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学校德育工作论文

2022-04-16

摘要: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理解与实践体验的结合,能够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山区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山区红色资源、褐色资源、绿色资源、橙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悟,形成内化,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打开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开创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山区学校德育工作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区学校德育工作论文 篇1:

论比较教育法在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摘 要】比较教育法是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1]它能在鲜明的对比中去伪存真、抑恶扬善、明辨美丑,拥有独特优势,所以必然成为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偏远山区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德育教师可依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比较教育法资源,运用比较教育法更好的开展偏远山区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比较教育法 偏远山区中学 德育工作的领导者 德育教师

比较教育法是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用以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比较教育法能在鲜明的对比中去伪存真、抑恶扬善、明辨美丑,从而彰显出它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所拥有的独特优势,所以它也必然成为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同时,由于偏远山区中学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决定了当地有丰富的可供挖掘的比较教育法资源,偏远山区德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德育教师可依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比较教育法资源,运用比较教育法更好的开展偏远山区的德育工作。

一、比较教育法在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运用的依据

1.比较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也是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善、美总是同假、丑、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2]的确,事物的性质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美就无所谓丑,没有善就无所谓恶,没有真就无所谓假。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判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分辨。而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以及某一社会形态的特定历史时期,都有时代要求的、统治阶级所提倡的道德评判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促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而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少不了教育者将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放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对比、分析、鉴别,这就为比较法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所以说,一方面,比较教育法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比较教育法也是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比较教育法的纠偏作用。由于偏远山区中学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 “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有时会有一些较大的失误,德育工作处于被动或停滞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反思前阶段德育工作良性发展而现阶段步履维艰的原因,在比较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纠正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第二,比较教育法的警示作用。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无论是学校以往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同级同类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要引起德育工作者的注意,要在对比中汲取教训,以便及时调整、强化本校的德育工作,加强监管,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

第三,比较教育法的激励作用。在这里,比较教育法的激励作用主要是指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者合理的运用比较教育素材激发和调动广大师生追求真善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偏远山区中学大都处于经济水平落后、科技信息匮乏、现代文明程度较低的地区,整体环境不好,但绝不意味着山区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假的、丑的、恶的,绝非是理所当然的、不可更改的。那么如何用后进激励前进,用先进鞭策后进是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者理应学习的智慧。

2.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有丰富的可供挖掘的比较教育法资源,适用比较教育法。在城市,信息发达,比较教育法资源丰富。而在偏远农村,信息闭塞,但其独特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同样提供了一片比较教育法资源的沃土,这就为比较教育法的运用提供了前提。如果从运用和作用的方式出发,可将比较教育法资源分为两大类:

(1)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是指能够作为正面教材运用的,起着积极示范作用的道德教育素材。它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并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的原则,对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主要包括:“一风”、“二貌”、“三才”。

所谓“一风”,是指农村那种相对淳朴的民风。在农村由于受地域和交往方式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并且农民身上在一定程度上传承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诸如勤俭节约、吃苦能劳、朴实善良的优秀道德因子。而在城市由于受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求利原则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交往失真的状况突出。通过对比两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激励广大师生对“真善美”的信仰。

所谓“二貌”,就是家乡新貌与学校新貌。通过对家乡面貌和学校面貌的新旧对比,使师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充满信心,坚定理想,使他们相信只要奋斗“明天会更好”。

所谓“三才”,指走出大山的俊才,引进大山的英才及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可塑之才。对比这些人物资源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有助于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形成自律自励的良好品质。

(2)负向比较教育法资源。与正向比较教育法资源相比,负向比较教育法资源是指能够作为反面教材运用的,起着纠偏和警示作用的道德教育素材。它通过揭露与批判社会上的不良之人、不正之风,使广大师生从心理上认定哪些东西是不被这个社会所支持、肯定的,从而自觉防范和抵制错误的言行。负向比较教育法资源主要包括“一害”、“二恶”。

所谓“一害”是指其言行对社会或校园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的害群之马,比如那些贪官恶霸、“冷血少年”,通过对这些反面典型的披露和分析,可以让师生们的内心警钟长鸣,自觉抵制错误言行,提高个人修养。

