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职生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提升高职生网络素养的路径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地位,坚持以网络价值观素养为核心引领其他网络素养,坚持以网络新媒介为中心引领传统媒介,坚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萨提亚模式在高职生感恩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萨提亚模式倡导内在和谐、相信变化和个人的内在资源。在现今高职生当中,过分抱怨、自私贪婪的情形出现较多,利用萨提亚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尊重、看到自己的资源、学会感恩,尤其是感恩自己的原生家庭是行之有效的。觉察自己的冰山以及画自己的原生家庭图是两种具体方法。

【关键词】萨提亚模式 高职生 感恩教育

1.萨提亚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

萨提亚模式主张“通过使用我们的内部资源和力量,去成长和发展为更具责任感的人类,我们都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快乐、更健康”。每个人都具备内在动力,通过对内在资源的开发推动人们生命力积极成长,展现出丰富的生命和健康的人格,发展自身人格的完整性[1]。已有研究[2][3]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干预效果,运用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理念占主导的萨提亚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聚焦健康、优势和自身的资源,有利于自我的成長以及自我接纳。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谦逊、中庸的理念,这意味着不自大或不虚夸。中庸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是较丰富的,其中“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和“中正、平和”这两层含义与萨提亚模式提倡的自信、自尊、自由、自在的四大总目标不谋而合。另外,在中国社会,家庭是基本社会构成单位,家庭和谐、美满是中国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中国人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往往主要来源于家庭。因此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一致,并且这种治疗教育模式在我国是可行的。感恩自己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教养也是萨提亚倡导的理念之一。

2.高职生对感恩的认知及教育现状

2.1高职生对感恩的认知

首先,每个学生成长于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父母将他们认同的教养方式传承给孩子,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文化。但是这些文化和教育方式中,有些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有些是不利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氛围,自然不利于孩子学习和体会感恩。因此,现在高职生身上存在自私、贪婪的意识。另外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实际上,父母与孩子间缺乏精神层面的交流也是非常不利于孩子认知和体会感恩的。

2.2高职感恩教育现状

李占乔等人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感恩教育,即“是教育者在挖掘和拓展特定情感情境下针对学生个体心理,引导和激发‘原恩情结’,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原恩’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因此, 感恩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而感恩最首要应该感恩父母,其次是同学、师长等等。这是一种唤醒人性的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萨提亚模式在感恩教育中的应用

3.1画冰山——谁曾满足过自己的期待

在萨提亚模式中,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就是“画冰山”。萨提亚认为,人的行为是外显的、能够被人们看到的,属于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而隐藏在水面以下,不能够被人看到的部分依次是应对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高职生产生较大情绪波动时,往往只看到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看不到行为以下更深层次的部分。那么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产生该种行为是基于何种应对方式?(萨提亚提出,求生存的四种不和谐应对方式:讨好、指责、超理智和打岔)采用该种应对方式时候的感受是怎样的?对该感受的评价(感受的感受)如何?是什么样的观点会产生该种感受的感受?此时的期待是怎样的?那么深入探索,内心的渴望是什么?最后,自我具有哪些力量?帮助引导学生做以上思考,他们的情绪会发生较大转变,对自我的剖析更加深刻、明确。那么,就感恩教育来讲,知晓自己的期待是第一步,接下来想一想,生命中有哪些人曾经满足过自己的这些期待,应该对这些人怀有怎样的情感呢?

3.2画原生家庭图——学会接纳、学会感恩

萨提亚模式中,另一工具就是“原生家庭图”。这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透过画原生家庭图,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压力下的应对方式。了解这些的目的是接纳,认识到这就是我生活、成长的家庭,这就是我的父母或祖父母,他们各有各的不易。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是无法改变的,而每个父母的渴望都是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不管他们在教育中采取了何种方式。而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的自己,也正是由于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常怀感恩之心,对父母少一些怨恨,多一些宽容和感激,不仅有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恩,进而感恩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贝曼.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志宏,陈明星.对高职学生参加萨提亚模式成长工作坊的质化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4.

