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销发展模式市论文

2022-04-22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表现出“增速回落、结构优化、动力创新”的特征。旅游业在适应新形势的同时,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当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提出了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从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两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网络营销发展模式市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营销发展模式市论文 篇1:

广西“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探索

摘 要:“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广西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目前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农户市场意识淡薄、交易方式单一、品牌意识不强、农业产业链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从加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业产业基地的生产基础作用、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六个方面优化广西“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

关键词:“公司+基地+农户”;扶贫模式;广西

一、概述

中共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地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广西有109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分别占全区县市总数的25.7%和19.3%,有贫困人口453万,贫困率达到8.46%,其中百色、河池等市贫困率超过10%[1]。2016年广西生产总值18245.07亿元,增速7.3%,但同期第一产业总值2798.61亿元,增速3.4%,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值[2]。由此可见,广西扶贫重在农村扶贫、农业扶贫和农民扶贫。广西“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保证前三年每年平均脱贫120万人,第四年脱贫93万人,第五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45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广西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脱贫攻坚战是广西“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三大战略之一,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不断创新脱贫机制,大力发展优特产业,全力解决贫困问题是广西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解读

产业扶贫是加快贫困村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基础和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广西扶贫攻坚进程的有效途径[4]。近几年广西农业产业化呈现蓬勃发展形势,主要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以大型的农产品加工、运销龙头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核心,联合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产农户,一体化管理经营,最终形成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收益的经济联盟。龙头公司或企业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信息渠道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有竞争优势等特点。在这一组织模式中,公司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销售渠道,生产基地可以提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使农户的销售风险和技术风险都大大减少,有利于改善农民的贫困状况。但是,在这种模式中,龙头公司地位较强势,农户的利益容易收到损失。

三、广西“公司+基地+农户”扶贫模式问题分析

回顾广西农业产业化、促进扶贫攻坚的道路可以发现,广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进行着形式各异的扶贫探索。现阶段,“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分散现状,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但广西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出现的农户市场意识淡薄、交易方式单一、品牌意识不强、农业产业链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降低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扶贫效率。

(一)贫困农户缺乏市场意识

广西常住人群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其中受过高中(含中职)以上文化教育程度的仅有935.44万人,为广西常住总人口的19.50%,尤其是在广西5000个贫困村农民受教育程度更低。另外,近年来广西大量年轻力壮的农民都外出务工,部分贫困村外出务工人数甚至达到60%以上,而外出务工的普遍是文化层次较高的青壮年。如广西自治区级贫困村——柳江县土博镇世界村,60%以上人口外出务工,种植甘蔗和种桑养蚕为留守农民收入来源,留守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留守贫困农民文化层次低,年龄偏大,市场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较快的获取最新的服务信息;在农产品收获后保鲜、贮藏、运输销售方面没有获得科学的服务指导,只是凭自身的经验进行操作,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保险贮藏方法,降低了竞争优势。在销售过程中,受文化层次较低和掌握市场经济信息意识滞后等方面条件的制约,贫困农民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供求、价格变动的信息了解少,容易错失最佳的销售时期。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从广西龙头企业的分布来看,目前广西有3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有关糖业的就有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而畜牧业产值占广西农业总产值50%,48%的农业人均收益来自畜牧业,但广西的畜牧业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只有1家。另一方面,从产量分布及产业链的设置来看,2015广西蔬菜产量达2731.39万吨,蔬菜产量在全国排第10位,蔬菜产值达617.54亿元,但果蔬加工能力、仓储能力滞后。以上数据显示,广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链配置不科学,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根据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数量配置,且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农业品加工企业较少[5]。