所谓“二恶”则主要指恶劣的校园风气和社会风气。与城区中学相比,偏远山区中学校园里的诸如攀比、拜金、早恋、沉溺网游等方面的不正之风显得并不严重,但需要德育工作者做好预防,给予正确引导。但偏远山区中学不文明之风如爱动“粗口”、不遵守公共秩序、不注意保护环境等方面就显得尤为突出,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格外关注。偏远山区恶劣的社会风气主要指赌博、封建迷信及其它陋习,要想建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就必须提早教育好青年一代,净化社会风气。

二、比较教育法在偏远山区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领导者对比较教育法的具体运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领导者一般是指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教导主任,他们要从总体上布局学校的德育工作,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进行考评,所以他们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有很大的发言权。然而发言权越大就意味着责任越大,这就要求他们在制定德育计划时,要在依据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学校以往德育工作与同级同类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如此一来,他们就不可避免的要用到比较教育法,由此,便涉及如何运用比较教育法的问题。那么,作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领头羊’,他们应该如何利用比较教育法呢?

首先,着眼大局,纵比与横比相结合,促使德育工作稳中求进。作为德育工作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大局思想,头脑中不仅要有本校德育工作的大局,还要有与民族发展要求、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德育思想,不能简单的以学校“不出乱子、不出问题”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要顾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培育道德水平较高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德育工作领导者有了这种负责任的大局思想,才能利用好比较教育法,将纵比与横比相结合,兼顾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前瞻性、创新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纵比与横比的过程中,要讲求科学性,注意事物或现象之间是否有可比性,并进行全面综合的对比,科学的运用比较教育法促使德育工作稳中求进。

其次,集合力量,促进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运用比较教育法更好的开展德育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开发,有了丰富的、系统的比较教育法资源,才能提供多样的可供选取的对比素材,对广大师生进行道德教育。所以德育工作的领导者要善于集合教职工、学生甚至村民的力量,让他们现身说法,运用比较鉴别法、回忆对比法、类比法获取丰富的比较教育法资源,将零散的比较教育素材加以整理归类,形成系统,以便对比较教育法资源重复利用。

2.农村中学德育教师对比较教育法的具体运用。农村中学德育教师一般是指班主任及思想品德课教师,他们具体的担负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工作复杂细致,并且责任重大,这就要求他们在运用比较教育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比较教育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切实为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而奋斗。在运用比较教育发的过程中,农村中学德育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合理选取比较教育法资源,注重运用的科学性。如果说德育工作的领导者主要负责对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开发,那么农村中学德育教师主要负责对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利用。在运用比较教育法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选取教育素材,通晓不同类别比较教育法资源的利与弊,注重运用的科学性。所以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激励为主,以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大部分山区中学生自尊心强,内心敏感,容易自卑,所以德育教师在选用比较教育法资源对学进行道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灵,言语要慎重,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有可比性为前提,以适宜的对比深度和广度为原则。只有同类事物放在一起对比才有意义,所以要合理的选取对比点或对比面。同时要兼顾到对比的深度和广度,它们要符合农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视野广度。

面向学生的未来,以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原则。中学生的人生刚刚起步,它们的人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毕业之后继续读书,有的会直接步入社会,这就需要中学德育教师对它们做好超前预防教育,运用比较教育法帮助他们分析未来社会及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以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途中不迷失自我。

第二,比较教育法与其它德育方法相结合,巩固德育效果。比较教育法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生动、鲜明的“矛盾”和“差异”中鉴真伪、辨是非、明美丑,它有自己的优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它缺乏理论教育法的系统性、严密性,缺乏实践教育法的深刻性等。并且单一的教育方式,孤立分割的教育,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是缺乏时代气息和教育力度的。[3]

单一的教育方法往往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抑制和纠正不正确的思想和言行,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人生理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然要求比较教育法与其它得育方法相结合,优势互补,形成教育的合力,巩固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9~140,177.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5.