[3]吴燕霞,王强.萨提亚模式团体干预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和追踪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

作者简介:

王微丹(1985-),女,北京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微丹

高职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高职生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提升高职生网络素养的路径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地位,坚持以网络价值观素养为核心引领其他网络素养,坚持以网络新媒介为中心引领传统媒介,坚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高职生 网络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者简介]孙伟(1976- ),男,江苏睢宁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SJB880110)

在网络化时代,网络不仅带来媒介的革命,而且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这种在网络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由网而生、因网而变”的适应网络环境的素养,日益成为网络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高职生群体由于专业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活动多元多变,网络活动频繁,他们的网络素养决定着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决定着能否担当起弘扬中华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高职生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切实做到有统一指导思想、有共同理想信念、有强大精神力量、有基本道德规范,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义务宣传员和忠实践行者。

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地位

1.网络多元思潮特有生态环境的内在需要。网络的开放性、隐匿性、迅捷性以及网络技术门槛的日益工具化,使得网络成为人人的麦克风,也成为多样化社会思潮附着寄生的温床,并受到网络受众的跟帖、转载、追捧,社会思潮在网络生态环境中持续发酵,一方面丰富了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另一方面也为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提供了传播、滋生的土壤。网络成为思想观念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挑战主流意识、主流价值观的途径”。高职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在挑战的快感中接受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蛊惑,以致迷失基本价值取向,并有可能丧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立场。网络多元思潮发酵的特有生态环境需要在高职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地位。

2.高职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客观要求。高职生网络素养面临两种矛盾:一是基数大与网络素养相对较低的矛盾;二是就业面广与网络素养教育缺失的矛盾。据教育部规划司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高校本专科在校大学生达2300万人,其中高职生达960万人,占42%。但是由于高职生一般是处于高等教育招生录取工作的末端生源,与本科生相比,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觉性、自律性较差,娱乐性上网致使网络素养相对偏低。从就业质量上看,高职生主要就业岗位在中小型、微型企业以及广大社区、乡镇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就业范围分布广,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但是由于高职生在校时间短,网络素养教育有所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地位亟待进一步巩固。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的必然要求。网络文化纷繁复杂,有先进有益,也有落后腐朽,其多样化反映了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但如果仅有多样,而没有核心,思想的混乱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无序。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和内核,引领、整合、统摄多样化的网络文化,坚决反对反动的、抵制腐朽的、改造落后的,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加思想共识,在增进共识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关键是网民个体网络素养的提升。高职生要在上网活动中文明上网,自觉用和谐的思维指导上网行为,发挥高职生个体和谐力量,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牢牢把握灵魂地位,共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中的引领路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网络时代,“数字化生存”的特殊生态环境使得网络素养教育显得日益紧迫。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地位,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贯穿网络素养教育始终的一根红线,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融入网络素养提升中,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并产生实效。

1.坚持以网络价值观素养为核心引领其他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的媒介素养。这种素养不仅涵盖了传统媒介时代的媒介素养,而且涵盖了传统社会的公民素养。学者彭兰将网络素养分为网络基本应用素养、网络信息消费素养、网络信息生产素养、网络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六个方面,全面概括了公民网络活动。从事这些多样化网络活动所需要的特定网络素养,无一例外都要受到网民价值观的左右和支配。因此,网络价值观素养虽不体现为具体可见的上网行为,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规范着网络活动。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要坚持以网络价值观素养为核心引领其他网络素养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就要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网络价值观素养的核心,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高职生在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批判、解读、分析、使用、再传播过程中,要启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导向性、价值凝聚性、价值动力性和价值规范性上的作用,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面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条道路的共同理想,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规范,不仅能够辨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而且能够从更高层次上洞察网络信息背后隐含的价值观输出,进而为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建立意识形态的防火墙。

2.坚持以网络新媒介为中心引领传统媒介。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网络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共计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8.3%。学生仍是网民规模中最大的群体,达30.2%,高职生网民首次低于本科以上网民,达10.5%。网络已经成为高职生最喜爱、最主要、最普及的交往传播媒介和第二生活空间,也是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的主战场和主阵地。提升高职生网络素养,要紧紧抓住网络素养生成的生态环境,以网络新媒介为中心,发挥其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的巨大优势,引领传统媒介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形成与传统大众媒介相互配合、有机联动的良好格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学课堂开设在网络,让高职生沉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教育氛围中;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以技术的不断升级来过滤有碍高职生健康成长的有毒、有害、垃圾信息,让高职生沉浸在文明上网环境中;要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引导高职生增强公民意识,并自觉在网络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建设要围绕育人目标,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党校、网上社团等建设,服务高职生健康成长,为高职生学习、生活提供实用信息;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发现并解决高职生对学生教育管理、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的诉求;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创新栏目,不断增强红色网站对高职生的吸引力。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要从网络中选材、取材,采用高职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高职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3.坚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上网的技巧和技术,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融入网络热点新闻事件,找准理论宣讲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不仅让高职生增强“亲近感”,而且使思政课教学落地生根。二是思政课教师要顺应网络特殊德育生态环境,遵循当代高职生身心发展特点。当代高职生“每日必网、无网不在”的特征使得他们对社会热点的了解更快捷、关注度更高,反应更偏激,亟待用科学的理论去引导和教育。教育者要从“一言堂”的绝对权威变为与高职生平等交流对话的课堂教学的设计者、问题的引导者、讨论的主持者,要从传统的学理语言体系转变为高职生自己的“网络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三是抓好高职生的第二课堂,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高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网络虽然给人类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沉溺于网络,容易使高职生被网络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所吸引,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严重的会出现“网络成瘾症”等心理疾病。团委、学生会及学生社团要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校友文化、企业文化、特色文化、精神文化等,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职业素养大比武、文体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高职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遵循的原则

