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赏识教育论文

2022-04-15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予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行为。在职业教育中,它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可以挖掘学生潜力,使之各展其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赏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赏识教育论文 篇1:

论高职高专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二十世纪末,国内的“平民教育家”周宏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将自己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中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留美硕士。而赏识教育法的推广运用,又改变了众多周婷婷式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赏识教育法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方法,它满足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心理需求,从而可能达到出人意料的教育效果。近几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与学生朝夕相处,发现其中有不少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意味着他们尤其需要赏识教育,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一种从肯定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出发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受教育者生命和人格的教育方式。它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并对此加以肯定和赞扬,以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和行为,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赏识教育里,尊重是前提,爱是根源,肯定是核心,理解宽容是关键,自主发展是目标,激励、赞赏是基本形式。其实不光是学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得到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则能发挥其能力的60%-80%。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及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1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影响下,当前许多高中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生活、个性、社会交际等方面的不足。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常是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中最后一批被录取的,他们中大部分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上课经常迟到、早退、缺席,课上不能认真听讲,自制力较差,缺乏刻苦钻研、积极上进、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在今天崇尚高学历、高能力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又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上了高职,毕业后拿的是大专学历,到社会上处处低人一等,因而对前途感到渺茫,缺乏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缺乏前进的动力,甚至抱着“过一天少一天”的想法混日子。不过也正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有以上弱点,才使得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另一方面,从身心发育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个性逐渐趋向稳定,自我意识更加强烈,自尊心强,爱面子,但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感情开始丰富,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感动。这决定了高职高专学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

2实施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以上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行赏识教育就显得极为必要了。因为赏识教育是一种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它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赏识每位学生的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不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增强勇于进取的精神。学生从教师的赏识中,可以体味到爱的力量,可以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产生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这是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这将重新激发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对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兴趣。赏识教育几乎对任何层面的学生,都有着一定的效应和价值,对高职高专学生也一样,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高职高专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认可和更多的宽容和爱,以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三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1.给学生一个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赏识中体验成功

恩格斯说过:“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有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他们就会有畏难情绪,甚至直接放弃努力;或者脑子一热就努力一阵,一旦看不到目标达成的希望就心灰意冷、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难易程度合适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实现目标的追求,始终保持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去体验战胜自我的愉悦。就拿英语学习来说,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就让他们默写单词,对写得较好或有进步的同学教师要予以表扬,以激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这样他们一方面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自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同,教师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就,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步增强。

2要爱护、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

赏识教育不拒绝批评,但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式。教师在批评教育个别学生时尽量不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而要私下以谈心的方式进行,维护他们的自尊,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你关心他、尊重他,把对学生的爱化为学生可以感知和接受的具体的行为,从而满足学生对于爱和自尊的心理需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认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师生情感交融是赏识教育的重要原则。对学生只有用真实的、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给予学习成绩差、纪律涣散的高职高专生们的更多是批评和抱怨。有的教师说话很刻薄,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丢尽脸面。比如有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教师就会说一些讽刺挖苦的话,甚至采取罚站的措施,更有甚者将学生赶出课堂。这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的粗暴做法往往会使本来就不愿上课、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以及害怕被指责的学生直接选择逃课,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状况会更加糟糕,另一方面这些不上课的学生由于无事可做往往会在校内外滋生事端,又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教师应及时给予暗示,课下再找他们了解情况。教师善意的提醒、微笑的面孔和温和的声音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才会乐于上课和学习。

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并尊重差异,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公正的心。无论学生的成绩好坏、品行如何,教师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高职高专生对公平感有着深切的需要,他们讨厌教师的一切不公正行为,更厌恶教师“因人施教”的态度。教师只有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全体学生的心,获得全体学生的喜爱,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对全体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证明:感情象一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在实践中也可以观察到,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热情高,经常是因为他喜欢某个教师的结果。

