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的论文

2022-04-18

摘要: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构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解决儿童青少年问题、发展儿童青少年的潜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本土化不足、发展路径单一、专业认可度较低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校社会工作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社会工作的论文 篇1: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

摘要: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学校领域的应用,本研究分析了H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状况、引起适应困难原因以及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进行评估。

关键字:学校社会工作;新生;适应

大学新生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阶段和转折阶段,新生进入大学面临完全陌生的环境,通过查询资料和对部分学生采访,了解到新生基本情况。

一、新生学校适应状况及原因分析

1、新生学校适应不良表现

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学习积极性低。人际关系方面,新生初入大学,环境陌生,无熟悉的人际关系,还处于自我的一种状态中。生活方面,独立性较差,不能严格管理自己。学校环境方面,新生要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

2、新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原因

首先是自身因素,新生年龄普遍在17-19岁之间,该年龄阶段学生考虑问题比较浅显,很容易产生极端想法。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的基本状况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是学校教育因素,过多关注学习成绩,导致学生心理和实践能力比较差。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必要性

首先,新生进入大学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适应大学生活,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必不可少。其次,弥补新生入学教育不足,学校主要通过入学教育帮助新生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社会工作可以根据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专业辅导,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最后,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学校社会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深入学生思想领域。高校应根据当前发展形势,引入学校社会工作。

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可行性

首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建设发展,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积蓄力量。其次,学校社会工作具有成功实践经验,在解决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方面已经很成熟。最后,社会工作服务的可接受性,学校社工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处于同样的地位,学生容易接受,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合理、有吸引力的方案,新生也愿意加入其中。

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具体介入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H高校大学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下笔者设计了以个案为主的介入方案。

1、学校个案工作方法

学校个案工作是指学校社工以学生个人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调动内在和外在的资源,使学生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并实现自我发展。

2、案例分析和个案介入

案主基本资料:娜娜(化名)来自河南省的某个村庄,今年18岁,现就读于H大学。案主有兄弟姐妹三人,其家庭条件较差。案主进入大学后感到迷茫,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出现了孤僻、自卑等一些不良状况。

案主问题分析与诊断:父母对于案主一直期望很高,关注最多的只有成绩,这让案主感觉压力很大。学习一度陷入迷茫。较自卑,和同学交往少,与室友产生矛盾。

服务目标:帮助案主树立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首先是让案主看到自身的优势,其次让案主多与朋友联系,接触一些新朋友,最后使案主适应大学生活。

治疗模式:在本案中,笔者决定对其釆用认知疗法和心理社会疗法。

个案实施:社工首先与案主进行会谈,建立信任关系,以下为会谈的内容。

第一次会谈,此次会谈主要使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相了解,建立信任关系。此次会谈,案主只是被动回答工作者的发问,谈了自己的相关状况,这些情况都是浅显的资料。

第二次會谈,此次会谈主要涉及案主家庭,让案主了解到有很多人都在关心自己。社会工作者也会打电话给其父母,让他们多关注她,让她感觉到来自家庭的爱。

第三次会谈,此次会谈主要使让案主自己说一下其与大学之前以及现在的室友的一些关系,帮助案主找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社会工作者鼓励案主多与之前的朋友联系,并帮助案主分析与现在室友的关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次会谈,此次会谈社会工作者主要让案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增强其做事的自信心,让其更好的接纳自己。此次会谈帮助案主制定科学学习计划和明确的目标。

第五次会谈,此次会谈主要是结案,社工和案主一起回顾整个过程,目的是让案主意识到进步,同时也向案主提出建议,使案主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

服务评估:首先,案主表示社工作者的辅导与帮助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改变了很多,在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都比较积极,现在的朋友也变多了,而且有两个朋友还经常联系。其次,案主在行为表现上,从之前的扭扭捏捏到现在慷慨大方。再次,在学习方面,案主能跟上老师的步伐。总之,案主整体进步很大。

四、结束语

学校社会工作是学生辅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完善我国现有的高校教育制度,对现有的学生工作起到辅助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新生学校适应问题,运用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得出学校社会工作对解决新生适应问题有一定帮助。在研究方法和角度方面都有创新性,通过该分析可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帮助新生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法。但是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的方法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会更加深入的去研究该方面,使学校社会工作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文洁.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探究[D]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2]金明珠.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学校社会工作干预研究[D]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吉晓婷