作者:周 能 姚海娟

山区学校德育工作论文 篇2:

基于山区资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德育实践

摘要: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理解与实践体验的结合,能够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山区学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利用山区红色资源、褐色资源、绿色资源、橙色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悟,形成内化,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打开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开创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山区学校;德育资源;实践活动

缺少德育资源支持的德育活动是空洞的,而空洞的说教是无效的。山区农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对其充分挖掘利用,使之与学校常态德育资源相结合,对于提高山区农村学校德育实效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德育校本课程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有利于使德育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悟,内化于心,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作为辽西一所山区学校,旧门学校积极参与教育部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相关研究工作,结合山乡实际,开发利用山区德育资源,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打开了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利用山区“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千头万绪,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夯实儿童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是它的核心。而这一核心工程主要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去实现、去落实。”辽西山区红色资源丰厚,峰岭沟壑留下了很多红色遗迹,也留下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这些遗迹和故事作为中国革命史诗中的一点一帧,也在一定程度展现着真实的革命历程和优秀的革命传统。对这些红色资源深入发掘、充分利用,是山区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走入山村,采访年迈的老人;走进图书馆,翻阅发黄的地方志;浏览网络,查阅互联网信息,广泛、真实地搜集红色故事,编写了《听松爷爷讲红色故事》读本,整理出“丘夹沟伏击战”“荞麦山战斗”“杜家屯歼灭战”“塔山阻击战”“女八路军高桂兰”“革命英烈田文祥”等有代表性的红色故事,配上形象的插图,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故事书。读家乡的红色故事,讲家乡的红色故事,成为旧门学校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六年级的学生还对红色故事进行了“加工”,以“三句半”的形式表现女八路军高桂兰的勇敢顽强、视死如归;以“小导游”的形式再现“荞麦山”戰斗的地域范围、敌我双方部队抢时间夺阵地的紧张激烈;以“情景剧”的形式反映“丘夹沟伏击战”中我军的战术灵活、战士的机智果敢。家乡的红色基因得以在旧门学校少年儿童中传承,并内化为无形的正能量。

二、利用山区“褐色资源”,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家乡是缩小了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热爱家乡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基础。山乡不仅有秀美的山水,同时也积淀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山区学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这些褐色资源。

(一)家乡名字由来

地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每个地方的地名,或与地标相关,或与地方风物相关,或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可以说,地名是文化的传承。“旧门”一词就与清朝设置柳条边、边壕相关联。康熙年间,为维护“祖宗肇迹兴亡之所”,修筑了柳条边和边壕。“旧门”所在地曾被设置为边门,后来扩展皇边,将边门移至今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镇新台门村,也称“新台边门”,原来的边门就被称为“旧门”。

结合历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了“家乡地名由来”德育实践活动,他们惊讶地发现,“旧门”这个原来感觉不太好听的地名,却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接着,“华山”“白塔”“药王”“碱厂”“三道沟”附近的乡镇地名都成了同学们研究的对象,“兴城”“葫芦岛”“辽宁”更成为学生扩展研究的内容。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二)家乡历史沿革与发展

每个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建制沿革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旧门”也是如此,她也经历了历史的冲刷与沉浮,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七年级开展了“旧门三线多渊源”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实际考察锦山厂、锦华厂旧址,参观锦华厂新厂区,采访老厂长、老工人,了解建国初期为备战需要建设“三线”的历史,了解旧门为支持国家国防建设做出的贡献,切实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家乡风俗习惯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地方风俗习惯是地方道德观念的一种取向,相关道德观念也正是依照这种方式得以代代传递,在学生习得相关风俗习惯时,自然也就传承了其中的道德规范。

“走进民俗馆”是五年级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走进位于草白村的民俗馆,抚摸饱经沧桑的石臼、石磨,听讲解员讲述它们的用途,尝试用古老的方法舂米、磨面、磨豆腐。在特邀辅导员指导下,学生编荆条背篓、柳条笊篱、蒿草绳、玉米皮垫,感受家乡人的勤劳智慧。在某种意义上说,民俗馆是最接地气的德育课堂,是当地传承发扬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

寒假,我们还开展了“喜庆春节、幸福山乡”德育系列实践活动。“家族大团聚”鼓励学生主动参加春节家族聚会,“小家”聚“大家”,三四代几十个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加深了“家”的概念;“初一大拜年”学生先给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拜年,再和父母一起向亲戚长辈家里拜年,也可以去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家里拜年,既经历了礼仪的历练,也体会了亲情的温馨;“看爸爸妈妈踩高跷”让学生做爸爸妈妈的“小粉丝”,到村里的文化广场看爸爸妈妈踩高跷、扭秧歌,拍照片,录视频,真切感受到山里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善良勇敢的品格、互助合作的精神。

