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下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1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动课下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1:

中考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活动课教学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福建省中考历史学科改革带来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历史活动课教学是避免中考改革弊端、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并就历史活动课教学如何与中考改革兼容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历史常规课;中考改革

历史学科活动课是一种新的历史教学课型,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它以注重通过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为基础,以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历史学科活动课的设置是新课改的亮点,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集中体现。但自2017年开始福建省中考历史科目实行全省统考,2018年开始历史科目实行闭卷统考,这些改革给历史常规课、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方式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思考中考改革带来的影响以及历史活动课教学方法和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 中考改革带来的影响

1. 考试方式變化带来的认识误区

考试方式由各地区自行组织命题改为全省统一命题、部分地区由开卷考变为闭卷考,首先影响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基于应试的目的,加上观念的保守,教师把知识的讲授完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目标,重视史实、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授课本上的问题和材料时,一般是自己念答案,让学生记答案。这实际上是把学生当复印机,而没有教学生如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学生只会生搬硬套、不假思索,不习惯独立思考,不习惯合作学习,更谈不上创新思维。

对学生而言,中考成绩是摆在第一位的,决定了他们升学的结果。许多学生认为活动课与考试无关,甚至认为活动课有作秀、浪费时间之嫌。又由于历史中考涉及初中六册教材内容,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记忆理解,这难免又回到新课改以前死背书、背死书的局面。

2. 试题考查形式的要求

就目前中考命题的趋势而言,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侧重考查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这种考查要求更多地体现在主观题型,而主观题型的训练也常常是教学的重难点。

历史中考常见的主观题型大致有以下几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文字型材料题是历史主观题中的传统题型。更多地考查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表型材料题指以图片、图表、图画(包括漫画)、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题型。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的特点。图表型材料题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掌握知识的范围,这是学生备考应考的薄弱环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时政型材料题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它注重关注热点,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现实的观察,通过现象看本质,用历史思维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3.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中考考查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观念上的保守、趋利性的心理与考试考查要求构成了一对矛盾,造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二、 历史活动课教学是避免中考改革弊端、提高考试成绩的有效途径

1. 在课程内容和目标上,历史学科活动课与历史常规课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二者的共同目标。历史常规课中有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复杂的历史现象,对初中生来说接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可以在活动课中去体验、感悟,并可用于解决活动课中出现的问题;借助历史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检验学生对历史常规课所学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历史活动课中培养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历史常规课所学,对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对历史常规课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开展历史活动课需要以大量的材料为基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首先是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在活动课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为自己的主题、论点寻求史料依据和理论依据。其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分辨不同的材料来源,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甄别,培养对史料的辨析能力。再者学生的观点、思维能在活动课中得到碰撞,甚至形成“头脑风暴”,了解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思维方式进一步活跃,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最终有利于在应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三、 历史活动课教学与中考改革兼容的方法和策略

1. 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意活动课教学不能单纯为活动而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意能对学习的内容起到强化、拓展的作用。

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6课活动课《图说红军长征》就是对课程的强化和拓展。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可以围绕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通过歌唱、讲述、朗诵、小品等多种形式来讲述、表现红军长征的故事。使学生的诸项特长得到培养和发挥,会更契合课改精神。然后通过老师的分析和引导,将原本在学生的头脑中“长征就只是一个简单的模糊的印象”转化为对长征的真实感受,引领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并将它们真正融入到内心世界。

2. 试题的命制上从考查知识记忆到侧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转变,通过试题的有效命制,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现象归纳、比较、概括和解释的能力。

例如:

【泉州市2016年中考历史试题】

26.泉州市各中学八年级开展“走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歌词识史】

《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1)歌词描述的是哪一年、哪一历史事件?

