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下的农村教学论文

2022-04-27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7.03.013摘要:信息时代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多媒体技术下的农村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媒体技术下的农村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

摘 要: (新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正在全国广泛开展,其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荆州市北门中学“生本”模式等,高效课堂由其高效学习效率而备受各方关注。然而,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师生自身素质的不平衡状况,在不同的学校中实施的效果不大相同,尤其是在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农村高中地区,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惑。在这种现状下,如何有效构建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将结合高效课堂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际情况,谈谈新形势下农村高中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措施。

关键词: 新课程 农村高中 历史教学 高效课堂

一、农村高中推进高效课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新课改理念主要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高效课堂从本质意义上讲是师生互动,学生学得高效、教师教得高效的高效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效课堂实施有着不同的效果,尤其在教育基础较差的农村高中,在推进这种模式的过程中,不仅效果甚微,更是遇到诸如年长教师的抵制,长期满堂灌的教育观念无法转换,以及部分学生的不理解、不配合、不参与等问题。在推进高效课堂的时候,大多流于形式,形式上的高效,实际意义的低效。

我在学习和实践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听过许许多多的示范课、观摩课,特别是听了荆州市北门中学李维平副校长的讲座,备受启发,提高了对构建高效课堂的认识,思路更加清晰。回顾以前的教学过程,觉得有点过于强调推进模式,千篇一律,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科不同、学生不同,照搬模式效果不一定会好。有的课堂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一节课基本上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总结,学生评价。尤其是市教研室的教研员视察了我校的课堂建设时,敏锐地注意到了存在的问题,指出,我们的模式过于呆板,每节课都是师生问好,然后站立讨论5分钟,再接下来就是学生的“我代表某某小组为大家展示某某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些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小组活动停留在肤浅的你说我说的层面,没有实现小组内同学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沟通、互动、碰撞,成了“包装”课堂的一种手段,使合作变成了一种形式。合作学习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独立或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寻求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它应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学生能力去创设学习氛围,明确提出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要求,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和应注意的事项,并巡视指导。合作探究要恰当使用,不能成为一种好看的热闹的形式,要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教育局领导指出了我们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高效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应摆脱这种固定的模式,不然搞久了不要说学生会厌烦,就是老师也会觉得毫无意义。

高效课堂无需全盘照搬别人的模式,一定要体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究其原因,就模式过于僵化。我们看到,其他地方的高效课堂构建,比如昌乐二中的“271”课堂,就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模式,老师不一定恪守讲课不能超过15分钟的限制等,重要的是要激发课堂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这课中,我就突破了课前先板书、再学生展示的呆板模式,而是先指导学生发现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要经常温习的学习习惯,开始上课后,先师生问好,再以一连串问题的探究式方法让学生大声朗读本课5分钟,做到带着问题去透彻教材,再以PPT的形式大概地给学生展示一系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接着让学生讨论5分钟,讨论的时候每小组的同学去黑板板书小组的题目。等小组板书完毕,同学的讨论也结束了,这就避免了呆板的“北门模式”。接着展示小组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效果也很理想。总之,高效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将“高效”变成一种“包装”,而真正的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导向作用,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农村高中的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自身知识认知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挖掘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规划与设置历史情境

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教学条件,充分合理地制定出完善的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大纲,同时要多多研究用哪些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具体可以巧妙地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之中去感受历史。如在讲授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秦始皇》时,我设置的情境是秦始皇在廷前举行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辩论时,让分组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分封与郡县的优劣,课堂仿佛穿越历史,回到秦朝学生既体会了历史,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学术化的辩论,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2.合理地将多媒体与历史课程整合

根据对本校高二高三两个年级文科班所有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历史课。为改变这种现状,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应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现,强化学生对历史的整体认知。中学历史教科书过于抽象思辨化,整体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特点,即强调侧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以及结果和意义,对历史的过程往往轻描淡写,降低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大多数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纵观二十四史,大多数以讲故事的形式,而这正应是历史的本来面貌。所以历史教学中要避免呆板的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历史呈现,如历史遗迹,历史上的战争等小视屏,这些都是教材上无法生动体现的。

(任教期间对赤壁二中学生历史课程喜欢程度调查表)

无论是设置历史情境还是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而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之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历史课堂的高效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高效课堂过程的灵魂——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教师在准备上课教案的同时,应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2]。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上好一节高效的课,一份好的导学案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它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下大力气编写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但现实情况却是,教研组对于编写导学案没有统一的规定,也没完善的规划。在荆州市学习“北门模式”时,我们看到每个学科组都有一个完整的规划,任务各有分工,在学习内容前一个月就要将导学案编写好上交教务处审核,不合格的学案要重新编写。反观我们学校,在导学案的编写上,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导致导学案的编写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是有些导学案直接是从网上下载,完全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此可以想象,没有一份好的导学案,怎么能上好高效课?