学校社会工作的论文 篇2:

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启示

摘要: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经历了萌芽期、确立期、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在构建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解决儿童青少年问题、发展儿童青少年的潜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本土化不足、发展路径单一、专业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其对我国的启示是,通过相关立法,在法律层面上确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合法性;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成立专业团体;构建多路径式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模式,防止出现“二元化”问题;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实务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本土化理论。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日本;发展逻辑

学校社会工作由英文“school social work”意译而来,是指依据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在学校开展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提升其潜力的社会服务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因其介入服务具有预防青少年犯罪、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提升青少年潜力等特点,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青少年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十世纪初,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导致部分儿童与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无法得到实现,美国开始实施儿童与青少年支援服务活动。起初这项慈善支援服务活动开展的主体一般是济贫所的工作人员和民间团体的访问教师。1943年,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的社会地位被认可。二十世纪中叶,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开始出现,直到本世纪初,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得到确立并开始了其高速发展。

一、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萌芽期(1947—1970年)

(一)儿童福利相关法律的诞生

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颁布了《生活保护法》和《儿童福祉法》,这两部法律都是保护儿童在成长和发育时期的相关权益。根据《生活保护法》的规定,生活在最低保障线以下的家庭可以得到以下的教育扶助: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所必需的教科书和学习用品;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所必需的上学用品;提供餐食。

1954年,日本颁布了《学校给食法》,该法要求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营养改善和就学奖励。1956年3月日本对《学校给食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法律规定儿童伙食改善费用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1957年此法律惠及的对象扩大到中学生。1960年3月,日本对在养护学校①上學的学生进行就学奖励,并向这些学生提供就学补助,1961年3月开始,向残障学生提供学习用品。1965年6月,日本颁布《僻远地区学校伙食特别措施》,1966年4月开始向偏远地区②学校的学生提供面包和牛奶。

落实儿童与青少年福利的相关工作,间接促进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日本的诞生。在儿童福利方面的立法是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开始发展的萌芽。

(二)福祉教员的出现

1957年在日本高知县的城市和渔村约有44名人员以非教职人员的身份受聘于学校。这些非教职人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消除学生不上学现象,儿童越轨行为的早期发现,教育辅助,为学生联络相关福利资源,消除歧视等。

福祉教员的支援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福祉教员通过家庭访问的形式了解问题学生的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第二,福祉教员推动课堂教育的有趣性、理解性,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对学习的期待。通过福祉教员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学生能够增强对学习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三,学生信息的共享化。在日本的鳶池中学,福祉教员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家庭调查,然后制作家庭信息卡,这些信息卡被统一管理。教师可以随时通过查阅学生的家庭信息卡获得相关信息,并且老师可以在卡片上记录有关指导事项。这样,教师可以实时共享学生的信息和知晓学生存在的问题。

二、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确立期(1986—2006年)

(一)心理咨询制度的导入

1995年,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心理咨询活用的调查研究》,开始向学校导入心理咨询制度,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不上学、校园暴力等问题。

导入心理咨询制度之后,教师如何接纳心理咨询师成了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员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很容易依赖心理咨询师的存在,这会导致教师的主体性变弱。其次,教师对咨询师存有一定的警戒心和不安,原因在于咨询师并不是根据学校邀请前来的,而是由文部省从上到下纵向式地下派到学校的。因此,教师对待心理咨询师的态度是矛盾的。心理咨询师的到来,使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开启了二元模式,即学习方面的问题归学校教师,心理方面的问题归心理咨询师,学校没有直接管理心理咨询师的权力。这种“学”和“心”的分离管理模式使得学校的管理成本加大。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导入

山下英三郎从1986年开始在埼玉县所泽市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这被公认为日本学校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在此之前,日本还没有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制度以及理论。经过山下英三郎十年间的实践以及媒体的宣传,学校社会工作才被广为人知。为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2006年日本成立了学校社会工作学会。该学会成立的目的有四个:第一,积极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第二,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的研究;第三,探索培养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第四,致力于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的本土化发展。

