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探索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起,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历史教学探索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 篇1:

“双减”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

摘要:历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这一学科的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本文对当前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并以“双减”理念及倡导思想为依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环境;教学探索;初中阶段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课程的诸多弊端,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有效。然而,由于历史课程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得以重视并参加毕业考核,它的推广和实施必须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具体问题,选择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方法单一、陈旧化的教学方法现象,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显得对学生的地位重视不够,甚至倾向于选择“填鸭式”教学法来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这种方法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学习疲劳的增加,这对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效率尤其不利。

(二)学校未给予历史这一学科充分的重视、课时安排少

相比于语文和数字等学科,初中的历史学科的开设及教学重视力度明显较低,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学,提供的课时也相对较少。然而,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有许多内容和知识点值得花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和分析,可是迫于完成教学进度的压力,课堂就是走个过场应付了事。同时,为了取得进步,教师必须盲目地增加每堂课的知识量,以便完成教学任务。然而,这种以快速成功和立竿见影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肯定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学习兴趣低下,这样的做法显然与国家提倡的“双减”政策相互违背。

(三)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学校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上教师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大多数历史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与此同时,中国许多年轻中学普遍聘用非历史专业的教师。非专业教师的历史专业知识必然是不足的,因此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特别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专业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而聘用不专业的教师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上的不恰当和教学效果的不理想。

二、“双减”环境下提高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革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的重视

国家政策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尽快更新教学观念,适时转变角色,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通过学生提问将教学的主动性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課程的主要主体,真正做到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调整课程体系构架,适当增加历史的课时比重

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历史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学科。初中应更加重视这门课程,适当增加这门课在本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改变对这门课程的错误观念和观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采取多样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由于教师的较高技术素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应采取以下多种措施来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定期举办培训班,交流经验,加强历史教师交流,促进教师共同进步;选择优秀的历史教师利用假期到高等院校深造,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建立严格的招考制度,从课堂上选拔优秀历史教师,有效促进初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选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双减政策下,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讲,我认为让学生找到兴趣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普遍喜欢玩,喜欢闹,对于新鲜事物确实保持着一脸好奇心,所以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按照他们的这种发展规律来进行,特别是对于趣味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完成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

过去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已然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的发展需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双减”思想为依据,选用新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比如在进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这一节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与唐朝相关的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唐朝兴盛及衰败的原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合作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活动,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效率与学校的重视以及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恰当性密切相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符合“双减”政策的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历史教育的效率,实现为社会培养接班人的目标。

在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教学方法做优化设计非常重要,我们老师要充分意识到初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并且也要有效的挖掘以及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情况之下,我们老师也要不断地对教学任务进行一定的调整,在设计历史作业的时候也应该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因素,这样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历史的一种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也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主体意识,为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打好牢固的基础。除此以外,老师也需要跟家长定期的进行交流,让家长也需要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这样能够让孩子们更喜欢历史学科,同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仙霞.在开放中让学生放飞心灵——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11.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

[2]郭世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兀1.教育教学论坛,2012(O3).

作者:许祥本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 篇2:

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起,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对高中的历史教学,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不仅要转变在传统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意识的培养,还应当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所包含的历史学科理论知识,和背后相关的文化价值意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且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包括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求教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以及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如何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进行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呢?下文将结合当前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并结合一些案例,进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方向研究

(一)以核心素养设置问题,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应当鼓励在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知识的理解、学习。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基础,为学生设置问题,并让问题作为小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自主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问题的求证方法,提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文中,几个关键的节点变化对历史的影响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就可以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基础上,为学生设置几个像:“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中央是如何解决左倾思想的?”等,这样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问题,并让学生自主的对课文中的历史史料进行挖掘,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回答之后,可以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方式,进行与这一内容相关的问题提出,并让班级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探索。教师通过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发的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探究与还原,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为学生介绍一些真实历史事件,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本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历史进程,这样纯文科的学习过程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较为枯燥,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历史学科的魅力,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利用现代教学科技手段结合互联网,为学生进行情境教学,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为学生进行呈现,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主动的了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进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文的不同时间节点所呈现的时代情况进行了解时,可以提前在互联网上为学生寻找一些与不同时间节点历史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并将这些真实的史料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引入,让学生根据这些史料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真实情况内容进行直观的了解,帮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感悟历史的内容以及对历史情境进行感悟的同时,加强学生对历史事实的了解程度,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扩展学生学习视野