3赏识要及时,持之以恒

赏识的作用是使被赏识的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从而起到维持和增强行为倾向的效果,赏识越及时,其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及时地了解到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行为的愿望,通过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克服困难、征服新的目标。高职高专生自信心普遍不足,自卑感较强,情绪不稳定,如果对他们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进步不是趁热打铁,而是等“事过境迁”后再进行表扬,就会削弱赏识的积极作用。尤其对一些后进生,他们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心。如果教师没有对他们的成绩表示出及时的关注,就会让他们感到失望,而这种失望很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进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延迟奖赏效应也告诉我们:为了产生最大的效应,赏识必须及时。如果延迟赏识的时间很长,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的趋势。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要持之以恒,不能因自己的情绪或学生的表现而忽冷忽热。当学生在前进中出现反复时,要有耐心、信心,不能随口讽刺挖苦。要想方设法弄清反复的原因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鼓励他们,给他们信心,相信这是他们前进中的必然,从而各方面帮助他们度过这个人生道路上的关键阶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学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刘美霞,肖嵘.高校“特殊群体”与赏识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5).

[2]高跃芳.论赏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7.

[3]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4]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作者:山平

高职赏识教育论文 篇2:

高职教育中的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予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的教育行为。在职业教育中,它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防止出现逆反心理;可以挖掘学生潜力,使之各展其能。

当前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偏差,对职业教育缺乏重视,以至于一些学生纪律散漫、不讲文明、不爱劳动、自私自利。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赏识教育是值得尝试的有效方法之一。

赏识教育及其意义

赏识,即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从而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的教育行为。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在职教学生中实施赏识教育尤为必要。

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卑,增强自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信。然而,当前学生的实际并非如此。职高的学生过去由于学习成绩或者平时表现较差,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致使他们心理极其脆弱,自信心不足,甚至自暴自弃。因此,赏识教育要做的就是当学生取得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地肯定和强化,让学生觉得“我行”,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久而久之,学生内心深处的那份自卑就会渐渐地消失,逐渐成为充满自信的人。

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防止出现逆反心理职高的班集体中常有一些学生不听话,好捣乱,对学习成绩的好差无所谓。教师习惯的做法是绷着脸孔,振振有词地指出其存在的缺点,然后限其改正,并威胁如不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政教处教育等。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育过程中夹杂着“白痴”“笨蛋”等侮辱性的话语。教师企图用自己的威严来吓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往往效果适得其反。有的学生因为长期受到指责和冷遇,出现逆反心理,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冷静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主客观原因,对学生灵魂深处的每一点亮点加以放大,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在保护其自尊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这样既给学生留了面子,又让其自己去发现不足及问题,从而防止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给教育带来尴尬。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学生潜力,使之各展其能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9种智能,即除了语言和逻辑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音乐、人际交往等能力。这些代表了每个人的不同潜能,这些潜能只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学校以智力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估,几乎所有的教育和评估内容都只简单地指向了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两个领域。职高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其他方面的才能又难以得到发现和认可。因此,评价应多元化,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学会赏识学生,捕捉其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扬长避短,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赏识教育的策略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就是要求教师能及时地、准确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强化,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判断、评价每一个学生。最胆小怯懦的学生偶尔也会有勇敢的举动;一贯的差生偶尔也会做得很好。对常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他们,做教师的应努力捕捉这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鼓励。这样,学生从老师的评价和肯定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增强前进的信心。

教师要营造氛围,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学生更是渴望受到赏识。因为他们很容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学生,仅仅依靠教师的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赏识学生,更要积极营造氛围,协同师生情感,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师生“群策群力”的作用,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教师要讲究教育艺术教育是一门艺术。好的教育方式、方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上要讲究艺术性。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师生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来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候老师的一个动作或一个表情也许就能达到所需的作用。如在教育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学生,每当他们完成一件事,他们总会用一种渴望的眼神想得到老师的评判。这时老师投一个赞许的眼光,或一个满意的微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当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或很痛苦时,老师用一些安抚的动作更胜过语言上的安慰,使学生尽快走出困境。这需要教师体态语的运用也要讲究艺术。

