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教育法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在此背景下,高职生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高职生接受的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不同,使得高职生价值观差异性较大,基于这样的现状,需要创新教育方式,本文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与方法,做了简单的论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生教育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生教育法研究论文 篇1: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探究

【摘要】阐述高职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提出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生诚信教育对策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是高职院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是塑造高职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目前,高职生中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不仅关系到高职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对高职生开展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一、高职生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高职生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习、经济、就业等方面。

(一)学习方面。学习是高职生的主要任务,但据笔者调查,高职生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比较严重,主要体现为:高职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有29%的学生曾有作弊行为,男生比例要高过女生,越到低年级作弊的可能性越低;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论文,不是仔细钻研,写出高质量的论文,而是采取拼凑论文的方法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在网上直接复制别人的论文,改头换面后交给老师。

(二)经济方面。一些高职生在经济活动中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弄虚作假,骗取贫困生困难补助。党和政府高度关心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但一些学生利用学校操作的漏洞,弄虚作假,出具家庭经济困难的虚假证明;一些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有意不交,将学费挪作他用;有些学生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银行的正常工作和学校的声誉。

(三)就业方面。求职就业是高职生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一环。但当前高职生的求职履历“掺水”现象较多,临近毕业的高职生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内容,虚构在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经历,欺骗用人单位,填写虚假的社会工作和实践经历,拔高学习成绩,甚至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和专长,违背基本的道德底线,特别是高职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毁约现象让用人单位十分尴尬。

二、高职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职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素质的体现者,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将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代高职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社会、学校、家庭等,也有主观因素如高职生自身。

(一)社会教育因素。由于市场经济功利性影响,加上价值多样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激荡,我国某些领域出现信用危机,这对高职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诱发了一些高职生的行为模式与诚信意识的背离。经济上急功近利,造成了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观念淡漠,致使诚信规范被物质化、庸俗化、功利化,社会非诚信之风吹到高职院校,高职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滞后性,使得政府出现一些失信现象,而经济领域中的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制假贩假等,文化领域中的文凭造假、学术造假、广告虚假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高职生,成为高职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诱发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职院校德育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行政手段规范学生行为。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跳出传统说教模式,甚至某些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水平,落后的德育手段和形式已不能适应诚信教育的现代要求。在评价机制上,存在重知轻德的弊端,内容上存在脱离实际的缺陷,不能达到实际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因素。家庭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根本性作用,而诚信教育是品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但是,当代高职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某些家庭教育往往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而且家庭教育仅限于学前和中小学时期,大学时期得不到重视。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子女上高职后的教育问题是老师的事。有的家长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有时为了自身利益,当着子女的面做言而无信或不孝之事,这些行为既破坏了公民道德建设,也对子女诚信品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某些家长很少过问自己子女在高职院校的表现,甚至孩子多门课补考或受到了处分,家长也不闻不问。

(四)高职生本身因素。当代高职生具有较强的开放思想,但涉世不深,道德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对诚信危害性认识模糊,对诚信道德缺乏判断能力,容易放弃诚信原则,产生失信行为。特别是生活中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事例,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诚信观,有时为自身利益,违心失信。当代高职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裕,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心理脆弱,行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很少考虑自己应为家庭、为他人做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个人自私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双向选择时,往往为利而舍弃诚信。

(五)制度缺失因素。我国现行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制度制约少。诚信教育主要靠传统、习惯和舆论去规范,缺乏严肃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毕竟有限,由于社会没有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容易造成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局面。我国高校普遍没有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有些学生因为不诚信,反而得到收益,而有些诚实的人反而没有得到应有好处,即使不诚信的行为被发现,为此付出的成本也比较低,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老实人吃亏”的思想,信用意识淡化。

三、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在其一生中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高职生诚信缺失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势必造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关系,不利于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利于高职生人格的完善。而且高职生诚信缺失势必引发“不良示范”效应和负面影响,从教育层面来看,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其诚信缺失远比其他人群的影响更明显,其引发的消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隐蔽性,由于在校期间,学生尚未直接步入社会参与经济活动,诚信缺失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不会立竿见影,但一旦高职生互相影响,诚信缺失的人员就会出现倍增负面效应,有损高校的形象。当这些学生融入社会后,在祖国各行各业工作,诚信缺失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就会凸显出来。再者,高职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实施。因此,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四、加强高职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高职生的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高职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一)打造诚信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诚信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诚信宣传,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应规范政府诚信行为,以带动各行各业的诚信活动,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所造就的社会中间组织,如商会、工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是促进诚信道德因素生长和强化人们彼此信任的重要环节,这些组织的健全能够为高职生诚信教育提供深厚的底蕴。大力进行普法教育,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和威慑力。

