况调研[3],其一,关于企业对于员工英语能力水平的要求,受测服务外包企业中,对员工英语技能要求为“很高”的有12家,占受测企业总数的15%;对员工英语技能要求为“较高”的有32家,占受测企业总数的40%;要求为“一般”的有32家,占受测企业总数的40%;要求为“不高”的有4家,占受测企业总数的5%。其二,关于企业对员工英语等级证书的要求,收集到的信息如下:受测服务外包企业中,对员工英语证书要求为“六级”的有22家,占受测企业总数的28%;要求为“四级”的有53家,占受测企业总数的66%;对员工“没有要求”的有5家,占受测企业总数的6%。

在对综合两项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从企业的对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的需求来看,对员工英语水平要求很高和较高的企业比例为55%,仅有5%的企业对于员工英语水平要求不高,而且受测服务外包企业中94%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英语等级证书有明确要求,其中近28%的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六级证书,66%的企业要求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学习动机来看,高职服务外包方向的学生普遍认识到了英语学习与未来职业及自身发展的正相关关系,35%明确表示学习服务外包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另外的56%的学生的学习目的都与职业和自身发展有关(8%的学生是为了掌握一门工具,另外48%的学生是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

通过上述的分析,企业的需求能较好的对教学起到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能够根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面向市场和产业开展教学。我国当前的教育经济主义思想,对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经济主义存在诸多弊端,我们对教育经济主义大潮席卷下的高职服务外包英语教学,要深刻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力争做到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67.

[2] 毕淑芝,王义高.当今世界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陈素花,严世清.基于行业需求的服务外包英语教学对策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3):97-100.

作者:王向阳

高职教育经济论文 篇3: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数学课程教学体系

摘 要: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在调研我院数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基础够用、强能力、重应用”为指导思想,确立相应教学原则,构建体现我院教育特点新的数学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数学教学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创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办学水平。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因此,各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直接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经济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学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其现状并不适应我院(高职)教育特点,例如,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按照当代高职教育理念,各专业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那么,数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应如何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方面发挥它的作用呢?即我们应如何设置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才能适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呢?阐述如下。

1 我院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知识传授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重理论,缺乏应用,忽视概念产生实际背景和方法应用的介绍,割裂了数学理论、数学方法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 数学课程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数学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在中学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运算能力、简单实际应用能力等;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工具。通过多次调研和亲身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希望降低理论证明和大型计算量,增加应用知识的学习。

由此,根据高职数学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我院数学教学应改变过去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形式化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所学的数学内容,增加一些数学应用方面的知识,从而达到使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即数学教学应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导入案例—提出问题—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突出我院办学特色。

3 数学课程体系重构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基础够用、强能力、重应用”。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数学课程体系应按照“基础够用、强能力、重应用”的指导思想,合理组织数学知识内在逻辑关系。要求:讲述内容简单明了,突出重点;知识深度以基础够用为度,结合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需求,使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讲述过程引入直观化教学;讲述应用时以实用为主,达到“实用、会用、管用”的目的。

(2)重构原则。①精选内容,必需够用。为突出和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将我院数学课程体系确定为“应用数学”课程体系。整合后课程内容主要包含: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②改变顺序,突出应用性。与传统的高职数学相比,整合后内容在知识顺序上可改变。③降低理论,增加实用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数学教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强化应用”。因此,其教学内容在理论上要求降低和淡化。

4 应用数学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总思路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我院数学课程教学体系重构方案(图1)。

(1)应用数学课程体系。针对高职数学课程特点,我院数学课课程改革应突出其应用性,注重学生基本素质与数学能力的培养,即改革后的应用数学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和扩展两部分。

(2)各模块学时及开课时间(表1)。本体系的特点:模块相对独立,便于不同专业选用;渗透现代数学观点和思想,诸如线性化、数值化等。

(3)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构架,是各门课程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指导教与学的重要作用。应用数学课程教学大纲,应明确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科学地安排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课时及内容,体现“育智与应用”的双重功能;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适当精减理论,增加实例,突出应用练习;各部分内容要明确其教学目的和要求,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选取教材。教材改革是衡量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业务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教材质量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质量均有直接影响。对于我院数学课程来讲,目前使用的教材针对性不够强,应针对岗位和相关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对内容进行增减、调整。

教材的选编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有重要的作用。在组织教材时,要结合我院学生入学数学基础较差的特点,减少纯粹理论证明与大的运算量、增加数学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在引入重要概念之前,简明阐述其产生背景及应用渠道;在每章开始,要标明本章重点和难点;在每章结尾,给出本章知识结构网络图、重点知识回顾指导和相应的自测题与详细答案。

5 結语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其数学教学应以岗位实际需求为宗旨,兼顾学生将来的发展能力,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淘汰循规蹈矩、陈旧性内容,采用新思维、新方法,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科学整合、优化数学课程体系,使我院数学教学更加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保障我院教学与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使我院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合理的知识体系,更好的适应企业岗位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春浩.高职数学课程体系与数学内容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2] 宋立温.突出能力培养构建高职数学课程新体系[J].济南: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

作者:古丽丽 韩廷武

上一篇:风险基础审计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