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活动课论文

2022-04-17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教学活动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活动课论文 篇1:

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影视欣赏课的几点思考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高度普及的时代,不管你是抱何种态度,无可置疑的我们得生活作息已离不开信息化模式,在学校教育中,投影仪、计算机、闭路电视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早已在课堂上不可缺少的设备。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成为目前最主要的辅教手段,被高度认可和高度普及。随着这社会信息化发展,各种传媒设备和方式被逐渐带进课堂,例如现在所流行的——影视教学,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穿插影视资料,能通过声音和画面把书本上文字性的描述真实,具体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变纯思维性的概念为集视觉听觉于一体的感官享受,充分调动与利用了中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探索欲强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减轻了教师压力;其次,在影视教学的历史课堂中,学生能够获得一种情感的体验,加深对历史的思考,对历史人物也有了具体化了解,从而更深刻更有效的学习历史。

一、影视教学的特点及作用

1.符合学生心理特征

历史赏析课能充分调动初中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爱好广泛、思维灵敏、吸收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着发自本能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影视作品集音乐感与画面感于一体,并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不仅能调动人的感官还能与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其感染力大大超过书本上单一的概念,能给学生造成兴奋情绪和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至于更好的了解历史,学习历史。

通过影视鉴赏教学突破的以往,只依靠枯燥的文字说明,单一的画面和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述来完成的历史教学模式。通过影视将一个个会声会影的动态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有了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

因此,影视鉴赏的优势不单体现在对历史场景的重塑与直观化,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改变传统的听觉传授,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行成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灵活性和学生的记忆率。

2.提高教学质量

将影视鉴赏用于历史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影视素材结合了画面,语音以及强烈的感情色彩。把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具体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单一的概念传授为声色具备的感官体验。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记忆率。影视鉴赏使课本上的难点简单化。对吸收书本上的重难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艺术修养

在对历史电影的鉴赏过程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加了,对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加深了。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书本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艺术修养。电影是一种集视觉美感与听觉享受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影片的鉴赏,学生可以提高艺术涵养,与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在关于了解历史人物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索历史人物的影视形象与其在课本中的形象的差别,从中进行思考,最后得出对历史人物最全面最客观的评价。如电视剧《慈禧秘史》中着重讲述慈禧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而在历史课本中则倾向展示慈禧在政治上的影响,不同的平台上,对历史人物的评定和看法是不能够的。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对历史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历史影视欣赏课的内容选择

什么样的影片类型适合运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选择能勾起学生兴趣的,能充分反映教材内容的历史影片

让历史影片进入课堂,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概念化教学的上课模式,改变学生对文字性学科的厌倦情绪,所以,所选影片是否有趣,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什么样的历史电影最适合学生观看呢?首先是在初中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凭学生已有的知识能轻松看懂。如果有条件可以调查一下学生普遍偏好于哪些影片,再从中挑选出于教材内容最符合的。

2.注重影片

选择观看能够真实反映历史,全面展现时代特征的影片。历史题材的影必须是对历史事实的呈现,如果太过戏剧化,与历史事实不符,即使艺术氛围再浓,也是不能用于课堂的。这里面一定要严格筛选,即允许一定程度的戏剧处理,艺术性美化,但不允许违背历史真实。教师在对教学用的历史影片的筛选上,要严格把关其历史真实性。

3.注重影片的艺术性

教师应选择艺术成就高,具有较高的审美的影片。影片的美感来自于它的艺术价值,唯有美感才能带给人愉悦的身心享受,缺乏艺术感的影片必定另人厌倦,这就失去了历史影片进入课堂的意义与作用,也就不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影片内容

辅助教学,应该选择内容健康向上,有助于初中成的影片。其内容不能包含暴力,反动,色情,唯心主义等负面因素,一定要是奋发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有助于对学生人格与品质的培养。

三、教学目的性原则

利用历史影片辅助教学,能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有利必有弊,影视鉴赏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其负面因素是:容易传达非真实地历史内容,曲解正确的历史观,使教师在授课模式与思想上产生误区。

因此基于对历史教学过程的分析,在课堂上进行影视鉴赏在历史知识教学中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效果。为了发展其积极因素,摒除消极因素,在利用影视资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因遵循以下原则。

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历史影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积极性来辅助历史教学。所以,教学中所使用的电影题材一定是要与课本内容息息相关的。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以趣味性拓展为手段,充分利用影片资源,与课本全面结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突破与改革,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绝不能忘其根本,只为注重迎合学生好奇心与兴趣,活跃教学气氛,而目忽略最本质的目的。

