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7

“十五”时期以来,内蒙古东部盟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主动做好与东北地区的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在向北开放中取得新突破,不断扩大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该区域的和谐发展。“十一五”开局之后东部盟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各盟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各盟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论文 篇1:

盟市经济稳中有进,发展预期向好

2014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全区各盟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稳步推进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落实,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但在结构调整、发展质量等方面出现了积极变化,经济社会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态势。通过对各盟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作对比分析,力求从对比中看到差距,从压力中寻找对策,为全区各盟市经济工作提供参考。

一、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一)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收窄,东部盟市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7338.66亿元,各盟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与上年同期保持一致。其中,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3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以1886.05亿元、1741.44亿元、1276.24亿元,位居全区前三甲,3市经济总量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6.61%,略低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仍是带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从增速看,上半年,全区及各盟市经济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回落,但与一季度相比,二季度全区及大部分盟市经济逐渐回稳,各项指标回落幅度有所收窄。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6%,较一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盟市中,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等9盟市GDP增速回落幅度均现不同程度收窄,其中乌海市收窄幅度最大,较一季度收窄3.27个百分点,并以8.5%的增速位居全区首位。

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来看,上半年,呼包鄂地区仍是带动全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拉动全区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蒙东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升,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5、0.4和0.52个百分点。其中,通辽市表现较为突出,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二)规模以上工业逐步回稳,东部盟市表现较为突出

上半年,全区各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均显收窄态势,其中7个盟市工业增速快于一季度,东部盟市表现较为突出,兴安盟、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分别以11.5%、11.3%、11.1%的增速位列全区前三。二季度,赤峰市进步较快,作为我区重要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赤峰市在有色金属市场处于低迷的形势下,努力寻求工业增长新动力,2014年以来,赤峰市从清洁能源和新型化工板块做文章,为工业寻找了新的支撑点,上半年,赤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区的位次由上年同期的第10位快速上升至第2位。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稳步增长,东部盟市投资预期向好

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17.82亿元,各盟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排名与2013年同期保持一致,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分别以1636.95亿元、1454.35亿元、754.53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位列全区前三。其中,包头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促进了全市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1-6月份,包头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达52.1%,对包头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1.3%,拉动包头市投资增长9.2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上半年,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乌海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等6盟市投资增速均高于或持平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兴安盟、阿拉善盟、呼和浩特市分别以31%、25%、24.6%的增速位列前三。上半年,东部盟市固定资产投资表现良好。其中,兴安盟加大优化投资步伐,从服务业领域拓展投资空间,挖掘投资潜力。1-6月份,兴安盟第三产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3%,高于全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6.3个百分点,占投资总额的54.1%,有力地带动了全盟投资后劲。通辽市则在上年同期基数较大的情况下,取得了投资总量全区第三位、增速全区第四位的成绩。上半年,面对经济下行和部分行业投资放缓压力,通辽市市旗两级对重大项目采取月调度、季分析、专项推进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向程序要效率、向审批要速度,进一步确保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如期完成,保证了投资规模的稳定增长。

(四)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消费总量占全区消费四成以上,东部盟市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上半年,各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与上年同期保持一致。从消费规模看,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分别以578.88亿元、547.12亿元和276.18亿元的消费总量位居全区消费前三位。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在500亿元以上,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43.9%,是带动全区消费规模扩大的中坚力量。上半年,东部5盟市消费规模有所提高,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3.64%,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高0.06个百分点。

从增速上看,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 8个盟市消费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兴安盟、乌海市、赤峰市分别以12.2%、11.9%、11.7%的增速居全区前三位。上半年,东部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普遍高于西部盟市,有力地带动了全区消费增速的回稳。

(五)东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情况基本平稳,呼和浩特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提速较快

上半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941.3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1.2 %。各盟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名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同,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164.94亿元、139.19亿元和131.78亿元的总量稳居全区前三席,3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54.9%,较上年同期略微下降0.6个百分点。

从增速看,上半年,兴安盟、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分别以21.7%、21.6%、12.8%的增速居全区前三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呼和浩特市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增速排名由全区第10位跃升至第2位。受煤炭行业持续不景气、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影响,鄂尔多斯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3.9亿元,同比降低7.8个百分点。

(六)呼包鄂地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稳居全区前列,东部盟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速

上半年,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52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8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5盟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以17219元、17472元和17091元位列全区前三位。