(三)品牌意识不强

目前广西已经形成了一批诸如“巴马香猪”、“横县茉莉花”、“田东芒果”、“钦州金钱龟”、“昭平红茶”、“象州大米”等知名地理品牌和广西金穗公司“绿水江牌”香蕉、皇氏集团“甲天下”水牛奶、百色壮乡河谷集团的“壮乡河谷”芒果、梧州茶厂“三鹤”六堡茶等知名企业品牌,但就总体来讲,广西农产品品牌基础较弱,很多农业企业缺乏品牌营销意识,没有意识到品牌也是资产的源泉之一。第一,缺乏品牌基础,广西农产品市场号召力较弱,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较少,主要是因为缺乏品牌龙头企业带动,大多数农产品企业规模不大,农产品精深加工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无法跟国内或国外强势农产品品牌竞争。第二,在创建品牌时,忽略了可以运用的资源,没有把具有地方特色文化要素融入到农产品品牌中,忽视了品牌农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深化。第三,缺乏品牌市场运作能力,品牌市场运作是指企业首先对产品的目标市场開展深入调研,制定核心战略定位,提出产品核心利益点,升级品牌形象,继而组建具有执行力的营销团队,梳理出合理的产品线和渠道层级,打造品牌知名度等系列整合过程。

(四)农业产业链效率低

农业产业化链条包括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广西农产品品种较多,但生产种植比较粗放化,农业产业链效率较低,很难满足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生产原料的正常需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原料生产分散,基地规模小,原料供求矛盾突出。由于当地农民种植方法原始,种植技术水平低,很多农产品存在较大的产量提升空间。如贺州嘉宝食品、鑫隆食品等罐头生产企业,每年要消化12万吨鲜马蹄,但贺州近年由于外地企业抢购,本地生产原料供不应求,企业要扩大规模却苦于原料供应不足。二是加工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不健全,没有联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与基地、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各利益主体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四、广西“公司+基地+农户”的扶贫发展对策探索

(一)加大龙头公司的带动作用

江苏镇江市以龙头公司为引领,以农业大项目为依托,创立中国农产品知名品牌,成功的招商引资并开拓国内国际市场。镇江模式的成功很好的说明了龙头企业的重要性,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要意识到公司尤其是龙头公司在“公司+基地+农户”扶贫路子当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广西农产品龙头企业已达376家,但是大型企业集团较少,超百亿、跨区域的特大型企业还是空白,整体实力及规模与发达省市相比还较弱。

发展广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必须要通过龙头公司来带动,实现“产销一条龙”。第一,龙头公司在农产品营销中要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品牌、通过龙头公司打造品牌、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生产加工核心技术,利用区内外模范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学习农业经营模式,对农产品进行规模式的生产,集中化管理,并且进行统一定价,销售面向国际化,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国内国际市场”的路子。第二,龙头公司要改变传统的农产品发展模式,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再加工,如龙眼可以深加工做成不同的龙眼系列产品,桂圆干、龙眼蜜、果肉糕等产品吸引消费者,并且提高龙眼的附加值,改变初级的龙眼价值,增加农户收益。第三,利用龙头公司带动过程中应注意龙头公司要及时了解市场供货行情,适当控制水果供应与水果加工的比例。最后,利用自身信息渠道收集最新信息,准确的判断市场信息,转变营销方式,设计产品组合,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建设产品销售网络,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

(二)加强农业产业基地的生产基础作用

广西目前有七大优势产业:粮食产业、蔗糖产业、水果产业、蔬菜产业、桑蚕产业、中药材产业、木薯产业,根据这七大产业布局,巩固和改善老的生产基地,培育新的农业生产基地,继而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的生产基础作用,加快贫困农民的脱贫过程[6]。首先,发挥农业生产基地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发展,通过富户带贫困户,通过种植大户带动种植小户为一组,以一组带动一村为一个小基地,以一村带动一镇为中型基地。第二,根据规模效益理论,适度的规模生产会带来规模效益,集约化、规模化是广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经之路。在产业化经营中,把广西贫困农户种植生产组织起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新的生产基地,组织构建中小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第三,合理规划建立中小型生产基地,不断的提高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目前广西很多贫困地区集中在中小村落,地理位置偏远,不适合发展大型生产种植基地,当地农村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发展中小型生产基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用药用肥、统一质量标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三)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对推进广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贫困农民脱贫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广西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在未来几年的扶贫攻坚工作中,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引导作用。首先,政府应加强金融引导,加强扶贫部门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最大限度帮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解决资金问题。广西深入推进金融扶贫,2016年初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亿元,比2015年增长4倍多,力争2016年末全区各县(市、区)信用乡(镇)创建面达20%以上,各乡镇信用村创建面达20%以上。其次,政府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政策是农业产业化和扶贫开发的保障和原动力。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营造出便于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市场连接的外部环境;再者,政府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通过对龙头企业提供贴息贷款、技术改造,在农技服务体系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给予支持;最后加强引导监督成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维护农户的利益提供法律保障;在科研中,有效的组织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为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持,通过与外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引进、吸收、消化先进的品种与生产技术。