1999年兵库县的赤穗市第一个开展了学校社会工作。该市与关西福利大学共同派遣了一名学校社会工作者到一所中学。从那之后,香川县、千叶县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开始向学校派遣学校社会工作者。2000年,日本兵库县赤穂市和关西福祉大学以共同研究的形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2000年,为解决学生逃学问题,茨城县的结城市开始在初中配置学校社会工作者。2002年开始,千叶大学教育学部附属小学开始配置学校社会工作者。此后,配置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自治体和学校逐渐增加。2005年,大阪府被评为全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示范地区。

(三)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

针对有霸凌、暴力、不上学等问题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者致力于改变他们所处的环境,搜集这些学生的相关信息,然后与这些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寻找破解之策。学校社会工作者积极组织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活动,针对学生家长开设各种主题讲座,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引导孩子的经验。

作为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社会工作者向教师和学生家长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信息。例如,向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社会福利政策;告知社会福利申请条件与办理手续;利用福利政策向有经济和医疗等困难的家庭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还通过整合司法、教育、福利等机构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援和帮助,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以上机构沟通、协调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

学校举办教师进修活动,由学校社会工作者以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向教师传授如何帮助与支援学生,从而提升学校教师帮助学生的能力。

三、日本学校社会工作高速发展期(2007—2019年)

2007年,日本财务省通过了学校社会工作活用计划的专项预算。2008年4月,在指定的141个地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事业。日本政府作为学校社会工作导入与实施的主体,一年间共向46个都道府县(294个市町村)的公立中小学校派遣944名学校社会工作者。一个县③有平均20.5名学校社会工作者[1]。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的发展出现了“一日千里”的现象。因此,2008年也被称作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元年”。

学校社会工作被导入的第二年,财政支出由原来的全额国库专项经费负担转为辅助事业,财政预算额减少了1/3,实施主体也从中央政府变为地方政府。学校社会工作2/3的事业费变成由自主财源负担。由于实施主体的变更,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配置数在第二年呈现断崖式下降,废止学校社会工作的地区不断增加。日本文部科学省最初预估2009年学校社会工作者数将达到1040人,但实际上骤降至560人。日本很多地区把学校社会工作从专项事业变为辅助事业④。这对从事学校社会工作的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也给日本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如图1所示,东京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人数在快速增长,同时,除鹿児島县以外,其他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四、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立法先行

我国的社会工作在近十年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作为社会工作分支领域的学校社会工作尚未被公众知晓,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专业社工入驻的学校可谓是少之又少。从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来看,在正式导入学校社会工作之前,日本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法律,特别是针对儿童的福利法律。这些与儿童相关的福利法律不仅保护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还规定向儿童提供餐食、上学等方面的福利保障。

我国现行法律中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法,相关法律中虽有一些儿童福利方面的条款,但缺乏对保障对象、实施主体、资金来源、保障方法和保障水平的系统规范。如果没有专门的儿童福利法律,学校社会工作者很难依法为儿童和学生谋福利,不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应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正式全面导入学校社会工作之前做好立法工作,从而为社会工作者在学校更好地开展支援活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有了相关的福利法律,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学生提供支援时就有法可依、依法谋福。

(二)成立专业团体

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近些年,社会工作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但作为社会工作的分支领域,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社会认可度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我国缺少宣传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团体或机构;第二,在缺少专业人才的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可谓收效甚微;第三,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本土化和体系化不完善。任何一门学科,要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或者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学校社会工作也不例外。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相关研究和本土化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学术期刊文献不多,中国知网上的学校社会工作相关期刊文章仅有354篇。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当然,理论体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何雪松[2]认为,“理论体系”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痛点,即便是在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也尚未形成一个真正的理论体系,因为社会工作借用了较多的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学科的理论,整合与再提炼的工作没有完成,建设“社会工作科学”才刚刚开始。因此,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建设和理论本土化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想要在短时间内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本土化建设,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从大量的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当中慢慢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三)明确社工的角色定位

在我国,很多人会把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混淆,认为他们的工作内容都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和道德品质,其实二者的工作内容和价值观并不完全相同。由于我国学生普遍面临小升初、中考及高考的升学压力,导致部分教师无暇顾及学生个人潜力的提升,甚至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宣传普及程度不高,公众对于“社会工作职业”的认知度不高,报考和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数量有限。很多用人单位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职业,或者将社会工作者笼统地理解为义工或志愿者[3]。