对于此,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学校对学案的管理必须加强。学科组的教研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每章节的分工必须提前布置,统一导学案的格式,不能千篇一律,不合格的学案不能下发给学生,提前一个月应将本章节的学案初稿打印出来上交教务处审核,不合格的必须修改,直到合格为止。其次,学案必须体现出层次性。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要提供不同的题目,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D级),这些题目可以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完成;难度稍大的如(B级)等,可以给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做……总之,一定要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层次性。再就是,导学案的预习与批改,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在预习课的时候,不能盲目将学案发给学生去完成,而应加以指导,明确哪些内容比较重要。在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要随时巡堂,指导学生的预习,对学生做错的题目要记录下来,展示课的时候加以重点点拨。总之,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务必要认真对待。

我认为合理设计一份适合学生学情的导学案,必须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1.简练、循序渐进

一个单元系列的导学案要做好各章节的衔接,体现出知识的过渡,合理控制题目的难度。如在预习案里,可以更多地列出本课要预习的核心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较大程度上能独立完成,同时在接下来的探究案里,知识的难度可以逐步提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知识的升华。

2.分门别类、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导学案的设置,要凸显出不同的特点,如分别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题目(D级),这些题目可以给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完成。难度稍大的如(B级)等可以给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做。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教师间的教研讨论

高中历史学科的专业性较强,上好一堂高效历史课,编写一份好的导学案,需要教师较强的专业素养,合理把握高中历史教学的横向纵向联系,农村高中经费相对不足,师资相对薄弱,印发大量导学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要加大导学案的编写检查。正如之前所说,导学案不能随便印发,务必经过教研组老师的共同讨论编写定稿,由教务处审核后才能下发给学生,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又有利于教师教的效果与学生学的效果。

三、教师观念的转变及主导作用的发挥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农村高中(以我校为例)的实际情况是老教师偏多,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尚有一定困难,为此,一定要下大力气转变教师的观念,要从培训抓起,不仅要培训学生,更要培训老师。培训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培训教师主要是明确角色定位,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课堂的教师以为只要将知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就行,而高效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资源多种多样,教材只是其中之一。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专题加模块的课程结构对历史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既要精通本学科知识,又要通晓其他学科知识。

教师在高效课堂中起主导作用,一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好这一点,老师首先要做出榜样,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要充满激情,以最佳状态投入引导,以自己的热情影响学生,激发学生。要以简洁、指向性明确、语调适当的语言和优美的手势动作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关注。其次要不断创新载体,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历史课中展示与教学有关的案例、故事、新闻、图片、多媒体图像等,给学生以新鲜感,引起学生关注。通过肯定、表扬、竞赛、讲评等方法,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从成就中产生兴趣。另外,教师个人的魅力以及涵养,也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

四、结语

在大力提倡高效教学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识,对于农村高中来说,虽说困难很多,但切实推进高效课堂已经是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在要求。农村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推进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做到努力打造符合自身特色,切合教学实情的课堂模式。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培养,深化教研组间的教研活动,同时需要师生一起共同努力。伟大的思想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只有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让人难忘的课堂,出彩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http://baike.so.com/doc/5081894.html.

作者:杨小勇

多媒体技术下的农村教学论文 篇2: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探微

DOI:10.3969/j.issn.16738268.2017.03.013

摘要:信息时代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综合审视“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以发现:“互联网+”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良性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变革创新,但不是教育本质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这种社会发展潮流,积极探索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对此,就需要顺应“互联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场域的多维创新;需要利用“互联网+”实现本质和工具、现实与虚拟的多维和谐,以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

文献标识码:A

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在最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中,互联网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标志。互联网已经渗入社会生活各领域,传统生产、生活、社会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给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注入了强劲的血液,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互联网+”模式,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这种席卷天下的“互联网+”浪潮,对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什么呢?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模式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性审视