赏识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事求是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学生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事不分大小,都做过度的夸奖。

全面对待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既要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不足,促使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分清荣辱。只是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既能使学生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持之以恒学生的成长需要长期悉心的呵护,尤其是对一些被认为“屡教不改”的学生,更要宽容、和善、耐心,时刻不忘赏识,给他们以希望。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

作者:赵敏林

高职赏识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摘 要: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的构建依托理念保障和队伍保障“两项”条件保障,以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五个”实施主体为核心,践行“三分三定”措施,即“分类别管理、分阶段教育、分重点帮扶,定人、定位、定量”,以此搭建“人人想闪光、人人要闪光、人人能闪光”的教育服务平台,使高职学生中的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怀梦、追梦、圆梦”,让每位高职生人生出彩,从而实现“人人想成才、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张伟(1977-),男,浙江平阳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背景下构建‘挖掘闪光点、助力成才梦’的赏识教育体系研究”(编号:2015B067),主持人:张伟。

在90后高职学生中存在着一群“特殊学生群体”,如学习后进生、心理困惑生、经济困难生、行为失范生、宗教信仰生及其他弱势学生。该群体学生缺乏自信、自我控制能力弱、学习态度消极、对自身发展迷茫,但却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正如屈原在《卜居》中提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1]。所以,正视并关爱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通过构建赏识教育体系找寻学生闪光点、激发学生自信,助力学生成才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构建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进行“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是将“以生为本”理念具体化、项目化,正确把脉“特殊学生群体”的个体化差异,探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转型的有效路径。

(一)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需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进行中的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都赋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快推进高等職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步伐,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层面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加快我国创新步伐的主观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升级需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努力。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挖掘、个性化培养,顺应了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时代潮流。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挖掘其闪光点,充分激励和引导,以达到对学生“正强化”教育的有效激励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以及服务的对象为学生群体,在实践过程中应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至首位。“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体现了教育理念中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从情感因素方面对受教育者使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点点滴滴的人文情怀感化中积极向上,尤其是学校的“特殊学生群体”。

(三)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转型有效路径

目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更多侧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进行,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思想政治教师仍在不断摸索探讨如何针对不同学生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正是素质教育“征途”中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努力,单纯的“思想政治”课着重于理论的教育,而“素质教育”的阵营应拓宽至大量的实践活动和课堂之外,换言之,在尊重“差异化”的前提下,“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的开展与实施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呼应了时代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素质教育体系。

(四)使每位受教育者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人才的培养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营造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机制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无论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或是人文素质的培养,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拥有着人生出彩的机会,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给予他们出彩的机会和引导,特别是对于“特殊学生群体”,他们更加需要闪光点的挖掘,更需要“阳光”的普照,唯有真正将他们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并将之放大,才能让他们更自信,让他们的人生真正出彩。

二、“挖掘闪光点、助力成才梦”赏识教育的内涵和体系构成

(一)“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赏识教育内涵

对于“特殊学生群体”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笔者在此依照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将学习后进生、心理困惑生、行为失范生、经济困难生、宗教信仰生及其他弱势生囊括纳入“特殊学生群体”,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更不是人生的失败者。对于高职教育工作者而言,师者应秉承“以生为本”理念,在教育者眼中没有绝对的差生,取而代之的应是一双善于赏识的眼光,通过开展“闪光点”挖掘工程,发现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着力解决学生缺少梦想和缺乏自信的问题。

(二)“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赏识教育体系

笔者所在学校于2011年启动学生“闪光点挖掘工程”,通过近几年的探索,边实践边创新、边创新边总结,边总结边提升,边提升边完善,夯实理论基础,以实践为指导,注重实际操作,构建了“三年三分三定”的高职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