由于大部分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所包含知识体系也较为精简,因此,大多数学生难以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更别说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进行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进行历史核心素养的融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了解范围,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课文中,在文革中坚持自我,不为迫害而屈服的相关伟大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进行了解时,为学生融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情怀感悟”,让学生在对这些敢于抗争的人物精神进行感悟后,对其中坚持自我,绝不妥协的精神进行理解,让学生对这个时期的残酷性有更深刻的感悟。

二、在核心素养引导下高效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一)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教师在进行教学的主要引导内容设置时,可以将对学生的核心素養的培养与发展融入目标设计之中,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结合学生特点,将历史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具体目标的设计之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内容教学,教师可以在这一课文的内容之外,再引导学生对当时进行改革开放的背景,及主要的人物经历进行了解,并结合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理论,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和问题探究等方法,在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下,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更高效的学习。

(二)从核心素养切入,进行教学情境设置

在历史的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时间与空间关系观感思想,是教育的重点之一,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中,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的课堂建设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教师想要引导学生高效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内容进行脑海画面补充,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历史思维想象的程度。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在为学生进行课文相关知识的讲述后,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再现情境剧表演,教师可以指定小组内的成员为参与会议的不同主要人物,并让其他成员进行陪同会议人员扮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用演讲的方式模拟大会进行期间的代表发言,让学生在脑海中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过程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以某段历史中的主要大事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相关教学情境再现,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程度,还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三)以核心素养引导,进行价值观念引导

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也十分关键,而价值引导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观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水平。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节课的“拨乱反正”内容时,可以在引导学生对“四人帮”的恶劣行为进行了解,让学生对其中的不正当行为进行发掘,并在学生讨论自己的发掘内容后,为学生补充讲解一些关于儒家中“德”、“孝”、“礼”、“义”的内容,为学生进行扩充了解,在讲解过程中,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由于四人帮的行为,导致在文革时期,许多人抛弃了我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中一些“仁义”、“道德”的理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历史事件和故事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教师通过在核心素养教育观下,充分的对有效的教育资源进行利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锻炼学生进行科学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正确的价值理念进行学习、生活。

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想要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高效的进行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需要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进行探索、挖掘,并充分的对其进行理解,还要注意采用正确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核心素养进行融入,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对自己历史教学途径进行适当的创新,并从多种途径扩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对核心素养理念的了解深度,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徐永琴,何成刚.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4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2):45-51.

[2]沈克學,沈为慧.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素养水平3-4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2):39-44.

[3]折晓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9(11):108.

[4]洪伟.打造滋育学科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J].中学历史教学,2019(03):3-5.

[5]张朝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中国农村教育,2019(06):63.

[6]王广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08):168-169.

作者:梁潇华

历史教学探索论文 篇3:

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摘    要: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在准确解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学模式,积累典型课例和反思教学行为,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养成批判意识、求真务实的作风,从而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问题缘起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从高端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引领到操作层面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研究方法,比原来的“三维目标”更全面、更能体现学科的本质属性。下面,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进行探索。
二、教学策略

笔者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提出以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思路,具体教学流程见图1。

其中,对核心素养解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寻求教学模式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匹配是关键,典型课例呈现是反映落实状况的载体,教学效果评价是对实践效果的检验与反思。

(一)核心素养解读

高中历史学科确定了五大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要结合课标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表1是史料实证素养的解读和教学设计。



在解读核心素养时,要避免以下误区:“唯物”的机械僵硬,“时空”的漫无边际,“史料”的简单堆砌,“解释”的任意裁剪,“情怀”的随处张贴。要依据课标要求,有层次、有侧重地结合具体课型落实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不断地产生新的认识和情感。

(二)教学模式选择

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学习环境,包括使用这种模式时教师的行为[2]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样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模式或学习环境。表2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示例。