结束语

作者:陈品玉

历史教学活动课论文 篇2:

初中历史课教学活动设计初探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课堂教学中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如学生朗读、观赏、表演历史剧、看图说史、绘图大比拼等活动,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这些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自然就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道德情感;一些再现历史场景的活动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活动设计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得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作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达成课堂教学的目的

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老师就相当于导演, 要真正做到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很多历史课堂有了学生朗读、绘图、讲故事、唱歌、历史剧表演等,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立意翻新,学生踊跃参与,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学生活动不是盲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历史课堂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意图,既要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又要防止学们偏离主题。并在学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本活动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短剧、看图说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让学生看《举子看榜》看图说史的活动,学生非常踊跃,纷纷发言,有趣的是他们对图中挑担子的小男孩的身份发生了争议,初一学生的天真本性使他们争得面红耳赤,有说是货郎的、有说是书童的。这个时候不能由他们争个没完没了,偏离主题,于是活动的目的让我提醒他们的时机也到来了,我对他们的发言都做了肯定表扬,并允许保留各自的意见,然后立即顺势让学生们思考此图整体上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留有悬念又尊重了学生,也不让他们太偏离主题。结果学生们也就很快言归正转,并都能说到当时八股取士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复杂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因此教师们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知识,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主题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既要创新又要主题鲜明,并且要目的明确、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历史课堂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朗读、记忆等,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与探索,让学生在体验历史中思考、积累和丰富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延伸从而培养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历史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有序活动,同时不局限单一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开拓、创新。 例如,小老师的活动教师们都不陌生,在七年级下《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办法把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大组的组长负责分布任务,并让自己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任务(查阅资料、做课件、备课、选出老师等);第二堂课就由三位小老师正式上课,小老师们也大力发挥学生主体性,表演课本剧、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最终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非常新鲜。通过这样活动后,学生们不仅牢固掌握了本课知识,也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还感受到老师的苦与乐,坚强、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学生不可能达到老师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工作,给予他们必要的指点和帮助。

四、有利于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达成过程,而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不能是表面的、肤浅的。历史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使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我们每设计一个学生活动都应该想到:此活动要使学生记住什么历史知识?理解什么历史现象?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什么样的思考启示?如历史剧的表演活动,首先得引导学生课前精心设计台词、反复排演,台词中既要有知识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动也要尊重历史。我曾让学生表演过“西安事变”的背景和过程。表演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准备,课堂里小“张学良”绘声绘色的劝谏到哭谏让好多学生眼中闪动着泪花,这样让他们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并突破了这个难点;表演“西安事变过程”中“蒋介石”悲愤地反复仰天长叹:“‘1936年12月12日,西安’,辱死我啊!”让大家终身难忘。这样学生们自然记住了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基础知识也完成了这些知识目标。这样也使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表演中自然体会了张杨二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最终完成了本课的三维目标一体化的达成。

五、活动设计要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学生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或者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中分组、分工都要具体、合理、详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七年级、八年级学生表现欲望最强,就可以设计学生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九年级和高中学生不再喜欢简单的过于张扬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层次已经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们可以让他们进行辩论、讲座、记者采访等历史活动。所以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实际,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生活动。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还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并让历史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要做到这些,尽可能让学生在我们历史课堂中活动起来是唯一最好的选择。

作者:罗华 罗菊

历史教学活动课论文 篇3: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课

【摘要】新课程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进行了活动课的探索。把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亲身去了解,去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与社会;活动课;探索

处在学龄中期的初中学生,抽象逻辑逐步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经历的各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制作、表演、参观、调查、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感性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社会活动课将社会教学与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社会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和选择活动方式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知识作为交际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样,要熟练地掌握它,就必须进行反复的训练,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把握要领,形成技能,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社会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实践应用课,它将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社会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社会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初三社会第五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第三目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课——校园调查,如进行“学生交友情况调查”、“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等,再举行“调查发布会”。通过活动课,学生发现了中学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问题,深刻领会了学校指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分析能力。这些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历史课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力图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鼓励老师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动态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学会综合地理解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试油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 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参与。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新闻发布会”、“我给电视广告找毛病”、“校园陋习普查”、“模拟法庭”等专题活动,“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在实际中学会与人合作。许多学生这样说,“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社会也有信心啦”。

参考文献:

[1]刘艳芳.浅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8期

作者:龚文彬

上一篇:转换器汽车设计论文下一篇:低年级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