围绕“以生为本”理念,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具有“自信、阳光、进取、活力”鲜明特征的创新型“一技之长高职生”。项目实施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条件保障,二是实施主体,三是具体措施,三者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体思路为:由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五个主体,依托理念保障和队伍保障,探索并推行“三分三定”措施,即“分类别管理、分阶段教育、分重点帮扶、定人、定位、定量”。2011年启动项目,2012年基本构建如图1的项目框架,2013年全面深化项目实施,2014年对项目实施进行提炼提升,2015年寻求项目实施的突破,2016年赏识教育体系形成长效实施体制。项目体系以点带面全方位开展“挖掘闪光点、助力成才梦”赏识教育过程。

三、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严密的实施体系,依托“两项保障”,夯实基础,即理念保障以及队伍保障,由五个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三年三分三定”的高职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从而保障工程实践的长效性。

(一)两项保障,形成长效机制

1.理念保障。树立“以生为本、人人闪光、人人成才”的理念,立足思想先行,将意识的灌输作为第一要务。通过“闪光点”挖掘团队,将“人人有闪光点、人人想闪光、人人要成才、人人能成才”的思想观念进行宣传,为项目搭建一条运作的基础通道。通过学生干部带动作用,将理念渗透到每个同学的心中。在全校弘扬“敢于闪光、宽容失败”的闪光文化,营造关心、关爱、帮扶特殊学生群体的大环境。“两项”保障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并逐步形成长效机制。

2.队伍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学院建立了以辅导员为纽带,学生本人、班干部、班主任和党团干部共同参与的团队。多方人员的共同协作、配合,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让每个学生闪光、让每个学生怀梦、让每个学生有一技之长、让每个学生成才。共同致力于让每个特殊学生“闪光、怀梦、成才”。

(二)五轴联动,形成合力

如同数控机床通过五轴联动深加工精密产品一样,五个实施主体扎实共推“闪光点”挖掘工程项目,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作为学生本人,要正视自身价值,挖掘内在潜能,坚定自我更新,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班干部,要在与特殊学生群体一起生活学习的过程中支持其点燃“闪光点”;作为班主任,把握“六度”转化特殊学生,即选择好入手的角度,认识转化的程度,掌握奖惩的尺度,加强与家长联系的强度,利用集体帮助的效度,加深注入感情的浓度;作为辅导员,科学设计项目,深度挖掘“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并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连同办公室的布置也能充分展现“人人闪光、人人成才”的文化特质;作为党团干部,要全力支持辅导员工作,帮助树立典型、推广经验、总结提炼。

(三)三分三定,形成运行机制

1.分类别管理。即将特殊学生群体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有学习后进生、心理困惑生、行为失范生、经济困难生、宗教信仰生及其他弱势生。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区别管理,对待学习后进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和“你我身边榜样”教育;对待心理困惑生开展排忧解难和“不抛弃不放弃”系列活动;对待行为失范生开展朋辈辅导和励志成才活动;对待经济困难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和创业教育;对待宗教信仰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红色主题活动。

2.分阶段教育。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特点,采用“三年三阶段”分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是引领期,通过学生活动、社团、社会实践等环节,引领学生融入新环境,明确新定位,让特殊学生走好大学生涯的第一步,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二阶段是提高期,通过顶岗实习、专业调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专业素质;第三阶段是起航期,通过创业孵化、职场体验等环节,引导学生踏上社会,走向职场。

3.分重点帮扶。在帮扶内容、帮扶对象和帮扶措施上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帮扶质量。将特殊学生群体纳入到励志教育范畴,组建“励志班”,采用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如励志拓展活动、参观考察、播放励志音像、专题报告等。同时,针对特殊学生的困惑及需求,每期采用不同的教育载体,如拓展训练、经纬读书俱乐部、零距离论坛、寻找身边的闪光人物、“成功校友”牵手工程、创业导师制等。

