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9

摘要研学旅行对于培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于去年十一月底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學教育规划。然而,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面临经费匮乏、意识淡薄、支持资源较少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探析破解对策,对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具有指导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学校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学校社会实践论文 篇1:

教育扶贫背景下农村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有许多农村学校因为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在素质教育当中仅仅限于应试学科,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美术课程,却由于教学条件的束缚而无法保证相应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升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质量,需要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教育扶贫;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策略

鄉村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当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对音体美的教育方面,众多学校都面临诸多问题与困境,这对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美育作为一门大的学科门类,主要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一项能力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1912年,蔡元培先生所著的《对新教育之意见》一书中就将美育列为五种教育之一,这一思想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后来也被中华民国教育部为了全国教育宗旨的一个方面。“艺术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核心手段。”美术学科作为美育的一个学科分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许多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农村学校支教”等一系列教育扶贫活动,旨在能够为乡村美术教育输入新鲜血液,充分发挥好美术专业类学生在乡村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在教育扶贫理念的推动下,大学生农村学校支教活动不仅为自身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可靠、稳定的路径,也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 当前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渐上升,学龄孩子的上学问题如今已经基本得到保障。然而,我国仍然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面临诸多学业上的困难,教学质量与城镇学校相比差距甚远。由于农村学校受到地理环境恶劣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办学情况很不乐观,这就导致了农村学校人才稀缺,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养的输入存在很大隐患。“农村学校艺术课程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门学科,这两门课是农村学校课程中最薄弱的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合格的教师。农村学校大部分是依托行政村而设置的,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学校生源有限,额定教师岗位较少,有限的教师岗位首先必须满足语文、数学两门课,一般不设专职美术、音乐教师岗位。”对大部分农村学校而言,语数英三门课程基本就是学生的全部课程,还有一部分学校甚至连英语课也得不到充分保障,更不用说美育课程的教授。正是由于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的缺失以及相应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美术课程的精准实施得不到充分保证,因而有许多学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作美育,不懂什么叫作美术学科、什么是音乐学科。其次,因为农村环境的艰苦,美术专业的教师更是难以寻找,有些教师即使前来任教,也待不下多少日子便匆匆离去,这也是造成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此类问题,各高校便纷纷确立了与某些农村学校的帮扶工作,高校学子义务支教逐渐兴盛,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的缺口,也能够有效缓解农村美术教育所面临的窘境。比如说,以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茶园学校为例,对其进行教育帮扶的单位就是湖南工业大学,每年都会有许多学生自愿前往支教,在艰苦的环境中,支教团队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上,为众多学生带去温暖与爱护。

当前,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不仅是学校的环境、师资、教学资源等条件的匮乏,也包括学生自身条件的缺失。由于农村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来自父母亲的关爱,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更加需要教师的关爱与教导。在此背景下,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理念需要得到重视,美术教育对儿童具有较强的引导性与指向性,让儿童在美术教育中体验欢乐、获得愉悦,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因此,针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缺失的现状,学校、教师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助力教育扶贫,给予农村学生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2 农村学校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农村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与城镇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为人才的缺失与组织管理机制的不到位等一些因素,农村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十分欠缺。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有精神上的贫困。语数英三门应试课程带给学生的只是基本文化知识的补充,却无法填补学生心理方面的缺失,进而导致学生得不到精神上的抚慰,而素质教育却是能够真正带给学生心灵上慰藉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缺失不仅阻碍着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也是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道关卡。

“每一所学校,都是村庄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它一直在默默地传承文化,维护社会安定,培育民风民俗,以独特的方式作用于乡土,在乡村文明的传承中扮演着一种不可替代的身份。”当前,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现阶段,由于素质教育的实行,多所学校和教师确实将教学重心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但也仅限于应试学科。”正是由于农村学校将课程的教学重点致力于应试学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美育的严重缺失,多所学校基本都将美术教育排除在教学任务之外,尤其是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学校,美术教育更是没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认为学习美术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并无益处,非但不鼓励,严重的还会阻碍学生进行美术学科的学习。这样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导致许多农村学校的学生从小就缺失了美育的相关教育,对美术课程更加没有任何概念。由于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理念的缺失,就从根本上限制了相关课程的教授,使得非应试学科离学生渐行渐远,这正是当前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严重困境。此外,因为师资力量的严重缺失、美术学科与其他应试学科的相背性,从而导致许多教师都埋头于应试学科的教授,没有时间和精力投放到美术学科当中,并且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缺少美术学科相应的教学工具,学生也没有相关绘画或者是裁剪工具,最终造成学校没有办法实施课程的尴尬窘境。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农村学校的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的学校教育,即使有一部分学生具备美术方面的天赋,也难以被发觉,只能因为条件受限而被埋没,最终导致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呈现出严重匮乏的局面。