(四)发挥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

科研机构主要以广西农业厅、各地区农业局、广西大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相关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部门等研究机构组成。“科教兴农”是市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柱,是新時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科技有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种植技术,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整合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化经营中除了政府的科研经费的支持外,主要由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为科研机构提供科研经费,与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的联结机制。通过这一联结机制,科研机构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提供种植生产技术,为龙头企业提供加工储运等技术。

(五)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2015年起,广西创新实施“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牌,重点打造做强粮食、水果、糖料蔗、茶叶、蔬菜、桑蚕、食用菌、罗非鱼、肉牛肉羊、生猪等10大种养产业,和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3个新兴农业产业。广西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必须要努力打造属于广西农产品的特色品牌。首先,立足和利用原产地、生态资源、特色独有、历史传承文化等金字招牌,以政府引导扶持为平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一批主要以地理标识命名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品牌,引领广西品牌农业大发展。其次,高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依托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产品品牌;企业要善于将农产品的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生产出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质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丰富品牌内涵。开辟多元化的品牌传播渠道,可以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会展、观光农业等渠道,扩展农产品品牌空间。最后,打造特色品牌同时要注重产品的差异化,要开发各类农产品的系列产品,不能单一以农产品供应市场,要开发农产品的各类加工产品。赢取增值机会,为广西广大贫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创造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十三五”广西确保453万农村贫困人

口全部脱贫[EB/OL].北部湾在线网,http://www.bbrtv.com/

2016/0220/249652.html,2016-02-20/2017-06-15.

[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6年广西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表[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信息网,http://www.gxtj.

gov.cn/tjsj/jdsj/qqydgmjjzyzb/201701/t20170122_12

9766.html,2017-01-22/2017-06-15.

[3]2016年广西计划完成120万人脱贫任务让1000个贫困村脱

贫摘帽[EB/OL].央广网,http://news.cnr.cn/native/city/

20160501/t20160501_522034293.html,2016-12-20/2017-

06-15.

[4]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

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3).

[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十二五”广西蔬菜产业快速发

展[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

gxzf.gov.cn/zjgx/jjfz/bgcy/201602/t20160214_484047.htm,

2016-02-14/2017-06-15.

[6]广西农业概况及产业布局[EB/OL].http://www.xinnong.

net/news/20150520/1246284.html,农业新闻网,2016-05-

20/2017-06-15.

(责任编辑:李韵婷)

作者:李燕

网络营销发展模式市论文 篇2:

新常态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究

摘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表现出“增速回落、结构优化、动力创新”的特征。旅游业在适应新形势的同时,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当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提出了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从重点行业和热点领域两个方面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常州;新常态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型的“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旅游业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4年达到11%,可见,旅游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常州市实施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联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了独具龙城文化魅力和江南湖山特色的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常州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已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四。2015年,全市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718.4亿元,增长12.2%,旅游接待总人数5443万人次,增长9.1%。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强省市相比,常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一些的问题。在新常态背景下,常州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肩负着新使命。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经济新常态”是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判断、新认识,实质是指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主要有速度转换、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三大特征。”目前,我国已形成了旅游消费的新常态、旅游行为普遍化、旅游生活常态化、旅游市场全球化、旅游通行便利化、旅游消费个性化、旅游选择精准化的旅游新常态。而常州要想继续保持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旅游业需要主动作为,把握基本方向,遵循基本规律,创新发展思路,加快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探究发展新模式,促进常州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常态下的常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新常态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根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15]38号)里定下的“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1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力争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的发展目标,结合新常态下常州旅游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环境以及自身发展情况。认为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l号)、《省政府关于全面构建“畅游江苏”体系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85号)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常政发[2015]38号)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旅游规律,增强行业自信、产业自信和事业自信,牢固树立科学旅游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宗旨,注重改革创新,突出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全力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转变。