4.定人。针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特殊学生,进行“私人定制”,从根本上挖掘特殊学生群体的“闪光点”。如学生甲,平时拖沓散漫,但酷爱文艺,能歌善舞,辅导员在“私人定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优点,安排其编排文艺活动,渐渐地,该生在同学中树立了威信,并养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好习惯,后竞聘上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

5.定位。“定位”即目标的定制,每一位特殊生都有相应的“定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先行挖掘特殊学生群体的个人气质,进行自我剖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寻找适当的匹配,找到最佳的向优秀学生转型的切入点,挖掘学生身上最闪光的潜能。

6.定量。“定量”讲求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标的把握,由量显质。实施中每一阶段都科学进行指标量化,特殊学生竞赛活动参与率和获奖率、学业成绩提高率、行为规范率、社团参与率、就业率等。通过“定量管理”,深化“闪光点”挖掘工程,加快特殊学生群体转化步伐。

(四)“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取得的成效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完善和调整,在整个学生工作团队的努力下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与成效,为今后项目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学生更加自信。项目实施一段时间以来,改变了部分特殊学生缺乏信心问题,学生不但自信心大增,而且主动规划美好未来,精神风貌整体提升,效果明显:不再是理想信念淡漠而是更加勤学、上进;不再是自由散漫而是成长为富有创造力的阳光学子。大部分特殊学生走出困惑,如“励志班”第六期学员丁同学,入学初学习兴趣不浓,经过4个月的励志训练,各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省城杭州创办了一家软件销售公司。将特殊学生群体组建成“励志班”,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成功教育、有效沟通为主题的活动课程,4年来共培训学生1200多人次。

2.风气更加清新。项目实施后,到图书馆看书的特殊学生多了,参加社团活动的特殊学生多了,参加技能竞赛的特殊学生多了,参加创业的特殊学生多了,特殊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形成忙学习、忙闪光、忙创新、忙创业的新风气。出现部分特殊学生主动报名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比赛,特殊学生申报项目比例也大大提高。

3.家长更加满意。项目开展以来,特殊学生在校表现出自强不息,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或多才多艺,在人生舞台上演绎美丽……一颗颗耀眼的“青春之星”大放异彩。很多家长主动和班主任、辅导员联系,家长对孩子的变化很意外、很惊喜,表示要全力支持学校的“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共同参与学生成才计划。學生、家长、学校三方互动良好,学校朝“办人民满意”的办学目标前行。

4.社会更加认可。根据第三方麦可思公司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认可度逐年提高。2014届《浙江省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学校综合排名第三。近两年《杭州日报》、《青年时报》对学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进行了3次大篇幅报道。2012年10月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到学校考察,对“特殊学生群体闪光点”挖掘工程进行高度评价。“人人闪光点”挖掘工程入选2011年浙江省教育厅创先争优典型案例精选。“成功之路励志班”入选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教书育人典型案例精选。在教育部思政司2014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浙江省高校评比中名列第三名。2015年“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模式被浙江省国资委授予“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四、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赏识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多年来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只是历史的篇章,如何进一步深化赏识教育,更多、更好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新课题,笔者以为有四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一是加大关注特殊学生个性化发展力度。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寻找到真正适合每一位特殊学生的教育方法,使其拥有不同的发展途径、方向,真正满足90后高职学生内心需求;二是加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艺术培养力度和强化“切入点”意识。需要学生工作抓重点,思想工作找焦点,理论学习跟热点,调查研究解难点,工作方法创新点,总结经验出亮点;三是加大校园榜样塑造力度。特别是发现、培育、塑造特殊学生群体转化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传递校园正能量;四是加大长效机制建设力度。其核心是完善项目评价指标,推动素质教育评价转型,努力让每个学生的“小梦”汇集成集体、社会、国家之“大梦”。

教育是一门科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门精致的艺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用科学、创新、艺术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做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师范生要第二变——变个小孩子[J].师范生,1931(2).

[2]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3/c_1111276223.htm.

責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张伟

上一篇:幼儿法制教育论文下一篇:技校礼仪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