(一)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必然性

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农村网民占比27.4%,规模达2.01亿;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5.1%、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0.1%和36.8%、平板电脑上网使用率为31.5%、电视上网使用率为25.0%;中国域名总数为4 228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 061万个;中国网站总数为482万个,其中“.CN”下网站数为259万个[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对于社会大众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的影响。某一调查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需,是休闲的主要方式,且大学生对QQ、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媒体具有较大的使用黏性,对新媒体表现出很高的参与度 [2] 。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势而为,这宣告了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成为必然。

对于网络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及李克强总理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经历了不同的表述,即从教育信息化到网络化教育新模式的全面转变,由此反映出的是我们对于教育“互联网+”模式认识的逐步深入和全面。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模式呢?

(二)“互联网+”模式的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不是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连接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3] 。这种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产生出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因此,切忌把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网+”模式看成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简单应用,而应该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革新、教育思想的改变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

(三)“互联网+”模式的教育变革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改造升级。人是关系的存在,教育也存在于关系之中,学生在与教师、学校、社会、家长的联系之中不断学习长大,这就是教育的过程。学生受时间、精力等局限,他们只能在一个相对狭小、闭锁的现实环境之中,在“实有”的关系之中接受教育、学习成长。互联网的出现,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学生拥有了更为宽广、自由、动态、复杂的“实有”和“虚有”相结合的联系网络,而不再受制于狭小的现实空间。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带来了对教育变革创新的无限遐想。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不是简单的互联网+学校、互联网+课堂、互联网+教师、互联网+学生,不是简单地将网络引入学校和课堂,把教学视频放到网上,把教师变为网络达人,把学生变为网民。这种模式是“是刀、是斧、是锯,将原来的一切都分解成碎片,然后再以互联网为中心重新组建起来,成为新的体系、新的结构。互联网+的本质就是碎片与重构”[4],是变革与创新,是让学习“生成有意义互联的过程”,教学成为“促进有意义互联的活动”,课程成为“有意义互联活动的媒介” [5] 。

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只是教育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和形式内容的深刻变革,而不是教育本质的变革。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技术手段如何更新变化,教育的本质始终都是唯一的,那就是育人。育人的目的是不变的,变的是“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不能一味地只关注于教育的形式化、热闹化,而应该坚守教育的真实性、深刻性,人的尊贵性不能被“互联网+”所淹没,教育不能被网络庸俗化、简单化、功利化。学生的主体性要维护,但教育的神圣性必须坚守,必须对教育心存敬畏,对育人充满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形成是我国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成物。正是因为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遭遇着诸多挑战。

(一)“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快速发展为基础、以网络平台为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平台。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受到时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影响了教育效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则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上述限制。

在教育的时空条件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及便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用的方式更为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时间更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点则因网络而“随心所欲”。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摆脱了原有的时空限制,使得教育更为便捷、更具针对性,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工作,而受教育者则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教育菜单”,实现教育渠道最大限度的畅通,给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最新的研究成果、便捷的“微”新媒介工具,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不足,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平台,拓展途径,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第二,互联网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式教育,依靠教师课堂板书书写、学生笔记记录、课后习题练习等,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教育,以应对各式各样的考试,使得教育极具单向性、灌输性色彩,教育效果也往往差強人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超越与发展,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摄入现代性元素而衍生出来的,是依托新技术而实现的教育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摆脱了原先教育过程中师生间地位不平等和信息传输单向性的状态,实现了师生地位的平等性以及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为教育工作创设一种充满平等、和谐、开放、交互元素的现代性氛围,有助于全新教育方式的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说教色彩的不断淡化,缓解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情绪。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其直观化和形象化特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在教学技术维度发挥了助推作用。在新型网络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多媒体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知识向生动形象的音频、图像的转化,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活泼性,降低了教育的抽象性,提高了具体性,降低了枯燥色彩,提高了教育的乐趣色彩。

(二)“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在拥有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发展。