3 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模式转型发展策略

“学生处于认知的发展阶段。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在认知方面的明显发展,他们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虽未形成抽象思维,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或由具体事物而获取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运算”学生在进行应试学科学习的同时,也需要一些事实性以及技能性方面的训练,而美育课程恰恰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得到实践与锻炼。将美育与应试学科实行相互渗透与强强联合,可以有助于缓解应试学科的单调与乏味。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授时,可以根据文章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身世背景向学生展开话题,为学生讲述更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还可以根据文章的题材或者主题选取符合场景的音乐进行播放,带领学生迈入一种新的氛围当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知到美育所带来的欢乐。同样,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过程中,在上诗词课时可以将古诗词提取出来,带领学生根据诗词大意进行美术创作,在语文的课堂上锻炼了学生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美育学科的兴趣。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将美育学科渗透到应试学科当中,不仅有助于教师强强联合做好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更能够缓解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理论教授模式,促进了美育学科的发展。

如何才能更快地突破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困境,学校与教师的相互配合成了重要因素。学校首先需要对美术课程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带动教师重视美术学科的教学。美术教学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学校可以采取一些相关措施促进美育的渗入,比如说,定期举办艺术节或者以传统节日为依托举行庆典活动,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到丰富的活动当中,音体美任课教师也可以抓住学科的特征对学生组织活动。就美术学科而言,其多以画作、书法、剪纸、陶泥等艺术为主要呈现方式进行展示。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给予相关理论的辅导与示范,帮助学生领会美术创作的精华。学生完成了作品以后,教师可以组织互动活动,比如说,可以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与赏析,分析学生作品的优缺点,确保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活动对美术课程有一个新的认知,扭转过去学生不懂、不问、不参与的尴尬局面。当然,农村学校在开展美育活动时,教师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条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寻找素材,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针对美术学科的独特性,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比如说,农村较城市相比较就拥有更多丰富的自然资源,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身边的素材从而进行合理利用。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带领学生捕捉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通过大自然寻找灵感源泉,将自己捕捉到的美景绘制成作品,不仅是对美术课程的归纳,也可以成为一种美好记忆的留存。美术教师平时可以多带领学生体验自然、拥抱自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能够使学生在精神上回归自然,进而让美术学科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情感色彩。

4 结语

“农村基础阶段的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落后状况。”教育扶贫背景下,高校学子赴农村学校支教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学校教育模式面临的窘境。重视农村学校美术课程的教授,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善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育资源短缺的现象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但学校和教师需要积极革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重视美术课程,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農村学校美术教师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美术认知能力,实现农村学校美术课堂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课题组.2013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J].艺术评论,2014,(04):96-111.

[2]徐玉斌.略论农村学校艺术课程资源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07):82-84.

[3]吉标.中国村落学校的百年兴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04):81-88.

[4]贺贵喜.浅谈如何在农村学校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J].学周刊,2019,(08):152.

[5]王红毅.农村学校音乐教学的优化路径探究[J].学周刊,2019,(05):133-134.

[6]张海清,张林秀,罗仁福,等.中国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对教育成果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9,(04):1-6.

作者:邵煜涵 王超

农村学校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对策

摘 要 研学旅行对于培养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于去年十一月底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學教育规划。然而,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面临经费匮乏、意识淡薄、支持资源较少等困境,针对这些困境探析破解对策,对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 农村学校 研学旅行 困境 对策

一、研学旅行的政策背景与意义分析

1.政策背景

研学旅行在国外常常叫做修学旅行,发展历史可追溯至西方16到17世纪的贵族子弟出国游学,二战之后欧美一些国家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始将旅游作为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视野的一种方式,大力倡导学生在学期间的旅行活动。在亚洲,日本和韩国也分别从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把修学旅行纳入教育大纲在全国推广。这些国家取得的效果和经验引起我国的关注和思考,对我国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在我国,研学旅行最初是从2000年左右以冬令营或夏令营的活动方式呈现的,当然不乏一些学校组织学生以旅游、走访参观的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政策上,2003年上海最先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计划。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文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指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1]。这是迎合教育的发展需要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研学旅行的教育规划,西安、上海、苏州等地区成为第一批试点城市,2014年扩展到11个省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转型发展,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指出了开展研学旅行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主要任务、基本原则,意味着研学旅行已经完全进入教育发展计划,要求各地区开展研学旅行教育活动[2]。