从增速看,上半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外,其余9个盟市增速均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分别以10.7%、10.6%和10.5%的增速位居前三甲。

(七)西部盟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巴彦淖尔市城乡收入差距最小

上半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13元。全区共有8个盟市的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主要分布在蒙西地区。其中,阿拉善盟、乌海市、包头市分别以6280元、5806元和5486元位列全区前三位。

从增速看,上半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1%,全区共有7个盟市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分别以14.2%、14.1%、13.8%的增速居前三位。上半年,全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速明显,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从各盟市看,除乌兰察布市外,其余各盟市城乡收入比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其中,巴彦淖尔市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城乡收入比为2.25:1。

二、结论及建议

(一)各盟市二季度经济表现普遍好于一季度

一季度,我区及各盟市经济运行没有延续2013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再现滑落。二季度,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困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同时,自治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的措施,包括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14项,取消和降低涉企收费26项;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61项;出台《关于保持全区工业平稳增长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启动农村牧区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对稳定全区及各盟市经济,激发各地经济内生活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季度以来,各盟市多项宏观数据开始回稳。上半年9个盟市GDP增速高于一季度增速,其中通辽市增幅最高,较一季度加快2.7个百分点;7个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快于一季度增速,其中通辽市增幅最高,较一季度加快5个百分点;4个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一季度增速,其中呼伦贝尔市增幅最高,较一季度加快39.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上半年我区主要经济指标降幅逐步收窄,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有进”态势,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稳增长形势刻不容缓。下阶段,各盟市还需结合自身实际,在把握准市场行情大势的基础上,通过稳定投资增长、抓好工业运行,进一步夯实经济增长基础;另一方面,稳中提质做好调结构工作,以此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平稳渡过“三期叠加”阶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蒙东地区发展加速,对全区经济贡献稳步提高

2014年,东部五盟市经济持续提速,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提高。上半年,东部五盟市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30.2%,较上年同期提高1.58个百分点,拉动全区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数据监测,上半年,东部5盟市GDP增速均在8%以上,普遍高于西部盟市及全区平均水平。从工业看,除通辽市外,东部其余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11%。同期,西部盟市除呼和浩特市外,其余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10%以下。投资方面,上半年,东部五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较全区平均水平快1.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3%,较全区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东部盟市经济规模较小,受市场的冲击总体小于西部盟市。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呼包鄂为主导的西部盟市经济体量越来越大,但在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市场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相对而言,东部盟市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规模较小,受市场的冲击也较小,经济增速滑落幅度普遍不及西部地区。二是多项政策红利叠加助推东部盟市较快发展。2007年国务院批复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部盟市列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范围,东部盟市抓住机遇,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与周边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积极对接,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14年以来,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委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下,东部盟市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加快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打造“五大产业基地”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环渤海经济圈装备制造业产业分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壮大,经济基础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如:呼伦贝尔市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制造业,上半年生物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35.1%,有力地带动了工业企稳回升;赤峰市通过构建新型农牧业生产加工输出模式,倾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通辽市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重大铝工业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总体,东部盟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三)资源品市场约束趋紧,各盟市稳增长任重道远

上半年,在市场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势下,各盟市工业实现了平稳运行。但在资源品市场需求持续疲弱、产能过剩局面没有得到实质改变的环境下,下一阶段,影响工业平稳运行的困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各盟市经济增长压力不减。2014年以来,资源品价格持续回落,以资源性产品为主导的盟市工业经济运行艰难。从煤炭、钢材等主要资源品看,6月份,我区西部高热值动力煤、低热值动力煤坑口价接近2009年以来的历史较低水平;圆钢、建筑钢材、普通板材价格滑落至2011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受此影响,上半年,我区原煤产量同比减少2个百分点,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15.7个百分点,其中,鄂尔多斯市煤炭销售量同比减少6.7%,利润同比下降14.3%。同期,我区粗钢产量同比减少3.6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包头市粗钢产量同比下降6.6%,钢材产量同比下降6.7%,行业利润空间继续收窄。资源品产量价格持续下降,极大影响企业运行和当地经济企稳。因此,下一阶段各盟市在稳定工业生产的同时,要下更大的力气加快调结构步伐,推进产业多元化,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一方面,在稳定原煤产量、运量和价格的同时,扩大电油气等清洁能源输出规模,向“稳煤扩电增油气”方向转。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壮大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使其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平稳增长的支柱产业。在稳定工业运行的同时,加大挖掘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潜力,抓住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切实推进服务业提质升级,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力度。