(四)家乡风物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多是虚构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却寄寓了丰厚的文化价值和深邃的精神内涵,充满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扬,铭刻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充分利用家乡风物传说,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影响少年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效果。通过寻、读、讲、演、再编风物传说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家乡的自然风景、古迹文物、动物植物都成为具有生动教育意义的德育素材。孩子们自然地感受着乡土文化,感受着民族精神,心灵中产生了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三、利用山区“绿色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领少年儿童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关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普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山区植被茂盛,矿产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绿色资源。我们开展了“走进山林识别山野菜”“走进山林认识中草药”实践活动,编写了《小松鼠引领你识别山野菜》《小松鼠引领你认识中草药》小册子。山野菜生长在自然环境下,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被人们称为绿色天然的有机食品,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含量全面均衡。同时,部分山野菜有着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认识中草药活动,他们惊讶地发现,那些生长在草丛中、灌木下、岩缝间的许多不起眼的植物,竟然是纯正的中草药——白头翁、徐长卿、远志、柴胡、桔梗、马蔺子、沙苑子、回回蒜、老鹤草……我们积极组织队员学习中草药知识,开展懂药、种药、采药等系列活动,制作药物标本,学习中草药的使用方法。

春季,学校开展了“绿动美家园”实践活动,分为“绿美我的小屋”“绿美我家小院”“绿美我们的教室”“绿美我们的校园”“绿美我的家乡”。学校分发种子,让学生交换种子、播种、培育幼苗、移栽养护。风仙、茑萝、波斯菊、含羞草将各个教室的窗台装点得五彩斑斓,月季、锦带、串红、玉兰、银杏、红枫、海棠把山村的农家小院、文化广场、学校打扮得异彩纷呈。孩子们体验着种植的乐趣、劳动的乐趣,感悟着劳动创造美的哲理,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生态文明意识,激发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楼长廊里设置了鱼缸,由孩子们管护,定期换水、投食、清洗鱼缸,并做好日常观察记录。在校园内开辟了“开心农场”,作为班级劳动基地,学生变身“农场主”“庄稼汉”,查阅种植资料,规划种植方案,购买种子,准备农具,翻地,打畦,播种,施肥,除草。经过学生的精心养护,基地中的蔬菜长势喜人,直接成为师生食堂的蔬菜来源之一。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种植的蔬菜,也在品尝着种植的艰辛与甘甜。

学校还组织了多项有关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查体验活动,“槐花为什么不开了——过度使用除草剂的调查”“小河里的鱼虾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家乡水质调查”“家乡消失了的鸟类调查”“山村垃圾的产生与处理调查”“营救小蝌蚪行动”“爱鸟护鸟行动”等。这些活动都能与学科实践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由学生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活动具体实施。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态与“我”密切相关,环保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生态教育是一种“养心”的教育,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更要培养他们主动担负起责任的動力。

四、利用山区“橙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指出:“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山的意志、谷的情怀、溪的信念、松的品格,孕育了不同时代的大山骄子。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连同他们的名字,构成了青山中的橙色符号。橙色是山乡人心目中能够激发人们勇于奋进前行的颜色。大山娇子是大山的骄傲,是山乡人的榜样,是山乡人的楷模,是对山乡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极为宝贵的橙色资源。

“蝶姐姐引领你认识大山娇子”校本课程汇集了旧门乡数十位“大山娇子”,有战争年代的英雄英烈,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更有改革开放时期涌现的创业者、致富带头人。这些橙色资源,让学生感到崇敬,更感到亲切。有的是学生家族中的前辈,有的是学生的亲戚,有的是学生经常能见面的人。用这样的橙色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孩子们更愿接受,更容易信服,达到更佳的德育效果。

在“寻访大山之子”系列德育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特级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原杨家杖子矿务局工人曹太保,聆听曹爷爷带领工人努力采矿努力炼钢的故事,感受着艰苦年代工人阶级杰出代表为了国家冶金事业的发展,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精神。孩子们还采访了菊花女水饺品牌创始人王艳红、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好干部——旧门乡草白村党支部书记郭春武、“妇字号”龙头企业带头人李素芹,参观了“兴城市兴科畜牧养殖场”。新时代家乡的“大山骄子”走进课堂,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与家乡的骄子近距离接触,领略“大山骄子”的风采,了解他们的事迹,在全校上下营造向先进学习,向模范看齐的浓厚氛围,激发孩子们努力学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使学生从学习家乡楷模的过程中,扬起理想的风帆,走向成功的人生。