2.意义分析

研学旅行是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领域新举措。教育部出台的文件中表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2]开展研学旅行对于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单从教育领域来说研学旅行是对教育理论的深刻阐释,丰富了教育形式、创新了教育过程,进而更好地起到育人的目的,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总目标。

第一,研学旅行是近现代相关教育理论在实践上的落实。卢梭曾说过,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却变坏了[3]。他倡导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阶段应该让孩子自由成长、自我生成。研学旅行打破学校的围墙限制,让学生走出学校,回归社会实践、自然环境,通过身临其境的身心感受来达到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产生和积累的过程,而经验的产生取决于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方式,在学生自我参与、自我观察、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经验与所处的情境相互作用,催生学生对以往经验的反思、改造或产生新的经验而达到教育的效果。总的来说研学旅行打破了学校特定场域的规训,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才能与群体的合作,经过情境和经验的教育互转作用而提高学生素质的非学校化教育方式。

第二,研学旅行的教育过程是综合的、打破学科限制、内容整合的过程。研学旅行情境化、经验化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并且研学旅行的过程往往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与他人间探索合作的能力,自我思维和道德意识的提高都比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第三,研学旅行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研学旅行从理论生发到教育过程中内容的综合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终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良好催化剂。研学旅行丰富的内容以及潜在的开发探索领域可以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这完全符合我国教育的总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

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人民经济收入增长,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通过旅游等休闲娱乐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契机,然而纵观近几年这一活动开展的情况,还是有很多教育部门、学校考虑到研学旅行牵涉部门太多怕麻烦,教育经费不充足,安全保障难达到,致使研学旅行活动难以开展或不敢开展。城市学校相较于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相对要少得多,纵使学生没有在学校得到满足,城市学生家长也往往带孩子或鼓励他们出去旅行。而农村地区的孩子更多寄希望于学校研学旅行的活动,面对多方面的困境往往难以实现。

1.农村学校经费匮乏且农村家庭经济收入较低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发展态势是城市相较于农村得到了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发展迅速。城市居民几十年里积攒了足够多的经济物质财富,各方面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而农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微弱,导致了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慢,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结构的不均衡状态。农村地区学校相较于城市学校基础设施已然落后,经费得不到充分满足的状况下研学旅行自然化为泡影。农村家庭孩子日前出现了众多留守现象,农村家庭父母奔波于城市用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赚来的辛苦钱往往是家庭日常生活开支或重要事件开支所需,很少有多余用于其他开支,对于在他们看来带有休闲玩乐意味的研学旅行活动,难以被农村家长们理解和支持,自然也难于从农村家庭那里得到研学旅行的经费开支。

2.农村学校研学旅行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在考试升学的压力背景中,形成了主要以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的评价指标。人们认为教育的范围只限于学校甚至仅限于教室,教学的方式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讲授,学习的过程就是看书本上的固定知识,只要学生学懂了书上的知识,考试取得好成绩就是好的教育。农村学校教师一心钻研怎么讲好书本知识,较少关注新的教育理论或政策体系,农村家庭家长寄希望于孩子取得好成绩,升入好高中,考上好大学,一味地认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听教师讲授之外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无关紧要。几种思维共向作用的状况下,他们很难意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培育学生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唯成绩论的所有教育相关主体,还是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固化培养学生的模式上,而对于研学旅行这种新起的教育模式,视之淡然,不愿多想、多了解,自然难以去实践。

3.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相关支持较少

农村学校教师数量较少,从较少的教师中选拔出有能力管理、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教师机率就更低。所以在师资上农村学校难以在数量和质量上保证研学旅行高质量地开展,学生的安全更成为农村学校考虑的后顾之忧,在没有得到外在机构人力支持以及农村学校本体得到良好研学旅行培训的前提下,研学旅行活动就会被搁置。再则,相比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学校研学旅行的活动地域选择性更多,他们可以选择科技馆、博物馆、科研院所、著名企业等地域,形成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古迹、城市服务机构、院校企业、社区机构、农业天地等多种开展活动的地域。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保证农业领域和自然风光的优势,开展研学旅行的活动地域支持较少。即使理论上农村学校可以去城市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但现实的交通等制约因素无疑会增加去那些地域开展活动的开支,这种计划也就不了了之。