(二)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原则

1.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原则

坚持中高端旅游发展,围绕现代旅游业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实现高品质发展、高效益产出。

2.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原则

坚持组合业态、组合区域,发展个性旅游,突出龙城文化特色,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3.融合式、集群式发展原则

坚持复合旅游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城镇、旅游与产业、旅游与生态、旅游与乡村的融合发展,以城镇化和交通干道为纽带,通过聚集各类旅游资源要素,实现整体抱团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分割、行业管理壁垒。

三、新常态下常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迎来一个“旅游+”的新时代。“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不仅能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同时也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而且还可为游客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好营销。常州要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要做好做足“旅游+”,要根据常州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资源优势,务实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乐游常州”体系,全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以对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按照现代产业链的视角来思考和设计,通过旅游集聚生态资源、优越区位和产业基础所形成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各个产业环节,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效益全面提高,实现常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重点行业:推进旅游+新的生活方式

1.推进旅游+休闲度假,促进常州旅游休闲一体化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江苏省人均GDP为13 345.7美元(81980.87元),常州4 901.87亿元,旅游需求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提出要强化落实带薪休假,要求各地政府制定落实带薪休假的实施细则。同时,国家旅游局也启动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开展了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为优化休假安排,更好适应职工和居民休闲旅游需求,大力推进常州旅游休闲一体化,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全面提高常州旅游休闲水平及“休闲龙城”形象。应重点打造休闲精品。依托常州中心城区和湖塘新城、金坛、溧阳城区,重点加快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发展城市休闲街区、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依托天目湖、太湖湾、茅山等旅游度假区,开发山水度假精品;依托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及时尚文化资源,开发主题文化休闲精品;依托常州的特色乡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庄,开发乡村休闲精品。积极营造十大休闲亮点。即环球恐龙城创意休闲园、天目湖竹海御水温泉、太湖湾环球动漫嬉戏谷、淹城春秋文化休闲园、茅山东方盐湖城等来满足大众化、多样化、多层次休闲度假需求的国民度假休闲产品。同时要注重城市道路的休闲化改造,城市道路要注重龙文化和生态元素的利用。开辟城市旅游休闲活动的空间场所,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统一、规范的旅游信息指引系统。

2.推进旅游+新型养老养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国内各大城市对于“旅居养老目的地”的争夺也开始进入白热化。截至2015年底,常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为8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5。旅居养老是一种旅游+养老养生典型模式,是“候鸟式养老”和“度假式养老”的融合体,选择“旅居养老”的老人一般不住宾馆酒店,全程人住当地养老院。因为这些养老机构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医疗设施保障,有专业人员及时的护理,且人均消费只是市场价的三分之一。他们一般会在一个地方住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慢游细品,达到了既健康养生、又开阔视野的目的。舒适的行程,完善的服务,再加价格优势,一个巨大的“旅居养老”市场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

常州有丰富的旅游和人文资源,养老事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拥有一批设施先进、服务优良的现代化养老机构,目前已规划形成了金坛市茅山国际健康养老中心、溧阳市天颐谷养老产业园、武进区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新北区小黄山养老产业园、常州天宁区健康养老集聚区等养老产业园区。完全有条件在适当的季节承接全国甚至国外的旅居养老团。要推广“旅游+养老养生”模式,发展好旅居养老,须根据《旅居养老服务质量规范》的要求,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予以支持,社会养老机构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也需要老年人不断更新养老消费理念。尤其旅行社在运作这样的团队对服务要求更高。第一,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要懂医疗知识,在照顾老人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第二,导游要懂文化,未来的老年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会越来越高,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会越来越深,所以导游必须要对这一路的历史如数家珍。对老人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健康和安全总是第一位的,多享受好空气和干净水,旅途的风景会更美。