“善用物者无弃物。”山区学校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课程资源,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挖掘,努力构建具有山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把说教灌输的德育方式变为孩子们积极参与、真实体验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悟,形成内化,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有山区德育校本课程的支撑,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山区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马多秀.农村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何勇,林间开.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德育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杨中雷,陈启国.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整合学校德育资源[J].教学与管理,2013(32).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王志昌 赵怀颖 高冰雪 曹莹

山区学校德育工作论文 篇3: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

“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结论永远在明天”。弥渡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史森林就是以这样的责任担当,推动着全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两手抓“咬定青山不放松”

2008年,走马上任弥渡县教育局长的史森林 ,经历并见证了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8年以来,弥渡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明德小学建设、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政策和项目的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山区学校、农村学校与县城学校同一标准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新征土地987亩,排除危房19.1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6.9万平方米,整体搬迁学校18所,改扩建学校65所,撤并初级中学3所、完小9所、校点111个,全县中小学校数由2009年的237所调整为112所;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1 850多万元,建成5所标准化的公办幼儿园,实施7所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项目,实施39所完全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项目;投入资金3 576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29 800平方米。地方党委、政府全力支撑教育发展,加大投入支撑各种教育项目落地,致使全县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牢固的建筑是教室,不论乡村城镇,一排排整齐明亮的校舍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到弥渡教育的变化,弥渡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史森林深有感慨地说: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发展教育,使各级各类学校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我们深切地知道“百年树人”的道理,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结论永远在明天。几亿的资金投入,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课堂改革的有效实施、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再多的投入最终还是等于零。

这就是史森林,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县教育局局长难能可贵的教育情怀。这也是他自2008年3月担任弥渡县教育局局长以来,始终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坚持一手抓学校硬件建设、推动弥渡教育均衡发展,一手抓课堂改革、全力提高教育质量的真实写照。

“坚持一副牙齿咬到底,向管理要质量”

史森林常说:有好的制度,才能有好的校纪校风。要抓好弥渡教育,就是要坚持一副牙齿咬到底,向管理要质量,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半点的虚浮。

史森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2008年上任伊始,史森林在加强学校管理上,就着力倡导各级学校要拥有“一位好校长、一群好教师、一系列好制度、一个好的育人环境、上好一堂课、抓出好的教育质量”的“六个好”标准,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防止基层学校流于表面而不抓落实,县教育局出台了相应的考核办法,要求学校从抓好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入手,着力形成良好的学校规章制度。借下乡调研或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和各种会议的机会,史森林常常不厌其烦地给基层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强调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甚至还专门给个别学校的计划编制、制度建设出主意、画模子。为全面推进学校科学管理进程,弥渡县教育局还汇编过基层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质量更加科学合理、健全规范。经过多年的努力,弥渡县中小学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立以德为先,学以德为贵

立以德为先,学以德为贵。史森林一直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多年来,他以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为导向,化繁为简、化大为细、化细为实、常抓不懈,积极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他总是十分亲和,常鼓励学校说:“节庆晚会、体育比赛、书画展览,无论好坏,只要做起来,就成了氛围!”

在史森林的重视下,各级学校遵循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开展德育活动。许多学校将《道德经》《弟子规》《孝经》等经典教育搬进校园,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做起,认真开展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从小培养起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的学校借“美丽乡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从学校卫生、班级卫生、个人卫生、校园文化、文明礼仪等细小处入手,积极推进育人环境建设;有的学校借助各种节庆,积极开展做“文明人、环保人”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各种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弥渡的学校以整洁干净而闻名,很多学校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一草一物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德育景点、名人画像、文化墙、宣传栏、黑板报。学生见了老师都会主动问好,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你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文明语言无声润物,潜移默化成学生的日常用语。