三、破解农村学校研学旅行困境的对策

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困境要多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虽然以小学为主,并且在近十年的撤点并校过程中大量减少,但农村学校学生依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全國教育事业发展报告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就高达2019.24万人[5]。在新型城镇化与精准扶贫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的对策不失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部分。

1.保障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经费的落实

首先,对于从国家到各级政府来说,要划定研学旅行的专项经费,经费尤其要支持农村学校。形成监督问责机制,确保农村研学旅行专项经费的到位和使用。其次,以学校、公益组织等各组织或个人为筹措研学旅行经费的主体,通过企业捐赠、基金捐赠、网络众筹等拉动社会个体或集体捐赠的方式获得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的经费。再则,研学旅行在得到农村学生家长的理解支持下,可以适当收取经济收入高的家庭的经费补助研学旅行开支,但限于农村大部分比较贫困,费用收取会造成村民攀拉心理,研学旅行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这项措施起不到太大作用。所以,一方面通过农业结构升级、在地城镇化等方式促进农村家庭经济增收,另一方面让农村学生家长全面理解研学旅行的意义,获得他们支持的情况下,这项举措才会取得好的效果。最后,以政府部门牵头实施研学旅行非营利性的公益原则,号召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各社会机构对农村学校研学旅行活动进行优惠减免。总之,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经费要以政府确立专项资金为保障,筹措各方资金来源为路径,讲求农村学校研学旅行经费优惠或减免为原则。

2.大力宣传开展研学旅行的意义

就算有经费保障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在没有教师和学生家长得到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研学旅行活动也难以进行。一件事的实施不光要符合主客观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实施主体有意愿才会付诸行动。这就是存在主义哲学讲的一个人何以存在皆由个体此在条件境遇里的行动而定[6]。面对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研学旅行认识的不够,就要让他们意识到,社会的快速变动发展中更需要综合素质能力的人。借助于其他地区过去开展研学旅行的案例,通过宣讲、媒体宣传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到研学旅行对于培育学生的意义,进而得到理解和支持。在经费问题获得支持的同时,协调安监部门、保险部门、旅行社等各部门,通过各种方式保障学生的安全,让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知道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安全工作的落实,也就大大缓解了他们对于安全的后顾之忧,更加支持研学旅行的开展。

3.协调利用人力资源,因地制宜运用地域资源

针对研学旅行活动牵涉领域较多,保证学生安全以及组织活动需要较多人力资源,而农村学校教师较少,胜任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能力的教师更少的问题,首先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可以找寻有经验的学校、开展过类似活动的旅行社等类似机构对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其次,对一些专业要求较高、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保证的活动,最好委托旅行社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协助农村学校开展。最后,尤其要加强研学旅行活动的安全教育、自我管理与合作教育等工作。针对农村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地域选择较少的问题,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各农村地区情况不尽相同,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就近选择活动地点。因为农村学校以小学和初中学校为主,就近根据本地资源开展活动也符合教育部指出的小学研学旅行以风土乡情为主的原则。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本地域资源的优势,开展诸如农业概览、自然风光等研学旅行活动,同时注重研学旅行基地的开发和推广,各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延展活动距离,去城市的活动基地开展,与城市学校研学旅行基地活动地域进行互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满足了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研学旅行地域资源的双赢和多赢。

参考文献

[1] 白宏太.到广阔的世界中去学习——教育部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调查[J].人民教育,2014(2).

[2]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OL].www.moe.gov.cn,2016-12-02.

[3]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 白长虹,王红玉.以优势行动价值看待研学旅游[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5] 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OL].www.moe.gov.cn,2016-7-6.