(二)热点领域:推进旅游+,实现重点突破

1.推进“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用信息化武装旅游

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162号文件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常州作为中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内首个“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应坚持“以游客为本、服务游客”旅游和互联网融合的方向与准则,深度运用互联网,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动旅游业产品业态创新、发展模式变革、服务效能提高。

常州市可依托已搭建起的包括政务网、资讯网、手机APP、微商城、天猫常州旅游旗舰店、线上线下旅游咨询中心、客情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假日旅游信息系统等的智慧旅游体系,继续打造专业的综合服务四平台(即人力资源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联合营销平台),推动旅游业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结合,尽快实现全市旅游企业在线服务、网上预定和支付、网络营销,提升旅游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旅游服务与管理智能化。抓紧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无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优先安排旅游景区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可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覆盖。

推进“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1)为游客与供应商提供细致贴心的公共服务。(2)为管理者打造全要素管理营销平台。(3)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维护。(4)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诚信平台项目合作方面:合作建设常州旅游“诚信游”产品服务体系,并进行在全国推广。

2.推进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其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特点和优势。乡村旅游变成农村扶贫主渠道。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关系国家战略,关乎国计民生,做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既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更是常州旅游行业的光荣使命。常州应开展建设扶贫与城乡互助共建行动,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通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旅游精准扶贫。

(1)做好规划引领。按照“因地制宜、宜旅才旅”的原则,把旅游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纳入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好“十三五”旅游精准扶贫专项规划和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围绕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国土、交通、城建、环保相关规划,把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与全面小康同步安排和考核,推进脱贫致富全面小康进程。

(2)着力项目投资。抓旅游项目就是抓旅游发展,抓大项目就能推动旅游大发展。要围绕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要素配套、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特色古镇建设、乡村旅游、智慧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筛选、储备、策划、包装项目。围绕旅游发展整合项目,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围绕旅游发展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加大旅游投入。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一批旅游扶贫项目落地,建成生效。如常州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重点建设如吴楚农耕文化园、十思园、大石山旅游农庄、天目湖玉枝农庄、溧阳翠谷庄园、盛天农业生态园、江南孔雀园、奥金鳄鱼园、三勤农业生态园、武进嘉泽农博园、牟家村、碧春缘等我市的特色旅游村镇、18个农业旅游示范点。

(3)抓好示范带动。要加强旅游扶贫示范村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选择有集中成片住房和自然人文景观、较好农业产业基础和农耕文化传承的村作为示范村。按照重点改善示范村的旅游接待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通(通路、通水、通网络)、三建(建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四改(改气、改水、改厨、改厕所)、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卫生、保质量)。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注重示范村景观打造,构建风貌展示带,加强建筑风貌建设。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因地制宜,依托山形水势,保护田园风光,突出乡村情调,留住乡愁记忆。

(4)强化人才兴旅。培养一批旅游扶贫人才。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分期分批抓好乡镇、村组干部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选派一批大学生村官到贫困村工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和专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强化旅游扶贫工作的组织保障。加强对乡村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经营者、导游等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切实保障合法权益,规范执业行为,不断增强行业自信、产业自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根据精准扶贫家庭情况,因人施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大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大贫困人员培训,提高旅游创业就业能力。鼓励在外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旅游扶贫项目。

3.推进旅游+新型城镇化

随着城镇化发展,旅游开发已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结合并在产业上融合,形成了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形成了城镇向田园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批非建制城镇化结构发展起来,以旅游综合体、旅游新农村社区为依托,形成了新型的、更加完善的城镇化体系:

(1)旅游中心城市。常州市中心城区的旅游发展,可通过商务游憩区(RBD),休闲商务、会展区,休闲商街的建设,作为城市文化集中表现的载体,具有生态性、景观性、休闲性等特点,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城市公园、郊野休闲公园、主题乐园,既是为市民服务的重要公共设施,也承担表现城市文化、增强旅游者体验双重功能。

(2)休闲卫星城(城市周边休闲聚集城镇)。由于区位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等条件,城市周边的休闲卫星城及中心镇如孟河古镇、茅山镇、雪堰镇、竺山湖小镇等,是出游率较高的城市居民周末或小长假休闲的第一选择。

(3)旅游小镇(较小旅游中心镇与旅游建制镇)。将城市建设理念与旅游发展理念有机融合,充分发掘当地的独特资源,才有可能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小镇。旅游小镇的带动性相对大中城市较弱,但易于形成鲜明的主题性特征,与产业联系极为密切。例如利用温泉资源建设温泉旅游小镇,如常州南山竹海的温泉;利用优势产业建设特色产业旅游小镇,如夏溪镇以花木产业带为平台,拉长花木产业链,将现代示范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融为一体,将“花木之乡”打造成全新的“风景之乡;利用古村落建设文化特色小镇,如中国传统村落——杨桥老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孟河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溪村等。当然必须采取城镇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整体经营、整体规划以及产权结合经营的模式,增加人口承载力,带动城市化水平,才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4)旅游综合体(非建制产居一体区)。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产业园区为核心,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休闲地产社区为重要功能构建,整体形成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聚集区。这种模式是非建制型城镇化,但属于城市架构的重要方面,如近期重点建设东方盐湖城旅游项目。东方盐湖城为盐湖休闲养生度假旅游项目,主要包括东方盐湖养生度假区、布林维尔主题风情小镇、道教文化体验园、户外运动主题公园、盐湖高端体育休闲公园、茅东主题风情小镇等;观澜湖、金沙湾等。

(5)旅游休闲度假区(产业区)。旅游业的发展使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开发成旅游景区,由于旅游景区的吸引,形成游客聚集,从而使这些景区、度假区内部和周边原本是自然景观的地方聚集大量的商业和服务业,原本居住的农民变成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随着旅游进一步开发,旅游道路、交通、水电等等城镇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形成原有城镇居民、农民城镇化居住、产业佣工聚集居住、外来游客居住、外来休闲居住、外来度假居住聚集,从而形成了旅游区城镇化。如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依托常州7公里临湖岸线资源,将太湖湾建设成为国内首家以国际水准进行开发和管理的长三角地区时尚的湖滨旅游度假胜地。规划建设永丰水街区、龙湾度假区、河流文化区、盘古中心区、乡村家园区和城镇发展控制区等六大旅游功能区。

责任编辑 张栋梁

作者:洪燕云 演克武

网络营销发展模式市论文 篇3:

互联网经济下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品牌战略研究

摘 要:湖北省潜江市素有“中国小龙虾之乡”的佳誉,近年来,其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龙虾专业交易市场,采取“互联网+小龙虾+物流”的线上线下双轨流通模式,发展如火如荼,如今其小龙虾产业俨然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第一特色产业。本文将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以潜江市小龙虾产业标准化生产供应链及市场需求端为考察重点,深入探究其品牌管理规划及模式选择,综合分析其小龙虾产业品牌战略,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品牌的综合实力,为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品牌战略

一、背景介绍

小龙虾,隶属淡水经济虾类,因其肉味鲜美备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如今已日渐发展为餐饮行业中最红火的消费品种之一,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也同样深受外国人民的喜爱。小龙虾养殖与加工业发展迅速,稻虾综合养殖模式类型多样,各具特色,已逐步转变为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并成为新时代最受青睐、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潜江市坐落于湖北省境内,北依汉水,南临长江,优越的气候及地理位置为小龙虾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潜江市打造了全国最大的龙虾专业交易市场,其早期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捕捞+餐饮”的单一供应链,如今已逐步演进为融育种、养殖、出口、加工、流通、餐饮、物流、节庆活动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本文就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品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分析互联网经济下产业新路径,基于此提出一系列战略措施,为提升其品牌知名度找出创新点,为完善小龙虾产业现代化经营模式,提升小龙虾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出合理意见。