第一,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权威机构以及教师是学生信息来源的主渠道,权威官方以及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拥有信息“话语权”,为教师灌输式的教育工作提供强力支撑。但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同样拥有获取信息的便捷方式,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信息相对于教师来说更具优势。当然,由于国内外传播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样面临着巨大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作为一柄“双刃剑”,其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对教育的可控性及实效性带来的挑战也为人所诟病。自从马克·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中首次提出“去中心化”以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逐渐被认可和接受,成为学界的“共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被普遍认为是造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 [6] 。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官方和教师在文化意识形态的信息“话语权”地位。过去主要依赖官方和教师来获取信息的方式,被开放的互联网打破,严重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式各样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突破国家、地域的限制,依托网络技术在网络虚拟空间肆意蔓延,并为处世不深的大学生所浏览,对其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与意识形态,尤其是那些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仍拥有迅速传播的土壤,一些西方国家也利用网络在文化上实行殖民主义扩张与精神污染 [7] 。当代大学生好奇心重但涉世不深,很容易受到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是深信不疑,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严重冲击,严重消解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89]。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依托的新兴技术,同样构成对教育“技术权”的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技术因素并不明显,教师主要还是依托整洁的板书、工整的笔记、大量的习题来提高教学实效性。但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就是因为摄入了网络这一技术性元素,而这种技术性元素反过来又对教育“技术权”构成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而互联网则是以一系列信息技术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实现伟大民族“中国梦”都亟需教育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既包括教育依托技术元素的现代化,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的现代化,即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去获取最新最及时的各种知识信息、教育理念、教育资讯和教育素材,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思想敏锐性和知识储备量,以更好地胜任传道授业的使命,而且还要求教师熟悉和掌握各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力和有效性。然而,当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未重视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现代化,这构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挑战。

总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这种社会发展潮流,扬长避短、迎接挑战,因势利导、积极创新,探索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模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路径探究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主动出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长效机制,创造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生态。

(一)顺应“互联网+”实现“三个创新”

第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基础,一个没有教育理念创新的模式,即使再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也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累赘,而不能充分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助推作用。当前,部分地区热闹一时的各种打着互联网旗号的教育尝试之所以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还是用陈旧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只是将网络技术看作一种“很好玩”“赶时髦”的东西。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正视网络技术的地位与作用,不能只是将互联网技术看作一种技术,而应当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将其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技术手段;不能孤立地审视互联网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而是需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角度审视互联网技术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系;不能单纯地将互联网技术看成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而是需要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看待互联网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技术与促进当代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相结合。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就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关注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成长,从关注课堂教学到关注教育本质。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育理念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注重策略方式的创新。“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应对现实环境变化,努力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将纯理论术语与现实生活话语相结合,实现由纯抽象理论学习转向直面实际生活问题 [10]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寻求理论灌输的突破口,把理论学习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藉此提高学习理论的热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实效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一些网络流行语用简单、平实且略逗趣的话语表达在广大网民间有较强的影响力,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借鉴。

第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的创新。教育形式的创新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互联网+”模式的鲜明特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是针對于当下的、只关涉现场的教学形式,未能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感悟的有机结合,未能实现课堂、生活、社会等多维教学的有机统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就必须予以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在教学方式方面,依托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活动从课堂教学向生活领域的延伸,比如,通过微课、微博、微信等方式,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既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显著标志。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学方式的创新,对于学生来说也具有重要价值,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其依托互联网拓宽自身的学习领域,强化自我与教师、社会、他人之间的联系,在互联互通、交互影响的过程中锻炼自我,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与领悟。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教学方式创新,要突破传统的只见教师讲授、不见学生参与的旧有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网络工作中来,实现自我教育,“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流行标志着参与化时代的到来”。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网友)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中肯回复,让受教育者有“存在感”,由“被教育者”向“传播者”转变,通过他们以同龄人或“过来人”的身份来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会更快、更好[11] 。

第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的创新。当然,教学场域的创新既是教学方式创新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互联网+”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所谓的教学场域,仅包括教室、教师、教材以及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等,这种狭隘的教学场域,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亟待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予以突破。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突破,其中就表现在场域维度。在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们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点,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课堂延伸到教室与学校之外,实现了物质场域维度的创新与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从任课教师向更多人群的突破,使得高校育人工作不再单纯地限制于教学育人领域,还拓展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物场域维度的创新与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原先单纯限制于教材,拓展到古今中外的一切事件,尤其是在网络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实现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场域维度的创新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由原先的课堂教学实现,转变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所有时间,实现时间场域维度的突破,等等。这种人、物、时、材的突破,最终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域的创新。

(二)利用“互联网+”实现“两个和谐”