1.公民网络素养教育应同步开展。大学生是网络环境中最活跃的主体,也是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对象。我们应坚持以高职生为重点,引领其他社会公民网络素养提升。反之,社会公民的整体网络素养状况也将对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产生正向影响。网吧管理者、网站经营者、网络监管者如果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有害信息的处理,共同营造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环境,将有利于高职生健康成长。高职生家长对网络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网络素养的提升。我们于2011年5月对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和大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8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1份,结果显示,29%的高职生家长反对孩子上网,有31%的高职生认为“父母从来不管我”。家长要辩证地看待网络的利与弊,变单一的“堵”为有效的“导”,将会促进高职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2.网上网下形成育人合力。提升高职生网络素养要营造网下宣传教育,网上自学实践的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机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动灌输的传统应贯穿始终。没有主动灌输,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主动灌输的正面的网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就会在长期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思潮中思想混乱、迷失方向。要形成学校教育的第一、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的有机联动,互为教育支撑,让高职生真正实现课堂上真学、社会实践真信、网络上真建设的育人成效。

3.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高职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归宿。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高职生要成长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网络素养要始终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元价值导向,以核心统领多元价值观,这是高职生网络素养的基础,也是归宿,也是高职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社会的网民素养[J].国际新闻界.2008(12).

[2]翁铁慧.切实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高校理论战线.2010(9).

作者:孙伟

高职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中华孝文化是中华儿女内心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弘扬时代新风。高职生弘扬并践行中华孝文化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华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历史变迁,政权更迭,中华孝文化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始终。“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一种理念,维护着家庭氛围,彰显着中华儿女品格,铸就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孝文化包括孝的理论与制度、孝的实际运用两个方面,其中孝的理论与制度为孝道,孝道在实际生活的运用则为孝行。孝道与孝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华孝文化,并对中华儿女品格、中华民族精神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养亲、敬亲,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子女不仅要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且要尊重父母,注重精神方面的关心,让父母精神愉晚,感到幸福、快乐。

养亲,是孝道中最基本的要求,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方面的满足,以及在身体健康方面的关心。《尔雅》是中国最早记录“孝”的著作,提出:“善事父母为孝。”认为孝就是对父母的赡养。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则是从汉字的结构方面对孝进行解读,认为“孝”是由“老”字的上半部分和“子”字相结合,寓意老人、父母等长辈和子女的紧密联系。《孝经·三才》中目:“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为子女应该积极、不遗余力地去孝敬父母。

敬亲,是孝道中更高层次的赡养,主要指子女对父母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子女要和父母沟通交流,摸清父母的心意,用心照顾父母,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获得精神宽慰。孔子特别重视子女对父母精神层面的尊敬,在《论语·为政篇》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女对父母的孝单纯是赡养,那和养狗、马有何不同?认为子女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仅为低层次的孝,更高层次的孝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要注重父母精神层次需求的满足。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的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

中国传统孝道的延长内涵——立身,即子女要成就一番事业,养父母之志,扬名立世、光宗耀祖。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功成名就,获得世人的称赞,从而使父母荣耀显赫。《孝经·开宗明义》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也就是说,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理想而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炼自己的意志,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这是造就一番事业的基本条件。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二、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在封建社会中,中华孝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哲学角度用辩证的思维来考虑,中华孝文化亦有其精华的一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运用中华孝文化的精华,发挥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坚持与时俱进,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职生德育素养的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在古代与政治道德文化紧密相连,因此,要注重孝敬与国家统治、个人仕途相结合。《孝经·士章》:“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位,而守其祭祀。”《礼记·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将家庭伦理方面的孝延伸为政治道德方面的孝。《孝经·开宗明义》中:“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表达着子民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体现着中华孝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历朝历代统治者重视以“孝”治国,如,汉代“以孝治天下”,设立“举孝廉”的选拔官员制度,以“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准则;唐代设立“丁忧”制度,不仅重视对朝堂官员孝顺的考察,而且将“孝”渗入到民间百姓的守丧制度。