(二)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环境。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诚信氛围,高度重视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改变重智轻德现象,从德育课到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教学到管理,从日常行为规范到各项校园活动,让诚信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渗透到每个角落;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等舆论平台进行诚信宣传教育,树立诚信典型、歌颂诚信者,抨击失信者,把诚信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覆盖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加大教师队伍管理的力度,学校方面应坚持诚信办学的理念,排除权钱交易的干扰;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坚决杜绝不诚信行为,做学生的诚信榜样。对学生的管理上,要利用校纪校规,规范高职生诚信行为,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实践诚信行为,将诚信教育的要求由他律向自律转化,依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拓诚信教育渠道,综合利用榜样示范法、视频教育法、社会实践法、心理暗示法、情感熏陶法等,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诚信教育取得真正的实效。

(三)维护诚信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职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家庭要做好对子女的诚信教育,养成诚信的家风,遵守“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基本规范。家长要多与学校联系,关注子女在学校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通过电话、书信联系、定期看望、假期家庭教育等方式,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家庭教育要结合学生成长及个性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引导,避免封建家长式教育方式,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的平等关系,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同时避开家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关键要做到言传身教。家庭教育不能停留在某些具体事件的细节上,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心,教育孩子做一个善良诚实无私的人。

(四)加强高职院校诚信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完善。高职院校应为高职生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录学生基本情况、品行、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及奖罚状况,信用档案随学生人事档案交给用人单位,督促学生把诚实守信落实到学习生活之中。要完善诚信评估机制,对高职生的诚信状况进行适时评估,并结合评估情况开展各种诚信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诚信奖惩机制,把学生诚信状况作为评奖评优、贷款、入党的参考标准,对失信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让失信者受到必要的处罚。高职院校应引进诚信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诚信机制与社会诚信机制接轨,以利于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许瑞芳.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2(12)

[2]郑晓燕.从诚信认知及诚信行为的角度审视高校诚信体系建设[J].东岳论丛,2013(5)

[3]王起友.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问题实证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6)

(责编卢雯)

作者:张时碧

高职生教育法研究论文 篇2: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探讨

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在此背景下,高职生的价值观教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高职生接受的文化思想以及价值观念不同,使得高职生价值观差异性较大,基于这样的现状,需要创新教育方式,本文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与方法,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

0  引言

多元文化背景下,使得学生许所处的世界环境发生改变,影响着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面对着不同文化交织,所带来的影响,需要重新构建教育环境,培养高职生核心价值观,对高职生存在的价值观念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加以教育,使其能够在复杂的价值观观念中,能够分清是非,且能够坚定方向。

1  高职生价值观现状

首先,基于多元文化背景,高职生价值观形成方面,发生极大的改变,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不明确,少数学生甚至出现价值观荒漠的情况,在高职生价值观形成中,教师占据的比例骤减,朋友与同学所占的比例增加。在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意志受到极大的考验,学生在面对大学开放性学习以及生活,会出现难以适应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在学习中失去方向。

其次,高职生价值观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形成,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其中的社会关系变得相对复杂,当学生面对这样的环境时,开始将学习放在次要位置,将大学作为拿文凭的场所。部分高职学生的利己思想严重,在价值观定位中,其基本原则就是利益倾向性,基于学生个角度来说,其选择的价值定位,是基于个人的认定利益,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高职学生的将人际关系,作为等价交换关系,存在严重的利己思想,缺乏社会责任感。

最后,高职生道德素养受到影响较大,基于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以及腐败现象等,使得高职生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改变了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看法,进而使其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高职生价值观也随之变得个人化。除此之外高职生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不足,多元文化下实现理想,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需要团队力量,随着社会团队意识不断地深入,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依赖他人帮助缺乏主见,这些问题不利于培养高职生正确价值观念。

2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措施

2.1 创新思政实践教学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教育完成的,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中,思政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理论教学比例较大,与实际结合不足,因此需要对思政教学加以创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是实践,其具有可行性的方式,主要包括表演、外出考察、演讲、辩论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高职思政教学条件,教学课堂学生的基数大,教学课堂组织难度大,且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因此需要重新探索教育模式,要能够符合高职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及心理特点,以此适应多远文化发展形式。

在高职生价值观教育中,高职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实践教学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基于教学条件教学课堂在室内开展,教学形式为述说或者表演,转变理论教学方式,譬如:针对当今社会敏感问题“城管问题”,或者道德问题“老人摔倒扶不扶”等,在开展高职生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将学生根据系别分为不同小组,开展价值观问题辩论,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言论环境,以此来了解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进而教师要参与到后期辩论中,对学生的价值观加以引导,使其能够树立核心价值观。

