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问题论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历史教学问题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析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第一篇:历史教学问题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是最能体现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也是广为课改实验区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所谓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指问题成为主体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主体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问题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教师应当确立能力立意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提出疑问、寻求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自然、愉快地接受知识,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状态接收信息,能使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大多数高中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历史课本知识单调、乏味,历史课堂缺乏趣味性、直观性,远离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有:展示文物、图片,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及其事迹,通过电影、电视剧的片段再现历史情境,引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历史事件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在导人新课时“激趣”。在课中“激趣”,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激趣”反思,也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引趣或课后布置作业巩固兴趣。在问题教学中,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把历史学习引向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有些地方学生不感兴趣、容易跑神,而且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的时间相当短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用一些策略,来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减。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时,笔者将中、英两国参战军队的人数资料呈现给学生,学生当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的清军竟然抵挡不了几千英国军队的进攻?笔者再把中、英军队军舰、武器和清军从广西调到广东前线需要近一个月等资料呈现给学生,然后设问:“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在鸦片战争中,号称几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假如道光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中国有无可能取胜?”学生兴致很高,对中国战败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他们还对中国有无可能取得胜利做了多种假设、猜测和争论。最后,学生理解了中国战败是必然的,之所以战败,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综合实力强大,蓄谋已久;另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腐败落后,组织不力。根本原因是中国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二、教会学生批判与反思

历史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对既定的理论、结论、观点进行质疑、反思和超越,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历史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形成问题意识的核心要素,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独特视角,大胆质疑,形成有独特个性的见解。特别是对当今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更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关于琦善的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他是投降派的代表,但有学者研究认为:琦善是主张禁烟的,也没有诬陷林则徐;在1840年12月至1841年2月,琦善向虎门增兵3150名、勇5800名,这说明他抗英是积极的;琦善并没有割香港给英国,只是允许英国人寄居香港而已,而且是向道光帝奏准了的。因此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仅仅概括叙述了琦善在广东的活动,没有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就此设问,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畅所欲育,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有据,都要予以充分肯定。对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胆批判和反思,就会常常有惊喜,历史课也不会那么单调、乏味了。

三、用问题范例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妥善处理好问题材料,合理设置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璧问题和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发展。现行高中历史新教材是以问题为主线来呈现学习内容的,教材前、课中、课后都设计了许多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探究,而且许多问题是非常典型的,这实际上为问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范例,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杜 宣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析评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问题意识;基础;重要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因此,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并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

1.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比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历史“启蒙思想的火种”这一内容时,既要让学生纵向联系前面学过的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比较欧洲的两次思想解放,又要让学生横向联系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引发的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三次重大历史事件,从而让学生形成意识。

2.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与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

3.在教学中注重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是历史教学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析评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的落脚点。

4.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如,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引入课堂教学。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二、教师培养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如何科學、正确地提出问题

在问题意识培养的初期,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只有知道什么样的历史问题是好的,他们才会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2.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及时给予解答

当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应该扼杀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不应过早地把答案告诉他们。我想问题意识培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解决自己提出的历史问题。只有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才会在思考中得到升华。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最重要的部分是讨论成果的展示,对于好的回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他学生懂得这样思考问题是正确的、最佳的。

3.坚持示范、反复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长期、细致而深入的工作,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在引导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有启发性,使问题有思考余地;有深刻性,使问题有思考的价值;有典型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系统性,不断设下“陷阱”,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形成网络;因材设疑,以疑启之,以问导之;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去内化、感悟解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教材及历史课外书籍的阅读,或通过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受到感悟和启示。同时,教师更要加强自身历史文化素养,加强学习和实践,不断寻找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历史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作者单位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中心校)

作者:李敏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问题与反思

摘 要:

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方法,尽可能地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切不可单一化、形式化、教条化。本文试图就新课改理念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历史教学;问题;合作探究;学生主体;对策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已经突破了原先传统“历史课”的概念。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课程内容的主体,以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在生活中发展学习的一系列的课内外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在课前,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使“历史”课上所有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在课堂内,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自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和心得;课后,学生在讲演、讨论、模仿等合作探究活动中深化了历史认识,有关传统道德理念、人文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交流潜移默化的镌刻在他们心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学生已经冲出了高中历史教育的课堂,走向了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分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学生就受到了历史知识、历史人格、传统道德价值观等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但就现实而言,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改理念精神理解的还不够透彻,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改虽已进行了多年,但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热闹的背后缺乏更多的科学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应该由学生做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小组交流探究便成了新课程理念下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形式。但笔者在教学及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或按座位面对面讨论,教室里一片讨论声,表面看很热烈,有些学生甚至胡言乱语还受表扬,学习气氛空前活跃,但主要发言得仍然就只是那部分学生,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根本就不用准备,不用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这样下去就很危险:学生中能力好的将会更好,差的更差,严重的会走向两极分化。而课程改革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个目标就会可能落空。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教条化表演性很强,好像一节课没有学生讨论就不是好课。

问题二、在历史教学中过于注重创设教学的情境化,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专家提出了历史情景体验式的学习,高中生已经能搞从自己主体的需要和愿望出发,注重学习的亲身实践和现场感受,建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或身临其境,或借助想像、虚拟的场景,或与亲历者就相关问题彼此对话,进行角色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的。为此,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历史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但是,笔者在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而且在情景化的教学中有时只见学生,不见老师,学生既是导演也是演员,老师只是一名观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教师的引导性不能突出,甚至有的课堂时间过多浪费在情景创设中,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学生一节课下来,回想一下,什么都没学到,视野完全局限于情境中。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的高效性完全不体现。

问题三、不能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过分追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改下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历史教师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谈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良好的灌输,而对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记忆、理解、应用等基本要求却略而不见,历史训练也在大量减少,虽课堂笑声不断,但笔者看来历史课却变成了趣味野史课、故事课,这样的历史课,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完全没有达到。这样的课堂完全背离了新课程理念。

从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现在有些高中教师的历史课教学慢慢地变成了一种学生与教师合作表演与作秀的课堂。而这种历史教学表面上像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但实际是画虎反类犬。历史教学中出现的上述几个问题,笔者认为,究其实质主要还在于教师没有彻底去领悟新课改理念的内在精神。只成为了一些历史教师不切实际的盲目地赶潮流,追求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却忘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笔者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反思,作了如下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合作探究活动必须符合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师的引导,并尽量地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新课改下的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还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好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课堂活动的组织必须是以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为前提条件的。

另外,高中历史课堂上的活动有时是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来表现的,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要有意识地去分派活动的任务,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可以组织多个探究小组,每小组由讨论后的组长来完成最后的教学活动环节。这样会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更多的同学体会到课堂探究的快乐,也会更进一步的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老师必需牢牢控制整个探究活动开展的节奏,课堂的时间,合理的去安排时间,并随时解决探究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将整个活动的方向引向我们的教学目标,以至最终通过合作探究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才会让课堂效率提高,才会让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有实实在在的价值,也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二、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切实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情境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高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如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大家都喜欢用国歌来导入,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努力去营造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同学的个性,鼓励内向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如下面这个案例:在《70年代外交:中日关系缓和》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针对中日关系问题上出现的摩擦,我国一些大学生联合起来抑制日货,甚至以各种方式冲击日资企业,以示爱国之心。这是真的维护了我们国家的利益吗?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这个案例结合当时的热点,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加上老师的归纳,不仅使学生明辨是非,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始终要明确课堂活动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过程与方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在传统教学和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怎么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是我们在课改中面临的直接问题。不管是在新课改前还是在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始终是基础,始终要重视。新课标、新课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必须建立在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必须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去提升。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教学中的“灌”有时还要用。高中教学中的历史知识,有些历史观念必须从外面灌输,有些历史知识也必须从外部灌输。当然,我们需要的是要改变“灌”的方式,我们要把传统的灌输,变成一个老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心与心的交流的过程。我们老师也不能机械地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我们要把灌输知识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不能以为是传统教学手段就不用,那样只会犯教条主义,我们要做的是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袁金华主编的《课堂教学论》

3.张强宝《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4.林幼芬《新课程呼唤“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

作者:李道章

上一篇:所以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初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