(课题组组长:杨臣华;

报 告 执 笔:付东梅、徐盼)

责任编辑:杨再梅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

各盟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建议

“十五”时期以来,内蒙古东部盟市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主动做好与东北地区的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在向北开放中取得新突破,不断扩大与俄蒙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该区域的和谐发展。“十一五”开局之后东部盟市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一、“十五”时期以来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东部盟市现有土地面积66.49万平方公里,占我区总面积的56.2%;2006年末总人口1278.35万人,占我区总人口的53.4%,其中东部盟市少数民族人口412.90万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2.4%。

(一)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2006年,东部盟市生产总值达到1578.0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2.9%,年均增长18.4%。人均GDP突破万元,达到12336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3.6,38.9:37.4。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00年的163.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088.8亿元,年均增长37.1%;地方财政收入由49.2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12.7%。

2007年以来,东部盟市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前三季度生产总值达126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5%。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5%、37%、18.1%和43,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于全区平均增长速度,其余3项指标增速均超过全区平均增长水平。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

2006年,东部盟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3%,基本形成了农畜产品加工、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东部盟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42.1%。东部盟市是全区重要的商品粮、乳、肉、绒的产地,截至2006年底,粮食产量占全区的74.1%、牛奶产量占33.8%、肉产量占61%、绒产量占58%。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41.8%,涌现出塞飞亚和科尔沁牛业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从而带动大批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

(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2006年,东部盟市公路运输线路总长度为6.96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54万公里,比2000年分别增长81.3%和23.7%;公路网密度为10.4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81.1%。连接自治区东西部的公路大通道建成通车。东西铁路大通道建设全面启动,赤峰至大阪至白音华、伊敏至伊尔施等铁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呼伦贝尔、兴安电网与蒙西电网实现联网,东西电力大通道基本形成。水资源供给能力得到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40.67千公顷。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52.8%,占东部盟市现有耕地面积的32.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3%。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2006年。东部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2.8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58倍,年均增长17.1%。特别是东部盟市依托口岸资源优势。对俄蒙贸易增长较快。2006年,东部盟市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3532万美元,比2000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27%。东部盟市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10.66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52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2.13倍和1.93倍。2007年1-8月。东部盟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5.7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1%。其中满洲里和二连活特增速分别达16.1%和13.8%。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东部盟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640元增加到2006年的8558元,年均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02元增加到3330元,年均增长9.8%。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除锡林郭勒盟比2000年略有增长,其余盟市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城镇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东部各盟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比2000年均增加了近10平方米。而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及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东部盟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1.1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8.52万人。2006年,东部盟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26.9张。

“十五”时期以来,尽管东部盟市经济发展有了较快发展,但还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发展对投资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环境和资源压力形势较为严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二是消费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同步,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与全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有所扩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四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五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二、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已吹响。东部盟市面临良好的宏观背景和发展机遇,一是面临实施好公路、铁路、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东北三省的对接工作;二是面临充分利用东部盟市能源、有色金属、农畜产品资源集中的比较优势,抓住与东北三省搞好产业和项目对接工作;三是落实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惠及我区东部二盟三市的优惠政策。东部盟市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发挥优势。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构建支撑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的增长极。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

(一)以开放促开发,强化借势、借力发展举措,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着力在对外开放上实现突破,抓住国际国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全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提高经济外向度。把握国家对振兴东北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东北三省制定出台的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做好与东北三省在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融入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格局中,实现借力发展。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按照分类指导、产业集中、要素聚集的原则,围绕产业特色、区域优势。在交通便捷、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的地区,规划和

建设好一批工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规模。通过创新融资方式,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本重组,大范围配置资本,推动重大项目的建设。来加快东部盟市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建设。要依托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开发区,以煤、电、化一体化为重点发展方向,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电及重化工在东北经济区资源产业加工上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东部盟市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有重点地培育出一批知名的绿色品牌。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旅游业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二)以扩大居民消费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收入增长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扩大居民在住房、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方面的有效需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要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进入门槛和经营成本,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突破口,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处理好加强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真正做到政府营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市场调节企业、群众创造财富;处理好开放引进与培育当地企业的关系。培育起一大批本土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要加快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把发展中小企业同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促进大中小企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把发展中小企业同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持续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把发展中小企业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结合起来。提高中小企业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