(本小题考查学生处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角色扮演】

某中学八年级(1)班将编排《西安事变》课本剧,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歌曲:《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创作)、《松花江上》(1936年创作)、《大刀进行曲》(1937年创作)。

(2)假如你是生活在1936年12月西安的爱国文艺青年,要用歌声向张学良的东北军将士宣传抗日,你会选择上述歌曲中的哪一首?请分别从词、曲的角度,说明你选择该歌曲的理由。

(本小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学习分享】

1931-1945年,一首首抗日救亡歌曲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唱。

(3)请写出你搜集的一首创作于上述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的名称。(不得与前面的三首歌曲重复)

(本小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内容)

【问题探究】

近年來,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否定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认为南京大屠杀与广岛、长崎核爆炸导致平民伤亡是一回事,日本也是“二战”的“受害者”。

(4)你认为南京大屠杀与广岛、长崎核爆炸导致平民伤亡是一回事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本小题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总之,在中考改革的背景下活动课课程不应该弱化、消失,反而更应该加强。教师应加强对历史活动课的理解和认识,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强化活动课教学,将活动课程理念融入到历史常规课程的教学中,以期达到历史常规课和活动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红梅.初中历史主题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王艺润.初中历史学科活动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3]泉州市2016年中考历史试题[Z].泉州:泉州市教育局,2016.

作者简介:吴晓宁,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

作者:吴晓宁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

历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他就可能积极地进行学习。而历史学科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高了。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随着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的推行,活动课走进了学生中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观念给予了学生感受和认识历史的有趣活动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勤学”的基础上“乐学”。让历史课增添了活力,成为新课程教学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

本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就初中历史学生活动开展的形式的问题谈谈对下面几种课内外活动:(课内外活动不只下面几种)

一、以讲述为主的活动。

要教《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为了加深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的了解,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组织了一次活动课,让学生动手查找有关这一时期的成语历史故事有多少?且给学生提供有关材料,如《中华上下五千年》、《成语故事大词典》等等。在课堂上让每一位学生讲一个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这样既能让学生动手,又能锻炼学生思维、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活动课中让学生“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了解历史的基本经验,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更为重要的还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钻研、探索、发现和创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教学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以发挥师生互动作用为保证,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辅之以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和点拨。使我们认识到,让学生真正为“学习的主体”,真正“自主”体验中去感悟和发现,从中获得知识,获得进步。`

二、小型辨论会。

在辨论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交流思想,提高认识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如在讲“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课前让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分成正反方两组,围绕“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他便没有‘贞观之治’”,还是“没有他‘贞观之治’照样出现”的辩论题。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战,互不相让。通过辩论,学生深刻认识到“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的灭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以极大震撼,不得不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从谏如流,励精图治。因此,唐太宗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通过辩论,学生兴趣更浓,意犹未尽,会急于在书中找答案。从而在课堂中真正落实了自主学习。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活动课中,通过激烈的辩论来设疑、释疑、解疑,极大引起学生兴趣,大家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兴趣浓厚,既培养了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我们认识到,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运用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有效方法,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将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大动力。

三、学生动手为主的活动

让学生描摹书中的插图。利用插图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又能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观察力、辨别力。比如“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中的漫画《时局图》,通过描给,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了解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形象地记到头脑中,并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图》有了深刻的理解。

另一种方式让学生动手小制作,体验历史。如讲到“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节时,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如果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于理解记忆。因此,让学生动手用橡皮和泥巴之类的捏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头像,再比较异同,学生兴趣更浓,且用心模仿着雕塑,记忆深刻,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在活动课中让学生动手实践,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优化和简化了整个教学过程。这既巩固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又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自主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使我们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和解析愿望,就容易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四、历史剧表演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得让学生事先准备,教师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

五、参与社会实践

让学生走出课堂,摆脱封闭的教学场所,深入社区,感受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吸收乡土气息,了解本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概况,有助于学生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启迪思维。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材料。”

如组织学生南音进行社会调查,深入到南音社团拜访音艺人,从他们手中得到大量第一手资料。细致了解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古典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