在日本,学校社会工作导入初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师质疑学校社会工作者就会“耍嘴皮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初期会给很多教师和学生讲大道理,很多教师发出“大道理谁都懂”这样的怨言。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导入初期并未明确自身的角色,起初他们只是在校内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往往会和学校教师的角色冲突,特别是在非教学的教育时间段,到底谁才是教育学生的主体就成为一个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往往和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人员造成角色的重叠。明确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处理好与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的关系,是社会工作在学校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影响因素。

日本在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发展的阶段,逐渐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做了较为清晰的定位,即学校社会工作者是一个“资源整合者”以及“个案辅导者”的角色。从日本导入学校社会工作初期的经验来看,社会工作者必须与其他育人工作者的角色有所区别,而且要获得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的认可。只有政府、学校、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同心协力,才能提升学校社会工作的知名度以及认可度。从教育体制、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模式看,要发展中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不能照搬任何现成模式,必须在本土进行实践探索,发展自己的服务模式。平衡多方面需求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尤为必要,要能提供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社区、家庭都接受的服务[4]。

相对于学校而言,社会工作是一种新事物,如何在原有制度内添加社会工作活动与人员,又不至于引起原有体制的混乱与有关人员的反感,这是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5]。

(四)国家扶持

日本学校社会工作在2009年的发展出现倒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实施主体突然由国家变为地方政府;第二,虽然经过山下英山郎等人的努力,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日本社会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从日本的情况来看,学校社会工作的导入以及实施必须依靠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倾斜才能顺利地发展下去?国外有研究显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以及政策的倾斜,并不能确立它的专业地位,反而会造成社会工作者要应对不断增加的财政约束以及公共管理模式變化对社会工作服务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国家的扶持虽不可少,但只有经过所有从事社会工作的同仁一起努力,方可获得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6]。

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发展。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十四五”规划纲要有两处关于社会工作的表述。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能提供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等。随着国家扶持力度加大,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将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五)“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结合

日本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高速发展与其完备的社会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儿童、青少年相关的社会福利立法为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的发展和专业地位奠定了基础。但是,“自上而下”的发展并不能解决学校社会工作在日本的认可度和服务效果的明显性。因此,探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同行模式是我国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政府、学校、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同心协力,才能提升学校社会工作的知名度以及认可度。从教育体制、专业发展、学校运行模式看,要发展中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不能照搬任何现成模式,要在本土领域形成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4]。

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亦是一种静态的制度结构,故而其引入、取消、恢复、发展均与周围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的顶层设计既决定着社会工作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也决定着社会工作的具体形态[7]。

(六)防止“二元化”的产生

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存在差距,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否也会出现城乡间存在差距的现象?

2020年发布的中国社会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有53.1万人。虽然持证社工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依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显然,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很容易造成学校社会工作在城乡发展的“二元化”,即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更容易获得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需考虑以下两点:第一,城市的学校在导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同时,农村学校亦逐步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服务,避免学校社会工作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有较大的差距。第二,农村学校在导入社会工作以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专业技巧和介入方法是否和城市学校一样?李春玲[8]认为,在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中,初等教育存在显著的差距。由于农村地区师资水平落后、教育设备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初中升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低于城市。因此,农村导入学校社会工作最好是在初中阶段,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应该提升学生在“初升高”阶段的升学率。

为防止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服务上出现“城乡二元”的结构,我国应借鉴日本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经验。在优先发展示范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的同时,有序地向其它地区推进学校社会工作,从而避免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服务在城乡之间出现“二元化”的问题。

注释:

①以身心障碍儿童为对象开办的学校。2007年开始,这些学校与盲人学校和聋哑学校一体化合并,成为了特别支援学校。

②日本厚生劳动省定义偏远地区为交通条件较差、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山区、孤岛等地区。

③相当于我国的省。

④专项事业的财源为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辅助事业的财源一部分由国家财政负担。

参考文献:

[1]宫之原  弘.日本におけるスクールソーシャルワークの誕生と展開[D].名古屋:名古屋大学,2014.

[2]李芳,梁建雄,何雪松,等.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与策略[J].中国社会工作,2017(22).

[3]张丽芬,童翎.论社会工作职业的社会认同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4]胡艳红.角色冲突下的学校社会工作者[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1).

[5]田国秀.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变迁:美国的经验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6]HEALY K,MEAGHER G.The Re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for Achieving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4(2).

[7]刘振.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逻辑——一个科学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中州学刊,2021(1).