2.2 创新就业形势与政策课程

基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使得高职生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就业观念落后,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没有详细的规划,而就业课程教学现状,也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创新就业课程,除了为学生传递目前的就业形式与政策外,还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念,当今时代高职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存在着好高骛远的问题,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在就业教育中,要充分的利用当代大学生就业典范,为其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其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譬如:在就业课堂中,或者利用就业社团的力量,开展SYB创业培训,为学生传递一些创业知识内容,使其能够学会创业项目计划书的编写,以及项目风险评估与市场调查,进行模拟创业,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苦,以及经营企业的不易,还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好的创业项目可以鼓励学生实践,为学生申请创业基金或者政策,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进而可以改善高职学生学习状态,当其有了前进的方向后,才拥有了更多的学习动力。

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开展,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环境建设,进而充分地发挥其外育人功能。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除了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同时还包括软件建设,包括校园管理规章制度、校园文化活动等,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并由学生负责基础内容管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学生来带动学生。利用学校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并且要定期组织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活动,与敬老院与福利院等合作,借助校园社团的力量,组织志愿服务或者义工活动等,定期去各个养老院献爱心,基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价值观教育工作细化,由各个班级或者社团等负责,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要定期参与,其主要目的是让其了解社会的一角,使其能够学会珍惜与感恩,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 采取渗透教育法,提升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中,采取渗透法教育方法,结合其他教育方法,注意教学目标的隐蔽性,因为价值观教育方法以及手段,与其教育目标的关联性较低,同时还需要注重价值观教育方式的间接性,将价值观教育工作,落实在实际生活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坚持开放包容性,采取多时空教育,重视潜移默化作用的影响,并且需要提升教育的长效性。渗透性教育模式是基于高职生的特点,多数学生对功利化价值观教育较为反感,因此采取渗透性价值观教育,能够取得更高的教育效果,可以采取将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使其能够无时无刻地接受价值观教育。

2.5 采取交流法,开展平等教育

高职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成熟阶段,但是其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加之每个学生受到的家庭环境、文化环境、成长环境等的影响,使得高职生的个体差异性较为明显,因此群体价值观教育模式,很难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这需要采取个别教育方法,采取针对性交流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基于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实行交流教育法,需要教学工作者,能够将理性和情感相互结合,做到情理交融教育,以此解决不同学生的价值观问题,通过思想交流与碰撞,以及分享观点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理念,进而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从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出发,切不可形式化教育,要积极的探索符合当代环境下,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使其能够有效地应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主流文化是我国发展的核心,因此加强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戴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知识经济,2016(04).

[2] 刘雪松.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1).

[3] 陈燕.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班会模式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4] 张玉萍,朱璋龙.机遇与挑战:论多元文化对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5] 王睿.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4(27).

作者:张子安

高职生教育法研究论文 篇3: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完善研究

摘 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中心,以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高职教育法律体系中存在刚性效力不足,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情况,与高职教育更好发展的制度需求存在差距。本文在分析现有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修订《职业教育法》、制定相应法律规范、健全法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完善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属性,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①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端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规范下进行,走法治化建设道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基础,现行所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内容的规范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作为一种有益补充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问题,是其他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依据,在高职教育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国《宪法》第十九条第二款及第三款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这是高职教育工作开展的宪法基础。《教育法》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原则,也对教育的基本制度,各教育主体的权利、义务,教育投入及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为高职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操作规范。《高等教育法》是专门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制定的法律规范,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投入和条件保障,也对高等学校的设立条件、组织机构、活动开展及教师任职条件等进行了规范。第六十八条规定:“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这就从法律上明确了高等职业院校的高校地位。《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体系、实施及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国家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层面也制定了相应的规范,以保障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教育督导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2014年修正本)》等法规,从教育管理、民办教育促进、教育督导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规范。教育部及其前身国家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关于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意见》《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等规章,从教师权利义务细化、教育管理行政处罚、教育行政许可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高职教育的开展有了更为详细的规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制定了符合地方高职教育发展实际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例如: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天津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天津市职业教育条例》;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等。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法律体系,再通过灵活运用其他规范性文件、政策的调控,从法律保障层面助推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二、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及规范作用。在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中,法律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职业教育法》有些内容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不相符,已经显现出其滞后性;职业教育集团、学徒制、产教融合等高职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还需要法律、法规、规章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等。