[6]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存在哲学[M].孙周兴,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作者:班振 朱成科 刘晨

农村学校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通过调研提出传统形式下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可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学 学校管理 现状 对策

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从而培育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所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活动,其价值指向是培育符合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学校管理主要是对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各要素的统一协调管理。研究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现状及其对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信息、时间等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一、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现状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明显的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棘手问题。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学校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小学学校教育水平还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体制问题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若干突发新问题彼此相互交错,造成学校管理出现诸多令人忧虑的状况,有些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管理现状,详细总结,笔者认为在传统形势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管理中统得过死

一是过分看重了工作程序,工作规程,把程序本身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无与伦比的,以致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墨守成规,死搬硬套,使广大师生员工在繁文缛节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本想提高效率反而降低了效率,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二是程序标准过于细碎,以至于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规定,限制了老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部分学校要求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准批:“甲”、“乙”、“丙”等评语,每门学科规定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次数而没有规定检查批阅的质量等。在平时的作业检查中只按规定检查评比,没有自主权。三是各级管理人员把程序看作是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广大教职员工只能遵守,学校形成校长(决策者)—副校长—各处室—教师(执行者)的机械化管理模式。所有这些,使学校管理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口号下管得越来越死,越来越僵化,以致师生思想僵化无法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将来在实际生活中处处碰壁。

(二)自主性越来越少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婆媳关系”,学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不能依法自主办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发展。一是课程开放权下放后,很多学校反映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不明,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知如何去做。二是对校本课程开发,心中无数,对本校的优势、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缺乏了解,编写不出适应本地区的地方教材,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实施,大多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仍是空白。三是不能结合新课程有效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尽管大多数地方做了一些工作,但效果不明显,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限制。例如部分地区在每学期开学初,教育行政部门无视本地区各学校的实际,在教学辅导资料的订购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极大的限制了教师、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四是学生评价不合理。考试是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哪个年级考哪门课程,以考试成绩给学校排名次,考评学校,于是学校以分数评评价学生,教师不重视平时评价,致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培养的学生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我们农村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发展到极端地无视社会对人才需求数量的涨落和类型的变化,关起门来办学,闭门造车却夜郎自大,不相互交流,不借鉴学习,不参加社会实践,甚至不上课本中规定的社会实践课,造成学校对社会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反应迟钝、课程缺少地方特色。由于过分考虑安全问题,学生的社会实践便“流产”了,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弊端。

(四)领导、教职员工的素质偏低

有些学校领导很关心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同时害怕改革创新,宁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不想改革,不大胆的闯,不大胆的试;有的受到现有利益格局的限制而改革不到位;有的对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缺乏一种清晰的思路、长远的规划、明确的目标,以致出现一些错误的改革。在学校教职员工队伍中,有的领导做不到事业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补充不力,造成知识与现实的脱节,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的宗旨,更谈不上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有用人才之目的。

二、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对策

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必须体现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教育方针,要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在学校管理上,“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管理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管理是毫无希望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为此,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1.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

“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工作就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工作。要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作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交流,听取民意,以便做出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依法行使审议建设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必须经过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群策群力,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协同力、战斗力。

2.以人为本

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学校发展的源泉,直接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学校管理者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为学校发展夯实基础。

3.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名师出高徒,舞台出英雄。一是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事有方向、学习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结对帮扶制。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建立教师教学成长记录袋,详细记载培养过程。二是舞台出英雄,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论文交流等教学活动。三是氛围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还是要吃好,不能只靠零食。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信口开河、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示范、“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如何评价一所好的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首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较容易地进入声誉同样较好的高一级学校。家长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无疑是一条硬标准。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丰富多彩;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学校管理者要“沉”下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近课堂,走进教材。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自身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实际。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教学交流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学校管理者要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教育管理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持久的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学校管理者要保持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要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以转化为动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教有所成,这样,更有利于指导全校的教学工作,凝聚好师生的创新心。

(三)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基础和特色好比两个翅膀,只有两个翅膀都硬了,学校才会腾飞。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低就是因为小学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本地区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特殊情况,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科学,要按照科学规律办学,掌握和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赶时髦,扎扎实实做好基础,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艺术教学是学校的特色,要认真上好规范课,组织好大型活动,加强梯队建设,训练要坚持不懈,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力争为学校争得荣誉。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也就是说,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只要我们尊重教育规律,遵循科学的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肯定会上一个新台阶,素质教育也一定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俞克纯.激励、活力、凝聚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陈孝彬. 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3]孙成志.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4]杨颖秀.教育法学[M].北京: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5]杨瑞勇,刘洪翔.义务教育与教育公平新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6]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7]游政红.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学校管理现状及其对策[J].湖南农机.2006.11

作者:马岩

上一篇:电力建设物资管理论文下一篇: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