弥渡是著名的“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和“小河淌水故乡”,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在狠抓学校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史森林还极其重视在广大师生中加大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为此,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弥渡县教育局全力实施“花灯民歌进校园”工程,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专门组织编印了3个不同学段的花灯民歌乡土音乐教材12万册,免费发放给全县中小学生,在全县中小学校掀起了师生传承花灯的热潮,歌声飞扬、彩扇飞舞成为弥渡校园的特色。近年来,先后有弥渡一中等一大批学校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及省、州不同级别的表彰,县教育局两次被云南省教育厅表彰为“云南省艺术教育实验县先进单位”,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进程。

“让老师学生都动起来,构建有效课堂”

史森林一直致力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他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他在充分调研和大量学习实践的基础上,于2008年起以项目的方式,在全县中小学校中推行MS-EEPO有效教育。

项目推行以探索并建立以县为主的城乡教、研、训一体化模式;强化中小学教师备课、上课、评课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主体目标。项目实施中,县教育局积极营造氛围,出台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各种教研培训活动,创办了项目内刊,积极为项目推行创设环境和条件。项目邀请云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孟照彬教授担任专家顾问,项目启动的前3年间,孟照彬先后4次到弥渡为一线教师上课,弥渡县教育局精心选定了120名中小学教师为骨干,从备课、上课、评课等各个环节入手开展培训。经过5年的努力,已在全县范围内培养出的42名骨干教师被认定为咨询培训专家,负责对项目的推广施行。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有效教育能将新课程倡导的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方式,并体现在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凡举办有效教育专题培训,中小学教师都积极踊跃参加学习,一到培训时,容纳300多人的会场场场爆满。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县教育局于2012年出台《深入推进项目实施的通知》,细划了学校目标、课堂目标、教师目标和学生目标,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态度做好有效教育项目的组织、管理、指导、评估和服务工作。

5年多的实践证明,MS-EEPO有效教育是成就教师、成就学生、成就学校的有效方式,能切实帮助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缩小弥渡城乡教育差距,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最具操作性的方式和途径,并推进全县各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以稳步上升。2013年,弥渡县高考上线率达100%,其中本科率和一本率分别达72.24%和 5.09%,各项综合指标由2008年全州倒数第二一举跃升至全州第5名;初中学业水平考试600分以上考生742人,占考生总数的21.38%,700分以上考生42人。

为推动项目的实施,史森林多次深入课堂。他感慨地说:活生生的案例证明,在有效教育的课堂,所有学生都不会发呆,听、说、读、写、思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各种兴趣爱好的发挥使他们更富学习积极性。史森林一直认为,急于求成是做不好教育的,他相信只要敢于坚持,有效教育模式一定会为弥渡教育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下,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弥渡县,财力并不雄厚,教育发展同样存在许多困难。早年在基层当教师的经历,让史森林深切地感知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他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想方设法补充教师,2008年以来,全县共招聘重点大学毕业生、特岗教师等480多人,约占全县在编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招聘的教师,优先满足山区、农村中小学校紧缺学科的需要,确保教师资源均衡。另一方面,他积极呼吁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5年来,弥渡县坚持每年的教师节都高规格地召开教育工作暨教师表彰大会,并借2010年弥渡县高考跃居全州前茅的契机,积极向县委、县政府争取资金,仅当年,县委、县政府便斥资50万元嘉奖高中教育。截至目前,县委、县政府每年用于表彰教育的奖金均达100万元以上,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日渐浓厚,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史森林一直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他始终认为,知识的更新方能永葆教师的青春本色,不学习,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精神才不会衰老。在史森林的重视下,弥渡县教师培训学习蔚然成风,全县中小学教师以MS-EEPOE有效教师项目实施为主渠道,并通过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现代教育管理—学校发展计划”培训、乡村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研修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仅2013年,就有334人参加了国培远程培训,31人参加了短期集中培训,16人参加了置换脱产研修,868人参加大理州远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全县85%以上的教师参加了有效教育项目培训。以此为契机,弥渡县大规模开展教师技能竞赛等各种活动,层层选拔推荐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科研氛围。

由于各项工作推进有力,弥渡县教育事业得以全面协调发展,城乡教育资源均衡步伐加快。2012年7月,大理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幼儿园建设及学生营养餐工作现场会在弥渡召开;在2012年和2013年召开的大理州教育工作会议上,弥渡县教育局连续两年获大理州县市教育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在改革的浪潮中,弥渡教育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王灿鑫

上一篇:房地产证券化研讨论文下一篇:中学英语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