二、小龙虾产业发展概况

1.小龙虾消费需求概况

小龙虾消费具有明显的扩张性趋势,其需求量日趋增加,备受国内外大众消费者的青睐。小龙虾的消费大体集中在华南、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地的大中城市,近年来其消费区域具有明显的扩展性趋势,消费量呈快速增长势态,此外小龙虾的消费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5-8月份为小龙虾消费旺季,有时甚至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国内小龙虾的消费方式主要是传统式的小餐馆消费、地方性品牌餐饮菜系、互联网餐饮服务即线上出售与线下配送相结合三种类型。由于市场需求端发力强劲,呈爆发式增长势态,内销群体持续增加,小龙虾已日渐成为风靡全国的热销食品,发展潜力巨大。

2.小龙虾产业链发展概况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小龙虾生产供应链也在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特色产业链,将育种、养殖、流通、出口、加工、餐饮、文化融为一体,使得小龙虾的潜在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开发应用。目前,我国极大多数小龙虾是由人工养殖培育的,其养殖模式多样,其中以苗种池塘繁育、池塘虾蟹混养、稻虾综合种养几类尤为广泛。近年来小龙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其产量也快速增长,随着小龙虾养殖繁育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中国已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由于国内市场对小龙虾加工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小龙虾加工业发展极其迅猛。其中小龙虾精深加工成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用废弃的虾头虾壳提取甲壳素,制成一系列甲壳素衍生物制品,有极强的开发应用前景,且相关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机能食品、医药产品、环保领域,使得废料能够有效利用,小龙虾产业链得以延伸扩展。现在大部分小龙虾加工企业将精力转为增长较快的国内消费市场,小龙虾出口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潜江市小龙虾加工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出口创汇1.5亿美元,除此之外,冷链配送与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迅猛,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使得新鲜的小龙虾制品可以在24小時内送达全国各地,使得小龙虾在运输过程中损坏率大大降低,极大的保障了小龙虾的质量。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小龙虾电商经营模式也在不断革新,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电商+小龙虾”的经营模式,如今发展规模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互联网企业如京东、阿里巴巴皆采用此类模式,线上线下全面规划使得小龙虾销售量大大增加。2017年,仅湖北省的小龙虾线上交易额就已突破5亿元,其中潜江市电商平台的“互联网+小龙虾”运营模式发展迅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小龙虾物流配送范围涵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年交易额达3.59亿元,小龙虾全产业链价值突破230亿元。现阶段,我国小龙虾电商行业发展正处于良好的市场大环境,线上渠道发展迅猛,电商行业已成为我国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品牌发展现状

2016年初,潜江市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态龙虾城,开启小龙虾产业品牌规划之路,依托潜江龙虾学院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引导,将潜江小龙虾以连锁餐饮方式向外推广。宣传“潜江龙虾”产地品牌、“潜江虾稻”生态品牌,中国驰名商标“良仁”、“楚玉”等小龙虾加工品牌,“虾皇”、“小李子”等餐饮品牌,“中国虾谷”、“潜网电商”等冷链物流品牌,“霸气龙虾”、“虾小弟”、“虾滋味”龙虾等电商品牌,加大对“水乡虾稻”、“虾乡稻”等优质虾稻大米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保护和推广,使得虾稻共作生态种养产品品牌的效益和内涵不断延伸,发展了一批国内外市场质量佳口碑好的精品名牌,品牌规划日趋完善,市场占有率及经济效益逐年提升。此外,“潜江龙虾”还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的名声逐步凸显,知名度日益提升,随着小龙虾餐饮品牌名声逐步打响,各类节庆活动的推广宣传,“潜江龙虾”的品牌形象也在进一步升级。2016年云南农博会上“潜江龙虾”被农业部列入全国六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示范县”之一,“中国潜江龙虾节”被授予“中国最具地方特色物产节会”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中国节庆品牌示范基地”、“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随着虾皇、味道工厂、小李子等品牌店的公司化运作,潜江小龙虾餐饮品牌连锁经营范围已经辐射了全国200多个大小城市,加盟店和连锁店多达300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电商平台、冷链物流体系、品牌餐饮连锁,将推动潜江小龙虾走得更远。2017年,第一届中国国际龙虾·虾稻产业博览会在潜江举行,中国虾谷与京东电商平台达成协议全面实施B2B、B2C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平台订购、线下市场配送”。线上平台推动小龙虾走向全国、卖向世界,线下市场保障小龙虾快速高效的配送,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潜江市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大力推进,成功研发出小龙虾互联网熟食,对传统产品进行了电商升级,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节庆活动打造品牌形象,推动互联网和小龙虾产业品牌的优势合作,使得产业经济效益更高,知名度更大,有助于小龙虾产业品牌的推广,进而推动潜江市交通运输业、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提升。