第一,实现本质和工具的和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人们更多着眼于知识的培养,而很少关涉大学生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远远超出其本质性价值,这不仅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而且不利于其实效性的提高,也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此,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努力实现本质与工具的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主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在这种深度融合中,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发挥了强大的工具性威力。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中的技术性元素更为丰厚,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技术性或者工具性的可能性更为明显。但是,这并非是技术或者工具的完全胜利,人们也没有必要产生对技术和工具的盲目崇拜。“互联网给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等带来了变化,通过一系列先进的科技理念渗透以及技术方法的有效使用”,只不过是更“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现终极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的“最终目标依然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完善”。“技术仅仅是手段,其丝毫不能掩盖或迷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树人’的教育目的。”[121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是一种本质和工具的和谐。

第二,实现现实与虚拟的和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只是注重现实性的课堂教学,而对虚拟性的事物则基本上较少涉及。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元素的摄入,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的关系,背离现实性的虚拟性只是一团泡沫,不管再大也最终会走向破灭,而不关涉虚拟性的现实性实际上就是抛弃了互联网的技术元素。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由于摄入了互联网技术元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应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容易把人带入虚拟的空间而不能自拔,对教育造成负面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必须消除虚幻的迷雾,实现现实与虚拟的和谐,达到现实与虚拟、线下与线上和谐互动、相互促进的状态,毕竟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现实个体、现实生活、现实世界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互联网、虚拟空间都是为其服务的,都要与现实实现完美的融合。只有这样它的存在才有意义和价值。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走向“互联网+”模式。这是迎接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所带来挑战的必然之路。必须积极探索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模式,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122)[20170130].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l.

[2]江芳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三明学院学报,2014(5):9192.

[3]腾讯研究院.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EB/OL].(20151210)[20160831].http://www.tisi.org/Article/lists/id/3776.html.

[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6.

[5]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20):11.

[6]洪志雄.互联网的“再中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青年与社会,2014(17):161.

[7]邹瑞睿.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5):149150.

[8]黄冬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模式新探——基于网络实践活动进程视角[J].重庆邮电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366.

[9]吴朝文,任思奇.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7782.

[10]张国启,孙禄.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互联网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08.

[11]缪宏兵.互联网思维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52.

[12]程玉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探究[J].新疆社科论坛,2015(6):44.

[13]陈德玺.“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辨证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3):7782.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I Longbiao

(School of Airport Engine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Guanghan 618307, China)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information era.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rnet+” model and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brings completely new ideas and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but does not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face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highly integrated model with the Internetthe “Internet+” model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by applying the “Internet+” model, a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on of the philosophy, methodology and field and a multidimensional harmonization of nature, tool, reality and virtual are expected in the ar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nd realize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i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rnet+” model; innovations

(编辑:段明琰)

作者:柏龙彪

多媒体技术下的农村教学论文 篇3:

试论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

[摘要]2008年开始,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了《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改革方案》,带着在新的改革措施中如何坚持以“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培育核心教学团队,教学管理高效运行”的目的,文章从专业群经理的岗位设置、专业群建设、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系主任 专业群经理 专业建设 改革

[作者简介]王清华(1954- ),男,吉林扶余人,石家庄职业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石家庄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008年开始,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了《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改革方案》,坚持以“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培育核心教学团队,教学管理高效运行”为目的,以“创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为发展目标,以“强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通过竞聘演讲、专家评议和软引进等方式产生并同时推行了“双带头人”试点工作和七个重点建设项目。两年来,制药技术、制造技术、建筑技术和测量技术等专业群的“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酒店专业层级递升式培养模式”普遍开花,使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改革方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专业群经理的岗位设置

(一)专业群经理的选拔和任用

“经理”一词原指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者,将其引入专业群构建中,就是为了树立面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运作的管理理念,在高职教育中引入经营管理方法。因此,什么样的人充当专业群经理,是本次改革成败的关键。

1.专业建设的关键带头人。高职院校近十年来,一方面扩张迅速,另一方面内涵发展乏力,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优势品牌专业功力不足。一个好的专业带头人,不仅影响着专业发展方向,也影响着专业建设水平。选拔专业群经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或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必须是本专业群的技术权威;三是具有协调能力和敬业精神。通过竞聘演讲、专家评议,学院将47个专业整合为19个专业群,选拔了19位专业群经理。

2.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的核心。专业群经理负责该专业群落实专业技术与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结合点,肩负着建立行业人才市场预测和专业建设咨询机构工作机制;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情况,预测人才需求的专业方向和数量;根据岗位需求调整各专业方向,明确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专业群经理的职责