使我们认识到,让学生深入社会,获取直接经验,自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与人分工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开展活动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兴趣便成为初中学习历史的关键,而教师对教学活动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设计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为学生创造乐学好学氛围。

作者:郑振华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历史课教学中,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各种能力,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得方式探讨“活动-探究-发展”教学原则及方法,以求能对中学历史课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课堂;“活动——探究——发展”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调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養。并且初中的历史课考试率先进行了突破,出现了开卷考试的局面,高考中也出现了探究性试题。

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内涵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讲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其关键是变“接受型”学习为“探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是倡导学生积极发掘自己的潜力,加强与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求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分析、论证、解决具体问题的新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型”学习,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策略,懂得学什么,何时学、何处学、为什么学等诸多问题,最终产生内化的学习动机,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自主学习的本领。

“探究型”学习大体分为课堂“探究”与课外“探究”。①课堂“探究”。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制造”问题,启发学生尝试自学,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行构建新的认知体系②课外“探究”。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利用活动课资源,“放手”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调查访问、交流合作、自我评价等系列方法,既主动、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建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又在自主活动中获取最新的信息,实现自我激活、自我发展。

一、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学习强调教学要体现主体性,体验性、个性与感性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及探究的学习方式。

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突破了原来的僵化模式,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角度,将有关生活、地理、法律、环保、化学与历史学科有关知识进行整合。使内容更切合当前社会对中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

2.开放性原则

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它突破历史学科教学时空上的封闭状态,改变的不仅是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中学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创立主题,创设情境

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解主题的来源、选题的原则以及指导学生学会质疑主题。

2.设计方案,自主探究

在该环节,教师要注意在设计方案、自主探究环节之前要先通常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应遵循以方便操作,交流为原则,一般5-8人为宜。小组的搭配应相对注意认知、操作、情意各方面水平和性别等因素均衡配置。题目确定后,学生也可自行寻找合作伙伴。兴趣点一致的同学走到一起,共同制订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报表(包括课题名称,研究内容、意义、小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方法、成果表达形式等)。接着,小组成员根据计划开始自主探索探究。

三、历史课“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下面将必修二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展示 “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这一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材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课标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教材选取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但学生在容易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会局限在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解决此问题并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我选择了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流程包括课前探究、课堂互动和课后拓展三部分。

1.课前探究

学生分组采访或搜索资料来了解本地区近代以来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

2.课堂互动(各小组展示探究的成果,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解决相关问题)

探究一:近代以来衣着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

设问:(1)说出这分别是何时中国人的服饰及变化的原因(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探究二:近代以来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特色菜肴。

设问:(1)西餐的传入;

(2)改革开放前用票证来买吃所说明的问题。

(3)展示改革开放前后个人家庭在饮食种类和结构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探究三:近代以来住房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本地区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

设问:(1)分析本地传统民居的特点。

(2)现在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原因。

3.课后拓展(体验观察)

(1)观察本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婚礼的区别,有否保留传统的东西?

(2)以“吃在XX”为题,写篇关于XX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在课时的内容完成后,我觉得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是很明显的。一是学生对这些历史感到非常新奇和有兴趣,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有超出了教材要求的表现,透出浓厚的生活性,反映出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思维的水平。二是各小组能分工合作,无论是主题的确定,资料的收集、调查、访问要实施工作等等,全部讨论决定,实施的过程更是各显所能,并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比赛”,使教学目标最大化地实行。三是我们的学生各种能力(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分享与合作、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等)得到培养,各种直接或间接经验得以体验,达到了学科知识的课标要求。

最后总结评价,对所有小组意见综合分析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提出综合评价,给出最终答案,让小组成员进行对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现代义务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开展“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正是为适应这一趋势而建立起来的,实行“活动——探究——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及“刨根问底”的探索性,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地探索课题。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马兰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中学历史创新教法 45分钟优化设计》雒启坤主编 学苑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贵州省贵阳十中 550000)

作者:王劲松

上一篇:五课结合思想政治论文下一篇:展览展示平面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