职业教育法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与实际不相符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②《职业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本法。”与之相比较,《义务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在第一条的规定中都是“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从法律文本上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法》缺少“依据宪法制定本法”的阐述,容易让人误解为《职业教育法》是《教育法》和《劳动法》的下位法,从而掩盖了《教育法》《劳动法》与《职业教育法》的关系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事实。《职业教育法》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该条没有将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定位进行明确,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存在“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只有成绩差的人才读职业学校”这一思想,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法》法律规范以原则性规范为主,刚性规范较少,规范多为原则性、指导性、倡导性内容,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较少,可操作性不强。对于违反《职业教育法》规定的处罚措施,现行《职业教育法》缺乏對责任主体、违法行为和处罚结果的具体措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从事技术工种的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对于没有经过上岗培训,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后续处置或者责任没有进行说明。在实践中,对于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可以通过《刑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追究责任,但《职业教育法》在法律责任上的缺位不利于该法的实施。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实施都需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促进法律的顺利实施和保障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从举办者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市级人民政府举办,同时,他们即是高职教育的义务主体又是监督主体,在实际中存在监督乏力或者重执行轻监督的局面。高职教育法律体系中还缺乏执法监督的程序性规定,执法监督的主体不明确,程序不明确,导致执法监督无法可依。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高职教育法律规范在实践中显得刚性不足,立法价值和立法目的难以实现。

三、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完善建议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与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的滞后矛盾已经显现,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的滞后性已不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在支持高职教育发展中占了较大比例,它们具有灵活性,能够对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规范。实际上,这些政策在职业教育领域所起作用也远胜于我国相关的职业教育法律,并成为真正指导地方立法及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依据。对于一个法治国家来说,政策毕竟不是法律,不具有法律所特有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国家意志性。③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对高职教育的法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现代化的、科学的、完善的适应高职教育的法律体系。只有做到有法可依,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④

(一)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修改

《职业教育法》作为规范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律,自1996年9月1日实施以来,一直都未进行过修改,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产教结合、职业教育集团、学徒制等優良的模式也没有进行规范,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职业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按照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对没有按照要求拨足生均经费的行为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致使违法成本较低,导致对《职业教育法》的随意践踏。《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应对不同层次、类型的职业教育分章制定规范,以体现法律对不同层次、类型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及针对性。对高职教育设置专门章节进行立法规范,在对高职教育的分章规范中,应对高职教育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进行规范,明确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对高职院校的设立条件予以明确,对各级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经费保障和条件保障予以明确等,这样既能从法律层面为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法律规范,也可以为其他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二)将现有其他规范性文件及政策上升为法律规范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学徒制、职业教育集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适合国情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国家也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寄予厚望,先后制定《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和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中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定位、经费保障等都做了相应说明,对指导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政策的规范性、稳定性及法律效力都没有法律规范高,把现有的关于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政策、措施进行提炼升华,上升为法律、法规是高职教育法律体系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已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情况下,对高职教育制定法律规范应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条例》为宜,这既能体现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专项立法,也能实现不同层级法律之间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条例》应包括高职教育发展目标与方向、各主体权利与义务、条件与经费保障、监督机制与惩罚措施等内容,形成一部有目标规划、权责明晰、监督与救济合理的法律规范。

(三)形成较完备的高职教育法律监督、责任体系

西方法谚讲“有权利就有救济”,只有完善高职教育的各主体的权利救济程序,才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的《职业训练条例》和《职业培训规章》都明文规定违反职业培训条例就是违法,可“判处关押”或“处以罚金”。日本颁布的《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应设置监督部门,并且专门设有“罚则”一章来论述监督和惩罚。在奥地利,其教育部设立了法律局,各州的教育部一般也都设有法律司或法律顾问,从而对已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实施宣传、审查、咨询和监督。⑤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做法,设置独立的监督部门,增加监督检查的程序性规范,专门对高职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再配合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社会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对高职教育法律体系完善时,要增加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规范,明确法律责任,让违法行为受到惩罚,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法治化道路建设。通过对高职教育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再配合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规定,增强法律的刚性及稳定性,构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

注释:

①人民网.高职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占41.2%.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628/c1006-28505074.html

②张德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5-06/29/content_1939891.htm

③方芳.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之反思与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7期,第10—14页.

④冯哲.高等职业教育法治化研究[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57—59页.

⑤李兵.关于我国高职教育法规的若干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9—10页.

作者简介:

蹇勇(1985~ ),男,汉族,四川眉山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研究”(项目编号:GZY17B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蹇勇

上一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论文下一篇:生命尊严之伦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