专业群经理岗位的主观能动性、责权一致性、学术前瞻性决定了专业群经理的岗位职责:(1)专业群的扩展规划。专业群的专业更新和升级是扩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它包括:规划前的调查研究;专业群的调整方案;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具体步骤。(2)合理的专业框架。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合理的专业框架,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专业群经理要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自身办学基础条件出发,以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角度为系和学院提出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规划,依托教学系谋求学院整体专业框架的支柱。(3)教学环境建设。依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制定教学大纲,并负责建立满足专业群内各专业实践需要的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顶岗培训基地、考核鉴定基地和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4)校本教材建设。教材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将占据主流,教材的拆、编、并、简将不可避免。实现教材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当100%地实现实训规范教材配套,专业群经理必须组织自己的力量来完成。(5)“双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专业群建设中体现出“六新”:一是新行业系统培养;二是新专业超前培养;三是新教师送企业培养;四是新设备、新工艺定向培养;五是新方法全员培养;六是新理念引导培养。(6)学生教育。工学结合学习制度决定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将成为重点。建立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对象的系统化课程开发,打造校内,尤其是校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是未来学生教育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专业群经理应当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来组织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实行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的过程中学院提出了“系统质量观”,改变过去单一环节控制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控制,由专业群成为该控制体系的主体。专业群经理承担这种转变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三)管理与考核

设立专业群经理后,学院的管理与考核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几个重要变化:变单一课程监控为系统质量监控;变对每一位教师工作量核定为直接对专业群工作量的核定;变以教学系为单位的考核为以专业群为单位的考核;变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为向专业群的骨干教师倾斜。

三、专业群建设

黄盛兰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提出专业群构建的“四项原则”:一是依据区域产业链条构建专业群;二是围绕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复合型人才构建专业群;三是从学校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专业群适应市场的优势;四是有利于整合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

(一)依据区域产业链条构建专业群

1.加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作为市属院校,专业群构建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链条是专业群建设的依据,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在专业群建设中,既要兼顾石家庄传统工业结构,譬如纺织、医药、食品、建筑等,又要在新兴产业结构上下工夫。近年来,石家庄新兴产业GDP逐年上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结构比例迅速加大,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为此,我们加大服务、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化工、机械制造等相关链条专业群的构建,力图通过适应地方需要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

2.明确重点行业。在对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明确重点行业,并构建相应专业群。如,针对生物技术产业链条的制药技术专业群;针对信息技术产业链条的网络、软件技术专业群;针对建筑产业链条的建筑技术、测量技术专业群;针对服务产业链条的酒店专业群等。

3.关注朝阳产业。近年来,文化产业形成集群发展之势。石家庄在积极推进出版文化、报业文化、影视文化等文化产业的同时,大力推动动漫文化的发展,整合区域、企业、高校等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了合力。为此,学院成立了“动漫学院”,构建了相关产业的专业群。

4.规划相应专业群。2004年至今,学院共新设20个专业,停招9个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经管艺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在此基础上,学院规划构建19个专业群,涵盖了区域经济主要行业产业链条。

(二)围绕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复合型人才构建专业群

1.研究职业岗位群变化趋势。职业岗位群变化呈现两种趋势:一是通识专业的高层化;二是技能专业的对口化。所谓通识专业,即是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法律事务、社区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等基础性专业;所谓高层化,是指企业即使需要这样的人,本科还可以“拼”一下,高职高专毕业生难以入试。因此,“高不成,低不就”的专业都停招了;相反,连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等一批技能对口专业构建出来,并取得成功。

2.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也是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思想,专业群建设引入教育教学双学分制,是专业群构建的一大特色。所谓双学分,即是专业技能、思政品德分别试行学分制,目的在于通过构建专业群克服做事、做人两张皮的育人痼疾,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的持续能力。

3.优化专业群结构。优化专业群结构,一是指对区域经济结构适应程度;二是专业群自身构建的合理性。讨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等于解决了专业群自身构建的合理性。照顾教师现有队伍素质、考虑教学工作量平衡等都不可能实现优化专业群结构。我们先后将物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管理系、计算机系移出,便是考察其核心课程的结果。

(三)从学校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专业群适应市场的优势

1.发挥现有优势。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有4个河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个河北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分布在6个专业群;6个重点项目覆盖了5个专业群的14个专业。在这些优势的带动下,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结构调整、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科学规划发挥了作用。