虽然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区域品牌效应已略有成效,发展前景不可置否,但其知名度还未能扩散到全国各地,且生产供应链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交易成本较高、缺乏品牌宣传力度等。即使潜江龙虾在国内市场已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缺乏专业发展规划,即使品牌质量有保证,却仍不足以形成绝对的品牌优势,且大部分企业都贴牌生产,标榜自己的产品,使得市场竞争呈恶性循环状态,缺乏良性竞争环境。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抓住发展机会,着力打造品牌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链布局、大力培养先进人才、抓住互联网新机遇才能真正打响品牌知名度,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四、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品牌创新建议

第一,突出规模聚集效应,打造品牌规模优势。要发挥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品牌优势,应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引资系列项目,先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起到良好的推广示范作用;再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两者相互帮持,共同发展。当前,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速度快,企业的规模效益也逐步出现,产品品牌和企业名声日显,企业利润逐步增加,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商业投资,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并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开发与品牌建设。尤其企业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应高度重视战略管理,同时,使文化和组织结构更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突出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加快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增强集聚能力,推动企业集聚發展。

第二,搭建完备的人才体系,为品牌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相关学校应制定专业的培养体系和完善的培养方案,大力培养适合小龙虾产业链的各类综合性人才,开展专业院校与小龙虾产业对接模式,直接向行业输出优秀人才,钻营产业核心技术,充分挖掘市场潜力,以期促进产业更好的发展。

第三,以产业各环节的高质量作为发展基础,打造特色品牌。我国小龙虾产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尤为显著的是产业结构趋同、质量普遍不高、地方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基于此要结合潜江市的地方优势,对小龙虾全产业链进行高质量建设,加强产品研发和改良,实现小龙虾从养殖到终端全程质量追溯,提升消费者的信心,保障消费安全。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推出产业特色品牌,带动整个小龙虾产业的发展。

第四,发挥地方政府的带动作用,扩大品牌的地区影响力。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引进好的资源,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小龙虾产业品牌的建设。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监察力度、推动其健康稳步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如今,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在湖北省内具有较好的知名度,但在其他地方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强,扩大品牌的地区影响力也是重中之重,良好的品牌知名度是小龙虾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

第五,大力推进“互联网+小龙虾”的经营规划模式,构建区域一体化、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新格局。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大力推进,突破现状,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制定“产品升级+品牌重塑+网络营销”的特色发展策略,采取“互联网+小龙虾+物流”的线上、线下双轨流通模式,完善物流配送的现有设施,大力发展龙虾相关产品电商平台——中国虾谷网,拉动整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奇柏,等.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58-60.

[2]杨薇,等.潜江市小龙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2013(5):54-55.

[3]2017年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发布.中国食品,2017-07-01.

[4]曾诗淇.解析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农产品市场周刊,2018-06-22.

作者:余雅莹 储晶蕾

上一篇:自由主义现实毕业论文下一篇:依法治国实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