(三)典型课例呈现

时序观念、历史解释属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时间本身没有内容,只有通过赋予其内容它才能被历史化。可以说,有多少种分割历史时间的方式就有多少种历史解释,正是在不断地解释中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内涵。

1.运用主题性时间谋划解释历史

主题性时间布局因其对某一个时期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清晰呈现而被广泛运用于历史教学。例如解释“‘一战’是怎么从欧战转变为世界大战的?”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1916年一战期间部分大事件:

2月17日,英、法军队在一次大战中占领德国殖民地喀麦隆。

2月21日,历时十个月的凡尔登战役开始。

4月24日,爱尔兰爆发复活节起义,试图摆脱英国赢得独立。

5月16日,英法在伦敦秘密签订《赛克斯-皮科协定》,瓜分中东。

5月31日,爆发英德海军间最大规模的交锋——日德兰海战。

6月4日,沙俄发动布鲁西洛夫攻势,虽重创奥匈帝国,自身也伤亡惨重。

6月24日,索姆河战役打响,历时四个半月。

10月29日,阿拉伯人在汉志起义,反对奥斯曼帝国。

11月,英国主要在山东省设立了劳工征募机构,到战争结束时,英国招募的华工已达10万人。

11月7日,民主黨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竞选口号是“他让我们远离战争”。

……

——摘编自基斯·杰弗里《1916:全球史》

设问:有学者把1916年作为全球史的关键时间,结合大事表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你认为一战由欧战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是在哪一年?请依据史实说明。

通过主题性时间视角,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被看作一个统一的过程,它们都是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这样,历史不再是事实的累积,由于得到了梳理,从而使判断、解释、论证等高级历史思维得以展开,历史的意义也在时序中得以彰显。

2.运用非线性时间谋划解释历史

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一种复线的、多种时间序列共存的历史概念。他在《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前言中,断定所有的历史可以分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个种类。受此启发,在解释“雅典城邦形成民主政治的原因”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内容。

首先,呈现“古代希腊地形地貌地图”。

设问:史前时代,古代希腊形成了怎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的形成有何影响?这是从长时段解释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客观条件。

然后,呈现表3,从中时段解释雅典城邦公民群体力量的壮大。

設问:结合表3和所学知识,概述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平民的经济政治地位是怎样提高的?贵族的政治权力是怎样被削弱的?雅典民主建设深化过程中改革者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启示?

最后,以“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的历史”,从短时段诠释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苏格拉底(公元前468—前399)是希腊杰出的哲学家。公元前399年,他以“慢神”和“蛊惑青年”罪被指控。公众法庭开庭审理,出席审判官501人,以281票对220票通过判处死刑。虽然苏格拉底死后约14年,雅典人重新审理此案,认为系一冤案,判处诬告者梅勒托士死刑,其他诬告者驱逐出境,但这一历史大错终究成了雅典文明的一大耻辱;这是导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等思想家对民主制持否定态度的重要原因。

——应克复等《西方民主史》

设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苏格拉底之死的根源何在?为了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你认为民主制度该怎样设计完善?苏格拉底冤案最终被平反又说明什么?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等思想家对民主制持否定态度对吗?为什么?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不要因为一个事件而否定民主制的优越性;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民主制有其自我调节的机制,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民主制一定会比专制制度更有生命力;苏格拉底的冤案最终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得到昭雪,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便是明证。

总之,利用布罗代尔的复线的、多种时间序列共存的立体时间视角,不仅为学生理解雅典民主制提供了一条重要认知路径,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四)教学效果评价

指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评价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的核心素养水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二是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全面反映学生的总体状况。表4是核心素养落实的课堂评价量表。

通过运用以上教学策略,几个学期下来,学生探究学习、综合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时,不再是简单重复教材的表述和结论,而是能够主动地寻找材料或证据,能够运用全面、辩证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孙淑松.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浅探[J].中国教师,2017(2):60.

[2]乔伊斯,等.教学模式(第七版)[M].荆建华,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

作者:卢晓华

上一篇:农业广告创意论文下一篇:6S现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