2.拓展积累。拓展积累是指优势以外的专业的市场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预示着在核心专业拓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其他专业的实力积累,专业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有利于整合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

1.充分发挥公共技术平台优势。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其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为了发挥公共技术平台优势,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了校内实习基地,按照专业群专业相对集中的特点,组合相关实验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较为先进的实训体系。

2.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在专业群建设中紧紧围绕实验、实习、实训三个重要环节,以专业群为单位构建了以专

业群经理为专业带头人,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兼职教师队伍为补充的教师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师资环境。

四、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

在构建专业群和明确专业群经理职责的基础上,学院逐步完善了“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

(一)撤销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编制,建立专业群经理岗位,改变过去“系主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的管理模式,实现“系主任—专业群经理”二级管理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思想决定了其教育形式,学生动手和体验经历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单纯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学副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大多没有企业经验,很难承担教学转轨的重任,所以我们选择数年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业群经理。两年运行的实践表明:将教学系教学管理这一块大蛋糕,按专业群构建分由若干个专业群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因为他们既懂得技术又懂得教学,所以不仅不会削弱教学管理力量,相反,由于教学的一体化管理,有效地克服了“学、做”两张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掣肘的现象。

(二)建立“专业群经理—专业带头人(专、兼)—骨干教师”的教学团队

如何在没有教研室主任的情况下构建起一支适应需要的教师团队,这在改革体制的过程中仍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学院做出了大胆尝试:第一,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业骨干教师为主构建教师团队。首先是建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制度。为了发挥骨干教师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作用,学院规定各专业按照在校生规模、教师结构确定骨干教师比例。骨干教师在承担专业骨干课程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关专业建设任务。第二,建立“双带头人”制度。在进行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组合中,特别提出了可以采取由企业和学院各聘一位的“双带头人”制度。第三,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骨干教师队伍。课程建设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培训、教学督导等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具有独到的优势,鉴于骨干教师学术研究和教学管理的双重职能,外聘骨干教师不仅承担骨干课教学,也承担专业建设任务。

(三)变系主任负责制为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

1.在系主任领导下制定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正确制定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规划,保证学院持续大幅度增加对教学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和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的正确方向,对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系主任必须保证各专业群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在内的规划制定和落实。学院则保证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校内实训设备投入。截至目前,学院已建成了71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室(车间);与一百多家公司企业进行着实质性深度合作,保证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始终位于行业前列。

2.在系主任领导下完善本系工作规则和裁判制度。高职院校自身性质决定了学院与企业、学院与学生、学院与社会的紧密型联系,教学系在这方面充当联系的桥梁或载体。庞大的关系群中,工作规则和谈判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各教学系在专业群建设中都加强了工作规则和裁判制度的制定工作。譬如,测绘技术专业群先后建立《项目教学实习组织流程》《项目教学生产实习合作协议》《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外出实习安全守则》《学生外出实习离校协议》《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职业技能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则和裁判标准。

3.在系主任领导下组织协调本系资金等人、财、物分配。系主任按照各专业群规划,协调人、财、物分配,把握轻重缓急,保证急需的专业群建设项目。譬如,计算机网络专业群为了发挥该专业群依托省会IT产业计算机及网络应用类科技企业集群优势,系主任在专业群经理通过论证的前提下,及时安排调整资金和本系人、财、物合理使用,先后支持其在校内建立了网络工程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开发、无线网络技术、Cisco网络技术、锐捷网络技术等七大实验实训室,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统一。

4.在系主任领导下协调教学组织和运行。教学组织和运行,系主任是第一责任人,专业群经理负责具体工作,教师调配、资源运用、课程课时调整及比例安排均由专业群自主安排。这不仅减少了报批环节,更重要的是调动了“教、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更加注重倾听学生的呼声。譬如,化工系专业群根据学生反映和专业自身特点,自主确定专业基础课的整合和课时比例,将化工制图与Auto-CAD制图两门课进行整合,开设了“化工制图与CAD”,并根据专业不同自主安排授课时间。

以上,是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教学体制改革的肤浅见解,通过两年的跟踪研究,觉得这项作为内部改革的举措,认识对、方向对、方法对,并且显现了初步效果。

[参考文献]

黄盛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作者:王清华

上一篇:采集标本的检验医学发展论文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