中华孝文化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情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高职院校要将中华孝文化融入到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创新中华孝文化,发挥中华孝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积极意义,提升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

中华孝文化中“孝”是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古人云:“君子立身,孝字为本。”中华孝文化提倡的“孝”并不是字面意义的“孝”,而是实践意义的“孝”。通过履行“孝”践行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即个人通过践行“孝”承担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使命。统治阶级通过考察子民的“孝”,达到人人“尊尊亲亲”的局面,通过“孝”来选择国家的忠臣良将。《礼记·祭义》中提出:“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强调对君要忠,为官要尽职尽责。

当今社会不乏一些儿女为一己私利而对父母动粗的恶性事件。从表面上看,这些子女重视个人利益;从深层意义上看,这些子女则是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发挥中华孝文化的责任教育意义,可增强高职生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

(三)有利于提升感恩意识

中华孝文化注重人性熏陶、道德内化,注重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中华孝文化强调在行为上要尊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贤。俗语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其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润物细无声地发挥着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一代传承一代,孩子目睹父母对老人与长辈的关心、精心照顾,感受着父母对老人与长辈的孝敬和感恩。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懂得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孝敬父母与长辈,关心父母与长辈。虽然这些言行是生活琐事,但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多次谈到尊老敬老,重视家庭家风,重视弘扬孝文化。因此,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可发挥中华孝文化的感恩教育意义,提升高职生的感恩意识。

(四)有利于筑牢生命意识

生命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十分珍贵的。中华孝文化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同时,强调身为子女要重视自己的生命,不能随意伤害自己的躯体。《孝经·开宗明义》中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礼记·祭义》中:“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都强调身体发肤来自父母,出于对父母的孝敬,子女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有丝毫损伤。近年来,频繁发生大学生伤残事件,反映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偏差。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高职生懂得生命的珍贵,引导高职生思考生命的价值,教育高职生敬畏生命,筑牢高职生的生命意识,帮助高职生形成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中华孝文化融入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以孝文化知识为蓝本弘扬中华孝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人育人。”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高职生进行孝教育时,要对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取其精华,编纂适合对高职生进行孝教育的教材、讲义、读本等资料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对高职生进行课堂讲授时,要根据高职生的情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将中华孝文化与时事政治相结合,贴近高职生的生活,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教学内容与高职生的情感世界能有效融合,将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高职生的情感之中。另外,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并运用高职生熟知的抖音、快手、B站等自媒体平台,积极发挥高职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中华孝文化知识的情感认同,提高教学效果。高职院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宣传中华孝文化,可增加高职生对孝文化的认同,帮助高职生全面了解并传承中华孝文化。

(二)以实践为基础弘扬中华孝文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侧重于让高职生了解孝知识,但是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行动尽孝。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引导高职生利用节假日进行关于孝故事、榜样的调查,引导高职生培养践行孝的自觉性;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校园孝文化宣传的环境创设,以“孝”为主题的团活动,制作孝文化宣传栏等;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重视家庭的言传身教。父母从物质、精神等不同方面孝敬长辈、关心父母,为子女做出表率,对子女进行身体力行的孝文化教育。家校携手共育,注重从多渠道培养高职生敬亲孝亲的优良品格,引导、教育高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情感为纽带弘扬中华孝文化

高职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中华孝文化,而且能接触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体会到“生活不易”,更好地理解父母与长辈的良苦用心,真正理解父母的不易与艰辛,从而更好地为其与父母与长辈之间建立情感纽带。学校、社区可组织学生参与孝文化的相关活动,如,到敬老院、社区孤寡老人家庭开展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政府部门联合媒体平台搭建孝文化网站,让高职生积极学习中华孝文化知识,深入理解中华孝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中华孝文化的理解与宣扬,更好地发挥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以传统节日为媒介弘扬中华孝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凝聚沉淀的民族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应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民俗的丰富寓意向高职生弘扬中华孝文化。春节期间,晚辈要给父母、长辈拜年,以期家庭和睦、来年丰收;元宵期间,上至老人下至小辈,食元宵猜灯谜赏花灯,以期美满;清明时节扫墓,祭奠先辈;端午佳节,食粽子划龙舟,寄托着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中秋时节,食月饼赏月亮,寓意合家团圆;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祈福,寓意长久长寿,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结语

中华孝文化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运用多种途径积极引导高职生学习中华孝文化,使高职生加深对中华孝文化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宣扬中华孝文化,發自内心地为中华传统文化而自豪。

作者简介:乔利军(197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车小婷(1976-),女,河南沁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朱妍)

作者:乔利军 车小婷

上一篇:信息化物流企业论文下一篇:证券市场中位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