(四)以发挥沿边对外贸易的优势,积极开拓俄蒙市场为突破口,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协调,促进中俄互市贸易区双向开通,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满洲里、二连浩特与俄蒙联合建立互市贸易区。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建立出口加工区。同时进一步扩大东部盟市对内开放,特别是加强与东北三省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相应的政策优势,创造更为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东部盟市投资,从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五)以加强环境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继续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促进生态状况整体遏制和重点治理区域的全面好转。要继续以水利、交通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为重点,全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度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提高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后续保障支撑能力。

(六)以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森工、农垦、煤炭等老国有企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快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另一方面自治区要在社保、农网改造、税收、林区垦区矿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同时鼓励扶持这部分人从事第三产业。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牧民在非农产业中的工资性收入,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积极引导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规模,大力改善消费环境,进一步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三是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民有序转移。东部盟市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还应该在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各盟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支持“锡赤”经济带发展

内蒙古东部盟市土地面积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6.2%,总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52.6%,GDP占全区GDP的30.8%,城市面积占全区城市面积的32.5%(统计数据源于2010年统计年鉴),东部盟市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居重要地位。“十一五”以来,东部盟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机遇,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西部盟市,尤其是“呼包鄂”三市相比,东部盟市发展不足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在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与西部地区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同志和政府主席巴特尔同志在讲话中多次提到加快东部盟市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一定要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努力实现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东部五盟市中,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所占的经济份额较大。2009年,锡盟和赤峰市的GDP占东部五盟市的41.67%,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占东部五盟市的48.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东部五盟市的42.76%,充分显示了锡盟和赤峰市的经济发展在东部五盟市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经济发展各有特色,互补性较强,而且目前在煤炭开采和深加工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对东部五盟市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因此,大力支持“锡赤”经济带发展,积极培育继“呼包鄂”之后我区的又一经济增长极,是带动东部盟市整体发展和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自治区财政对“锡赤”经济发展的支持状况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财政高度重视“锡赤”经济带的发展,对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予以了大力支持。

(一)逐渐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2006-2009年,自治区财政对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总计为300.62亿元。其中,对锡盟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80.87亿元,对赤峰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为219.75亿元。同期,自治区财政对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专项转移支付总计达到274.45亿元。其中,对锡盟的专项转移支付为101.45亿元,对赤峰市的专项转移支付为173亿元。2009年,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锡盟和赤峰市人均可用财力分别达到8.3万元和6万元,比“十五末”增加4.8万元和3.8万元,年均递增14.7%和12.1%。转移支付的增加,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提高了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保障了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

(二)实施针对性、差别化补助政策,保障了重点项目的实施

2006-2009年,通过结算补助等方式累计下拨两盟市一次性补助项目资金15.5亿元。2009年、2010年分别核定两盟市地方政府性债券资金6亿元和17.1亿元,占全区的11%和29%。此外,在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移民、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现代农牧业建设、农牧业防灾抗灾、农业综合开发、民族教育、现代物流业等项目资金的分配上,也体现出自治区财政对“锡赤”经济发展的倾斜性支持。

(三)在项目布局和专项资金分配方面予以倾斜,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在服务业引导资金、服务业物流业专项资金和商贸流通服务业相关资金等资金分配方面,倾斜性地扶持了赤峰市物流业的发展,赤峰市红山物流园区已经发展为规模较大、功能较全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服务业集聚区。在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分配方面倾斜性扶持了赤峰市的蔬菜产业和锡盟的现代畜牧业,通过扶持,赤峰市的蔬菜产业和锡盟的肉牛、肉羊产业初具规模,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治区财政会同发改委、经信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方面的项目布局和安排方面重点支持了锡盟和赤峰的煤炭、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和精深加工业,使煤炭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已经分别发展为锡盟和赤峰市的支柱产业,优化了产业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积极向国家争取东部五盟市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比全国提前半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东部盟市1033户企业豁免历史欠税2.65亿元,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发展后劲。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其它税收优惠政策,如争取国家延长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两盟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此外,在国家税收政策允许范围内,实行最大限度地税收优惠政策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如提高个体工商户营业税起征点至国家政策上限等等。