[8]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J].社会学研究,2014(2).

作者:柏晗

学校社会工作的论文 篇3:

浅谈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作为一个传道受业的圣地,学校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今天的孩子学业压力倍增,随之而来出现很多问题。本课题主要通过学业现状情况,从中分析出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学生压力;现状;发展前景

一、研究背景

1.学业压力

为了不让孩子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今天的父母都提倡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学习辅导班,课外培训班,艺术班等,导致孩子很难再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等一系列因学业导致的困难处境。几天前报道一个11岁的男孩因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不好,到家被母亲说了几句就跳楼了。当然这不是特例,在今天的中国,学生压力过大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上到研究生,下到小学生甚至刚刚接触教育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来自学习及心理的压力。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让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学校社会工作界定

学校社会工作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

3.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学校社会工作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既能帮助老师更好与学生沟通,也能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还能够链接资源,协调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促进这几者之间的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健康之路。不仅如此,学校社会工作也与学校其他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说与德育的关系,与班级管理,与学生生活管理的关系等,将学校社会工作仅限于处境困难的学生是狭隘的,应该说学校社会工作贯穿整个学校体制,

二、我国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现状

1.社会认同度低

作为一个外来物,社会工作在我国目前并不被大众广泛熟知。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学校社会工作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包括现在的学校都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这其实也是学校社会工作在学校的运用。由于对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工作者不了解、以及心理恐惧,很多有困难处境的学生不会主动向社会工作者或机构寻求帮助,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外展服务中去发现有需求的服务对象,并对其进行服务介入,帮助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其成长发展。

2.整体重视不足

在应试教育模式盛行下,学校普遍看中的是文化教育,是否高分成了衡量一個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好,但是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但是很多不被认可,久而久之便会失去信心,更有甚者会产生心理障碍;而有的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很高,但是三观不正,甚至三观扭曲,让这样的人继续发展不给予矫正是很危险的。有时候仅靠老师去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这时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做出合理的策划方案,协助服务对象往既定目标发展。

3.学校社会工作定位模糊

传统观念认为学校社会工作就是心理咨询,并没有将其独立出来,因此也就很难体现出他的独特性,也就很难发挥其助人自助的作用,不在特定场景中看待学校社会工作,就容易将其模糊,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时间短,没有深厚的底蕴,很难将其规模化,独立化。没有准确的定位,就很难将其作用更大化,这也是掣肘我国学校社会发展的桎梏之一。

4.案主固定化

往往学校社会工作只关注学生个案,而忽略其背后的社会支持网络。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一员,就学校社会工作来说,仅关注学生个人是不够的,必须打造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对象问题,让服务对象获得长久健康发展。作为学生的教育启蒙者,老师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老师应多与社会工作者沟通,为社会工作的有序进行而努力。除此之外,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点关注学生行为,让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

1.发展潜力巨大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实务方面也有一定的积累。尽管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晚,作为其中之一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时间短,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但是基于中国教育人口基数大的背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必将导致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大,毫无疑问未来的教育环境将会更加严峻,学校社会工作未来在我国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服务更加完善

随着教育推行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学生压力越来越大,不仅有心理问题,还有像生理问题、社会化的问题等,各方面需求越来越多,学校社会工作也将越来越完善以应对学生的诸多需求。以需求促发展是社会工作的一大特点。正是基于各种需求才让社会工作的发展日趋完善,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作为一个分支,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必将更加完善。

3.越来越被大众熟悉并认可

随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更加深入化,多元化,学校社会工作将会以学校为始,向外扩展,最终为社会大众所熟知,并以其高效的工作方法被大众所认可。在学校学生会收到学校的支持与关怀,但学校覆盖范围有限,不可能对所有有困境学生都进行跟进式关怀;而社会工作者却可以在价值观的引领下点对点开展服务,更好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服务对象,并采用适当的服务活动帮助其改变现状,发挥其潜能。这种独特的方式将决定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相比更有优势。

总结

学校社会工作对处于困境中的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目前在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还没有被广泛关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学校社会工作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母潮航,朱嘉怡.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的评析和举措探究[J].中国学术期刊2015年3月

[2]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初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9.3.第8版

[3]彭华民.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J]第3期.2010年

作者:姜京洲

上一篇:美术教育美定位论文下一篇:行政可诉性实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