二、培育“锡赤”经济增长极的财政对策和措施

(一)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对锡盟和赤峰而言,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一段时间,投资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天的投资,将是明天的生产力。自治区财政要会同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帮助锡盟和赤峰着力推进项目筹备和项目审批工作,首先要做好现有项目的核准和开工建设。同时,要研究项目、选择项目、建项目库储备项目、推进项目。凡属国家审批的项目,要积极帮助做好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工作,全力争取更多项目获得审批通过,尽快争取落实国家项目资金到位;凡属自治区审批的项目,采取并列审批或限期审批,且以最快速度落实项目资金。自治区财政在分配国家专项、自治区专项等项目资金时要向“锡赤”经济带倾斜,而且要创新资金投放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投、股权置换、跟进投资、担保贷款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项目建设。

(二)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步伐

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中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另一方面,自治区财政每年整合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承接产业转移等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促治等方式支持工业园区加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靠拢的原则引导项目向园区集聚,产业向城市靠拢。同时,采取一定的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园区内、临近园区间或一定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大财政支农支牧力度,加速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自治区惠农惠牧政策措施,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对“三农三牧”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完善农牧业补贴机制,形成适合农村、牧区、林区特点的农牧业补贴政策。稳定和完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入实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和现有农畜产品加工和流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新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现代农牧业示范工程,提升机械化水平。有针对性地支持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和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农牧业经营组织化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

(四)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

“锡赤”经济带农村牧区人口比重大,生产力布局分散,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滞后,而且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财政部门要会同规划和建设部门以形成多中心带动、多级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为目标做好建设和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市发展与企业及产业集聚互动和农牧民搬迁转移与身份转变、就业、维持生计及致富等问题,统筹使用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移民、生态建设和保护、农牧民转移、城市保障性住房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污染治理等专项资金,解决转移农牧民的新居建设和城市扩容及功能不断完善的问题,统筹考虑和安排新农合与城市医保资金、农村牧区低保与城市低保资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城镇居民就业再就业及创业扶持资金、农牧民享受原有的政策性补助收入与城市社保收入等切身利益,解决新增城市居民的就业、收入及发展问题,推动城市经济稳健发展。在重点支持将赤峰主城区建成容纳100万人口、锡林浩特容纳30万人口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县城和一些重点镇的建设,突出完善城市功能和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壮大进而支撑城市发展。

(五)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积极培育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多级支撑的产业体系

一方面,自治区财政在分配工业重点项目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农牧业发展相关资金等方面要向“锡赤”经济带倾斜,扶持已经初具规模的企业和产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自治区财政要会同发改委、经信委、税务等相关部门制定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吸引社会投资,坚持引进大企业、实施大项目、打造大基地,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化工、矿产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锡赤”经济带矿产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东部盟市、全区甚至全国的资源分布格局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做好勘探和开发规划,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行区域内联合开发利用,重点支持锡盟和赤峰的煤炭、有色金属和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打造大型煤化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发展现代农牧业和新型工业的同时,通过政府投入引导和财税政策优惠等措施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改善既有旅游、物流基础设施,根据市场需求挖掘旅游资源,以扶持物流业和旅游业为抓手,切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六)多渠道筹措资金,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

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投资收益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虽然国家自1998年实施的八大生态工程在我区已经实施六大工程,“十一五”期间每年对我区的生态建设补助平均40亿元左右,但我区的生态建设资金缺口还很大。自治区财政一方面要组织各级财政部门继续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另一方面要会同发改委、环保局、林业、农牧业等相关部门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在继续推广和完善工业反哺农牧业、两转双赢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最大限度内创新资金筹措和投放使用模式,积极培育沙产业、草产业、森林旅游等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同时,要结合碳汇科技、林权改革、生态补偿制度等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的进展,探索开展草原、森林碳汇交易,实现生态建设的滚动发展。工作中要重点支持锡盟的典型草原保护和赤峰市的林业生态建设。

(七)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转移支付是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直接补助盟市和旗县财政的主要方式。为了提高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议中央和自治区财政按照“存量优化结构、增量适当加大”的原则增加对锡盟和赤峰市的转移支付力度。在公共服务相关资金分配方面要适当倾斜,提高锡盟和赤峰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落实惠农惠牧补贴、公务员工资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离退休人员退休和养老金提标、企业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城乡社保改革等政策时,要优先考虑“锡赤”经济带,适当增加城乡居民的政策性收入,提高收入水平,促进居民的即期消费能力,拉动经济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政科学研究所)

作者:王 雄

上一篇: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教育论文下一篇:高等农科类院校教学探讨论文